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敷技术操作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1
洪江市第一中医院
中药贴敷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作用】
依据所选取物的功用不同,对肿疡起到消肿定痛,对溃疡起到提脓祛腐、生肌收口的作用。
【适应证】一切外科疾病初起、成脓、溃后各个阶段,均可应用。
【用法】
1、告知患者中药贴敷治疗的作用、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以及患者应注意事项。
2、根据患者贴敷部位大小准备厚纱布或棉垫
3、在上面均匀地涂一层软膏
4、根据病情辨证选用掺药并均匀掺入。
5、单层纱布覆盖以防止药物撒落并用少量液体湿润后贴敷在患处。
6、胶布固定或包扎。
【注意事项】
凡皮肤湿烂,疮口腐肉已尽,摊贴油膏应薄而勤换,以免脓水浸淫皮肤,不易干燥。
目前调制油膏大多应用凡士林,凡士林系矿物油,也可刺激皮肤引起皮炎,如见此等现象应改用植物油或动物油;若对药物过敏者,则改用其他药。
油膏用于溃疡腐肉已脱、新肉生长之时,摊贴宜薄,若过于厚涂则使肉芽生上长过剩而影响疮口愈合。
中药外敷方法中药外敷是中医药中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将药物直接敷在患处,利用药物的渗透作用和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来治疗疾病。
中药外敷方法在中医药治疗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中药外敷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中药外敷的方法。
1. 选药,中药外敷的药物选择非常重要,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来选择合适的药材。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黄柏、板蓝根、苦参、地榆、大黄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作用的药材。
2. 制剂,将选好的中药研磨成细末,加入适量的温水或药用酒,搅拌均匀成糊状,即可外敷。
3. 外敷部位,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外敷部位,一般来说,局部红肿、疼痛的部位是外敷的首选部位。
4. 外敷时间,外敷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每日2-3次,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来调整外敷时间和频次。
5. 外敷注意事项,外敷药物不宜过多,以免造成过敏或药物中毒;外敷后应保持局部温暖,避免受凉;外敷后应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二、中药外敷的适应症。
1. 外伤,中药外敷在各类外伤中有着显著的效果,如跌打损伤、扭伤、挫伤等,可以有效减轻疼痛、消肿止血。
2. 皮肤病,中药外敷对于一些皮肤病如湿疹、疱疹、痤疮等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以缓解瘙痒、减轻炎症。
3. 风湿病,对于一些风湿病如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中药外敷可以起到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作用,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
4. 烫伤烧伤,在一些轻度烫伤烧伤的情况下,中药外敷可以有效减轻疼痛、促进伤口愈合。
三、中药外敷的禁忌症。
1. 对药物过敏者禁用。
2. 患有皮肤破损、溃疡的部位禁用。
3. 孕妇禁用。
4. 有出血倾向的患者禁用。
四、中药外敷的注意事项。
1. 选择合适的中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来选择合适的药材。
2. 外敷前后要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感染。
3. 外敷后应保持局部温暖,避免受凉。
4. 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中药外敷治疗,不要随意更换药材和剂量。
中药外敷法技术操作规范(精排版)一、概述中药外敷法是指将新鲜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将中药末加辅形剂调匀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穴位的方法称敷药法。
具有舒筋活络、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拔毒等功效。
二、适应症敷药疗法适用范围广泛,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科等多种病证。
