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医疗事业单位护理专业知识:急腹症术前护理措施(上)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1
外科急腹症的术前护理外科急腹症是一类以急性腹痛为主要表现的腹部疾病,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病情严峻复杂,变化多,必须早期诊断、紧急处理或手术等特点。
常易与内科及妇产科急腹症发生混淆,需要做好鉴别,以免延误病情。
我院普外科20XX年2月至20XX年2月共收治了625例急腹症患者,现将护理经验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我科20XX年2月至20XX年2月收治的625例急腹症患者中,急性阑尾炎324例,胃十二指肠穿孔64例,肠梗阻36例,急性胆囊炎胆管炎102例,急性胰腺炎57例,腹部外伤42例。
2 护理要点2.1 评估病情: 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入院时的面色、表情、步态及姿势,准确快速地测量患者的脉搏及血压,初步推断病情的紧急程度。
同时马上通知医生。
2.2 安抚患者情绪:大多数急腹症的患者都存在焦虑、紧张、恐惧、不安等不良的心理,护理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患者的情绪。
因此,在接诊时,护理人员应态度和气,主动关怀患者,使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缓解,使其产生安全感,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
2.3 严密观察病情2.3.1 紧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紧密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血压、呼吸变化,做好病情记录,并及时报告医生。
根据病情需要,建立静脉通路及使用监护设备,必要时记录患者的液体出入情况。
2.3.2 紧密观察患者腹部症状及体征的变化:紧密观察患者疼痛部位、范围、性质以及程度的变化,同时应注意观察分析患者的伴随症状(呕吐、腹胀、发热、黄疸、排气排便改变等)。
如有异常,马上通知医生,并及时给予处理,做好护理记录。
2.3.3 及时执行医嘱:遵医嘱协助患者做好术前的各种检查,并及时将检查结果报告医生,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和确定手术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3.4 观察:对于老年人、小儿及危重患者应加强观察与询问,以免遗漏问题,延误病情。
2.4 体位护理:舒适的体位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稳定患者的情绪。
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体位,一般情况应给予半卧位,有大出血者应给予平卧位,休克患者给予休克中凹卧位。
急腹症病人护理知识1. 简介急腹症是指突然发生的急性腹痛,常常伴随其他症状,如呕吐、腹胀、恶心等等。
对于急腹症病人的护理非常重要,合理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减轻病人的痛苦,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急腹症病人护理的相关知识。
2. 患者评估在进行急腹症病人的护理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病人的病史:了解疾病的发生过程、发病时间及病情变化等。
•病人的主诉:听取病人的病痛描述及相关症状。
•生命体征:监测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以及体温的变化。
•腹部检查:通过触诊、听诊等方式检查腹部的压痛、肠鸣音活跃度以及腹部肿块等。
•血液和尿液检查:了解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3. 疼痛管理急腹症病人通常伴随剧烈的腹痛,合理的疼痛管理对病人的恢复至关重要。
•给予镇痛药:可以根据病情给予口服或静脉注射镇痛药以缓解病人的疼痛。
•冷敷或热敷:可以应用冷敷或热敷来减轻病人的疼痛感。
•注意休息:病人需要充足的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或者其他可能加重疼痛的活动。
4. 营养支持急腹症病人常常伴随胃肠功能失调,需要合理的营养支持来帮助其恢复。
•适当进食:根据病人的病情,可以适当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药物辅助: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给予一些增进胃肠功能的药物。
•饮食宣教:向病人及家属介绍合理的饮食搭配及禁忌事项。
5. 导尿与引流根据病情的需要,医生可能会安排导尿和引流操作。
•导尿:对于急腹症病人,采用导尿可以减轻膀胱压力,并及时监测尿液的情况。
•引流: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病人,常常需要进行引流操作以保持腹部创面的干净。
6. 体位护理合理的体位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和呼吸状况,对于急腹症病人的恢复非常重要。
•卧床休息:病人多数需要卧床休息,保持舒适的体位。
•换位:长时间卧床容易引发压疮,需要定时更换体位,保持皮肤的完整性。
7. 液体管理急腹症病人可能伴随呕吐、腹泻等情况,导致体液丢失过多。
合理的液体管理可以维持病人的水电解质平衡。
•给予补液:根据病人的情况,医生可以决定给予静脉或口服的补液治疗。
外科急腹症病人的护理外科急腹症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腹痛疾病,包括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阑尾炎、胃肠梗阻等。
病人常常表现出剧烈的腹痛、呕吐、发热、腹胀等症状。
