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经皮给药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2.75 MB
- 文档页数:59
中药经皮给药技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文/杜茂波在当今的科技时代,美学与一个人的智慧和勤奋的品质一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世界各地的男人和女人都很关心他们的外表和风格,每个人都想看起来和感觉自己的年轻和美丽。
美被定义为“一种让审美感官感到愉悦的品质的组合”[1]。
人们对美的孜孜以求,产生了专门为美服务的产品,也就是常说的“化妆品”,提到化妆品那就离不开中药经皮给药。
中药经皮给药是指采用适宜的方法和基质将中药制成专供外用的剂型施于皮肤(患处或相应经穴),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体循环或作用于皮肤局部产生药效,及通过经穴效应发挥药效,达到相应治疗目的的给药系统[2]。
中药经皮给药起效部位包括局部起效、经穴起效及局部给药起效全身作用(内病外治)。
化妆品是指以涂抹、喷洒或者其他类似方法,散布于人体表面的任何部位,如皮肤、毛发、指趾甲、唇齿等,以达到清洁、保养、美容、修饰和改变外观,或者修正人体气味,保持良好状态为目的的化学工业品或精细化工产品[3]。
化妆品起效部位包括局部起效及经穴起效两部分。
目前市场上的化妆品基本都属于局部起效,以经穴起效的化妆品仍是空白。
从这个意义上讲,化妆品属于经皮给药的范畴,是专为美丽服务的经皮给药制剂。
相对于经皮给药,化妆品更强调其安全性、稳定性、易用性。
中药经皮给药技术的发展中药经皮给药历史悠久,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黄帝内经》,载曰“桂心渍酒,以慰寒痹”。
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有“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的记载。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了用生地黄捣烂外敷治伤,并收录了断续膏、丹参膏等膏药。
唐代孙思邈所著《肘后备急方》收载外治方1200余首,涉及内、外、妇、儿等科。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已经有可用于局部治疗的膏药。
明朝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亦收载了大量经皮给药外治法,仅小儿外治方就有232首,其中还包括了穴位疗法的内容。
清代是传统经皮给药的鼎盛及成熟时期,出现了徐灵胎、程鹏程、吴师机等内病外治的名家。
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综述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摘要所谓经皮给药制剂,是指在皮肤表面给药,使药物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通过皮肤各层,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剂型。
本文阐明了典型中西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给药机理和特点,对国内外有关中西药经皮给药制剂及其各组件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已形成了诸多药物剂型,其中以口服与注射剂最为常用。
传统给药方法普遍存在血药浓度波动,以及通过消化道吸收时易受消化液、食物等因素干扰等缺点,又有部分被肝脏破坏(首过效应),以致疗效降低,需频繁用药,剂量较大。
加之有些药物对胃肠粘膜有刺激性,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
注射用药需要一定技术与设备,很不方便,且注射引起疼痛,依从性差,经皮给药制剂便应运而生了。
一、西药经皮制剂目前西药经皮制剂已有十多个品种上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经皮制剂包括使人戒烟的烟碱贴片、止痛药(如芬太尼) 贴片、镇定药可乐定、治疗运动病的东莨菪碱贴片、治疗心血管病的药物(硝酸甘油) 贴片、妇女停经后使用的雌二醇贴片以及治疗男性疾病用的睾酮贴片等。
近年来,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人们除了大量研究这些小分子激素和镇痛类药物经皮制剂外,还对一些生物大分子多肽或蛋白质类药物进行了研究,试图将其制成安全方便的经皮给药贴片,以解决这些生物大分子药物本身所存在的临床应用缺陷。
二、中药经皮制剂中药外治历史悠久,疗效显著,因此,中药经皮制剂的开发受到国内外的关注。
但由于中药多为复方药,药味较多,成分复杂,选择性及专一性较差,给中药经皮制剂的研究及应用带来困难。
国内有关中药经皮制剂的研究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初期。
但迄今中药经皮制剂仅限于局部应用,其中疗效确切的很少。
