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事案件现场中的血痕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890.18 KB
- 文档页数:1
命案现场的血迹形态分析命案,指的是有被害人死亡的刑事案件,这类案件在死刑案件中占据极高比例。
由于亲历犯罪的被害人已经死亡,使得命案在重建犯罪时很容易偏于依赖口供。
实践证明,虚假口供是导致错误认定案件事实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一方面是因为口供具有天然的防御性,在缺乏被害人对质时,这一本性容易得到加强;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出于各种因素的考量或者受到不当行为的影响,有可能作出不利于自己的虚假供述。
所以,为追求案发过程的真实再现,应当高度关注命案现场客观存在的证据,尽可能从中发现和挖掘犯罪信息,血迹便是其中最重要最常见的痕迹物证之一。
由于血液携带具有可供作个体识别的生物信息,如血型、DNA分型,可以通过生物检验技术来确证身份识别信息。
因此,血迹不仅对于命案侦破起着关键作用,也是公诉环节构建命案证据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拟结合死刑案件的审查实践,就如何审查运用命案中的血迹,实现其应有的证明价值作一初步探索,目的在于抛砖引玉。
命案中血迹的特点和分布形态血液是一种流体组织,主要存在于心脏和血管系统。
血管系统密布人体全身,只要有开放性创口,一般就会有血液流出,并在相应位置留下痕迹。
命案中的血迹有如下特点:一是客观性和稳定性。
血迹及其分布位置、形态、数量等均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血迹一旦凝固,又能保持较长时间,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事后伪装或者被完全破坏彻底清除存在一定难度。
二是复杂性和广泛性。
人体内不同部位的血液流速和流量具有差异,当创口部位和深度不同时,血液会出现滴落、流淌、喷溅等不同流出方式,再加上人体的运动,便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血迹形态,有一定的复杂性;与此同时,流动的血液会渗入墙角、缝隙、夹层,喷溅的血液则可以达到一定的距离和高度,使得血迹可能会存在于现场任何地方,分布相当广泛。
三是动态性和立体性。
血迹是伴随着损伤的产生,也伴随着被害人或者行为人及其使用工具的运动而形成,可以因创口的部位、深度以及运动的速度、力度、节奏、先后顺序等不同,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立体的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的动态过程。
手印痕迹检验刑事科学技术论文(共3207字)一、手印痕迹检验技术在刑事侦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手印痕迹检验技术通过对犯罪现场的手印痕迹进行检验获取指纹信息,就可以当做刑事犯罪案件的直接证据。
在许多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被抓获之后常常会出现拒绝承认和交待犯罪事实的情况,这时候指纹检验就可以作为判定犯罪嫌疑人犯罪事实成立的重要证据,让犯罪嫌疑人受到法律制裁,有利于公安机关有效地打击犯罪。
二、现场手印痕迹的固定和提取方法在刑事案件现场勘查中,发现手印痕迹或者将手印痕迹显现出来之后,首先要对手印痕迹进行固定,然后在对手印痕迹进行提取,把手印痕迹完整地从犯罪现场提取出来,才能对其进行保存、检验,才能使手印痕迹作为直接证据发挥其在刑事案件侦破中最大的作用。
下面就介绍实际现场勘查工作中常用的几种手印痕迹固定、提取的方法:(一)拍照可以利用相机将发现或显现的手印痕迹进行拍照,这样能够将犯罪现场的手印痕迹最原始的状态通过照片来进行反映,通过照相手段拍下的手印痕迹既能够对现场的手印痕迹的清晰程度进行反映,也能够完整地保护犯罪现场的手印,使其不被破坏,因此,拍照手段是侦查人员在现场勘查中固定、提取手印痕迹的首选方法。
