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2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精选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
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篇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课文记叙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了38个多小时的挖掘,终于成功救出自己的儿子和14个小孩的故事。
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这是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学习课文应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2、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三、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3、感受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的巨大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四、教学策略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1、读演结合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让孩子们“读、读、反复读”。
的确,只有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通过读、演,去解决问题,理解应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文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地震中的父与子的说课稿地震中的父与子的说课稿(精选11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
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的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地震中的父与子的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我要展示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文道结合的思想,按专题来组织单元。
本单元就是以“父母之爱”为专题,通过文质兼美,不同侧面的几篇课文,让学生受到思想上的教育,写法上的启迪,领悟作者通过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的是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
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
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夜以继日,挖了整整38个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的14位小朋友。
选择这篇课文,是缘于感动,也是缘于汶川地震后,再一次上这堂课时完全不同的感受。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弹指间灰飞烟灭,然而,就是在这样无情的灾难面前,我们在创造着生命的奇迹!二、说教法:下面,我将自己设计该课教学时的若干想法,原原本本地加以呈现,我希望我这种“原生态”的呈现,能限度地表明我的教学理念。
1、在感动中领悟全文中心。
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我考虑的是:如何使学生得到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心灵的感动。
让学生感动是上好这篇课文的前提。
利用情感的碰撞、人文的熏陶、文化的积淀,让学生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动于伟大的父爱。
加之,利用远程教育设施,播放直观的地震现场,让学生更加被这对父子感动。
2、在改写结局中感动于过程。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优秀8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设计篇一在语文教学中,应多注重创设一种恰当的情景,通过对情境的体验,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生动的故事,其中蕴涵着丰厚的人文资源。
语文教学的任务显然不仅仅在于单纯地教会学生识字,认词,读文,分段或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
更重要的是应该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故事背后所传承的人文精神。
然而,由于小学生还缺乏抽象思维能力,教学中若仅仅是通过课文分析或是以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式来将课本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告诉给学生的话,学生得到的只是空洞的说教,苍白无力,即使在思想上能接受,在行动中也是无所适从的。
因此,为了真正让语文教学传承人文之道,针对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认知特点,结合现实,开展情景式教学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下面就是我以这次5·12大地震中的许多鲜活的实例来讲述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
教材梗概:1989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多万人在不到几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经变成一片废墟。
但是万分悲痛的他想到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正是凭借这一坚定信念,这位父亲孤身一人,不顾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经过38个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孩子和其他14位同学。
情景教学案例:片段一结合实际,营造情景气氛(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教师首先展示这次5·12汶川大地震的相关视频图片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3一4分钟时间再次熟悉文本,理清思路。
然后进入教学主要环节之一,结合实际,营造情景气氛。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在2008年5月12 日我们祖国的四川发生了8.0级的强烈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有许多的人不幸遇难,其中也有许多向我们这样正在教室上课的孩子,在上课之前,我们首先向他们表示我们的哀悼!(班长:起立!全班默哀一分钟)以前我们上语文课,老师都要提一些问题帮助你们学习,今天,我也要提问题,但不多,就一个,想知道这是个什么问题吗?老师暂时不告诉你们,让你们来猜一猜。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教案6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教案6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教案1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读中感悟,联系实际。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父亲为救儿子不顾生死的父爱亲情以及孩子在危险情况下先人后己的美好品质。
教育学生做个有责任感的人。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感悟,让学生感受到父子情深,学会爱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
在读中感悟,升华情感。
学会爱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四、教具准备。
课件、信封。
五、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进入情境。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三)品读课文,感悟父子之爱。
(四)走出教材,品味人间真情。
这是发生在2023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的大地震。
地震给我们留下了深痛的记忆。
今天我要与同学们走近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大地震,去看看那次地震中那对不平凡的父与子。
(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1、自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这次地震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3、主要人物是谁?你更喜欢谁?4、再读课文,画出你感动的句子,说说你感动的原因。
5、有感情的朗读句子,在读中感悟。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品读时间一点一点流逝,父亲的仍不放弃。
师:“没人再来阻挡他。
”说明有人阻挡过他。
都谁阻挡他了?生:好心人“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
”师:听到这话父亲的反应是什么?生: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师:你感受到了什么?还有谁阻挡这位父亲?生:救火队长。
“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起火爆炸,请你离开。
”师:父亲的反应?生:“你是不是来帮助我?”师:从父亲的话你感受到了什么?师:还有谁?生: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
”师:父亲此时的反应是?生齐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师:你感受到了什么?师:让我们带着深情再读11自然段。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六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篇11、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的相互信任,体会人间自有真情在。
说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3、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读代讲和品析词句的方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研讨合作,从中领悟文中的感情。
4、说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中从课文的结局入手,激发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然后引领学生反复品读父亲解救儿子的过程中深入解读“这位父亲的了不起”。
