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6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六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2)分解
- 格式:ppt
- 大小:2.57 MB
- 文档页数:39
2016年全国二卷高考地理试题
庄园经济是一种实现农业资源聚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多元化、管理企业化、建设生态化的经营组织模式。
某县生产的优质铁观音茶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认证。
该县茶企业通过整合特色山水,建设集茶种植、茶叶加工储存、旅游和文化为一体的现代茶庄园。
据此完成1—2题。
1.发展庄园经济的前提条件是当地拥有
A.丰富廉价的劳动力
B.知名品牌的农产品
C.发达便捷的交通
D.高精尖的技术水平
2.与传统的茶园相比,现代茶庄园的突出优势是
A.品牌更多,环境更优
B.市场更广,产品价格更低
C.产品更多,效益更高
D.投入更少,生产成品更低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将组装工厂向某国外转移,图1示意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
据此完成3-5题。
农业区位的选择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其变化A.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的表现形式区位因素表现形式主要影响自然因素地形类型、海拔、坡度、坡向影响农业类型,生产规模,机械化水平,生态问题气候热量、降水、水热配合、光照、温差、气象灾害与农作物种类、复种制度、生长期和生长周期、产量、品质关系密切土壤类型、土层厚度、肥沃程度、酸碱性等影响农作物种类和产量、质量水源河湖密度、水量、季节变化、洪涝等干旱半干旱区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区位因素表现形式主要影响社会经济因素土地人均耕地、土地租金生产类型与成本劳力数量、素质、价格生产类型与成本市场市场距离、市场大小、消费水平、消费习惯生产类型与规模交通主要运输方式、运输能力、通达度市场影响扩大技术机械化、化肥、良种培育、冷藏保鲜、信息等技术水平市场影响扩大政策价格调节、法律法规、宣传教育、资金和技术的支持等干预影响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其变化B.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地形①通过修建梯田使地形变平缓,既增加耕地面积,又减少水、土、肥的流失,如我国东南丘陵地区;②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通过修建台田,减少土壤盐碱化,如华北平原;③湿润地区通过修建花基鱼塘,充分利用当地水热资源,发展混合农业,如珠江三角洲;④平整土地,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提高劳动生产率。
气候热量①建温室大棚增加室内热量,如种植反季节蔬菜;②通过盆栽减少地温对农作物的影响,如帕米尔高原种植蔬菜。
气候降水①降水少则采用开源(人工增雨、抽取地下水、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节流(改进灌溉技术、采取喷灌、滴灌)措施,如以色列地区;②降水多则修建排涝设施,如南美奥里诺科平原;③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则修建具备蓄水、灌溉、排涝功能的水利工程,如我国南方地区。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其变化B.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气候光照①通过铺垫反射率大的物体增强光照,如西北地区的瓜果种植铺设反光薄膜、鹅卵石;②通过分层套种减少对喜阴作物的光照,如东北地区的人参种植。
考点一农业的区位条件分析一、自然因素:土、地、气、水、耕地(土地)面积---五大要素1、土---土壤土壤肥力--制约产量和品质土壤类型---农作物种类土壤厚度、疏松状况---根系发育土壤肥力高的主要原因(1)植被覆盖率高,积累腐殖质多,养分多;(2)气温较低,有机质分解慢,土壤积累养分多;(3)降水较少,或风力弱,土壤侵蚀作用小;(4)河流沿岸长期流水堆积,形成肥沃土壤;(5)火山灰,含大量氮和磷,肥力高;2、气---气候热量、降水、光照、昼夜温差、生长期、生长周期、病虫害、气象灾害等生长期是指适宜作物生长的时间,纬度越高,生长期就越短;纬度越低,生长期就越长。
生长周期是指某一作物从播种到收获所需的时间,热的地方,作物生长快,生长周期就短;冷的地方,作物生长慢,生长周期就长。
3、地---地形地形平坦,利于耕作,且利于发展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地形类型多样,利于发展多种经营(立体农业);坡度适中,便于排水;海拔低(地形封闭、山地阻挡冷空气等),气温较高;海拔高,大气稀薄,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迎风坡,降水较多;阳坡,光照充足。
4、水---水源灌溉水源的量---影响产量水源的水质--影响品质二、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科技、历史和经验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提高农业生产的商品率,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劳动力的丰富程度或素质影响农业发展科技包括机械、良种、冷藏保鲜技术等方面注意1:市场条件市场条件是影响商品农业、现代农业的关键因素。
在近几年高考题中也频频出现。
市场因素可细化为:①市场需求量→供需关系→销售价格。
②市场的时空差异:时间上→上市时间(反季节上市或错峰上市),空间上→市场距离。
③产品市场竞争力→农产品产量、品质、品牌(知名度)、销售价格(受生产劳动力成本、运输成本、冷藏保鲜成本、营销成本等影响)等。
