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爱丽丝门罗 观后感 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2
爱丽丝门罗逃离读后感(通用9篇)爱丽丝门罗逃离读后感篇1读完爱丽丝门罗的小说《逃离》。
每幅短篇小说都值得细细品味,润物细无声的笔触却在意想不到的结局下于无声处听惊雷。
门罗的文笔清淡平和,但丝毫不缺女性角度独有的细腻心理。
朴实的文字背后隐藏着一出随时即将掀起狂风暴雨的情感跌宕。
她的每则短篇故事仿佛潜伏于女性灵魂,挥散不去,久久缠身,替每个女人在平凡近乎窒息的生活中呐喊出内在的挣扎和想法。
唯此之刻,回味无穷。
媒体曾把她比作俄国当代作家契诃夫,我觉得这是不准确的,她代表不了任何人,任何人也代表不了她,她是独一无二的罗门。
在平凡的主妇生活中将女性共有的生活轨迹和共鸣的心灵波澜通过波澜不惊的手法再现波澜壮阔的逃离心路。
全世界但凡未经历的,正在经历的,以及经历过的,都通过她旁观冷静的观察下用沉稳内敛的笔触精准的击中女性穴位,深刻地勾画出女性在平淡危机生活中的迷茫,逃离,抗争,沉默,无奈以及悲伤。
想讲两个对我印象深刻的小说故事。
第一部即《逃离》本身的故事,女主角卡拉,年少时不顾一切选择自己所爱的男人,甘愿过着充满风险和挑战的生活,她写了一张简短字条给自己的父母:“我一直感到需要过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
我知道在这一点上我是永远也无法得到你们的理解的。
”慢慢的,她却在和丈夫家庭生活的相处中渐行渐远,平静的海洋深层是暗流涌动的情感喷发。
她决定离开,并寻求乡间的一位夫人帮助她逃离。
可正当她登上一辆大巴决定奔向远方时,“她现在逐渐看出,那个逐渐逼近的未来世界的奇特之处与可怕之处,就在于,她并不能融入其中。
她只能在它周边走走,张嘴,说话,干这,干那,却不能真正进入到里面去。
可是奇怪的是,她却在干着所有这样的事,乘着大巴希望能寻回自己。
像她自己满怀希望可能会说的那样——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手里。
当她正在逃离他的时候,也就是此刻,他仍然在她的生活里占据着一个位置。
可是等逃离一结束,她自顾自往前走自己的路时,她又用什么来取代他的位置呢?又能有什么别的东西——别的人——能成为如此清晰鲜明的一个挑战呢?”未知世界带给她无尽恐惧和陌生,她在“这生命中的紧要关头,挣扎着让她那巨大的身躯和灌了铅似的腿脚站立起来,超前踉跄走去,喊道‘让我下车,我必须得在这儿下去,我就是要下去!’她终于回到自己原来的家,日子一天天过去,她抵抗着那样的诱惑,“肺里有什么地方扎进去了一根致命的针,浅一些呼吸时可以不感到疼。
《逃离》读后感《逃离》读后感(精选3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逃离》读后感(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逃离》读后感1爱丽丝门罗的作品集来到我家的书架上完全是由于她得了去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此之前我根本不知道她。
是某个对我闺女怀有青春期骚动的小子几乎在诺奖公布的第一时间弄来了这本书。
算得上时髦又风雅的礼物,女儿看上去很喜欢,而我不像小丫头那样性急,我得看完它再说。
憋了半年后才读它是出于反潮流的情绪,真正的文学和新鲜度无关,相反,经得起时间筛选的才是好书。
昨天看完了第一篇《逃离》,有点失望。
稍后发现错在我自己,由于诺贝尔的光环,我把它设想成一顿大餐,结果很清淡。
清淡不见得就不是美食,扉页上也说了,平凡和僻静是门罗的写作风格。
是诺贝尔奖要引领低糖低脂的时尚口味,是那些评委总是喜欢另辟创意,比如:他们可以把反贼和忠良放在同一个获奖台上。
一点也不像春晚那么死板,换了谁当导演都是一成不变的姹紫嫣红。
先得把情节提炼出来,看别人写读后感全是这样的,我以前老是把这个程序省略。
卡拉和克拉克是一对穷夫妻,在一个好像是旅游景点的地方经营了一个马场。
这个夏天因为连日阴郁,暑期里的生意有点惨淡,连家里的宠物山羊也不恰时宜地玩起了失踪。
反正一切都糟透了,夫妻俩的坏情绪像潮湿空气里的霉斑一样滋长。
丈夫克拉克逼着妻子卡拉去敲诈有钱的邻居,一肚子怨气的卡拉反倒在好管闲事的邻居帮助下起了离家出走的念头。
在逃跑的长途车上卡拉想起了自己更早一次逃离经历‐‐几年前她不顾一切的跟克拉克私奔。
回忆让卡拉从逃脱的兴奋转向前途迷茫的恐惧,然后她回家了。
天气晴朗了,明媚阳光下的马场似乎还是那么忙碌和美好。
然而邻居的来信无意中揭示了卡拉钟爱的山羊是被克拉克谋害了,可能这小气的男人在吃山羊的醋。
刺痛卡拉的尖刺依旧存在,不过,现在她选择了忍受。
艾丽斯·门罗《逃离》的女性主义解读艾丽斯·门罗是加拿大著名的短篇小说家,被誉为“加拿大的契科夫”,她先后三次获得加拿大总督奖,并于202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艾丽斯·门罗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牧场主家庭,母亲是一名教师,在十几岁时艾丽斯·门罗就开始了文学创作,先后创作了《影子的维度》、《快乐影子之舞》、《女孩和女人的生活》、《乞丐女孩》、《公开的秘密》、《石城远望》等作品。
门罗的作品多以安大略省的农村小镇为故事背景,以细腻的笔触描写女性的情感故事与琐碎生活,展现女性真实的生活状态。
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分析艾丽斯·门罗的小说《逃离》所表达的女性意识和思想主题。
一艾丽斯·门罗的《逃离》与女性主义第一,艾丽斯·门罗的小说集《逃离》。
