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瓦尔等的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56.00 KB
- 文档页数:9
【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习题单选题1.激情的特点不包括( D )。
A. 短暂B. 爆发C. 强烈D. 弥散2.态度具有的特性( A )不包括。
A. 社会性B. 内在性C. 稳定性D. 对象性3.关于爱情,正确的说法不包括( B)。
A. 幼儿没有爱情体验B. 爱情是自私自利的C. 爱情有生理基础D. 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4.人们结婚的动机一般不包括(C )。
A. 繁衍B. 爱情C. 利他D. 经济5.弗洛伊德认为少年期的情绪变化不包括容易( A)。
A. 伤感B. 孤独C. 压抑D. 烦恼6.亲和动机起源于( C )。
A. 经验B. 自我评价C. 依恋D. 自我意识7.根据沙赫特的研究,在同一家庭中,合群倾向( B )。
A.按出生顺序递增B.按出生顺序递减C. 与出生顺序无关D. 与出生顺序关系不能确定8.个体心理发展的首个加速期是( A )。
A. 婴幼儿B. 童年期C. 少年期.D. 青年期9.侵犯的构成因素不包括( B )。
A. 伤害行为\B. 愤怒的情绪C. 侵犯动机D. 负面的社会评价10.促进儿童产生高自尊的因素不包括( A )。
A.父母不给孩子表达观点的自由B.父母要求明确但不强制性管束C. 与同伴的亲密程度高D. 被集体接纳的程度高11.幼儿象征性游戏的特征不包括( B )。
A.具有创造性B. 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过程C. 想象的特点D. 替代物与实物有某种相似性12.暗示,错误的说法是( B)。
A. 一般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暗示B. 自尊水平高的人容易被暗示C. 总体上女性比男性容易接受暗示D. 有人格魅力的人暗示效果较好13.R・斯坦伯格的爱情三角形中,组成爱情的因素不包括( B )。
A. 亲密B. 浪漫C. 承诺D. 激情14.下列概念中属于“社会学习论”的是(C )。
A. 最近发展期B. 顺应C. 替代性强化D. 社会化15.皮亚杰认为心理起源于( D )。
A. 成熟B. 经验C. 模仿D. 动作16..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 C)。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向我们展示家庭变迁的动态过程,帮助我们从时间角度理解家庭的研究框架,也称家庭发展理论。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主要代表人物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最早由希尔(R.Hill)和汉森提出。
主要代表人物有希尔、杜瓦尔(E.M.Duvall)、埃多斯(J.Aldous)、格里克(P.Glick)、罗杰斯(R.Rodgers)等人。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假设①人们是行动者,也是反应者;②家庭成员的增加与减小是互动的重要变项;③家人在同一场景的互动不同于在不同场景的互动;④急速的转变(如新生儿的诞生),会导致家庭结构的转变。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观点杜瓦尔认为,就象人的生命那样,家庭也有其生命周期和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各种任务。
而家庭作为一个单位要继续存在下去,需要满足不同阶段的需求,包括①生理需求;②文化规范;③人的愿望和价值观。
家庭的发展任务是要成功地满足人们成长的需要,否则将导致家庭生活中的不愉快,并给家庭自身发展带来困难。
具体而言,家庭生命周期包括相互联结的八个阶段:新婚期、育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少年时期、空巢期、中年父母期、老年家庭成员,每个阶段有不同任务。
生命过程理论(LifeCourseApproach)主要观点埃尔德(GlenElder)在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生命过程理论,把理论视角从家庭主要成员(夫妻)转移到家庭成员个人的发展历程,研究个人从儿童经历成年、结婚、为人父母到晚年的生命过程中家庭的变化。
生命过程理论的提出,使人们注意到个人、家庭与社会三个层次变迁的关系。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意义有助于家庭社会工作者进行家庭评估,以便确认个案家庭在哪种发展阶段以及这种阶段所可能面临的压力,从而根据其特殊性的发展需求现状,寻求社会福利系统的介入,协助其满足家庭发展阶段的需要。
相关词条。
