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保护视角下的政策工具选择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001.00 KB
- 文档页数:54
我国环境政策工具分析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我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
为了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政策工具。
这些政策工具包括法律法规、经济手段、环境标准和技术创新等多种形式,它们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本文将对我国环境政策工具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环境治理的基础,是政府介入环境领域的重要手段。
我国环境法律法规体系日益完善,包括《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
这些法律规定了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对于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和处罚力度。
通过法律法规,政府可以对环境违法企业进行处罚和问责,推动企业改善生产生活方式,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目前我国环境法律法规执行不力、执法不严等问题依然存在。
一些企业因为环保成本高、法规监管不严等原因而对环境法规视而不见,导致环境违法行为仍然屡禁不止。
完善环境执法机制,增加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督和处罚力度,是当前环境政策工具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是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通过税收、财政补贴、环境权交易等方式对环境影响者施加一定的经济压力,引导其改善环境行为。
我国通过对排放污染物征收排污费和环境税,对单位GDP能耗、污染物排放强度等进行监测和考核,推动企业节能减排,优化产业结构,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我国还大力推行生态补偿制度,通过对生态环境服务提供者给予经济补偿,鼓励保护生态环境行为。
对于水源地保护和植被恢复等生态服务,政府可以向提供者进行一定的经济补偿,激励其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行为。
当前我国经济手段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仍然不够明显,具体体现在排污费缴纳不足、生态补偿制度落实不力等问题。
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经济手段,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方面加大对环境污染行为的调控力度,提高企业对环境治理的成本敏感度,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经济在“十五”时期取得了巨大成就,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超过15万亿元,五年平均增长率达8.8%。
与此同时,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
2003年废水排放量达到460亿吨,其中主要污染物化学耗氧量(CO D)1333.6万吨,超过环境容许量68%;城市垃圾产生量已接近每年1.4亿吨,而处理率仅54.2%;2003年七大水系407个监测断面中劣五类的水占29.7%,即近1/3的水用于农业灌溉都不合格。
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我国专家20世纪90年代中期和2001年的研究表明,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当年G DP 的3%~4%;世界银行1997年发表的报告测算,中国仅大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就约为540亿美元,占同期GDP的8%。
优美的环境、清洁的水、干净的空气等都是人类生活所必须的,具有公共产品的特点。
对于使用这些公共产品的人来说,人们不需要支付代价来换取使用的权利[1]。
因此,若不采取特殊的经济与法律手段进行约束,必然会导致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是对这类公共产品的过度使用,另一方面是对这些公共产品的破坏。
因此,环境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在市场机制这只无形的手不起作用的时候,只有通过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来发挥作用,将环境保护中的外部效应内部化,这就涉及政府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政策工具的选择问题。
1 政府环境保护各种政策工具的作用既然环境污染具有外部性,那么选择合适的政策工具来消除外部性,就成为政府决策的重要内容。
政府消除外部性的手段一般分为经济和非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包括征收环境污染税与排污费、实行可转让污染许可证、押金制度等,非经济手段一般是指政府管制。
需要说明的是,经济手段是政府选择的较为理想的工具。
因为环境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发展,没有经济行为的环境保护各种政策工具的比较研究王迎春1 陈祖海2(1.浙江工业大学 经贸管理学院,杭州 310023;2.中南民族大学 经济学院,武汉 430074)摘要:由于环境污染是一种负的外部性,如果任由市场自由调节,其结果不仅不利于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且从长期看也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必须进行干预。
中国环境规制政策工具的比较与选择作者:王红梅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09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逐步构建起了命令一控制型、市场激励型、公众参与型和自愿行动型“四维一体”的环境政策工具体系。
针对不同政策类型工具的有效性,很多学者已经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大多数学者只关注其中某一种工具的治理效果,同时考虑所有政策工具效果的文献并不多见。
本文首次运用贝叶斯模型平均(BMA)方法实证分析了不同类型环境政策工具在当前中国环境治理体系下的相对贡献程度,实证结果表明:命令一控制型工具和市场激励型工具仍然是当前中国治理环境污染最为有效的政策工具,公众参与型工具和自愿行动型工具的有效性相对较差。
基于此,本文的政策建议是:首先,中国政府不仅需要构建完善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更需要加大环保执法投入,提升环保执法的主动性;其次,中国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市场激励型工具,建立更加弹性化的排污收费标准和更为严格的排污惩罚制度,推动排污权交易制度更广泛地实施;再次,积极推动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降低社会公众的参与成本,使得社会公众能更加便捷地参与环境治理;最后,积极鼓励非政府组织、企业发起自愿性环保项目,对于推动环保标准的提升和环保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加强居民、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全社会环境问题的治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充分运用命令一控制、市场激励、公众参与、自愿行动等正式和非正式的环境治理措施,形成一个有机、有序的环境治理体系,才能提升所有环境规制政策工具的有效性,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环境规制政策工具;贝叶斯模型平均;绩效评价;中国中图分类号 F0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6)09-0132-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9.01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
促进环境保护的公共财政政策研究一、概述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环境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各国政府都在积极寻求有效的政策工具,以推动环境保护工作。
公共财政政策作为政府调控经济、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其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研究如何通过公共财政政策促进环境保护,分析现行政策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以期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领域和层面,需要政府从全局角度进行统筹规划和部署。
公共财政政策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具有引导资源配置、调节收入分配、稳定经济等功能。
在环境保护领域,公共财政政策可以通过财政投入、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环境保护领域,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推动绿色经济的转型。
公共财政政策还可以通过调整税收结构,对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进行制约,对环保产业进行扶持,从而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当前我国的公共财政政策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财政投入不足、政策执行不力等。
本文将从公共财政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现行政策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以期为政府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政策提供参考。
1. 背景介绍:当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持续退化的背景下,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性关注的重点议题。
