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政府的公利性与自利性

浅析政府的公利性与自利性

浅析政府的公利性与自利性
浅析政府的公利性与自利性

浅析政府的公利性与自利性

摘要: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作为政府本身所固有的基本职能之一,体现了政府具有公利性的一面,更构成现代民主政府的本质属性。但政府也有自身的利益即自利性,自利性是政府非本质的属性。这种属性客观存在,并且有扩张的可能。本文探讨了政府自利性的各种表现形式和主要特征,并提出界定政府合理自利的方法及控制政府不合理自利的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政府的公利性;政府的自利性;政府自利性扩张;政府自利性控制

现代政府是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社会公共产品的提供者。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它体现了公利性这一现代民主政府的本质属性。离开了这种公利性,政府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与合法性。但是,政府除了这种公利性、利他性以外,也无可置疑地存在着自身的利益,即政府除了为社会服务的公利性之外,还具有自利性。政府的自利性是指政府除了具有管理公共事务的本质属性之外,具有为自身组织生存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的属性。就我国而言,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不应存在任何属于自己的特殊利益。从政府所代表的社会全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来看,政府的确不存在自利性。但是换一种角度来分析,政府本身是一种社会组织,这一组织也是由不同的公务员个体组成的,这些个体在中国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群体,他们本身也是“人民”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一群体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特别是拥有对行政权力的直接行使权,他们构成了社会的精英阶层之一。应正视政府及其组织人员(公务员)的自利性,并将其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和范围之内。

一、政府自利性的表现形式

利益总是隶属于一定的主体,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利益。政府本身有其自身的利益,政府各部门也各有其利益,而且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也有很大的区别。政府行为和国家公务员的行为与其自身利益有密切关系。这就是说,政府作为社会组织同样追求自身的良性发展,政府作为一个整体,是其成员的共同利益代表。另外,作为地方政府为“造福一方”,追求地方利益的最大化,也会导致政府组织自利的发生。同样的道理政府职能部门乃至公务员个人为了追求部门利益的最大化,也会追求部门或个人的自利。

(一)地方各级政府的自利

地方各级政府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实施本地行政管理职能。中央政府更多地考虑全国的利益、全社会的整体利益。而作为地方公共事务管理的地方政府则更多地考虑地方利益。地方各级政府的自利有多种表现形式:

1、东西部地区政府利益之争。地方政府作为社会整体的一部分,其根本利益跟全局利益具有一致性。但是,不同地区都追求本地区的高速发展,这就引起社会整体资源配置的不

均衡问题,从而引起不同地区的利益分化,导致地方政府追求本地区的自利,有时为了自利而损害全社会公利或是别的地区的利益。西部大开发,对于东部和西部来说都是机遇,会给双方带来巨大的利益。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东部地区政府鼓励本地的企业去西部开发,他们把资金、技术、市场渠道带到西部,一个重要目的是盈利。东部盈利的动机与西部求发展的目标之间必然有一定差距,可能会出现利益的冲突。东部地区开发西部的自然资源可能会以较低的资源开发费用而将原料运出,而后又会将附加值较高的成品卖给西部,从而进一步拉大东西差距。甚至,开发完资源后还会给资源产地留下一大堆难题,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职工失业、财政收入锐减等。

2、上下级政府的利益之争。上下级政府都是行政管理组织,对于相同的公共事务都有管辖权。按理上下级之间管辖的权限是很明确的,但是为了经济利益或是减少工作量的自利需要,上下级政府之间也会为了自利而出现冲突。这方面的例子可谓屡见不鲜。

3、地方政府为了实现政府目标而为本地企业争利。我国现行体制要求各级政府必须确定各地每年的经济发展指标,并要为这一经济发展目标而努力。由此出现了“政府目标责任制”现象,地方官员为了保证本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常与地方企业挂钩,或曰蹲点扶持,或曰工作指导,有的干脆由党委常委或政府常委直接到国有大中企业挂帅(俗称“常委企业”)。一旦,这些企业与竞争对手争利,特别是与别的地区的企业争利时,这些领导常以政府的名义进行行政干预,以保证地方利益,同时实现地方政府的自利。

4、地方政府为了吸收外来投资而无原则地让利。吸引外资是改革开放之初的一项重要措施,外资的流入为地方经济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是,很多地方政府在吸引外资时常无原则地让利,提供所谓“最优惠”的条件,甚至与现行法律法规冲突也在所不计。无原则地吸引外资破坏了我们整体的投资环境,实现本地利益的最大化,满足了地方政府的自利,但是破坏了“经济全国化”,也影响了本地国有企业的发展。无原则的让利,使本地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竞争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国有企业转轨改制本来就有困难,现在更是雪上加霜,这加大了改革的成本,也不符合WTO规则。

5、地方政府为实现本地的经济社会管理职能而与中央争利。“在中国现阶段,地方政府担负着地方社会管理,兴办地方社会事业,保障地方福利和社会经济发展等项职能,同时,还兼有本地区内相当庞大的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职能。肩负这样的双重承担,往往使地方政府成为该地区共同利益主体,必然具有维护和扩展本地区利益的内在要求。”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共同利益的代表者,总希望从中央所给政策这个大锅里面,捞到比别的地方更多一点的“特殊待遇”,以求获取比别的地区更快的发展速度,从而实现地方政府的“政绩”。

地方政府的这种争利行为,有其合理的一面,因为这是地方政府追求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但是地方政府一味地争利就很容易以损害全国公利为代价,从而走向其反面。

(二)政府职能部门的自利

长期以来我国的政府管理体制采用的是条块分割,作为“条条”的政府职能部门与作为“块块”的地方政府之间常常出现磨擦。政府职能部门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是其成员的共同利益的代表者,因而为了部门的利益而与国家或是地方争利益的现象并不少见。

1、政府职能部门执法产业化。政府职能部门享有社会事务的管理权,职能部门执法的本质就是服务,就是为广大纳税人提供公共安全、公共秩序等服务性的“公共物品”,而绝对不是为私人或个别利益集团谋取私利。但是,目前在一些地方,某些部门存在着某种不同程度的权力蜕变和异化,他们用人民给予的权力向人民群众巧取豪夺,把执法的过程变成实现某种利益和经济收入的过程,执法所得的收入少量交给国家,而大量的却化归执法部门或者执法群体所有,甚至给予执法的个人予以“提成”,这就是“执法产业化”。执法产业化的实质是实现职能部门的部门利益,其形式是以权谋“公”。为了部门自利,牺牲了执法的严肃性、公正性。如私设审批事项,项项收费;乱找罚款事由,事事罚款;不施行政许可,以罚代管;勾人违法乱纪,执法得利,等等。

2、政府职能部门与地方政府争利。首先,职能部门与地方政府在政治上争权。我国政府职能部门大多实现双重从属制,既要服从地方政府的领导,又要服从上级职能部门的业务指导。这种条块分割体制,在某种程度上为职能部门争利创造了条件,某些职能部门借口有些事务由上级职能部门直接指导,不与地方政府协调,独自发文,擅自执法,与地方政府争夺地方事务的管辖权,产生行政越位现象,使行政相对方在地方政府和地方职能部门之间,无从选择,不知该执行谁家的“法”。由于管理主体的混乱,造成市场经济秩序混乱,政府提供良好社会市场环境的职能无法实现;其次,职能部门与地方政府在经济上争利。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职能部门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利益群体。各个部门都在增加本部门职工的收入,增加部门福利收入的主渠道是创收。包括向下属各单位收取各种各样的费用。拥有下属部门数量是其创收量大小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职能部门与下一级政府争抢管辖下一级部门和单位的权力。同时,各种职能部门为了部门利益也到同级政府去与别的部门争夺资源的管辖权,使地方政府的管理工作量增大,地方政府要不断地在各部门之间作协调工作。另外,由于一些实业部门与政府实行了财政总承包、利税包干以及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在完成政府的承包任务后,盈余则归部门所有。为了这种部门盈余,职能部门与下属单位不遗余力地利用职权到市场中去逐利,当这种逐利行为与公利发生冲突时,不惜以牺牲公利为代价满足部门自利;再次,职能部门与地方政府在行为上推责。职能部门的行政经费一般是固定的,有些职能部门为了节约经费或把经费挪作他用,以最大限度地得到满足部门的自利,就尽可能将那些理应承担但无利可图的职责或任务,推给地方政府。

