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及特点复习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05.50 KB
- 文档页数:4
高一历史课程教案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结构【高一历史课程教案 - 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结构】导言:本教案旨在介绍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结构,通过学习古代社会的经济特征、农业经济、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内容来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理解。
一、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特征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导,农业生产是经济的基础和主导力量。
2. 封建经济的统治:封建经济制度在古代中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封建统治者通过土地私有制和封建税收体系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3. 农民的劳动力密集型生产方式:农民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主要劳动力,他们以耕作和养殖为主要生产方式,为封建经济贡献了大量劳动力和产品。
二、农业经济的发展与特点1. 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农业是古代中国经济的中心,也是支撑社会稳定和人民生计的重要产业。
2.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生产技术逐渐改善,如水利工程的兴修、农具的改良等,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3. 农业税收与土地所有制:封建统治者通过向农民征收重税,从中获取利益,土地私有制和土地集中归属于封建地主成为农村社会的主要土地所有制形式。
三、手工业与手工制造业1. 手工业的兴盛: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手工业发展迅速,包括纺织、制陶、制作家具等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 工商业的分离:手工业在古代中国社会一般是由个体手工工匠负责生产,不同于后来的工厂化生产方式。
3. 手工业与商品经济:手工业的兴盛使得商品经济逐渐发展起来,通过手工业产品的生产和交换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四、商业与市场经济1. 商品经济的兴起: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商品交换成为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
2. 市场经济的出现:中国古代的市场主要是集市,通过集市的交易进行商品的流通和交换,市场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2.掌握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3.理解古代中国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4.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2.经济的基本结构;3.经济的特点;4.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必修二》;2.教学工具:电子投影仪、黑板、彩笔、PPT等;3.教学素材: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相关的图片和文献资料。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问古代中国的经济活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介绍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10分钟)利用PPT或板书,呈现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并简要介绍每个阶段的特点和主要经济活动。
分组探究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古代中国的朝代,深入研究该朝代的经济结构;2.学生通过讨论和查阅资料,分析该朝代的主要经济活动,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3.学生将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形成小组报告。
小组报告与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报告,介绍他们研究的古代中国朝代的经济结构和特点。
其他小组可以提问并展开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
引导学生总结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15分钟)在学生的讨论和报告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如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技术的创新等。
探讨古代中国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中国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如经济的繁荣带来社会的稳定,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文化的进步,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城市的兴起等。
拓展与应用(15分钟)在教学的最后阶段,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与现代经济发展进行比较,探讨其共同点和差异,并展示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编写一篇关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的短文,并列举相应的论据进行论证。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对农民造成的沉重负担。
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要适当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根据学参要求积极进行探究活动以强化对中国古代农业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高度发达,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进步,这是我们炎黄子孙应感到骄傲和自豪的。
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学习增加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重难点突破】重点: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2、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
难点: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
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一、农业的起源1.“神农”的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成为农业的始祖。
黄河流域—种植粟、麦2.农耕格局长江流域—种植水稻带来哪些启示?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自然条件、技术、水力、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等。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二、生产技术的进步1、表现:(1)耕作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从原始农业的产生到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在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沤制绿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发展趋势:刀耕火种铁犁牛耕发展原因:石斧、石铲、石镰铁农具、牛耕(工具技术)木耒、骨耜、耧车;曲辕犁;翻车、筒车大禹治水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治黄、坎儿井生产模式:广种薄收精耕细作组织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其耘)个体农耕发展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时代:氏族公社、夏商周春秋、战国开始2.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怎样演变的?①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②夏商周: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以国有为名实为贵族所有)③春秋战国:土地私有制产生原因: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变法从法律上确认→井田制瓦解战争类型:君主土地私有制(私田)地主土地私有制(主体土地兼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联系“均田制”理解)3.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其一: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其二: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其三: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其四:生产模式——精耕细作其五: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4.列举古代中国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的主要成就。
