外动力地质作用
- 格式:ppt
- 大小:5.26 MB
- 文档页数:67
五:内动力地质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及地质构造、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河流地质作用、海洋地质作用。
实习区内可划分为三个构造层、两个角度不整合界面。
即:中生界构造层(柳江向斜上构造层)、上元古界—古生界构造层(柳江向斜下构造层)、Ⅰ—下元古界构造层(绥中花岗岩γ2)。
柳江盆地之所以被称为盆地,其实就是一个较大的褶皱,它所在地区是一个由古老变质岩系所组成(并有广泛出露)的蓟县—山海关隆起区的边缘部分发育起来的向斜盆地。
晚元古代青白口纪地壳下沉,接受沉积。
因此它是晚元古代清白口纪古生代,中生代地层所组成的向斜构造盆地。
柳江向斜的基底为太古代。
古老的混合岩、混合花岗岩等变质岩出露于向斜盆地的北部,东部及南部边缘。
在古老变质岩系之上有一不整合面(吕梁运动造成的),其上为晚元古代青白口纪岩系及以后各代地层。
在向斜的西部及东南外缘为中生代燕山晚期花岗岩侵入,构成了险要得山地。
柳江向斜分成三个构造分区:1.柳江向斜东翼区:东翼岩层产状为∠69°∠30°、 70°∠15°、5°∠47°、100°∠30°。
东翼占据面积很大,约为整个向斜面积的2/3强。
东翼区的构造特征是岩层产状平缓稳定(产状向西倾角在10度~30度之间)。
次生厚度变化小对煤及耐火粘土的开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但东翼小岩株。
岩床和岩墙为数很多。
多处侵入相对柔软的煤层。
以致使煤层受变质和扰乱,是开采的一个不利因素。
断层多为北西和北东向。
以正断层为主,多是小断层。
2.柳江向斜西翼区:由于西部花岗岩侵入造成挤压,所以西翼地层出露较窄,次生厚度变化大。
西翼岩层产状为∠297°∠43°、265°∠33°、 280°∠28°、290°∠35°。
西翼取的主要构造特征是:岩层近南北走向,岩层产状变化急剧,倾向东,倾角可达70度,甚至直立,倒转。
外动力地质作用名词解释外动力地质作用名词解释及详细阐述一、概述外动力地质作用,又称外营力地质作用,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外力作用对地壳表层岩石、矿物、土壤等物质进行剥蚀、搬运、沉积和形成地形地貌的过程。
这些外力作用包括风、水、冰、生物等。
外动力地质作用对于地球表面的形态、结构和物质分布具有重要影响,是地球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主要类型1.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在地表环境中,由于温度变化、水的作用、生物活动等因素,导致岩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矿物成分发生改变的过程。
风化作用是地表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为其他外动力地质作用提供物质来源。
2.剥蚀作用:剥蚀作用是指风、水、冰等外力对地表岩石进行破坏、剥离的过程。
剥蚀作用可以形成各种地形地貌,如河流峡谷、风蚀地貌等。
3.搬运作用:搬运作用是指风、水、冰等外力将剥蚀下来的物质从一个地方搬运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
搬运作用对于地表物质的分布和沉积具有重要影响。
4.沉积作用:沉积作用是指搬运过程中的物质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沉积下来的过程。
沉积作用可以形成各种沉积岩和沉积地貌,如河流冲积平原、湖泊沉积等。
三、影响因素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岩性、生物等。
气候因素如温度、降水量等会影响风化、剥蚀作用的强度;地形因素如坡度、高程等会影响剥蚀、搬运作用的方向和速度;岩性因素如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等会影响风化、剥蚀作用的难易程度;生物因素如植物根系、微生物活动等会影响风化作用的进程。
四、研究意义研究外动力地质作用对于理解地球表面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外动力地质作用是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要力量,通过研究外动力地质作用可以揭示地形地貌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
其次,外动力地质作用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密切,如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剥蚀和沉积作用形成的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
