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信高回报上百万元本金利息被拖欠 老年人投资应注意什么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2
中老年人安全理财四要诀作者:暂无来源:《乡村科技》 2015年第6期理财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特别是中老年人退休之后,要树立理财新观念,以使自己更好地安度晚年。
为此,理财专家特意为中老年人准备了四大理财要诀。
一、“稳”——当头大多数中老年人退休后不再有固定的新增收入,却需要应付日常生活及保健医疗等开支,费用支出会逐年增加。
此外,中老年人承受风险的能力也不如年轻人强。
因此,中老年人进行投资理财时,应优先考虑本金安全,在能防范风险的情况下,再去追求更高的收益。
一般来说,风险程度较高的理财项目包括股票、黄金、外汇及其他特殊投资项目,风险程度较低的理财项目包括储蓄存款、国债、银行理财产品等。
二、“活”——要务中老年人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较差,因此,对于理财的流动性要求非常高。
有不少老年人看到银行的利率表显示存款期限越长、利息越高,便将自己所有的钱都存成了3年期或5年期的定期存款,一旦突然生病住院,急需将钱从银行取出来时,由于存款期限未到而只能按照活期利率结算,就会损失很多利息收入。
面对这样的情况,理财专家提醒:首先,应预留3~6个月的生活开支,放在活期存款或者可以随时支取的理财产品上,以备生活中的不时之需;其次,投资期限主要以3个月至1年为宜,以保证资产的稳定流动;再者,如大额购买长期产品,应问清楚是否有提前支取或者质押贷款的可能及相关手续。
三、“巧”——关键大多数中老年人喜欢定期存款,对高利率的三至五年中长期定期存款尤为热衷,但这种理财方式流动性差的特点又让他们无所适从。
举个例子,如果拿3万元存3年定期,就意味着资金一下子会被冻结3年,提前支取便会损失利息。
殊不知,这其中也有窍门可循:将3万元分为3份,每隔1年存1万元,都做3年期定期存款,接下来的每年都有1万元到期,如有需要,可以使用,不需要则可再转存3年。
周而复始,既保持了一定的流动性,同时享受的仍是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高收益也得到了有效保证。
老年人预防养老诈骗手册随着社会的发展,养老诈骗问题愈发突出,老年人成为养老诈骗的主要受害者。
为了保护老年人的财产安全和权益,我们编写了一份《老年人预防养老诈骗手册》。
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预防措施和建议:1. 提高警惕:老年人应保持高度警惕,不轻信陌生人或电话中陌生人的提议。
要时刻保持怀疑心态,不随意透露个人信息和财产情况。
2. 学会辨别:老年人应学会辨别可疑的电话、短信和邮件。
养老诈骗常常伪装成银行、政府部门或其他知名机构,诱骗老年人提供个人信息或转账。
老年人可通过查询电话号码、留意语法错误和不明真实身份的要求等方式来识别可疑行为。
3. 建立信任:老年人应建立可信任的社交网络,与家人、朋友和邻居保持良好沟通。
在遇到疑似诈骗行为时,及时与亲友商议并寻求帮助。
4. 取消陌生投资和合作:老年人应避免参与陌生人的投资项目或合作计划,特别是涉及高回报或高风险的项目。
要审慎考虑相关风险并寻求專业建议。
5. 保持安全:老年人应注意居家安全,确保门窗关好,不随意开启大门,不给陌生人进入家中。
如果出门,要确保有信任的人陪同。
同时,还应保护个人财务信息,不轻易透露密码和银行账户信息。
6. 掌握相关知识:老年人可参加社区或政府组织的养老诈骗防治培训,学习相关知识和技巧,提升自我防范能力。
了解最新的养老诈骗案例和手段,以便更好地应对。
老年人预防养老诈骗手册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建议,帮助老年人警惕养老诈骗,并保护个人财产安全。
通过提高警惕、学会辨别、建立信任、取消陌生投资、保持安全和掌握相关知识,老年人可以更好地应对养老诈骗的威胁,过上安全、幸福的晚年生活。
防止老年人上当受骗的建议
老年人防止上当受骗有以下几点建议:
1. 提高警惕:老年人应该对身边的陌生人及其提供的信息保持警惕。
要时刻注意个人财务和个人信息的安全。
2. 培养良好的信息筛选能力:老年人要学会判断和辨别真假信息,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
可以参考可靠的媒体报道和信息来源,避免被虚假信息蒙蔽。
3. 不轻信高额回报的投资或商机:老年人要保持理性思考,不要被虚假的高回报承诺所吸引。
如果遇到涉及投资或商机的情况,最好先咨询专业人士,做出明智的决策。
4. 不轻易透露个人信息:老年人要保护个人信息,尽量不在陌生人面前透露个人的身份证号码、银行账户信息等敏感信息。
要谨慎对待电话、短信或电子邮件中涉及个人信息的请求。
5. 密码和账户安全:老年人要定期更换密码,设置复杂且独特的密码,不要直接将密码告诉他人或使用容易猜测的密码。