三、方法归纳1、在分析农业的区位条件时,在众多因素中要着重分析自然条件,即土、地、气、水四个方面,特别是自然条件中的气候条件(气候中包括了热量、光照、降水、昼夜温差、生长期、气象灾害等)2、主要区位因素:某一区域某农业发展所必需的所有因素(条件)。
【2016年高考考纲解读】【重点、难点剖析】一、农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2. 农业生产合理布局的分析方法某地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实际上就是进行农业生产区位的合理选择。
(1)大区域合理布局方法进行农业产业布局主要分析诸如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确定宏观的农业发展方向,如我国湿润、半湿润的平原和盆地地区应主要发展种植业,西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则应主要发展畜牧业。
(2)小区域合理布局方法小范围地区来看,则主要从社会经济因素方面进行分析,确定具体的农业生产类型,如下表所示:二、农业地域类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2.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3. 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4.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拓展延伸】我国主要农业区、农作物分布及区位条件【题型示例】题型1、农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例1、[2015·山东文综,37(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位于瑞典和丹麦两国交界处的厄勒海峡地区拥有多所著名大学,当地政府通过多种方式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促进了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疗技术和医药技术等产业的集聚发展。
目前,该地区已成为欧洲著名的“医药谷”。
2000年,厄勒海峡跨海大桥建成通车。
下图为厄勒海峡地区及周边区域图。
分析厄勒海峡地区成为“医药谷”的有利条件。
答案高校多,具有技术和人才优势;政府政策支持,医药产业集聚;区内拥有航空港,高速公路贯穿,交通便捷;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气候宜人,环境优美。
【变式探究】(2014·江苏地理)茶蕴含着中华文化,江苏绿茶享誉海内外。
图1表示茶树生长的适宜条件,图2是江苏省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图。
读图,回答1~2题。
1.江苏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是(双选)()A.洪泽湖周边地区B.太湖周边地区C.沿江地区 D.沿海地区2.“高山出好茶”,江苏名茶也多产于丘陵山地,主要原因是(双选)()A.山地易排水B.山地日照充足C.山地风力大D.山地云雾多【答案】1.BC 2.AD【举一反三】(2013·海南地理)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课标要求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義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纲要求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学习目标1、运用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分析影响本地区的主要农业区位因素, 合理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2、能够说出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特点,并能在地图上落实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
重难点农业区爲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案例1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右图为我国某省水系和年降水量(图中虚线为等年降水量线”单位:mm)分布图,读图分析图中该省地形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示:从农业结构、机械化水平和主要环境问题三方面分析(该省地形为山地、丘陵,地表起伏大(坡度较陡),土地(水热组合)垂直差异显著(2分),有利于发展立体农业(有利于农林牧全面发展或有利于开展多种经营)(2分),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机械化水平低)(2分),如果不合理开垦(破坏植被),易造成水土流失(2分)o 分)知识总结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 类型 平原适合发展种植业 蠶務一生产规模山地适合林牧业 或立体农亚平原机械化水平高 山区机械化水平低山区不合理开垦易产生生态问题畜牧业 3德国北部平原和南部河谷地区的现类型。
r23种植业案例2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合该题”归纳气候要素影响了农业的哪些方面?下图是某国某州区域图和三城市年降水量和冬雨率 柱状图。
完成下列各题。
图示地区南部是该国重要的水果、蔬菜生产基地。
试从气候角度评价其生产条件。
(8分)有利条件:纬度较低d 事跑沖利于果蔬趣冬(2分);夏苓範( 2分) (2 分)夏季少雨煖出现旱夏起夜温差 不利条件:IkT 血200洛杉矶圣迭戈In冬雨率° 旧金山洛杉矶 □年降水量注:冬雨率为冬季降水量占全年的百分率1:15()0()(劝。
