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讲 1840~1894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 格式:doc
- 大小:1.35 MB
- 文档页数:14
第16讲1840到1894年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1840—1894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且半殖民化程度加深。
主要事件有两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中国边疆新危机等。
政治上,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割让土地,赔款并丧失部分主权;具有时代特征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清朝中央机构也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
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以商品输出为主要方式加紧对华经济侵略,中国开始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洋务运动时期近代企业的创办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艰难、缓慢地发展着。
思想文化上,“新思想”的萌发使中国人对西方有了新认识,向西方学习的要求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在洋务运动期间,近代科技和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
社会生活上,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
第16讲1840—1894年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目标解读1.列举1840—1894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重大史实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1.鸦片战争(1)原因①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更广阔的海外市场和;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②直接原因: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林则徐进行。
(2)过程①开始: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②扩大:1841年初,英国强占,接着又攻占了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
③结束:1842年8月,英军舰队驶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
(3)结果:中英签订《》。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
②开放广州、、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③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由双方商定。
(4)列强扩大侵华权益: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从中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1844年,美国和法国趁火打劫,胁迫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攫取更多特权。
1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复习教案第一单元 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一、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英国走私鸦片:清闭关锁国政策和自给自足经济形态抵制英国工业品倾销 1、林则徐禁烟 鸦片的危害: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禁烟措施:令外商交出鸦片;不禁止正当贸易;1839年6月虎门销烟。
借口:中国禁烟原因:打开中国国门,把中国变为英国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2、鸦片战争 开始:1840年6月侵入中国广东海面 结果: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内容: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割香港岛给英国;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古老的中国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
魏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杰出代表。
4、魏源与《海国图志》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作用: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的挑战。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1860年10月原因:英国不满足既得利益,扩大侵略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 侵略者:英国、法国1、列强入侵 罪恶:火烧圆明园1858年《瑷珲条约》:60多万平方千米俄国侵占的领土: 1860年《北京条约》:40万平方千米1864年《勘分西北界约记》:44万多平方千米 1881年《中俄改订条约》等:7万多平方千米2 1、战况2张謇:状元实业家;创办大生纱厂。
提倡实业救国。
詹天佑:京张铁路(1909年通车)揭开序幕:1895年“公车上书”(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康有为、梁启超 发起:严复《天演论》介绍“进化论学说”——中国西学第一。
2、《马关条约》战争:1900年 1、战况2、《辛丑条约》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艰难历程一、近代化的兴起1、洋务运动2、3、爱国知识分子 二、维新变法运动:1895—1898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改良运动)1、维新变法的兴起和发展32、百日维新(戊戌变法)1、孙中山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和士兵。
第1讲1840~1894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一鸦片战争3.结果:清政府屈辱求和,1842年8月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05南京条约》。
4.影响(1)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开始沦为□09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 (1)根本原因:扩大在华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直接原因:“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2.过程(1)□01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随后,□02法国也加入侵华战争。
(2)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两国签订《□03天津条约》。
(3)不久,冲突再起,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洗劫并火烧□04圆明园。
(4)1860年,清政府又被迫与英法签订《□05北京条约》。
[图解历史] 正确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半殖民地是指中国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问题探究1] 《南京条约》中最能体现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商品输出、掠夺原料侵略要求的是哪项内容?提示:协定关税。
[概念精析] 片面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口岸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权等待遇。
“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
列强要求中国给予最惠国待遇,但它们却不将最惠国待遇给予中国,因此是“片面”的,单方面的。
[构图解史]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问题探究2]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民族矛盾的激化吗?提示:不是。
“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主要是阶级矛盾在民族矛盾推动下激化的结果,所以说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锐。
3.条约主要内容4.影响(1)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严重侵害。
(2)清政府与列强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三太平天国运动3.纲领4.转折——天京变乱(1)原因⎩⎨⎧①领导者进取心衰退,腐朽思想滋长。
②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尖锐。
