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思维发展的3大时期
- 格式:doc
- 大小:1.12 KB
- 文档页数:1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感知与认知能力的逐步增强:儿童在思维发展过程中,感知和认知能力逐步增强。
在幼儿时期,他们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获取信息,逐渐形成对物体和事物的基本认知。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具备了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概念形成的能力。
2. 想象力丰富:儿童思维具有强烈的想象力。
他们可以通过想象创造出各种情境和故事,并在想象中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种想象力不仅是儿童艺术、文学等创造性活动的基础,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
3. 单一思维方式逐渐向多元思维方式过渡:儿童在思维发展过程中,逐渐从单一的具象思维向多元的抽象思维过渡。
在幼儿时期,他们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认识世界,思维方式比较具体。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逐渐具备了抽象思维的能力,可以通过符号和概念进行思考和表达。
4. 逻辑思维的发展:儿童在思维发展过程中,逐渐具备了逻辑思维的能力。
在幼儿时期,他们主要通过感觉和经验来判断和推理,逻辑思维还比较简单和直观。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具备了逻辑推理、类比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可以进行更加复杂和抽象的思维活动。
5. 自我中心思维的转变:儿童在思维发展过程中,逐渐从自我中心思维向社会中心思维过渡。
在幼儿时期,他们主要以自己的需求和观点为中心,难以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具备了社会认知和情感理解的能力,能够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验他人的感受。
6. 运用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儿童在思维发展过程中,逐渐能够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
在幼儿时期,他们主要通过感觉和经验来解决问题,思维方式比较具体。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具备了运用逻辑推理、类比思维和学习知识的能力,可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更加复杂和抽象的问题。
总结起来,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包括感知与认知能力的增强、想象力丰富、单一思维方式向多元思维方式过渡、逻辑思维的发展、自我中心思维的转变以及运用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等。
⼩学⼉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亚杰认为7~12岁⼉童的思维是属于所谓具体运算阶段,实质上,也是同样的意思。
⼉童在⼊学以后由于教学上向他们提出这些新的要求,就促使他们的思维⽔平开始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
⼩学⼉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不是⽴刻实现的,也不是⼀个简单的过程。
第⼀,在整个⼩学时期内,⼉童的抽象逻辑思维在逐步发展,但是仍然带有很⼤的具体性。
低年级⼉童所掌握的概念⼤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要求低年级⼉童指出概念中最主要的本质的东西,常常是⽐较困难的。
只有在中⾼年级,⼉童才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本质的东西、主要的东西和次要的东西,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学会独⽴进⾏逻辑论证。
第⼆,在整个⼩学时期内,⼉童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觉性在开始发展,但是仍然带有很⼤的不⾃觉性。
低年级⼉童虽然已学会⼀些概念,并能进⾏判断、推理,但是还不能⾃觉地来调节、检查或论证⾃⼰的思维过程。
他们常常能够解决某种问题或任务,却不能说出⾃⼰是如何思考、如何解决的。
这是由于对思维本⾝进⾏分析综合是和内部⾔语的发展分不开的。
只有在正确的教育下,教师指导⼉童逐步从⼤声思维(讨论)不断向⽆声思维过渡的时候,⼉童⾃觉地调节、检查或讨论⾃⼰的思维过程的能⼒才逐步发展起来。
第三,在整个⼩学时期内,⼉童的抽象逻辑思维⽔平在不断提⾼,⼉童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和抽象逻辑成分的关系在不断发⽣变化,这是它的发展的⼀般趋势。
但是具体到不同学科、不同教材的时候,这个⼀般的发展趋势⼜常常会表现出很⼤的不平衡性。
例如,在算术教材的学习中,⼉童已经达到了较⾼的抽象⽔平,可以离开具体事物进⾏抽象的思考,但是在历史教材的学习中,仍旧停在⽐较具体的表象⽔平上,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解还感到很⼤的困难。
三到六岁儿童的认知发展有哪些重要阶段关键信息项:1、年龄范围:3 6 岁2、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等3、重要发展领域:语言、思维、记忆、注意力等1、引言11 三到六岁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发展对儿童未来的学习、生活和社交能力具有深远影响。
12 本协议旨在探讨这一年龄段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和相关特点。
2、感知运动阶段(3 4 岁)21 儿童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世界,开始形成对物体恒存性的理解。
22 他们能够协调感觉输入和动作反应,如用手抓取物品、用眼睛追踪移动的物体。
23 这一阶段,儿童的身体运动技能不断发展,如行走、跑步、跳跃等。