三、操作流程1、物品准备治疗盘、治疗碗内盛调制好的药物、油膏刀、棉垫或纱布块、棉纸、胶布、绷带。
2、操作方法(1)敷药局部作清洁处理。
(2)将调制好的药物平摊于棉垫上或纱布上,并在药物上面加一大小相等的棉纸或纱布。
(3)将药物敷于患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3、护理(1)调制的药物须干湿适中,厚薄均匀,一般以0.2~0.3cm为宜,大小须超出病变处1~2cm为度,对皮肤有腐蚀的药物应限于病变部位以内。
(2)用水或醋调制的药物,容易干燥,可加适量凡士林一起调制,一般1~2天后更换一次。
(3)敷药后应询问病人有无瘙痒难忍感觉,并观察局部有无皮疹、水泡等过敏现象,若有过敏反应,应停止敷药。
四、注意事项1.在敷药过程中,让病人采取适当的体位。
2.应对敷药部位进行清洁。
3.敷药后,包扎固定好,以免药物流撒别处。
4.妇女孕期禁用有堕胎及致畸作用的药物。
5.小儿皮肤娇嫩,不宜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用药时间不宜过长,加强护理,防止小儿将所敷药物抓脱。
6.有过敏反应者及时对症处理。
7.如局部出现水疱,应用消过毒的针刺破,外用消毒药物,防止皮肤继发感染。
8.进行热敷时应把握好温度,以免烫伤皮肤。
9.敷药疗法虽然相对安全,但对一些特殊病人,如患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者,要密切注意其敷药后的反应,如有不适感应及时中止治疗,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10.皮肤破损处禁用刺激性药物。
11.外用药物,严禁内服。
12.有些病证不能单纯依靠敷药疗法,应配合其他方法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中医外科特色技术操作规范中医外科特色技术是中医学在外科领域的应用,通过中药、针刺、推拿、拔罐等手段,达到治疗外科疾病的目的。
下面就针对中医外科特色技术的操作规范做详细介绍。
一、中药外敷1.选药:应根据病情和阴阳气血的辨证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外敷。
2.药物煎制:经常使用的中药有绿豆、黄连、板蓝根、地黄、金银花、白芷等,药物应放于干净的锅中煎煮,并过滤去渣。
3.操作步骤:将煎好的药液温度降至适宜的温度,涂于患处,并用纱布固定,每日2-3次。
4.注意事项:选择中药应遵循辨证施治原则,必要时应咨询中医师。
对于过敏体质者应用前应做皮试。
外敷中药时应注意避免药液溅入眼内。
二、针刺1.选择穴位:选取合适的穴位应根据患者病情和中医辨证进行,常用穴位有三阴交、曲池、合谷、内关等。
2.操作步骤:(1) 长针小络:按穴位选好针刺位置,用雪铁龙针自上而下刺入皮肤深约0.5cm,使针体穿透皮下层,然后以10-15度角度穿透肌肉层,发针后应有胸闷、发汗、气促等针感。
保持针头塞入皮下,每日夜间一次,连续穿刺7-10次。
(2) 短针小络:按穴位选好针刺位置,用短针钻刺入皮肤下约0.2-0.3cm,具有保守、无微创和卫生的特点。
穴位选取口和机能干预等方面常用。
单次穿刺不超过5分钟,每日不超过3次。
3.注意事项:操作需要技术熟练且具有一定中医理论知识。
针头应保持清洁卫生,每次使用后应消毒。
对穴位、方向、深度等都应谨慎把握,不可盲目针刺。
对于心血管疾病、血液病、低血糖症等患者,应慎重选择。
三、推拿1.操作步骤:(1) 先让患者取下衣物,躺平后后背、腰部和四肢部位加以按摩。
(2) 以汉柏手、掌磨和拨筋法为主。
(3) 注意按摩手法和力度,深浅度以患者能承受为宜。
(4) 按摩20-30分钟,每日1-2次。
连续按摩5-7日。
2.注意事项:按摩前应询问患者病情是否适合推拿治疗,对于孕妇、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患者予以禁止。
按摩师应穿着清洁整齐的衣服,双手要清洗干净,对于不同的疾病按摩手法应该不同,不能盲目按摩。
中药湿敷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中药湿敷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运用中药的渗透性和药效来达到治疗和调理的效果。
它可以用于改善皮肤质地、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消肿及消炎等作用。
在操作中,严格按照流程操作并且掌握评分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中药湿敷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一、中药湿敷技术操作流程:1. 准备工作:a. 准备好中药材料和所需器械,如锅、水、纱布等。
b. 清洁双手,并且戴上手套以确保操作的卫生。
c. 准备好患者所需的护理环境,确保安全和舒适。
2. 中药准备:a. 选择合适的中药材料,依据患者病情和需要来选择中药材料。
b. 按照比例配制中药汁液或煎药汁液,确保浓度和量足够用于湿敷。
3. 湿敷操作:a. 清洁患者受敷部位,并且用清水将其擦干净。
b. 将中药汁液浸泡纱布,使其充分浸透。
c. 层层叠放浸湿的纱布在患者受敷部位上,覆盖应及时密封并且接触均匀。