通过研究外动力地质作用,有助于预测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开发潜力。
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作用方向
外动力地质作用是指天然力量对地表造成的地质作用。
它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向:
1. 海洋作用:海洋作用是指海洋波浪、潮汐、海流等力量对海岸线和海底地形造成的地质作用。
海洋作用可以侵蚀岸线,形成海蚀崖、海蚀洞等;也可以运输和沉积沉积物,形成海滩、沙洲等。
2. 水力作用:水力作用是指水流对地形地貌的侵蚀和改造作用。
水力作用可以形成河流谷地、峡谷、瀑布等地貌,也可以运输和沉积沉积物,形成冲积平原、三角洲等。
3. 冰川作用:冰川作用是指冰川对地表的侵蚀和改造作用。
冰川作用可以侵蚀山地,形成冰川谷地、冰川湖等地貌;冰川运动可以移动和堆积巨大的岩石和沉积物,形成冰川洼地、冰碛平原等。
4. 风力作用:风力作用是指风对地表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风力作用可以形成风蚀地貌,如沙丘、沙漠、沙海等;也可以运输和沉积风积物,如沙丘、风成湖泊等。
5. 重力作用:重力作用是指重力对地表的作用。
重力作用可以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可以造成地形地貌的变形和塌陷。
总之,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作用方向是多样的,可以产生不同的地质现象和地貌特征。
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一般地质特征
外动力地质作用是指地球表面和地下运动的各种力量所引起的地质变化。
其一般地质特征包括以下内容:
1. 岩层的变形。
外动力作用可以使地层发生褶皱、断裂和变形等现象,从而使岩层发生变化。
2. 地震和地壳运动。
地震是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和岩石变形所引起的地震波所造成的地震作用,地壳运动则是指地球表面的隆起、下沉和沉降等现象。
3. 硅酸盐岩石的风化和侵蚀。
外力的作用可以使岩石表层发生风化和侵蚀,使其变成砂石和泥土等松散物质。
4. 地面水文循环和水土流失。
外力可以催化地球表面的水文循环,同时也会导致水土流失等问题。
5. 成矿和矿床的形成。
外力运动也可能使富含有价值的矿物元素的岩层被破裂,然后积水溶解矿物元素形成矿床。
总之,外动力地质作用是地球表面和地下因各种外力所引起的地理变化,从而导致了地壳运动、岩石变形、水文循环、矿床形成等多种地质现象,对于地质学的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章外动力地质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控制了地球表面起伏的总格局,外动力地质作用则在此基础上“铲高填低”,欲使地表起伏趋于平坦。
“削高”是通过母岩风化作用和各种外营力对其产生剥蚀作用来达到,搬运作用则将风化剥蚀的产物运输到地表上的洼地之中,通过沉积作用将洼地填高。
外动力地质作用在“铲高填低”过程中,不仅塑造出丰富多彩的地貌景观,如河流上游的高山峡谷、中下游的一马平川等地貌,而且通过成岩作用将来自于母岩风化剥蚀的产物转变为一种新的岩石,即沉积岩。
本章分五节分别介绍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
第一节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在地表或近地表的条件下,由于气温、大气、水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或岩石圈的矿物、岩石在原地发生分解和破坏的过程。
风化作用在地表极为常见,几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出露地表的岩石之所以能发生风化作用,那是因为地表以下的物理化学环境与地表是迥然不同的。
地下温度高、压力大、缺乏游离氧、没有生命活动或很弱等;而地表气温低,且年、月、日变化频繁,有大气和生物的作用,特别是具有溶有各种气体及化学组分的水溶液的作用。
由于这种环境的变化,露出地表的岩石必然会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来适应新的环境。
风化作用的重要特征是岩石或矿物在原地遭受分解和破坏,风化的产物仍保留在原地。
