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
- 格式:doc
- 大小:119.50 KB
- 文档页数:19
神经系统的名词解释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神经系统这个神奇的玩意儿。
你说神经系统像不像一个超级复杂的网络?就好比咱城市里那密密麻麻的电网,把电送到每一个角落。
神经系统也是这样,它把各种信息传遍我们身体的每一处。
大脑,那可是神经系统的司令部啊!它就像一个超级智慧的指挥官,指挥着我们的一举一动、一思一想。
你想想,你能说话、能跑能跳、能思考问题,这可都得归功于大脑这个厉害的家伙呀!要是大脑出了啥毛病,那可不得了,就像军队没了指挥,那不就乱套啦!还有那脊髓,就像一条重要的信息高速公路,连接着大脑和身体的其他部分。
它能快速地传递信号,让我们的身体做出各种反应。
要是脊髓不小心受伤了,那后果可不堪设想,身体的某些部分可能就没法正常工作啦,多吓人呐!神经呢,就像细细的电线,遍布在我们身体的每一寸肌肤、每一个器官里。
它们把各种感觉传递给大脑,又把大脑的指令传递出去。
比如说,你不小心摸到了一个很烫的东西,神经就会马上把这个信息传给大脑,大脑就会赶紧下令让你的手缩回来,免得被烫伤。
这反应多迅速啊!再说说神经元吧,它们可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呢!就像一个个小小的士兵,组成了庞大的神经系统军队。
它们彼此连接,传递着信息,共同维持着我们身体的正常运转。
你说神经系统是不是很神奇?它让我们能感知这个世界,能行动自如,能思考人生。
没有神经系统,我们不就跟个木偶似的,啥也干不了啦!所以啊,我们可得好好保护我们的神经系统,别让它受到伤害。
平时要注意休息,别太累着自己的大脑;要多运动,让神经系统保持活力;还要注意饮食健康,给神经系统提供足够的营养。
总之,神经系统就是我们身体里的一个超级大宝藏,它的奥秘无穷无尽。
让我们一起珍惜它、爱护它,让它更好地为我们服务吧!。
医学神经系统的知识点总结1. 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具有接收、传导和传递信息的功能。
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组成,通过突触和其他神经元连接起来,形成神经网络。
胶质细胞则是神经元的辅助细胞,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寡突胶质细胞等,它们在维持神经元正常功能、修复损伤和维持神经元环境稳定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 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脊髓和脑干,是神经系统的指挥中枢,负责接收和处理信息、控制身体运动和调节内部环境。
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躯体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负责将信息传递到各个器官和肌肉,控制感觉和运动等功能。
3. 感觉和运动感觉和运动是神经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感觉系统包括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处理,如痛觉、触觉、温度感和位置感等。
而运动系统包括对肌肉运动的控制和调节,包括主动运动和反射动作等。
4. 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它负责调节内脏器官的功能,如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消化系统的运动和分泌等。
自主神经系统是自主调节的,不受意识控制,但受到情绪、压力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5. 神经传导神经传导是神经系统中信息传递的过程,包括神经元内部的电化学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化学传导。
神经传导是神经系统正常功能的基础,它决定了信息的传递速度和有效性。
6. 神经递质和神经药理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包括多巴胺、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等。
神经药理是研究神经递质和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包括神经调节药物、麻醉药物、抗抑郁药物等。