冶炼:①青铜器铸造夏商周-春秋(青铜时代)数量多、种类齐、工艺精、造型生动司母戊鼎②冶炼生铁和钢发明于春秋时期春秋-块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杜诗发明水排16世纪前,世界领先;大大推动生产发展③燃料煤冶铁——世界最早,汉代开始,北宋普遍焦碳冶铁——南宋末开始,明朝流行纺织:①丝织-上古学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西周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品种日益丰富,花色图案精美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唐代出现缂丝技艺明清鼎盛时期苏州、杭州②棉织-宋末元初棉花向内地传播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元明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明后期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制瓷: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南北朝烧制出白瓷隋唐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元代烧成青花和釉里红明代斗彩和五彩瓷清代粉彩和珐琅彩5.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有哪些特征?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原始晚期)②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官营、民营、家庭)③地域分布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分工越来越细、技术先进④生产水平长期领先于世,产品远销欧亚非⑤官营: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明中后期不断萎缩私营:不断发展,明中后期逐渐占主导地位,某些部门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第一章: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1 教学目标: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1.2.1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自给自足、铁犁牛耕、精耕细作。
1.2.2 农业经济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人口增长、粮食供应、税收制度。
1.3 教学活动:1.3.1 讲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3.2 学生讨论农业经济在古代中国的重要性。
第二章: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2.1 教学目标:了解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2.2.1 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2.2.2 手工业经济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城市发展、市场供应、就业机会。
2.3 教学活动:2.3.1 讲解手工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3.2 学生参观手工作坊,了解手工业经济在古代中国的实际情况。
第三章: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3.1 教学目标:了解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3.2.1 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市场交易、货币经济、区域性商业网络。
3.2.2 商业经济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城市繁荣、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阶层流动。
3.3 教学活动:3.3.1 讲解商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3.3.2 学生参与市场交易模拟,了解商业经济在古代中国的运作方式。
第四章: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4.1 教学目标:了解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基本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4.2.1 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基本特点:重农抑商、盐铁专营、均田制。
4.2.2 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农业生产、市场供应、社会稳定。
4.3 教学活动:4.3.1 讲解经济政策的基本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4.3.2 学生分析古代中国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五章: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总结5.1 教学目标:总结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加深学生对古代中国经济的理解。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生产关系调整 国家统一安全民族之间交流生产技术进步劳动人民贡献农业:工具、技术、水利、作物、耕地、仓储。
手工业:冶炼、纺织、工艺品、瓷器、造纸等。
商业:商品、集市、货币、外贸、交通、城市、娱乐、政治:统治阶级腐败及政策失误,破坏了稳定。
经济:无赖地兼并、苛捐杂税、阶级压迫。
军事:战乱不断、农民起义、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生态:过度采伐、围垦带来的生态恶化①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但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精耕细作。
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
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历代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发展原因 发展表现衰落原因⑤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四、小农经济(1)产生的原因:铁器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分工简单,男耕女织,农业与手工业结合;自给自足。
(3)优点: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受政府支持和保护。
(4)局限:具有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
(5)地位和作用:在古代社会小农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6)评价: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农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了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部分;(2)掌握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如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自给自足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认识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运用比较法,分析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兴趣和自豪感;(2)引导学生认识到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世界文明做出了贡献。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
2. 教学难点:(1)古代中国经济特点的形成原因;(2)古代中国经济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2)提问:古代中国经济有哪些基本特点?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梳理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2)让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
