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赏析黄遵宪《夜起》阅读练习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2
陕西省西安铁一中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虔休,字君佐,汝州梁人也。
本名延贵。
少涉猎书籍,乡里间以信义畏慕之,尤好武艺。
大历中,汝州刺史李深用之为将。
久之,泽潞节度李抱真闻名,厚以财帛招之,累授兵马使押衙。
建中初,抱真统兵马与诸将征讨河北..,其双冈、水寨营等阵,虔休攻战居多,擢为步军都虞候,累加兼御史中丞、大夫,赐实封百户。
洎抱真卒,裨将..元仲经等议立抱真子缄,军中扰乱,虔休正色言于众曰:“军州是天子军州,将帅阙,合待朝命,何乃云云,妄生异意!”军中服从其言,由是竟免溃乱。
朝廷知而嘉之以邕王为昭义节度观察大使授虔休潞州左司马依前兼御史大夫掌留后仍赐名虔休号令安抚军州大理。
二岁,迁潞州长史、昭义军节度、泽潞磁邢洺观察使,寻加检校工部尚书。
贞元十五年卒,年六十二。
废朝三日,赠左仆射,赙以布帛米粟。
虔休性恭勤,俭省节用,管内州仓庾皆积粮储,可支军人数岁。
又尝撰《诞圣乐曲》以进,其表.曰:臣窃以陛下降诞之辰,未有惟新之曲。
适遇有知音者,与臣论及乐章,探微赜奥,穷理尽性,臣乃遣造《继天诞圣乐》一曲。
大抵以宫为调,表五音之奉君也;以土为德,知五运之居中也。
凡二十五遍,法二十四气而足成一岁也。
每遍一十六拍。
可使九域之人,顿忘于肉味;四夷之俗,皆播于薰风。
与唐惟休,终古尽善。
臣不胜恳款屏营之至,谨昧死陈献以闻。
其所造谱,谨同封进。
先时,有太常乐工..刘玠流落至潞州,虔休因令造此曲以进,今《中和乐》起此也。
(摘自《旧唐书》,有改动)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朝廷知而嘉之/以邕王/为昭义节度观察大使/授虔休潞州左司马/依前兼御史大夫/掌留后/仍赐名虔休号令/安抚军州/大理/B.朝廷知/而嘉之/以邕王为昭义节度观察大使/授虔休/潞州左司马/依前兼御史大夫/掌留后/仍赐名/虔休号令安抚/军州大理/C.朝廷知而嘉之/以邕王为昭义节度观察大使/授虔休潞州左司马/依前兼御史大夫/掌留后/仍赐名虔休/号令安抚/军州大理/D.朝廷知而嘉/之以邕王为昭义节度观察大使/授虔休潞州左司马/依前兼御史大夫/掌留后/仍赐名虔休/号令安抚/军州大理/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北,指唐代设的河北道,管辖古时黄河以北的地区。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晚泊岳阳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头两句写诗人晚间卧闻城里钟声,系舟城下,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场景相似。
B. 第三、四句表面上写洞庭湖口空旷开阔的景象,也暗示了诗人刚从遐想中醒来的茫然之情。
C. 最后四句转向描写人的活动,明月清辉,归舟晚唱,诗人沉醉其中,但还未得尽兴欣赏,疾去的轻舟就将他带走了。
D. 本诗视听交错,悠远的晚钟,动人的渔歌,苍茫的云水,皎洁的月光,给读者留下绵绵不尽的情思。
(2)此诗中有对渔歌的描写,《琵琶行》中有对乐声的描写,两首诗对音乐的描写有哪些相通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C解析:(1)C(2)①烘托。
都用月夜的美景来烘托乐声,《琵琶行》写琵琶女弹奏结束时“惟见江心秋月白”,以幽静的氛围烘托音乐让人沉醉,而此诗写江月清辉烘托渔歌给人带来美好的感受。
②侧面描写。
都用听众的反应来表现乐声的美妙,《琵琶行》以“江州司马青衫湿”写乐声打动人心,此诗以“听不尽”来写歌声所具有的吸引力。
(侧面衬托也可给分)【解析】【分析】(1)C项,错在“疾去的轻舟就将他带走了”,应该理解为诗人听到归舟晚唱时,不禁在寂寞的旅途中获得一丝心灵的慰藉,陶醉于清辉江月及水上歌声之中。
但是,由于轻舟短楫,疾去如飞,这一阕歌声还没听完,轻舟已经远逝了。
故选C。
(2)首先分析此诗写“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江月似乎看出了诗人心中的迷茫,于是故弄清辉,照明诗人高洁澄清的本心,忽然水上传来渔歌,声音嘹亮悠远,诗人用江月清辉烘托了渔歌给人带来美好的感受;而《琵琶行》写琵琶女弹奏结束时“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作者也以幽静的氛围烘托了音乐让人沉醉。
部编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野兴陆游鬓边莫笑久星星,造物常钟我辈情。
每带余酿蹋花影,又和残梦听莺声。
轩窗风过书答乱,洲渚潮生钓艇横。
韩子未除豪气在,文章都待不平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自嘲衰老,说造物主常常钟情于我,很久以来我就已经两鬓斑臼了。
B.颔联写诗人的雅兴,常常带着几分醉意月下赏花,朦胧的睡梦中听莺鸣。
C.一个“横”字形象地写出了钓艇随意停放的状态,又写出诗人自适自足的情态。
D.全诗紧扣标题,蹋花影、听莺声、读书、垂钓,从白天到晚上,层次清晰。
(2)最后一联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永遇乐(宋)苏轼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注】①燕子楼:唐徐州尚书张建封在宅邸所筑小楼。
②黄楼:徐州东门上的大楼,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建造。
(1)词的上阙主要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表现手法。
(2)下阙表达的思想情感比较复杂,请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牧童词①张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交代了牧童远牧的原因: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
B.“白犊时向芦中鸣”写出了牛儿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的情状。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夕次盱眙县韦应物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1)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句“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中的叠字在写景中的表达效果。