作为擅长描写以女性意识和妇女生活的作家,门罗多以女性生活为中心、以虚构形式为手段进行文学叙事,其作品涉及爱情、家庭、婚姻、两性关系等,多聚焦于宁静的小镇、平凡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纠葛等,故事情节波澜不惊,人物形象温和内敛,语言风格简约自然,能够带给读者无穷的思想回味。
短篇小说集《逃离》是门罗的代表作,该书于2021年出版,出版后获得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被誉为“故事令人难忘……读后令人回味无穷”的优秀作品。
小说集《逃离》共由《逃离》、《机缘》、《匆匆》、《沉寂》、等八个短篇小说组成,这八个故事表达了共同的思想主题——逃离。
小说中门罗以安大略省的温厄姆小镇为故事背景,以女性的成长、婚姻、生活困境等为主要内容,展现了不同年龄和生活背景的女性的内心迷惘和精神困惑以及女性对家庭和婚姻的逃离,表达了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思想主题。
从情感基调上看,《逃离》中的主人公总是带着一种莫名其妙的惆怅,不知道自己想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冥冥中似乎只能通过逃离现实生活获得生命的解脱。
第二,女性主义的基本内涵。
读门罗逃离一书的心得体会篇一:逃离-爱丽丝门罗观后感赏析逃离-爱丽丝门罗观后感赏析逃离,或许是旧的结束。
或许是新的开始。
或许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瞬间,就像看戏路上放松的脚步,就像午后窗边怅然的向往。
一次次逃离的闪念,就是这样无法预知,无从招架,或许你早已被它们悄然逆转,或许你早已将它们轻轻遗忘。
无论是十八岁从父母家出走如今又打算逃脱丈夫和婚姻的卡拉;放弃学术生涯,毅然投奔在火车上偶遇的乡间男子朱丽叶;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某一天忽然消失得再无踪影佩内洛普;已然谈婚论嫁,却在一念之间与未婚夫的哥哥出逃了一个下午格雷斯??真正的逃离不是物理空间上的,而是心灵的。
第一篇《逃离》的结尾,主妇卡拉最终还是回到了丈夫克拉克身边。
可是白山羊弗洛拉的尸体阻隔了他们心灵接触的可能。
大隐隐于市,这是一样的道理。
最终极的逃离不是我逃到天涯海角,你遍地寻觅不到,而是我和你相距不过咫尺,却再无靠近的可能。
卡拉年轻鲜活,西尔维亚像女主人爱慕一只刚刚孵出的小鸡一般喜爱她。
但这种爱隔着多少时空呢!卡拉永远不能体谅一个迟暮女人对新鲜热腾的事物的爱慕,对于生命的记念和追挽比西尔维亚拥有的所有财产重要得多,而卡拉需要的仅仅是一小叠满足她对美好物质生活的追求的钞票而已。
卡拉带着西尔维亚塞给她的一卷钞票逃离她的同居男友克拉克并给他留下了一张纸条:我已经走了,我不会有事的。
而出于同样的厌倦,几年前她逃离自己的父母时也留下了一张纸条:我一直感到需要过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
我知道在这一点上我是永远也无法得到你们的理解的。
纸条上提到真实的字眼,仿佛只有她能理解“真实的”三个字如何在她的身体和心灵上留下的分量,也只有她和克拉克的相爱才能诠释“真实”的全部涵义,他们躺在草地上嚼草根哼歌,他们过着浪费金钱浪费时间的快乐时光。
但是过了多久呢,真实的日子陷入艰辛的窘迫现实,她和克拉克失去了激情,卡拉再一次留下纸条,惟一的特殊原因只是:去一个地方,过一种生活,那里将不会包括克拉克。
读《逃离》读后感文学作品是作家生活经历和个人感悟的结晶,作家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创作主题和风格,也为他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
对于爱丽丝·门罗来说,她一生中的大多数时光都是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小镇度过,这些小镇便成了她笔下最常出现的场景。
女性对于“逃离”这个主题似乎有着格外的敏锐和偏爱。
在无数的电影和文学作品中,都有关于女性逃离的探讨。
这或许是因为在传统观念中,女性一直处于附属地位,没有自身独立的价值,是这个世界的被囚禁者。
而男性从小就被教育要创立自己的事业,有所作为。
直到一战前的十年间,男女平等的思想才开始真正普及和被世人接受,女性才可以走出家庭生活领域,去工作、参与政治、从事艺术创作。
在此之前,体面家庭的女性甚至连独自出门都是违背世俗和不可想象的。
爱丽丝·门罗生于 1931 年,她的创作生涯跨越了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的性解放运动。
这一时期,女性权利意识开始觉醒,想必这对她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她笔下的女性有了权利自觉,不满于平庸的生活,想要做出改变。
然而,20 世纪中末期的女性想要逃离的不再是一个面目清晰的强权式人物或家庭,而是家庭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束缚和压抑。
她们渴望超越平庸,追求轻盈的生活,但现实中的琐碎和沉重却与这种渴望相互撕扯。
小说的结尾,主人公们往往选择回归正常生活,读者和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们一样感到迷茫。
看起来天下之大,女性却似乎没有真正的逃离之地。
当有机会逃离时,她们内心又开始怀念即将逃离开的那种熟悉和稳定的生活。
女性解放,不仅需要从外界的约束中解脱出来,更需要女性内心的自我解放。
简·奥斯汀生活在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初,夏洛蒂·勃朗特则生活在 19 世纪中期,她们书中的女主人公自尊、自强、自爱,希求在婚姻中获得平等的地位。