一、风化作用的类型根据风化作用的方式和特点,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一)物理风化作用物理风化作用是指主要由气温、大气、水等因素的作用引起的矿物、岩石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矿物、岩石的物质成分不发生变化,只是从整体或大块崩解为大小不等的碎块。
物理风化常有以下几种方式。
1.温差风化是指由于岩石表层温度周期性的变化而使岩石崩解的过程。
任何物质受热后体积发生膨胀,遇冷则体积收缩,岩石也不例外。
在白天,当岩石受太阳光照射时,岩石表面的温度升高,表层体积就会膨胀,同时一部分热量向岩石的内部传递,但由于岩石是不良的热导体,热量传播得较慢,因而内部的温度上升很慢,体积膨胀的量也很小。
六、外动力地质作用
(一)生物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指生物对岩层的破坏作用,这种作用是普遍存在的。
他包括生物的机械风化作用和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生物的机械风化作用是由于生物生命活动使岩石发生机械破碎。
例如生长在岩石裂隙中的植物随根系长大使岩石裂隙不断扩大而崩解.随着风化作用的深入,岩块像卷心菜一样的呈圈层状脱落,这种现象称为球形风化。
我们在石门寨西门发现了球形风化,其主要存在于太原组底部。
(二)河流地质作用河流侵蚀作用的方式有冲蚀、溶蚀和磨蚀。
类型有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
下蚀作用的特点,河流侵蚀河床,使河床不断加深;侧蚀作用的特点是河流侵蚀谷坡,使河谷不断扩宽。
河,搬运作用的方式有悬浮、推移和跃移。
三种作用共同将颗粒磨细、磨圆,且使其稳定成分,加。
河流沉积作用分为谷底沉积、山口沉积和河口沉积。
(三)海洋地质作用海洋的侵蚀作用可在陡崖基部的高、低潮线之间蚀出一个凹槽,称海蚀凹槽。
海浪的搬运作用方式有机械和化学两种。
16 北戴河地区的海洋地质作用较为明显,其中的鸽子窝公园处的海蚀作用较为明显,而且形成了侵蚀作用,其中海边有一花岗岩性的山嘴。
由于其抗风化作用比较的好,成为了一个悬崖似的陡峭山体。
距山有一段距离处有一山已是摇摇欲坠了,孤独的立在那里,下边海边有一发育的波切台,几乎为平面,也是一种极为典型的海蚀作用遗留下来的。
(四)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剥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均有机械和化学两种方式,其中剥蚀作用以化学溶蚀作用最为典型和重要,而搬运和沉积作用则以化学的搬运和
沉积作用为主。
外动力地质作用的过程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所发生的各种地质现象和地质过程。
除了内部动力地质作用,外部动力地质作用也是地球演化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
外部动力地质作用主要是指地表和大气等外部因素对地壳的作用,包括风力、水力和冰力等。
风力是一种重要的外部动力地质作用。
风对地壳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风力侵蚀和风沙积累来改变地表地貌。
风力侵蚀主要是指风对地表岩石的冲击和磨蚀作用,使岩石表面逐渐风化和破碎。
在干旱地区,风还会将风沙带到其他地方进行沉积,形成沙丘和沙漠。
风力还可以通过吹移作用,改变地表物体的位置和形状,形成风成地貌。
水力是地表水对地壳的作用,主要包括河流侵蚀、海浪侵蚀和雨水侵蚀等。
河流是地球表面最重要的外部动力地质作用之一,它通过剥蚀和冲刷作用,改变地表地貌,并将被剥蚀的物质通过沉积作用带到其他地方。
海浪也是一种重要的水力作用,它通过冲刷和磨蚀作用,改变海岸线的形态。
雨水侵蚀主要是指雨水对地表岩石的侵蚀和溶解作用,通过将溶解的物质带入水体中,改变地球的化学成分。
冰力是冰雪对地壳的作用,主要包括冰川侵蚀和冰川沉积。
冰川是地球表面最重要的外部动力地质作用之一,它通过冰的流动和磨蚀作用,改变地表地貌。
冰川沉积是指冰川运动过程中携带的岩石碎屑和冰川融水沉积在地表形成的地质现象,形成冰川地貌。
除了风力、水力和冰力,还有其他一些外部动力地质作用对地壳也有影响。
例如,植物根系的生长对地壳的固结和侵蚀有一定的作用;生物作用也可以改变地表地貌,例如,海洋生物可以通过珊瑚礁的生长改变海底地貌。
外部动力地质作用是地球演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通过风、水、冰和生物等外部因素的作用,改变地表地貌和地球的化学成分。
这些作用既可以是破坏性的,也可以是建设性的。
因此,在研究地质作用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外部动力地质作用的机制和影响,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
外动力地质作用的过程地球是一个活跃的行星,其表面和内部都在不断发生变化。