通过分析中药外用膏药剂的有效成分建立有效成分数据库,以便对有效单体的经皮吸收性进行研究、开发有效的经皮促进剂和促进方法;同时,将中医的综合诊治理论同经络学、脏象学等传统的中医理论相结合,可能是开发中药经皮制剂的有效途径。
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详解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详解一、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的概念经皮给药技术又称为经皮治疗系统,也叫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TTS)是通过皮肤表面给药,药物以相对恒定速度透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给药系统。
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也可称为人体穴位透皮给药技术,即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原则,以经络腧穴学说作为指导,结合西方最新的现代透皮给药技术,通过特殊手段把药物嫁接到特制载体并贴敷在人体相应的穴位上,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为目的的一种“内病外治”及“外病外治”的绿色疗法。
二、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的渊源和发展中医没有“透皮(经皮)”的说法,“透皮(经皮)”的概念来自1974年美国首先提出的透皮给药系统,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完善,透皮给药系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透皮给药系统相比其他给药方法有其独特的优点,我国虽然无“透皮”之名,但中医外治法中的敷贴疗法与“透皮”疗法异曲同工,且使用历史更为悠久。
纵观中医敷贴疗法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
1.萌芽阶段:(远古——春秋战国)早在1300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大量关于中医外治体会的文字记载。
在《周礼·天官》中就记载了治疗疮疡常用的外敷药物法、药物腐蚀法等,如“疡医掌肿痛,溃疡、拆疡、金疡、祝药刮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其中“祝药”即敷药,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记载有“傅”、“涂”、“封安”等疮口外敷之法,记载了用白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治疗毒蛇咬伤的方法,并且其中所记载的以酒剂外涂止痛和消毒的资料为酒剂外用的最早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在《黄帝内经》,还有用白酒和桂心涂治风中血脉等记载,被后世誉为膏药之始,开创广现代膏药之先河。
这一时期,贴敷疗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具体方法还比较幼稚,虽然可以看到很多后期成熟外治方法的雏形,但无完整体系和专著出现。
经皮给药制剂名词解释
经皮给药制剂是指以药物融入某种容易溶进皮肤细胞中的基质
载体来制成的药物制剂,是一种直接将药物和持久性载体融合在一起来治疗疾病的技术。
经皮给药制剂的概念已经有一段时间,它的最初含义是利用皮肤的渗透性将一种含有活性成份的物质植入皮肤中,使它在正确的配比下给药口服药物,从而实现有效的药物治疗。
经皮给药制剂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药物和载体。
载体是一种稳定的涂层,用于将药物放入皮肤中。
它可以由合成或植物材料制成,以及其他类型的可分解物质。
药物一般是通过液体或固体分散体的形式添加到载体中。
这种制剂的吸收性质取决于药物的溶解性、脂溶性以及载体的结构和类型。
经皮给药制剂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它可以用于治疗早期皮肤病、皮肤感染、皮肤肿瘤以及其他皮肤疾病。
经皮给药制剂的优点在于它不仅可以提高获得有效护理的可能性,而且能够减少药物的频率和剂量,从而减少其副作用,并有助于维持日常护理程序的一致性和可控性。
此外,经皮给药制剂还可以用于加快药物的吸收速率,而且可以在室温下保存,节约存储空间,使运输变得更加容易。
经皮给药制剂对于患者治疗有很大的优势,是一种新兴的药物治疗方法。
它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而且可以显著减少药物的副作用,以及减少治疗时间和治疗间隔期。
但是,像皮肤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仍然可能发生,因此,在使用经皮给药制剂之前,应充分了解其副作用,并由专业医生提供临床指导。
总之,经皮给药制剂是一种新型的药物治疗方法,具有高效的治疗效果,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