然而,一两百年过去了,男女平等的观念虽然已被广为接受,但女性仍在困境中挣扎。
爱丽丝·门罗的小说背景设定在加拿大偏远荒凉的小镇,让人不禁想起英国的荒野。
爱丽丝门罗逃离读后感《爱丽丝门罗逃离》是加拿大著名作家爱丽丝·门罗的一部小说,该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细腻的情感描写而著称。
小说以一个女主人公的成长故事为主线,通过对她的情感经历和人生抉择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无常。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感动,也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她的成长历程充满了坎坷和挫折。
在家庭和爱情中,她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考验,但她从未放弃对幸福的追求。
她坚强、勇敢,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她从不退缩,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情感经历和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也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
在小说中,作者对人物的塑造非常细腻,每个角色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性格特点。
通过对这些角色的描写,作者成功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在小说中,主人公面对家庭和爱情的考验,她的内心世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她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女成长为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她学会了面对困难和挫折,也学会了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
通过对主人公的成长历程的描写,作者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也让人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小说中,作者对生活的描写也非常细腻。
通过对主人公的情感经历和人生抉择的描写,作者成功地展现了生活的无常和多变。
在小说中,主人公经历了无数的坎坷和挫折,但她从未放弃对幸福的追求。
她坚强、勇敢,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她从不退缩,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通过对主人公的情感经历和人生抉择的描写,作者深刻地反映了生活的无常和多变,也让人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通过阅读《爱丽丝门罗逃离》,我深受感动,也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细腻的情感描写而著称,通过对主人公的情感经历和人生抉择的描写,作者成功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也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
通过对生活的描写,作者深刻地反映了生活的无常和多变,也让人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逃离》读后感艾丽丝·门罗获得诺贝尔奖已经是三年前的事情了。
当时,各家书店都将《逃离》一书视作热门畅销书。
影姐姐送给我时,我并未认真读完,而在这三月似六月、已然炎热的午后,我重新拿起这本书翻阅,却感受到了它动人心弦的魅力,这或许就是经典的力量吧。
书中描绘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意象,如环湖的乡村土路、飞速行驶在无人高架路上的汽车、老旅馆的酒吧等。
格雷斯,那个即将谈婚论嫁的女子,却在一念之间与未婚夫的哥哥尼尔出逃了一个下午。
感恩节的午后,一家人在湖边的家中聚餐,格雷斯的脚意外受伤,虽然无需去医院治疗,但尼尔还是开车送她去打针。
在这个过程中,偶然的邂逅散发出了强烈的信号。
两人心照不宣地不想回家,这种默许是自然而然的,而莫里的权利和尼尔妻子的权利都被抛诸脑后。
“她不习惯坐在盖子开开的敞篷车里。
风灌满了她的眼睛,控制着她的头发。
那就给了她一种幻觉,似乎一直都是用着同一种速度在迅疾飞行并不疯狂,反而奇迹似的十分安详。
”格雷斯并不在意尼尔将她带到那个破烂不堪的地方,因为此时此刻,他们彼此需要。
车速极快,以至于他们必须高声尖叫才能听见对方说话,但在这一瞬间,语言似乎已经变得多余。
“在这儿,他们像是处在世界的巅峰,至少是巅峰之一吧。
四边的田野都在向低处倾斜,树木只能看到上端,因为它们都长在比较低洼之处。
”他们身处巅峰,是灵性的巅峰。
在这一刻,他们相互陪伴,开始了解彼此。
格雷斯甚至觉得,如果和莫里结婚,那将是对他的背叛,而与尼尔一起坐车出游却并非如此。
敞篷车飞速行驶,带着薄荷味的酒精气味,带来一种清凉的感觉。