除了内部力量,外部动力地质作用也是地球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外部动力地质作用主要包括风蚀、水蚀和冰蚀三个过程。
风蚀是指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和搬运作用。
风蚀是由于风力对地表颗粒物体的冲击和搬运作用,使地表的松散物质被风力带走。
风蚀主要有风蚀、风积和风沙流动三种形式。
风蚀主要发生在干旱地区和沙漠地带,如中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蒙古国的戈壁沙漠等。
水蚀是指水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和搬运作用。
水蚀是由于水流对地表物质的冲击和搬运作用,使地表的松散物质被水流带走。
水蚀主要有河流侵蚀和海岸侵蚀两种形式。
河流侵蚀主要发生在山区和平原地带,如中国的黄河、长江等。
海岸侵蚀主要发生在海岸线附近,如中国的东海、南海等。
冰蚀是指冰川对地表物质的侵蚀和搬运作用。
冰蚀是由于冰川的冰体对地表物质的压碎、磨蚀和搬运作用,使地表的岩石和土壤被冰川带走。
冰蚀主要有冰碛作用和冰川融水侵蚀两种形式。
冰碛作用主要发生在冰川前缘和冰川融水侵蚀主要发生在冰川融化时形成的河流和湖泊附近。
风蚀、水蚀和冰蚀是地球表面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因素。
它们共同作用,相互影响,使地表的地貌和地貌特征不断变化。
风蚀主要作用于地表的松散物质,如沙土和沙漠化地区的沙丘;水蚀主要作用于地表的河流和湖泊,如河谷和湖泊的形成;冰蚀主要作用于地表的冰川和冰川融化形成的河流和湖泊,如冰川谷和冰碛平原的形成。
风蚀、水蚀和冰蚀还可以相互转化。
例如,沙漠地区的沙丘可以通过水蚀形成河谷,河谷可以通过冰蚀形成冰川谷。
这种相互转化的过程对地球表面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风蚀、水蚀和冰蚀,还有其他外部动力地质作用。
例如,地震和火山喷发也是外部动力地质作用的重要形式。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地震的发生可以改变地表的形态,如地震造成的地面隆起和地面下陷。
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的岩浆通过火山口喷发到地表的过程,火山喷发可以改变地表的地貌特征,如火山口和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岛和火山口湖。
第四章外动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1.外动力地质作用一、定义:大气、水和生物在太阳辐射下能、重力能和明引力能的影响下产生的动,对地表所进行的各种作用。
结果:减小地表起伏、夷平高差。
二、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类型(一)风化作用岩石受外力作用后发生机械崩解和化学分解,破坏产物基本残留原地,使坚硬的岩石变为松散的碎屑及土壤。
(化学风化、物理风化、生物风化)(二) 剥蚀作用岩石受外力作用而破坏,破坏产物同时被搬走。
(侵蚀、刨蚀、潜蚀…….)(三) 搬运作用将风化、剥蚀物搬运到它处。
(机械搬运、化学搬运、生物搬运)(四)沉积作用搬运物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发生沉积,。
条件适宜是指搬运能力减弱,如流水搬运泥砂时,流速减小时,动能减少,过载而沉积。
化学沉积受化学反应规律支配,过饱和沉积胶体凝胶作用。
CACO3+CO2+H2O Ca[HCO3]2(五)固结成岩作用松散沉积物(任何动力搬来的机械的或化学的)转变为坚硬的沉积岩。
沉积物是松散的,颗粒之间富含孔隙和水分,颗粒之间相互无坚密的连接力,从沉积物沉积岩经历以不几个阶段:1.压固作用上覆沉积物的重量作用于下部使其压实(孔隙减少,水分排除,体积减小)。
2.胶结作用(只发生在碎屑沉积物中)经压固后的沉积物仍有些孔隙(粒间),由胶结物质充真到孔隙中,使沉积颗粒胶结在一起变坚硬。
胶结物主要是化学沉淀物:硅质(SiO2);铁质(Fe2O3.nH2O);钙质(CaCO3);(粘土矿物)不同的化学成分的胶结物坚硬程度不同:硅质铁质〉钙质泥质胶结类型可分为:接触式胶结,孔隙式胶结,基底式胶结。
图略胶结类型不同坚硬程度不同:接触式胶结〉孔隙式胶结〉基底式胶结123. 重结晶作用在化学和生物化学沉积物中,沉积物埋藏后,在新的环境下,受一定温度和压力的影响(T<150°),矿物晶粒在原基础上增生、扩大形成较大晶粒紧密相嵌的过程。
(石英、方解石等)。
4. 新矿物生长沉积物中不稳定矿物在成岩过程中溶解或发生化学变化,形成新的稳定矿物使沉积变坚硬,成岩石作用T<150℃ P<14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