旨在通过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朴实的情感体验引领学生自主阅读,渗透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
5、说教学过程。
分为四大板块逐一推进。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课件展示地震灾难。
2、揭示课题。
教师简介大地震发生的概况,让学生观看后说说自己的心情,激起学生的沉痛,难过,与伤感。
为学习下文做好情感铺垫。
第二板块: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鉴于高年纪的学生要有一定的阅读速度的要求,我让学生默读全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思考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从而对__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
第三板块:细读交流。
请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用__中的语言说出图意。
再针对故事的结尾,提出疑问: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自主阅读,深入感悟:1.学生自渎课文,从父亲和儿子的表现中找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内容。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7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7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分享。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篇1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精读课文。
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底下救出自己的儿子和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
文章所表现的是特殊环境下的父子情,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分析能力,但对于这篇催人泪下的文章,学生在理解其中所蕴含的父爱时却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将心比心的从内心去感悟。
再加上文章的背景是一次强烈的地震之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脱离生活的经历,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深刻,故而朗读不能有感而发。
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来品读文本,感受父子间那份浓浓的情、深深的爱,同时再现情境,呈现汶川地震的相关图片,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从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内容,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积累文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的好句。
三、教学重难点其中,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则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为了完成本节课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在教法的选择上:采取以读代讲法、品析词句法和情境感悟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们通过读去解决问题,通过词句的推敲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并在具体情境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精选6篇)《地震中的父与子》篇1一、说教材:感悟用智慧与心灵写就的篇章《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
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
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
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承担了使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的任务。
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本文是对父爱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
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
在教学时,应该力求通过情境创设,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作、.反复吟诵中领悟文中文本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生词。
2、能力目标:(1)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互相信任,受到爱的教育。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难点是: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的含义。
四、教法学法:实践自主互动平等对话的生命课堂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初中汉语拉扎提.霍加别克《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一、说教材:《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是七年级上册汉语双语教材的第三课。
它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感人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
文中的难点是让学生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
在教学时,力求创设情境,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反复吟诵中领悟文本的情感,把握文中的感情基调。
本单元训练主题——人间之爱。
这篇课文以爱为主题,以使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为任务。
训练重点是“使学生感恩所有善待自己的人,用心去爱自己的亲人,朋友和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引导学生感受真正的情感,学习作者通过细致描写,突出人物情感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能力目标:1.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互相信任,受到爱的教育。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教学难点是:学会爱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四、教学法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一群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
《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易于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适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方法上以自读自悟,读文悟情为主,小组合作探究。
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引导者”,教学时,应遵循阅读课文特点,努力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用激励性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思维,用阶梯式的环节推动课堂深入。
在平等对话中充分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五、学习方法1、找: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找那些负载着所有父亲爱子之心、悲痛之情的词句,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中获得深入的体验。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范文文档汇编5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篇1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9课《地震中的父与子》.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以教学预设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课文记叙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了38个多小时的挖掘,终于成功救出自身的儿子和14个小孩的故事。
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二.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三. 教学重点.难点1.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感受父亲的伟大.2.感受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的巨大力量。
四.说教法和学法针对本课我采用以下的教与学的方法:教法:1.采用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学法: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阅读,想象情境,个性朗读等方法,围绕重点内容自主探究,体会父爱的伟大五.教具准备本课教学我主要利用多媒体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丰富教材内容,同时也让教材内容直观化,达到资源共享。
让学生学起来更轻松,更有趣。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结合今年的XX大地震这一现实素材,教学开始出示XX地震的图片,师生配乐朗读,勾起学生对08年这一沉痛事件的回忆, 既揭示了本堂课的主题《地震中的父与子》,又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有助于学生迅速入情、动情。
有便于后面教学的进行.(二)指导朗读,悟父子情1.接着让学生用简练的话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课文所写的父子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这不但是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
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说课稿一、说教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