(2分)10知识总结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水热组合-I家 灾害 多或少好或差 雨热同期或 雨热不同期擁或視大或小易受干 旱、洪涝、 床害奢影响高温期植物生 长需水量多 作的合用 农物光作影响农作 物的播种、生 长和收获,导 致农业减产。
专题11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2016年高考考纲解读】【重点、难点剖析】一、农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2. 农业生产合理布局的分析方法某地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实际上就是进行农业生产区位的合理选择。
(1)大区域合理布局方法进行农业产业布局主要分析诸如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确定宏观的农业发展方向,如我国湿润、半湿润的平原和盆地地区应主要发展种植业,西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则应主要发展畜牧业。
(2)小区域合理布局方法小范围地区来看,则主要从社会经济因素方面进行分析,确定具体的农业生产类型,如下表所示:乳牛业、禽蛋业、蔬菜业等需水量需水量大的花卉业等应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交通运输鲜花需要保鲜,鲜奶容易变质,乳牛业、花卉业等应布局在靠近城镇和交通便利的地方二、农业地域类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2.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典例分布区位条件分析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南非、美国、澳大利亚等有优质草场、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交通便利乳畜业西欧、中欧、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等接近市场及饲料供应地,专业化、集约化程度高,商品率高,交通便利3. 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4.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拓展延伸】我国主要农业区、农作物分布及区位条件【题型示例】题型1、农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例1、[2015·山东文综,37(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位于瑞典和丹麦两国交界处的厄勒海峡地区拥有多所著名大学,当地政府通过多种方式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促进了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疗技术和医药技术等产业的集聚发展。
目前,该地区已成为欧洲著名的“医药谷”。
2000年,厄勒海峡跨海大桥建成通车。
下图为厄勒海峡地区及周边区域图。
分析厄勒海峡地区成为“医药谷”的有利条件。
【变式探究】(2014·江苏地理)茶蕴含着中华文化,江苏绿茶享誉海内外。
图1表示茶树生长的适宜条件,图2是江苏省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图。
高三地理背诵复习知识点整理高三地理背诵复习知识点1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1.农业生产的概念:农业是人类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种植植物:种植业。
野生植物培植农作物饲养动物:畜牧业。
野生动物驯化家禽或家畜2.农业生产的特点与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相比,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周期性等显著特点。
地域性:世界各地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国家政策不同季节性和周期性: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因素)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性农业生产的特点对农业活动的要求:地域性————因地制宜季节性————因时制宜3.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1)自然条件:气候、水源、土壤、地形(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资金、管理(3)技术条件:冷藏、良种、化肥、机械自然条件:1、气候:光照——分布地区 ; 热量——耕作制度1、北方:一年一熟;南方:一年可达三熟;2、北方甜菜南方甘蔗。
3、西藏河谷农业例如:甘蔗——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甜菜——气候温凉的中温带;棉花——光照充足、夏季高温的平原地区;苹果——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2、水源: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限制性因素①、新疆的绿洲农业②河西走廊的灌溉农业;③、渔业——海洋、胡泊或水库3、土壤:我国东南丘陵酸性土壤种茶、橘;北方碱性土壤种甜菜4、地形:①、平原种植业,山地林果牧业;②、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海拔升高变化。
这里的种植业一般多分布于谷地和谷坡,山地为天然林,林线之上为天然草场,具有规律性显著、层次分明的特点。