它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经皮给药研究综述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是指药物应用于皮肤上后,以恒定速度穿过角质层,扩散通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
该给药方式不仅避免了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脏首过效应及胃肠灭活,还能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或药理效应、减少用药次数、提高治疗效果。
经皮给药现已成为继片剂、注射剂之后的第三代药物制剂开发研究重点和热点之一,它可为一些长期性疾病和慢性疾病的治疗及预防创造一种简单、方便和行之有效的给药方式。
但由于皮肤的结构和生理特点、药物的理化性质以及剂型因素等,经皮给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中皮肤是限制药物吸收程度和速度的屏障。
因此,在进行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时,应综合考虑各种相关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和辅料才能完成。
本文就经皮给药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简要综述。
1、经皮给药机制药物经皮吸收目前有三种途径:一种是透过皮肤角质层及活性表皮进入真皮,再由毛细管进行体循环;另一种是透过皮肤的附属器如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的吸收到达真皮后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还有一种是以组织通道传递组织液、化学物质和物理量。
其中,前两种是最常见的经皮给药机制。
皮肤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一直延伸至皮肤的马氏层,负责氧份和其他营养物质的供运,带走代谢废物,同时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
制剂应用到皮肤上后,药物透过表皮角质层进入活性表皮,扩散至真皮后被毛细血管吸收入体循环。
只有符合一定条件的药物才适于经皮给药(表1),但大多数药物不能满足。
因此,如何使药物突破角质层进行透皮吸收,是经皮给药系统研究的重点。
表1 适合经皮给药的药物性质2、经皮给药新剂型2.1 纳米粒纳米粒高度分散,可通过毛囊或角质层,能提高药物经皮吸收、缓释药物、保护药物避免降解,有效克服皮肤等生物屏障,为生物大分子药物及口服、注射难于发挥药效的药物开辟了新的给药途径。
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有:固体脂质纳米粒、壳聚糖纳米粒和聚氰基丙烯酸酯纳米粒。
第十一章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 delivery system TDS),又称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 TTS)它是指药物以一定的速率通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而产生药效的一类制剂。
经皮给药制剂是一个历史悠久、应用较广并融合了现代制药技术的一类制剂,曾用的软膏剂及硬膏剂就是其中的一种传统经皮给药制剂。
由于临床常用的口服与注射制剂入药途径会对肝脏与胃肠产生毒副作用,而经皮给药制剂具有可克服首过效应、减轻毒副作用和可随时去掉等优点,因此经皮给药系统的研制成为当今世界药学界的重要课题。
中药外用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将各种中草药制成各类不同剂型,贴敷于体表一定部位和穴位,经体表(皮肤)等吸收作用于人体,以取得局部和全身效应的一种治疗方法。
它是中医疗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主要应用于治疗外科病、急病、局部疾病,随着时间的发展,新技术、新理论的不断完善,中药外治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在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是指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经皮吸收技术及方法研制的一种中药外用制剂。
包括传统的软膏剂、硬膏剂及油膏等。
第一节概述一、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发展与前景中药外治法历史悠久,中国古代许多医籍中均有记载有关中药外治的方法。
《内经》中就有许多章节记载有关中药外治的内容,如: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对黑膏药制法、条件、用具均有详细记载;《本草纲目》述及外贴膏药治疗痈疽、风湿之症。
《集救广生集》与《理论骈文》是我国历史上论述外治法的两部专著,尤其是吴尚先所著《理论骈文》总结了我国清末以前千余年的外治方法,提出了贴、涂、熨、洗、点等百余种外治法,方剂多达1500余首。