d. 根据需要调整湿敷持续时间,并且注意时刻观察患者的反应。
4. 敷料更换:a. 根据患者病情和需要决定更换敷料的次数。
b. 在更换敷料时,重复上述操作,确保更换后的敷料也符合标准。
5. 结束操作:a. 结束湿敷后,清洁并消毒敷料器械,妥善处理医疗废物。
b. 清洁患者受敷部位,并且记录湿敷的时间、药液用量等信息。
二、中药湿敷评分标准:在中药湿敷的操作中,评分标准是确保操作质量和效果的重要依据。
主要从技术操作、患者反应、药物选择和管理等方面进行评分。
1. 技术操作:a. 操作规范与流程:评价操作是否按照规范进行,操作流程是否完整。
b. 卫生操作:评价操作者是否遵守洗手、佩戴手套等操作要求,确保操作卫生。
2. 患者反应:a. 安全与舒适:评价患者在湿敷过程中的舒适程度,是否遇到不良反应。
b. 敷料密封与质地:评价敷料固定是否紧密、敷料质地是否合适,确保湿敷效果。
3. 药物选择和管理:a. 药物配制:评价中药药液的配制浓度、干净程度等,确保药物质量。
中药涂药技术是将中药制成水剂、酊剂、油剂、膏剂等剂型,涂抹于患处或涂抹于纱布外敷于患处,达到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止痒镇痛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跌打损伤、烫伤、烧伤、病痈、静脉炎等。
二、评估1.病室环境,温度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药物过敏史、是否妊娠。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涂药部位的皮肤情况。
三、告知1.涂药后如出现痛、痒、胀等不适,应及时告知护士,勿擅自触碰或抓挠局部皮肤。
5.涂药后若敷料脱落或包扎松紧不适宜,应及时告知护±。
6.涂药后可能出现药物颜色、油渍等污染衣物的情况。
7.中药可致皮肤着色,数日后可自行消退。
四、物品准备治疗盘、中药制剂、治疗碗、弯盘、涂药板(棉签)、镶子、盐水棉球、纱布或棉纸、胶布或弹力绷带、治疗巾等,必要时备中单、屏风、大毛巾。
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调节病室温度。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根据涂药部位,取合理体位,暴露涂药部位,必要时屏风遮挡。
3.患处铺治疗巾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皮肤并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4.将中药制剂均匀涂抹于患处或涂抹于纱布外敷于患处,范围超出患处1.~2cm为宜。
5.各类剂型用法(1)混悬液先摇匀后再用棉签涂抹。
(2)水、酊剂类药物用镶子夹棉球蘸取药物涂擦,干湿度适宜,以不滴水为度,涂药均匀。
(3)膏状类药物用棉签或涂药板取药涂擦,涂药厚薄均匀,以2~3mnι为宜。
(4)霜剂应用手掌或手指反复擦抹,使之渗入肌肤。
(5)对初起有脓头或成脓阶段的肿疡,脓头部位不宜涂药。
(6)乳痈涂药时,在敷料上剪一缺口,使乳头露出,利于乳汁的排空。
6.根据涂药的位置、药物的性质,必要时选择适当的敷料覆盖并固定。
7.涂药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8.操作完毕,协助患者着衣,安排舒适体位。
六、注意事项1.婴幼儿颜面部、过敏体质者及妊娠患者慎用。
2.涂药前需清洁局部皮肤。
3.涂药不宜过厚以防毛孔闭塞。
4.涂药后,观察局部及全身的情况,如出现丘疹、瘙痒、水泡或局部肿胀等过敏现象,停止用药,将药物擦洗干净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城步苗族自治县中医医院二甲评审资料汇编重点科室建设骨伤科特色疗法操作规范骨伤科特色治疗操作规范一:中药外敷法技术操作规范一、概述中药外敷是指将中药末加水,或蜂蜜调制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穴位的方法称敷药法,具有舒筋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功效。
二、适应症敷药疗法适用范围广泛,包括软组织挫伤、闭合性骨折、关节炎等等多种疾病。
三、操作流程1、物品准备:治疗盘、治疗碗内盛调制好的药物(消炎肿止痛散等)、竹匙、纱布块、棉纸、胶布、绷带。
2、操作方法:(1)敷药局部做清洁处理。
(2)将外敷中药用水调制好后,先将药膏敷于一层纱布上包装好后再局部外敷。
(3)隔2层棉纸,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3、护理:(1)调制的药物需干、湿适中,厚薄均匀,一般以0.2—0.3cm为宜,大小超出病变处1—2cm为度,对皮肤有腐蚀的药物应限于病变部位以内。
(2)用水调制的药物容易干燥,可加凡士林一起调制或用蜂蜜调制,一般3—5天更换一次。
(3)敷药后应询问病人有无瘙痒难耐感觉,并观察局部有无皮疹、水泡等过敏现象,若有过敏反应,应停止敷药。
四、注意事项1、敷药过程中,让病人采取适当体位。
2、应对敷药部位进修清洁。
3、敷药后包扎固定好,以免药物流撒别处。
4、妇女孕期禁用有坠胎及致畸作用的药物。
5、小儿皮肤娇嫩,不宜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用药时间不宜过长,加强护理,避免小儿将所敷药物抓脱。
