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80.98 KB
- 文档页数:2
多发性硬化症的分类及治疗方案综述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特征是神经髓鞘(myelin)的破坏和神经纤维的损伤。
该病具有很高的年发病率,且大多数患者多在青壮年期间发病,对生命和健康造成重大影响。
目前,MS的分类和治疗方案已得到较为完善的研究和应用,本文将对其进行综述。
一、分类MS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学改变被分为下列类型:1. 核心型多发性硬化症(Relapsing-Remitting MS,RRMS)这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MS患者的85%,特征是有明显的急性发作期,但在发病初期,患者往往可以出现症状消退期。
每次发作后,症状会有所缓解,但也可能存在残留症状。
2. 次级进行性多发性硬化症(Secondary-Progressive MS,SPMS)在RRMS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具有慢性和进行性的特征。
在这种情况下,治疗会相对困难。
3. 原发性进行性多发性硬化症(Primary-Progressive MS,PPMS)PPMS是RRMS和SPMS的特殊类型,它没有快速发展和期间停顿的情况,同时也没有再现性轮廓。
这是MS患者的15%的少见类型,在初次发作时就表现出来。
4. 可复发进行性多发性硬化症(Relapsing-Progressive MS,RPMS)这种类型的MS非常罕见,表现为在起初发作期间同时具有进行性的特征,病程是可重复性的。
二、治疗方案1. 免疫调节药物干扰素β、甲基泼尼松龙等唯一获得MS治疗免疫调节药物认证的激素,早期使用可以减缓病情恶化,但有一定的副作用,需要长时间使用。
其他免疫调节药物,如抗白细胞抗体、免疫抑制剂等,也可以缓解症状,但副作用也很明显。
2. 对症治疗针对不同的症状进行对症治疗,例如痉挛、抽搐、尿失禁等。
这种治疗方式可以通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加速康复进行治疗。
3. 维生素D长期缺乏维生素D与许多自身免疫疾病有关。
多发性硬化多发性硬化(multiple ltiple 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青、中年多见,临床特点是病灶播散广泛,病程中常有缓解复发的神经系统损害症状。
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sclerosis,MS)是常见的脱髓鞘疾病,患者以20~40岁女性为多。
临床病程数年至十余年不等。
以反复发作与缓解交替为其特点,缓解期长短不一。
神经系统的症状因累及部位不同而颇为多样。
多发性硬化- 疾病概述多发性硬化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也就是说它的病变位于脑部或脊髓。
我们的神经细胞有许多树枝状的神经纤维,这些纤维就像错纵复杂的电线一般,在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中组织成绵密复杂的网络。
大自然很巧妙的在我们神经纤维的外面包裹着一层叫“髓鞘”的物质,髓鞘不仅像电线的塑料皮一样让不同的电线不致短路,同时人体的髓鞘还可以加速我们神经讯号的传导。
当这些髓鞘被破坏后,我们神经讯号的传导就会变慢甚至停止。
多发性硬化症就是因为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产生大小不一的块状髓鞘脱失而产生症状。
所谓硬化指的是这些髓鞘脱失的区域因为组织修复的过程中产生的疤痕组织而变硬。
这些硬块可能会有好几个,随着时间的进展,新的硬块也可能出现,所以称作多发性。
此病的症状端视其所影响的神经组织而定,患者可能出现视力受损视神经病变、肢体无力、平衡失调、行动不便、麻木、感觉异常、口齿不清、晕眩、大小便机能失调等症状,这些症状因人而异,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
这些症状可能会减轻或消失,消失后也可能再发作。