(二)提取印有手印痕迹的原物件对犯罪现场留下来的手印进行研究,确认其有可能是犯罪嫌疑人留下来的痕迹之后,发现现场没有合适的手印痕迹显现手段,或者是为了能够对原证物进行长期保存,这时候就可以直接对印有手印痕迹的原物件进行提取。
但是在采用提取原物件方法的时候必须要先征得相关方面人员的同意,办理好相关的原证物提取手续之后才能进行犯罪现场原证物提取,而且在原证物使用完之后要进行归还。
(三)用胶带粘取指纹胶带粘取指纹是通过利用粉末和熏染法进行手印显现之后对指纹进行固定、提取的方法,在犯罪现场勘查中经常会用到。
在使用胶带粘取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在粘取了手印的衬纸背面将案情原由、案发时间、地点和手印遗留的具体方位进行注明。
(四)静电复印方式对于犯罪现场发现的印在灰尘上的手印,没有办法直接提取原证物或者使用胶带粘取的,就要使用静电复印方式对手印痕迹进行提取,而且在提取手印之后还要进行拍照固定,也可以采用塑料薄膜将灰尘手印覆盖起来进行长期保存。
痕迹检验技术在刑事侦查工作中的应用痕迹检验技术是一种法医学技术,它是现代刑事侦查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技术。
痕迹指留在现场的各种物质,如血痕、鞋印、手印、纤维、土壤等,这些物质都可以成为确凿的证据,通过痕迹检验,可以分析这些证据的特征,以此来判断作案者的身份、作案时间等相关信息。
在痕迹检验中,包括物证的收集、保存、鉴定等环节,旨在为警方提供准确可靠的证据支撑,为案件的审理和破案提供有力的保障,有效地提高了刑事案件的破获率。
1. 查明作案人身份。
在刑事案件中,身份认定是第一步,而痕迹检验可以通过分析物证的特征,确定作案者的身份。
例如,通过分析血痕、手印等,可以确定是否为嫌疑人所留;通过鞋底、脚型等特征分析,可以初步判断嫌疑人的体貌特征、职业等信息。
2. 确定犯罪手段和现场环境。
在案件侦查现场,痕迹检验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它可以对现场留下的各种物质进行检验,以此确定犯罪手段和作案清晰,为案件的定性提供重要的帮助。
例如,通过检验火灾现场留下的痕迹,可以初步判断火灾原因和起火点;通过分析血迹、纤维等物质,可以调查凶器的性质、来源,有助于查明犯罪手段和身份。
3. 证实因果关系。
痕迹检验技术还可以通过物证的比对,证实因果关系,例如男女关系、户外活动等,并且可以确认现场证物是否与事主有关。
例如,通过分析工具痕迹,可以确定作案者是否为破案期间被关押的嫌疑人,从而肯定事实的证据。
4. 证实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辩解。
在一些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往往不承认自己的罪行,或是提出不合理的辩解和解释。
而痕迹检验技术可以通过分析物证的特征,证实嫌疑人的供述和辩解是否属实。
例如,通过分析酒精残留的证据,可以判断嫌疑人是否饮酒;通过油渍等物质的分析,可以确定嫌疑人是否使用了燃油等物质。
总之,痕迹检验技术的应用在刑事侦查中,可以提供准确、可靠的证据,帮助刑侦人员缩小破案范围,明确犯罪嫌疑人的身份、作案手段和现场环境等有关信息,从而帮助警方加快犯罪案件的审理和破案速度。
命案现场勘查中血迹勘验与研究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改革创新,现场血迹勘验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命案侦破人员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血迹勘验作为命案现场勘查中的重中之重,是一个必不可缺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案件侦破的效率,通过对血迹科学合理的检验鉴定,能有效分析出命案的发生时间、地点以及人数,追踪抓捕到重要嫌疑人。
本文将进一步对命案现场勘查中血迹勘验展开分析和探讨。
标签:命案现场勘查血迹勘验分析引言在命案犯罪现场,犯罪嫌疑人或者受害人或多或少都会遗留一些血迹。
命案侦查人员通过对现场血迹的勘验和研究,能有效判断出命案发生的相关地点、具体的作案时间以及整个作案过程,从而加快整个命案的侦破过程。