(三)政府组织成员的自利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社会成员都有自己的利益需求,这些利益需求有物质性的,如金钱、住房、社会福利;也有非物质性的,如精神嘉奖、荣誉称号;还有一些既有物质性,又有非物质性的利益需求,如安全,就是兼有二者特性的利益需求。诚然,全体社会成员存在着某些共同的需求,如国防;但各个社会成员或不同的社会集团又有各自不同的利益需求,如不同的社会阶级、阶层以及不同的民族、宗教和职业集团乃至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利益要求及实现途径。这是因为迄今为止乃至可以预想的未来,社会都不可能充分满足一切人和团体的需要。而政府组织成员的自利主要通过组织的自利得到满足,公务员既是行政权力的行使者,又是普通公民,具有为自己谋取利益的优越条件。人不仅为生存而斗争,而且为享受而斗争,准备为取得高级享受而放弃低级的享受。众多公民选择公务员职位——或是为了物质

利益,或是为了精神利益,或是为了政治利益——常常寻求权力扩张的突破口,以满足自己的利益需要。一些成员利用行政权力谋私利,干违法乱纪的事,那不仅是自利的膨胀,更是对社会的犯罪。

二、自利性:政府的非本质属性

对于政府的自利性应一分为二,不能一概否定,政府自利性也有其合理的一面,正确认识政府的自利性,就应分析政府自利性的基本特征。

(一)政府的自利具有客观合理性

一般来讲,个人和组织的一切行为都源于对利益的追求,换言之,利益是个人和组织活动的根本动因。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尽管人们对利益的认识和表述存在区别,但在满足需要这一点上则根本一致。因此,需要是形成利益的根本前提。对此,希克有过精辟的论述:“当人的某些需要得不到充分满足时,它就会使人产生一种想去满足它的要求,或者,由于某些需要对人的感情和爱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它也会使人产生一种不断重复的、在某些情况下不断加深的要求,而利益正是人们为满足这种客观引起的需要而出现的一种集中的、持续时间较长的意向。这种意向反映在人的行动上就是不断地、努力地、顽强地、有时甚至是热情地追求这种需要的满足,也就是贯彻和实现他们的利益。”马克思也认为人的利益首先起源于人的需要:人们为了求得个体和种族绵延,必须从事物质生产劳动以满足各种需要。也就是说,利益是以各种各样的需要和对需要的满足为其客观基础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组织及其成员对需要的满足和自我利益的追求也是合理的,无可厚非的,让政府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甚至大公无私是不现实的,实际上没有利益支撑的公利行为是难以长久的、稳定的、持续的、理性的和有节制的。

(二)政府的自利具有从属性

尽管政府的自利具有客观合理性,但政府毕竟不同于一般社会组织,他建立在人民的公意达成和公意授权的基础上,“人民把管理公务的权力委托给政府,并且通过定期集会,考察是否保留现有的政治形式,以及是否让现在任职的官吏继续当政,用以防止政府篡夺主权”。那么,政府的一切行为,都必须符合和有利于公民的意志、利益和需求,有悖于此的政府必然丧失其存在的基本依据。因此,现代政府的公利性是第一位的,决定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更应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这种政府“彻底清除了国家等级制,以随时可以罢免的勤务员来代替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老爷,以真正的负责制来代替虚伪的负责制,因为这些勤务员经常是在公众监督之下进行工作的。”

相比之下,政府的自利性,也就是非本质的了,是公利性的派生物。政府代表人民的利益,政府组织成员本身也是人民的一部分,政府的自利性是公利性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从属性。一旦政府的自利与社会的公利相冲突时,政府的自利必须服从全社会的公利,不能将

政府的自利置于公利之上。一旦政府的自利超越了政府的公利,就表明政府走向了自己的反面,政府权力出现了异化,此时政府的权威必然会受到威胁,政府的合法性将降低甚至丧失。

(三)政府的自利具有限制性

正是由于政府的自利性是从属的、非本质的,它毕竟是局部利益的体现,虽然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是这种局部利益,必须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不能让其任意扩张,失去限制的自利必然引起私欲的膨胀。

拥有行政权力的政府是为人民办事的,要在承认政府具有自利性的基础上,我们应对这种自利进行有力的制约,对于政府的自利性必须有所限制。对于政府自利性的限制,应掌握两个基本的原则:其一,适度(有限)满足原则。对于政府自身合理的自利应得到“适度”满足。这里的适度上指政府及其人员获得的利益总体上应不低于甚至略高于社会平均水平。这是因为政府集聚了大量的人才,现代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政府管理是高层次的社会管理,管理层利益的满足度,应能代表和反映我们这个社会的发展程度。在这一范围内的政府自身利益就是合理的,也是可行的,满足它,非但不会违背反而会促进全社会利益的;其二,补偿原则。一旦政府合理的自利受损,或者政府的自利低于整个社会的平均水平时,应对政府的自利进行一定的补偿。如果政府的自利长期处于社会的平均水平之下,政府组织的成员就可能往利益更高的行业跑,这样最终会影响政府实现公利性。当然,一旦政府的自利影响了别的利益群体的利益时,政府也应对别的利益群体进行补偿,政府不能凭借自身所拥有的权力只顾自身的利益,而不顾社会公利。

(四)政府的自利具有扩张性

政府的自利虽然是从属性的,应受到合理的控制,但是政府是拥有行政权力的组织,一旦权力失去了制衡,权力就会走向正确行使的反面。由于权力的制衡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一旦制约行政权力的体制不健全或是体制中有一点点缺陷,都可能使行政权力失去制约,此时,政府的自利就具有了膨胀的实现条件。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政府转变职能与机构改革仍未有实质性突破,政府自利的扩张实际上还有相当大的空间。加上政府的活动具有不以直接盈利为目的的公共性。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其供给一般是以非价格为特征的,即政府不能通过明确价格的交换从供给对象那里直接收取费用,而主要是依靠财政支出维持其生产和经营,很难计较其成本,因此缺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直接利益驱动。同时民众更关注政府的公平公正,关注政府办了多少实事、好事,一般不特别关注政府行政到底花了多少成本。政府官员为了得到社会的好评,实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也往往以办实事、好事为己任,至于办事成本时常并不放在政府决策的首要位置上。因而,往往出现政府办事成本很高,办事效率很低的局面。在扩大化了成本之中,政府的自利很容易得到满足,而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更是政府自利扩张的必然结果。

行政权力的扩张也为政府自利的扩张提供了可能性。当前,行政扩张的主要体现有两个方面。首先,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具有基础性作用,但并非唯一的作用,市场机构调节并不排除政府调节。相反,由于市场本身的缺陷,以及市场发育不完善而出现的功能缺陷,需要政府发挥作用,即需要政府“弥补市场失灵”。并且,在体制转型期间还需要政府部分地

替代市场,“帮助”建立市场经济,推进市场化改革,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出现行政权力的扩张。其次,由于当前政治体制的不完善,党政不分以及行政权力向权力机关和司法机关越位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行政权力的扩张使政府拥有了超越自身权力的权力,不利于其它国家机关的监督和制约,在失去监督和制约的情况下,政府自利的扩张就由可能变为现实。

三、政府自利性扩张的控制

政府具有自利性,政府的自利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客观性。但是政府的自利具有扩张性,所以我们必然控制政府自利的扩张。