在面对外科急腹症病人时,护士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护理,以促进病人的康复。
以下是外科急腹症病人护理的一般步骤及注意事项。
1.了解病人的病史和症状:在接待病人时,首先要与患者交流,了解他们的病史和症状。
询问病人腹痛的起始时间、疼痛部位、疼痛程度以及伴随的其他症状等,以帮助医生作出正确的诊断。
2.疼痛缓解:3.腹部检查:在病人疼痛缓解后,护士需要进行腹部检查以了解病情。
腹部检查包括观察腹部肿块、触诊腹部以判断有无腹壁紧张、听诊肠鸣音是否正常等。
如果病人的腹部出现异常情况,护士需要及时上报医生。
4.疼痛时间和病情观察:护士需要定期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并记录疼痛的起始时间、持续时间和病情的变化。
如果病情恶化或出现其他危险信号,护士需要及时通知医生,并进行必要的急救措施。
5.维持患者的卧位和休息:确保病人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保持卧床休息,避免活动过度。
适当的休息可以帮助减轻病人的不适感,促进康复。
6.治疗饮食:病人在急性期通常无法进食,需要进行禁食以减轻腹胃负担。
在医生允许的情况下,病人可以给予适量的液体摄入以保持水平衡。
7.密切观察监测:护士需要定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体温等,并进行必要的记录。
如果出现异常,护士需要及时上报医生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8.心理支持和交流:9.定期随访:病人在治疗后需要进行定期随访,以确保疾病的完全康复。
护士需要与医生协作,安排好病人的随访和复查工作,并向病人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总之,外科急腹症病人的护理需要护士做好全面的观察和记录工作,给予适当的疼痛缓解,并确保病人在治疗过程中保持卧床休息。
此外,护士还需要与病人进行积极的沟通和心理支持,为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建议,促进其康复过程。
最重要的是,护士应时刻关注病人的病情变化,并及时上报医生进行进一步处理。
急腹症病人的护理急腹症是指腹腔内器官发生急性病变导致急性腹痛的疾病。
由于病变器官的不同,急腹症可以表现为消化道疾病(如急性胃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等)或非消化道疾病(如急性胰腺炎、急性肝炎等)。
护理人员对急腹症病人的护理应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监测病情: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频率、体温和血压等指标。
特别是要注意腹痛的程度、性质和部位的变化,以及腹部肿块、腹部张力和压痛等症状的出现或变化。
监测尿量和尿液颜色,判断是否存在肾功能损害。
2.给予适当的镇痛措施:急腹症病人的腹痛常常剧烈,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痛苦。
护理人员应根据病人的疼痛程度和耐受能力,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
常用的镇痛药物包括吗啡、氯胺酮和非甾体抗炎药等,但在给予镇痛药物时需注意病人的肾功能和呼吸功能,避免过量使用。
3.密切观察并控制病人的排尿情况:急腹症病人可能出现排尿困难或无尿的状况,这可能是肾功能受损的表现。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病人的排尿情况,建立尿量记录,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给予适当的饮食和营养支持:消化道急腹症病人为了减轻腹部刺激,常常需要禁食或给予静脉营养支持。
但对于非消化道急腹症病人,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饮食和营养支持。
5.提供情绪支持:急腹症常常导致病人焦虑、恐惧和情绪不稳定。
护理人员应通过耐心的沟通和情绪支持,安抚病人的情绪,减轻他们的焦虑和恐惧。
6.给予相应的抗生素和抗炎药物:根据病人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医生可能会开具相应的抗生素和抗炎药物,护理人员应按医嘱给予,并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和不良反应。
7.手术前后的护理:一部分急腹症病人需要手术治疗,护理人员应协助医生完成手术准备工作,如必要时给予减胃液药物、洗胃等操作。
手术后,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病人的恢复情况,包括切口愈合情况、排气和排便情况等,并及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如疼痛控制、伤口护理和排便观察等。
急腹症的护理需要护理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外科护理学》第十七章-外科急腹症病人的护理汇报人:日期:•外科急腹症概述•外科急腹症病人的护理评估•外科急腹症病人的术前准备与护理措施目录•外科急腹症病人的术中配合与护理要点•外科急腹症病人的术后护理与康复指导•外科急腹症病人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策略探讨目录01外科急腹症概述外科急腹症是指以急性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腹部疾病,需要紧急处理的一组综合征。
定义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外科急腹症可分为炎症性、梗阻性、穿孔性、出血性和损伤性等五类。
分类定义与分类发病原因及病理生理外科急腹症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炎症、梗阻、穿孔、出血和损伤等。
其中,炎症和梗阻是最常见的病因。
病理生理外科急腹症的病理生理过程涉及炎症反应、组织缺血缺氧、肠腔内压力升高、肠壁血运障碍等多个环节。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病情加重,需要及时处理。
