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案范例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13
中学语文教案优秀8篇初中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描绘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春天的各种景色及特点,把握作者情感。
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情味,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领会作者细心观察、生动描写的抒情方式,学习抓住事物,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写景状物。
教学难点:提高朗读领悟能力,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音乐美、语言美、图画美、情感美。
教具准备:学生预习生字词,查找作者背景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聆听春天多媒体课件展示冬春对比动态画面,以《蓝色多瑙河》作为背景音乐。
提问:听完有什么感受?让学生了解经典名曲中所表达的,人们在饱受了寒冷的严冬之后,对春天的到来充满了期盼和喜悦。
同学们能大声说出关于“春”的名句吗?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这些都是古人对春天的描写的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天的赞美的散文。
(二)师生诵读,感知春天聆听录音,感受春色之美。
解决字词,交流背景。
(1)在预习基础上排除生字词,学生竞读。
再次感受文章语言美和情感美。
(2)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朱自清的资料,师生相互补充。
强调基本常识。
点拨:补充朱自清其他代表作及写作风格。
理清思路,总观春天。
带着以下问题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文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春”?点拨:文章围绕“春”字,分别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三)合作探究,剖析春天(小组讨论)提问:盼春、绘春、赞春重点描绘了春天哪些美丽的景色?点拨:春草、春花、春雨、春风、迎春五幅美丽的画图。
生齐读春草图,思考:(1)说说哪些词语或句子写得好?可不可以替换?为什么?(2)作者从哪些角度,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3)从字里行间流露出什么情感(4)如何使文章的语言生动优美?点拨:分析出“偷偷”、“钻”写出了小草在春的催发下,不声不响地生长以及顽强的生命力。
关于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8篇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1教材解读:《白鹅》是著名漫画家,作家丰子恺先生描写动物的一片佳作。
作者描绘了一只白鹅,从刚抱回家开始,就给人留下了性格高傲的印象,继而又通过白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细致刻画了这一特征。
文章语言幽默、诙谐,极富情趣,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
设计理念:努力做到“求真、求实、倡简”,注重三维目标的整体融合,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体会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并重视语文实践应用,在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提高语文能力。
充分发挥“导”与“学”的功能,让学生在师生共建的自主、互动的情景中学语文,用语文。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2、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3、学习抓住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4、学习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时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观察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略)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直奔重点1、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大作家丰子恺笔下的白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白鹅的特点,真的不错。
其实,文中有一句话就告诉了我们白鹅是一个怎样的动物,你知道诗哪句话吗3、学生交流。
引出中心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指名读,齐读。
(板书:高傲)4、体会过渡段的作用(1)白鹅的高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用课文中的话说一说。
“白鹅的高傲,要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板书:叫声,步态,吃相)(2)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情大家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下。
(3)小结:这是个过渡句,不经承接了上文“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还引出了下文“鹅的叫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表达自然,条理清楚。
(精品教案)语文讲课稿六篇语文讲课稿六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讲课稿,讲课稿能够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该如何去写讲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讲课稿6篇,仅供参考,希翼可以帮助到大伙儿。
语文讲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海燕》是首闻名的散文诗,写于1901俄国XXX前夕最黑暗的阶段,高尔基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制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未来临的XXX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
自它咨询世以来便以深刻的思想,锋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欢,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
《海燕》安排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因为它的文体特点(散文诗)适于单元要求:强调朗读,注重联想与想象,学习抒情性语言。
自然这也是顺应新课标“阅读”部分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多层次诵读课文,从整体上领略课文的深刻内涵。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及背景,探索海燕等形象的象征意义。
3、了解烘托、对照、象征等表现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过程与办法:1、课前搜集有关海燕、高尔基、写作背景等资料,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以朗读为主线,设计精致的微型话题,经过多层次诵读,探索课文的深刻内涵。