6、有过敏反应者及时对症处理。
7、皮肤破损处禁用刺激性药物。
8、外用药物,严禁内服。
骨伤科特色治疗操作规范二:骨伤科手法整复技术操作规范1.目的:骨伤科正骨手法整复骨折或关节脱位。
2.适应症:1、骨折。
2、脱臼。
3.禁忌:过饱、过饿、特别疲劳、酒醉等不宜过重手法。
4.用物准备:治疗床或座椅,棉卷、夹板或石膏、绷带、治疗巾、外敷药等。
5、方法:1、经望、闻、问、切确诊病人,向病人说明治疗的目的及步骤,并取的病人的同意。
2、根据X线结果确定诊断,再行复位。
3、协助病人选择合适体位,在患处或治疗相关部位进行开功舒展手法。
中药熨敷技术操作规范1.定义中药熨敷疗法是将药物或其余物体炒热热熨或冷敷患处,借助药性及温度等物理作用,负气血流通,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也是藏药特点疗法,可分为冷敷法和热熨法两种方法,本法通过药性和温度作用,使腠理开阖、气血通调,散热(或散寒)止痛,法风除湿,达到治疗成效。
2.操作步骤与要求2.1 环境要求应注意环境洁净卫生,防止污染。
2.2 操作方法冷敷法星水(星夜取的水)喷激或灌于牛羊胃中冷敷患处,治疗扩散伤热、颠簸热、热性刺痛等疾病。
星水浇淋,治瘟热、颠簸热热邪播散和陈腐热等。
目被利器创伤发肿,以星水灌入羊胃中冷敷。
肉类中毒惹起喉闭发热,以白草乌研末,雪水调解,装入羊胃中冷敷,并挤出药汁滴入喉部。
痢疾,用白草乌、山矾叶研末,调以星水或雪水,灌入羊胃中冷敷腹部,血胆疾病、热性腹绞痛、木布急腹痛(胃溃疡)等,用水底冷石子敷患处。
热性刺痛、血胆症,用水底冷石和旧犁铁冷敷。
热性刺痛,用生擅长雪山岩石边的紫堇研末,黄牛酪汁调拌,冷敷于患处。
鼻衄不只,用星水和水潭底的黑泥浆,在前额发际与脑后枕骨,处冷敷。
血热惹起的齿痛,因风齿龈红肿,用水潭底黑泥浆冷敷。
痛风惹起的足灼痛,用木藤寥与水调解进行冷敷,或用湿牛屎冷敷。
热熨法此法用于寒性疾病,但有时对热性疾病也有疗效。
用炒热的盐巴,布包裹热熨,治消化不良、宿食不化。
急腹痛等。
外伤炎肿与瘀血凝固者,用水中石子烤热后热敷,消肿止痛。
肝血瘀结,急痛者,用垣衣烘热与炒青稞交替热熨。
肾冷痛苦和尿清不利者,用于酒糟烘热,布包裹热熨。
产后小腹、肾腰及骶骨等痛苦者,用东向的旱獭洞口土,酒喷后烘热敷于患处。
木布病寒热相搏惹起的急腹痛,用扁叶珊瑚盘、亚大黄叶、山矾叶加水浸泡煮热后,布包裹热敷,还可治各样中毒症、陈血、外伤出血落于胃中的疾病。
不用化惹起的寒性痞瘤,用鸽粪烘热,布包裹热熨。
胃、肾、腰部的寒性疾病,用砖块或陶片置火中烧热熨敷。
虫病惹起的急腹痛,用独活根叶、烘热后熨敷。
中药贴敷疗法实际操作方法及技术规范详解中药贴敷疗法由于其疗法快捷方便,无毒副作用,且医疗风险低,深受广大基层医生钟爱,目前在基层诊所,社区门诊,以及乡镇卫生院应用比较普及。
今天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关于中药贴敷疗法的技术应用,希望能给开展中药贴敷的基层医生一些参考。
透皮给药技术的实际操作方法1.方药的选择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方剂,一般都可以熬膏或为研末用作穴位贴敷来治疗相应疾病。
但与内服药物相比,贴敷用药多有以下几点:(1)应有通经走窜、开窍活络之品。
现在常用的这类药物有:冰片、麝香、丁香、花椒、白芥子、姜、葱、肉桂、细辛、白芷、皂角、穿山甲。
(2)多选气味俱厚之品,优势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
如:生南星、生半夏、川乌、草乌、巴豆、斑蟊、附子、大戟等。
(3)补法可用血肉有情之品。
如羊肉、动物内脏、鳖甲。
(4)选择适当溶剂调和贴敷药物或熬膏,以达药力转、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
醋调贴敷药,而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虽用药猛,可缓其性;酒调贴敷药,则起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虽用缓药,可激其性;水调贴敷药,专取药物性能;油调贴敷药,可润肤生肌。
常用溶剂有水、白酒或黄酒、醋、姜汁、蜂蜜、蛋清、凡士林等。
此外,还可以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溶剂。
2.穴位的选择穴位贴敷疗法的穴位选择与针灸疗法是一致的,也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辩证选取贴敷的穴位,并力求少而精。
此外,还应结合一下选穴特点:(1)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接的穴位贴敷药物。
(2)选用阿是穴贴敷药物(3)选用经验穴贴敷药物,如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小儿流涎;威灵仙贴敷身柱穴治疗百日咳等。
3.贴敷方法根据所选穴位,采取适当体位,使药物能敷贴稳妥。
贴药前,定准穴位,用温水将局部洗净,或用宜春棉球擦净,然后敷药。
也有使用助渗剂者,在敷药前,现在穴位上涂以助渗剂与药物调和后再用。
对于所敷之药,无论是糊剂、膏剂、或捣烂的鲜品,均应将其很好的固定,以免移动或脱落,可直接用胶布固定,也可先将纱布或油纸覆盖其上,再用胶布固定。