这种无法预知、无从招架的瞬间,或许就是那惊鸿一瞥的感慨,是深切而不渝的短暂永恒。
“他轻轻的握着,那是一种伙伴式的感情。
”这是一只想伸出又收回的手,是属灵的爱,是最大的爱。
这一刻的交汇,即使稍纵即逝,也成为了永恒。
“因为你让我教你开车,这让我神经松弛了下来。
”当车行至树林深处,尼尔将车拐进一条巷子,在一座砖房前停下,独自去找私酒贩子买威士忌。
《逃离》读后感读后感
《逃离》是加拿大作家艾丽丝·门罗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对女性生活和心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反思。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首先,我被门罗对于女性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所打动。
在《逃离》中,门罗通过对女主角的描绘,展现了女性生活的复杂和矛盾。
她让我们看到,女性生活既有独立的一面,也有依赖的一面。
这种对于女性生活的深刻理解,让我对女性生活的理解有了更深的认识。
其次,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女性的心理。
在《逃离》中,门罗通过对女主角的描绘,展现了女性的心理。
她让我们看到,女性既有坚强的一面,也有脆弱的一面。
这种对于女性的心理,让我对女性的心理有了更深的认识。
再次,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女性的成长。
在《逃离》中,门罗通过对女主角的描绘,展现了女性的成长。
她让我们看到,女性只有在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时,才能够真正地成长。
这种对于女性的成长的认识,让我对女性的成长有了更深的认识。
总的来说,《逃离》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
它让我看到了女性生活的
复杂和矛盾,也让我看到了女性的心理和成长。
我相信,只要我们像门罗一样,深入理解和体验女性生活,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生。
《逃离》读后感门罗的笔触细腻而柔软,她对女性细微心理变化有着敏锐的直觉。
在她的作品中,大量的内心描写穿插在场景叙述和人物对话之间,这些描写质朴而真实,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却能让人感受到文字的力量。
门罗的故事中,女性在面对感性时的无力感被清晰地展现出来。
这种感性是突如其来的,不计后果的,是一种带孩子气的感应模式。
女性们常常在理智和情感之间挣扎,无法自拔。
她们的命运被这种感性所左右,推动着故事的发展。
然而,门罗笔下的人物并非完全非理性。
她们都是普通的、邻家的、接地气的,过着寻常人的生活,从事着甲乙丙丁的工作,念叨着张三李四的话题。
只是在某一个微不足道的时刻,一根叛逆的反骨会悄悄地冒尖,刺痛她们长久以来被琐碎平凡的日子所麻痹的神经。
那一刻,勇气生发,仿佛未来的命运只须凭靠着这小小的一步棋就能翻盘,就能离开这日复一日的泥潭困局,寻找到真实的自己。
这种孤注一掷的一厢情愿,让读者们充满了好奇。
他们想知道这些女性的选择会不会遭来命运无情的报复,又会不会为她们今后的生活带来一丝的光明。
奥利的出现让泰莎看到了一丝希望。
奥利带着假惺惺的善意和亲切多次造访,让她体会到了生命中从未出现的雄性关切,她为这披着羊皮的初恋沦陷了。
她带着“你居然爱我”的亏欠感,萌生出了虔诚回报之心,以至于在之后的多年都不曾反抗,任由摆布。
也许,她坚信奥利带她走的初衷是“解救”,这是一个“爱”她且“帮助”她的男人啊。
所以,泰莎能给出的最好回报就是“嫁给奥利”,做他的人,听他的话。
当然,悲惨的是,奥利根本未曾正式娶她。
另一方面,泰莎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
她知道自己的与众不同,她也好奇,并愿意去探究,如果她在村里,将永远无法揭开秘密。
当奥利告诉她能去大城市,有很多人愿意帮她,他们也能赚很多钱时,她无疑是狂喜且义无反顾的。
然而,泰莎的命运却充满了悲剧色彩。
在外界种种摧残和榨取后,她对自己的超能力从无比自信变为绝对自卑。
她的能力逐步枯竭,甚至到她不反抗奥利送自己去精神病院,一部分是因为她软弱,而另一部分,也许,连她都认为自己是一名精神病患者了。
爱丽丝门罗逃离读后感《爱丽丝门罗逃离》读后感。
《爱丽丝门罗逃离》是加拿大著名作家爱丽丝·门罗的一部作品,该小说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描写而闻名。
小说讲述了一个女孩逃离家庭的故事,她在逃离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感动,也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琳达的女孩,她生活在一个充满暴力和压迫的家庭中。
父亲是一个酗酒的人,经常对母亲和她进行暴力的打骂,母亲则是一个软弱无力的女人,无法保护自己和女儿。
在这样的环境下,琳达感到无助和绝望,她渴望逃离这个家庭,寻找自己的自由和幸福。
在逃离的过程中,琳达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她并没有放弃,而是勇敢地面对一切。
她在逃亡的过程中结识了许多朋友,他们给予了她帮助和支持,让她感受到了温暖和关爱。