(一)界定合理的政府自利

要控制政府的自利首先必须界定政府合理自利的范围。

1、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上界定政府自利的合理范围。地方政府合理的自利是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一个重要动力,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合理界定,能使地方政府满足自利采用合理的途径。建国以来,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一直处理得不够合理,中央政府对于地方政府时而“放权”时而“收权”,没有定规,全凭中央单方的意志。这种关系客观上造成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争利,当中央政府控制严格时,地方政府想方设法规避中央的管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当中央政府控制松动时,地方政府争夺权力的最大化,进而实现地方利益的最大化,此时地方保护主义、地方本位主义又会抬头。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的最重要手段,是用法律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限划分,对于地方政府的权限越明确具体,地方政府的自利也就能更准确地界定。

2、从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上界定政府自利的合理范围。中国的政府与西方国家政府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中国实行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政府代表国家管理企业。因此,不管政企如何分开,企业的所有权仍归政府,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这一事实决定了政府不管怎样放权,最终不得不要伸手管理企业,地方政府最终要代表企业的利益,在这种现状下,政府争利是不可避免的。不解决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府的自利问题也就不可能根本解决。笔者认为,政企关系应从体制上彻底动手术,实行体制变革才能从根子上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对待企业问题政府管理失效是客观的,可引入政府体制改革中“小政府、大社会”的方法,彻底将企业交给社会中介组织去管理,政府只管公共事务,企业的“私务”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政府加强对中介组织的监管。在政府的严格监管下,中介组织全权管理企业的事务,这样政府再也不必当什么“运动员”,也不必再去“划桨”了。没有了这部分自利,政府就可以更好地实现公利。

3、从政府“块块”与部门“条条”之间关系上界定政府自利的合理范围。“条条”与“块块”的问题,就要是地方政府与职能部门的关系问题。职能部门与地方政府的矛盾根源在于双重领导体制问题,在体制转轨的过程中,职能部门在不断变动,职能部门的职责变化太快,而又时常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理顺地方政府与职能部门的关系十分重要。理顺关系的中心环节就是更加明确地以法律规定两者的管辖范围、责任和权利。

(二)控制不合理的政府自利

1、扩大公民对公共行政的参与。政府自利的扩张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也有控制政府自利的愿望,因此控制不合理的政府自利离不开作为行政相对方的人民群众。但是,目前人民群众缺乏控制政府的有效手段,大多数情况下无法保护自己的利益,或是保护自己利益的成本很高,在强大的行政权力面前,分散的人民显得软弱无力,使得人民群众对政府自利只能消极对抗,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政府的权威性,也影响了政府公利的实施。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拓展公民对政府过程的参与深度和广度,特别是不仅在实体法上而且也在程序法上保证公民参与公共行政的权利,使公民在政府的公共管理活动中,能够比较充分地表达和自己的合法权益意愿。

2、量化自由裁量权减少政府不合理自利。社会公共事务与及其管理的复杂性和权变性决定了自由裁量权是行政机关所拥有的一项必不可少的行政权力,但是,长期以来政府自由裁量的领域和幅度过大,这增加了行政机关的随意性,为行政机关“政治创租”、“政治抽租”大开方便之门。在这种情况下,大权在握的政府官员极有可能“受非法提供的金钱或其他报酬引诱,做出有利于提供报酬的人从而损害公众和公众利益的行为”。而通过量化自由裁量权,将政府行政的可自由处理的额度降到最低,行政相对方就能较好地控制行政主体的行为,也就在相当程度上抑制政府不合理自利的恶性膨胀。

3、确保政府的透明度,暴露政府不合理自利。政府不合理的自利之所以能存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政府过程不公开,政府行为暗箱操作,很少让相对方参与。由于政府缺乏透明度,公民就缺乏必要的相关信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公民和社会就很难对政府不合理的自利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因此要从根本上控制政府的自利,就必须实行政务公开。需要强调的是,政务的公开不能是政府口头的承诺,而应成为民众的法定权利,即人民对政府公共行政活动拥有知情权,包括公开机关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人员管理和经费开支等情况。政府行政机关应通过向社会公开明示自己的职责范围、行政内容、行政标准、行政程序、行政时限和违示惩戒办法的方式,增强公共行政过程的透明度。

4、实行审计的社会化追究政府不合理自利。现行的审计制度对于监督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财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这种内部监督制度有着无法解决的缺陷。审计机关也是行政机关,审计机关从属于地方政府,地方各级审计机关由地方各级政府管辖,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与地方各级政府有着很大的利益共同性,各级审计机关即使审计出了问题,没有地方政府点头,也很难依职权对被审计者作出处罚,地方政府对符合地方利益的被审计者的问题,可能会采取纵容的态度。有时,地方政府迫于政府各方面的压力,不得不牺牲民众的利益,保护政府方面的利益。这就使审计机关出现了“政府失灵”问题。对于审计“政府失灵”,解决的方法就是对于现行审计制度进行改革,要允许社会审计组织参与政府财务的审计,让政府部门有一个外部审计的制约机制,外部审计机制应得到人大授予相应权力,并向人大负责。有了外部的审计机制,政府的不合理的自利就能让社会组织公之于众,这样处理政府的不合理的自利就有凭有据了。

5、规范公共事业听证制度,消除政府不合理自利。政府所处的“某些迫切需要的公共产品的垄断供给者的地位”决定着政府拥有对许多公共事业的垄断经营权。这种没有竞争的

垄断极易使政府丧失对效率、效益追求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压力,成为政府扩展自利的温床。因此打破政府对公共事业的绝对垄断价格,实行公共事业的价格听证制,现已成了国人的共识。目前中国公共事业的听证制度正在快速发展,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相对方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是公众在政务不公开的情况下,不能准确地知道公共事业有多少是合理的成本,又有多少是不合理的成本,因此在听证会上相对方总处于劣势。可见,听证制度不仅要让相对方参与听证这一个环节,更重要的是要从制度上保证相对方参与公共事业单位活动的全过程,只有公共事业的全部活动过程进入了公众的眼帘,公众掌握了充足、真实的数据,才能发挥听证所应有的监督功能,也才能有效控制政府有关部门和公共事业单位将自利凌驾于公利之上。

参考文献

[1]闫洪芹.公共组织理论:结构、规则与行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7

[2]康志华.行政调查初探[D].中国政法大学:2004

[3]何永刚.市场经济条件下地级市政府运行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05

[4]戴扬.政府决策权力机制优化问题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

[5]高庆年.政府的自利性及其法律调控[J].探索:2000(01)

[6]崔卓兰.依法行政与行政程序法[J].中国法学:1994(04)

政府采购业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资料.docx

政府采购管理制度 第一条为加强学校政府采购的管理,规范采购行为,提高采购效率,促进学校廉政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财政部《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规定,结合学校实际,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凡使用学校财政性资金采购的货物、服务和工程类项目均适用本制度。 第三条学校政府采购项目必须经过立项、论证、审批等确认程序,并落实经费来源后方可组织实施。 第四条学校政府采购分政府集中采购、分散自行采购等两种类型。政府集中采购是指学校委托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组织实施的、属于黑龙江省年度集中采购目录以内、且符合集中采购项目标准的采购活动;分散自行采购是指学校自行组织实施的、属于集中采购目录以内,但采购预算额度在“集中采购限额标准”以下的项目和集中采购目录以外政府采购限额标准以上项目的采购活动。 第五条学校政府采购活动,凡《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及政府其他法律法规已有规定的,一律从其规定执行。 第六条学校政府采购领导小组是学校政府采购工作的领导、决策机构,研究决定学校政府采购工作的政策、制度和有关重要事项。领导

小组由校长任组长,由分管采购工作的副校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其他校领导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其主要职责是: (一)全面负责学校政府采购工作。 (二)审定学校政府采购工作规章制度。 (三)审定学校各部门政府采购预算的申请。 (四)讨论、决定学校政府采购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第七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学校原相关文件规定与本制度不符的,以本制度为准。