7. 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脑血管疾病、神经变性疾病、炎症性疾病、遗传性疾病等。
这些疾病会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包括感觉障碍、运动障碍、认知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神经系统是医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对神经系统的深入了解不仅有助于科学家和医生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还有助于增进人们对自身健康的认识和保护。
神经系统名词解释1. 神经系统的概述神经系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系统,它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负责接收、处理和传递信息。
周围神经系统由神经纤维和神经节组成,将信息从感觉器官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然后再将指令从中枢神经系统传递到各个部位。
2. 神经元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它由细胞体、树突、轴突等部分组成。
树突负责接收其他神经元传来的信息,而轴突则负责将信息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目标细胞。
不同的神经元通过突触连接起来,形成复杂的网络。
3. 突触突触是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地方。
它分为化学突触和电气突触两种类型。
化学突触通过释放化学物质(即神经递质)来传递信号,而电气突触则通过直接电流流动来传递信号。
突触的功能非常重要,它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速度和有效性。
4. 大脑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核心器官,位于头部。
它分为左右两个半球,通过大脑中央回连接起来。
大脑负责控制人体的各种生理和心理活动,如思维、记忆、感知、运动等。
大脑由灰质和白质组成,灰质主要包含神经细胞体,白质则主要包含神经纤维。
5. 脊髓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位于脊柱内。
它是与身体各个部位相连的神经纤维的集合体。
脊髓不仅负责传递信息,还具有一定程度的信息处理功能。
例如,在膝反射中,刺激到达膝盖后会通过腰椎传递到脊髓,并在那里得到处理后再传递给肌肉产生相应的反射动作。
6. 神经节神经节是周围神经系统中一种特殊的组织结构,也被称为神经节细胞团。
它由神经元细胞体和周围的支持细胞组成。
神经节主要存在于脑、脊髓以外的部位,如感觉器官和内脏器官附近。
神经节起到传递和整合信息的作用,是感觉信号转化为中枢神经系统信号的重要站点。
7. 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对身体各个系统进行调控和协调。
例如,在紧急情况下,自主神经系统会通过交感神经分支释放肾上腺素来激活身体应激反应,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
这种调节能够使机体在短时间内做出适应性反应。
什么是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系统,由神经细胞(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组成。
它在人体内传递信息并协调各种身体功能,在我们的思维、感觉和行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
大脑是我们的智力和感觉运动的中心。
它分为大脑的两个半球,即左脑和右脑,每个半球又分为不同的叶片或叶状回。
左脑和右脑分别控制着身体的不同侧面,而叶片或叶状回则负责不同的功能,例如语言、记忆、情感等。
脊髓是主要负责将信息从大脑传递到其他身体部位的通道。
外周神经系统是连接中枢神经系统与身体各部分的网络。
它包括神经纤维和神经节。
神经纤维分为两类:传入神经纤维和传出神经纤维。
传入神经纤维将感觉信息从感觉器官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而传出神经纤维则将指令从中枢神经系统传递到肌肉和腺体。
神经节是外周神经系统中聚集的神经细胞群,起到信息处理和传递的作用。
