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以人为本_马克思与西方人本主义的解读_兼论_以人为本_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 格式:pdf
- 大小:203.50 KB
- 文档页数:4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角度浅谈为何“以人为本”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更甚者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以人为本”。
这一切并不无道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们不难发现“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以人为本可以更大限度实现人的价值,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提出此要求的最好证明。
关键词: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人民群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的价值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那么,我们的党为什么要如此坚持“以人为本”呢?为什么“以人为本”会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呢?从马克思基本原理出发,相信会有所收获的。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透过历史的表象,进一步探寻并发现了社会深处的“动力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但是,社会从何而来?社会的组成如何?我们不难发现,“人”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没有人,社会将不成其为社会,因此,马克思并没有忽略人在社会的作用,并且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等极为肯定“人”的地位与价值的说法。
这些说法并不难于验证:从古至今,人民群众都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新中国得以成立,除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杰出才能与领导外,在技术不及日本等法西斯力量以及国民党反动派的情况下,“人民群众”的无限支持与奋斗便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取得战斗胜利,新中国得以建立的根本。
【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以人为本,即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即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即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一代永续发展。
概括地讲,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我们要全面准确地理解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
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观念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
春秋时期我国著名政治家管仲【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最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
其他一些古代思想家也都曾对民本思想作过论述,逐步形成了“民本君末”、“民贵君轻”、“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的思想。
西方社会提出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学说,出现在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
它高扬人的价值,强调保护个人权利,反对神学统治和封建特权,在历史上具有进步作用,但其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的人和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出发,从社会历史现象中找到了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矛盾,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作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认为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无产阶级只有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内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它不仅是价值论的命题,而且应当视为规律论的命题,从社会一般价值规律的层面揭示其科学内涵,从而进一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以人为本”作为社会一般价值规律的内涵可以理解为,社会发展是人的价值确立、建构、实践和实现的客观进程,该进程的规律性体现为人的价值需求的前提性、人的价值需求的全面性和价值实践进程的全面化趋势,人在价值实践中的主体性,以及人的价值活动和价值实现的历史性。
“以人为本”是一个具有社会发展规律意义的价值命题。
提出“以人为本”并把它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改革开放30年历史进程的深刻总结。
首先,“以人为本”的规律论意义,体现为人的价值需求在社会发展中的某种前提性。
如中共17大所强调的,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关于“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的思想,需要理解为一种社会价值规律:首先是人的价值需求和自然条件,然后才是以此为前提的“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
“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人的价值需求构成了历史活动的第一个前提。
这种前提性也体现为人的实践活动的动力性。
每个人的价值需求以及实现这种需求的人的力量的聚积将形成巨大的合力,构成创造历史的动力。
这种前提性还体现为价值需求对价值实现形式的制约性。
中国所以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直接的因素是市场机制有利于实现人民富裕和国家强盛。
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深刻反映了“以人为本”的这一规律论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定,确立了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将亿万民众导向致富的方向,生产力得到了空前解放。
“以人为本”:马克思与西方人本主义的解读———兼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黄明娣(赣南师范学院政法系,江西赣州 341000) 摘 要:从对马克思唯物史观与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关于“以人为本”的比较分析说明,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是马克思和西方人本主义对“以人为本”的共同回答,但二者因对“人”的理解的不同又存在着本质差别。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应坚持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指导,而最根本的是把具体的、现实的人作为“本”。
关键词:以人为本;马克思;西方人本主义;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B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05)03-0012-0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党在发展观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如何把握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正确理解“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尤其是正确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和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对“以人为本”的共同点和本质上的区别,对于全面把握“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意义,确立科学的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 马克思与西方人本主义关于“以人为本”思想的同异 (一)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是马克思和西方人本主义对“以人为本”的共同回答“以人为本”,顾名思义,就是把人看作万物的根本、根基和归宿,也就是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
人本主义或人本学,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的一种哲学理论。
在西方哲学史上,大致又可以区分为传统人本主义和现代人本主义。
传统人本主义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
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人本主义的最早宣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一种特殊形态的人本主义,提倡以人道反对神道,用“以人为本”反对“以神为本”,主张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