3、经过猜谜语、当翻译的活动感觉象征手法,明白课文的深层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无产阶级XXX先驱者勇敢无畏的XXX乐观主义精神。
激发学生热爱日子的情感,培养学生勇敢面对日子暴风雨的乐观、战斗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觉能力,初步具有观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依照《海燕》的本身特点和语文课的要求,“读”历来就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象征、对照和烘托的写作手法是必须掌握的知识;体味无产阶级XXX先驱英勇无畏的XXX乐观主义精神则是作者的初衷,领略“海燕”精神的内涵,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使学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是我们如今教育的人文目标,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中学语文教案电子版(通用8篇)中学语文教案电子版篇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小女孩勤劳、诚实、淳朴的美德,并受到感染。
3、画出文中描写小女孩儿神态、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并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人物性格特点上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小女孩勤劳、诚实、淳朴的美德,并受到感染。
2、画出文中描写小女孩儿神态、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并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人物性格特点上的作用。
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1、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想一想*讲了一件什么事?2、检查字词吆喝狗吠鲫鱼拨浪鼓千丝万缕青山绿水(1)读轻声,注意区分“拨”“拔”这组形近字。
(2)能再说出含有“千”和“万”的词语吗?(3)青山绿水这是什么样的画面,想想怎么读?这样的描写环境的词语还能说出来吗3、抓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三、读课文,分段读课文,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小女孩为“我”送鱼的经过?试着给课文分段。
四、读课文,初步了解小女孩的品行1、让我们走进姐弟俩,读课文,想想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我们要想深入了解一个人,要抓住人物的什么?就用这个方法我们进一步了解小女孩。
五、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第二段1、默读画出描写小女孩外貌、言行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受。
六、全班交流1、当小女孩发现钱给错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同桌分角色读出小女孩的心情。
2、从中你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孩子?让我们再来感受小女孩的诚实。
师生分角色读课文。
3、出示小黑板(句子):我看着她沾着泥点的手,撩起橘红色衣襟,取出腰间的一个布包打开它,又分拣布包中的大小纸票,心里有些过意不去.(1)读这句话与书中有什么不同吗?(2)你觉得的哪句话好,为什么?出示:我看着她沾着泥点的手,撩起橘红色衣襟,取出(紧紧埋在)腰间的一个布包,(十分复杂)地打开它,又(十分复杂)地分拣布包中的大小纸票,心里有些过意不去.(1)括号中的这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什么?(2)小女孩的家境不富裕,而且很在乎钱,如果换别人看到多给了钱也许会怎么做?(3)小女孩是个怎样的孩子?带着你对她的赞叹再读这句话。
中学语文教案中学语文教案篇1一、导入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她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一次是化学、一次是物理,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科学研究。
有一次一位记者惊讶发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一块价值极高的奖牌尽然在她的一个小孩手中当作玩具玩耍,记者不仅问其缘由,她却不以为然的答道:“我是要让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其实就跟玩具一样,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
”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居里夫人(玛丽居里)。
二、听写8、9课字词1鞭策2报酬3奢望4蹂躏5懊恼6泯灭7猝然长逝8问心无愧9获益匪浅10多愁善感三、自学课文(一)学生默读、思考,试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坚韧不拔树立信心问心无愧尽己所能执着勤奋集中目标探讨真理献身科学生活简单保持安宁不图财富追求自由克制自己热爱生活沉醉科学(二)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板书:思想理念:探讨真理、不图财富、献身科学、沉醉科学环境需求:生活简单、保持安宁、追求自由工作态度:集中目标、树立信心、坚韧不拔尽己所能、执着勤奋、问心无愧(三)学生提问。
1、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因为求学时虽然很孤独,她和她的丈夫却能有时间、有精力在一起从事科学研究,并最终发现了镭。
这说明了她对科学的渴求,对科学研究的热忱。
2、怎样理解:“我们唯一的希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因为她曾经生活在被占领的波兰,缺少自由,缺少宁静的科研环境的氛围;而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平的环境,自由的精神。
3、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因为科学本身具有伟大的美,魅力无穷,这种美,这种魅力,有如神话故事一般,在这样美妙的科学世界面前,科学家就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的.小孩子一样。
这反映作者在科学研究中如痴如醉的心态。
4、“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这种力量是一种复合的因素——完成的决心: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对真理的渴求:研究,就是对真理的探讨;科学魅力的吸引:这种魅力,就是使我能够终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原因;崇高的使命感:科学事业是造福人类的事业。