(2)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人“未眠”的原因。
【答案】(1)运用叠字,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诗中“浩浩”、“冥冥”运用叠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
(2)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羁旅在外秋夜思乡。
【解析】【分析】(1)“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承接首联,“风起波”“日沉夕”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
傍晚因路途风波,不得不停舫孤驿,交代停泊的原因,也写出羁旅奔波的艰辛。
“浩浩”、“冥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以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烘托内心漂泊异乡的凄苦心情。
(2)结合“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得出:漂泊异乡;结合“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得出:景色凄凉;结合“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得出:孤独寂寞;结合“独夜忆秦关”得出:夜忆秦关。
然后综述即可。
故答案为:⑴运用叠字,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诗中“浩浩”、“冥冥”运用叠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
⑵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羁旅在外秋夜思乡。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的表达效果。
答题时应注意,叠字,又名“重言”,系指由两个相同的字或词组成的词句。
从以下角度赏析:语音上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具有传情达意的形象性。
⑵本题考查分析描写方法和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山寺夜起阅读练习及答案下面是作者给大家带来的山寺夜起阅读练习及答案(共含10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山寺夜起阅读练习及答案山寺夜起阅读练习及答案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4分)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个小题)(6分)(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 劝学》)无边落木萧萧下,。
(杜甫《登高》)(2),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李清照《声声慢》)子曰:“道不同,。
”(《论语?卫灵公》)(4)闾阎扑地,;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王勃《滕王阁序》)高山仰止,。
(《诗经?车舝》)【参考答案】14. 【答案】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而是具有动态。
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解析】三四两句抓住“烟色如云白”使用比喻,以及“流”字的妙处展开回答。
(2)【答案】诗人不眠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解析】作者“不眠”的原因明显集中在文中最后两句,因此比较好找,但题干要求“结合全诗”,故答题时要对文章的整体做以分析说明。
15.【答案】(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不尽长江滚滚来(2)寄蜉蝣于天地齐彭殇为妄作(3)如今有谁堪摘不相为谋(4)钟鸣鼎食之家景行行止篇2:山寺夜起阅读答案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卷带答案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古诗文阅读夜过西湖[宋]陈起鹊巢犹挂三更月,渔板惊回一片鸥。
吟得诗成无笔写,蘸他春水画船头。
(1)品析第二句中的“惊回”二字。
(2)这首诗的题目可否改为“西湖寻诗”?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寿阳曲·远浦帆归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
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注释】酒旆(pèi):酒店的旗帘,酒家悬于门前以招徕顾客。
(1)全诗境界清淡闲远,前三句中________是近景。
________是远景,近景远景相得益彰。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笙歌”和“涟漪”两个词中任选一个词作解释。
(2)下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作简要分析。
4.古诗词阅读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________”和“________”。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泛东钱湖明·范钦澄波四望空,画舸沂冷风。
野寺轻鸥外,人家细雨中。
菰蒲临水映,洞壑与天通。
即拟寻真去,花源杳无穷。
注释:画舸ɡě:画船,即装饰华美的游船。
沂yí:超越极限。
野寺:野外庙宇。
菰蒲gūpú: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浅水里,可食。
“菰”的嫩茎称“茭白”,“蒲”又称“香蒲”。
洞壑:深谷。
(1)这首诗展现了景物________的特点,诗的末联化用了________这篇课文的意境。