是否会产生新的症状或是产生新症状的时机则无法加以预测对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髓鞘的病变则有许多不同的理论,一般认为这是一种自体免疫疾病,也就是说我们的免疫系统错把髓鞘当成外来物质而加以破坏。
个人体质或病毒都有可能促成这种免疫反应;到目前为止,医学界还找不出那一种病毒可确定为此病的元凶。
总之,其病因到目前为止仍是一个谜。
虽然到目前为止根治多发性硬化症的药物尚未被发现,但是对于控制病情及疾病所带来的后遗症仍有许多的治疗方法。
多发性硬化典型病例分析及概述全网发布:2011-06-23 19:35 发表者:黄德晖(访问人次:8895)(主诉)反复肢体麻木、无力、视力下降3年余,四肢无力加重3天。
(多发性硬化)(简介)多发性硬化是一种好发于青壮年女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病,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环境因素、病毒感染等相关,通过自身免疫介导,导致脑白质脱髓鞘等病理改变。
病灶表现为时间和空间多发的特点。
本病在中国以至于在亚洲被认为是少见病,其发病率约为1~5/100,000。
然而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核磁共振的发展,加之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有所提高,近些年多发性硬化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由于本病可损害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临床表现多样,易造成误诊。
以下介绍1例经典的多发性硬化患者的诊治经过。
一、病例介绍(一)主诉反复肢体麻木、无力、视力下降3年余,四肢无力加重3天。
(二)病史患者,女,39岁。
于2005年9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肢麻木,约6—7天后平脐处出现皮肤疼痛及束带感,并逐渐出现左下肢麻木无力,10月4日出现小便费力,来我院,经核磁共振检查发现颅内及上胸髓内多发片状长T2信号,脑脊液蛋白增高,寡克隆区带阳性,诊为“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病”,予激素(甲基强的松龙)、人免疫球蛋白等治疗,后症状渐缓解。
2007年1月感冒后出现左眼视力下降,进行性加重至完全失明,在外地医院诊为“视神经炎”给予激素及人免疫球蛋白等治疗,左眼视力恢复至0.7。
2007年5月感冒后出现右下肢无力,再次入我院确诊为“多发性硬化”予激素、人免疫球蛋白等治疗,后右下肢无力渐好转,此后应用β干扰素间断治疗,2008年2月出现右眼视力下降,入我院予激素、人免疫球蛋白等治疗后好转, 2009年4月6日无明显诱因双侧肢体无力,以左侧为著,伴麻木感,行走困难,步态不稳,尚能持物,无头痛、头晕,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尿便障碍,在外口服强的松、卡马西平,注射腺苷钴胺治疗,效果差,入院。
多发性硬化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和预防一、概述:建议就诊于神经内科。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炎性脱髓鞘为主要病理特点的自身免疫病,本病青、中年多见,女性多于男性,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神经功能障碍,多次缓解复发,病情每况愈下。
最常累及的部位为脑室周围白质、视神经、脊髓、脑干和小脑。
其主要临床特点是症状体征的空间多发性和病程的时间多发性。
多发性硬化呈全球性分布,不同的地区发病率不同,我国属低发病区,估计目前全球多发性硬化年轻患者约有100万人。
流行病学与地理分布、种族差异和移民影响有关。
二、临床表现:(一)视力障碍;(二)肢体无力;(三)感觉异常;(四)共济失调;(五)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六)神经症状和认知功能障碍;(七)发作性症状;(八)其他症状:风湿病、类风湿综合征、干燥综合征等。
三、检查:1、脑脊液检查:压力多正常,蛋白含量增高,以球蛋白为主。