中学语文教案中学语文教案模板电子版(优秀8篇)中学语文备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教学重难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课前准备教学过程个人使用批注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拍手游戏2、用左、右的知识介绍同学3、板书课题:左右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建立左右标准1、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来分清楚左右的呢?2、找一找:在我们的身体上还有像左手和右手这样的好朋友吗?3、听口令,做动作4、摆文具:(1)摆一摆:同桌合作摆学具?(2)数一数:从左边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边数橡皮是第几个?指出:同一块橡皮,按左右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就不同(3)说一说: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呢?(4)想怎么摆就怎么摆,再说一说?(二)体验左右的相对性1、听音乐,编动作:(播放音乐)学生自己根据歌词编动作2、分四人小组,前后同学面对面的跳一次3、讨论:刚才在跳舞时,你发现什么和左右有关的问题啦?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5、小结:面对面地站着,方向不同,左右也就不同。
6、观察讲台上的粉笔盒和数学书。
问:谁左谁右?如果站在老师这个角度看,会是谁在左边,谁在右边呢?三、应用拓展1、评一评,谁的行为好?(1)看录像(两组学生上下楼,左边的学生上下楼时拥挤、无次序,右边的学生都是靠自己的右边走的,并且排着整齐的队伍。
)(2)师:他们谁的行为好?好在什么地方?(3)学生汇报(4)大家都认为右边同学的行为好,那他们是靠自己的哪边走的呢?(指名两组同学上台表演)(5)师:平时我们上下楼时也要像这些同学一样靠自己的右边走、有次序的走。
2、师:除了上、下楼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要用到左右的知识?3、出示教科书P6的“生活中的数学”图,教师进行简单的介绍。
四、总结。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中学语文教案篇二教材分析:《羚羊木雕》所写的家庭故事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这一家庭纠纷矛盾重重,悬念跌宕,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中小学语文名师教案优秀范文5篇中学校语文名师教案篇1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目标:1.正确书写9个生字。
2.了解课文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说清:鞋子为什么跑到树上的缘由及要点。
领悟“依偎”这一词语的意思。
3.能够恰当地想象后来发生的事情。
过程与方法:引导同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受到爱惜动物的教育。
教学设计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老师板书课题,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二、自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争取读正确、流利。
2.检查读文状况。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同学把握住以下内容要点:①我发觉雏鸟藏进鞋子,看到树上的鸟在叫,明白它是从树上掉下来的。
②我发觉雏鸟望着树上的鸟妈妈叫,就托起它爬上树。
③我发觉鸟窝很高,爬不上去只好放弃。
④我发觉雏鸟把我的鞋子当成了它的家,就把雏鸟装进鞋子,并把鞋子放到树杈上。
⑤我发觉鸟妈妈不敢靠近鞋子,就走到远处观看。
⑥我看到鸟妈妈和雏鸟依偎在一起,才放心了。
三、细读课文,沟通评议。
1.自学思索:①一只鞋子为什么会跑到树杈上呢?请读一读棵文,说说自己的看法。
②“我”在睡梦中惊醒,发觉鞋窝里有一只雏鸟,“我”是怎么想的?怎样做的?后来“我”又发觉了什么?做了什么?2.在理解课文时,要抓住一些词语进行探究。
如:“依偎”一词写出了鸟妈妈和雏鸟安详幸福的挨在一起的样子,在谈论课文内容时,就要引导同学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引导他们想象“依偎”是怎样一种情景。
3.提出问题,组织同学争论沟通:“我”发觉雏鸟的境况而自觉自愿地救助它,并没有写想些什么,这反映了“我”儿时的天真、朴实以及爱惜鸟类的习性。
4.关于“以后会发生的事情”,建议给同学以下提示:①“我”回到家,爸爸妈妈会怎样看待这件事?②小伴侣们知道这件事情后,会有什么谈论?③别人看到树杈上有一个鞋子,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呢?四、联系生活实际,叙述身边的故事。
依据课文内容,启发同学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叙述发生在身边的趣事。
初中语文教案万能模板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时的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能够正确运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词语和句子的用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抽象词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教材,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准备好本节课的教材,包括课本、课外阅读等。
2.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多媒体课件等。
3. 学生,学生需要做好课前预习,准备好听课的心态。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小故事或者问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听力训练,播放录音,让学生进行听力训练,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4. 课文分析,帮助学生分析课文,理解课文中的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5. 课文运用,让学生进行课文运用,包括朗读、背诵、仿写等。
6.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8.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梳理知识点,强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围绕课文内容展开,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效率。
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质量。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节课的生字词、语法知识、修辞手法等;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集体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 掌握本节课的生字词、语法知识、修辞手法等。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2. 对生字词、语法知识、修辞手法等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怎样的文章?这篇文章有什么特点?2. 简要介绍作者及背景。
(二)新课讲授1.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完成生字词、语法知识、修辞手法等的梳理。
2. 讨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段落层次、主题思想等。
3. 教师讲解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4.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 提出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3. 拓展阅读,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以下为各类教案模板范文:一、记叙文教案模板1. 教学目标:理解文章内容,掌握记叙文的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结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