神经系统的核心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神经末梢组成。
细胞体是神经元的主体部分,树突和轴突则分别用于接收和传递信息。
神经末梢是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或靶细胞(如肌肉)之间传递信号的区域。
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冲动传递信息。
当刺激接触到神经元的树突时,神经元会产生电化学反应,形成神经冲动。
神经冲动随后沿着神经元的轴突传播,并通过神经末梢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或靶细胞。
这种信息传递的方式使神经系统能够高效地协调身体的各种生理和行为反应。
除了传递信息外,神经系统还参与许多其他重要的生理功能。
例如,自主神经系统负责调节心率、呼吸和消化等自主过程;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着内分泌活动;免疫神经系统参与调节免疫反应等。
总之,神经系统是人体内一个至关重要的系统,负责传递信息、协调身体功能,并参与各种生理和行为过程。
它的复杂性和精密度使得人类能够思考、感知和行动。
我们应该重视并保护好我们的神经系统,以维持健康和幸福的生活。
神经系统名词解释1. 神经系统概述神经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系统之一,它负责传递、处理和存储信息,控制身体的各种功能和行为。
神经系统由大脑、脊髓和神经组织组成,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电信号和化学信号传递信息。
它分为中枢神经系统(CNS)和外周神经系统(PNS)两部分。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是信息处理和控制的中心。
大脑负责思维、记忆、感知等高级功能,脊髓则负责传递信息并控制肌肉的运动。
外周神经系统包括所有位于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神经组织,如脑神经、脊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
它负责将中枢神经系统传来的指令传递给身体各个部位,并将感觉信息传递回中枢神经系统。
2. 神经元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也被称为“大脑的建筑工”,它负责传递信息并组成复杂的神经网络。
一个神经元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
细胞体是神经元的主体部分,包含细胞核和其他细胞器。
树突是从细胞体伸出的短小的分支,负责接收其他神经元传来的信号。
轴突是从细胞体伸出的长且只有一个的分支,负责将信号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肌肉。
突触是轴突末端与其他神经元或肌肉之间形成的连接点,通过化学物质(神经递质)传递信号。
3. 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物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
当电信号通过一个神经元到达轴突末端时,它会引发神经递质的释放。
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synaptic cleft)传播到下一个神经元,并激活或抑制下一个神经元。
常见的神经递质包括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γ-氨基丁酸(GABA)。
不同的神经递质在神经系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如乙酰胆碱参与学习和记忆,多巴胺参与奖赏和动机。
神经递质的平衡对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一些疾病如帕金森病和抑郁症与神经递质的不平衡有关。
4. 神经网络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神经元相互连接而形成的复杂网络结构。
它是信息传递和处理的基础,也是人类思维、行为和感知的基础。
神经网络分为感觉神经网络(Sensory network)、运动神经网络(Motor network)和联结区域(Association areas)。
神经系统是什么神经系统是人类和其他动物中最为复杂和重要的生物系统之一。
