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 格式:docx
- 大小:13.85 KB
- 文档页数:4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篇1中秋节的来历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
”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的正中,所以称中秋,所以这是中秋节的来历素因之一。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璋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
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日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关于中秋节的由来,一说起源于我国古代的秋祀——敬土地神。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与季节有很大关系,在科学尚不发达的时代,无论是播种还是收获,人们往往祈祷土地神:播种时祭土地神,祈求丰收——叫“春祈”(春祀);八月中旬稻子成熟,向土地神报告丰收——叫“秋报”(秋祀)。
中秋节是秋报的遗俗。
八月中旬,正是秋粮收割之际,一年汗水抛洒在土地上,收获在即,因此家家拜祭土地神,答谢神的保佑,于是围绕“秋报”出现了一系列仪式和风俗活动。
第二种中秋节的来历起源于我国古代的月崇拜——祭月亮神。
中秋节是远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
中秋节是月亮的节日,中秋之夜,月最亮最圆,月色最美好,温柔、圆润、恬静,给人以神秘感,致使崇月甚于崇日。
正因为古代人们重视月亮,许多习俗都与月亮有关。
我国古代就有祭月、拜月的习俗。
八月十五中秋节的简介中秋节,又称为八月十五、月夕、追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祭月活动。
相传古时候人们崇拜太阳和月亮,认为月亮是女娲娘娘的化身,具有神秘的力量。
后来,月亮被赋予了团圆、和谐和美好的寓意,因此中秋节也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的庆祝活动主要包括赏月、吃月饼和猜灯谜。
赏月是中秋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人们会在这一天晚上聚集在一起,观赏皎洁的明月,同时也寄托着对家人团圆的期望。
在赏月的时候,人们还会点亮各种彩灯,营造出浪漫而温馨的氛围。
吃月饼也是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月饼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食品,它的外皮酥脆,内馅丰富多样,有豆沙、莲蓉、五仁等多种口味。
在中秋节这一天,家人们会围坐在一起,品尝美味的月饼,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同时,也会互赠月饼,作为祝福和感恩的表达。
除了赏月和吃月饼,猜灯谜也是中秋节的传统活动之一。
人们会在中秋节期间贴上各种灯谜,通过猜谜来增加节日的乐趣。
灯谜通常是一种文字游戏,谜底隐藏在文字的巧妙之处。
猜灯谜不仅考验智力,也增加了人们的娱乐性和互动性。
中秋节还有其他一些地方的特色习俗,如舞龙灯、放天灯等。
舞龙灯是一种传统舞蹈形式,人们手持着灯笼,通过舞动的动作表达祈福和祝福的心愿。
放天灯则是一种祈福的仪式,人们将写有愿望的纸灯放飞到天空,希望愿望能够实现。
总的来说,中秋节是一个寄托着人们思念和祝福的节日。
无论在家人团聚的温馨中,还是在朋友交流的欢乐中,人们都能感受到节日的喜悦和温暖。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和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在现代社会,中秋节的庆祝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人们会利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通过视频通话和微信红包等方式与远在他乡的亲人共度中秋佳节。
同时,也会有各种中秋节文化活动,如灯光秀、演出和展览等,为人们带来了更多欢乐和惊喜。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赏桂花等家人团聚共度美好时光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
这个
节日具有浓厚的家庭团聚和赏月的传统。
当晚,人们会在户外欣赏皓月,感受月光的温柔。
月亮的圆缺变化也象征着阴阳之道和人世变迁。
中秋节与月饼息息相关,吃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月饼犹
如圆月般圆润,也象征团圆。
人们通常会和家人一起品尝各种口味的
月饼,如莲蓉、豆沙、五仁等。
除了标志性的月饼,人们还会制作各
式各样的美食,如蟹黄煎饼、柚子等,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
此外,赏桂花也是中秋节的一项传统活动。
桂花开放在这个时节,
芬芳四溢。
人们会欣赏桂花的美丽,闻其香气,同时也将桂花作为中
秋节的象征之一。
桂花的香味让人心旷神怡,增添了节日的幸福感和
浓郁的秋天氛围。
中秋节是家人团聚共度美好时光的时刻。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许
多人都会借着中秋节这个机会,回家与亲人团聚。
人们会一起吃饭、
聊天、分享生活,共同度过这个特别的日子。
这样的团聚让人们感受
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也加深了亲情的联系。
总之,中秋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人们团聚、赏月、品尝美食
的美好时刻。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怀念故乡,感恩家人,分享
快乐。
中秋节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我们表达爱与温情的时刻。
让我们一起欢度中秋,共度美好时光!。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
中秋因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又叫团圆节或月夕、仲秋节、八月节等。