家庭健康评估第三章家庭健康评估二、家庭的发展阶段杜瓦尔(Duvall)的家庭生活周期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家庭发展模式,分为8个阶段。
1.新婚期家庭家庭在新婚期的主要发展任务为双方相互适应及沟通,建立双方满意的关系,性生活协调及计划生育。
2.婴幼儿期家庭有婴幼儿的家庭的主要发展任务为适应父母角色,产后的恢复,承担经济和照顾孩子的压力。
3.学龄前儿童家庭有学龄前儿童的家庭的发展任务是抚育孩子,帮助儿童适应与父母的分离,注意儿童的身心发展。
4.学龄期儿童家庭有学龄期儿童的家庭,其主要任务是教育孩子,使孩子逐渐适应学校与社会化。
5.青少年期子女家庭有青少年期子女的家庭,应注意青少年的教养与沟通,青少年的性教育及与异性的交往等。
6.青年期子女家庭有青年期子女的家庭,应把孩子从家庭释放到社会,继续为其提供支持,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为成人关系,父母逐渐感到孤独。
7.空巢期家庭子女长大成人,逐渐离开家庭后,恢复了只有夫妻俩人的生活,重新适应婚姻关系,开始计划退休后生活。
8.老化期家庭老化期家庭,经济及生活依赖性高,面临各种老年疾病,适应和应对多种丧失如退休、丧偶、死亡等。
三、家庭的构成及功能(一)家庭结构1.家庭外部结构是指人口结构,即家庭规模或类型。
2.家庭内部结构家庭内部结构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表现为家庭中的权力结构、家庭角色、沟通类型和价值观四个方面。
家庭的权力结构是指一个家庭成员影响其他成员的能力。
家庭权力分为传统权威型、工具权威型、分享权威型和情感权威型四种类型。
(3)沟通类型:根据沟通内容是否与感情有关,可以分为情感性沟通和机械性沟通。
根据沟通时表达信息的清晰程度,可分为清晰性沟通与模糊性沟通。
根据沟通时信息是否直接指向具体的接受者,可分为直接沟通与间接沟通。
(二)家庭的功能1.满足情感功能 2.帮助社会化功能 3.养育功能 4.提供经济功能5.提供健康照顾功能(三)家庭资源家庭为了维持基本功能、应付压力事件或危机状态所必需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称作家庭资源。
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理论来自实践,同时反过来指导实践。
理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四个方面:(1)理论可以提供解释的能力,藉此来预测介入的结果;(2)有理论的指导,使得社会工作在介入过程中有比较明确的介入方向;(3)因为理论具有推论的意义,藉此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4)社会工作者可以因此而积累经验,并评估其他的理论,以便寻找出其他更为有效的理论,借此运用到社会工作实务中;第一节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家庭生命周期理论是向我们展示家庭变迁的动态过程,帮助我们从时间角度理解家庭的研究框架,又称为家庭发展理论。
家庭生命周期概念,表示家庭从成立开始,经历发展的各个阶段,最终归于消亡的整个生命过程。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最早由希尔和汉森提出。
一、家庭发展(生命周期)理论的假设(1)家庭至少有四个组成因素:①个别的家庭成员②家庭关系③家庭团体④家庭结构;(2)就发展理论本身而言,它有四个基本假设:①人们的“发展”是如何受到其所在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状态的影响;②人们的所作所为不能与他们的“发展”分开;③个人与团体的“发展”如何,来自于其社会环境和个人的能力;④家庭的内在事件(非有形的),可以由家庭所发生的事件来解释;二、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概念和主要理论观点长期以来被广为传播、采用的家庭生命周期的思想是由杜瓦尔提出的。
家庭作为一个单位要继续存在下去,需要满足不同阶段的需求,包括:①生理需求;②文化规范;③人的愿望和价值观。
杜瓦尔认为家庭生命周期包括以下相互联结的八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任务。
家庭生命周期与家庭发展任务第二节家庭系统理论一、系统理论与家庭系统理论的假设及观点家庭系统理论把家庭看成是一个由几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每个子系统间既有联系又有制约,形成家庭系统有序的运转,以此来实现家庭的功能。