主要检查有无免疫球蛋白及OB;亦可计算合并血清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而换算的IgG index:如果大于0.7,显示脊髓内制造免疫球蛋白。
事实上,脑脊髓液的发炎细胞及蛋白质虽然升高,但若发炎细胞>50/mm3、蛋白质>100mg/dl便要考虑其他鉴别诊断。
2、电生理检查:在发现亚临床病灶方面有一定的敏感度,可协助早期诊断,同时还可以观察多发性硬化的病情变化。
3、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见病损部位有斑块异常信号。
四、治疗:迄今为止,尚无有效根治多发性硬化的措施,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抑制急性期炎性脱髓鞘病变进展,避免可能促使复发的因素,尽可能减少复发次数。
(一)、免疫干预治疗:1、皮质激素:是急性发作和复发的主要治疗药物。
2、β~干扰素:免疫调节。
3、口服免疫耐受:本药耐受性较好。
4、免疫抑制剂:能减轻多发性硬化的症状,但对于MRI显示的脱髓鞘病灶无减少趋势。
5、单克隆抗体6、血浆置换疗法(PE)7、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IVIG)(二)、对症治疗:多发性硬化的有些症状是由疾病直接引起的,有些则是由于功能障碍导致的,常使患者异常痛苦,影响日常生活,故应特别重视多发性硬化的对症处理。
多发性硬化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多发性硬化症状,尤其是多发性硬化的早期症状,多发性硬化有什么表现?得了多发性硬化会怎样?以及多发性硬化有哪些并发病症,多发性硬化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多发性硬化常见症状:脑白质变性、病理性发笑和哭喊、反应迟钝、抽搐*一、临床表现中枢神经系统散在分布的多数病灶与病程中呈现的缓解复发,症状和体征的空间多发性和病程的时间多发性构成了MS的主要临床特点。
MS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起病,我国MS患者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较多,MS临床表现复杂。
1.首发症状包括一个或多个肢体局部无力麻木、刺痛感或单肢不稳,单眼突发视力丧失或视物模糊(视神经炎),复视,平衡障碍,膀胱功能障碍(尿急或尿流不畅)等,某些病人表现急性或逐渐进展的痉挛性轻截瘫和感觉缺失。
这些症状通常持续时间短暂,数天或数周后消失,但仔细检查仍可发现一些残留体征。
2.首次发病后可有数月或数年的缓解期,可再出现新的症状或原有症状再发。
感染可引起复发,女性分娩后3个月左右更易复发,体温升高能使稳定的病情暂时恶化。
复发次数可多达10余次或更多,多次复发及不完全缓解后病人的无力、僵硬、感觉障碍、肢体不稳、视觉损害和尿失禁等可愈来愈重。
3.临床常见症状体征 MS患者的体征多于症状是重要的临床特征,患者主诉一侧下肢无力、步态不稳和麻木感,检查时却可能发现双侧锥体束征或Babinski征。
眼球震颤与核间性眼肌麻痹并存指示为脑干病灶,是高度提示MS的两个体征。
(1)肢体瘫痪多见,常见不对称性痉挛性轻截瘫,表现下肢无力或沉重感。
(2)约半数病例可见视力障碍,自一侧开始,隔一段时间再侵犯另一侧,或短时间内两眼先后受累。
发病较急,常有多次缓解-复发,可于数周后开始恢复。
(3)眼球震颤多为水平性或水平加旋转,复视约占1/3。
病变侵犯内侧纵束引起核间性眼肌麻痹,侵犯脑桥旁正中网状结构(PPRF)导致一个半综合征;其他脑神经受累少见,如中枢性或周围性面瘫,耳聋、耳鸣、眩晕、咬肌力弱、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等。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多发性硬化症有哪些临床特征?
导语:大多数人对多发性硬化症都不是很了解,多发性硬化这种疾病会严重伤害人们的大脑,这是一种很严重的疾病,也有可能会危及人们的生命,为了保
大多数人对多发性硬化症都不是很了解,多发性硬化这种疾病会严重伤害人们的大脑,这是一种很严重的疾病,也有可能会危及人们的生命,为了保护我们的大脑,以防自己患上这种疾病就要应该去多了解、重视这种病症,那么多发性硬化症有哪些症状呢?下面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这种疾病。
多发性硬化患者有何症状?
