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 课件 第七单元习作
- 格式:ppt
- 大小:8.24 MB
- 文档页数:36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第5课《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并能够准确地说出具体的遗产名称。
2.通过习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念。
2.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三、教学难点1.辨别不同种类的世界文化遗产。
2.运用适当的用语描述具体的遗产。
四、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图片展示。
2.黑板、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图片,激发学生对于文化遗产的兴趣,引导学生讨论并了解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2. 学习(30分钟)1.讲解:介绍中国的几个世界文化遗产,如故宫、长城、等,并解释每个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之处。
2.听写:听写几个世界文化遗产的名称,确保学生能正确拼写并记住。
3. 操练(15分钟)学生们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世界文化遗产,用简洁清晰的语言描述该遗产的特点,并尝试写出一个关于该遗产的段落。
4. 输出(10分钟)学生将自己描述世界文化遗产的段落进行朗读,教师在一旁指导并纠正学生的用词和语法错误。
5. 总结(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指导,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内容,并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六、布置作业1.汇总每组学生对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描述,让每位学生准备一个口头报告。
2.完成《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相关练习题。
七、课堂反思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写作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和练习来帮助学生巩固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一篇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作文题目。
这一教学内容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和研究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文化素养,同时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
首先,该习作题目要求学生选择一处感兴趣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介绍。
这一要求不仅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去了解和感受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还锻炼了他们的信息搜集和整理能力。
学生在准备作文的过程中,需要深入了解所选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现状,这有助于他们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逻辑来介绍文化遗产。
这要求他们具备条理清晰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描述文化遗产的外观、历史沿革、文化价值以及现状,学生不仅能够展示自己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还能够向读者传递对文化遗产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此外,该习作还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补充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
这一环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测和补充。
这不仅丰富了作文内容,也使得文化遗产的介绍更加生动有趣。
最后,通过完成这篇作文,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还能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他们会在研究和写作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一篇具有深远意义的作文题目。
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文化素养,还能够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完成这篇作文,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还能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教学设计方案一、核心素养目标1.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准确、生动地描述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掌握描写文化遗产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说课稿(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这是一篇关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习作。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价值,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对文化遗产的介绍,也有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使学生在了解文化遗产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基础,但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价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价值。
2.难点:如何让学生在了解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等,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文化遗产。
六. 说教学过程1.第一课时(1)导入:引导学生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念和意义。
(2)新课导入: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如长城、故宫等。
(3)案例分析:分析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价值。
(4)课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案例,进行写作练习。
2.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文化遗产。
(2)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化遗产进行深入了解。
(3)小组交流:各小组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讨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4)课堂练习:让学生结合实践活动,进行写作练习。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1.文化遗产的概念和意义2.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价值3.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
部编版(人教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完整说课稿、习作指导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人教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主题是“科学探索”,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究能力。
本单元共有三篇课文,《试验田里的故事》、《探索宇宙的奥秘》、《只有一个地球》。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科学探究有浓厚的兴趣。
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探究方法的选择、数据的处理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探究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科学家及其贡献,理解课文中的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究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的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掌握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探究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引导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资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科学家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科学家及其贡献。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
4.教师引导:教师针对学生的探究情况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探究方法。
5.实践操作:学生根据所学方法,进行实验操作,收集数据。
6.数据处理:学生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
7.汇报交流:学生向全班同学汇报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互动交流。
8.总结提升:教师对本节课的探究过程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部编版(人教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完整教学教案、习作指导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人教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主题为“生活中的科学”,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本单元共安排了3篇课文,分别是《实验与发现》、《测量与计算》、《观察与探究》。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也有一定的好奇心。