在这部专著中吴尚先提出了“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从而奠定了外治法的理论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中药经皮给药剂型,如软膏剂、硬膏剂、油膏剂等。
经皮给药制剂的应用汇报人:日期:contents •经皮给药制剂简介•经皮给药制剂的技术原理•经皮给药制剂的临床应用•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与市场前景•经皮给药制剂的挑战与发展策略目录01经皮给药制剂简介定义经皮给药制剂是指通过皮肤给药,使药物渗透进入体内发挥治疗作用的一种制剂。
发展历程经皮给药制剂的发展历程悠久,早在古代就有人使用植物等药物贴敷皮肤治病。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经皮给药制剂在20世纪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定义与发展历程避免首过效应。
经皮给药可避免药物在胃肠道中的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优点一优点二优点三持续稳定释放。
经皮给药制剂可实现药物的持续稳定释放,维持稳定的药物浓度,减少给药次数。
局部治疗作用。
经皮给药制剂可在病灶部位直接发挥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03经皮给药制剂的优点0201分类二膏剂。
膏剂是将药物与适宜的基质混合制成半固体状,涂抹于皮肤发挥治疗作用的一种经皮给药制剂。
分类一贴剂。
贴剂是一种常见的经皮给药制剂,通常是将药物与适宜的高分子材料制成片状,贴敷于皮肤表面。
分类三凝胶剂。
凝胶剂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经皮给药制剂,以高分子材料为基质,将药物分散或溶解于其中,涂抹于皮肤后形成一层薄膜。
经皮给药制剂的分类02经皮给药制剂的技术原理是皮肤的最外层,主要起到保护作用,由不同类型的角质细胞构成。
表皮层位于表皮之下,主要由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构成,赋予皮肤强度和弹性。
真皮层位于真皮之下,主要由脂肪细胞构成,具有保温和缓冲作用。
皮下组织如汗腺、皮脂腺、毛囊等,参与温度调节、皮脂分泌等功能。
附属器皮肤的结构与功能药物通过角质层的脂质双分子层进行被动扩散,主要受到药物分子大小、脂溶性和浓度梯度等因素的影响。
药物透过皮肤的方式与机制被动扩散通过皮肤中的特定载体蛋白,主动将药物从低浓度区域转运到高浓度区域,需要消耗能量。
主动转运利用电渗析原理,通过施加外部电场,推动带电药物分子通过皮肤。
中药新药设计性实验(经皮给药系统)一、实验目的1、掌握剂型选择的依据,了解药物经皮吸收的机理及影响因素;2、熟悉不同经皮给药剂型制备成型的一般步骤,明确制备工艺操作要点;3、熟悉不同经皮给药制剂所用基质种类及制备方法;4.掌握药物体外透皮实验的操作,熟悉数据的处理方法;5、了解各经皮给药剂型的常规检查项目和质量评价指标。
二、实验原理经皮给药制剂是药物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实现治疗或预防疾病目的的一类制剂,主要有软膏剂、贴剂、巴布剂、凝胶剂、搽剂等。
经皮给药制剂避免了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脏首过效应及胃肠灭活,提高了治疗效果,能够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或药理效应,减少毒副作用。
还可以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增加患者的用药顺应性。
药物的体外透皮实验是经皮给药系统开发的必不可少的研究步骤,它可以预测药物经皮吸收的速度,研究基质、处方组成和吸收促进剂等对药物经皮速度的影响,是药物经皮制剂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保障。
药物透皮扩散实验是将剥离的皮肤(或人工膜)夹在水平扩散池(改进的Valia-Chien 扩散池,见图1)的两个半池中,角质层面向给药池;将药物置于给药池中,于给定的时间间隔测定皮肤另一侧接受池内的介质中药物浓度,分析药物经皮肤透过的动力学。
制剂的经皮通透性测定和评价,一般利用立式扩散池(改进的Franz 扩散池,见图2)进行,并依此进行处方筛选和优化。
皮肤由角质层、表皮、真皮、皮下组织等组成。
药物置于皮肤表面后向皮肤取内渗透,通过表皮达到真皮,由于真皮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药物能很快吸收进入体循环。
因此药物在皮肤内表面的浓度很低,即符合所谓“漏槽”条件,药物的浓度接近于零。
在体外实验条件下,如果置于皮肤表面的药物浓度保持不变,而接受介质中的药物满足漏槽条件,即接受池中的药物浓度远远小于给药池中的药物浓度。
如果以t 时刻药物通过皮肤的累积量M 对时间作图,则在达到稳态后可以得到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为药物的稳态流量(稳态经皮吸收速度),为了处理问题的简单化,可以将皮肤看作简单的膜,用Fick ’s 扩散定律分析药物在皮肤内的透过行为,药物的稳态流量J 与皮肤中的药物浓度梯度呈正比,可以用公式1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