一、血迹的形态与分类1.血迹的形态血迹的主要形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点状,点状形态血迹的主要特征呈现为圆点形、水滴形、椭圆点行以及长点形[1]。
2)条柱状,条柱状血迹的主要特征呈现为长方条形,血迹图形的宽度偏向一致性,存在图形一侧两端部位略粗的情况。
通过观察血迹载体的位置移动,条柱状血迹会发生弯曲分叉以及转折等不同形态转换[2]。
3)泊状,泊状形态血迹的主要特征呈现为血凝聚在一起,从而形成有一定空间大小的血迹。
泊状血迹的含血量较高,具备一定的厚度,在血迹当中会产生低洼处或者载体平面。
2.血迹的分类血迹的分类又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1)滴落状血迹,滴落状血迹的主要形态为点状,它的形成过程是通过血液从相对高度滴落在载体上。
与此同时,当滴落的血液垂直于载体时就会形成点状血迹,当滴落血液是倾斜于载体时就会形成长点形血迹[3]。
2)喷溅状血迹,当受害人或者犯罪分子受到严重创伤后,身体部位的动脉血管破裂导致血液喷溅而出,从而形成喷溅状血迹。
喷溅状血迹的主要形态特征呈现为方向一致、大小相似,偏向均匀密集的点状迹。
其中血点的大小与血管的直径刚好是正比例关系。
3)流柱状血迹,它的主要形态特征呈现为条柱状,一旦血量多,血液载体表面光滑、渗透性偏差时,血液就会凝聚与终止端,而血液的最终形态会呈现为下粗上细、下浓上淡的条柱血迹[4]。
法医学血迹的分析教学实例摘要一、血迹(一)喷溅状血迹(二)滴落状血迹(三)流柱状血迹(四)浸染状血迹(五)溅落状血迹(六)血泊二、血迹检验方法(一)鲁米诺(luminol)又名发光氨(二)联苯胺试验(三)紫外线检查(四)酚酞试验三、刑事犯罪现场血迹分类(一)低速撞击血迹(二)高速撞击血迹四、现场血迹勘察(一)观察分析血迹的分布范围、血量、大小和方向(二)DNA检验技术血液是在循环系统中,心脏和血管腔内循环流动的一种组织。
血液组织是结缔组织的一种。
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内含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脂蛋白等各种营养成分以及无机盐、氧、激素、酶、抗体和细胞代谢产物等。
血细胞有红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
哺乳类的血液具有凝血机制,血小板破裂时,会将血浆中原本可水溶的血纤维蛋白和血细胞等凝固成为血饼,剩余的透明液体就叫做血清。
生物体的生理变化和病理变化往往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所以血液成分的检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以人类的血液为例,成人的血液约占体重的十三分之一,相对密度为1.050~1.060,pH值为7.3~7.4,渗透压为303.7毫摩每升。
ABO血型是人类的主要血型分类,可分为A型、B型、AB型及O型,另外还有Rh血型系统,MNS血型系统,P血型系统等血型系统。
另外,人类还有淋巴循环系统,跟血液和组织液有关系的。
蚯蚓的循环系液体称为血淋巴。
血液对人体具有维持,保护,更新的作用,对于我们日常生活十分重要那么,人对于血的依赖到了什么地步?失血对人体的影响随出血量的多少及出血速度的不同而不同,若失血量小于全部血液的10%,人体只需将贮存血液动员出来参加循环,就不会有明显的不适。
若失血量达总血量的20%时,机体经代偿后仍不足以保持血容量和血压的正常水平,就会影响人的生命活动。
而失血量在短时间内超过30%,若不及时输血就会危及生命。
一般情况下,一个成年人失血量在500毫升时,可以没有明显的症状。
当失血量在800毫升以上时,会出现面色、口唇苍白,皮肤出冷汗,手脚冰冷、无力,呼吸急促,脉搏快而微弱等症状。
法医学中的痕迹分析与刑侦技术总结法医学作为一门关于痕迹分析和刑侦技术的学科,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有助于揭示案件的真相和保护公众的利益。
本文将对法医学中的痕迹分析与刑侦技术进行总结,以探讨其在刑事司法中的重要性。
