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伐无道路、诛暴秦”七年级历史导学稿—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43.50 KB
- 文档页数:2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教学设计附: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学习卷(一)、单项选择题1.秦朝的暴政对社会造成的最根本的影响是()A.阶级矛盾尖锐B.政局动荡不安了C.人民生活痛苦D.生产力严重破坏2. 秦末农民战争中,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作用的战役是()3. 秦朝灭亡的时间是()A.公元前209年B.公元前207年C.公元前206年D.公元前202年4. 下列四次重要战役,哪一次是决定秦朝最后瓦解的战役?A、城濮之战B、巨鹿之战C、牧野之战D、昆阳之战5、下列战役哪一次与其他三次性质不同?()6.下列历史事件与秦始皇直接相关的不包括()A.灭六国统一天下B.焚书坑儒C.统一货币、度量衡D.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7、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是()A.巨鹿之战B.长平之战C.楚汉之争 D.城濮之战8、推翻残暴的秦朝统治的是:( )A、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军B、项羽领导的农民军C、刘邦领导的农民军D、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军9、陈胜吴广起义与历代农民战争不一样,其独特历史作用是:A、首先提出平分田地的口号B、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后世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C、以大无畏的精神,推翻了封建王朝。
D、攻占郡县,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统治。
10、秦朝灭亡和项羽失败的最根本的原因是:A、严酷的刑法B、骄傲自大C、赋税徭役沉重D、失去民心(二)、材料分析题1.材料一:秦始皇时,有900多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边境。
他们走到蕲县时,遇上大雨,道路被冲毁,不能按期到达。
按照秦法,误期都要处死。
他们中的两个小队长,杀死了两个押送军官,领导大家举行起义。
材料二: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阅读材料回答:①此事发生在哪一年?具体地点在哪里?②这次起义中提出了什么口号?(从材料中找)③两位小队长是谁?这一事件标志着什么?2. 阅读下列材料:“及至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教案知识与技能:知道秦的灭亡史实,熟记秦末农民起义和汉朝的建立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点:秦末农民战争。
教后反思: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秦朝的五大改革和其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2.了解秦始皇帝的统治手段,明白暴政的危害。
3.了解“商鞅变法”、“徐州之变”、“诛除权臣”等历史事件。
4.认识到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的重要性。
2.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1.秦朝的五大改革及其影响。
2.秦始皇帝的统治手段。
3.历史事件的关联。
3. 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让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2)新课讲解1.秦朝的五大改革及其影响。
1.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2.统一文字和车轮的轮距。
3.统一法律和符号。
4.统一经济和财政制度。
5.统一行政区划和治安。
6.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增加了中央集权,加速了封建社会的发展。
2.秦始皇帝的统治手段。
1.扫除异己:焚书坑儒、流放百家、铲除地方诸侯。
2.建立封建等级制度。
3.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中央集权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暴政引起了民众不满。
3.历史事件的关联。
1.商鞅变法:推行法治、废除等级制度、实行官僚制度。
2.徐州之变:军阀相争的产物,突显了封建统治的腐败和弊端。
3.诛除权臣:汉初王莽篡位,历史教训至今仍铭刻。
(3)课堂练习让学生自己动笔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 教学评估通过课后布置的作业,进行学生的课堂考核,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
二、教学反思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重点是让同学们掌握秦朝五大改革和秦始皇帝的统治手段,同时还要让同学们理解历史事件的关联,学生们在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事实上,我觉得这节课的难点主要还是在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在本节课中,我通过讲解历史事件的关系,以及为学生提供一些与历史有关的生动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
但是,这些故事还没有完全发挥出它的作用,因为我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反思《伐无道,诛暴秦》故事对今天的启示。
伐无道,诛暴秦教学目标:1.掌握知识脉络(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起义失败→X邦项羽起义→秦朝灭亡→楚汉之争→汉朝建立)2.了解其中的成语典故,积累成语故事。
3.对历史事件的认识(秦灭亡的根本原因;楚汉之争的性质)4.本节课通过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进行教学,旨在通过电子课本和丰富的视音频资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这段历史。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幻灯1:封面。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师:请看大屏幕。
幻灯2:FLASH影片。
《揭竿而起》导入:公元前209年,九百多名贫苦农民在陈胜、吴广的带领下揭竿而起,点燃了秦末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
“伐无道,诛暴秦”,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让我们共同走进这段风起云涌的历史,学习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幻灯3:课题“伐无道,诛暴秦”师:暴,就是残暴的意思。
二、新课讲授:(一)、秦朝的暴政:本目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设计的问题从简单的入手,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阅读和思考问题的时,教师进行适当的学法指导。
幻灯4:导学提示。
阅读课文62-63页,并思考:秦的暴政体现在哪些方面?师:谁描述一下秦的暴政的表现。
生:从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等方面回答。
师:秦始皇好大喜功,穷奢极欲,修建了大量的宫殿和陵墓。
请看大屏幕――幻灯5:宫殿陵墓图片。
师: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
请一位同学结合大屏幕的图表,描述秦朝徭役情况。
幻灯6:暴政图表。
生:当时秦朝总人口约2000万,壮年男子约300—400万左右,每年就有近300万人服徭役。
可以看出,当时的徭役十分繁重。