3. 课堂讲解:(1)讲解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2)讲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如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自给自足等。
4. 案例分析:(1)分析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如重农抑商政策、盐铁官营等;(2)分析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特点,如封建社会初期、中期和晚期的经济发展。
5. 课堂互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古代中国经济特点的形成原因;(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进行班级讨论。
6. 总结:(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特点;(2)提醒学生关注古代中国经济对后世的影响。
四、课后作业:1. 复习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2. 总结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3. 思考古代中国经济特点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本专题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知识结构】导语1.古代中国的农业:①农业在古代中国被统治者看做是;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农业的地位)②比较成熟的和相对完备的,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突出的特征之一。
(农业的特征)③古代中国以先进的闻名于世。
中国人在农业方面的创造,对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农业发展的影响)④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以为基本形式(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自给自足的是中国经济的基本形态。
(农业的基本形式和基本形态)⑤农业的发明和改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农业发展的关键)⑥农民承担着和的沉重压力。
——历史上关系农业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主要是制度和制度。
各个朝代的土地制度大都以为前提,同时注意限制大地主对土地的,以保证对农业经济的直接控制。
(中国古代农民的负担和土地制度)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一些关键部门和行业以为主。
历朝手工业的管理有严格的。
3.古代中国的商业:商业使中国古代经济增强了活力,但由于传统的偏见,商人的相当低,商业被看做是“”,长期受到鄙视和抑制。
由于统治集团实行的政策,的发展长期受到限制。
时期的“”政策严重影响了新的经济因素的生长。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学习要求】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革与成熟的过程。
2.知道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构成。
3.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并能举出典型史实加以说明。
4.认识到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小农经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神农”的传说——农业的产生1.“神农”的传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教导民众(“神农能殖嘉谷”的传说)。
专题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对经济史的学习从涉及的内容来说,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及经济政策、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
从知识掌握的层次看,主要包括总体特征、经济发展原因、表现及影响四大块。
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传统农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与农业息息相关的手工业、商业以及在此基础上引发的城市发展,都对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起了促进作用。
但是,明清时期实行的“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则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知识梳理:基本概念:1.生产方式:人们取得物质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
2.生产力: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工具相结合,所形成的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工具标志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终极动力。
3.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劳动产品如何分配;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如何。
其中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4.经济基础: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各种生产关系的综合。
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基本史实:一.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三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农业是基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水平与规模取决于农业发展水平。
农业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原料和产品,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为农业提供了市场。
商业大发展又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与繁荣。
1.土地制度:(1)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起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废于1950--1952年新中国的土地改革。
(2)农民土地所有制:起于春秋末期私田的大量出现,止于1953--1956年新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
政府把无主的土地或者荒地均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受田农民对政府纳租纳调。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基本结构和特点复习(一)
一、教学目标
中国古代农业及手工业取得的成就 二、教学重难点
中国古代农业及手工业取得的成就
三、教学方法 精讲点拨法 表格比较法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背诵
背诵专题一第一、二节的知识点 (二)学生展示
问题1:结合提示总结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展变化A
问题2:总结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有哪些A
教学方法
课前学生完成学案,教师结合学生学案完成情况总结
问题3:总结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的变化A
(三)合作探究:总结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成就?A
组内讨
论,总结归纳
(四)课堂检测
1、(2015.江苏.3)某《竹枝词》云:“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
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洼不做荒。
”这首词描写的灌溉工具是
A .耧车
B .翻车
C .筒车
D .风力水车 2、(2015.江苏.4)《北齐书》记载了一种当时的铸造法:“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熟铁),数宿则成刚(钢)”,用此法铸造出的兵器坚韧锋利。
这种技术出现于 A .西周 B .秦朝 C .南北朝 D .明朝
3、(2014.江苏.2)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
其主要表现是
A.铁犁牛耕的出现B.高转筒车的发明C.耦犁技术的普及D.曲辕犁的推广4、(2014.江苏.3)汉朝规定,凡产铁的郡里均设置铁官,
即便不产铁的郡里也要在县一级设置小铁官。
铁的冶炼
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
这反映了汉朝
A.开创了郡县制B.铁官代行地方政务
C.实行冶铁官营D.铁器成为官方专用
5、(2013.江苏.3).民间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
历史面貌。
右侧邮票所体现的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
A.男耕女织B.铁犁牛耕
C.集体劳作D.刀耕火种
五、教学反思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