地方政府性债务基本情况

一、地方政府性债务基本情况 (一)地方政府债务的构成 地方政府债务分为两部分:一是可以根据公开数据测算的显性债务,主要包括平台贷、城投债、信托以及中央代发地方债;二是公开数据不可获得、难以统计的隐性债务,包括垫资施工、BT、BOT、融资 租赁、售后回租、发行理财产品、私募、违规集资、养老金隐性债务。(二)债务规模及变化情况 国家审计署2011年第35号: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91亿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67109.51亿元,占62.62%;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23369.74亿元,占21.80%;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其他相关债务16695.66亿元,占15.58%(见图1)。地方政府负债余额超过了全国GDP的l/4,超出当年公共财政收入达24074 .4亿元.总债务率高选129. 07%。

2013年第24号公告: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截至2012年底,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38 475.81亿元(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8 437.10亿元、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9079.02亿元、其他相关债务10 959.69亿元),比2010年增加4409.81亿元(其中12个地方政府本级减少1417.42亿元,24个地方政府本级增加5827.23亿元),增长12.94%。从债务形成年度看,2010年及以前年度举借20 748.79亿元,占53.93%;2011年举借6307.40亿元,占16.39%;2012年举借11 419.62亿元,占29.68%。 36个地方政府债务余额逾3.8万亿元,两年增长近13%,有9个省会城市本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超过100%,截至2012年底,抽查的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超过3.8万亿元人民币,较2010年底增长近13%,同时警示在地方政策性债务管理中存在偿债压力大、借新还旧率高、变相融资突出等问题。

浅析政府的公利性与自利性

浅析政府的公利性与自利性 摘要: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作为政府本身所固有的基本职能之一,体现了政府具有公利性的一面,更构成现代民主政府的本质属性。但政府也有自身的利益即自利性,自利性是政府非本质的属性。这种属性客观存在,并且有扩张的可能。本文探讨了政府自利性的各种表现形式和主要特征,并提出界定政府合理自利的方法及控制政府不合理自利的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政府的公利性;政府的自利性;政府自利性扩张;政府自利性控制 现代政府是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社会公共产品的提供者。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它体现了公利性这一现代民主政府的本质属性。离开了这种公利性,政府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与合法性。但是,政府除了这种公利性、利他性以外,也无可置疑地存在着自身的利益,即政府除了为社会服务的公利性之外,还具有自利性。政府的自利性是指政府除了具有管理公共事务的本质属性之外,具有为自身组织生存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的属性。就我国而言,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不应存在任何属于自己的特殊利益。从政府所代表的社会全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来看,政府的确不存在自利性。但是换一种角度来分析,政府本身是一种社会组织,这一组织也是由不同的公务员个体组成的,这些个体在中国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群体,他们本身也是“人民”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一群体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特别是拥有对行政权力的直接行使权,他们构成了社会的精英阶层之一。应正视政府及其组织人员(公务员)的自利性,并将其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和范围之内。 一、政府自利性的表现形式 利益总是隶属于一定的主体,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利益。政府本身有其自身的利益,政府各部门也各有其利益,而且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也有很大的区别。政府行为和国家公务员的行为与其自身利益有密切关系。这就是说,政府作为社会组织同样追求自身的良性发展,政府作为一个整体,是其成员的共同利益代表。另外,作为地方政府为“造福一方”,追求地方利益的最大化,也会导致政府组织自利的发生。同样的道理政府职能部门乃至公务员个人为了追求部门利益的最大化,也会追求部门或个人的自利。 (一)地方各级政府的自利 地方各级政府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实施本地行政管理职能。中央政府更多地考虑全国的利益、全社会的整体利益。而作为地方公共事务管理的地方政府则更多地考虑地方利益。地方各级政府的自利有多种表现形式: 1、东西部地区政府利益之争。地方政府作为社会整体的一部分,其根本利益跟全局利益具有一致性。但是,不同地区都追求本地区的高速发展,这就引起社会整体资源配置的不

会计政策的单方供给及其执行的策略性行为(1)

会计政策的单方供给及其执行的策略性行为 本文主要通过会计政策的政府单方供给这一基本事实,以实证的研究视角和博弈分析的方法,对会计领域中存在、.发生和披露的各种违反既定会计政策的事件按其动机给予必要的归纳.根据理性人假设和相应的利己动机,按照博弈分析的基本研究路径,试图从会计政策供给方的利益偏好.权力安排以及会计政策的可靠性缺损这三个方面,解释会计主体普遍存在着的会计信息失真. 失范和失德的可能性原因,并进一步说明任何一项政策的执行如果出现大规模的非合作博弈.我们在谴责信息失真. 失范和失效这些败德行为的同时,是否也应反省一下会计政策的供给方的责任.?关键词会计政策供给方会计政策执行方利益冲突策略性行为 一、问题的提出?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失范和会计信息失效是近几年来会计信息制造业十分突出的质量问题。一般认为,这些质量问题的一般分析模式的逻辑是:在委托—代理状态下,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会计信息制造者利用信息占有优势,进而逆向选择了损人利己的行为模式。具体表现为:利己主义的过度追求;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沉落;外在法律约束的软化以及国家监督力量的不足和监督效率的低下。 上述基于企业理论的分析在逻辑上似乎是成立的,但却忽略了一个正确的参照系:你们在谴责会计信息制造者损人利己的时候,是假定会计政策供给方所供给的会计政策是公正的和利益均衡的产物。我们知道,会计政策作为企业利益的分配尺度,而这一利益的分配尺度却由外部的政府机构制定并单方提供的。根据瓦茨和齐默尔曼教授1999年的实证研究结果,政府和政府官员作为一个利益集团,自利性决定了其参加政治活动的动机是为了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在经济人假设条件下,企业法人作为一个经济人,其目的是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政府和政府官员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动机驱动下,这种由政府单方供给体制所

产业经济学第四章案例参考答案

第四章长虹大规模采购彩管——提高竞争对手的成本 1.企业如何才能有效得实施策略性进入壁垒? 答:原有企业要成功实施策略性进入壁垒,除了投资成本满足必需的条件之外,这种策略性投资必须具有承诺价值,原有企业的这种投资能否成功阻止进入取决于三个基本条件: (1)这种策略性投资必须发生在进入者的进入决策之前,而且能被进入者观察到。 (2)这种投资能通过改变原有企业的策略空间和支付函数或通过向进入者传递有关市场信息而改变进入者对进入后利润的预期,从而影响进入者的进入决策。 (3)这种投资必须是不可回收或不可逆的。 2.影响未来成本结构的进入阻挠有哪些方式? 答:(1)过剩生产能力投资。一旦进入者进入,原有企业可利用已投资的闲置生产能力迅速扩大产量,实施斗争策略,使进入者蒙受损失。潜在进入者在观察到原有企业所作的过度生产能力投资后,理性预期到自己进入后将招致原有企业激烈的价格战,自己无法从进入中获利,因此会放弃进入。 (2)干中学。原有企业先进入市场,因此在学习效应上具有天然的优势,相对于进入企业拥有更多累积的生产经验,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就会享有成本优势。原有企业为达到阻止潜在进入者的进入,会充分利用干中学这一技术性因素,进行策略性投资。 (3)提高竞争对手的成本。原有企业通过策略性行为提高竞争对手的成本的方法自己处于成本优势,同样可以达到阻止进入的目的。提高竞争对手成本的很多,主要有:垂直一体化、利用政府管制、利用产品的互补性和配件生产、提高工资和其它投入品的价格 3.策略性进入壁垒会对市场结构产生何种影响? 答:策略性进入壁垒是在位企业通过其策略性行为设置的进入壁垒。由于原