最终,琳达找到了一个可以让她安身立命的地方,她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迎接着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琳达的故事,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也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能放弃,而是要勇敢地面对,寻找出路。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接受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因为有时候,一个朋友的帮助就能改变我们的命运。
另外,小说还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家庭的重要性。
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是人生的港湾,它能给予我们力量和勇气,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不至于迷失方向。
而一个充满暴力和压迫的家庭则会给我们带来伤害和痛苦,让我们无法快乐和幸福。
因此,我们要珍惜家庭,努力营造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环境,让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得到关爱和尊重。
总的来说,读完《爱丽丝门罗逃离》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琳达的故事,我学会了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也明白了家庭的重要性。
我相信,只要我们勇敢地面对生活,珍惜家庭,就能找到自己的幸福和归宿。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更是一部给人以启发和鼓舞的作品。
希望每个人都能读到这部小说,从中汲取力量和勇气,勇敢地面对生活,追寻自己的幸福和梦想。
《逃离》读后感解读爱丽丝·门罗短篇小说《逃离》《逃离》讲述了女孩卡拉认为自己无法忍受丈夫克拉克的乖戾冷暴力,试图逃离家庭,却在逃离途中感到迷茫,最终放弃,回到丈夫身边的故事。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但却蕴含着深刻的主题,提供了关于独立的人格、自我、爱情、婚姻、家庭等多种复杂的思考角度,以至于它很难被概述。
这也正展现了门罗创作的实力。
本文试图探讨西尔维亚对卡拉逃离失败的态度。
在小说中,西尔维亚代表着更成熟、更成功、更理智、更具独立人格的女性,是某种“更具深意”的社会态度。
西尔维亚最后写信给卡拉,她误以为卡拉的幸福与自由是一回事,认为卡拉在夫妻关系上也能得到幸福。
卡拉的出逃与感情上的波动能使卡拉的真正感情得以显现,而认识到她丈夫对她的感情同样也是真实的。
幸福等于自由,自由等于幸福,这并不适用于每个人,甚至对大部分人来说都不适用。
自由有时等于孤独,绝对的自由并不存在。
如果我们相信追求自由就是追求独立的人格,那可能是一种脱离情境的片面观点。
克拉克认为家庭是血液中的毒素,于是早早离开家庭,独自闯荡社会。
但他并没有成为一个更完美的人,反而变得更加没有原则,不受束缚,蔑视规则,凌驾他人。
这样的人反而可以侵蚀他人的人格。
《逃离》小说集的书腰封上写道:为了获得独立和完整的自我,我们逃离沉闷的家庭、僵化的感情、熟悉的人群和令人窒息的生活。
为此,我们付出了代价,遭受了混乱和伤害。
西尔维亚认为卡拉和克拉克都对彼此有着真实的感情,并能从夫妻关系中获得幸福,这与当代年轻人的观点截然相反。
“煤气灯效应”“PUA”“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情感价值”“精神暴力”“离婚冷静期”等时下热点,都证实并加深了我们对自由和独立人格的渴望。
当代年轻人的态度非常明确:要自由,要精神独立,不能被操控和压榨。
追求自由是无上正确的,高于一切。
任何阻碍自由之路的事物都是愚蠢和不可原谅的。
然而,激进总是容易的,冷静似乎要难一点。
自由、独立和自我都绝非易事。
《逃离》读后感有幸读到几位文学圈人士联袂推荐的作品,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集《逃离》,这让我感到十分惊喜。
当时是 2009 年,很少有读者热衷于阅读门罗的作品,更没有人能够预料到,她会在多年后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当然,门罗本人也未曾料到这一殊荣。
当获奖的喜讯传来,国内媒体的报章无论是采用“为什么不是爱丽丝·门罗”还是“为什么是爱丽丝·门罗”的标题,其结论只有一个:82 岁的老太太获此大奖实至名归。
实际上,文学奖项仅仅代表了评委和一部分读者的意见。
获奖作品并不一定都是大师之作,而那些陪跑的作品也未必不是杰出之作。
门罗的短篇小说数量颇丰,而《逃离》是迄今为止收录较为完整且具有代表性的小说集。
重读此书,我认为用简单的“好坏”来评价它是过于轻佻的,而“独特”一词更能准确地描绘我对它的感受。
女作家描写女性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然而,像门罗这样的作家,其小说中的绝大部分主人公都是女性,且她们几乎都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对生活有自己的见解、性格坚毅,而这些人物形象又各不相同,要达到如此境界实属不易。