中秋节习俗吃月饼月饼作为吉祥、团圆的象征,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而吃月饼和送月饼的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
赏月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如南方许多地区盛行中秋赏桂和观潮,老北京流行玩兔儿爷,此外还有广州的树中秋、安徽一带的烧塔、香港的舞火龙等等,很多少数民族也有跳月、拜月等中秋习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嫦娥奔月“嫦娥奔月”是最引人入胜的月宫之谜。
嫦娥奔月的故事有着不同的文本。
早期的记载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是说后羿从西王母处要来不死之药,嫦娥偷吃了这颗灵药,成了仙,却被罚变成丑陋的蟾蜍在月宫捣不死之药。
后来这个故事逐渐演化出许多优美婉转的新情节,如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
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一气射下九个太阳,人们因此得以安居乐业。
不料,被射落的九个太阳皆是天帝之子,天帝便恼怒地将后羿和妻子嫦娥贬入凡间。
西王母同情后羿的遭遇,就把长生不老药送给他。
后来心术不正的逢蒙趁后羿率众外出狩猎之机,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中秋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第二月叫仲秋,又因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
在这传统的中秋佳节,人们一般都有吃月饼和赏月的习俗。
吃圆圆的月饼赏圆圆的月亮象征团团圆圆,象征和谐一家。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份的满月更圆,更亮,所以又称为“月夕”,“圆月节”。
此夜,外出游子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亦会不自觉流露思乡之情。
学生军训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要。
学校教育担负着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
要完成这个任务、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而学生军训就是为了培养合格人才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
学生军训,除了学习基本的国防知识和基本的技能外,还需要进行政治教育,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加强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一致的自觉性学生军训是加强全民国防教育的需要国防教育是全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当代大、中学生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弱兴衰与国民国防意识的强弱有密切的联系。
大、中学生既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又年轻力壮,他们是国家最有希望的一代,是国防兵员的主要来源。
13财管3班。
中秋节的时间和习俗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是在农历八月十五这天庆祝。
中秋节也被称为月圆节,它象征着团圆和丰收。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中国人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和传统。
一、时间安排中秋节通常在公历的九月份左右,因为农历的日期会有所浮动。
根据农历,中秋节被定为农历八月十五。
这天的夜晚,月亮会特别明亮,人们就会聚集在一起观赏它。
不过,为了方便庆祝和活动,人们通常会将中秋节定在公历的九月份。
二、赏月习俗赏月是中秋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
中国人认为中秋月是一年中最圆最明亮的,因此在这个夜晚,人们会特别兴致勃勃地欣赏和赞美月亮。
赏月的时候,家人和朋友会聚集在一起,在室外或者阳台上摆放小桌椅,用茶水、水果和月饼来款待客人。
有时候,人们会点亮蜡烛或者放放烟花来增加节日的气氛。
赏月期间,人们也会念诗吟唱,或者分享中秋节的故事和传说。
三、月饼食用习俗中秋节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月饼。
月饼是一种传统的中国糕点,有各种不同的馅料和口味,如豆沙、莲蓉、五仁等。
每年的中秋节,人们都会购买或者自制月饼,作为赏月时的主要食物。
同时,月饼也是人们互相馈赠的礼物,通过赠送月饼,人们表达对亲人、朋友和商业伙伴的祝福和感激之情。
四、家庭团聚中秋节是一个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放假回家,和家人团聚,共同庆祝。
一家人会一起准备晚餐,享受美食和赏月的时刻。
家庭团聚也意味着一同分享和传承中秋节的习俗和传统。
对于那些身处异地的家人,人们也会通过电话或者视频通话来分享节日的喜悦和祝福。
五、其他习俗除了赏月和食用月饼外,中秋节还有其他一些特别的习俗和活动。
例如,一些地方会举办舞龙灯表演,人们穿着传统的服饰,载歌载舞,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美丽与魅力。
还有一些地方会举办传统的中秋晚会,有歌唱和舞蹈表演,人们可以一同庆祝和享受节日的快乐。
六、中秋节的寓意中秋节象征着团圆和丰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的团聚和亲情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中秋节时,人们通过赏月和共进晚餐来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家庭团聚的渴望。
中秋节时间在农历八月十五的原因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每年都在农历八月十五庆祝。
这个节日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通过了解中秋节的起源、习俗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为何这个节日选在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的起源与历史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农耕文明时期。