它负责传递、处理和控制大量的信息,使我们的身体能够感知外界刺激、做出合适的反应,并保持身体内部的平衡稳定。
本文将探讨神经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其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1. 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系统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包括神经组织和神经纤维)。
中枢神经系统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控制中心,负责接收、处理和发出信息。
而周围神经系统则连接中枢神经系统和身体的各个部分,传递信息并执行指令。
2. 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其中包括感觉、运动、调节和认知。
感觉功能使我们能够感知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包括声音、图像、触摸等。
运动功能使我们能够做出适当的反应,如行走、抓握和说话等。
调节功能使神经系统能够控制身体内部各个系统的功能和平衡,如体温、心率和呼吸等。
认知功能则涉及记忆、学习、思考和情感等高级功能。
3. 神经元和神经通信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负责传递和处理信息。
每个神经元都由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等部分组成。
神经通信是指神经元之间通过电信号和化学信号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
当一个神经元受到刺激时,它会产生电脉冲,沿着轴突传递到突触,然后释放化学物质(神经递质)到相邻神经元的树突上,从而传递信息。
4. 神经系统的重要性神经系统对人体的正常功能和生存至关重要。
它控制着人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使其协调工作。
例如,神经系统与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密切相关,确保身体能够正常工作。
此外,神经系统也控制着我们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影响我们的情绪、注意力、学习和记忆等。
因此,保持神经系统的健康对于个体的整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结论神经系统是人类和其他动物中重要的生物系统,它负责传递、处理和控制大量的信息。
神经系统的组成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其功能涉及感觉、运动、调节和认知。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通过神经通信进行信息传递。
第二十章中枢神经系统的重症诊治目的要求一、神经系统常见的重症病种类(脑出血、脑梗塞、脑外伤等)和发生机制二、常见重症症的处理原则三、相关技术1.全脑监测和局部脑监测2.脑保护策略的技术人脑的功能是最复杂、最精密的。
近年临床上监测大脑的技术和设备发展很快,但是,严格地说都还谈不上功能监测,故称之为脑功能障碍监测更为确切。
目前临床上能够直接监测脑功能状态变化的仍是神经电生理,包括自发脑电和诱发脑电,如脑电图(EEG)、数量化脑电图(qEEG),以及诱发电位(EP)等。
其他与脑功能生理变化密切相关的脑监测方法有近红外光谱(NIRS)、脑氧饱和度(rScO2)、经颅多普勒(TCD)、有创伤和无创伤颅内压监测(ICP)以及活体脑微透析技术等。
更先进和强有力的脑功能研究工具……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功能型磁共振成像(MRI)提供了研究各种刺激条件下和认知过程中局部脑功能的变化。
但是这些复杂的研究工具尚不适用于危重患者脑监测。
第一节颅内压监测颅内压监测(ICP)是急性脑损伤治疗学上的重大进展。
1960年,Lundberg发明了颅骨钻孔侧脑室内置管监测颅内压(ICP)的方法。
1973年应用蛛网膜下隙螺栓法监测颅内压。
此后,创造了一系列新的方法,包括硬膜下、硬膜外导管测压等。
而导管尖端压力传感器的发明,使得脑实质内置管监测颅内压的方法得到应用。
此外,无创性颅内压监测新技术的出现为临床监测颅内压开辟了广泛的应用前景。
一、颅内压的生理学意义(一)颅内压的形成正常人颅内大约1400g脑组织,100~150ml血液和75-150ml脑脊液构成颅内压,5.3~15mmHg。