3. 教学难点:把握记叙文的特点,分析人物形象。
4.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小结、课后作业、教学反思。
二、议论文教案模板1. 教学目标:理解议论文的特点,掌握论点、论据、论证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结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3. 教学难点:把握议论文的特点,分析论证过程。
中学语文课教案通用5篇中学语文课教案通用5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
关于中学语文课教案通用该怎么写的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中学语文课教案通用,希望大家喜欢!中学语文课教案通用教学重点:《秋游》是一篇情景交融、富有童趣的散文。
运用多媒体课件和音像组合手段,通过创设情境、驰骋想像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努力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学一开始,可组织学生唱《秋游》这首歌,接着,老师用生动的语言来创设情境:“秋风起了,天气渐渐凉了。
在这美好的季节,有一群小学生,跟着老师去秋游了。
我想知道,他们去了哪里那里景色美吗他们玩得开心吗”随即,音乐响起,老师声情并茂朗诵课文,而学生则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
之后,可让学生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有些什么感受。
这样,学生的兴致就会被激发起来。
二、观图添彩,感受景美学生经过初读,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感受。
这时,教师打开多媒体课件,说:“我这里有两幅郊外的景色图,可惜不是彩色的,故而美感不够。
同学们能帮助添上色彩吗”学生定会兴趣倍增。
老师让学生先认真读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看看哪些是描写色彩的词语。
这样,读就更有目的了。
第一幅为蓝天白云图。
当学生说出天空是“蓝蓝的”时,老师就用鼠标点击,添上蓝色,并让他们判断深浅,以感受“蓝蓝的”一词的韵味。
然后,用多媒体展示白云的动态变化,让学生添色,并绘形。
通过动态变化,让学生体会“有时……有时……”的意思。
随后,老师再进行白云的其他造型,让学生用“有时像……,有时像……”的句式来练习说话。
第二幅为农田丰收图。
与上面一样,学生说出“稻子是黄的,高粱是红的,棉花是白的”,老师分别用鼠标在图上添上颜色,再引导学生把颜色说形象:稻子——金黄,高粱——火,棉花——洁白。
然后,老师用多媒体作动态展示:稻子上下起伏。
老师进一步启发:“多美呀!谁能用‘稻子黄了,像()。
中学语文教案精选5篇中学语文教案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1、熟练认写"瀑布""迸溅"等十个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通过朗读,把握紫藤萝的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3、学习紫藤萝和作者身上乐观、顽强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受紫藤萝蓬勃、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情境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图片提问学生导入:同学们,看一下这几张紫藤萝的瀑布,你们从中看到些什么,又想到些什么呢?你说看到了淡紫色的紫藤萝很茂盛,一簇紧挨着一簇,你说这一串一串的紫藤萝就像垂下来的幕布一样。
嗯,同学们描述得很准确,也很有想象力,是啊,这一串串紫藤萝就像流动的瀑布一样,所以作家宗璞才把它称作是"紫藤萝瀑布",同学们想不想跟随老师一起去看看她笔下的紫藤萝又是什么样子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全文,圈点勾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与同桌分工合作,解决,稍后全班进行分享交流。
明确:"挑逗"一词中的"挑"读tiǎo,意为"逗引""招惹",读tiǎo的还有"挑衅""挑眉""高挑"。
仙露琼浆:又称玉露琼浆、琼浆玉液,意为用美玉制成的浆液,中国古代神话中认为饮了它可以成仙,比喻美酒或甘美的浆汁。
另外注意"浆"的字形和读音,读jiāng,注意与"桨"(jiǎng)的区分。
2、读完全文,用自己的话来说一下,你喜不喜欢作者笔下的紫藤萝,它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师生问答/自由发言)明确:茂盛、淡紫色、淡淡的芳香。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1、请同学自由分享自己喜欢的描写紫藤萝的句子(2-3句为代表),谈感受,教师适时进行引导、总结。
杜郎口中学语文教案示例一、第一章:诗歌鉴赏【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3. 欣赏并评价诗歌的美感。
【教学内容】1. 导入:介绍诗歌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讲解:讲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举例分析。
3. 练习:让学生分析一首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并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第二章:散文阅读【教学目标】1. 理解散文的主题和结构。
2. 分析散文中的描写手法。
3. 欣赏并评价散文的美感。
【教学内容】1. 导入:介绍散文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讲解:讲解散文的主题和结构,举例分析。
3. 练习:让学生分析一篇文章的主题和结构,并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散文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散文的主题和结构。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第三章:小说欣赏【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
2. 分析小说中的对话和心理描写。
3. 欣赏并评价小说的艺术特色。
【教学内容】1. 导入:介绍小说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讲解:讲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举例分析。
3. 练习:让学生分析一部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并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小说的情节和人物。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第四章:作文写作【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
2. 教授作文的基本技巧和步骤。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导入:介绍作文的重要性及其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
2. 讲解:讲解作文的基本技巧和步骤,举例分析。
3. 练习:让学生进行作文练习,并进行小组互评。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文的基本技巧和步骤。