在《激情》中,格雷斯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曾经有宣传语这样写道:“这么说吧,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婚姻,那么多爱情维持着,就是因为那个叫尼尔的家伙还没出场。
”没错,格雷斯是一家餐厅的侍者,一个叫莫里的大学生与她交往,意图与她步入婚姻殿堂。
然而,莫里的哥哥尼尔出场后,无需过多的交集,尼尔就开车将格雷斯带到一处旅馆休息。
门罗向来擅长描写男女之间情感的克制,两人仅仅只是十指相扣。
然而,格雷斯内心的波动已经清晰地展现出来,“她似乎感觉他的舌头正在她自己的皮肤上游走,就如欲望在跳舞,‘教堂也不总是安全’。
”门罗对女性内心细致的描写并非为了描写而描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自我审视,而这种智慧源于生活,与贫富无关。
在小说的结尾,格雷斯向莫里坦白是她自愿跟尼尔走的。
门罗通过格雷斯的形象表达了她所期望的女性形象:勇敢面对,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不做生活的逃兵。
《逃离》读后感《逃离》是加拿大作家艾丽丝·门罗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其中同名短篇《逃离》讲述了女主角卡拉 18 岁时从父母家中逃走,与男友在乡下经营农场,并为邻居贾米森太太打扫房屋的故事。
小说通过描写卡拉的两次逃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人心的难以捉摸。
逃离的原因小说中,卡拉的逃离有多种原因。
弗洛拉的丢失让卡拉感到内心深处的忧伤,她渴望逃离这种无法言说的难过。
卡拉为了男友离开中产阶级父母,却陷入了贫穷的生活,这让她无法忍受。
卡拉不堪忍受男友的脾气,认为他瞧不起自己,于是选择逃离。
写作方法门罗的写作方法独特,她的冲突和惊悸都在人心之内,而不在情节之上。
她只写三分人心,留下余味。
在《逃离》中,作者通过贾米森太太与卡拉两个女人之间、那只叫弗洛拉的山羊与卡拉的对比,卡拉男友克拉克在卡拉逃离前后的对比与卡拉逃离前后思想的对比来反映人的思想情感的变化。
人物分析卡拉是一个矛盾的人物,她既渴望自由,又无法摆脱对男友的依赖。
她的逃离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逃避,但最终她还是选择了回归。
贾米森太太是一个善良、有同情心的人,她对卡拉的关心和帮助,让卡拉感受到了温暖。
克拉克则是一个控制欲强、脾气暴躁的人,他的行为让卡拉感到痛苦和压抑。
小说的主题小说的主题是探讨人性、情感和生活的复杂性。
卡拉的两次逃离,反映了她在爱情、家庭和社会压力下的挣扎和无奈。
她最终的回归,也表明了她对生活的妥协和对爱情的坚持。
小说通过描写卡拉的经历,让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对读者的启示《逃离》让读者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人心的难以捉摸,也让读者思考了爱情、家庭、自由和责任等问题。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和思考。
对于未婚、已婚、离婚的人来说,这部小说都有一定的触动。
它让人们思考自己的婚姻和感情,以及如何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幸福。
《逃离》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小说,它让读者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和复杂,也让读者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逃离》读后感《<逃离>读后感》《逃离》是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的代表作之一,门罗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讲述了一个个关于女性的故事。
她的作品通常以平凡的人物和日常生活为背景,但却能够揭示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欲望。
《逃离》的故事发生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加拿大乡村,女主人公卡拉是一个年轻的家庭主妇,她的生活看似平静,但内心却充满了不满和压抑。
她渴望逃离这种生活,寻找自己真正的归宿。
小说以卡拉的两次逃离为线索,第一次是逃离她的父母和家庭,第二次是逃离她的丈夫和婚姻。
两次逃离都以失败告终,卡拉最终还是回到了原点,但她的内心已经发生了变化。
门罗通过卡拉的故事,探讨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卡拉是一个典型的家庭主妇,她的生活围绕着家庭和孩子展开,但她内心却渴望有自己的事业和追求。
然而,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并不支持女性追求自己的梦想,女性往往被期望扮演好妻子和母亲的角色。
小说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那就是卡拉的邻居西尔维亚。
西尔维亚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她拥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这让卡拉感到羡慕和钦佩。