一、法医学中的痕迹分析法医学中的痕迹分析是一项关键的技术,它专门用于识别和分析案件现场和嫌犯身上的各类物证。
根据不同的案件类型,痕迹分析可以涉及到指纹、足迹、血液、毛发、食物等各种痕迹。
指纹是痕迹分析中最常见和有效的证据之一。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指纹,通过对指纹的比对和鉴定,可以确定嫌疑人是否曾经出现在案发现场。
足迹的痕迹分析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每个人的足迹也是独一无二的。
血液和其他体液也是法医学中常见的物证,通过对其DNA 的分析,可以确定嫌疑人的身份。
除了上述痕迹之外,毛发、纤维、玻璃碎片、枪弹和工具痕迹等也常被应用于痕迹分析中。
这些痕迹可以提供重要的辅助证据,从而帮助刑侦人员绘制案发现场的画面,还原犯罪过程。
二、刑侦技术在痕迹分析中的应用刑侦技术是指在犯罪调查中使用的各种科学技术手段,旨在获取犯罪的证据和线索,为案件侦破提供科学依据。
在痕迹分析中,刑侦技术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代刑侦技术中最常见的应用之一是显微镜技术。
通过显微镜观察,可以放大和清晰地分析痕迹中的微小细节,如纤维的形状、颜色、玻璃碎片的形态等。
这些细节可以帮助鉴定物证的来源和性质,进一步锁定犯罪嫌疑人。
DNA技术是刑侦技术中另一个关键的应用。
通过对血液、唾液、毛发等物证中的DNA进行提取和分析,可以确定个人的基因特征,从而极大地增加了辨识嫌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图像分析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痕迹分析中。
图像分析技术可以帮助刑侦人员对录像监控和照片等信息进行查找和比对,以鉴定可疑人员。
计算机辅助技术则可以通过数据库的建立和管理,提供各类相关信息的快速和精确搜索。
三、法医学痕迹分析与刑侦技术的意义法医学的痕迹分析与刑侦技术对于刑事司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浅析刑事案件现场分析作者:邹成钢张德航来源:《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33期摘要刑事现场分析是在案件发生的地点对与案件相关物品进行勘察、检验,同时也包括对收集到的相关物品进行分析,将这些与案件相关的物品、检测结果汇聚到一处,通过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得到与案件相关的真实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来还原案发现场,揭示案件发生的整个过程。
作为从事刑事案件侦查的相关工作人员,刑事案件现场分析工作异常重要,应该充分学习刑事案件现场分析的相关知识,并通过自己的整理和提炼,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提升刑事案件侦破的效率和准确程度。
关键词刑事案件现场分析侦查作者简介:邹成钢、张德航,贵州省印江县公安局。
中图分类号:D9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11-271-02刑事案件现场分析是案件侦破过程中最重要环节,犯罪现场好比是一张白纸,而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就是在这张白纸上写字,犯罪嫌疑人从作案预备、进入现场,到实施犯罪行为,最后逃离犯罪现场。
所有的环节都需要侦查人员通过犯罪现场分析来还原犯罪过程,对犯罪行为作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
刑事案件犯罪现场分析将直接影响到案件侦破和案件范围的确定,直接影响到案件侦破的准确性和效率性,在某种层面上决定着案件侦破工作的成与败。
因此,作为刑事案件的侦破人员,必须重视刑事案件现场分析,充分对刑事案件现场进行勘察和检测,从犯罪现场中找出与案件相关的蛛丝马迹,并通过这些细小、锁碎的细节,准确的判断出案件的真实情况,缩短案件侦破的时间。