在密闭的颅内系统中,上述任何一种内容物的容量改变都能导致颅内压的变化。
由于脑脊液介于颅腔壁的脑组织之间,且脑室和脑、脊髓的蛛网膜下隙互通、通常以脑脊液压代表颅内压。
正常情况下,颅内压反映的是脑脊液形成与重吸收之间的平衡。
脑脊液的生成速度是基本不变的(大约0.4ml/min),而重吸收却依赖于脑脊液一静脉压力梯度。
重吸收的最小压力梯度需要5.3mmHg,在这一压力梯度上,重吸收的速度与压力梯度成线性关系。
脑血容量(CBV)也是形成颅内压的重要因素。
而脑血容量与脑血流量的改变并非总是一致。
脑脊液压正常时,脑血流增加对颅内压的影响并不重要;当脑脊液压已升高时,增加脑血流对颅内压的影响就十分明显。
颅内压增高时机体有一定的代偿机制减轻这一改变:①通过对脑静脉施压以减少颅内血容量;②脑脊液转移进入脊髓蛛网膜下隙;③增加脑脊液重吸收。
而轻度高颅压对脑脊液的生成并无影响。
颅内压升高的程度取决于颅内容物变化的幅度和速度。
颅内容物增加一旦越过了颅腔代偿能力,颅内容物的少许增加会引起颅内压大幅度上升,而且颅内压越高,这种上升的幅度就越大。
(二)影响颅内压的生理因素1.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二氧化碳对颅内压的影响源自脑血流量的改变。
当PaCO2在20~60mmHg之间急骤变化时,脑血流量的改变十分敏感,与之呈线性关系,约2ml/mmHg。
PaCO2超过60mmHg,脑血管不再扩张,因为已达到最大限度;低于20mmHg,脑组织缺血和代谢产物蓄积也将限制这一反应。
脑血管对CO2敏感主要是受细胞外液pH影响。
PaCO2下降,细胞外pH 升高,脑血流量减少,进而颅内压降低。
反之,PaCO2升高,pH下降,脑血流量增加,颅内压提高。
急性降低PaCO2使颅内压下降是一个短暂的影响。
即使持续低PaCO2,颅内压仍逐渐返回正常。
这是由于低颅压减少了脑脊液的重吸收,呼吸性碱血症抑制脑脊液的生成速度,导致脑脊液容量增加直至颅内压恢复正常。
长时间过度通气,颅内压正常化的另一个因素是脑血流量恢复正常。
高原缺氧产生的过度通气,3~5天后脑血流量恢复正常。
高PaCO2与脑血量、脑血容量和颅内压的增加是成正比的。
但脑血流量在高碳酸血症后8~11小时逐步恢复原水平。
2.动脉氧分压(PaO2)PaO2在60~135mmHg范围内变动时,脑血流量和颅内压不变。
PaO2低于50mmHg,颅内压的升高与脑血流量的增加相平行。
如果低氧时间较长,由于脑水肿,在恢复正常氧合后颅内压也不能恢复原水平。
此外,缺氧后脑血管自动调节也可能受损,从而导致动脉血压与颅内压之间呈被动关系。
高PaO2时轻度减少脑血流量,对颅内压影响很小。
3.动脉血压正常人平均动脉压在60~150mmHg范围,脑血流量依靠其自身的自动调节机制而保持不变,对颅内压的影响很小。
超出这一限度,颅内压将随血压的升高或降低而呈平行改变。
任何原因如长时间低血压、脑病理性损害,特别是高血压将会对颅内压产生重大影响。
4.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压或胸膜腔内压的变化通过两个途径能影响颅内压:①增加的压力可能在颈静脉和椎静脉中逆行传递,提高脑静脉压,从而升高颅内压;②胸、腹内压增加,如呛咳,导致椎管内的静脉扩张,从而升高脑脊液压力。
(三)颅内压监测方法颅内压(ICP)监测方法可分为有创监测和无创监测,动态监测ICP对于判断病情和指导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1.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1)侧脑室内置管测压无菌钻孔,硅管插入侧脑室,通过与脑外压力换能器连接持续测压被认为是最标准的方法。
此法简便、可靠,可以间断释放脑脊液以降低颅压和经导管取脑脊液样品及注药,具有诊断和治疗价值。
缺点是属有创性监测,有感染的危险;置管时间一般不超过1周;在脑室移位或压迫时,置管比较困难。
气泡、血液、组织可能堵塞导管。
为保证读数的准确,当患者头的位置改变时,需重新调整传感器的位置。
(2)硬脑膜下测压硬脑膜下放置特制的中空螺栓(subdural bolt)可测定脑表面液压。
颅骨钻孔,打开硬脑膜,拧入中空螺栓至蛛网膜表面,螺栓内注入液体,然后外接压力传感器。
此法测压准确,但硬脑膜开放,增加了感染的机会,现已很少应用。
目前应用的是一些新的导管技术。
(3)硬脑膜外测压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是将压力传感器直接置于硬膜与颅骨之间,在硬脑膜外连接测定颅内压。
压力传感器只有纽扣大小,经颅骨钻孔后,水平置入约2cm即可。
硬膜外传感器法保留了硬脑膜的完整性,颅内感染的危险性较颅骨钻孔侧脑室内置管测压和蛛网膜下隙置管测压小。
但是基线易漂移,硬脑膜外法显示出的颅内压较脑脊液压力略高,大约相差2mmHg~3mmHg。
近年传感器已发展为纤维光束传感器(fiberoptic transducer),其置入部分为含探测镜的微型气囊,根据颅内压力变化造成镜面反光强度的改变来测定颅压。