(2)社会经济条件:1、市场——城郊的园艺业(乳、禽、花、菜)。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2、交通—乳畜业和园艺业分布在城郊的交通沿线3、政府政策——政策支持,财政补贴:种粮补贴政策鼓励农民种粮4、劳动力——数量和质量(技术):①亚洲的水稻种植业;②美国商品谷物农业5土地价格——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生产成本越高 ;单位面积产值:花卉>乳牛>塘鱼>果园>蔬菜>粮棉在地价较高的城镇周围分布什么农业?——单位产值较高的农业类型,如花卉、乳牛、蔬菜在地价较低的郊区分布什么农业?——单位产值较低的农业类型,如粮棉(3)技术条件①、冷藏——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 内地人可以吃上新鲜的海鲜②、良种——提高单产(杂交水稻)③、化肥——提高产量④、机械——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变化:古代:自然因素影响最大。
微专题阶段性贯通(六)1.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方法(1)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①根据经纬度、海陆轮廓等确定具体位置.②根据位置等信息确定气候、地形等自然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③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一般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方面去考虑.④评价一个区位的发展条件,一般需分析其优势和限制性因素,不利因素是今后改造的对象,并与将来的发展联系起来。
(2)农业生产主导区位因素判断方法判断某地农业的主导区位因素,要从光热、降水、地形、水源、土壤、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技术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该地发展农业生产最突出的优势区位因素和限制性因素,然后从中找出主导区位因素.如下表所示:2.工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工业转移的影响(1)工业区位因素变化:各地区的资源供给、劳动力素质、工资水平、市场需求、环境容量等工业区位因素的不同和发展变化。
(2)工业转移趋向:以世界制造业转移为例①世界制造业重心转移的轨迹:英国—德国(1851~1900年)、德国-美国(1879~1930年)、美国—日本(1950~1990年)。
②近四十年来,世界制造工业重心正由欧美、日本向东亚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转移。
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③20世纪80年代以来,加工制造业又逐渐向我国大规模转移,其转移的重点区域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
(3)发达国家或地区工业转出的原因①生产成本增加:劳动力工资水平高;用地紧张和地价昂贵;资源能源紧缺或枯竭;原材料价格升高。
②拓展消费市场:国内市场饱和;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经济危机等);国家间贸易限制(贸易壁垒等)。
③环境保护需求:区域环境污染严重;国家环保政策的限制。
(4)发展中国家承接工业转入的区位优势①生产成本低:劳动力丰富廉价;地租较低;资源或能源丰富(某些地区)。
②投资环境改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如交通通达度和信息网络);政策优惠和支持。
③消费市场:产品需求量大或市场的潜力大。
高考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讲义(打印版)【考纲展现】1.农业区位要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构成条件。
2.农业消费活动对天文环境的影响。
考点一农业区位要素及其选择一、影响农业区位的要素1.农业消费特点:地域性、时节性和周期性。
2.区位要素〔1〕自然条件剖析角度答题术语气候光照:光照充足、光照时数长;热量:热量充足;降水:降水充足〔雨热同期、夏季高温多雨〕;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无机物质积聚地形例如:平原地域地形平整,耕空中积广,适宜开展种植业;坡度>25°山地丘陵适宜开展林果业;低洼易涝地适宜开展渔业水源接近水源(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平地冰雪融水等)土壤厚度:土层深沉;肥力:土壤肥美;土质:沙质土;酸碱性:酸性/碱性土壤剖析角度答题模板市场接近市场(人口密集、国际外市场宽广)交通交通(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便利休息力数量:休息力丰厚;素质:休息力素质高;价钱:休息力廉价科技科技水平高(培育劣种)、机械化水平高、冷藏保鲜技术水平的提高国度政策政府政策支持、扶持历史阅历种植历史阅历丰厚农业基础农业基础、工业基础雄厚;基础设备完善土价土地价钱昂贵特别提示主要要素、主导要素和限制性要素的区别①主要要素:指一区域契合某种农业开展所需求的一切要素,包括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
②限制性要素:指不能满足农业消费所需的要素,如我国西北地域水源缺乏,是该地域农业消费的限制性要素。
如西北地域开展农业的限制性要素是水源。
③主导要素:指对某种农业消费影响最大的要素,假设没有该要素,就不能够有这种农业消费的散布,它能够是最突出的优势要素,也能够是限制性要素。
如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的主导要素是地形;河西走廊的灌溉农业的主导要素是水源;城郊地域的花卉、蔬菜主导要素是市场等。
二、农业区位的选择1.大范围农业区位选择〔量体裁衣〕2.小地域范围的农业区位选择思绪在停止局部地域农业区位选择时,应主要思索右图几个方面:(2021·海南天文)以下图所示区域中,秋明、汉特—曼西斯克等城市的蔬菜供应主要依托出口,动摇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