面对前所未有的环境问题挑战,如空气、水质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地退化等问题,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愈发凸显。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肩负着维护自身生态环境安全的重任,同时也承载着全球环境保护的共同责任。
环境保护不仅关乎当代人的生活质量,也关乎未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公共财政政策,以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高效开展,已经成为我国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保护的压力日益增大。
中国环境政策的演变与政策工具分析引言:环境政策是各国政府的重点领域,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环境政策方面也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与演变。
本文将概述中国环境政策的演变过程,并深入分析各类政策工具的特点、实施效果及局限性,为未来环境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逐渐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政策逐渐走上正轨。
在此后的几十年间,中国环境政策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与演变。
(1)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开始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推行一系列针对工业污染的防控措施。
(2)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在这一时期开始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
实施了一系列环保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等。
(3)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中国政府在这一时期加强了环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性举措,如“可持续发展战略”、“节能减排”等。
中国环境政策在演变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政策工具,包括环保法律、环保税、生态补偿机制等。
下面我们就这些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和局限性进行分析。
(1)环保法律:中国政府在环保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对于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环保法律的执行力度仍需加强,部分企业存在违法排污现象。
(2)环保税:中国政府于2018年实施了环保税制度,通过征收环保税,加强对环境污染的防控。
然而,环保税的实施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如税收征收的成本较高,对部分企业造成负担。
(3)生态补偿机制:中国政府在生态保护方面逐步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通过采取经济手段来保护生态环境。
然而,生态补偿机制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着补偿标准不清晰、实施难度大等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国环境政策的有效性,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我国环境政策工具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成为了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
为了有效应对环境问题,我国不断完善和调整环境政策,并采取了多种环境政策工具。
在此文章中,我们将就我国环境政策工具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优势和不足,为深化我国环境治理提供参考。
一、环境立法环境立法是我国环境政策的基础和根本。
我国现行的环境立法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奠定了法律基础。
环境立法的优势在于其具有强制性和可操作性,能够有效约束各方的行为,保障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
环境立法还为环境治理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保障,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环境立法在监管力度和实施效果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
二、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工具之一。
我国制定了大量的环境质量标准、排放标准和排污许可标准,这些标准对于规范企业和个人的环境行为,促进污染物减排,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标准的优势在于其明确规定了各项环境指标的标准要求,对于监管和评估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但环境标准的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标准的制定不够严格和全面,导致一些企业存在不符合标准的排放行为;二是一些地方对环境标准的执行不力,导致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治理。
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环境标准,加强对标准的执行监管。
三、经济政策经济政策是推动环境保护的有力手段。
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如环境税、环境补偿机制、碳市场等。
环境税作为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对企业和个人的环境行为进行经济约束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环境税改革对于促进企业合规排放、节能减排,推动绿色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环境补偿机制的实施也有效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
我国的环境经济政策仍存在一定问题,一是部分地方对环境税的征收力度不够,导致环境税的实施效果不佳;二是环境补偿机制的监管和使用存在一定弊端,需要加强改进。
我国环境政策工具的分类与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不断凸显,环境政策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环境政策工具是实现环境政策目标的手段和方式,其分类和发展趋势对于我国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分类
目前,我国环境政策工具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法律法规: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手段,包括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
2.经济政策:主要包括环境税、排污费、污染许可证等,通过价格信号和市场机制调节企业的环保行为。
3.技术政策:包括推广环保技术、加强环境监测等,通过技术手段提高环保水平。
4.行政手段:主要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环保督察、环保罚款等,通过行政手段管理和监管环保行为。
二、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不断增多,环境政策工具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多元化:未来环境政策工具将更加多元化,包括法律法规、经济政策、技术政策、行政手段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
2.市场化:环保市场将逐渐形成,各类环保产业将得到支持和发展。
3.公众参与:未来环境政策工具将更加注重公众参与,形成政府、
企业和公众的合力。
4.智能化:未来环境监测将更加智能化,数据采集和处理将更加精准化和高效化。
综上所述,环境政策工具的分类和发展趋势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不断创新和完善政策工具,才能更好地应对环境问题。
1分类号 密级 U D C 编号中国环境保护视角下的政策工具选择研究学位申请人姓名: 邓 江 波申请学位学生类别: 全日制硕士申请学位专业方向: 行 政 管 理 指导教师姓名: 傅广宛 教授硕士学位论文The research on policy instruments' select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A Thesis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For the M.A Degree in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ByDeng JiangboPostgraduate ProgramCollege of Public Management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upervisor: Fu GuangwanAcademic Title: Professor Signature ________ApprovedMay, 2009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同意华中师范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ALIS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学位论文提交“CALIS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中的规定享受相关权益。
同意论文提交后滞后:□半年;□一年;□二年发布。
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i 内容摘要环境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