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
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
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承担了使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的任务。
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本文是对父爱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
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
在教学时,应该力求通过情境创设,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作、.反复吟诵中领悟文中文本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二、教学目标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生词。
2、能力目标:1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互相信任,受到爱的教育。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难点是: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的含义。
四、教法学法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一群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集合七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篇1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材策略、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下面我先来说第一个板块:说教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记叙文。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__的主要特点。
全文没有提及一个爱字,但字里行间浸润着的是父与子之间难以割断的深情。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父亲的这句话,在文中先后出现了三次,一次次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就是这样朴实的话给了孩子爱的力量,让孩子对父亲无比信赖,在灾难面前勇敢、镇定,从容应对,充满生的希望。
所以,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__就是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
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由于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悟父亲的“了不起”,感受父爱的伟大。
第二个板块――说教学策略: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1、以读代讲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讲过,让孩子们“读、读、反复的读”。
的确,只有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通过读,去解决问题。
唯有多读,才能理解,才能运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集锦6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篇1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正好是11月24感恩节的时候讲的单元六的第一课,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以教学预设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课文记叙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了38个多小时的挖掘,终于成功救出自己的儿子和14个小孩的故事。
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二、教学目标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依据新课程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三.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3、感受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的巨大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四、说教法和学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
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所以采用以下的教与学的方法:教法:1、采用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学法: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阅读,想象情境,个性朗读等方法,围绕重点内容自主探究,体会父爱的伟大五、教具准备本课教学我主要运用多媒体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丰富教材内容,同时也让教材内容直观化,达到资源共享。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集合6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篇1导语:《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以下是带来的说课稿,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各位领导、老师们: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
下面我将就设计理念、教材、学情分析、课前准备、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后反思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设计理念首先,我的设计理念是:以学生自读自学、合作探究为主线。
注重教师引导的过程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为目标,注重为学生的理解、感悟,积累搭好桥梁,拓展、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感受道阅读的兴趣,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学会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扎扎实实的发展。
二、教材、学情分析一节课的前提是对教材、学情做出正确分析,我是这样分析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这篇课文以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父亲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为主线,写出了父与子各自的了不起,思路清晰非常便于教学。
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是教学本课的一个关键,好在五年级的学生正是自我意识强烈,而且感情比较丰富的年龄,这篇课文课文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我感觉只要方法得当,这篇课文的教学是对他们尽行感恩教育的好选择。
2021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范文集合五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范文集合五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5篇,欢迎大家分享。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篇1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
第六组课文以“父母之爱”为主题,重在让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下面,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说课:一、依据课标立目标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有关阅读教学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
高段阅读教学要求:1.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2.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3.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本组教材阅读教学训练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件出示)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如下学习目标:1.借助图片感悟文本,运用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在情境中想象、交流、反复诵读、分角色朗读,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结合课文,感知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我将“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体会父子之间的信任。
You must do what others don't want to do today, so that tomorrow you can have things that others can't.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锦集六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篇11、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的相互信任,体会人间自有真情在。
说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3、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读代讲和品析词句的方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研讨合作,从中领悟文中的感情。
4、说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中从课文的结局入手,激发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然后引领学生反复品读父亲解救儿子的过程中深入解读“这位父亲的了不起”。
旨在通过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朴实的情感体验引领学生自主阅读,渗透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
5、说教学过程。