早在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古人就开始在农历八月庆祝丰收与祭月,以感谢自然神灵的赐予。
这一传统逐渐演变为中秋节,形成了以月亮为核心的庆祝活动。
据史书记载,唐代(618年—907年)时,中秋节逐渐被纳入正式的节庆行列,并开始流行于民间。
尤其是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月是故乡明”中,表达了游子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也为后世传承了中秋团圆的文化内涵。
随着时间的发展,中秋节成为了各民族共同庆祝的重要节日,尤其是在中华大地上,象征着家人团聚和思念。
农历八月十五的天文意义选择农历八月十五作为中秋节,有着独特的天文意义。
在这个时期,月亮运行至最圆的位置,这也是“望月”的最佳时机。
因此,圆满的月亮往往成为中秋节最重要的象征。
根据农历计算,农历八月为“秋季”。
而十五日正值“满月”,这是一年当中晴空万里、潮湿较少的时节,非常适合观察明亮的月亮。
从天文学角度来看,这一天是北半球秋季最明显的时候,象征着丰收和希望。
因此,人们选择在这一时点庆祝中秋,不仅寓意着团圆,更是对丰收季节的一种感恩和喜悦。
中秋赏月习俗的形成从古至今,中秋赏月成为了中国民间不可或缺的习俗。
在每年的这个晚餐时刻,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菜肴,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享用美食,一边欣赏明亮的月亮。
这一习俗不仅能营造出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还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首先,中秋赏月活动中的话题通常涉及亲情与思乡之情。
在外游子的一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更是把这种感情表露无遗。
这正是因为在外工作的游子无法与家人团聚,在此时此刻,通过重温这种传统活动,让彼此之间保持一种心灵上的链接。
八月十五的由来和介绍八月十五的由来和介绍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
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
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
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
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日有什么风俗八月十五中秋节风俗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经久不息。
中秋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
每逢中秋,人们便摆出果品,赏月畅谈。
吃月饼。
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这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
有说,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空格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
这一天天上的圆月分外明亮特别的大特别的圆,所以这一天也被视为撮合姻缘的大好日子。
空格说起中秋的来源,民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
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饼起义、唐明皇游月宫等故事。
其中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
制最为流传,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
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来历也有人说是当时老百姓
们为推翻元朝的暴虐统治把”杀靴子,灭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的纸条放进月饼里互相传递!到了八月十五元朝被老百姓们推翻了.也许我们现在吃月饼是为了庆祝胜利的喜悦吧!也有人说中秋节是丰收的季节,是农民们体验享受丰收的喜悦与高兴吧!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
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
献饼祝捷。
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
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尝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
圆之义”。
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
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
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水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我曾读过唐人曹松的《中秋对月》中“直到天头无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的诗句,也曾看过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绝对,还有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
这些难得的佳作中
曹松的诗抒发的是不平,《峨眉山月歌》抒
发对故友的思念,朱先生的文章抒发哀愁。
他们均写月,写月的无私公平普照大地,写月的淡淡月光给人的安慰,纵然其中并非都是中秋圆月。
月亮从古至今都是思念、温柔、恬静的象征。
尤其是中秋圆月,多少诗人睹物生情,写下传世之作;又有多少离别之人的惆怅。
中秋节是快乐的,是团圆的象征,
是充满喜悦的象征,让我们共同欢过这个有”意义”的”中秋节!”吧!
二中六年级: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