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狐鬼世界的内涵
1、描写书生科举失意、嘲讽科场考官, 揭露科举制度的黑暗。
蒲松龄一生受尽科举之苦楚,每言 及此,百感交加,辛酸无比。 《叶生》中的叶生,“文章词赋, 冠绝当时,而所如不偶,困于名场”。 后抑郁而死,死不瞑目,幻形留在世上, 将生前拟就文章传授与他人。此人连试 皆捷,进入仕途。叶生表白说:“是殆 有命,借福泽为文章吐气,使天下人知 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 蒲松龄对科举制度本身并未提出否 定,他所特别加以攻击的,是考官的 “心盲或目瞽”,以致良莠不辨。如 《司文郎 》。
《聊斋志异》长期以来受 到人们的喜爱,最主要的原因, 是其中有许许多多狐鬼与人恋 爱的美丽故事。约占全书四分 之一,构成全书最精彩的部分。
幻想是对现实的超越,非人的 狐鬼花妖形象可以不受人间伦理道 德特别是所谓“男女大防”的约束。 蒲松龄借着这种自由,写出了众多 带着非人的符号、从而摆脱了妇道 闺范的拘束、同书生自主相亲相爱 的女性,也写出了为道德理性所禁 忌的婚姻之外的男女情爱。在这里 面,除了作为现实的一种补偿、对 照,其中还蕴含对两性关系的企望 和思索,突出了精神的和谐。
聊斋志异
作 者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 号柳泉,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他生 在一个“书香”家庭,可是祖上科名都不 显,他父亲已被迫弃儒经商,到他就更为 贫困。受当时社会风气和家庭影响,蒲松 龄从小就热中科名,并在十九岁时连考取 县、府、道三个第一,名振一时。但此后 却屡试不第。直到四十四岁时始补廪膳生, 七十一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四年后便 与世长辞。
蒲松龄用过的印章:“柳树泉水图”、
“留仙”、“蒲氏松龄”、“留仙松龄” 。
版 本
• (一)手抄本: • (二)刻本: • ①乾隆三十一年(1766)赵起杲青柯亭本, 凡十六卷,共431篇,是最早的刻本。 • ②“三会”本,上海中华书局60年代初,由 张友鹤汇集、整理出“会校会注会评”本, 是新中国建立后最全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