尽管技术进步,硬膜外监测颅内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质疑。
(4)脑实质置管测压目前,尖端应变计传感器和纤维光束传感器被应用于脑实质置管测压。
作为脑室置管困难时一种替代方法。
但当脑肿胀时,脑脊液流动受限甚至停止,颅内压不是均衡分布。
这时脑实质置管所测压力可能是区域压力而不是真正的颅内压。
长期测压,基线易漂移。
(5)腰部脑脊液压测定方法简单,校正及采集CSF容易,但有增加感染的可能,对已有脑疝的患者风险更大,也有损伤脊髓的报道。
2.无创监测法(1)囟门面积传感器对一岁以内的婴儿可通过囟门这一特定条件来进行无创伤性颅内压评估。
囟门面积传感器(fontanellEplanimetric transducer)的优点是简便,可以准确反映呼吸和循环的变化,但绝对值不可靠,囟门的大小也使这一技术受到限制。
(2)视觉诱发电位(VEP)VEP与颅内压的关系近年受到重视。
现已证实颅内压的改变会影响VEP。
例如,脑积水的儿童VEP的潜伏期较正常儿童明显延长。
从脑室引流4ml 脑脊液,可使潜伏期缩短。
行分流术减压后,VEP的潜伏期恢复正常。
进一步研究表明脑水肿患者VEP的N2用硬膜外纤维光束传感器测定的颅内压力水平呈线性相关(γ=0.90)。
VEP的N2波成分起源于原始视皮质,属皮质电位活动,因此,它的潜伏期对可逆的皮质损伤,如缺血或来自蛛网膜下隙压力增高的压迫是十分敏感的。
通过测定VEP的潜伏期可计算出颅内压的实际水平。
美国AXON Systems Sentinel~4神经系统监护仪已配有此种软件,根据VEP参数计算显示颅内压。
为无创伤监测颅内压提供了重要手段。
(3)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TCD)TCD并不能定量地反映颅内压数值,但是连续监测可以动态地反映颅内压增高的变化。
研究表明,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与颅内压呈反比关系。
颅内压增高,脑血流量下降,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减慢。
血流速度的波动与颅内压的变化呈平行关系。
颅内压增高时,TCD频谱的收缩峰血流速度(Vsy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ia)和平均血流速度(Vmean)均降低,以Vdia降低最明显;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明显升高。
频谱形态也有一定特异性。
颅内压轻度增高,Vdia减低,收缩与舒张期间的切迹更加明显,收缩峰尖锐。
颅内压接近舒张压时,舒张期开始部分和舒张期末频谱消失。
颅内压与舒张期血压基本相同时,舒张期血流消失,仅留一个尖锐的收缩峰。
因此,TCD可间接地估价颅内压增高的程度。
(4)经颅超声波技术将声波探头置于大脑双侧颞叶,向大脑发射超声波。
提高的颅内压和脑组织弹性的改变将改变声波的速度。
研究发现,颅内压的变化确实导致声波速度的同步变化。
但两者的相关性及准确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三)颅内压监测临床意义1.急性颅脑损伤急性颅脑损伤最适合进行颅内压监测:一方面因为外伤后3~5天病情变化较大;另一方面根据临床征象推断有无颅内压增高不可靠,从而难以指导治疗。
颅内压监测有助于区别原发性与继发性脑干损伤。
原发性脑干损伤的患者,临床表现严重而颅内压正常。
脑外伤患者在颅内压监测过程中颅内压逐渐上升。
在大于40mmHg时,颅内血肿的可能性大。
2.蛛网膜下隙出血采用导管法,在脑室颅内压监测的同时进行脑脊液引流,将颅内压控制在15~20mmHg,也是对蛛网膜下隙出血的重要治疗措施。
3.急救各种原因导致颅内压增高患者,如呼吸心跳骤停、呼吸道梗阻等原因引起严重脑缺氧,脑水肿与颅内压增高,均可考虑行颅内压监测,协助控制颅内压。
不但颅内压的数值有临床意义,其压力波形分析也很有价值。
ICP波形分A波,B波与C波。
←A波又称高原波,由一组ICP 60~75mmHg的压力波构成,压力在一般水平,突然上升,持续5~20min后,下降到原压力水平。
如高原波反复出现,预示ICP代偿能力耗竭,脑血管舒缩的自动调节趋于消失,颅内血容量增加,致ICP骤升。
A波出现频繁时,要考虑病情凶险,预后欠佳。
↑B波为压力5~10mmHg的阵发性低幅波,代表ICP顺应性降低。
→C波,为偶发单一的低或中波幅波形,无特殊意义。
颅内压监测也有局限性,仅仅在脑代谢变化构成脑肿胀时,颅内压才会产生有意义的变化。
颅内压在计算脑灌注压上有很大价值,但并不能精确地反映局部脑血流和脑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