有企业拥有首先行动和信息上的优势,它可以通过进行不可逆的投资或通过自己的行动向潜在进入企业传递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使潜在进入者预期到进入后无法获得经济利润,从而主动放弃进入。如果发生进入,则市场结构变成了寡占市场,进入者的利润水平取决于寡占市场的均衡结果。而寡占市场的均衡结果又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如进入后市场需求曲线、企业的成本函数等。在一定的条件下,原有企业通过对能影响潜在进入者选择的资源进行投资而实现了进入阻挠。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意见和建议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意见和建议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必须坚持“从严控制、规模适度、防范风险、注重效益”的原则,一方面,负债是政府主动经济行为,要限制举债行为,控制负债规模,防范债务风险;另一方面,负债是客观存在和现实需要,要加强资金调度.重视资金效益.提升偿债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严控新债,用好旧债,滚动发展,良性循环.使负债既不能压垮政府,影响政府职能的发挥和有效运作.同时也不能让地方政府因为资金短缺而束缚当地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因此,地方性政府债务的管理重点,就是控制和运作。 (一)控制 主要是控规模、控风险,措施有: 1.建立政府性债务举债审批制度。整体把握政府性债务总额,分类控制债务规模。要着重把握项目的有效性.选择能有效推动经济发展、有效促进民生经济、有效帮扶企业生产的政府主导性项目.坚决防止低水平重复投资,讲求项目投资效率与资金使用效益。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整体把握债务的总体规模。新增项目举债应遵循“举债适度,讲求效益,加强管理,规避风险”的原则.对举债规模、还款期限、偿债资金来源与债务偿还能力进行事前评审论证。 2.建立政府性债务风险防范机制。一是要明确举债原

则、举债范围、债务资金的使用与监管.规范举债行为;二是定期地对债务分类结构实行动态分析,建立债务动态监测评估机制;三是根据经济发展、财政收支及政府债务的总额及分类结构.设定多项风险控制指标,确定还债能力与可用财力相适应的政府举债规模。 3.建立举债成本效益理念。要对融资成本进行核算,综合项目建设资金需要的具体情况.确定融资结构及期限.拓展融资品种,降低财务费用。 4.建立政府性债务责任追究机制。防止和杜绝举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树立债务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对项目及其资金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督与审计;对未按规定程序举债、违规担保、截留挪用债务资金以及造成项目资金严重浪费的行为,要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行政或法律责任。 5.设立政府性债务偿债机制。一是建立项目建设硬平衡制度,针对建设项目,确定用土地资产或其他资产平衡建设资金,确保偿债资金来源;二是建立项目收益归集制度.坚持“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的原则.将政府性项目收益归集到偿债专户,作为偿债资金的来源保障;三是建立偿债准备金管理制度,以有效防范和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规范政府偿债资金的筹集使用管理,增强政府对债务的承受能力。确保财政平稳运行。 (二)运作

基于公共选择理论视野的政府自利性研究

基于公共选择理论视野的政府自利性研究 周建国靳亮亮 内容提要政府自利性主要是指政府的不合理利益及其实现。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角度来看,政府自利性有政治学和经济学两大渊源,可以划分为政府官员自利、政府部门自利和政府整体自利三个方面。其主要表现在公共政策失效、公共物品供应低效和政府扩张诸方面。公共选择理论从规则变革和引入竞争的角度提出了对政府自利性矫正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公共选择理论政府自利性公共政策 传统上人们将公共性作为政府的唯一属性,认为政府产生与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提供公共服务和创造公共价值。政府及其成员是人民的公仆,是以民为本的政治人、公共人。政府通过提供与维护法律、秩序、安全、福利等公共产品来增强自身存在的合法性以实现公共利益维护的目标。① 然而,公共选择理论并不完全赞同政府存在公共属性的论断,它运用理性经济人假设将政治与经济领域的活动加以统一,认为在政治领域活动的主体同样遵循“经济人”假设,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政府公共性完全由政府自利性衍生而来。在健全的法制状态下,自利的主体自然导向政府公共利益的实现。广义而言,政府自利性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狭义而言,政府自利性主要是指政府的不合理利益及其实现。本文所论述的,仅限于狭义的政府自利性,即政府机构中存在的一些非社会公共性或非国家整体性利益,是政府对满足自身需求的社会稀缺资源的占有。 政府自利性的理论渊源与现实划分从历史的角度看,政府自利性研究主要有经济学和政治学两大渊源。经济学对政府白利性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亚当?斯密在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说道:“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我们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②经过西尼尔、帕雷托等人的完善,“经济人”假设成为一种极具解释力的理论。其内容可以归结为三条:第一,每个人都是自利的,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都是理性的“经济人”;第二,人的行为都受理性指导,任何决策都会经过有意识的计算和权衡;第三,每个人对信息的掌握不仅是充分的,而且是不用支付任何成本的。 政治学对政府自利性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政治哲学中人性自私的论述。柏拉图在晚年逐渐意识到以“哲学王”为基础的“理想国”统治可能导致内部成员为谋求私利而相互斗争,因而主张制定法律作为“哲学王”思想的有效补充,其中隐含了对人类自利性的考虑。亚里士多德在批评柏拉图政治观点的过程中提出“人类的私心不会因为公有制的建立而随之消灭”的观点,认为“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公共的事物;对于公共的一切,他至多只留心到其中对于他个人多少有些相关的事物”。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将人性作为研究社会政治问题的出发点,认为人欲望无穷而能力 95  万方数据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意见和建议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意见 和建议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意见和建议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必须坚持“从严控制、规模适度、防范风险、注重效益”的原则,一方面,负债是政府主动经济行为,要限制举债行为,控制负债规模,防范债务风险;另一方面,负债是客观存在和现实需要,要加强资金调度.重视资金效益.提升偿债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严控新债,用好旧债,滚动发展,良性循环.使负债既不能压垮政府,影响政府职能的发挥和有效运作.同时也不能让地方政府因为资金短缺而束缚当地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因此,地方性政府债务的管理重点,就是控制和运作。 (一)控制 主要是控规模、控风险,措施有: 1.建立政府性债务举债审批制度。整体把握政府性债务总额,分类控制债务规模。要着重把握项目的有效性.选择能有效推动经济发展、有效促进民生经济、有效帮扶企业生产的政府主导性项目.坚决防止低水平重复投资,讲求项目投资效率与资金使用效益。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整体把握债务的总体规模。新增项目举债应遵循“举债适度,讲求效益,加强管理,规避风险”的原

则.对举债规模、还款期限、偿债资金来源与债务偿还能力进行事前评审论证。 2.建立政府性债务风险防范机制。一是要明确举债原则、举债范围、债务资金的使用与监管.规范举债行为;二是定期地对债务分类结构实行动态分析,建立债务动态监测评估机制;三是根据经济发展、财政收支及政府债务的总额及分类结构.设定多项风险控制指标,确定还债能力与可用财力相适应的政府举债规模。 3.建立举债成本效益理念。要对融资成本进行核算,综合项目建设资金需要的具体情况.确定融资结构及期限.拓展融资品种,降低财务费用。 4.建立政府性债务责任追究机制。防止和杜绝举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树立债务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对项目及其资金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督与审计;对未按规定程序举债、违规担保、截留挪用债务资金以及造成项目资金严重浪费的行为,要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行政或法律责任。 5.设立政府性债务偿债机制。一是建立项目建设硬平衡制度,针对建设项目,确定用土地资产或其他资产平衡建设资金,确保偿债资金来源;二是建立项目收益归集制度.坚持“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的原则.将政府性项目收益归集到偿债专户,作为偿