笔者通过对刑事案件的学习和研究,认为刑事案件现场分析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刑事案件现场分析工作重要性及面临的挑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今社会刑事案件作案手段越来越狡猾,越来越具有专业性,出现了犯罪手段智能化、专业化、科技化的发展趋势。
在这种趋势的引导下,犯罪嫌疑人在犯罪现场留下的信息和证据逐渐减少,尤其在指纹、足迹等相对重要的犯罪信息方面。
血腥暴行的案件分析报告引言:血腥暴行是指犯罪分子进行残忍、野蛮的行为,通常导致严重的伤害和死亡。
这些案件的发生令人震惊和心痛,对于社会治安和人民生活造成了重大威胁。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系列血腥暴行案件来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案例分析:在近年来的案件中,我们列举了三个典型的血腥暴行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一:A市连环杀人案这起案件中,一名犯罪分子在A市连续杀害多名受害人,并采取极其残忍的手段。
经过调查发现,凶手是一名年轻男子,曾经历过严重的心理创伤,缺乏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由于无法得到妥善的心理疏导和治疗,他逐渐积累了愤怒和仇恨,并以暴力行为来宣泄。
此案件暴露了心理健康服务的紧迫需求以及学校和社区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不足。
案例二:B城持刀伤人事件在B城一家购物中心,一名男子持刀突然袭击了路人,造成多人受伤,其中两人死亡。
经过对嫌疑人的审讯,发现他是一名失业多年的中年男子,长期受到生活压力的困扰,缺乏家庭和朋友的支持。
在患有抑郁症的基础上,他产生了极端情绪,然后以暴力手段发泄。
这一案件再次凸显了对于经济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与帮助的重要性。
案例三:C县家庭灭门案在C县一户农村家庭中发生了一起惨绝人寰的家庭灭门案,包括父母和两名儿童在内共计四人死亡。
警方调查发现,案件的背后存在着长期家庭暴力和重大纠纷。
父亲因工作疲劳和负债等问题长期产生内心积怨,最终以极端暴力方式解决了家庭问题。
这起案件表明了对于家庭关系和家庭暴力的重要性,以及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预警和干预的必要性。
原因分析:通过对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血腥暴行案件背后存在以下原因:1. 心理健康问题:参与案件的犯罪分子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缺乏有效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导致心理问题逐渐恶化,最终催生了暴力行为。
2. 社会支持缺失:案件中的嫌疑人在成长过程中或者目前都缺乏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缺乏关爱和指导使得他们无法应对生活的挑战和压力,选择采取暴力行为以解决问题。
法医学中的法医血液学法医学是一门综合应用法律、医学、科学等知识研究刑事案件的学科。
而在法医学中,法医血液学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
它通过对血液的研究与分析,为破解案件、还原真相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血液是人体内循环的重要成分之一,它承担着供氧、运输养分、排除代谢废物等重要功能。
在犯罪现场,血液往往会出现作为证据的形式。
而通过对血液的检验与分析,法医学家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信息,进而提供犯罪侦查与司法判断的依据。
首先,法医血液学可以通过血痕分析确定涉案人员的身份。
每个人的血液都带有独特的基因组成,通过DNA分析技术,可以从血液中提取DNA样本并与嫌疑人比对,从而确认其身份。