1、针对系统理论在家庭实务工作中的应用,杜赫提提出了家庭系统理论的主要假设:(1)家庭关系是影响人们心理健康与个人是否病态的主要因素;(2)家庭的互动模式可以代代相传;(3)家庭的健康是建立在家庭的向心力及个别家庭成员是否被尊重的平衡点上(即两者都要被重视);(4)家庭越有弹性,家庭就越有良好的功能;(5)家庭互动的分析,需要从家庭具有的婚姻和亲子关系角度探讨;(6)个人问题常和家庭的互动模式及家庭价值观有关;(7)任何家庭小系统的改变,都有可能引起家庭主要系统的改变;(8)实务工作者介入到家庭,即成为家庭的一个新系统;2、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1)家庭的每个部分是相互关联的;(2)对家庭系统的了解,要和家庭其他子系统联系起来;(3)如果只是分别了解家庭中各个子系统,则不能全面了解家庭的功能;(4)家庭的结构和组织是决定家庭成员行为的重要因素;(5)家庭系统的转换模式也会影响家庭成员的行为;3、家庭系统的构成要素可以从两个角度解释:(1)家庭系统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即夫妻系统、亲子系统(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系统;(2)家庭系统由个人组成,即父母与子女、大人与小孩、男人与女人等;二、系统理论在家庭社会工作中的应用系统理论应用于家庭社会工作实务,需要把握好三个主要概念:边界、沟通方式和家庭结构。
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理论来自实践,同时反过来指导实践。
理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四个方面:(1)理论可以提供解释的能力,藉此来预测介入的结果;(2)有理论的指导,使得社会工作在介入过程中有比较明确的介入方向;(3)因为理论具有推论的意义,藉此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4)社会工作者可以因此而积累经验,并评估其他的理论,以便寻找出其他更为有效的理论,借此运用到社会工作实务中;第一节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家庭生命周期理论是向我们展示家庭变迁的动态过程,帮助我们从时间角度理解家庭的研究框架,又称为家庭发展理论。
家庭生命周期概念,表示家庭从成立开始,经历发展的各个阶段,最终归于消亡的整个生命过程。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最早由希尔和汉森提出。
一、家庭发展(生命周期)理论的假设(1)家庭至少有四个组成因素:①个别的家庭成员②家庭关系③家庭团体④家庭结构;(2)就发展理论本身而言,它有四个基本假设:①人们的“发展”是如何受到其所在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状态的影响;②人们的所作所为不能与他们的“发展”分开;③个人与团体的“发展”如何,来自于其社会环境和个人的能力;④家庭的内在事件(非有形的),可以由家庭所发生的事件来解释;二、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概念和主要理论观点长期以来被广为传播、采用的家庭生命周期的思想是由杜瓦尔提出的。
家庭作为一个单位要继续存在下去,需要满足不同阶段的需求,包括:①生理需求;②文化规范;③人的愿望和价值观。
杜瓦尔认为家庭生命周期包括以下相互联结的八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任务。
第二节家庭系统理论一、系统理论与家庭系统理论的假设及观点家庭系统理论把家庭看成是一个由几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每个子系统间既有联系又有制约,形成家庭系统有序的运转,以此来实现家庭的功能。
1、针对系统理论在家庭实务工作中的应用,杜赫提提出了家庭系统理论的主要假设:(1)家庭关系是影响人们心理健康与个人是否病态的主要因素;(2)家庭的互动模式可以代代相传;(3)家庭的健康是建立在家庭的向心力及个别家庭成员是否被尊重的平衡点上(即两者都要被重视);(4)家庭越有弹性,家庭就越有良好的功能;(5)家庭互动的分析,需要从家庭具有的婚姻和亲子关系角度探讨;(6)个人问题常和家庭的互动模式及家庭价值观有关;(7)任何家庭小系统的改变,都有可能引起家庭主要系统的改变;(8)实务工作者介入到家庭,即成为家庭的一个新系统;2、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1)家庭的每个部分是相互关联的;(2)对家庭系统的了解,要和家庭其他子系统联系起来;(3)如果只是分别了解家庭中各个子系统,则不能全面了解家庭的功能;(4)家庭的结构和组织是决定家庭成员行为的重要因素;(5)家庭系统的转换模式也会影响家庭成员的行为;3、家庭系统的构成要素可以从两个角度解释:(1)家庭系统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即夫妻系统、亲子系统(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系统;(2)家庭系统由个人组成,即父母与子女、大人与小孩、男人与女人等;二、系统理论在家庭社会工作中的应用系统理论应用于家庭社会工作实务,需要把握好三个主要概念:边界、沟通方式和家庭结构。
家庭社会工作的理论一、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与世界上的事物往往都遵循一定的周期开始、发展、终结一样,家庭也按照一定的轨道形成、发展直至消亡,即家庭也有它的生命周期。