同时要确保个人账户安全,不要随意泄露账户信息。
6. 寻求亲友帮助和咨询:老年人可以和亲友保持良好的沟通,咨询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如果有遇到可疑行为或感到被骗的情况,及时与家人、朋友或当地执法机构联系寻求帮助。
总之,老年人应保持警惕,理性对待信息和陌生人,保护个人信息和财务安全,及时寻求亲友或专业人士的帮助和建议。
老年人如何防范投资理财风险作者:金鑫来源:《上海企业》2016年第04期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理财话题也变得越来越火。
如今市面上理财产品众多,鱼龙混杂,让人眼花缭乱,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老年人因为贪图高收益上当受骗、血本无归的报道。
由于理财产品的收益与风险都是成正比例,高收益的理财产品风险必然比较高,如果老人仅仅“只见利不见害”为了寻求高收益,而对风险视而不见,那么往往会出现了部分亏损,甚至重大损失或受骗上当。
那么退休老人应不应该理财呢?该如何为安全理财呢?去年8月,建行长宁支行某网点接待了一位80岁的老奶奶,说自己几十万的理财钱不翼而飞。
经过网点员工耐心询问,了解到老奶奶是在我行开户,但在高收益高回报的诱惑下,投入了某知名网贷公司旗下的理财产品,说是到期后自动还本付息。
账户明细显示,老奶奶的理财资金在产品到期日到账,然而三天后就被再次划出。
网点员工一边安抚老奶奶,一边拨打该公司客服电话,了解到老奶奶的理财资金由于到期后没有提现,该公司在老奶奶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这部分钱进行了第二期理财。
至于产品是否能如期兑付,尚不得而知。
老奶奶惶恐的神情让我们深刻意识到老人安全理财的重要性,老年人勤俭持家几十年,积蓄下的财富都是血汗钱很不容易。
老年人如何防范投资理财风险,如何安全理财呢,我们给大家一些建议:TIP 1:科学分配资金不要盲目投资老年人虽然有固定的退休收入来源,但还是建议养成记账的好习惯,分析家庭每月开支中哪些是必要消费,哪些是可用于投资,保证日常生活中必要消费,根据家庭资金状况适当选择投资,坚决杜绝盲目理财。
TIP 2:学习金融常识不随大流投资老年人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自己家庭资金的状况,科学地分配家庭理财资金,选择适合自己家庭的理财产品和投资方向。
听到周围的人说基金赚了一倍,第二天就冲动去购买基金,听说股票好又马上开户玩起了股票,完全不了解其风险性。
那么遇到股市的暴跌,这才知道基金、股票也是会亏本赔钱的,而后又盲目杀跌,造成家庭资金的缩水。
老年人投资理财时有哪些防骗妙招1.不要恐惧投诉如果你怀疑自己受到了诈骗并且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应及时去相关部门提交投诉申请。
2.要提防送上门的信息投资者需谨慎送上门的信息,很多骗子使用电子邮件、传真和网络发布信息,哄抬股价,好让他们卖掉手中的股票。
一旦他们抛掉了手中的股票,停止了对该公司的宣传,股价很快就会跌下来。
3.询问无法套现获利的原因当你询问你的本金或收益时,如果你的代理人出现推拖现象,这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已经将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
不要被一些你的资金现在无法获取或是被再次投到了其他的投资产品中这种借口所欺骗。
4.不宜对投资不闻不问“把一切事情都交给我”其实没那么简单。
要经常监控自己的账户,索要常规的对账单。
不要觉得质疑不了解的投资活动是件难为情的事,同时记住保留关于投资的所有谈话记录。
5.不轻易做选择谨防那些“一辈子只有一次”的投资机会,特别是推销员根据内部消息提供投资建议的时候。
一、闲置资金充足上当受骗的老年投资者一般是些退休的老职工,甚至有些是老教授、老干部。
这些人的退休金除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外,仍有部分盈余。
二、经历过苦难老一代都经历过困苦时期,知道生活的不易,生活节俭,柴米油盐酱醋茶,能省则省,能占点便宜就占便宜。
很多骗子公司就是看准了这一点,以小恩小惠吸引老年投资人,以高收益、高回报进行诱惑,一步步把大爷大妈引入陷阱之中。
三、老年人辨识能力差老年人受生活时期条件的制约,受教育程度较低,而且受年龄影响,容易相信他人,受蛊惑的可能性更大。
这也是骗子看中这个群体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对新型金融认知模糊金融在中国发展的时间尚短,老年人对金融的认知更是少之又少,对金融的认知可能仅限于金融是和钱有关的活动。
他们无法把理财公司和银行很好的区分开,认为把钱放在理财公司和放在银行一样,安全并且有收益。
五、财务支配自由老一代对省吃俭用一辈子积攒下来的积蓄具有绝对的支配权,部分老年人在进行大额财务支出时,过于自信,自认为以过往的经验可以判别真假优劣,以致于上当受骗。