(1)肢体无力:最多见,大约50%的多发性硬化患者首发症状为一个或多个肢体的无力。
运动障碍一般厂肢比上肢明显,可为偏瘫、截瘫或四肢瘫,其中以不对称瘫痪最常见。
腔反射早期正常,以后可发展为亢进,肠壁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阳性。
(2)感觉异常:浅感觉障碍表现为肢体、躯干或面部针刺麻木感,异常的肢体发冷、蚁走感、痞痒感和尖锐、烧灼样疼痛及定位不明确的感觉异常。
此外被动屈颈时会诱导出刺痛感或闪电样感觉,从颈部放射至背部,称之为莱尔米特征。
(3)眼部症状:常表现为急性视神经炎或球后视神经炎,多为急起单眼视力下降,有时双服同时受累。
核问性眼肌麻痹是多发硬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旋转性眼球震颤常高度提示本病。
(4)共济失调:约见于半数多发性硬化患者。
发硬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旋转性眼球震颤常高度提示本病。
(6)发作性症状:可出现持续时间短暂、可被特殊因素诱发的感觉或运动异常。
多发性硬化症复发疑难病例讨论
本文讨论了一例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患者
的复发疑难病例。
患者资料
- 性别:女性
- 年龄:46岁
- 病史:多发性硬化症(诊断于2012年),曾经出现多次复发
和缓解
- 现症:近期出现复发症状,包括步态不稳、手脚麻木和视力
下降
临床观察
经过详细询问和全面体格检查,发现患者存在以下情况:
- 神经系统检查:发现右侧上运动神经元征象,包括肢体痉挛、肌力减退和腱反射亢进
- 脑脊液检查:发现脑脊液中的IgG水平升高和蛋白电泳异常-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显示脑部白质的多发性病灶
讨论
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观察和辅助检查结果,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复发症状属于多发性硬化症的再次发作。
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特点是神经脱髓鞘和炎症反应的发生和进展。
该疾病常表现为复发性和进行性的神经系统症状。
对于本例疑难病例,我们需要进一步评估患者的症状和病情,确定治疗策略。
治疗方案可能包括使用免疫调节剂、抗炎药物和镇痛剂等,以减轻症状、控制疾病进展和改善生活质量。
此外,我们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期进行随访和复查,以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结论
多发性硬化症的复发疑难病例需要细致的临床观察和全面的辅助检查来进行评估和治疗。
我们应该采取综合治疗策略来控制疾病的进展,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请注意,本文仅为讨论多发性硬化症复发疑难病例的概况,具体的治疗方案和决策应根据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患者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 注: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咨询医生。
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4-04-18T10:39:08.6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38期供稿作者:曹兵
[导读] 多发性硬化(MS ) 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髓鞘脱失为主要病理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以病变部位和时间的多发性为特点。
曹兵(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民医院 1 5 4 1 0 0 )
【摘要】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1 年6 月~ 2012 年6 月期间收治的28 例该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28 例该病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均痊愈出院,预后良好。
结论多发性硬化患者多以脑部神经受损,多以激素治疗,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内科精神
【中图分类号】R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8-0179-02
多发性硬化(MS ) 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髓鞘脱失为主要病理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以病变部位和时间的多发性为特点。
病变最常侵犯的部位是脑室周围白质、视神经、脊髓、脑干传导束和小脑白质等处。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我院收治的28 例多发性硬化患者中男性12 例,女性16 例,年龄在22 ~ 54 岁之间,平均年龄在3
2.8 岁。