分为四大板块逐一推进。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课件展示地震灾难。
2、揭示课题。
教师简介大地震发生的概况,让学生观看后说说自己的心情,激起学生的沉痛,难过,与伤感。
为学习下文做好情感铺垫。
第二板块: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鉴于高年纪的学生要有一定的阅读速度的要求,我让学生默读全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思考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1一、说教材: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我要展示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文道结合的思想,按专题来组织单元。
本单元就是以“父母之爱”为专题,通过文质兼美,不同侧面的几篇课文,让学生受到思想上的教育,写法上的启迪,领悟作者通过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的是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
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
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夜以继日,挖了整整38个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的14位小朋友。
选择这篇课文,是缘于感动,也是缘于汶川地震后,再一次上这堂课时完全不同的感受。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弹指间灰飞烟灭,然而,就是在这样无情的灾难面前,我们在创造着生命的奇迹!二、说教法:下面,我将自己设计该课教学时的若干想法,原原本本地加以呈现,我希望我这种“原生态”的呈现,能限度地表明我的教学理念。
1、在感动中领悟全文中心。
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我考虑的是:如何使学生得到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心灵的感动。
让学生感动是上好这篇课文的前提。
利用情感的碰撞、人文的熏陶、文化的积淀,让学生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动于伟大的父爱。
加之,利用远程教育设施,播放直观的地震现场,让学生更加被这对父子感动。
2、在改写结局中感动于过程。
事实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不长,即使没有老师小心翼翼的精心引领,学生也完全可以自己把这篇课文读懂,并且心甘情愿地被感动,感动于“这位父亲“的超乎常人的坚强、坚持、信念与爱。
因为正是由于这位父亲异于常人的行为,才使结局那么圆满、皆大欢喜。
Judging a person is of course not by his statements, but by his actions, not by what he claims to be, but by whathe does and what he actually is.(页眉可删)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范文集锦5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篇1一、教材编排的特点《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鲁教版)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记叙了1994年,在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而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后,成功救出14个小孩的故事。
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这单元紧紧围绕“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一主题,讲述了人们对总理的爱戴,怀念之情;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恋恋不舍. 依依惜别之情;还有对那高尚.圣洁.无私的母爱的怀念之情。
因此,__对父爱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
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
前面我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体会句子的方法,本课也是这一方法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
在教学时,我通过情境创设,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
合作.反复吟诵中领悟文中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生词。
2、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的相互信任,体会人间自有真情在。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
义小谭春燕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2、所在的地位和作用: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进行编排,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
此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阅读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安排学习的,这样不仅为学生在学习课文中所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心理活动以及掌握重点字、词和理解句子的含义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为以后的阅读教学埋下伏笔,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3、教材及一般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有四年多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
本组的教学可以从“悟”字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悟情悟理。
在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引导学生重点抓往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父爱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在品读文本中,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说”这两种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爱的教育。
5、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父爱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难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6、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本设计力图创设良好的对话氛围,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在品读中,珍视学生独特体验,感受信任的力量,父爱的伟大,让课堂充盈着人性的光辉,流溢着生命的色彩。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本组教材“父母之爱”这一专题,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感受父子情深,通过创设情境、朗读品味、想象体验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读中感悟。
学生则通过多层次(如初读,细读,精读),多形式(如自由读、指名读、引读)的朗读,以及圈点批注等方法自主体验,感受父爱的伟大,爱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三、说教学过程
一、借助图片、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展示地震图片:这是一次大地震后拍下的照片,你们看:昔日美好的家园如今变成了一片废墟,大地震后引发的大爆炸吞噬着人们最后的希望,漂亮的小轿车被倒塌的房屋硬生生地砸坏,高高的立交桥眨眼间变成了残垣断壁。
这就是1994年1月17日,在美国洛杉矶发生的一次大地震,这次大地震使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内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几万顶房倒屋塌,几万人无家可归,成千上万人被埋。
2.导入:可就在这次地震中,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
这节课就
让我们一同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述的是有一年,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他的儿子和儿子的同伴的事)(2)划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2.让学生说说课文写了怎样的一对父子。
三、精读悟情,感受父子的“了不起”。
1.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的句子中理解和感悟父亲的“了不起”,并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1)“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提问: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该怎样朗读?
(2)“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提问:“直直地”表明了什么?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提问:作者为什么不厌其烦地罗列表示时间的词?
2.全班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的句子中理解和感悟儿子的“了不起”,并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1)“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还活着……你总会和我在一起!”提问:儿子为什么能安慰其他同学?
(2)“不!爸爸。
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提问: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
一句话牵着两颗心,也牵动着我们所有人的心。
此时此刻,假如这对父子就站在你的面前,,你会对他们说什么呢?
最后得出:“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
”
五、拓展、升华。
引导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
请你讲一讲生活中父亲对你的爱。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子
坚定爱坚信
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