临床表现外科急腹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急性腹痛,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
腹痛部位和性质有助于判断病因。
诊断依据诊断外科急腹症需要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信息。
其中,病史和体格检查是诊断外科急腹症的重要依据。
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可进一步明确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02外科急腹症病人的护理评估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疼痛部位、性质、时间、伴随症状等。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检查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体征,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体格检查病史采集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生化等检查,了解患者全身状况。
实验室检查通过腹部X线、超声、CT等检查,明确病因及病变范围。
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护理诊断与护理目标制定护理诊断根据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确定护理诊断。
护理目标制定根据护理诊断,制定具体的护理目标,如减轻疼痛、控制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03外科急腹症病人的术前准备与护理措施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确定手术适应症。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护理专业知识:急性腹膜炎的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做好患者的解释工作,使其能解除忧虑,配合治疗。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记录液体出入量,观察腹痛、腹部体征,以判断病情的发展趋势。
当病情突然加重时,做好急诊手术前准备,及时采用手术治疗。
3.体位在无休克情况下,病人宜取半卧位,使病人上身与床成30~40度角,膝下及足底部以软枕垫挡,防止下滑,以利于腹腔内渗出液、脓液等积聚在盆腔,使炎症局限。
4.禁食可减少胃肠道内容物继续流入腹腔,有利于控制感染的扩散。
必须侍肠蠕动恢复后,方可开始进食。
5.胃肠减压是腹膜炎治疗中重要措施之一,可减轻胃肠道内积气、积液,减少胃肠道内容物继续漏出流入腹腔,有利于减轻腹胀,使炎症局限,改善肠壁血液循环和促进胃肠道蠕动功能的恢复。
做好胃肠减压护理,向病人讲述置胃管的重要性。
告知其不能随意拔出胃管及可能导致的后果,保持引流通畅,如管腔被阻塞可用少量无菌等渗盐水冲洗或挤压胃管。
6.抗感染及支持疗法静脉输液,有效合理地使用抗生素。
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及时补入适量的晶体液和胶体液,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必要时需输血浆或全血,以维持血容量。
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和血生化测定、中心静脉压等监测,静脉补入晶、胶体溶液,防止休克的发生。
7.做好物理降温、口腔和皮肤护理。
对诊断不明或需要进行观察的病人,禁用吗啡类镇痛药或灌肠。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急腹症的护理措施如下: 1.严密观察病情(1)定时观察生命体征:定时观察T、BP、P、R,注意有无脱水等体液紊乱或休克表现。
(2)定时观察腹部症状和体征:如有腹痛应注意腹痛的部位、范围、性质和程度,有无牵涉性痛。
如腹部检查见腹膜刺激征出现或加重,多提示病情恶化。
(3)注意观察有无伴随症状:如呕吐、腹胀、发热、大小便改变、黄疸等,以及呼吸、心血管、妇科等其他系统相关表现。
(4)动态观察实验室检查结果:如三大常规、血电解质、二氧化碳结合力、肝肾功能等检查;同时注意X线、B超、腹腔穿刺、直肠指检等特殊检查结果。
(5)注意详细记录液体出入量。
(6)观察有无腹腔脓肿形成。
2.体位一般情况良好者或病情允许时,宜取半卧位;有大出血休克体征者给予平卧位。
3.饮食根据病情及医嘱,做好相应的饮食护理。
一般患者人院后都暂禁饮食;对诊断不明或病情较重者必须严格禁饮食。
4.胃肠减压根据病情或医嘱决定是否施行胃肠减压。
但急性肠梗阻、胃肠道穿孔或破裂者,必须作胃肠减压,并保持有效引流和通畅,避免消化液进一步漏人腹腔。
5.四禁外科急腹症患者在没有明确诊断前,应严格执行四禁,即:(1)禁用吗啡类止痛剂:以免掩盖病情。
(2)禁饮食:以免增加消化道负担,或加重病情。
(3)禁服泻药:以免引起感染扩散,或加重病情。
(4)禁止灌肠:以免导致炎症扩散或加重病情等。
6.输液或输血立即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必要时输血或血浆等。
以防治休克,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纠正营养失调。
7.抗感染遵医嘱给予抗生素及甲硝唑。
注意给药浓度、时间、途径及配伍禁忌等。
8.疼痛护理一般可给予针刺止痛。
但在病情观察期间应慎用止痛剂;对诊断明确的单纯性胆绞痛、肾绞痛等可给予解痉剂和镇痛剂;凡诊断不明或治疗方案未确定的急腹症患者应禁用吗啡、哌替啶类麻醉性镇痛药,以免掩盖病情;对已决定手术的患者,可以适当使用镇痛药,以减轻其痛苦。
9.心理护理应安慰、关心患者。
适当地向家属、患者说明病情变化有关治疗方法以及护理措施的意义,以便于配合医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