中药涂擦操作技术中药涂擦是一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将中药药物应用于皮肤表面进行涂抹或擦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涂擦操作技术的正确使用对于治疗疾病起到关键作用,下面将介绍一些中药涂擦操作技术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步骤。
首先,选择适合的中药药物是中药涂擦操作技术的基础。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选择中药药物,一般来说,中药药物可以分为外用药和内服药两类。
外用药一般是一些贴敷剂、药酒等,内服药则需要配制成药膏或药液等形式。
选择适合的中药药物是中药涂擦操作技术的第一步。
其次,正确的操作步骤也是中药涂擦操作技术的关键。
在进行中药涂擦操作时,首先要保证患者的皮肤干燥清洁,避免患处有水分或污物。
然后将中药药物涂擦均匀涂抹于患处,可以采用按摩、擦拭等方法,使药物充分吸收。
在擦拭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过度擦拭,避免刺激患处皮肤。
擦拭后,患者应保持患处的皮肤干燥,避免擦拭后患处受潮。
此外,中药涂擦操作技术在药物的选择和擦拭操作中都需要注意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患者的体质是选择中药药物的重要依据,不同的体质适合的药物也不同。
在擦拭操作时,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轻重来确定擦拭的力度和时间,避免擦拭过度或不足的情况发生。
总的来说,中药涂擦操作技术是一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正确的操作技术和药物选择对治疗疾病有着重要的作用。
患者在接受中药涂擦治疗时,应选择合适的中药药物,注意擦拭操作的正确步骤,同时考虑患者的体质和病情,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药涂擦操作技术的应用,有助于中医药的传统疗法在现代医学中的发展和应用。
希望患者和医护人员都能正确理解和应用中药涂擦操作技术,从中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敷药技术操作规程最新中医敷药技术操作规程是指中医在临床实践中使用药物进行敷贴治疗的操作准则。
其目的是为了规范中医敷药技术的操作,保证治疗效果,同时确保患者的安全。
下面是中医敷药技术操作规程的最新内容。
一、患者准备:1. 患者信息记录: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情、过敏史等,确保对患者有足够的了解。
2. 患者准备:患者应保持身体清洁,无油脂、血液等物质附着在皮肤上。
3. 患者告知:告知患者关于敷药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和可能产生的不适反应等内容,征得患者的同意。
二、药物准备:1. 药物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选择适宜的药物进行敷药治疗。
2. 药物准备:将敷药所需的药物按照医嘱准备好,确保其质量和准确性。
三、操作准备:1. 医护人员准备:操作敷药的医护人员应穿戴好洁净的工作服、手套等,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2. 消毒操作:对敷药所需的器械、用具进行消毒处理,以确保无菌。
四、操作步骤:1. 清洁皮肤:将敷药部位的皮肤用消毒液或清水进行清洁,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干燥。
2. 贴敷药物:将准备好的药物贴敷在患者的相应部位,注意避开伤口、溃疡等敏感部位。
3. 固定敷药:使用透气性好的敷料或胶带进行固定,确保药物能够有效贴附于患者的皮肤上。
4. 保持时间:根据医嘱要求,确定敷药的保持时间。
在此期间,患者应尽量保持休息、避免汗液和水等液体接触药物。
5. 敷药拆除:在敷药保持时间到达后,用清水或消毒液将敷药拆除,然后用干净的棉球或纱布轻拭皮肤。
五、注意事项:1. 药物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选择适宜的药物进行敷贴治疗。
同时要注意药物的合理搭配,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2. 皮肤条件:在敷药前应对患者的皮肤进行评估,注意皮肤的完整性、敏感性和炎症情况等。
3. 敷药时间:严格按照医嘱要求确定敷药的保持时间,不得违规操作。
4. 药量控制:控制敷药的药物剂量,避免药物浓度过高或过低,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5. 观察记录:记录患者敷药后的反应和效果,包括患者的症状变化和皮肤状况等。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程一、简介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属于中药外治法。