(2)结合全诗,说说本诗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两首诗都借用“黄金台”的典故,所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山寺夜起(清)江浸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该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分析。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的写作手法。
诗人夜起”的缘由有二:怜惜眼前景,身为“________ ('用文中词句填写)。
【答案】(1)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2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解析】【分析】⑴句意是:那烟的颜色像云那样白,溪水潺潺流到了这荒野里的寺庙前。
运用比喻,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
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
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
而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
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
⑵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
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
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显示出轻巧和淡静。
故答案为:⑴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⑵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
【点评】⑴考生要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注意对重点诗句的赏析,在赏析时一定要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⑵考生在平时要熟知诗歌的每个要点,以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技巧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2)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题。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①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②。
夜宿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①怪生:怪不得。
②使风;本诗中指用伞当帆,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舟》诗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被一艘小船上孩子们的行为触动有感而作。
《夜》诗的题目表明了诗歌内容为诗人在徐公店住宿时所看到的景象。
B.《舟》诗中两个小孩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船桨都收放起来了,令人感到奇怪。
《夜》诗描写了初春时节乡村里盎然的春意和天真可爱的儿童。
C.《舟》诗中的后两句形象准确地写出了诗人明了真相后的恍然,读完全诗,我们仿佛可以感知到诗人的豁然开朗和哑然失笑。
D.两首诗语言浅白,形象鲜明,作者描绘不同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了同样高超的艺术构思。
(2)杨万里诗中对儿童稚态的描摹,往往能够起到点活全诗的作用。
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听颖师琴歌[唐]李贺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
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
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
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
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
古琴大轸长八尺,峄阳老树非桐孙。
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
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
(1)《听颖师琴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代表作之一,本诗前八句描写________,后八句叙写________。
(2)文字是无声的,却能够生动刻画有声的音乐,在《听颖师琴歌》中,李贺是如何表现古琴的音乐魅力的?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①作(南宋)叶梦得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
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②,戈戟云横。
沈木《夜起》鉴赏阅读试题答案欣赏及赏析沈木《夜起》鉴赏阅读试题答案欣赏及赏析夜起沈木暑夜不成寐,起步中庭中。
残月忽随水,明河犹在空。
篱根滴清露,树杪生微风。
坐爱新凉好,先秋有侯虫。
(1)、好的诗歌都有“诗眼”。
细读这首诗,找出诗眼,并作简要说明。
(4分)(2)、古人评价这首诗“具臻佳境”,全诗的警策则在颔联,与唐代温庭筠《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各入神妙。
你认为呢?请简要说明。
(4分)(1)答案:忽、犹。
(1分)“忽”字显示出了诗人从困倦恍惚到骤然清查的精神状态;(1分)“犹”字刻画出诗人举目仰望,发现竟然还是繁星满天的意外的神情。
(1分)虽然是两个虚词,却把情与景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使诗歌兴味无穷。
(1分)(两个虚词不可或缺,只从一方面赏析的,最高得2分)(2)答案:赞同。