地方政府自利性

浅谈地方政府的自利性 姓名:石敏专业年级:政治学2011级学号:128619030129 【摘要】政府自利性, 是与政府公共性相对应的不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政府属性, 它表现为政府以潜在或显在的方式去追求政府自身的利益, 而政府自身的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既有重叠的地方又有不一致的地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形成,一些地方政府以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和牺牲社会公众利益来实现其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问题越来越突出。这种地方政府逐利性行为不仅使各地间陷入了恶性竞争的循环之中,而且也使公众福祉、市场秩序、政府公信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遭到严重损害。 【关键词】地方政府自利性表现原因对策 【正文】一、地方政府自利性的表现。 地方政府自利性是指政府偏离公共效用最大化的目标,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属性。其大致包括以下三点内容:一是政府官员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努力使政府在微观方面偏离公共效用;二是政府机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使政府行为偏离公共效用;三是地方政府作为独立行为主体追求地方利益最大化和本级政府利益最大化。 (一)政府官员追求个人利益。 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 政府官员与社会经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他们也具有自身的利益要求。非财政供养人员的利益需求主要是通过市场手段来解决, 依据能力本位、效率优先原则进行一次分配, 市场这种“看不见的手”自发产生作用, 人在自利动机的引导下, 努力提升自身素质, 增强本领, 提高技能, 以期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这种自利性不仅无可厚非, 还需要倡导、鼓励。因为在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 不知不觉地增进了公共利益, 增加了国家的财税收入。但是政府工作人员是财政供养人员, 他们的利益诉求只能在职场(公共组织)内获得, 即政府工作人员的自利主要通过组织的自利得到满足, 政府工作人员既是行政权力的行使者, 又是普通公民, 具有为自己谋取利益的优越条件。斯蒂格勒在分析政府官员的自利性时认为:“一个理性的人必然受到对其行动有影响的刺激机制支配。无论他自己的个人欲望是什么, 如果某种活动将带来惩罚, 他必然会取消这种活动, 如果能带来较大利益, 将会吸引他趋于这种活动。胡萝卜和棍棒对科学家和政治家的支配作用与对驴子的支配作用是一样的。”1 (二)政府职能部门的自利。 政府职能部门是一级政府横向的机构配置, 是为了完成政府的职能而建构的, 其大都受到双重关系的制约。一是与上级政府对口职能部门关系, 二是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由于如今很多职能部门进行垂直化管理, 所以条块分割, 作为“条条”的政府职能部门与作为“块块”的地方政府之间常常会出现磨擦。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利益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使得政府职能部门在充当公共利益代表者的同时, 作为单位、部门利益代表者的角色越来越凸显出来。正因为政府职能部门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 是其成员的共同利益的代表者, 因而为了部门的利益而与国家或是地方争利益的现象频频发生。比如“行政权力部门化, 部门执法产业化, 创收成果私人化”, 其实质是实现职能部门的利益, 落脚点是个人利益, 表现形式是以权“谋公”。 (三)地方各级政府的自利。 地方各级政府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 履行本地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中央政府从全局的高度看问题, 更多地是考虑全国的利益、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地方政府本着“造福一方”的理念, 一般更多地考虑地方利益。关于地方各级政府自利性的表现, 有学者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概括2。一是不同地区政府利益之争;二是上下级政府的利益之争; 三是地方政府为 1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人民大学出版社。 2金太军, 张劲松,《政府自利性及其控制》,江海学刊。

政府采购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房地产服务中心采购活动控制管理制度 为加强对单位采购活动的内部控制和管理,防范采购过程中的差错和舞弊,结合单位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岗位责任 1、办公室采购人员负责按照采购预算实施采购活动,包括确定采购方式、 询价议价、拟定采购合同、完善采购文件。 2、办公室仓库保管人员负责所购货物的验收与入库,并完善相关记录。 3、单位聘请法律顾问负责对采购合同协议的审核。 4、单位聘请项目监管部门负责对货物、工程验收的审核。 5、分管副主任负责审核采购价格、验收入库和监督完善采购文件。 6、主任负责对采购合同、付款的审批。 7、财务科负责审核确定采购方式、发票真伪、支付货款。 二、采购活动流程 1、各科室根据实际所需填写“申购单” ,经科室负责人审批同意后,定期报办公室。 2、办公室将各科室申购单汇总后,每月统一提出申购计划,先报分管领导 审核,然后经主要领导审批同意后交由采购人员实施采购。大宗物品须经 主任办公会研究同意后实施采购。 3、单项2 千元(含)以上或批量2 万元(含)以上的大宗物品、1 万元 (含)以上的维修工程,必须通过政府采购途径购买;单项2 千元以下或 批量2 万元以下的小额零星物品、1万元以下的维修工程,可以自行购

买,并索要正式、合格发票。 对小额零星采购,按照“比质比价、货比三家”的询价原则,确保公开透明,降低采购成本。 4、对大宗物品,办公室负责与供货单位拟订采购合同,然后由法律顾问审核,报主任审批后存档备案。 5、对到货物品,由办公室仓库保管人员进行验收入库,出具验收证明。对重大采购项目或维修工程要成立验收小组。对验收不合格的物品要及时上报处理。 6、办公室采购人员将应付款项目报财务科审核,并经逐级审批同意后由财务科执行付款结算。 三、其他相关控制措施 1、单位应当确保办理采购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并根据具体情况对办理采购业务的人员定期进行岗位轮换,防范采购人员利用职权和工作便利收受商业贿赂、损害单位利益。 2、加强采购业务的记录控制。由档案室负责妥善保管采购业务的相关文件,包括:采购预算与计划、各类批复文件、招标文件、投标文件、评标文件、合同文本、验收证明、投诉处理决定等,完整记录和反映采购业务的全过程。 3、对于大宗设备、物资或重大服务采购业务需求,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并成立由单位内部资产、财会、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人员组成的采购工作小组,形成各部门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机制,加强对采购业务各个环节的控制。

政府自利性

浅析政府自利性恶性膨胀的危害及其对策西方经济学认为,社会中的个人是以“经济人”的形态而存在的,即追求自身利益的(张舒航,浅析政府自利性恶性膨胀的危害及对策,。然而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经济人”,也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在实现其自身职能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两种对立的属性,即公共性和自利性。政府在实现其公共性的过程中,政府自身、政府部门机构和政府行政人员具有追求自身利益的倾向性,即政府的自利性。其中公共性始终制约着自利性,自利性始终具有突破公共性束缚的冲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政府自利性的原因及对策)。 如果政府能通过正常合理、公开公正的途径来满足自身的利益要求,我们可以说这种自利性出于合理的范围内。合理的自利性能有效地激励政府及其行政人员高效负责的开展工作。然而一旦政府的自利性行为超越了合理的界限,恶性膨胀的话,则会给整个社会带来难以估量的危害: (一)政府的自利性导致政府实有职能的扩张。实有职能简单说来就是政府在实际运转过程中所承担的职能。政府在自利性的强烈驱使 下,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市场、社会、个人进行全面直接的干预或介入,从而导致政府实有职能的扩张和权力寻租行为的盛行,造成社会运行的紊乱。握有公权者以权力为筹码获取自身经济利益,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政府利用公共权力,通过配额、特许、批准、许 可证等政策手段。随意造成资源的稀缺。这种稀缺意味着寻租的 潜在可能性。权力寻租作为一种非理性及超越制度规范的行为, 严重影响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政府越俎代庖,僭越市场规则。即以强力的行政手段代替 市场机制,干预市场经济,导致政企不分,市场紊乱。 2. 政府角色错位,包揽大小事务。这导致产生“小社会,大政 府”的局面,社会组织的发展受到严重的抑制,使得社会发 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严重不符。 3. 政府与个人实际权益的不平等。从表面上看,个人与政府 休戚相关,相互支持,实际上个人的权力无法左右政府的 义务,而个人的义务却左右于政府至高无上的权力,这严 重束缚了公民个人的自由发展。 (2)政府自利性导致政府应有职能的萎缩。所谓政府应有职能即提供国防、治安、基础教育、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 务。而政府的自利性往往会导致政府将财政支出投入于容易