二、适应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重点推荐: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三、禁忌症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消毒液、药物、胶贴、胶布;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等。
常用药物: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等。
五、操作步骤(一)施术前准备1、药物:①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二)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贝占。
5.中医皮肤科外治技术操作规范编制说明中医皮肤科中药浴、中药熏蒸、中药面膜、中药离子喷雾技术操作规范:ZYS-5月18日,XXXX 1《中医皮肤科中药洗浴、中药熏蒸、中药面膜、中药离子喷雾技术操作规范》汇编表明,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
它广泛应用于中医皮肤科,中医外治法具有直达患处、疗效确切、操作简单的优点,避免了口服药物通过消化道吸收引起的多环节失活和某些口服药物引起的一些毒副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许多中医外治法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创新,为中医皮肤病学和人类健康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目前中医皮肤科的许多外治法没有统一的操作规范,操作随意,影响了疗效,损害了患者的利益,降低了中医的声誉。
鉴于此,规范中医皮肤科的外治法迫在眉睫。
本研究的范围包括采用中药浴、中药熏蒸、中药贴膜和中药离子喷雾四种技术治疗相关皮肤病的技术操作规程项目成立后,项目组在文献研究、方案梳理、专家讨论、运营商和用户评价、方案专家论证和修订、系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起草了《中药洗浴、中药熏蒸、中药面膜、中药离子喷雾等中医皮肤病学技术操作规范》四个标准草案。
四个标准草案已经过专家的审查和批准,形成了最初的最终草案,操作规范已经被拍摄成教学影片。
本说明介绍操作规范的编制。
一、工作概况(1)任务的来源和完成情况;为了进一步规范《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的程序、方法和结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0月在XXXX制定了《中药洗浴、中药熏蒸、中药面膜、中药离子喷雾技术操作规范》,作为《XXXX-XXXX国家服务业标准发展规划》(编号:ZYYS-XXXX)中的中医药服务标准项目。
该项目的研究任务现已完成,四个标准已初步定稿。
将征求专家的意见。
本标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管辖。
武汉中西医结合医院是该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
合作单位包括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海南省皮肤病医院、沈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等。
中药湿敷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中药湿敷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疗法,通过将中药煎汤或汤剂浸透至纱布、纱布绷等材料,贴敷于患部,使中药药性逐渐渗入皮肤,起到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风散寒、清热解毒等作用。
湿敷因其易于操作、疗效显著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诊疗之中。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药湿敷的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一、中药湿敷技术操作流程1. 治疗前准备(1)确定湿敷部位:根据患者病情,确定中药湿敷的部位,一般常见的湿敷部位包括胸部、背部、腹部、关节部位等。
(2)准备中药煎汤:选择合适的中药配伍,煎煮成药液,保持药液的温度适宜,一般在50-60摄氏度之间。
(3)准备敷料:选择透气性好、吸水性佳、无刺激性的纱布、纱布绷等材料,将其剪成适当大小,以方便贴敷患部。
2. 湿敷操作步骤(1)清洁患部:用温水清洁患部,保持患部清洁干燥。
(2)浸渍敷料:将准备好的敷料浸渍于中药煎汤中,使其充分吸收药液。
(3)挤干多余药液:将浸渍后的敷料稍微挤干多余的药液,以避免滴水造成患者不适。
(4)贴敷患部:将浸渍后的敷料均匀地贴敷于患部,用纱布绷或胶布固定,保持敷料贴合患部。
