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西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及其表现
- 格式:pdf
- 大小:568.02 KB
- 文档页数:2
中西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及其表现【摘要】本文探讨了中西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及其表现。
在我们阐述了中西电影文学的概念,美学思想在电影文学中的重要性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
在我们概述了中西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比较和联系了中西美学思想,探讨了西方美学思想在电影文学中的具体表现,分析了中西美学思想碰撞与融合的现象,并探讨了中西电影文学中美学思想的深层启示。
在我们总结了中西电影文学中美学思想的重要性,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为整篇文章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西电影文学中美学思想的精髓,为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中西电影文学、美学思想、概念、重要性、概述、对比、联系、表现、碰撞、融合、深层启示、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中西电影文学的概念中西电影文学是指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电影艺术元素的一种文学形式。
它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探讨了人类生活和命运的普遍主题,在观众中产生深远的思想共鸣。
中西电影文学的概念并不仅仅局限于电影作品的创作,更包括了对电影艺术本质和美学价值的探究。
它融合了中西方的文学传统和审美观念,打破了传统的文化界限,拓宽了观众的审美视野和思维空间。
通过对中西电影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以及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互补与启发。
中西电影文学的概念不仅仅是对电影作品的分类和归纳,更是对文化和艺术的思考和探索。
在当今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中西电影文学的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1.2 美学思想在电影文学中的重要性美学思想在电影文学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对电影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的提升上。
美学思想涵盖了对美的定义、审美标准、表现形式等方面的探讨,通过美学思想的引导和影响,电影文学得以在审美上更加深刻和丰富。
美学思想能够引导电影创作者更加注重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效果,使得电影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更具有内在的美感和艺术性,从而观众在欣赏电影作品时能够得到更加深刻和丰富的审美享受。
试论中西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及其表现中西电影文学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两颗璀璨明珠,它们各自代表了东方和西方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不同的美学思想。
美学思想是指对美的概念、原则、规律和价值进行思考和探讨的理论体系,它是一种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的表达,是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审美理念和审美情感。
通过对中西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及其表现进行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所体现的审美追求和审美价值,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
中西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体现了不同的审美追求和审美价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学思想主要包括“儒家美学”、“道家美学”、“佛家美学”以及“儒释道美学”的综合表达。
儒家美学主张“中庸之道”,追求平衡和和谐,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强调情意相通、礼义廉耻。
道家美学强调自然与天人合一,注重自然的神奇和奥秘,崇尚清静之美和无为而治的审美取向。
佛家美学追求心灵的净化和超脱,强调空灵之美和虚无之美,主张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
这些审美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美学体系,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西方美学思想则主要包括“古希腊美学”、“文艺复兴美学”、“启蒙美学”和“浪漫主义美学”等,古希腊美学注重完美的形式和理性的审美,文艺复兴美学强调个性的发展和人文主义的价值,启蒙美学强调理性和自由的审美,浪漫主义美学强调感性和想象的审美。
这些西方美学思想影响了西方文学和艺术的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审美传统。
中西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在审美追求和审美价值上呈现出一些共通之处。
在中西电影文学中,都对人性与生命、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实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呈现出对人性的关怀、对自然的赞美、对历史的反思与探索等共同的审美关怀。
中西电影文学都充分展现了对美的追求和表达,表现了对理想、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
不论是中国的《霸王别姬》还是西方的《罗马假日》,都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这些共通之处反映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意义的追问,体现了人类文化共通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念。
试论中西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及其表现电影文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集合了文学、美术、音乐和表演等多种艺术元素,具有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形式。
而美学思想则是电影文学创作过程中的灵魂和核心,它决定了作品的审美标准和艺术特色。