17、18世纪的人本主义,高举理性的旗帜,以人的理性的尺度审视、评估一切,希望建立一个理性王国。
西方传统人本主义最典型的代表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人本主义。
浅析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的人本主义的关系摘要:人本主义的价值追求具有普适性特征。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把对人的关注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提出来重要思想;“人本主义”是西方哲学发展中的重要思潮,它在反对“神本”、“物本”、“权本”等各种对人的异化现象中产生、发展,它弘扬了人的主体性、确立起人在世界中的基础和中心地位。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既相互联系,又有本质性的区别。
它们在反对“物本”、“神本”,在肯定人的力量、弘扬人的价值上有相同性,同时也都具有强烈的现世感和社会责任感;但是在“以什么人为本”、在“以人的什么为本”上两者有本质的不同。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对西方传统人本主义的螺旋式复归,它既是对西方传统人本主义思想的继承,又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发展。
辨析二者的异同,对于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从而树立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人本主义共同点区别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一分析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的关系的意义人本主义的价值追求具有普适性特征。
30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唤圃了理论的春天,展开了一场关于人性论、人本主义的争辩,时至今日基本算是尘埃落定。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
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是我们建党和执政以来在国家发展观上的历史性突破。
“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要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核心内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就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本的概念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1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孔子说过:“仁者爱人”、“泛爱众”、“修已以安百姓”。
孟子“以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尚书》提出“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离开人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发展,人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认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全人类解放的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高标准。
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要求全党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
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地位,把生产力的发展看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本。
这就在最根本的意义上抓住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实质。
科学发展观我理解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就必须抓好“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而“发展”这一第一要务,必须是科学的。
正如总书记指出的那样,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应该成为我们执政党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指导思想。
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核心是执政为民。
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政绩观的灵魂和指南;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要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重要内容;要把重实干、求实效作为实现政绩的重要途径;要把党和人民的需求作为评价政绩的重要尺度。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坚持以人为本,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我们要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关心群众安危冷暖,着力解决好关系他们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
要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使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收入群体的人们,都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过上小康生活,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辩证论,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思想,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试想发展继承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不用科学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做行吗?不行,那只能是教条主义。
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实质内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内在包含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实践理念。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有必要对其核心理念——“以人为本”,做一个具体的阐释,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
“以人为本”是一个一般性的命题,必须坚持作具体的而非抽象的理解,把这个命题放在特定的背景和条件下做多方面的具体考察,最终认识到这个命题在不同的境况中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
在强调要对“以人为本”的命题做具体分析和把握的时候,我们首先得搞清以“人为本”的“人”之所指。
“人”通常有三种理解,一指“人人、每一个人”;二指“人民”;三指“个体的人”。
在以人为本里的“人”,应该是这三种意思的综合,即是所有现实的人,其主体是人民。
其次,我们必须明确以人为本的这个“本”,究竟是事实层面还是价值层面上的“本”。
从事实层面上来说,“本”就是“基础”、“主体”之意,从价值层面上来说,“本”就是“目标”、“中心”、“根本”之意。
我以为,在科学发展观里,“以人为本”主要是一个价值的命题,一个用来指导社会实践的实践理念,带有鲜明的价值定向的意义。
也就是说,它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反映了哲学理论的创新成果,更是反映了当代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把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当作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目标和宗旨,又要抵制和防止各种“物化”、“异化”现象,即“以物为本”或“以钱为本”等错误思想。
既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坚持“以人为本”,而且坚持要在具体的条件下理解和运用“以人为本”,我们在实践中就不仅要把“以人为本”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且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对“以人为本”的抽象理解上,而应该在具体的领域里灵活运用。
具体说来,如:在经济领域里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在宏观上强调社会整体协调的发展。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内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内涵科学发展观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在当代中国发展问题上的创造性运用,是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的同时,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的创造性回答。
科学发展观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它的内涵。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作了这样概括: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通过对解放思想的学习,我对科学发展观试作如下解读。