家庭生命周期(Family Life Cycle)(也可译为它的生命循环、家庭生活历程)是家庭依照一定的轨道形成、发展、分裂出新的家庭,直至母家庭消亡的全过程。
在家庭生命周期过程中,母家庭孕育子家庭并消亡,家庭继续得以延续。
家庭生命周期是乡村社会学者在20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发展出来的概念,用来描述家庭的结构、组成以及行为的改变。
家庭生命周期的划分根据不同的划分依据可以做不同的划分。
研究家庭生命的周期的阶段,通常是以孩子做关键人物,以孩子的出生成长去观察一个家庭的改变。
美国学者Duvall(1977)就以孩子为主线,对一个完整的中产阶级的美国家庭的生命周期提出一种八阶段论的说法这八阶段是:(1)第一阶段是新婚未生育期(2)年;(2)第二阶段是老大出生至老大两半,(2.5年);(3)第三阶段是家中有学龄前的小孩,老大两岁半至六岁,属于“混乱期”(3.5年);(4)第四阶段是家中有学龄中的小孩,老大六岁至十三岁(7年);(5)第五阶段是家中有青少年阶段的小孩,老大十三岁至二十岁(7年);(6)第六阶段是孩子陆续离开家庭,俗称“发射中心期”(8年);(7)第七阶段是由家庭空巢期至退休,“中年危机期”(15年左右);(8)第八阶段是由退休至夫妇两人都死亡(10至15年左右)。
这一有关家庭生命周期的划分方式适用于独立生活的核心家庭。
各阶段划分脉络清晰。
彭怀真在《婚姻与家庭》中还提到家庭生命周期也可以和个人生命周期相结合考察,因为每个人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任务。
对成人的生涯分期有划分为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衰退期、死亡期等,每期之间又各有过渡转型期。
各个不同的发展问题,如下表:年龄特色18-26步入成年世界:建立自主、符合社会规定的完成学业、立业、成家。
杜弗的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一个典型的家庭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以下六个阶段: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与解体六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起始与结束通常以相人口(丈夫或妻子)事件发生时的均值年龄或中值年龄来表示,家庭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的时间长度等于结束与起始均值或中值年龄之比如,某个社会时期一批妇女的最后一个孩子离家时(即空巢阶段的开始),平均年龄是55岁,她们的丈夫死亡时(空巢阶段的结束)的平均年龄为65岁,那么这批妇女的空巢阶段3l0年。
(1)青年单身期:参加工作至结婚的时期,一般为1-5年。
这时的收入比较低,消费支出大。
这个时期是提高自身、投资自己的大好阶段。
这个时期的重点是培养未来的获得能力。
财务状况是资产较少,可能还有负债(如贷款、父母借款),甚至净资产为负。
(2)家庭形成期:指从结婚到新生儿诞生时期,一般为1-5年。
这一时期是家庭的主要消费期。
经济收入增加而且生活稳定,家庭已经有一定的财力和基本生活用品。
为提高生活质量往往需要较大的家庭建设支出,如购买一些较高档的用品;贷款买房的家庭还须一笔大开支——月供款。
(3)家庭成长期:指小孩从出生直到上大学前,一般为9-15年。
在这一阶段里,家庭成员不再增加,家庭成员的年龄都在增长,家庭的最大开支是保健医疗费、学前教育、智力开发费用。
同时,随着子女的自理能力增强,父母精力充沛,又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投资经验,投资能力大大增强。
(4)子女教育期:指小孩上大学的这段时期,一般为4-8年。
这一阶段里子女的教育费用和生活费用猛增,财务上的负担通常比较繁重。
(5)家庭成熟期:指子女参加工作到家长退休为止这段时期,一般为15年左右。
这一阶段里自身的工作能力、工作经验、经济状况都达到高峰状态,子女已完全自立,债务已逐渐减轻,理财的重点是扩大投资。
(6)退休养老期:指退休以后。
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是安度晚年,投资和花费通常都比较保守。
以上是一个普通家庭生命周期的划分。
这种方法是不完美的,因为我们没有考虑如单亲家庭、无子女家庭等形式。
精品文档
家庭生活周期是指家庭经历从结婚、生产、养育儿女到老年的各个阶段连续的过程。
在家庭的发展过程中,杜瓦尔(Duvall)认为家庭生活周期主要分为8个阶段。
家庭在每个阶段都有其特有的角色、责任及需求。
1.新婚期从结婚到第一个孩子出生前;其主要任务是双方相互沟通、适应,协调性生活及计划生育。
2.生产期第一个孩子介于0~30个月之间;其主要任务是调整进人父母角色,应对经济和照顾孩子的压力。
3.学龄前第一个孩子介于30个月~6岁之间;其主要任务是抚育孩子。
4.学龄期第一个孩子介于6~13岁之间;其主要任务是教育孩子,确保孩子的身心健康发育。
5.青少年第一个孩子介于13~20岁之间其主要任务是增进对孩子的了解、沟通。