(5)观察疗效:在湿敷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疗效反应及不良反应,根据情况调整湿敷的时间和温度。
(6)重复操作:根据患者病情和医嘱,重复进行中药湿敷操作,一般可持续30-60分钟。
3. 湿敷后处理(1)清洁患部:在中药湿敷结束后,用温水清洁患部,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2)休息调理:让患者休息片刻,保持患部肌肤干燥,促进中药药性渗透。
(3)评估疗效: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及舒适感,评估中药湿敷的疗效效果。
二、中药湿敷技术评分标准为了确保中药湿敷的安全、有效性,应对中药湿敷的技术操作进行评分标准,以评估中医医护人员的操作水平和疗效效果。
1. 湿敷操作技术:包括湿敷前准备、湿敷操作步骤、湿敷后处理等技术环节的操作准确性和规范性。
2. 药液浓度和温度控制:评估中药煎汤浓度的适宜性,以及中药药液的温度控制是否达标。
中药外敷流程中药外敷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将草药煎汤或药物制剂敷于患处,以达到治疗疾病、缓解症状的目的。
中药外敷在中医药治疗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下面将介绍中药外敷的流程及注意事项。
1. 选择合适的中药材。
首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材。
不同的疾病需要使用不同的中药材,因此在选择中药材时需要根据中医医生的建议进行选择。
一般来说,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功效的中药材适合用于外敷治疗。
2. 研磨或煎煮中药。
将选好的中药材进行研磨或煎煮,制成药物制剂。
研磨后的中药可以直接敷于患处,也可以加入适量的温水搅拌均匀后再敷于患处。
煎煮后的中药制剂则需要待其降温后再进行外敷。
3. 清洁患处。
在进行中药外敷前,需要先清洁患处。
用温水和无刺激性的肥皂清洁患处,然后用干净的毛巾轻轻擦干。
4. 外敷中药。
将制好的中药敷于患处,可以选择直接敷于患处,也可以用纱布或纱布包裹后再敷于患处。
外敷的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具体时间根据中医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5. 注意事项。
在进行中药外敷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外敷前后要保持患处的清洁,避免感染。
外敷时要避免中药材进入口鼻和眼睛,以免引起不适。
在外敷的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温暖,避免受凉。
外敷后,需要及时清洁患处,避免中药残留引起过敏或其他不良反应。
中药外敷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疗法,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根据中医医生的建议进行操作,避免不当使用导致不良后果。
希望以上介绍的中药外敷流程及注意事项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康复科中药热奄包操作规范
【目的】
通过中药热奄包外敷达到消肿止痛、活血化瘀、消肿利湿、通经活络的作用,主要用于各种痹症、肌肉痉挛类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治疗巾、提前制作好的热奄包,必要时备屏风等。
【操作程序】
1.将热奄包用微波炉中高火加热2分钟
2.备齐用物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评估病人
3.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治疗部位,再次检查局
部皮肤情况,温水擦净。
4.将热奄包加热用治疗巾包好,外敷于病患部位,并
询问患者温度是否适宜。
5.协助患者整理衣物,并取舒适体位。
6.观察2分钟患者未诉不适感后方可离开。
【告知】
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
2.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灼伤、热烫等感觉时应立即停止治疗。
3.治疗过程中皮肤可能出现发红、甚至水泡。
【注意事项】
1.孕妇禁用。
2.严重的糖尿病、截瘫、脊髓空洞等感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禁用。
3.局部皮肤破溃、不明肿块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禁用。
4.留药时间为20-30分钟,期间勿剧烈运动。
留药时间结束后,帮助患者整理衣物,并取合适体位。
5.温度一般控制在50°左右,用药时间每次间隔5小时。
6.冬季注意患者的保暖。
7.沟通有效关爱病人,注意保护病人隐私。