(2)表现⎩⎨⎧①韦昌辉杀掉杨秀清,后被处死。
②石达开率军出走,后全军覆没。
(3)结果: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构图解史]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关系(1)二者在追求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并不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对立、矛盾的关系。
(2)二者设想的两种社会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
前者要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的人间天国;后者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问题探究3] 怎样理解“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提示:从革命的任务看,太平天国运动反对封建主义和外来侵略,属于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
[问题探究4]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提示:(1)主观原因: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经济上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思想上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组织上难以形成统一的领导核心。
(2)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问题探究5] 太平天国运动有何新特点?提示:(1)起义时代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治国方案新——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3)担负任务新——在反封建的同时反侵略。
(4)失败原因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5)所属范畴新——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
(6)国际背景新——是亚洲革命风暴的一个组成部分。
5.失败(2)运动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3)影响: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减轻了中国近代化的阻碍因素。
四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三元里抗英(1)背景:面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卑躬屈膝,中国人民自发组织起来,英勇抗击侵略者。
(2)概况: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痛击前来抢劫的英国侵略军;随后又两度包围被英军占据的广州四方炮台。
(3)意义:三元里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01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2.左宗棠收复新疆[知识拓展] 中国外交的近代化(从“朝贡体系”到“不平等条约体系”)(1)“朝贡体系”:立足点是“华夷观”思想,“朝贡—册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实质上是宗主认同外交。
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与儒家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2)“不平等条约体系”:即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立的西方列强在华特权制度的总称。
“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本质特征是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签订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不平等条约体系”客观上逼迫中国推进近代化:首先,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卷入了全球化进程,经济上开始与世界经济接轨;其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互派外交使节、递交国书等符合了国际惯例;最后,“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
互动探究史料研读主题1“天朝上国”梦醒——鸦片战争的影响一清王朝的声威一遇到不列颠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了。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二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
……从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教你读史]史料一从政治、思想、国际关系等角度指出了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史料二中以省略号为界分为两层:第一层指出了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文明转型的影响,第二层指出鸦片战争引发了中国内部的一系列变化,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史料运用](1)史料一反映出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史料二中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对此你如何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政治上,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思想上,冲击了传统的天朝上国的思想;国际关系上,闭关自守的状态被打破,国际地位下降。
(2)观点:鸦片战争是使中国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时期的转折点。
理解: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开始面对世界;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开始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惊醒了部分中国人,使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面对世界。
历史解释多元视角理解鸦片战争的影响(1)政治上:西方列强的侵略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矛盾以及革命的任务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经济上: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及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3)思想上:西方列强的侵略打破了清王朝天朝上国的美梦,西方民主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过渡。
(4)社会生活上: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人们的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发生重大变化,也产生了相应的社会问题。
主题2是革命还是浩劫——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一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
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尊孔孟之仁义道德”。
二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
然而甚至在最初那些有希望的年代中都有迹象表明,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三兴车马之利,以利便轻捷为妙。
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准其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
兴银行。
……兴器皿技艺。
……兴邮亭以通朝廷文书,书信馆以通各色家信,新闻馆以报时事常变、物价低昂。
——洪仁玕《资政新篇》[教你读史]史料一中两句话反映了太平天国初期到后期指导思想的转变,揭示了从初期的“毁儒”到后期“尊儒”的变化。
史料二论述了太平天国“社会革命”的同时也揭示了其存在的局限性。
“然而”一词将文字分成了两层意思——肯定和否定。
肯定了太平天国的革命性,也揭示了太平天国具有鲜明的阶级局限性。
史料三中“兴车马之利”“兴银行”“兴邮亭”“新闻馆”等信息,反映出《资政新篇》主张效法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太平天国是怎样进行“社会革命”的?为什么“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结合史料三指出《资政新篇》的经济主张和发展趋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拜上帝教在运动初期起了动员组织作用,反孔适应其发展需要;但随着起义规模的扩大,其难以适应建设农民政权的需要,而农民阶级深受孔孟传统思想影响,运动后期洪秀全不得不借助尊孔方式维持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