中西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艺术传统,但却都在追求艺术的完美和美感上有着共通之处,本文将就中西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现进行论述。
一、中西美学思想的差异中西美学思想在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美学思想强调个性和创新,崇尚自由和个性表达,追求审美上的多样性和变革。
而中国美学思想则注重传统和历史的积淀,重视人文情感和内涵的表达,强调审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
在电影文学创作中,这种差异会体现在故事情节的处理、视觉构图和表现手法等方面。
二、西方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与表现1. 自由创新与审美多元西方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强调自由和多元的审美观念,反对传统的束缚和单一的审美标准。
电影作品在主题选择和叙事手法上常常呈现出多元化和创新性,例如在《阿凡达》中,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运用了全新的3D技术,打破了传统影像的表现方式,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而在叙事上则展现了反传统文明对自然的挖掘和破坏,表现出对自然与文明的历史和思想的深度探索,体现了西方电影对于审美多元的追求。
2. 情感表达与人文关怀西方电影文学美学思想强调个体情感和人文关怀,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的描绘。
在《泰坦尼克号》中,导演詹姆斯-卡梅隆通过对主角之间情感纠葛的描绘,表现了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情感的无尽追求,使观众在情感共鸣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真挚和感动。
这种情感上的表达和人文关怀,是西方电影美学思想中的一大特色。
1. 传统文化与审美鉴赏中国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注重传统文化和审美鉴赏的价值,倡导内在的审美品味和个性的文化属性。
在《卧虎藏龙》中,导演李安通过对中国古典武侠文化的再现和当代人物性格的冲突与情感交织,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魅力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试论中西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及其表现【摘要】本文试论中西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及其表现。
在我们将介绍研究的背景,并探讨研究的意义,同时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在我们将比较中西电影文学美学思想的异同,探讨它们在作品中的表现方式,分析其对观众的影响,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结论部分将总结中西电影文学美学思想的共同点,并展望未来发展,同时提出进一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西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中西电影文学、美学思想、异同、表现方式、具体作品、影响、未来发展、共同点、进一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西电影文学作为世界上两大电影文化体系之一,在跨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呈现出独特的美学思想。
中西电影文学美学思想的探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与共通之处,也有助于促进电影文学的跨文化传播与发展。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中西电影文学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推动中西电影文学的艺术创新与交流。
西方电影文学以其多样性和前卫性而闻名于世,具有深厚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积淀,体现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思潮。
而中国电影文学则承载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底蕴,注重表现传统道德观念与审美情感。
中西电影文学的美学思想在不同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的影响下,呈现出多样性与多元性。
通过对中西电影文学美学思想的探讨,可以深入挖掘电影文学的文化内涵,拓展观众的审美视野和文化视野,促进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1.2 研究意义研究中西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美学思想是影响电影文学创作和审美观的重要因素,通过对美学思想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电影文学作品背后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
中西电影文学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拓宽我们的文化视野,增进对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
通过对不同文化美学思想的对比分析,可以揭示文化之间的共通性和独特性,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试论中西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及其表现中西电影文学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艺术形式,它们在美学思想和表现形式上有着诸多差异。
本文将试论中西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及其表现,探讨其中的异同之处,并说明其背后的文化因素。
我们来看中西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
在西方电影文学中,美学思想主要强调个人主义、情感表达和叙事结构。
西方电影在美学上追求自由、多元和个性化,这反映在其作品中对于情感、自由意志和多样化文化的深刻表达。
而在中国电影文学中,美学思想则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社会责任和集体主义。
中国电影在美学上更加侧重于对于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的反思,其作品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和集体命运。
在美学表现上,西方电影注重个人故事、情感体验和个人内心世界的深入呈现。
西方电影作品往往以个人视角出发,通过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描绘来反映人性、情感和人生观。
相比之下,中国电影更加注重群体情感、历史背景和社会责任的表现。