但是,学生的科学知识储备有限,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来拓展和巩固。
此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有待提高,需要通过课内的实验和操作活动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科学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中的科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2.难点:实验操作的技能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PPT、实验器材和材料。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实验器材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科学知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提出新的问题和实验方案,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知识和技能。
③从以上我们看出船夫的驾驶技术怎么样?(高超)④小艇样子的奇特,坐在里面非常舒适、充满情趣,这都离不开船夫的高超技术。
2.指名读。
三、学习小艇的作用1.利用图表的形式梳理内容:讲了谁乘坐小艇去干什么?指名回答,商人做生意青年妇女郊游孩子保姆教堂看戏的人们看戏…… ……②猜想一下课文中的青年妇女乘坐小艇去干什么?指名回答(学生畅所欲言)③除了刚才书中介绍的这些人之外,还有哪些人也要用小艇做交通工具去干什么?像课文那样说一说?④小结:人们的生活、学习、劳动都离不开小艇。
那么小艇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作用大不大?⑤你还从5、6自然段的哪个方面体会到小艇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白天当小艇一出动,威尼斯就充满活力、生机盎然;夜晚小艇一停泊,威尼斯就沉寂、入睡了。
这一动一静的对比描写,更衬托出小艇指名说、同桌俩说。
如课文中那样,说一说“看戏的人们和看戏”三、品读课文,交流感受快速浏览课文,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认真默读,画出喜欢的词语和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体会。
(一)预设奶牛之国1.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这几幅荷兰奶牛图,互相交流自己看到的及其感受。
2. 从“极目远眺、全是”等词语感受牛的数量之多。
3.指名读相关语句(二)预设骏马之国1.交流:这是一群怎样的骏马?(自由)这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成群”“剽悍强壮”“飞驰”“归它们所有”等2.指导朗读,在朗读中感受牧场之国奔涌飞腾的粗犷之美。
(三)预设动物之国1.出示几幅小动物活动图片,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互相交流自己看到的及其感受。
2.总结:绵羊猪群,悠然自得3.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四)预设夜晚牧场1.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牧场之国的夜景图片,互相交流自己看到的及其感受。
2.总结:牛静,船静,人静……3.总结感受:荷兰人畜和谐共处的美好4.指导读出宁静和谐之美。
学生自主学习后和组内同学一起分享你的阅读收获,重点讨论自己特别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交流喜欢这部分的理由。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范文: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北京故宫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也是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
公元1406年,明代永乐帝开始修建故宫。
《明史》上说,修建这座世界罕见的巨大皇宫役使了10万最优秀的工匠和100万普通劳工,历时15年才最终完成。
此后的明清皇帝又多次重建和扩建,但整体面貌并无多少改动。
故宫里一共居住过24位皇帝,第一位是明永乐皇帝朱棣,最后一位皇帝是清宣统皇帝溥仪。
故宫一共有四个大门,东面的叫“东华门”,北面的叫“神武门”,西面的叫“西华门”,最大的便是故宫的正门叫“午门”。
进了午门过“内金水桥”,穿过“太和门”,便到了故宫里最大的殿“太和殿”,它是所有宫殿里最“高级”的殿了。
它前面有两对铜龟和铜鹤,象征着“国运永昌”。
这座大殿建造得十分精巧,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建造技术的高超水平。
后面的“中和殿”“宝和殿”的造型与“太和殿”都不一样,这些大殿都是由很多根红色的大柱支撑,每根大柱上都刻着一条回旋盘绕、栩栩如生的金龙,格外壮观。
这三座大殿是故宫最有名气的“三大殿”。
“三大殿”后面是“后宫”,这里是太后、皇帝及后妃们起居的地方。
屋里摆设着非常华丽的镶满各种钻石的钟表,每间屋子里都有一张床,床上的被子摆放得整整齐齐的,每个桌子上都有一支红蜡烛,蜡烛上面也盘着一条金龙。
这些都体现出那个封建时代的君主生活的奢华。
关于故宫的九龙壁,传说在烧制这块琉璃砖时,工匠们不小心把这块砖烧坏了。
这在当时可是杀头的罪过。
正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位木匠得知此事,便挺身而出,连夜用一块木料雕刻成那块龙鳞的样子,然后刷上厚厚的白油漆,好似刚刚烧好的琉璃砖一样,瞒过了前来检查的官员。
随着岁月的侵蚀,木料上的油漆纷纷剥落了,人们才发现这里原来是由一块木料制成的。
传说的真假已无从考证,但从这个传说中充分体现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劳动人民之间深厚的情感。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第七单元习作一. 教材分析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习作,以“家乡的风土人情”为主题,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家乡的独特之处,用文字表达出来。
教材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和示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描绘家乡的风土人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写作基础,对家乡有一定的了解和情感。
但部分学生可能在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上有所欠缺,需要通过指导和练习来提高。
此外,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写作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全体学生,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通过观察和思考,学会从不同角度描绘家乡的特色。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学会运用恰当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家乡的独特之处,用文字描绘家乡的风土人情。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恰当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示范法等,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表达。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和示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家乡的图片或视频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特色。
2.示例讲解:分析教材中的写作示例,引导学生了解从不同角度描绘家乡的方法。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分享对家乡风土人情的观察和感受。
4.写作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提示写作要点。
5.学生练习:让学生动手写作,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
6.展示交流: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互相评价、学习。
7.总结提升:总结本次写作的收获,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变化和发展。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一篇关于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习作。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课文阅读、习作指导、拓展阅读等,旨在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基础,但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了解相对较少。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可能存在对文化遗产的描述不够生动、对文化遗产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理解不深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化遗产,运用生动的词语进行描述,提高写作质量。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提高写作能力。
2.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写作中运用生动的词语,描述文化遗产的魅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写作指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了解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况。
3.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化遗产的了解和看法。
4.写作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生动的词语,描述文化遗产的魅力。
5.学生习作:学生根据讨论和写作指导,进行文化遗产的写作。
6.展示评价:选取部分学生的习作进行展示,让学生互相评价、学习。
7.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拓展阅读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