(1分)两者都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1分)沈诗以“残月”与“明河”两个意象突出“夜”的特点。
(1分)温诗则以“鸡声”与“人迹”突出“早”的特点。
(1分)(允许考生有不同意见,言之成理即可,但最多不能超过3分)补充资料诗词的精练语言任何文体的语言都必须写得精炼,但在诗词里,精炼还有其特殊的含义。
这是因为:1、古诗词篇幅有限,每句字数限定。
例如五言绝句只有二十个字《十六字令》只有十六个字,没有回旋余地,不容多作说明。
因此每个字都应该发挥最大作用,不应有闲字,更不应有闲话。
2、古诗词用语由于有平、仄声的要求,限制了创作过程中的用语范围,不攫取精练的用语,就无法表达作者所要表达思想境界。
3、由于近体诗、词和曲等文体有押韵的需要,也迫使作者在有限的韵词中,寻觅能够表达作者思想的精练的词语。
要表达诗词中深邃的道理,复杂的内容,丰富的感情。
诗词用语就必须精炼。
有的诗人在诗词中常常用典故了表达自己的思想,运用典故胜出了要说的许许多多的话;典故就是精练语言。
修改能使用语精练。
宋朝曾几“白玉堂中曾草诏,水晶宫里近题诗。
”后人将它改为“白玉堂深曾草诏,水晶宫冷近题诗。
《晚起》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习题。
晚起白居易卧听冬冬衙鼓声,起迟睡足长心情。
华簪①脱后头虽白,堆案抛来眼校明。
闲上篮舆②秉兴出,醉回花舫信风行。
明朝更濯③尘缨去,闻道松江水最清。
【注】①华簪:华贵的冠簪。
簪,古人用来绾定发鬈或冠的长针。
②篮舆: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类似后世的轿子。
③濯:洗。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得当的两项是A. “晚起”是本诗的描写中心,作品自始至终,都是围绕“晚起”这一中心进行的。
B. 首联紧扣诗习题,描写听到“冬冬衙鼓声”后方才起床,由于迟起睡足而心情很好。
C. 颔联写诗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致力政事,堆放案头的文卷一丝不苟审核清楚。
D. 颈联写诗人喜欢喝酒,案卷一审完,就坐着小轿外出喝酒,酒醉后乘着小船兜风。
E. 尾联描写了诗人的一段心迹:听说松江的水最清澈,改日到那里去洗濯一下冠缨。
15. 这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请加以分析。
【答案】14. AD15. ①官吏身份。
他宿在衙内,早晨能听到“冬冬衙鼓声”。
②人至迟暮。
他头发已白,早上迟起。
③明辨曲直。
面对成堆的案卷,他一一审查明辨。
④及时行乐。
他闲时坐着篮舆乘兴而出,酒酣时乘着装饰华美的游船顺风而行。
⑤情操高洁。
他向往去清澈的松江去洗濯尘缨。
【解析】14. 试习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习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讲解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习题时注意认真辨析。
习题中五个选项均考核诗歌的内容,其中A项,本诗后两联没有围绕“晚起”进行描写。
D项,颈联描写诗人及时放松身心,“喜欢喝酒”曲解诗意。
15. 试习题分析:此习题考核欣赏诗歌形象的能力,注意从诗中的细节入手分析诗人的形象特征,如从“卧听冬冬衙鼓声”可知其官吏身份;“头虽白”可知其人至迟暮;通过“眼校明”可知其明辨曲直;通过“乘兴出”和“醉回”可知其及时行乐;通过“濯尘缨”可知其情操高洁。
《晚起》阅读答案及赏析《晚起》阅读答案及赏析原文晚起饶节月落庵前梦未回,松间无限鸟声催。
莫言春色无人赏,野菜花开蝶也来。
1 诗的前两句表现了怎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2 此诗与孟浩然《春晓》有相似之处,特别是前两句,但后两句境界迥然不同,两诗的境界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表现了僧人自由闲逸的生活。
(2分)庵前的晓月已经落山,朝阳就要探出头来,人还在香甜的梦中,松林里已经传来一阵阵雀噪,催人梦回了。
(3分)2.《春晓》给人们展现的虽然是一幅春天雨后早晨的.绚丽图景,流露的却是诗人春光流逝的淡淡怅惘。
(2分)《晚起》则是通过野菜花开蝶飞来,表现大自然的春色自有大自然中的生命品尝。
(2分)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完足的世界,这两句诗,是在更高的境界上来夸说自然的胜地了。
(2分)赏析:《晚起》一诗与孟浩然《春晓》有相似之处,特别是前两句。
但后两句境界便迥然不同。
庵前的晓月已经落山,朝阳就要探出头来,可是人还在香甜的梦中。
作者不说僧家生活的自由闲逸,而其情境已蕴含其中了。
可是松林里已经一阵阵传来雀噪,催人梦回了。
无限,是说鸟声无限,但是树多才能鸟多,也就隐示着松林无限。
一语关合两面,言简意丰。
诗人被鸟声催起身,漫步到庭中来享受一下晨曦,野菜已经开放鲜艳的花朵,招惹得蝴蝶翩翩飞来。
诗人闪过一个念头:不要说春色无人赏玩,那野菜花儿一开,蝴蝶不就追逐来了吗?即使诗人不来到庭院里,还沉酣在梦乡中,那也没有关系,大自然的春色自有大自然中的生命品赏。
诗人认为,这山林僻地的住景,并不是因为远离尘寰,便辜负了它的清姿,使它无谓的自生自灭。
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完足的世界,它是不乏自己的知音的。
这两句诗,是在更高的境界上来夸说自然的胜地了。
两句的次序有意地做了颠倒,如果按顺序来说,应是“野菜开花蝶也来,谁言春色无人赏”。
那样便显得平弱乏力了。
颠倒一下,使驳诘语居前,证语居后,便拗折有势,这是章法上的妙处。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阅读训练(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各题。
夕次盱眙县韦应物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1)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句“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中的叠字在写景中的表达效果。
(2)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人“未眠”的原因。
【答案】(1)运用叠字,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诗中“浩浩”、“冥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幕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