养生养老借贷投资被骗故事敲响警:老年人投资需谨慎网络案例:王大爷遛弯回家打开电视,正赶上央视经济频道播放公益广告。
只见一位头戴安全帽的民工兄弟用浓重的乡音对一群痴迷理财的人疾呼:“小心竹篮打水一场空啊!”王大爷不禁心头一颤立马关上电视,原来这则广告正好戳中他的痛处:两年前王大爷曾受高额利息诱惑将10万元存入一户私募储蓄机构,却不料刚两个月后者就卷款而逃。
其实,近两年曾先后被多家媒体披露过的腾玉琴、李振海、张光兴、“吴岚”等几位老人的投资理财遭遇,比王大爷的遭遇更曲折、更惨痛,有的人甚至房、财两空。
这几位老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借贷投资的过程中都到公证处进行过公证,有的老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自己在公证处办理了赋予借款合同强制执行效力公证书和委托书,对于自己签了名的处置房产委托书,根本就不知情。
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公证员是如何为老人办理公证书的?老人们又是如何上当受骗的?带着这样的疑问,在征得北京市公证协会同意后,记者走进公证处,调看了几位老人当年办理公证时的现场录像,查看了他们的抵押借款合同书、强制执行申请书和处置房产委托书等相关资料。
“新元酵素”连累腾玉琴老人以房抵债:1951年出生的腾玉琴老人是“新元酵素非法集资案”的受害者之一。
xx至xx年期间,北京新元盛业生物科技公司大肆宣传其研发的保健品浓缩酵素有治疗癌症、延缓衰老的功能,吸引了不少老人青睐。
但浓缩酵素价格昂贵,数千元才能买一盒。
新元公司又说买不起不要紧,只要老人们愿意向借贷公司借一笔款转入新元公司作投资,新元公司就可以为他们免费提供酵素产品,还负责帮助他们联系借贷公司和替他们每月支付借款利息,不会存在什么风险。
实际上这种所谓“投资”风险极大,因为一旦新元公司资金链断裂不能再替老人们每月支付借款利息,他们就会不但无法从新元公司收回投资,而且还会欠上借贷公司的借款本金和不断增长的高额利息,随时面临借贷公司的逼债,甚至被逼变卖房产抵债。
老人在想着一分利息却被人惦记着100万本金如何防范踩坑
一、谨慎投资
老人在投资时,应该谨慎行事,不要被一时的利润所迷惑,要仔细研究投资项目的风险,把握投资的机会和风险,做到投资有把握,不要轻易被高额利润所诱惑。
二、慎重选择
老人在投资时,应该慎重选择投资项目,不要被一时的利润所迷惑,要仔细研究投资项目的风险,把握投资的机会和风险,做到投资有把握,不要轻易被高额利润所诱惑。
三、投资有度
老人在投资时,应该把握投资有度,不要把所有的资金都投入到一个项目中,要分散投资,分散风险,以免一旦投资失败,就会损失惨重。
四、谨防上当
老人在投资时,应该谨防上当,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承诺,要仔细调查投资项目的真实性,不要被虚假的承诺所迷惑,以免上当受骗。
五、注意保护
老人在投资时,应该注意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不要把自己的财产暴露在风险之中,要做好财产保护工作,以免财产受损。
老年人遭受欺骗时可以采取什么措施在当今社会,老年人遭受欺骗的事件屡见不鲜。
骗子们的手段五花八门,让老年人防不胜防。
当不幸遭遇欺骗时,老年人不应感到绝望和无助,而是要积极采取措施,尽可能地挽回损失,并防止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
首先,老年人要保持冷静。
一旦发现自己可能受骗,切勿惊慌失措,情绪的过度波动可能会影响清晰的思考和正确的判断。
先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深呼吸几次,让自己的心情平复下来。
然后,尽快收集和保留所有相关的证据。
这包括与诈骗有关的文件、合同、收据、短信、聊天记录、通话记录等等。
这些证据在后续的维权过程中可能会起到关键作用。
比如,如果是通过电话进行的诈骗,要记录下通话的时间、对方的电话号码;如果是网络诈骗,要保存好网页截图和相关的交易记录。
接下来,第一时间向家人或信任的朋友坦白并寻求帮助。
不要因为害怕被责备而隐瞒实情,家人和朋友往往能够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实际的建议。
他们可能会帮助老年人一起分析情况,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收集好证据并得到家人朋友的支持后,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向警方详细讲述被骗的经过、涉及的金额、骗子的特征和联系方式等信息。
公安机关具备专业的侦查手段和丰富的经验,能够对案件进行有效的处理,增加追回损失的可能性。
如果被骗涉及到金融交易,如银行转账、网络支付等,要迅速联系相关的金融机构。
向银行说明情况,请求冻结账户或采取其他紧急措施,以防止资金进一步流失。