一、关于“核心是以人为本”胡锦涛同志曾经对“以人为本”的内涵作过精辟的阐释。
他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依据这个阐释来理解“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以为至少可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以人为本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目标。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的、核心的目标。
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艰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断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二是以人为本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也就是把实现、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谋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这个核心内容影响和制约着科学发展观中的其他内容,其他内容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内容来展开的。
三是以人为本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
我们党之所以要提出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也就是要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到发展当中去。
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解读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_以人为本_的解读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的解读——“以人为本”(中共中央党校100091)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人本观的本质要求,是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发展观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新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方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完整地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1](P15)“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解决发顾。
”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二、“以人为本”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时代的主旋律,人类的共同话题。
随着社会的曲折演变和不断进步,社会发展观也经历了一个从“物”到“神”进而以“人”为中心的曲折演进过程。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题和核心,社会发展是人类不断趋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
当前我国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价值的基础上,科学分析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紧密结合我国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而提出的新的社会发展理论。
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与核心的以人为本,明确回答了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当代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人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的评判者和[3](P173)享用者。
”当我们在评价一个社会比另一个社会更进步展中其他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全面而准确地解读“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人本观的本质要求现实的人的解放与理想的人的生成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目的。
“以人为本”:马克思与西方人本主义的解读———兼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黄明娣(赣南师范学院政法系,江西赣州 341000) 摘 要:从对马克思唯物史观与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关于“以人为本”的比较分析说明,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是马克思和西方人本主义对“以人为本”的共同回答,但二者因对“人”的理解的不同又存在着本质差别。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应坚持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指导,而最根本的是把具体的、现实的人作为“本”。
关键词:以人为本;马克思;西方人本主义;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B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05)03-0012-0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党在发展观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如何把握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正确理解“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尤其是正确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和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对“以人为本”的共同点和本质上的区别,对于全面把握“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意义,确立科学的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 马克思与西方人本主义关于“以人为本”思想的同异 (一)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是马克思和西方人本主义对“以人为本”的共同回答“以人为本”,顾名思义,就是把人看作万物的根本、根基和归宿,也就是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
人本主义或人本学,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的一种哲学理论。
在西方哲学史上,大致又可以区分为传统人本主义和现代人本主义。
传统人本主义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
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人本主义的最早宣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一种特殊形态的人本主义,提倡以人道反对神道,用“以人为本”反对“以神为本”,主张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
17、18世纪的人本主义,高举理性的旗帜,以人的理性的尺度审视、评估一切,希望建立一个理性王国。
西方传统人本主义最典型的代表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人本主义。
费尔巴哈推崇人,把人看成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和哲学的最高对象。
他宣称,他的哲学改革,就是要创立人本学,以反对宗教神学。
他说:我的学说或观点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这就是自然和人;我的方法就是借助人把超自然的东西归结为自然,又借助自然把一切超人的东西归结为人[1](184页)。
俄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中也集中阐述了他自己的近视于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的人本主义观点。
总的来说,西方传统的人本主义哲学家,各以其独特的方式在不同的程度上都把人作为万物的根本,提倡“以人为本”,反对“以神为本”,主张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颂扬人的价值、尊严和力量,强调人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人性和人格。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从意志主义到生命哲学,以及整个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运动的代表们,同样极力主张把人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和中心,强调哲学的重建归根到底是向人的回归,从而致力于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本体论———人学本体论。
他们认为,西方近代人本主义哲学由于对理性的倡导走向极端而导致了理性的独断,人在他们那里成了一种抽象的存在。
由此,他们指责西方近代人本主义哲学,其最大的缺陷就是对人的“忽视”,是把人降为物,“贬低”了人,不“尊重”人。
因而主张“提高人类”、关心人的价值、给人以尊严,强调哲学应该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并由此去说明整个世界。
叔本华和尼采、柏格森与胡塞尔,以及从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到萨特等等这些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表其哲学都是如此。