这项技术在破案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精准地辨认出涉案人员,为案件的侦破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次,法医血液学还可以通过血液分析反映作案过程中的细节情况。
在犯罪现场,案发者或受害者可能会留下血液痕迹。
通过对血液的形态、成分以及相关指标的综合分析,可以判断犯罪的手段、伤口的性质以及犯罪者可能的生理特征。
这对于还原作案过程,确定事实,确立罪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法医血液学在解读死亡原因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血液化验与尸检,可以对死者遗留的血液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检测,以便确定死因。
譬如大量出血、中毒、贫血、感染等,这些都可以通过血液分析来判断。
而对于一些无明显外伤痕迹的死亡情况,法医血液学更是异常重要,通过对血液的详细检测,可以帮助找出疑似与案件有关者,指导司法判断。
此外,法医血液学在鉴定负责人的DNA分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针对犯罪现场留下的血液痕迹,始终检测出DNA样本是公安机关侦破案件的重要先决条件。
法医学家通过对血液中DNA的提取、扩增、分离等技术手段,对血液DNA进行分析,确定嫌疑人与作案人的关联度,为司法判断提供科学证据。
总之,法医血液学在法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血液的研究与分析,法医学家可以从中提取关键信息,还原案件的真相,为执法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211·
百家论坛
赤子 SPIRITUAL LEADERS2016年 总第383期论刑事案件现场中的血痕分析
张 瑞 王馨影
(白城市镇赉县公安局刑事侦查大队刑事技术中队 吉林 白城 137300)
【摘要】本文主要是阐述通过现代刑事科学技术的手段方法,从物理分析法,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等多种角度探究刑事案件发生后,技术人员如何对血液进行处理,并从中分析获取物证价值,解读犯罪现场。
【关键词】血痕;分析;仪器分析;物证价值
在刑事案件现场中,对于涉及人身伤害的案件中,往往存在着尸体、带有开放性损伤的伤口或者口鼻的出血,使得案件现场上大多能寻找和提取到与案件有关的血液。
当血液流出体外干燥后形成的斑痕,我们称之为血痕,通过对血痕的外在形态分析和内在所含的物质进行判断,来获取物证价值,解读犯罪现场。
对于命案现场,就算犯罪分子进行了有效地清理,也会在许多隐秘的地方留下血迹,侦查技术人员只要细心观察,运用现代化的手段都能发现少量血迹的存在。
而仪器分析方法已经成为微量物证分析的重要手段。
一、案件现场血迹的显现与固定
发现血迹的方法,除了通过肉眼进行观察以外,还要通过仪器来帮助发现。
现阶段的仪器除了常见的日光灯等普通光源以外,还可以采用多波段光源进行观察发现。
多波段光源是一种高强度的含有多种波段的光源。
作为快速、无损的检验方法,多波段光源的光学检验方法是物证检验的首选方法。
利用客体与血迹对不同波段的光具有不同的吸收及反射特性,选用不同波段拍照,可以加强客体表面与血迹的反差,使血迹清晰的被拍照下来。
血在300-900nm 的紫外线、可见光和近红外线都有较强的吸收,其中在紫色光波段强吸收带波长为380nm-440nm ,峰值吸收波长为415nm ;在284nm 的短波紫外区还有一个峰值吸收,在长波紫外区发射荧光峰值波长为324nm 。
对于微弱的血迹可以通过化学处理方式来加强反差。
二、对血痕的初步检测分析试验(一)血痕形态分析与利用
刑事技术人员在发现血迹后,可通过血迹的肉眼检查推断死亡受伤的情况,搏斗的情况,及对案件的发生过程有初步的掌握,同时要对血痕的部位、颜色、形状、范围要及时的记录、绘图、照相。
常见的血痕形态有点状血痕、流柱状血痕、喷溅血痕、擦拭血痕、血泊等。
血痕的形态形成遵循自然界的物理规律,能够科学的反应犯罪的过程。
(二)血痕初步预备试验