最新公共管理学单选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最新公共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一、填空 1、公共管理活动公共行政学 2、公共组织社会公共事务公共利益公共权力 3、罗伯特达尔赫伯特西蒙新公共行政学 4、限制政府干预主张政府干预 5、非政府性公益性正规性 6、公共权力公共社会 7、政治实体行动方案和行动准则 8、调节性自我调节性 9、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和组织准备 10、事实价值 二、选择题 1C 2D 3C 4A 5B 6B 7A 8D 9B 10D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公共管理的内涵?P2 所谓公共管理,就是公共组织运用所拥有的公共权力,为有效地实现公共利益,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组织 (2)公共管理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 (3)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 (4)公共管理的过程是公共权利的运作过程 2、政府职能演变经过那几个阶段?P34 (1)限制政府干预 (2)主张政府干预 (3)对政府职能的重新思考 3、简述政府失效理论的基本观点及政府失效的几点表现?P45 政府失效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对人的“经济人”的假设。即认为人是自利的、理性的,而且每个人都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公务员也不例外。由此看来,在政治决策过程中,人的一切行为都可看成是经济行为,而使“政府政治过程的目的肯定是增进公共利益的假设”受到质疑而不得不被放弃。 (1)公共政策失效 (2)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 (3)内部性与政府扩张 (4)“寻租”及腐败 4、简述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P49 (1)非政府性 (2)公益性 (3)正规性 (4)专门性 (5)志愿性 5、公共政策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P71 (1)公共性 (2)利益选择性

政府采购内部控制操作规程

政府采购内部控制操作规程模板 第一条业务流程描述 集中采购 (一)申报需求部门提交请购报告,并附采购需求文件。 (二)采购部门就经费安排提出意见。 (三)预算金额XX万元(不含)以下的采购项目由采购部门提出意见后,报单位领导审批。XX万元以上的采购项目由采购小组(采购小组由采购部门、监督检查管理部门及申报需求部门各派一人组成,以下同)提出意见后,报单位领导审批。瞩怂润厉钐瘗睐枥庑赖赁轫胧。 (四)采购经办人申报采购计划。 (五)采购单位/代理机构制作采购文件,XX万元(不含)以下的采购项目经申报需求部门、采购部门提出意见并报单位领导审定后,确认采购文件。XX万元以上的采购项目由采购小组提出意见并报单位领导审定后,确认采购文件。闻创沟烩铛险爱氇谴净祸测枞。 (六)按集中采购规定委托采购。 (七)采购单位/代理机构公布采购结果后,申报需求部门(XX万元(不含)以下的采购项目)或采购小组(XX万元以上的采购项目)将采购情况报采购部门并经单位领导审定后确定采购结果。残骛楼诤锩濑济溆堑籁娅骒东。 (八)采购合同按合同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组织签订。 (九)采购部门(XX万元(不含)以下的采购项目)或采购小组(XX万元以上的采购项目)牵头组织实施验收。酽锕极额闭镇桧猪诀锥顾荭钯。

(十)申报需求部门根据采购合同办理资金支付手续。 自行采购 (一)申报需求部门提交请购报告,并附采购需求文件。 (二)采购部门就经费安排提出意见。 (三)XX万元(不含)以下的采购项目,采购部门提出意见后,报单位领导审批。XX万元以上的采购项目由采购小组提出意见后,报单位领导审批。弹贸摄尔霁毙揽砖卤庑诒尔肤。 (四)XX万元(不含)以下的采购项目由采购部门牵头根据请购报告及采购需求文件组织采购,XX万元以上的采购项目由采购小组组织采购。谋荞抟箧飙铎怼类蒋蔷点铋杂。 (五)申报需求部门(XX万元(不含)以下的采购项目)或采购小组(XX万元以上的采购项目)将采购情况报采购部门并经单位领导审定。采购合同按单位合同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组织签订。厦礴恳蹒骈时尽继价骚卺癞龚。 (六)采购部门(XX万元(不含)以下的采购项目)或采购小组(XX万元以上的采购项目)牵头组织实施验收。茕桢广鳓鲱选块网羁泪镀齐钧。 (七)申报需求部门根据采购合同办理资金支付手续。 第二条风险点

张元鹏《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习题详解(第13章 博弈论与厂商的策略性行为)

张元鹏《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 第十三章博弈论与厂商的策略性行为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并简要说明理由。 (1)如果每个人的策略都是占优策略,那么必将构成一个纳什均衡。 (2)在囚徒困境中,如果每一个囚犯都相信另一个囚犯会抵赖,那么两个人都会抵赖。 (3)有限次重复博弈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的最后一次重复必定是原博弈的一个纳什均衡。 (4)无限次重复的古诺博弈不一定会出现合谋生产垄断产量的现象。 (5)如果博弈重复无限次或每次结束的概率足够小,而得益的贴现率δ充分接近1,那么任何个体理性的可实现得益都可以作为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的结果出现。 (6)触发策略所构成的均衡都是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 答:(1)正确。每一个占优策略均衡一定是纳什均衡,因为占优策略均衡要求它是对所有其他参与人的某个特定的策略组合的最优选择,则自然它也是对所有其他参与人的某个特定的策略组合的最优选择,从而占优策略组合必将构成一个纳什均衡。 (2)错误。在囚徒困境中,“坦白”永远是两个囚徒的最优策略,不管对方选择“坦白”还是“抵赖”,“坦白”都是自己的最优选择,因而占优策略均衡仍为(坦白,坦白)。 (3)正确。最后一次博弈,双方都会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行事,相当于一次博弈的效果,因而是原博弈的一个纳什均衡。 (4)正确。是否合谋生产主要看符不符合利润最大化的要求。只有当贴现系数δ足够大时,双方采取触发策略才是均衡的;若贴现系数δ较小,偏离合谋生产是厂商的最优选择。 (5)正确。只有符合个人理性要求的利益最大化时,个体才会选择合作。事实上,任何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都是个人理性的结果。 (6)错误。只有当触发策略有更高的预期收益时,参与者才会选择触发策略,否则参与者会直接选择非合作。 2.划拳喝酒是我国民间很流行的游戏,其中一个版本是:两个老朋友在一起划拳喝酒,每个人有四个纯战略,即杆子、老虎、鸡和虫子。输赢规则是,杆子降老虎,老虎降鸡,鸡降虫子,虫子降杆子。两个人同时出令。如果一个打败另一个,赢者的效用为1,输者的效用为-1;否则,效用均为O。请把这个游戏模型化为一般博弈形式,并写出这个博弈的收益矩阵。这个博弈有纯策略纳什均衡吗?计算出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答:该博弈的矩阵表述如表13-5所示。 表13-5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现状、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