第36卷第3期2005年5月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ANCHANG UN I V ERSI TYVol.36No.3May.2005收稿日期:2005-01-06 修回日期:2005-03-14作者简介:黄明娣(1963—),女,江西定南人,副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哲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继承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
对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认为,费尔巴哈由于创造了人本学的唯物主义,把人在哲学中的地位突出出来,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在考察17、18世纪的唯物主义发展史时不满意霍布斯把“唯物主义变得敌视人了”,强调科学的唯物主义不应当忽视“人的全身心”,排斥人的“情欲”和“诗意”,而只承认冷冰冰的知识和理性。
为此,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肯定“费尔巴哈比‘纯粹的’唯物主义者有很大的优点”。
由此,马克思对以往那种把“抽象的物质”、“抽象的实体”作为一切变化的主体,作为“万物的本性和存在的致动因”的旧唯物主义和思辩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进行了批判。
马克思断言:“这种形而上学将永远屈服于现在为思辨本身的活动所完善化并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
”[2](159—160页)完成这一时代任务的正是马克思。
马克思提出的思路是哲学的聚焦点首先应从抽象的物质世界转向“现存世界”、“人类世界”,应当“把人们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自然具有“优先地位”,但“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或者在人的活动范围之外的自然界,对人类来说是“无”或者说“是不存在的自然界”[3](77页)。
因为原生态的自然界只有通过人、人的实践改造、发现后,才能构成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的“感性世界”,人类实践活动是人类世界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和基础。
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天地立心”,在物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重建世界。
简言之,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实践是人类世界的真正本体。
马克思在哲学上所实现的变革,其实质就在于把哲学的出发点从传统形而上学的“抽象的物质”、“抽象的实体”转向现实的、有生命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以人为本”,即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是马克思在哲学上实现革命变革的出发点和实质。
综上所述,从古希腊到现代的西方人本主义,尽管不同的人本主义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凡人本主义都把人作为万物的根本,主张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强调人的地位和作用,而这,也正是马克思在哲学上实现革命变革的出发点。
(二)因对“人”的理解不同,马克思与西方人本主义对“以人为本”的解读存在本质差别马克思唯物史观讲的“以人为本”同人本主义有本质差别,两者差别的关键在于对“人”的理解不同。
西方人本主义(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把人归结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人,人的本质也就是它的自然属性。
他们只是把人确定为有生命的生物个体。
费尔巴哈认为,“我的本质”就是“我所吃所喝的东西”,“可喝的水,即能够成为血的组成部分的水是带有人的性质的水,是人的本质”[1](530页),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强调人的本能、潜意识、直觉、体验等非理性的精神因素,同样也是把自然属性作为人的本质。
按照人本主义的观点,不是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本质,而是人的本质决定人的社会存在。
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的区别,是人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首要区别。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在费尔巴哈那里人的本质是“类”,即“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56页)。
任何现实的人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社会中活动着的人;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马克思所理解的“人”是“属于一定社会形式的”,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因而是具体的、现实的人。
人本主义由于离开社会孤立地考察人的本质,得到的就只能是一种没有社会内容的、抽象的自然属性,即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费尔巴哈称之为“类”的那种共同性。
这个“类”就成了超历史、超阶级的纯粹自然的生物,这是一切社会、一切阶级的人所具有的“共同性”即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也即是说,马克思所理解的人是不“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抽象的人类个体。
这种具体的人和抽象的人的区别,是马克思主义和人本主义的一个根本区别。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又进一步指出费尔巴哈为什么会陷入这种抽象性,他说:“诚然,费尔巴哈比‘纯粹的’唯物主义者有很大的优点;他承认人也是‘感性的对象’。
但是,他把人只看作是‘感性的对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动’。
”[3](77—78页)费尔巴哈停留在对人的直观上,关键是他看不到人是活动的、实践的存在。
唯物史观是在人本主义停止的地方继续前进,它从现实的、感性的人出发,但并不停止于只承认人是“感性的对象”,而是进一步认为人是“感性的活动”,从人的实践出发去阐明人的本质,通过劳动在生产关系中研究人。
这样,在人本主义只看到人的自然的抽象的“共同性”的地方,马克思看到了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把劳动实践当作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特征,通过劳动和劳动发展史理解人的生存和发展,这是马克思对人的理解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相反,不懂得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人对世界的作用,这是人本主义的致命弱点。
由于两者对人的看法的本质差别,唯物史观讲的“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存在根本区别。
在唯物史观那里,“以人为本”是一个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原则;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者在理解和运用“以人为本”时,首先是把具体的、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作为前提的。
“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作为历史主体的根本利益出发,而这个“人”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从事具体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在阶级社会中,这个“人”是分裂的,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唯物史观不是一般地、笼统地提出从“人”的根本利益出发,而是提出从无产阶级、从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反之,依据费尔巴哈等西方人本主义者对人的抽象理解,人本主义历史观的所谓“以人为本”是以全人类或抽象的个人为本,这就不可避免带有模糊性和虚假性,因此,“以人为本”在人本主义那里就仍然・31・第3期 黄明娣:“以人为本”:马克思与西方人本主义的解读———兼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一个抽象原则。
总之,马克思主义与人本主义哲学都讲“以人为本”,但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等于或归结为人本主义。
二 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确立科学的发展观 通过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和西方人本主义的比较分析,我们认为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以人为本”为指导。
(一)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是唯物史观“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也是对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首先就要求科学发展观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以人为本”作为社会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其哲学理论依据就是肯定人是社会发展主体。
这个原则贯穿在发展观的各个方面,它的内涵首先就是要明确,人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