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综合探究2(人教版必修4)
- 格式:ppt
- 大小:2.34 MB
- 文档页数:7
坚定理想铸就辉煌教学设计【教材说明】高中政治必修Ⅳ,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之综合探究《坚定理想铸就辉煌》。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人的价值,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明确人的价值的实现途径。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提高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知道人的价值的实现途径。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培养政治认同、公共参与核心素养。
【学情分析】学习哲学的落脚点和归宿是引导学生“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学生在成长道路上关心的问题很多,但最关心的问题集中一点就是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
本探究活动正是围绕这一中心问题而设计的,与中学生的思想实际是吻合的,也理应是其思想教育的升华。
【教材分析】一、对于教材重难点的安排(一)重点: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二)难点: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二、对于教材的分析本单元的主题是引导学生通过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究和把握,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确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正确地对待社会和人生,正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因此,本课将“坚定理想铸就辉煌”作为主题,设计探究活动分析个人理想、社会理想、国家理想的实现,展现如何在追逐理想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培养学生政治认同、公共参与核心素养。
【教法设计】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学法设计】案例分析法与小组讨论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过程】(一课时:45分钟)【导入新课】(4分钟)视频:《恰同学少年》之理想学生活动:这段视频的主题是什么?学生回答:理想(立志)教师总结:理想是人生的太阳。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第四单元课综合探究《坚定理想铸就辉煌》,一起聊聊理想与人生。
设计意图:以小视频导入,调动学生积极性。
【学习新课】【学生分享】理想大家谈(12分钟)《恰同学少年》中,毛泽东学习时代进入湖南第一师范大学聆听的第一课就是理想,那么,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你的人生理想是什么?你为什么会树立这样的理想?视频中周世钊、毛泽东、教师等人对理想的思考对我们有何启示?(教师引导学生从短期理想、长期理想等多个角度思考;剖析各种选择的价值取向、主体立场、客观条件和社会效果)学生分享:略深入探究:(部分同学默不作声,是不好意思还是没有思考过)1、理想是不是可有可无?2、理想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略设计意图:以视频人物为启迪,引导思考理想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
综合探究二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自主学习·新知全解——探新知·助学助记新知预习1.只有________才能救中国,只有________________才能发展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________。
2.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_______自信、理论自信、________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_______理想,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3.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________的信仰,对________________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4.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
辨识判断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
(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主导人类发展的新时代。
( )4.增强文化自信应该在文化建设中自觉建设多种价值体系,培养多元文化。
( ) 5.坚持“四个自信”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
( )课堂互动·议题探究——提素养·触类旁通议题一为什么说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梦想。
孙中山先生也曾勾勒他心中未来中国的宏伟蓝图,那就是《建国方略》。
今日之中国,已经远超孙中山的设想。
我们在国家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社会发展稳定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中国奇迹。
探究1: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当时为什么没能实现?探究2:今天的中国为什么能够实现孙中山当年提出的建设蓝图?探究3: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带领中国取得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成就?议题二如何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陷入低潮,西方一些人欢呼历史的终结。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3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哲学的含义(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4)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理解:(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2)哲学的本义和任务(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分析:(1)联系身边的生活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2)列举人们具体的世界观并分析哲学的含义(3)用史实分析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4)分析马克思、恩格斯、黑格尔等哲学家的哲学思想2、能力目标:(1)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2)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3)通过对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知识三对关系的分析,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4)通过对身边生活事例、哲理故事、哲学家观点的体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增强我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2)通过对哲学概念、世界观概念的分析,激发自觉树立科学世界观、自觉增强哲学修养的热情(3)通过对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学习,增强我们以哲学为指导,学好具体知识的自觉性二、【重点、难点】1、哲学与爱智之学2、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3、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将从生活中的哲学思想入手,体验哲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了解哲学概念,为开始全书的学习做好思想准备。
四、【方法点津】(1)运用比较法,理解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2)运用辩证的方法,全面地理解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关系。
(3)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整理哲理故事。
(4)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的世界观自觉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五、【课文导语】人和动物不同。
动物只是本能地“活着”,而人的生活应该是经过思考、有明确目标和意义的生活。
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应该对自己生活其中的世界和生活本身进行审视和思考。
为此,我们不仅需要具体科学知识,还需要哲学知识。
综合探究坚持唯物辩证法贯彻新发展理念课后篇巩固提升一、选择题1.(考查点: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下列成语或俗语中,能够同时体现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的是()①物必先腐,而后虫生②吐故纳新③满招损,谦受益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吐故纳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既体现了事物前后相继的联系,又体现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②④符合题意。
①③能体现联系的观点,但不能体现发展的观点,与题意不符。
2.(考查点: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的观点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反映了()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D.唯心论与形而上学的联系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终日乾乾,与时偕行”,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体现了形而上学静止的观点。
故题中引文反映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3.(考查点: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有人通过研究发现,汉字中表达人体器官的字,大多会有“月”字旁——肝、脾、肺、胃、肾、胆……“胖”属于正常状态;表达不健康的情况会用“疒”字旁——病、痨、疗、疝、疡、疟、疮、疯……所以,“瘦”是病,得治!这种思想方法()①是否认联系客观性的诡辩论②纯属主观猜测,没有科学依据③是与辩证法根本对立的④坚持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就判断“胖”属于正常状态,“瘦”是病,属于不从事物的本质联系中把握问题的诡辩论,从本质上看,它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是与辩证法根本对立的,①③分析正确;②④分析错误。
4.(考查点: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寒门难出贵子”是走向公平和现代社会的一种“阵痛”。
从寒门学子个人的角度看,要坚持()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推进教育资源公平分配②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对待求学路上的一切困难③顽强拼搏,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④抓住人生的重点,埋头苦学,提高升学率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是对政府的要求,不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