(2)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羁旅在外秋夜思乡。
【解析】【分析】(1)根据“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可想到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幕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烘托出作者内心漂泊异乡的凄苦心情。
(2)首联,“孤”含有孤寂之意,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落帆”“停舫”意为黄昏时分船要泊岸停靠,暗含远离故乡之意;颔联,“风起波”“日沉夕”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
傍晚因路途风波,不得不停舫孤驿,交代停泊的原因,也写出羁旅奔波的艰辛。
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以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烘托内心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的心情。
颈联,描写停舟靠岸后放眼所见景象。
“人归”“雁下”写日落黄昏,是人回家鸟回巢的时刻,反观自身却是孤身一人,流落天涯,有家不能回,借人归雁下表达作者客居异乡的凄苦惆怅;尾联“独夜”“听钟”“未眠”,写出羁旅在外乡思客愁之深。
故答案为:⑴运用叠字,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诗中“浩浩”、“冥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幕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
⑵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羁旅在外秋夜思乡。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语言的分析和理解。
考生要懂得诗歌的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教进行分析。
2023福州市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选文,回答问题浣溪沙①欧阳修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②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尊前!(注)①此词大约作于作者知颍州时。
②六幺:绿腰,曲调名。
(1)上片中“逐”“出”两字极为精妙。
请任选一字,赏析其表达效果。
(2)词的下片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态?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遣意①(节选)【唐】杜甫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②,细雨更移橙③。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①选自《杜诗详注》。
遣,抒发。
②酿黍:酿酒。
③移橙:栽橙。
(1)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
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轻”,从“①”字看出,颔联中的“②”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2)《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南邻杜甫锦里①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②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注释】①锦里:成都地名。
②航:小船。
(1)此诗描写了两幅图景,前四句可谓“山庄访邻图”,后四句可谓“”。
(2)诗人笔下的“南邻”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全诗内容分析。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遣意①(唐)杜甫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②,细雨更移橙③。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释】①选自《杜诗详注》,遣,抒发。
②酿黍:酿酒。
③移橙:栽橙。
(1)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
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轻”,从“①________”字看出。
颔联中的“②________”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2)《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宁波市2018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1. 读下面诗句,完成题目。
夜深沉,庭宁静鸟巢也被睡眠lǒng zhào① 着从踌躇的眼泪里从沉yín② 的微笑里从甜柔的羞怯和痛苦里把你心的秘密告诉我吧(1)加点字“怯”的正确读音是( )A.qiè B.què(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字词。
①lǒng zhào ②yín【答案】(1)A (2)①笼罩②吟【解析】试题分析:此题是对字音与字形的考查。
注意易错音的积累,掌握汉语拼写规则,规范拼音书写,不要写成英语字母。
作答根据拼音提示写出相应汉字题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辨析,避免混淆。
注意“怯”的读音。
古诗文名句2. 古诗文名句填空和选择。
(1)物是人非事事休,_________。
(李清照《武陵春》)(2)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