西尔维亚的出现,让卡拉看到了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也让她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观。
《逃离》中,门罗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和心理分析,深入探讨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她的文字简洁而细腻,富有感染力,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起伏和内心挣扎。
《逃离》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它以深刻的洞察力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困境和追求。
门罗通过卡拉的故事,呼吁女性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限制。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社会意义,值得一读。
《逃离》读书有感《逃离》是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了八篇小说。
这些小说以女性为主角,讲述了她们在家庭、爱情、事业等方面所面临的困境和选择,以及她们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触动。
逃离,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也是对自由的渴望。
在小说中,女主人公们不断地逃离,逃离家庭的束缚、逃离婚姻的牢笼、逃离社会的压力。
她们试图在逃离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但往往事与愿违。
她们的逃离,像是一场自我内心中构建出的蒙太奇戏剧,有那么片刻的舒适安逸,却也终将要面对这眼前的现实。
卡拉,一个年轻的女子,为了逃离母亲的掌控和包办的婚姻,她毅然决然地踏上了逃离的旅程。
她以为自己可以在新的环境中找到自由和幸福,但现实却给了她沉重的一击。
她在逃离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最终还是回到了家乡。
卡拉的逃离,是一场徒劳无功的悲哀,她没有能够摆脱现实的束缚,也没有能够找到真正的自我。
格雷斯,一个已婚的女子,为了逃离丈夫的控制和虐待,她选择了逃离。
她在逃离中遇到了一个善良的男人,他给予了她温暖和关爱。
格雷斯以为自己终于找到了幸福,但她的丈夫却找到了她,将她带回了家中。
格雷斯的逃离,是一场虚假的幻想,她没有能够摆脱婚姻的困境,也没有能够得到真正的自由。
这些女主人公的逃离,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生活的无奈和残酷。
生活不是理想主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不能太天真,更不能不切实际。
我们需要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在现实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这些女主人公的逃离也让我认识到,我们需要学会妥协和忽略。
生活中有些事情我们无法改变,我们需要学会妥协,接受这些事情的结果。
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忽略一些不堪,不要让这些不堪影响我们的心情和生活。
此外,这些女主人公的逃离还让我认识到,我们需要珍惜当下。
有些当下以为重要的,乃至于觉得以后也会念念不忘的,其实后来也就根本不重要了。
我们需要珍惜当下的生活,珍惜身边的人,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
逃离-爱丽丝门罗观后感赏析逃离,或许是旧的结束。
或许是新的开始。
或许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瞬间,就像看戏路上放松的脚步,就像午后窗边怅然的向往。
一次次逃离的闪念,就是这样无法预知,无从招架,或许你早已被它们悄然逆转,或许你早已将它们轻轻遗忘。
无论是十八岁从父母家出走如今又打算逃脱丈夫和婚姻的卡拉;放弃学术生涯,毅然投奔在火车上偶遇的乡间男子朱丽叶;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某一天忽然消失得再无踪影佩内洛普;已然谈婚论嫁,却在一念之间与未婚夫的哥哥出逃了一个下午格雷斯……真正的逃离不是物理空间上的,而是心灵的。
第一篇《逃离》的结尾,主妇卡拉最终还是回到了丈夫克拉克身边。
可是白山羊弗洛拉的尸体阻隔了他们心灵接触的可能。
大隐隐于市,这是一样的道理。
最终极的逃离不是我逃到天涯海角,你遍地寻觅不到,而是我和你相距不过咫尺,却再无靠近的可能。
卡拉年轻鲜活,西尔维亚像女主人爱慕一只刚刚孵出的小鸡一般喜爱她。
但这种爱隔着多少时空呢!卡拉永远不能体谅一个迟暮女人对新鲜热腾的事物的爱慕,对于生命的记念和追挽比西尔维亚拥有的所有财产重要得多,而卡拉需要的仅仅是一小叠满足她对美好物质生活的追求的钞票而已。
卡拉带着西尔维亚塞给她的一卷钞票逃离她的同居男友克拉克并给他留下了一张纸条:我已经走了,我不会有事的。
而出于同样的厌倦,几年前她逃离自己的父母时也留下了一张纸条:我一直感到需要过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
我知道在这一点上我是永远也无法得到你们的理解的。