初三语文教案(7篇)初三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隐匿、荣膺、一气呵成、妙手回春、如坐针毡、芒刺在背”等词语。
2.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
3.了解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岸上农村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
能力目标1.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2.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
3.扩大阅读视野,进一步理解小说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德育目标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1.诵读,体会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
2.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3.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教学过程自主预习一、导语设计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回肠。
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
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形成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
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
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
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
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
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57年发表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论文,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
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等职。
他创作的大量作品中有《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中秋节》、《蛾眉》等短篇小说集,《运河的桨声》、《蒲柳人》、《瓜棚柳巷》、《荇水荷风》、《小荷才露尖尖角》等中篇小说,《春草》、《地火》、《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等长篇小说,《我与乡土文学》、《我的创作生涯》等散文短论集,以及《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
课题:《李白诗选》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李白的诗歌,感受其豪放、奔放的个性。
2. 分析李白的诗歌创作背景,了解其人生经历。
3. 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李白诗歌的特点及风格。
2. 李白的人生经历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李白诗歌中豪放、奔放个性的体现。
2. 李白诗歌中人生经历的深刻解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位唐代诗人被称为“诗仙”吗?他有哪些著名的诗作?2. 引导学生回答: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作以豪放、奔放著称,如《将进酒》、《庐山谣》等。
3. 介绍本节课的内容:我们将学习李白的诗歌,了解他的生平经历,感受他的诗歌风格。
二、学习诗歌1. 学生朗读诗歌,体会李白的诗歌特点。
2. 教师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
3.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三、课堂讨论1. 讨论李白的诗歌特点,如豪放、奔放、抒情等。
2. 分析李白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3. 比较李白与其他唐代诗人的不同风格。
四、作业布置1. 背诵《将进酒》一诗。
2. 搜集李白的生平资料,撰写一篇关于李白诗歌创作的论文。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李白诗歌的特点及风格。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李白的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李白的诗歌,让学生了解了他的生平经历和诗歌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教案万能模板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韵律。
2.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感悟诗歌的意境。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韵律。
2.欣赏诗歌,感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运用诗歌的韵律进行朗诵。
2.理解诗歌的深层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播放一首优美的诗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唤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呈现
教师逐步呈现诗歌的基本特征和韵律,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形式和内涵,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三、示范
教师进行诗歌朗诵示范,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和韵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四、练习
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诵练习,互相欣赏和评价,提高朗诵表达能力。
五、总结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诗歌的美感和意境,鼓励学生多欣赏诗歌,培养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作业布置】
为鼓励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创作,布置课外阅读和写诗作业。
【板书设计】
诗歌的基本特征
诗歌的韵律
诗歌的意境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诗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课题:《背影》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背影》这首诗的基本内容,掌握诗歌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和敬爱之情,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和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把握诗歌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诗歌中父亲的形象。
2. 将诗歌的情感融入自己的写作中。