审计案例结课论文 题目: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现状、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现状、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下,逐渐出现了以政府借款来实现政府资金的运转。而地方性政府由于资金支配方面弱些,所以为了满足资金的需要而出现了地方政府性借款,形成地方政府性债务。本文从地方性债务的现状、形成原因、风险分析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形成了关于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偿还及治理措施,为政府资金结构的合理规划提供了指导性作用。 关键词:地方政府性债务现状风险分析治理措施 一、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研究背景 地方政府性债务,指有财政收入的地方政府及地方公共机构发行的债券,是地方政府根据信用原则、以承担还本付息责任为前提而筹集资金的债务凭证。它是作为地方政府筹措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而发行的,其收入列入地方政府预算,由地方政府安排调度。2013年12月10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组织部日前印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地方债成内地官员政绩考核重要指标,离任时也究责。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金融危机,而2008年次贷危机的引发源于2006年美国买房不是用自己的全部财产购房。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贷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贷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银行收回房屋,却卖不到高价,大面积亏损,引发了次贷危机。结果不能按时偿还银行的债务,导致很多银行纷纷倒闭,许多投资保险行业也很不景气。 二、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现状 地方政府债券的安全性较高,被认为是安全性仅次于“金边债券”的一种债券,而且,投资者购买地方政府债券所获得的利息收入一般都免交所得税,这对投资者有很强的吸引力。2011年10月20日,酝酿多年的地方政府“自行发债”终于迈出了新步伐。当日财政部公布,经国务院批准,2011年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广东省今年的地方政府债券额度为69亿元,上海市、浙江省和深圳市分别为71亿元、67亿元和22亿元,四省市合计229亿元。这四个省市将自行组建债券承销团,具体发债定价机制亦由试点省市自定,而不是由财政部面向国债承销团,采取统一代理的方式分期打包发行。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额度内,因而不会对债券市场造成供给冲击。 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财政收入累计达到11.72万亿,比2011年增加1.33万亿元,增长12.8%。全年财政支出12.57万亿元,增长15.1%。收入与支出增幅相比于2011年的24.8%和21.2%,均有明显下滑。 审计署公布的《2011年第35号: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指出,2010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中,2013年至2015年到期偿还的分别占11.37%、9.28%和7.48%,2016年以后到期偿还的占30.21%。可见,我国将进入地方债务的集中偿还期。但是,随着地方债务逐

财政学第2章财政职能作业参考答案

财政学第2章财政职能作业 一、名词解释 帕累托最优——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 市场失灵——指由于现实市场环境不满足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所需的前提条件,从而一些市场难于解决或市场解决不好的问题。 外部性——指市场参与者以市场机制以外的某种方式直接影响他人的福利。人们将有利的影响称为正外部性或外部经济,将不利影响称为负外部性或外部不经济。 道德风险——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逆向选择——是指由于市场参与者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 政府失灵——指政府干预经济失当,不仅未能有效克服市场失灵,反而限制和阻碍了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导致经济关系扭曲和市场失灵加重,致使社会资源最优配置难以实现。政府失灵主要表现为信息失灵、决策失灵和管理失灵。 二、简述题 1、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作用。 1、反对垄断,鼓励竞争 通过政府干预创造有效竞争状态。在经济实践中,政府可以采取下述手段控制或改变垄断状态,促进公平竞争:一是制定和实施反垄断法案,防止单个或少数几个大企业垄断市场。二是在垄断行业建立多个相互竞争的公共企业,或对垄断性企业进行分拆。三是实行价格管制,防止垄断企业获取垄断利润。 2、提供公共产品 政府代表国家行使公共权力,能够通过税收等途径以比较低廉的成本获得供给公共产品所需的费用,从而超越“私人资本”能力的有限性,并克服市场难以解决的“免费搭车”问题。 3、克服外部性 克服外部性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外部性的内部化。政府克服外部性的途径主要有:一是界定和保护产权。政府的作用将需要通过行政或法律手段在外部性与其生产者或相关者之间建立某种权利义务关系,从而把外部性纳入市场机制。二是建立强制性价格补偿机制。对生产负外部性的行为进行课税(又称庇古税)、罚款与收费,以此弥补负外部性产生的外部损失,并将外部损失内部化。三是建立激励性价格补偿机制。通过对外部性行为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以激励外部性生产者将外部性的收益或成本内化于自己的抉择之中。四是严格的管制。政府可以通过行政手段或法律手段对外部性生产行为进行严格管制。 4、控制风险和不确定性 政府控制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核心目标在于努力保证市场参与者关于交易对象的信息是充分的和对称的。在保证充分信息方面,政府一方面应降低市场参与者之间信息交换的成本,降低市场决策的风险;另一方面,政府还可以直接供给相关的经济信息,为市场参与者做出正确的市场决策提供条件。在保证对称性信息方面,政府应制定一定的制度规范,要求拥有较多信息的一方(通常是生产商)公开其私人信息以保护弱势信息一方。 5、促进社会公平 政府的主要职责表现为:一是严惩非法的收入渠道,严格控制通过非正义程序获取的收

合作博弈策略性行为的产业组织分析

[经济管理] 合作博弈策略性行 为的产业组织分析 董 锋 [摘 要]本文按信息条件将合作策略性行为分为默契合作策略性行为和明确合作策略性行为。首先介绍了默契合作策略性行为的3种策略,然后分析了5种明确合作策略性行为的商业实践,最后对合作策略性行为的公共政策进行了评论。 [关键词]合作;策略性行为;产业组织 [中图分类号]F2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80(2006)07-0081-03 合作策略性行为是指厂商旨在协调本行业各家厂商行动和限制竞争而采取的一些行为。对于合作策略性行为的研究源于卡特尔合谋(collusion)理论。博弈论的引入使合作策略性行为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本文按信息条件将合作策略性行为分为默契合作策略性行为和明确合作策略性行为并加以分析。 一、默契合作策略性行为 纳什(Nash,1951)认为合作行动是局中人之间某种讨价还价过程的结果,并且在这个讨价还价过程中,可以预期每个局中人都应该按照某个讨价还价策略来行动,以满足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准则,就像在任何其他的博弈局势中一样。 1.重复博弈与“富有的窘境” 重复博弈(超级博弈)是指同样的博弈重复多次,其中每次博弈称作阶段博弈(stage game)。重复博弈最重要的特征是阶段博弈之间没有物质上的联系,即后一阶段博弈的结构并不因前一阶段博弈而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博弈的参与人观察不到对手的历史,相反,我们假定参与人在t时期的价格选择依赖于以前的价格选择历史。 无限期重复均衡就是使得T=∞。如果博弈局中的其他人在每个时期均生产古诺产量的话,那么最优产量就是古诺产量。所以每个参与人都生产古诺产量,显然是一个均衡解。但是参与人在重复博弈中的战略空间远远大于每一个阶段博弈中的战略空间。“重复博弈”会带来一些额外的均衡结果,这些均衡结果是在一次博弈中从来不会出现的。这正是分析重复博弈的意义所在。也就是说,当时期T为无限的时候,重复的古诺产量不再是惟一的均衡。 事实上,重复博弈理论在解释默契合作策略性行为方面存在着均衡过多的问题,即陷入了“富有的窘境”(embarrassment of riches)。无名氏定理揭示了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可能有无数多。事实上任何产出水平的组合只要是该产出水平下每一厂商的利润不低于在单时期博弈中所能赚取的最低利润,这一产出水平的组合就可以无限期重复。当然为了从这种富有的窘境中摆脱出来,现在也有很多研究将结果进一步精炼,以期更好地预测何种均衡将发生。 2.冷酷策略 冷酷策略(grim strategy)是指在重复博弈中,只要所有的人都采取合作的策略,那么就能一直合作下去,如果有一方背叛了合作,比如提高产量,那么合作就永远终止,所有的人对此行为加以惩罚,大家都提高产量。一寡头厂商背叛是一个触发点,在此之后,寡头厂商间都是不合作的,所以冷酷到底策略又称“扳机策略”。 3.胡萝卜加大棒策略 冷酷到底策略是通过一个严酷的威胁来维系合作的。如果任何一个参与人从合作的路径上偏离而采用背叛的策略的话,所有的参与人都用不再合作来惩罚背叛者。而胡萝卜加大棒策略(carrot and stick strategy)则是一个较为温和的策略。开始所有的垄断厂商都生产一个合作的低产量,相应地利润也比较高,但是一旦有某个厂商背离了这个策略生产高产量时,所有的厂商都调整为高产量去惩罚他。如果任何一个企业在惩罚期不惩罚(对于不执行惩罚策略的人给予惩罚是给予惩罚者的一个胡萝卜),惩罚期重新开始。如果没有企业在惩罚期不惩罚,合作期又重新开始。 二、明确合作策略性行为 明确合作策略性行为是指寡头厂商通过公开或秘密 — 1 8 —  2006年第7期 总第145期 黑龙江对外经贸 HI J F 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T rade N o.7,2006  Serial N o.14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