(乐府民歌《木兰诗》)(3)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4)_________,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似在雪景中见春色,《雁门太守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在乌云中现光明。
3. 下列诗句所写内容与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 )A.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B.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C.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D.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答案】2. (1). (1)欲语泪先流(2). (2)朔气传金柝(3). (3)水中藻、荇交横(4). (4)受任于败军之际(5). (5)忽如一夜春风来(6). 千树万树梨花开(7). 黑云压城城欲摧(8). 甲光向日金鳞开 3. B【解析】2. 试题分析:考查对名句名篇的背诵和默写。
100首古诗鉴赏之经典训练与答案详解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
〔7分〕拟古九首〔其九〕① [晋]陶渊明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注】①公元418年刘裕扶持晋恭帝登基,隔年又逼晋恭帝退位,改晋为宋。
有人认为这首诗暗喻晋亡的一段历史。
21.简析画线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3分〕22.分析这首诗的象征意义。
〔4分〕21.〔3分〕结构上起过渡作用,由描述转为议论。
哀叹桑树被毁,春蚕无叶可食,养蚕人的寒衣也无着落。
暗喻晋亡后造成的祸害。
〔写出结构上的作用,给1分;写出哀叹的意思,给1分;写出暗喻的意思,给1分。
〕22.〔4分〕桑树象征晋国。
桑树错植在长江边,以致折枝毁叶,被洪水卷走,而晋恭帝依赖于刘裕登基,又因刘裕而亡国,桑树的命运就是晋国的命运。
(写出象征意义,给2分;具体分析,给2分。
如果从人生命运,或者从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等角度分析也可以。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
宿山寺贾岛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1〕贾岛写诗擅长苦吟奇句,颔联中的“透”和“逆”二字用得准确传神,请简要分析〔4分〕答:“透”字写出了从疏落的树枝空隙之间,看见夜空的流星划过的景象。
“逆”写出了月亮之侧云朵漂移,云行而反似月走,云与月看似逆向而行的画面。
〔2〕这首诗写出了山寺的什么特点?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
〔4分〕答:①孤峙高寒,清幽静寂;远离世俗,超乎物外。
〔一是围绕“高”,二是围绕“静”三是围绕“不俗”〕②主要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
众岫之寒,流星之烁,林木之疏,走月之逆,行云之行,松巢之高,仙鹤之不群,老僧之混沌,都衬托山寺的孤峙高寒,清幽静寂;远离世俗,超乎物外。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厌世慕隐,佛家情怀〔大意对即可,大体答到“厌恶世俗”,“归隐之念”“高洁情怀”“超凡脱俗”“皈依之念”都算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4~15题。
夜起
黄遵宪①(清)
千声檐铁百淋铃,雨横风狂暂一停。
正望鸡鸣天下白,又惊鹅击海东青②。
沉阴噎噎何多日,残月晖晖尚几星。
斗室苍茫吾独立,万家酣睡几人醒?
[注]①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梅州人。
晚清著名诗人,杰出的爱国主义者。
曾积极参与维新变法,被解职后归家闲居,此诗写于闲居期间。
②鹅击海东青:暗指俄国侵占我国东北部分地区。
14.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檐铁和风铃在风雨中撞击、晃动,发出了“千”“百”声。
诗人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表现了夜晚的宁静。
B.颔联写出了诗人长夜无眠,盼望天亮的心情,“又惊”句揭示了诗人无眠夜起的原因。
C.颈联感慨天色阴沉的日子太多,月光虽然明亮,却是残月,天空虽有星星,却只寥寥数颗。
D.尾联“吾独立”照应诗题“夜起“,与下文的“万家酣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鲜有同道的孤独处境。
15.这首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请你结合相关的诗句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本题共1小题,6分)
(1)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闪烁着金光,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美玉。
(2)《离骚》中,写作者骑马在长满香草香树的地方时走时奔,为下文写追寻原来志向做铺垫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
14.A A项,“以声衬静,表现夜晚的宁静”错。
檐铁和风铃发出的“千”“百”声写出了雨之大风之狂,照应下句“雨横风狂”。
故选A。
15.(1)首联写以檐铁千声写出了夜晚风雨大作的情景,象征清朝风雨飘摇的局面,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
(2)颔联上句写诗人盼望天明,实则一语双关,渴盼时局
好转。
下句运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达了对俄国侵占我国领土的震惊与愤慨之情。
(3)颈联感慨阴沉的天气太多,夜空只有残月和疏星,以此象征清政府的统治腐败黑暗,民族前途微茫,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4)尾联“我”独立于斗室,联想(想象)到此时民众都在酣睡,以此隐喻国民的愚昧麻木,表达了对民族命运的优虑之情。
(从比喻或景情角度作答亦可得分)(作答时应从表达技巧与所抒情感两方面考虑)
名篇名句默写
16.(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2)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