6.年轻人第一个孩子离家至最小孩子离家之间;其主要任务是继续为孩子提供支持,同时逐步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的改变。
7.中年期从所有孩子离家至退休;其主要任务是巩固婚姻关系,计划退休生活。
8.老年期从退休至死亡;其主要任务是应对疾病的来临及配偶、朋友的丧失。
在提供社区护理服务时,社区护士应针对家庭所处生活周期的特点,满足其具体需求。
.。
家庭教育支持涉及的理论与方法家庭教育支持涉及的理论与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仅供参考。
1、家庭生命周期论杜瓦尔认为,家庭有其生命周期和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各种任务。
家庭作为一个单位要继续存在下去,需要满足不同阶段的需求,要成功地满足人们成长的需要,否则将导致家庭生活中的不愉快,并给家庭自身发展带来困难。
学龄前期要以激发性、成长方式适应学龄前期子女的重要需求;以充沛的精力适应及满足子女需求。
学龄期要以建设性方法适应社区的生活,鼓励子女教育上的成就。
青少年时期要让青少年在自由及责任之内取得平衡,中年父母要发展兴趣和工作。
现实生活中,夫妻在组成家庭后,没有经过任何学习,如何满足学龄前期子女的重要需求、如何鼓励子女教育上的成就及如何陪孩子顺利地取得平衡?唯一的家庭教育方式来源于原生家庭,也就是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方式的传承。
2、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家长通过了解0-18岁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协助孩子在每一个阶段完成重要的成长任务,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3、家庭沟通理论沟通是彼此传递信息与分享信息的过程。
沟通有利于家庭成员化解家庭冲突和紧张,促进家庭成员角色的实施和家庭功能的正常运转。
社会生活的紧张和角色承担者对角色把握的能力,影响着家庭成员的角色认同、角色扮演和角色实现,而沟通有助于家庭成员的角色认同、角色扮演和角色实现。
比如夫妻沟通对于提高婚姻质量和亲子关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家庭社会工作整理版三大理论家庭社会工作整理版三大理论1.评述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观点和社会工作的意义p96-100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始于20世纪30年代,最早由希尔和汉森提出。
目前,家庭生命周期的概念是由杜瓦尔提出的,在学术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采纳。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重视家庭发展中的阶段性、家庭生活中的转折事件对家庭生活的影响、不同时期的家庭任务和家庭规范、不同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位置、角色的认知及其适应性调整的重要性等。
根据这一理论,对于整个家庭的发展,家庭生活的每个阶段都是连续的,有一个过渡和联系,后一阶段会受到前一阶段的影响;每个阶段都有其特殊的发展任务。
如果完成得不好,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家庭生活;阶段间的过渡期是最有可能导致家庭成员紧张和焦虑的时期,应予以特别关注。
对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了解有助于家庭社会工作者进行家庭评估,以便确诊个案家庭在哪种发展阶段以及这种发展阶段所可能面临的压力,尤其是对那些非传统的家庭(如单亲家庭)而言,这种作用尤其明显。
此外,对于一些有残疾成员的家庭来说,如果家庭中有无法照顾自己的孩子,这意味着家庭始终处于育儿期,父母扮演着照顾孩子的角色。
社会工作者在干预此类家庭时,必须根据其特殊的发展需要寻求社会福利制度的干预,以帮助其满足家庭发展阶段的需要。
2、评述萨提亚家庭治疗法的特点p164萨提亚所建立的一套心理治疗方法,最大特点是着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而非只求消除“症状”,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致“身心整合,内外一致”家庭治疗模式的核心内容也是人性论。
自我价值观、人类需求、家庭规则和沟通形式(1)萨提亚家庭治疗法注重个人“从内而外”的改变,这是正本清源之道。
(2)萨提亚家庭治疗法处理的是家庭中的沟通“过程”,而又不限定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家庭自己去寻求一个最适合他们的解决方式,所以适用性广。
(3)萨提亚家庭治疗法是“经验式”的。
(4)在Satya家庭疗法中,这种改变涉及多个层面,是一种完全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