对于现场采集到的血痕检材需要进行确定,通常先采用无损检验,后有损检验,先物理检验后化学检验,由于陈旧微量的血痕检验难度大,所以要及时对提取的血痕进行检测,确定其是否为人血,何种血型等。
常见的初步预备试验方法简单,灵敏度高,但特异性差。
如果试验结果为阴性,可以排除有血迹存在,就不必进行下一步检验,如果试验是阳性也只能说明其中含有血迹,必须进一步检验。
现阶段常用的试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联苯胺试验
本试验是国内目前最为常用的试验方法,灵敏度极高,只需微量检材即可进行。
利用血痕中有过氧化氢酶活性,能使过氧化氢放出初生态氧,将无色联苯胺氧化成联苯胺兰。
如果检材上有血迹存在,就会出现翠蓝色反应,但这种反应其他物质也可能出现,并非血迹所特有。
因而,该试验若成阳性反应,只能说明检材上可能有血迹,而且联苯胺为致癌物质,所以国内合成四甲基联苯胺代替联苯胺。
在实验中要注意滴加试剂的顺序,以免出现假阳性的结果。
2.紫外线检查
血迹在紫外线照射下呈土棕色反应,通过紫外光的照射,血迹中的荧光物质会反映出相对特征来,因而,利用紫外线进行检查,
可以鉴别有无血迹存在的可能。
此种方法简单但不具有特异性。
3.鲁米诺发光试验
血痕中的血红蛋白催化过氧化氢,释放出新生态氧使鲁米诺氧化而产生化学发光。
此种方法在犯罪现场勘查使用非常方便,但是对血痕有破坏作用,也不具有特异性。
(三)血痕确证试验
经过了预备试验后,如果检材呈阳性则需要进一步确证。
与预备试验相反,确证试验特异性强,但灵敏度较低,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血色原结晶试验
血迹中的血红蛋白,在碱性溶液中分解成正铁血铁素和变性珠蛋白,再与还原剂作用,正铁血红素还原成血红素,与变性珠蛋白或者其他含氮化合物结合可生成血色原结晶,血色原是具有特殊吸收光谱的橙红色结晶。
根据这一原理进行试验,利用血色原结晶出现情况就可以确定是否血迹。
该方法操作简单,较灵敏,特异性好。
2.氯化血红素结晶试验
血红蛋白受冰醋酸作用生成正铁血红素,氯化钠与冰醋酸作用生成醋酸钠和游离氯,后者与正铁血红素结合生成褐色菱形氯化血红素结晶。
该方法操作简单,较灵敏,但是陈旧血痕不宜检出。
3.光谱检查
日光通过有色液体时,其中某种波长的光线被吸收,在光谱上出现条状阴影的吸收线。
血迹中血红蛋白及其衍生物均为有色物质,有很强的选择吸收光谱的性能,具有特定的吸收线。
根据这一特性,用显微分光镜检查,可以鉴别是否血迹。
光谱检查,灵敏度高,简便易行。
(四)血痕种属试验
经过预备试验和确证试验确定为血迹后,还需要鉴别其种属,确定是人血还是动物血。
血迹种属试验的方法也很多,如沉淀反应、琼脂扩散试验、对流电泳试验、抗人球蛋白消耗试验、纤维蛋白板试验、胶乳颗粒凝集试验和红细胞凝集试验等。
现阶段常使用检测试剂条来确定是否含有人血,其原理应用胶体金免疫检测技术来检测样品中的人血红蛋白。
当样品中有人血红蛋白存在时,会与胶体金颗粒的特异性抗体结合,当层析到检测区时,结合物与检测区的抗体形成抗体-抗原-抗体金复合物,并产生颜色,结果为阳性。
此方法简便,灵敏度高,速度快,携带方便。
四、血痕分析的物证价值
血痕的发现和检验可以为侦查提供多方面的线索。
首先,血痕的外在形态作为犯罪现场上的客观存在的犯罪信息,有效地反映了犯罪过程,为案件性质的分析提供了帮助,排除现场伪装造成的反常现象。
通过血迹的颜色,分析时间范围。
通过滴落的血滴位置可以确定主体的位置,高度,利用擦拭血痕可以研究擦拭血痕的起缘、止缘,来判断擦拭的方向,从而进一步推断行为人的行动方向和目的,分析犯罪的行走路线。
通过接触血痕来确定犯罪嫌疑人,为诉讼提供证据。
依据血泊来推断受害人的死亡过程,所处的状态等等。
参考文献:
[1]胡世澄.微量物证仪器分析.[M]法律出版社,2003.[2]叶元熙.生物物证技术.[M]法律出版社,2002.
[3]吕侠.王云彪.命案现场血迹勘查与分析. [J]警察技术,2008.[4]胡世澄.司法化学.[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张瑞,1985年3月,白城市镇赉县公安局 刑事侦查大队 刑事技术中队 工程师。
王馨影,1988年9月,白城市镇赉县公安局 刑事侦查大队 刑事技术中队 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