师:去掉病弱残疾,壮年劳力所剩无几,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劳动人民却还要把自己收获的2/3上交给国家,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
不仅如此,随时都有可能受到严刑峻法的处治。
师:秦始皇死后,秦二世更加残暴。
谁能具体说说当时黑暗的政治局面?生:他和宦官赵高狼狈为奸,任意屠杀他的兄长姐妹和文武大臣,政治十分黑暗。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备课资料(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一、教材正文秦的暴政秦始皇为自己修建了豪华的阿房宫和巨大的骊山陵墓。
为修建它们,秦朝每年役使七十多万犯人和奴隶。
在加上修长城、修驰道等,每年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
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秦朝的赋税也很重,农民要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
那时的刑法残酷,但是死刑就有车裂等十多种,而且一人有罪,家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
人民动不动就要受到严峻刑法的处治。
秦始皇死后,他的儿子继位,称秦二世。
二世更加残暴,他和掌握大权的宦官赵高狼狈为奸,任意屠杀他的兄长姐妹和文武大臣,政治十分黑暗。
在埋葬秦始皇时,二世令大量宫女殉葬,修墓室的工匠也被关在墓里闷死。
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九百多个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
他们走到大泽乡,遇上连日大雨冲毁了道路,不能按期到达。
按照秦法,误期者要被处斩。
他们之中的小队长陈胜和吴广,设计杀死押送的军官,号召大家举行起义。
秦麽农民起义爆发了。
起义军接连攻下几座县城,在陈建立了政权,陈胜自立为王。
各地农民纷纷响应起义。
陈胜派主力军向咸阳进攻,一直打到咸阳附近,起义军发展到几十万人。
但是,由于秦军的强大,不到半年,起义军被镇压下去,吴广、陈胜相继被部下杀害。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农民起义推翻秦朝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进行反秦斗争。
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
与此同时,刘邦率兵直逼咸阳。
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
刘邦就是汉高祖。
二、资料补充1、历史情景剧《上朝》大臣甲(慌张的):启禀陛下,大事不好了。
秦始皇:何事惊慌?大臣甲:我们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用以抵御匈奴的长城,被一个叫孟姜女的哭塌了一大段。
砖井镇中学“136”模式导学稿
年级:七(上)科目:历史执笔人:钟贵霞执教人:
上课时间:2014、10、11 备课组长签字:包科领导签字:总第课时
一、课题:11、“伐无道,诛暴秦”
二、学习目标:
1、了解秦朝暴政的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及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2、认识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学习重难点:
1、重点:秦末农民战争。
2、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四、教具学具准备:历史地图册
五、教学过程:
【解读目标】
【预习反馈】。
预习案
【依标自学】
认真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
一、秦始皇的暴政
1、繁重的徭役:秦始皇为修建豪华的__________和巨大的__________,再加上修长城,修__________,每年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
2、赋税沉重:农民要将收获的_______________上缴国家。
3、刑罚残酷:单是死刑就有车裂等十多种,而且还有族诛和连坐。
二、秦二世的暴政:秦二世更加残暴,与_________狼狈为奸,政治黑暗。
[过渡]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秦的暴政必然会激起农民的不满与反抗!
三、陈胜、吴广起义
1、时间和领导者:公元前___________年,__________和_________在_________起义。
2、过程:起义军在___________建立政权,__________自立为王,陈胜派主力一直打到_________附近。
3、结果:由于秦军强大,起义被镇压,陈胜、吴广被杀害。
4、意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___________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___________的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四、农民起义推翻秦朝
1、秦朝灭亡: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领导的农民军继续进行反秦斗争。
公元前207年,___________以少胜多,在________大败秦军主力,与此同时______________率军直逼咸阳,秦统治者向______________投降,秦朝灭亡。
2、汉朝建立:__________年,_________建立汉朝,定都___________,历史上称_____________,刘邦就是_______________。
探究案
【合作探究】
1、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秦的暴政,结合课文,列举秦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2、“有人认为如果陈胜、吴广等人在前往渔阳戌边的途中,没有遇到大雨误期,秦末农民战争就不会爆发”。
你认同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3、刘邦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4、秦亡前后,刘邦、项羽所领导的战争的目的是什么?试由目的分析其性质的变化。
教师寄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训练案
【达标检测】
1、“天下苦秦久矣”是指:()
①赋税繁重②刑法苛严③统一文字④徭役繁多
A.①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
A、国人暴动
B、陈胜、吴广起义
C、黄巾起义
D、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反秦斗争
3、下列人物中,曾经在巨鹿之战中消灭秦军主力的是()
A、陈胜
B、吴广
C、刘邦
D、项羽
4、秦统一全国后,只经历了短短的14年就灭亡了,究其主要原因是()
A 秦的暴政激起人民的反抗
B、秦的统一是表面上的,实际上还是六国割据,七雄并列。
C、陈胜、吴广起义声势浩大,来势迅猛
D、修长城修垮了国家的经济,修苦了天下百姓
5、最终直接推翻秦朝的是()
A、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
B、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C、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D、刘邦和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6、“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反应的是历史上哪一历史事件()
A、陈胜、吴广起义
B、牧野之战
C、巨鹿之战
D、楚汉之争
7、下列属于秦末农民战争主要原因的有()
①赋税深重②繁重的徭役③宦官专权④严酷的刑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说明的是()
A、秦始皇死后葬于阿房宫内
B、秦朝刑法残酷,社会混乱
C、阿房将发动起义灭秦朝
D、秦朝滥用民力,民怨沸腾
9、汉朝的建立时间和建立者分别是()
A、公元202年刘邦
B、公元202年项羽
C、公元前202年刘邦
D、公元202年项羽六、课后小结:(请同学们自问:“我学到了什么?”)
七、教(学)后反思:
教师寄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