中医外治疗法操作规范目录一、灸法操作规程02页一)艾柱灸技术操作规程二)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二、推拿技术操作规程06页三、针刺技术操作规程11页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二)电针技术操作规程四、刮痧技术操作规程18页五、拔罐技术操作规程20页六、穴位贴敷操作流程23页七、三棱针技术操作规程(刺血疗法)27页八、中药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30页九、中药熨烫疗法技术操作规程32页一、艾灸操作规程(灸法)一)艾柱灸技术操作规程【目的】艾柱灸是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1 cm,炷底直径约0.8 cm,直接或间接臵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疗法。
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用物准备】治疗盘、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签、镊子、弯盘、酌情备浴巾、屏风等。
间接灸时,备姜片、蒜片或附子饼等。
【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 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 根据情况实施相应的灸法。
3.1 直接灸(常用无瘢痕灸)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放臵艾炷后点燃,艾炷燃剩至2/5左右,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取走余下的艾炷,放于弯盘中,更换新炷再灸,一般连续灸5~7壮。
3.2 间接灸(常用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和隔附子饼灸)施灸部位涂凡士林,根据病情,放上鲜姜片或蒜片或附子饼1片(事先将鲜姜或独头蒜切成约0.6 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附子饼是附子研末以黄酒调和而成,厚约0.6~0.9 cm,中心处用粗针穿刺数孔),上臵艾炷,点燃施灸。
当艾炷燃尽或患者感到灼痛时,则更换新炷再灸,一般灸3~7壮。
达到灸处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度。
4. 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
01、中药外敷技术操作规范
【目的】
中药外敷技术是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穴位的治疗方法。
使用时将所需药物研成粉加适量赋型剂制成糊状敷贴患处。
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适用于外科的疖、痈、疽、疔疮、流注、跌打损伤、肠痈等病。
内科的哮喘、肺痈、高血压等病也适用此法。
【用物准备】
治疗盘、盐水棉球、药物、油膏刀、无菌棉垫或纱布、棉纸、胶布或绷带;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如麻油或饴糖、水、蜜、凡士林)等。
常用药物:青敷膏、金黄膏、伤科消炎膏等。
【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患处,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3. 需临时调制药物时,将药末倒入碗内,将调和剂调制成糊状。
4. 取下原敷料,以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创面情况及敷药效果。
5. 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或薄胶纸,用油膏刀将所需药物均匀地平摊于棉纸上,厚薄适中。
6. 将摊好药物的棉纸四周反折后敷于患处,以免药物受热溢出污染衣被,加盖敷料或棉垫,以胶布或绷带固定。
7. 若为肿疡,敷药面积应超过肿势范围,一是防止毒邪扩散,起箍毒作用;二是通过药物作用以束毒邪,提脓拔毒。
8. 敷药后,注意观察局部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9. 协助衣着,整理床单位。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皮肤过敏者禁用。
2. 敷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太薄药力不够,效果差;太厚则浪费药物,且受热后易溢出,污染衣被。
3. 对初起有头或成脓阶段的肿疡,以中间留空隙,围敷四周为宜,不宜完全涂布,以免阻止脓毒外泄。
特殊部位如乳痈敷药时,可在敷料上剪孔或剪一缺口,使乳头露出,以免乳汁溢出污染敷料。
4. 夏天以蜂蜜、饴糖作赋型剂时,宜现配现用或冷藏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