但同时,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巨大的人口基数、快速的城市化以及特有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使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日益严峻。
我国已进入大范围的生态退化和复合型环境污染的新阶段,生态与环境问题表现出显著的系统性、区域性、复合性和长期性。
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党中央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战略决策。
环境生态属于纯粹的公共物品,由于其外部性的存在,市场机制对这类公共物品的供应往往不足且效率低下,存在市场失灵的问题。
要解决环境的外部性问题,主要需要依靠政府的积极干预。
然而,市场失灵并不总是生态环境最大的威胁,政府的政策失灵可能会造成更大的环境破坏。
如何制定优良的环境政策成为环境治理中的核心问题。
相关研究证明,政策工具的选择应用过程关系到环境政策的优良与否。
要想制定合理、可行的政策,就要分析特定政治、经济甚至文化环境下使用的任何一组政策工具。
目前我国正处于政治、经济、社会的迅速变革中,民主政治体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不断完善,公民社会迅速崛起,不少传统的管制工具已经不合时宜,新的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工具还需不断补充和完善,有些政策工具的执行还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和实践经验,必须的理论基础也还有待完善,迫切需要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本文将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借鉴西方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合理、适当的政策工具选择来塑造良好的环境政策,从而解决我国环境治理中的政策失灵问题。
论文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简要阐释了本文的研究主题和选题意义,界定了政策工具的定义以及分类,评述了政策工具的相关理论以及各类工具在环境领域的选择应用状况。
第二,对环境政策工具进行分类和比较研究。
环境政策工具可以归为三类,即管制工具、市场化工具和公民参与工具,通过对这三类工具的单一矩阵比较推导出各类政策工具的特征、优劣以及适用条件和范围。
第三,从具体环境和背景出发,分析影响我国环境政策工具选择的结构性变量,进而得出“应该加强市场化工具和公民参与工具在我国环境治理中的选择应用”的结论。
第四,结合我国的国情以及环境治理的实践,分析我国选择应用环境政策工具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第五,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优化我国环境政策工具选择的对策和建议。
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加强法制建设,为各类政策工具的选择提供法律保障;完善ii 环境管理制度,提高政府环境治理能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市场化工具在环境治理中的选择;鼓励公民有序参与环境治理,夯实公民参与工具选择应用的基础;加强环境政策工具的协同运作和优化组合,形成政府、市场、公民社会三方力量相互联动的强大合力。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大致包括理论分析、比较分析和案例分析。
首先采用理论分析方法从理论上探讨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政策工具的定义和分类。
其次采用比较分析方法比较各种环境政策工具的异同以及适用条件和范围,进而总结出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关键变量。
最后从案例分析的角度探讨政策工具在我国的实际应用情况,审视我国在环境政策工具的选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这些问题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有关政策工具的技术性研究往往被认为是最重要的。
然而,这种技术相关性很可能与实践脱节或者与政治意识形态完全分割出来。
因此,加强政策工具的价值取向以及政治性研究尤为重要。
我国学者关于环境政策工具的系统研究尚少,而且尚有的研究也多是从技术层面对工具进行效率分析,而缺乏政策工具的价值取向和政治学分析。
本文不仅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政策工具进行技术分析,而且更关键的是还要从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对政策工具进行价值判断,这是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关键词:环境保护;政策失灵;政策工具;选择iii AbstractThe environment has provided the essential resources and created the conditions for the human life and the production. It is the basic premise of ou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s been for 30 years, China's economy has achieved rapid progress.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extensiv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huge population base, rapid urbanization as well as the unique coal-dominated energy structure, cause us face increasingly serious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hina has entered a new phase of wide range of ecological degradation and compou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show significant systemic, regional, complex and long-term nature. A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the CPC proposed to establish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according to our national conditions. The environment ecology are pure public goods. Because of its externalities, the market mechanism in the prosess of supplying such public goods are often inadequate and inefficient. It lead to market failure. Resolving the issue of the externalities needs to rely on the government's active intervention. However, market failure is not always the greatest threat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government's policy failures may result in greater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 How to formulate the fine environmental policies has become the core question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Research shows the choice of policy instruments relates to the quality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In order to develop reasonable and workable policies,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any group of policy instruments under specific political, economic and even cultural background. At present, China is being in rapid transformation of politics,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democratic political system and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is being established and perfectd. At the same time, the civil society is rising rapidly. Many traditional instruments are outdated. And new policy instruments which conform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ety need to be constantly replenished and improved. Some policy instruments still lack the appropriate legal safeguard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The theoretical basis need also be improved. So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for activ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The paper will embark from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reference the Westerniv advanced experience. Choose the proper policy instruments to mold sound environmental policies, so as to solve China's policy failures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The paper includes five parts. First, the paper will briefly explain