对于一些网络支付平台,也可以按照其规定的流程申请紧急处理。
同时,老年人还可以向当地的消费者协会投诉。
消费者协会能够为老年人提供相关的法律咨询和援助,帮助他们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除了采取上述的实际行动,老年人在心理上也要进行自我调整。
被骗后可能会产生自责、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要学会正视这些情绪,不要让它们过度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
可以通过与家人交流、参加社区活动、进行适当的运动等方式来缓解压力,转移注意力。
为了避免再次遭受欺骗,老年人要加强自我防范意识。
老年人理财注意什么风险对于老年人来说,理财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可以帮助他们维持生活质量并为未来做好准备。
然而,老年人理财也存在一些独特的风险,需要谨慎应对。
本文将就老年人理财需要注意的风险进行详细探讨。
首先,老年人理财需要警惕投资风险。
由于老年人在金融知识和经验方面可能相对欠缺,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
一些不良分子可能会诱导老年人投资高风险产品,或者推销虚假的金融项目。
因此,老年人应该特别警惕高回报、低风险的投资方案,要保持谨慎的态度,避免盲目跟风。
其次,老年人理财需要考虑通货膨胀风险。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增加、购买力下降的现象,会导致价格上涨。
对于已经退休或者年收入不高的老年人来说,通货膨胀风险是一个真实存在的问题。
老年人的退休金或者存款如果无法抵御通货膨胀的冲击,他们的购买力将会逐渐下降。
因此,老年人可以考虑将资金配置在一些能够抵抗通胀的资产上,例如股票、房地产或者货币市场基金。
再次,老年人理财需要在家庭关系中注意风险。
老年人是否处于独居状态,是否有子女在身边,关系密切与否等因素都会对理财产生影响。
一些老年人可能会面临亲子关系的矛盾和摩擦,可能因为理财涉及到的财产分配问题而引发家庭纠纷。
因此,老年人应该提前与家人明确自己的财产规划意愿,尽量减少潜在的风险。
此外,老年人理财还需要考虑长寿风险。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寿命不再短暂,因此需要为长期生活做好规划。
老年人的养老金、退休金或者存款是否能够维持他们在之后的几十年里的生活,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老年人可以通过购买养老保险、延时年金或者逐步尝试投资变现,以应对长寿风险。
最后,老年人理财还需要应对医疗风险。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需要面对各种健康问题,医疗支出也会相应增加。
因此,老年人在理财规划中应该考虑到医疗费用的承担能力。
可以购买医疗保险或者定期存储一定金额以备不时之需。
总结来说,老年人理财需要注意投资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家庭关系风险、长寿风险和医疗风险。
听信高回报上百万元本金利息被拖欠老年人投资应注意什
么
80多岁的王女士过去3年里先后投资给一家民营中医医院15万元,对方承诺的回报率高达每年15%。
但是去年8月该还款时,医院方却迟迟不给钱,一拖再拖。
和王女士有相同遭遇的老年人至少还有三四十位,被拖欠的款项金额超过百万。
2012年8月,北京丰台一家民办中医医院以医院设为目的,向83岁的王女士借款共计15万元,双方签订的借款协议上表明年利率为15%,王女士向热线记者出示了协议书、收据等书面材料。
然而到了还款日也就是去年8月,医院却没有遵守承诺连本带息一次还清王女士的借款,一拖再拖。
王女士说,跟她有着相同遭遇的老年人至少还有40位,有的老人出借的款项甚至达到五六十万元。
医院目前还拖欠了多少款项?是什么原因不能到期还
款呢?医院―位负责人解释说,当初资金不够了,现在还差300多万元,他们一直在申办医保,春节后可能会办下来。
他们现在运转顺畅,并和平安保险进行合作,钱会分期还的。
针对目前这家医院没有按期还款的行为,北京律师协会银行法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邢冬梅建议,王女士等投资人可以集体委托律师去起诉。
对于老年人如何投资,邢冬梅建议,首先,不要把全部身家都拿出来,一定要遵守比例原则,告诉自己即便本金拿不回来,我能活得下去;第二,要有实实在在的物保,可以委托一个人和物企办理抵押,核实他们名下的产权是否具备抵押的能力,有没有其他的债权人优先于你;第三,人保,就是除了医院这个企业,它的掌权者愿意用自己的信誉担保,并且列明自己所有财产,一旦失败,这个人可以成为共同被告,其房子、车,甚至衣柜里的羊绒大衣都要去偿还你的债务。
(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