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历史必然性
- 格式:docx
- 大小:15.18 KB
- 文档页数:1
第一讲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这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
因为这个问题解决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起点问题,同时也是人们判断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是否仍然还具有科学意义、是否“过时”的依据。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也要用唯物史观来说明。
任何一个理论体系或学说,最初总是由某位或某几位人物提出来。
在同样的时代,同一个国家中,为什么不是由别人,而是他或他们创立某种新的理论或学说?这显然同他或他们自身具有的条件有关,与其才智、学识、阅历有关。
但是,如果从人类思想史角度看待这个问题时,必须与一定历史条件联系起来。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205页。
)在此恩格斯道出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也讲清楚了人类思想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
一个新的学说之所以必然出现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其根源或基础是“物质的经济的事实”,即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另一方面,人类思想的发展又有连续性、继承性。
新学说的创立离不开前人提供的基础,都要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继承前人的思想精华。
新的理论体系同旧的理论体系的关系是一种扬弃关系,是批判继承关系。
惟有如此,人类思想才能不断进步,人类思想发展才能构成一条有源有流、滔滔不尽的长河。
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问题,我们应该按照恩格斯的上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经济事实”和“思想材料”两个方面来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概况长达150多年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是由不同历史时期特有的历史人物、历史文献及其相联系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所组成的。
它们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又不断创新发展,从不同方面对历史变革和历史经验作出深刻的理论分析和理论总结。
从宏观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可以大致划分为这样几个大的历史发展阶段:奠基阶段(1837-1895)、开拓阶段(1895-1917)、发展阶段(1917-1956)、创新阶段(1956-)。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重要的马克思主义问题,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中国的具体的实际的国情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相结合,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
本文将从时代要求、理论品质、实践依据和文化依据来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出现的必然性,然后从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客观实际来分析其必要性,并结合面临当代马克思主义所面临的危机提出新时代应当如何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性;必要性;历史任务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一)时代要求近代中国以来,由于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国家对我国的侵略,我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的仁人志士经过不断地斗争。
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的思想和观点,如以林则徐、曾国潘、张之洞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主张“中体西用”,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指导思想,在保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大力发展实业、军事等,在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前提下是不可能促使国家富强的。
如以洪秀全、洪仁?\为代表的农民阶级领导了作为中国农民战争最高峰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后期也提出和实施过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但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和地主阶级的残酷镇压,也未能得到实施和发展。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同样提出建立君主立宪制并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但由于其内在的、无法克服的矛盾所具有的明显的局限性和封建统治的强大,最终成了“百日维新”的闹剧。
此外还有以孙中山、宋教仁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并希望借此将中国变成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导致其革命果实迅速被袁世凯窃取,并没有能够解决中国的独立、富强、民主的问题。
无数次的斗争表明,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地主阶级或是资产阶级都是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无法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的富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其中产生的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理论成果,这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具有绝对的先进性.加强了无产阶级的力量,它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使哲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其中产生的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理论成果,这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在这个大飞跃过程中,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总体和宏观方面而论,获得了四个最重要的成果,或者说经历了理论的四次提升。
一是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概念。
这个思想虽早已有之,但形成明晰的科学概念,既要有实践的积累,又要有理论的准备。
至抗日战争前期,这两个条件都已具备。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进行初步总结,写出了许多重要著作,特别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的写作,为在理论上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有了这个前提,提出至今仍为“显学”的科学概念乃是势所必然。
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这个科学概念时说:“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
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
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作者:杨益孜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5年第06期【摘要】本文认为,在中国社会和革命发展的过程中,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指导,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需求,是中国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必然结果。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的历史证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不断推进马克思中国化事业,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才能取得接连的胜利。
因此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必然性一、引言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与改造世界的强有力武器。
它是指导我国民主革命、国家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行动指南,是中国共产党立党执政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各族人民相互团结努力奋斗的理论基础。
它为我们的社会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将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来看待,因为它是与时俱进的。
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要做到随时随地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呢?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在内容上,它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分析解决中国改革开放与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揭示它们之间的客观规律,并且将我国人民在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进行总结概括,这样的总结概括逐渐演变为指导思想,进而成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在形式上,它是将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的形式及语言转变为中国的形式和语言,以中国的形式和语言阐述马克思主义思想,阐明各种理论及政策。
因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然会演变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是否还有必要采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进行指导呢?原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还能够适应我国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国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必须的还是人为的?这些问题与我国的发展和建设关系甚重。
通过对我国多年的发展历史进行回顾,可以知道,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及建设的客观需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答题参考【绪论】1、(教材P20略)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性?(1)马克思主义产⽣的历史必然性:任何⼀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
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和发展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思想渊源和主观条件。
经济社会根源: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下⽣产⼒同⽣产关系的⽭盾也开始发展、激化,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产社会化同⽣产资料资本家私⼈占有之间的⽭盾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制度难以克服的痼疾,资本主义⽣产关系开始成为现代社会化⽣产⼒发展的桎梏,同时它还引发了劳资之间的⽭盾和⽃争。
资本主义固有⽭盾的发展,预⽰着未来社会⾰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向。
实践基础:劳资之间的⽭盾引发了⽆产阶级的反抗。
19世纪30⾄40年代发⽣在法、英、德的三⼤⼯⼈起义标志着现代⽆产阶级作为独⽴的政治⼒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起义的失败从反⾯说明,没有⾰命的理论就不会有⾰命的运动,这就迫切需要形成科学理论以指导⽆产阶级的解放⽃争。
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千年来⼈类思想和⽂化发展中的⼀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创⽴和发展起来的。
主观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但善于吸收⼈类⽂明成果,⽽且他们⾸先是⾰命家,他们积极参加和指导⼯⼈运动,他们毕⽣的使命都是和争取⽆产阶级和⼈类的解放密切联系在⼀起的。
这种密切联系,是他们创⽴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