中国电影作品通常以群体形象为载体,通过对个体命运的叙述来反映社会现实和历史传统。
尽管中西电影文学存在不同的美学思想和表现形式,但它们之间也有诸多相通之处。
在美学思想上,中西电影文学都对人性、情感和社会价值有着深刻的关注,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艺术的追求是相通的。
在美学表现上,中西电影文学都希望通过艺术作品的呈现来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从而达到情感交流和文化传承的目的。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越来越频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电影文学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一些中西合拍的电影作品和跨文化交流的影视作品也逐渐受到观众的喜爱,这表明中西电影文学在美学表现上也存在着一定的交融与共通之处。
中西电影文学在美学思想和表现形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也是源自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尽管存在差异,中西电影文学之间也有着许多相通之处,并且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为中西电影文学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中外电影艺术的美学对比研究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深受世界各地观众的喜爱。
中外电影艺术在美学方面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同时也有一些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对中外电影艺术的美学进行对比研究。
首先,中外电影艺术在叙事结构上存在一些区别。
中国电影更加注重线性叙事,强调情节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而西方电影通常更加注重戏剧性和冲突的呈现,常常采用非线性叙事方式来探索主题和表达情感。
例如,中国电影《活着》以扑朔迷离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中国历史中的种种挣扎与矛盾。
而英国电影《无人知晓》则以复杂的时间线和异质的叙事手法向观众展现了多重人物之间的关系。
其次,中外电影在美学表达上体现了不同的审美追求。
中国电影更加注重意境和情感的表达,强调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
较为重视人物的内在感受,情感的渲染和心理的刻画,让观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共鸣。
中国导演张艺谋的作品《卧虎藏龙》通过华美的景观和激烈的剑术场面,展示了中国武侠文化的独特魅力。
西方电影则更注重于表达社会问题和主题,关注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例如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通过真实的历史故事表达对纳粹大屠杀的谴责和警示。
此外,中外电影也在美学构图和色彩运用上存在差异。
中国电影在构图上倾向于采用平衡和静谧的画面布局,注重对人物形象的表达和演员的表演。
中国导演王家卫的作品《花样年华》以精美的影像和诗意的画面展示了生活的美感和人物的情感变化。
西方电影则更加注重对动态和不稳定因素的捕捉,强调运动和戏剧性。
法国导演吕克·贝松的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以紧凑的镜头和快速剪辑手法表现了紧张的动作场面和人物的情绪变化。
最后,中外电影在音乐运用上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中国电影在音乐选材和运用上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体现,选择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融入电影配乐中,以增强情感和氛围的表达。
中国电影《霸王别姬》通过悠扬的京剧音乐配乐,与剧情相辅相成,使观众更加沉浸在故事中。
西方电影则更加注重独立音乐的运用,选择独立音乐类型与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相契合,以增强表达效果。
试论中西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及其表现中西电影文学是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形式,其美学思想和表现方式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就中西电影文学中美学思想及其表现进行探讨。
中电影文学的美学思想更多地关注情感、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注重人类情感和理性的表现。
其中最突出的美学思想是“道法自然”,表现方式则以“意境”和“形式美”为主。
“道法自然”是中文化传统中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强调在自然条件下,一切都应该按照其本来面貌和规律进行。
在电影创作中,“道法自然”主张剧情顺应自然规律和人性发展的趋势,形成天人合一的情境。
例如,《大闹天宫》中孙悟空误闯天庭,令天神大怒,导致祸害无数,而后在佛祖的耐心教诲和种种磨难下,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并最终消除恶习,这体现了“道法自然”的理念。
“意境”是中电影文学中独特的表现方式之一,主张通过特定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将情境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如《霸王别姬》中的各种情感冲突,通过艺术手法的运用美化了这些情感的表现,同时增强了影片的表现力。
“形式美”是中电影文学中另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通常采用优美、协调的构图方式和情境的配合,通过抓住美的瞬间来传递情感。
例如《卧虎藏龙》中的各种场景,通过电影色彩等方面的调配,刻画出了原著中美好的意境,展现出其实际含义和深刻内涵,形成了独特的“形式美”。
西方文化的电影文学注重剧情、逻辑和人物性格表现,同时强调现实和文化多样性。
最为显著的美学思想是“现实主义”,表现方式则以“人物塑造”和“情节逻辑”为主。
“现实主义”是西电影文学中最为重要的艺术思想之一,主张通过艺术形式的全面深度表现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实问题和矛盾,包括道德、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
例如《死亡诗社》中的反叛精神和对人生真谛的追求,通过生活常识和详实的分析来表现出来。
“人物塑造”是西电影文学中另一个重要的表现方式,主张通过人物性格和言行来突出电影的核心主题和社会文化背景。
例如《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和雷德等人物形象,通过电影语言等表现手法塑造出了他们身处监狱中所经历的困难和挣扎,展现出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试论中西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及其表现中西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有所不同。