1.2 结果:28 例该病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均痊愈出院,预后良好。
2治疗方法
2.1 免疫治疗
2.1.1 肾上腺皮质激素是急性发作和复发的主要治疗药物,有免疫调节和抗炎作用,能减轻水肿,促进血脑屏障恢复,缩短急性期和复发期的病程,但不能防止复发,且对进展型疗效不佳。
常用药物有:
甲泼尼龙( 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对急性期的疗效优于其他皮质类固醇制剂和促皮质激素,可作为首选。
一般主张大剂量短程疗法,用量为500 ~ 1000m g / d 在5%葡萄糖液250 ~ 500m l 中静脉滴注,3 ~ 4h 滴完,连用3 ~ 5 天[1]。
然后改用泼尼松60mg / d 口服,12 天后逐渐减量至停药;地塞米松:20 ~ 40m g / d,置于生理盐水中静滴,7 天后减为10 ~ 20m g / d 维持,后改用泼尼松口服逐渐减量;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一般以80U / d 开始,静脉滴注或肌内注射1 周,依次减为40U / d,4 天;20U /d,4 天;10U / d,3 天,为一疗程。
其后用强的松口服逐渐减量;泼尼松:80mg / d 口服一周后,依次减为60mg / d,5 天;40mg / d,5 天;其后逐渐减量至停药。
2.1.2β- 干扰素(interferon,INF-β)INF-β 是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后,细胞为防御感染而产生的一种蛋白质,具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
INF-β 可抑制T 细胞的活化,并可抑制T 细胞对血脑屏障的破坏,减少白细胞增殖和抗原呈递,促进抑制免疫反应的细胞因子产生,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
主要用于缓解期的治疗,可减少复发。
使用剂量为INF-β1a30μg 每周肌内注射1 次,或INF-β1b50μg,隔日皮下注射1 次,持续2 年。
2.1.3 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是一种强细胞毒的免疫抑制剂,可抑制细胞和体液免疫,尤其适用于快速进展型的治疗;口服30mg,每天2次,连用1 年。
硫唑嘌呤可抑制细胞和体液免疫,可缓解疾病的进展,降低复发率,但不能影响致残的进展;口服50m g,2 ~ 3 次/ d。
可用1 ~ 2 年。
甲氨蝶呤对继发进展型复发的预防有一定的作用,服7.5mg,每周1 次,可用2 年。
尚可选用环孢霉素A。
2.1.4 免疫球蛋白静脉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可中和循环中的抗体,结合B 细胞表面的受体,下调抗体的产量,抑制补体介导的脱髓鞘,封闭巨噬细胞F c 受体,抑制巨噬细胞对髓鞘的吞噬而防止脱髓鞘的发生。
一般用0.4g / (kg·d),静脉滴注,连用3 ~ 5 天。
2.1.5 血浆置换疗法血浆置换可能是通过清除体内的抗体而发挥治疗作用。
主要用于大剂量皮质类固醇治疗无效或因有不良反应而不能继续应用者。
每次置换50ml / kg,1 ~ 2 次/周,10 ~ 20 次为一个疗程。
2.1.6 Copolymer1 是L- 丙氨酸、L- 谷氨酸、L- 赖氨酸和L- 酪氨酸合成的多肽混合物。
该药可减少早期复发一缓解型MS 患者复发次数,但对重症病人无效;也可作为IFN-β 治疗复发- 缓解型MS 的替代疗法,对血清IFN-β 中和抗体增加及对IFN-β 抗药的患者亦可选用[2]。
用法:Glatirameracetate20mg,每天1 次,皮下注射。
不良反应是大多患者注射部位有轻度反应;10%患者有发作性潮红、胸部发紧、气短、心悸和焦虑。
2.2 对症治疗
2.2.1 痛性痉挛首选氯苯氨丁酸,可在脊髓水平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减轻肌强直程度和急性肌痉挛发作的频度。
一般从小剂量开始(5m g,每天2 次或3 次开始),逐步加大剂量,一般日剂量不应超过100m g。
其他如卡马西平也可应用,起始剂量为100 ~ 200m g /d,分2 ~ 3 次口服,可缓慢加量至600 ~ 800mg / d。
2.2.2 膀胱直肠功能障碍排尿困难应先行膀胱训练,适当增加腹压,行膀胱按摩促进排尿。
药物治疗可选用拟胆碱药,如氯化氨甲酰胆碱等。
尿失禁者,可根据情况选用抗胆碱药物如普鲁苯辛或溴苯辛,无效时可选用丙咪嗪。
便秘者可多进含纤维素的食物,应用缓泻剂或灌肠。
3讨论
多发性硬化在全世界分布广泛,随纬度的增加其发病率趋于增高:高发病区( 发病率大于30 / 10 万人) 主要位于北欧、中欧、美国北部等;中等发病地区(5 / 10 万~ 30 / 10 万人) 有美国南部、意大利、西班牙等;低发病区( 小于5 / 10 万人) 包括亚洲、非洲大部分地区、墨西哥等[3]。
我国近年来的报道亦日益增多,与西方国家相比急性MS 较多,常累及视神经,视神经脊髓炎型较多,这些特点与亚洲国家( 包括日本) 的相似。
多在20 ~ 40 岁之间发病,小于10 岁及大于50 岁发病者均较少见,60 岁以后发病者不到1%。
女多于男,发病无明显季节性。
参考文献
[1] 吴卫平,胡学强. 多发性硬化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1 版). 中华神经科杂志,274-280.
[2] 樊永平,尤昱中,陈克龙,杨涛,吴畏.261 例多发性硬化患者临床特点和中医证候分布.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3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