教学准备:1. 诗歌《背影》的文本。
2. 课件或黑板。
3. 相关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背影》的作者朱自清及其生平事迹。
2. 提问:同学们对亲情有什么样的理解?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
二、新课导入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背影》。
2.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
三、分析诗歌1. 学生分小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深入理解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父亲的形象,如背影、背影下的泪水等。
2. 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父亲的理解和感受。
五、情感表达1. 学生以《背影》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对父亲的思念和敬爱之情。
2. 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并进行点评。
六、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七、作业布置1. 课后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写作风格。
2. 结合本节课所学,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背影》这首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和珍惜亲情。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东平明湖中学初中部九年级语文课时教案1课时教案语文学科第2单元第1课时课题:《孔乙己》年月日主备教师程大卫教师姓名签阅情况课型新授教案编号教学任务《孔乙己》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文本脉络2、分析环境,了解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3、初步体会人物形象及其悲剧命运重点诵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掌握作家作品,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文本脉络难点分析环境,了解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初步体会人物形象及其悲剧命运教法设计诵读法语文离不开诵读,只有在诵读中才能更好的感知文章主题,引发情感共鸣,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启发引导:针对社会环境,周围人的态度及其悲剧命运进行学法指导圈点勾画法:结合诵读感悟,及时圈点勾画疑惑之处或有心得体会的句子,便划边读,读悟结合。
小组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重难点以及预习检测中的疑问点来进行,进一步培养合作竞争意识教具教材多媒体备注东平明湖中学初中部九年级语文课时教案孔乙己(一)一、导语设计1、一副由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克合写的悼念鲁迅的挽联,由于记忆模糊,上联有两字缺漏,请根据下联补全上联内容•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
2、进而回顾我们关于鲁迅的文学常识: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南腔北调集》等,论文集《坟》等。
3、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1、出自小说集《呐喊》:《故乡》《社戏》《孔乙己》2、出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3、出自散文诗集《野草》:《风筝》《雪》4出自杂文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二、介绍写作背景:《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初中语文全套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理解课文的大意,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增强家庭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体会父爱的伟大,培养感恩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简介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
2. 板书标题《背影》,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做好标记。
2. 学生分享自主学习成果,教师解答疑问。
三、合作探讨(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讨论父爱的伟大。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四、情感体验(5分钟)1. 让学生闭眼静思,回忆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培养学生感恩情怀。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父爱的伟大。
2. 提醒学生要珍惜家庭的幸福,关爱父母。
六、布置作业(5分钟)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父母的感恩日记。
2. 课后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成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背影》,让学生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解答疑问,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让他们学会珍惜家庭的幸福。
教案名称:《春》学科:语文年级:初中课时:1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一幅春天的画面。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 创作春天的画面。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起冬天的景象,思考冬天的特点。
2. 提问: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们可以说出自己对春天的印象和感受。
二、朗读课文(5分钟)1.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3. 让学生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韵律美。
三、理解课文(15分钟)1.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大意。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创作春天的画面(15分钟)1. 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春天的场景,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一幅春天的画面。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春天的美好和作者对春天的热爱。
2. 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创作春天的画面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