在西方电影文学中,强调个人主义与自由民主的价值观。
西方电影文学注重故事线的完整性和情节的发展,强调个人的情感和思想表达。
《教父》系列电影中通过对家庭价值观和个人命运的探讨,呈现出权力、财富和人性的冲突,体现了自由与权力的对抗。
而中国电影文学则更注重社会关系和集体主义的思想,强调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具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
在《活着》中,通过讲述一个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背景相互交织的故事,呈现了中国社会在大时代背景下的变迁与冲击。
中西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在表现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西方电影文学注重视觉表达和情感煽动,通过高超的摄影技术和视觉效果,营造出丰富的氛围和情感。
《教父》中的黑色电影风格和剪辑技巧,给观众带来浓郁的压抑感和紧张感。
而中国电影文学则更注重内心情感的描绘和细腻的表达。
在《卧虎藏龙》中,通过舞剑的场景和角色的眼神交流,传达出深层次的情感表达和心灵碰撞。
中西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在观念上也存在差异。
西方电影文学崇尚现实主义,追求真实和客观的表现手法。
《肖申克的救赎》中对监狱生活的真实描写和对人性的深入剖析,反映了西方电影文学对真实和现实的追求。
而中国电影文学则更注重象征主义和寓言的表现方式,通过隐喻和寓言的手法,给观众以思考和启示。
《春光乍泄》中的阳台和窗户的意象,代表着个体的封闭和沉默,通过观众的联想和思考,引发对社会压迫和性少数群体的关注和思考。
中西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各具特色,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西方电影文学注重个人与自由的追求,追求视觉和情感的冲击;中国电影文学则更注重社会关系的表述和社会责任感的呈现,追求内心情感的细腻描绘和寓言象征的表现方式。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丰富了电影艺术的多样性。
试论中西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及其表现西方电影文学的美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古希腊文化的启发和影响。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戏剧的三大统一原则:情节、人物和语言。
这些原则对于西方电影的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电影强调情节的连贯和张力,讲究人物的性格刻画和情感表达,追求语言的精炼和节奏感。
西方电影注重对时间和空间的表现,善于通过镜头语言和音乐等手段来营造氛围和情感。
相比之下,中国电影的美学思想更多地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电影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追求审美的平衡和和谐。
中国电影倾向于通过抒情的叙述方式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同时对时间和空间的处理更加注重典型的中国审美观念。
中国电影更重视对传统文化符号和节日习俗的挖掘与再现,对于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也较为明显。
中西电影文学在美学思想上也有一些共通之处。
它们都追求情感的真挚和生活的真实,都强调作品的内在逻辑和审美效果。
中西方在对待人物性格塑造和情感表达上也有相似之处,都注重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的深刻刻画,并追求情感的真挚和动人。
中西电影文学都强调时间与空间的表达,通过电影语言来创造出富有审美效果的场景和画面。
中西电影文学在美学思想上有着各自的特点,受到各自文化背景的影响。
它们在追求情感的真挚、形象的深刻和审美效果上都有着共同之处。
这种跨文化的美学思想交融不仅丰富了电影文学的艺术表现,也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随着国际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中西电影文学的美学思想交流也将更加频繁,相信将为电影文学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新活力。
中西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及表现分析作者:黄曼婷来源:《文存阅刊》2020年第08期摘要:电影文学是人类表达审美艺术的重要载体,东西方发展的道路存在明显的差异,文化背景也有所不同,中西方电影文学中所表达的审美意识以及传递的思想理念自然也不同。
充分了解中西电影文学的审美特点和全新的美学思想表现方式,可促进我國电影文学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就将重点分析中西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及表现,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西电影文学;美学思想;表现分析1中国电影文学美学思想与西方美学思想的辩证分析1.1基于世界本源中西方电影文学的差异西方文学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相互影响,彼此促进。
其中,哲学思维对中西方文化发展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
哲学发展观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立足思维的传统文化对人们的文化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再者,西方文学作品表达的逻辑性也与我国传统文学作品表达形式存在着十分明显的不同。
我国传统文化表达了更加丰富的情感,同时表达方式也更为独特,这些因素必定导致中西方电影文学存在明显的差异。
1.2中西方电影文学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差异西方绘画艺术是一种以大自然为基础的求知性艺术活动,在模仿自然的过程中,人们也可创造出不同的艺术形式,艺术也超出了生活与自然本身。
西方美学思想十分重视模仿,将现实世界作为创作的核心,模仿的程度与其对美的认知深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所以,在西方当中,写实手法较为常见,创作者力求重现自然景观。
中国的诗歌书画作品更加重视神韵,进而营造别具一格的美感。
笔者所传达的意境也广泛地应用在了电影文学当中。
故而在我国的电影文学创作中,武侠作品更加重视对道的理解与追求,主人公通常在经历过大起大落和诸多困境后,化解世间的险阻,最后选择远离世俗的纷扰,专注提高个人的哲学修养。
西方电影文学更加关注个人主义,以模仿世界为基础完成创作,与西方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密切,更加重视追求名利。
所以,在西方电影中,很多英雄在取得成功后也会深陷名利的漩涡当中,电影创作者也乐于将这种人生状态应用在艺术创作中。
(下转第74页)摘要:随着科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有所改善。