the research themes and significance of topics, and defined the concept of the policy instruments as well as the classification, and review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policy instruments and practice in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 Second, classify and compare environmental policy instruments. Environmental policy instrument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control instruments, market-based instruments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struments. Through comparing the three types of insruments from a single matrix, lead to their characteristic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s well as applicable conditions and range. Third, from the specific environment and background, analyze the structural variables of influencing the choice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policy instruments. And then produce the conclusions: we should enhance market-based instruments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struments in China's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Fourth, Combined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practice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and problems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instruments. Fifth,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explore the ways and suggestions which improve the options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instruments. It mainly includes five aspects: strengthen the legislative work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legal safeguard for each kind of policy instruments’ choice ; establish a goo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to enhance the capacity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mprove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to strengthen market-bas ed instruments’ choice; encourage citizen to participate i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orderly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public participation instruments’application; strengthen the environmental policy instruments’ coordination and optimum composition to form powerful forces by which the government, the market and the civil society interaction well.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method includes theory analysis,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case analysis. First of all, use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s well as policy instruments’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Next, compare each kind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instrument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s well as applicable conditions and range, then summarizes the key variables which influence policy instruments’ choice. Finally, discuss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china fromv the case analysis's angle, and examine the problems, then give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se problems.The technical studies of instruments are often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However, the kind of research is likely to come apart with practice and political ideology.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the research of value orientation and politics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Chinese scholars on environmental policy instruments is still little systematic research, and there are much research from technical analysis, and lack of value orientation and political analysis. In this paper, I will study environmental policy instruments not o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 and technical analysis, but als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orientation and political analysis. This 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per.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icy failure; policy instruments;selection1目 录内容摘要 .................................................................................................................................. i Abstract ................................................................................................................................. iii 引 论 (1)一、选题意义 (1)二、政策工具的定义和分类 (2)三、相关研究状况综述 (4)第一章 环境政策工具的比较研究 (9)一、管制工具 (9)二、市场化工具 (11)三、公民参与工具 (14)四、环境政策工具的比较 (16)第二章 影响我国环境政策工具选择的变量 (20)一、法律保障 (20)二、政府能力 (21)三、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 (22)四、社会自治能力 (23)五、结论:加强市场化工具和公民参与工具在我国环境治理中的选择应用 (25)第三章 环境政策工具选择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7)一、环境政策工具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27)二、管制工具选择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0)三、市场化工具选择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四、公民参与工具选择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3)五、政策工具之间缺乏协调、配合 (34)第四章 环境保护中优化政策工具选择的对策与建议 (35)一、加强法制建设,为各类政策工具的选择提供法律保障 (35)二、完善环境管理制度,提高政府环境治理能力 (36)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市场化工具在环境治理中的选择 (37)四、鼓励公民有序参与环境治理,夯实公民参与工具选择应用的基础 (38)五、加强环境政策工具的协同运作和优化组合....................................................... 40 参考文献 ............................................................................................................................... 42 后 记 . (45)1 引 论一、选题意义(一)实施环境政策的必要性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党中央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战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