总之,历史发展到19世纪中叶,不仅提出了创⽴新的科学理论的任务,⽽且也从各个⽅⾯为创⽴这种理论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功绩,就在于他们顺应时代要求,将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是马克思主义得以产⽣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适⽤性:马克思主义诞⽣150多年来,指引各国⽆产阶级和劳动⼈民进⾏了艰苦卓绝的⽃争,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为亿万⼈民群众的实践,⼈类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谁何时最先提出的?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的。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是什么?中国革命实践的科学总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需求;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①根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②发展: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③形式: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中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发生的时期和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是?第一次飞跃: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至今)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之间的关系?关系: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有着共同的“根”,这个“根”是什么?根是马克思列宁主义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所坚持的依然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①它们都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②坚持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③坚持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④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8.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9.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主要内容、活的灵魂、历史地位分别是什么?科学内涵:①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②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③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主要内容: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③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论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⑥党的建设理论活的灵魂:独立自主,群众路线,实事求是历史地位: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③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10.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是什么?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11.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分别写进党章的时间和会议?毛泽东思想:1945年党的七大邓小平理论: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科学发展观: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12.群众路线的含义是什么?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集中群众的智慧,把群众的力量组织起来,战胜种种困难,创造种种奇迹,它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其中产生的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理论成果,这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具有绝对的先进性.加强了无产阶级的力量,它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使哲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其中产生的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理论成果,这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在这个大飞跃过程中,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总体和宏观方面而论,获得了四个最重要的成果,或者说经历了理论的四次提升。
一是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概念。
这个思想虽早已有之,但形成明晰的科学概念,既要有实践的积累,又要有理论的准备。
至抗日战争前期,这两个条件都已具备。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进行初步总结,写出了许多重要著作,特别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的写作,为在理论上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有了这个前提,提出至今仍为“显学”的科学概念乃是势所必然。
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这个科学概念时说:“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
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
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在当代的适用性姓名:吴清杰学号:2015031448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如果谈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那么就不得不先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
“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它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它是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也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揭示了历史发展的特定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这样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就显而易见的了。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间是十九世纪。
经过了工业革命,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十九世纪的西方世界正经历着一场经济上翻天覆地的变革,资本主义,这作为比以往任何制度更加能产生巨大生产力的制度,毫无疑问把历史的车轮向前推动了大大的一步。
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引起了社会的焦虑和思考。
哲学家们为此进行了不断地反思和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此时从资本主义固有矛盾这一点切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弊端不足,进而创立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迎合了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两极分化的问题在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工业化程度的普及提升下愈加尖锐。
人反抗压迫的本性促使了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反抗和斗争。
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最突出的矛盾,像中国古代的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而在这个时期,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是最突出的矛盾。
马克思在深入研究资本主义这一社会意识形态后,表露的是赤裸裸的鄙斥,转而投入无产阶级的怀抱,至此无产阶级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马恩对不同生活的经历激发了他们对于不同领域的认识,对前人的优秀成果批判吸收后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基于德国古典哲学,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
教案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对象大学本科所在单位西安培华学院思政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讲授专题第一专题第一专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与精髓【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专题教学,使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观、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观点和方法,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中国、改变中国、发展中国、振兴中国的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指南。
科学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其精髓,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定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为祖国繁荣富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贡献力量。
【教学重点】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任务、历史地位和现实指导意义。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内容及其继承、发展、创新的辩证关系。
3、党的思想路线形成的历史条件、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及其新发展。
【教学难点】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题及其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3、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教学学时】10学时【器材、设备】多媒体设备【教学方法和思路】从马克思开始讲起,引出马克思主义,再过渡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教学中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把课堂讲授同学生讨论相结合,通过逻辑分析、历史论证等方式对重点内容进行剖析。
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视频、图片等形象化的素材,帮助学生加深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从而加深对这一专题的学习。
【教学步骤】1.引入新课2.课堂讲解(教学基本内容及实施)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与历史任务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的历史条件(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2、民主革命时期的中国化3、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发展新时期的中国化(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意义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一)毛泽东思想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3、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邓小平理论(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函(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3、科学发展观(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2)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3)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指导意义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一)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恢复与新发展(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3.教学小结4.作业与思考题5.参考书目教学内容课堂组织第一专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与精髓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任务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实践相结合。
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和科学内涵?简述邓小平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有那些理论成果,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常考题)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P2-3)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3、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已形成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键在于:1)深刻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认识、掌握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掌握它的精神实质,运用它的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具体问题。
(2)深刻认识和掌握中国实际:首先要认识中国国情,最重要的是认识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有重大影响的一切有利和不利的因素,特别是认识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和它的变化。
其次,要认识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与实践的经验。
再次,要认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传统文化,并把上述几种实际联系起来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第一,二者的区别①形成时期不同:毛泽东思想形成于革命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于改革开放时期。
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历史必然性,科学内涵,历史进程和重大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是在八一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之后,特别是井冈山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红军节节败退,中国革命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候,在遵义会议清算了左倾机会主义、教条主义等错误路线,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和肯定成为历史的必然。
历史必然性:(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的客观需要;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客观需要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①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②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③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④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梳理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任务,继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