中国传统的艺术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而这些艺术体现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电影文学将电影艺术特性与文学艺术特性相结合,实现了对人文美学的独特表达。
西方文学作品表达的艺术比较开放,电影导演将中西方文化艺术紧密的结合起来,完成一个又一个表达美学思想的电影。
将文学通过电影的形式表达出来,引发人们的兴趣。
本文主要讲述了美学思想电影文学中的表现并做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中西电影文学美学思想表现分析试论中西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及其表现文/孙静一、中国电影文学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一)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是从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探究出来,因此他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传统文化的表现内涵丰富,中国美学思想将抽象的事物与具体的事物相结合从而表达出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1]。
而中国的民间艺术更是在中国发扬光大,民间艺术体现了人民的真实生活,富有乐趣。
如果以民间艺术为电影主题,足够提升文学作品的知名度,民间艺术幽默风趣同时又是人们智慧的体现,符合人们的生活,民间艺术散步在各处,使中国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又增添了生机,中国多元化的文化艺术正是促进中国走向国际的指南针,从而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是对中国电影文学中的传统文化内涵的诠释。
(二)电影文学中的传统文化体现当今社会中国的发展正处于蓬勃阶段,中国新兴产业在世界各国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而电影文学中的传统文化也在逐渐兴起。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济价值得到极大的重视,尤其在电影文学方面。
电影文学体现的是传统的文化艺术,既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又体现了文化的艺术价值给电影的创作者带来高效益。
将传统的文化贯穿于整个电影文学中的策略,将会极大提升电影的艺术性,从而体现出中国的传统文化。
(三)电影文学中的伦理道德分析要想使中国文化发扬光大就必须遵守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修身养性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从而将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表达出来。
家是人们生活的港湾,从古至今家庭和睦也是体现了优良的文化艺术,“家”注重于伦理道德,但同时也为电影文学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3]。
电影文学以家为主题,围绕家庭展开一系列的故事使电影更贴合实际,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体现出人们生活中的道德思想。
二、中国电影文学美学思想与西方美学思想的辩证分析(一)从世界本源上:比较中西方电影文学的差异西方文学作品与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人们的思维潜在影响中西方文化的发展。
从哲学的发展观来看物质决定意识,以思维论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影响了中国人上千年的文化生活。
西方的文学作品表达思想的逻辑性这与中国传统文学作品有明显不同,中国传统的文化表达了更多的感情色彩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因而中西方电影文学产生了差异。
(二)从具体艺术表达手法上比较中西方电影文学的差异大自然带给人们的宝藏是无穷无尽的,人们只有尊重历史的发展规律,才能享受大自然的艺术气息[4]。
使艺术在人民生活中得以发扬,西方的美学思想中在自然情景方面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中国的诗歌书画等方面都流传着古代的韵味,使自然之美尽可能的得以还原。
在书写方面,临摹他人的字迹时模仿的程度越高,对业界美的认识也就越加深刻。
西方绘画注重写实,而中国绘画注重写真。
写真在电影文学中有充分的体现,因此,在电影文学中以家庭作为电影的主题,生动的体现了喜怒哀乐的无常,故事主人公通过在经历大悲大喜从而得到个人修养层次上的提升。
三、中国电影观众审美问题分析在中国电影文学的创作过程中,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许多创作的主题与设计都来自于生活,符合时代发展的主流贴近人们生活从而使电影的价值充分体现。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人们对于电影的要求及追求也不同,人们往往通过电影文学以便让自己心旷神怡,凝神缓解生活中的压力,通过电影艺术使自身的艺术修养得到提升,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
(一)符合当下主流价值观主流价值观的体现是电影文学作品表达的重要表达方式,对于一些热爱文学的人来说他们认为文学作品能够提升自己的品味,通过文学作品能够反应出当代社会的发展从而体现当前社会主流价值观。
许多文学作品通过电影的形式表达出来,更能够突出作品的主题对人们产生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电影在发生地首次出演时能够激发人们的兴趣,热爱文学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真”“善”“美”。
人们透过美学的本质彰显文化的特质从而提升观众的审美水平,体现出电影的独特魅力。
通过电影文学使观众在情感上引发共鸣,对文学文化有独特的见解,符合当下主流价值观。
(二)电影文学表达的中国化随着科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当今许多电影的主题都是符合人民群众的生活,为了缓解人民群众的生活压力通过一些艺术形式贴近群众的文化生活。
平民的工作压力与生活压力较大,传统的电影文学在艺术表达上过于脱离实际,使得电影与观众的情感沟通不足,不能够将美学思想得意以诠释。
许多文学电影以人民群众的角度拍摄,一方面能够使人民感到亲和感,另一方面以人民群众为主,使整部影片具有幽默、平和的特点,以小人物为背景,体现出电影文学作品的独特美学思想。
四、中西方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与表达的具体分析(一)好莱坞商业美学与中国传统电影文学表达方式的碰撞好莱坞电影行业在世界上闻名,因此国内的电影文学作品与好莱坞的电影文学相比不足一提,但是中国的电影文学作品代表着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这是任何一个国家的电影都比不上的。
因此,国家为保护中国的特有电影文化不受侵犯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并给与保护。
使中国的电影文学作品成为被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提升了我国电影文学作品的质量水平[5]。