纸条上提到真实的字眼,仿佛只有她能理解“真实的”三个字如何在她的身体和心灵上留下的分量,也只有她和克拉克的相爱才能诠释“真实”的全部涵义,他们躺在草地上嚼草根哼歌,他们过着浪费金钱浪费时间的快乐时光。
但是过了多久呢,真实的日子陷入艰辛的窘迫现实,她和克拉克失去了激情,卡拉再一次留下纸条,惟一的特殊原因只是:去一个地方,过一种生活,那里将不会包括克拉克。
大巴士里没有年轻人,除了她自己。
现在的她正奔向未来世界,但恐惧感像轻烟袅袅冒出,她发现那逐渐接近的未来世界的奇特之处和恐惧之处在于,她无法融入其间。
逃离-爱丽丝门罗观后感赏析
逃离,或许是旧的结束。
或许是新的开始。
或许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瞬间,就像看戏路上放松的脚步,就像午后窗边怅然的向往。
一次次逃离的闪念,就是这样无法预知,无从招架,或许你早已被它们悄然逆转,或许你早已将它们轻轻遗忘。
无论是十八岁从父母家出走如今又打算逃脱丈夫和婚姻的卡拉;放弃学术生涯,毅然投奔在火车上偶遇的乡间男子朱丽叶;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某一天忽然消失得再无踪影佩内洛普;已然谈婚论嫁,却在一念之间与未婚夫的哥哥出逃了一个下午格雷斯……
真正的逃离不是物理空间上的,而是心灵的。
第一篇《逃离》的结尾,主妇卡拉最终还是回到了丈夫克拉克身边。
可是白山羊弗洛拉的尸体阻隔了他们心灵接触的可能。
大隐隐于市,这是一样的道理。
最终极的逃离不是我逃到天涯海角,你遍地寻觅不到,而是我和你相距不过咫尺,却再无靠近的可能。
卡拉年轻鲜活,西尔维亚像女主人爱慕一只刚刚孵出的小鸡一般喜爱她。
但这种爱隔着多少时空呢!卡拉永远不能体谅一个迟暮女人对新鲜热腾的事物的爱慕,对于生命的记念和追挽比西尔维亚拥有的所有财产重要得多,而卡拉需要的仅仅是一小叠满足她对美好物质生活的追求的钞票而已。
卡拉带着西尔维亚塞给她的一卷钞票逃离她的同居男友克拉克并给他留下了一张纸条:
我已经走了,我不会有事的。
而出于同样的厌倦,几年前她逃离自己的父母时也留下了一张纸条:
我一直感到需要过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
我知道在这一点上我是永远也无法得到你们的理解的。
纸条上提到真实的字眼,仿佛只有她能理解“真实的”三个字如何在她的身体和心灵上留下的分量,也只有她和克拉克的相爱才能诠释“真实”的全部涵义,他们躺在草地上嚼草根哼歌,他们过着浪费金钱浪费时间的快乐时光。
但是过了多久呢,真实的日子陷入艰辛的窘迫现实,她和克拉克失去了激情,卡拉再一次留下纸条,惟一的特殊原因只是:去一个地方,过一种生活,那里将不会包括克拉克。
大巴士里没有年轻人,除了她自己。
现在的她正奔向未来世界,但恐惧感像轻烟袅袅冒出,她发现那逐渐接近的未来世界的奇特之处和恐惧之处在于,她无法融入其间。
以为还能像当初逃离家庭奔向克拉克时那样欢欣鼓舞,能惘惘然就投入了新的生活,不顾一切的无知原来也是如此美好!但是每一段日子都是生命的印记,她无法抛弃与克拉克相处的那段同居生活留给她的成熟和历练,她再不是往日的无知少女。
于是,当她坐在逃往多伦多的大巴士上,突然意识到自己内心的恐慌正是源于自由的未来时,巨大的空洞像漩涡一样正一圈一圈把她抽吸进去,她她从车窗玻璃里见到了没有克拉克的自己,像患了幽闭恐惧症的病人一样逃离了大巴士。
卡拉欲逃离与克拉克之间没有激情的生活,西尔维亚为丈夫的病死而感到解脱,克拉克把卡拉心爱的绵羊弗洛拉藏起来最后让野兽吃掉。
三个人都在逃离某种现实存在但不想继续拥有的生活,每个人都对现状不满,但实际上,他们哪儿也去不了,逃离不过另一种囚禁。
阅读该中长小说,脑内联想到的情景一直都是朦胧淡雅的加拿大乡村,由米色,驼色构成的背景。
让人只觉恬淡舒适,仿若初秋的惬意自得。
作者的叙事手法也是悠然自得,徐徐铺开故事画卷,不骄不躁,缓缓道来。
像截了一段大河,却不是物理上的那种截断,而是心理上的,为观看的方便而截的,前因后果都潜藏着,丰沛奔涌也照旧,甚至比看到整条河流更为浩荡。
艾丽丝·门罗笔致绵密,气息醇厚平静,从不因为写小说而人为破坏生活的肌体,刻意制造落差。
一切都很淡,但又淡得恰到好处,不至于淡到虚无,也不会浓烈的刺人。
另外,和当代小说锐利却琐碎、简约却留白过多、克制到寡情的作风不同,小说重新成
为混沌的、朦胧的、多解的、磅礴的、雾气缭绕的、根系繁多的。
更添风情,却也加大了读者阅读时领略其中妙处的难度。
《逃离》算得上是艾丽丝·门罗向我们打开的一扇窗,一扇得以一窥她的生活的窗。
八个故事的主人公全都是女性,且都生活在加拿大小镇上,她们的日常生活细节,是当代小说中失落已久的,农活、甜点、清汤寡水的日常交际、万语千言的日记和书信;她们目光所及的风景,也是我们久久不曾领略的,枫树、野菊花、落雨的下午、地毯上的线条;她们所经历的生老病死,也多半是天灾而非人祸,海难或是恶劣的天气,这一切都极具加拿大气质,暗示着作者的地域属性和文化身份。
但他们生活中,那种阴森的现代性却并没因此减少,“逃离”就是现代社会赋予他们的悲剧性机缘,以朱丽叶为主人公的《机缘》、《匆匆》、《沉寂》里,朱丽叶逃离女校教职去追随偶然结识的渔夫,她的父亲逃离原有的生活去做农夫,她的女儿骤然离家,弃她而去,在另一个地方过着富足的生活。
快节奏高重物质的现代社会为“逃离”提供了种种便捷:发达的交通系统、高速的信息传播,人人都得以望见别处,都试图逃离命定的位置,想从麻雀变成凤凰,或者逃离过分熟悉的生活,以及可以预见的未来,竭尽一切可能,逃离成为一种普遍的愿望,但艾丽丝·门罗描绘出此种愿望,却又逐一扼杀了这愿望,给所有逃离者尤其是女性以惩罚,《播弄》的结尾,点出逃离的后果:“若冰的一些病人相信,梳子与牙刷都必须放在一定的位置,鞋子必须朝着正确的方向摆,迈的步子应该不多不少,否则一定会遭到报应的。
”逃离的可能中蕴含的现代性,和逃离的后果之中的宿命性,形成一个神秘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