好菜坞电影在世界电影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对世界电影的发展也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好莱坞电影表现的内容丰富多样并且有自己的独立品牌,因而在世界上越走越远。
而使好莱坞进军世界电影的原因是因为他能够把握住观众的审美需求,并且根据人民群众的需要制定主题,符合人民群众的心理提高兴趣。
并且在电影上市之后根据电影的销售情况及时的进行调整,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人民群众的利益。
而中国的电影文学作品只是用中国独特的文化及元素进行创作,范围较窄。
(二)中国电影文学发展前景分析美学思想的运用需要与中国传统文化充分结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符合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而西方电影文学不不仅在电影文学上突出主流价值观更是加入了本土元素及人们群众的情感色彩,因而从整体水平上领先于中国。
中国电影文学作品在创作上理念上还需要像西方文学作品学习,传统的电影文学表达方式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而提高中国电影文化的整体水平,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中国电影文学的发展做充分的准备,使电影文学走向国际。
五、结语随着科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生活的质量不断提高从而追求艺术体味文化的韵味。
在电影文学方面,中西方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具有特殊性与共性相结合的特点。
人们通过多种形式来体味生活,尤其在现在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不断学习来提升自己。
同时为促进电影文学的发展,还需要对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进行充分的研究与实践,从而提升中国电影的发展水平。
电影文学不仅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还要结合实际体现中国人民的心理需求,从而提升电影艺术内涵以及商业价值。
参考文献:[1]蒋鹏.浅析动画中影艺术中的关学思想[J].中影文学,2013,(11).[2]叶玉露.浅析电影《新少林寺》中的禅宗美学思想[J].电影文学,2011,(17).[3]张玉霞,贾梦.儒家美学思想与中国电影[J].管子学刊,2011,(03).[4]岳振国.论释道美学思想在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的艺术表现[J].齐鲁艺苑,2014,(02).[5]张楠,,梁佳卿.《一九四二》中的美学特征分析[J].电影文学,2013,(08).(作者简介:孙静,本科,单位:山东省滨州邹平市文化和旅游局,职务邹平市美术馆馆长,职称四级文学编辑,研究方向:艺术文学编辑。
)核心因素。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政治指向属性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鲜明的政治指向性,红色文化资源作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价值大少,首先是其“政治指向性”与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是否一致及一致的程度如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指向性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共产党领导及人民主体思想,而红色文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历史遗存,具有革命性、创新性及人民性。
因此,深刻地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中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挖掘中国共产党史、挖掘人民在革命历史中的作用等,使得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将大大提高,若如果开发利用不当,其承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性等内容不能很好地呈现挖掘,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认识当中,将大大削弱了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发展属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培养未来合格的建设者、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优化其教内容和教育手段。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利益关系的复杂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出新的特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习近平同志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
①只有符合时代的发展,打破传统落后的思维定势,创新教育内容,才能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
因此,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其呈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和发展性,才能贴近青少年学生的生活,帖近他们的思想。
由于其历史较久远,红色文化资源给人一种陈旧的感觉,因此,要大力发掘其时代的内容、创新的内容,使其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让受教育者产生共鸣、才能让受教育者受到感染,提高红色文化资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有效实现。
(三)红色文化资源的艺术审美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美”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应有之义,而且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重要手段。
结合“美”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发挥美育的艺术审美、性情陶冶和人文素质提升作用,大大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马克思认为,美不仅与事物的形式有关,也与事物的性质、内容有关,美应该是形式和内容二者有机的辩证的统一”。
②红色文化资源不但蕴含了不怕艰辛、价值追求、改革创新、等等内容美,还蕴含着红色遗存的陈列之美、自然环境之美、建筑设计之美等等,这内容和形式之美,作用于受教育者,使他们产生愉悦感和美感,自觉地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自觉地锤炼自己的意志、培育自己的道德情操,自觉地感受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