3、前运算阶段(4 5 岁)31 语言能力迅速发展,能够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32 思维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难以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33 开始具有象征性思维,能够用符号和图像来代表事物。
4、具体运算阶段(5 6 岁)41 儿童能够进行更复杂的思维活动,理解数量、空间和时间的概念。
42 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但仍需要具体的事物来支持思考。
43 开始学会分类、排序和比较。
5、语言发展51 词汇量不断增加,能够使用更丰富的词汇来表达。
52 语法结构逐渐完善,能够说出完整的句子。
53 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提高。
6、思维发展61 从直觉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
62 能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和问题解决。
63 想象力丰富,开始创造自己的幻想世界。
7、记忆发展71 短期记忆能力逐渐增强,能够记住更多的信息。
72 开始发展长期记忆,能够回忆过去的经历。
73 记忆策略开始形成,如重复、联想等。
8、注意力发展81 注意力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有所提高,但仍较短。
82 能够在一定时间内集中注意力于感兴趣的事物。
83 注意力的分配和转移能力逐渐发展。
9、社会认知发展91 开始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图。
92 能够与同伴进行简单的合作和互动。
93 对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有初步的认识。
孩子思维能力锻炼的黄金期是什么时候逻辑思维能力是孩子智力活动能力的核心,也是智力结构的核心,因而逻辑思维能力是孩子成才最重要的智力因素之一。
逻辑思维能力在一个人一生的任何阶段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儿童发展的早期,如果父母注意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这对于孩子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奠基性的作用。
人的逻辑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即由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依次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
对于6岁以前的孩子来说,这个时期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萌发期和关键期,所以,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从小就开始发展的,要让孩子更聪明、更胜人一筹,从小就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变得相当重要了。
0~3岁:动作思维为主在这个阶段,思维是依靠感知和动作来完成的。
孩子只有在听、看、玩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进行思维。
比如说,孩子常常会边玩边想,但一旦动作停止,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
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生理、心理发展都不完善,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往往都是从最基本、最简单的做起。
首先,理解数字的基本概念。
这个阶段晚期的不少孩子,就已经能够从1数到10了,甚至能数得更多。
父母在教孩子数数时,不能操之过急,应多点耐心。
让孩子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一边用手摸物品,这些物品可以是珠珠、碗、豆豆等。
因为孩子能够用手触摸到着物品更加能引起孩子数数的兴趣。
其次,学习分类法。
引导孩子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东西,归为一类,可根据物体的颜色、形状、用途等不同的标准来分类。
父母要注意引导孩子寻找归类的标准,即事物的相同点。
这样也能够使孩子注意事物的细节,增强孩子的观察能力。
这时父母们要注意的是,应该根据这个时期孩子的发展特点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对物体进行归类的时候,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动手把同一类物体摆放在一起,之后再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重新归类,引导孩子动手操作。
再次,让孩子了解顺序的概念。
这种学习有助于孩子今后的阅读,这也是训练孩子逻辑思维的重要途径。
第三节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一、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是指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是瑞士的心理学家,在21岁时就获得了自然科学博士学位,是生物学家、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儿童心理学家,一生论着丰富。
他把观察法、询问法、测验法和实验法综合起来研究儿童智力的发展,揭示人类认识发生的规律,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论与思维发展过程(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二)前运算阶段(2~6、7岁)(三)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四)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1.客体永久性: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2.延迟模仿:能够对已经不存在的模式进行模仿•3. 直觉行动思维指儿童在动作中进行的思维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指儿童在动作中进行的思维。
儿童的思维活动离不开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是依靠对物体的直接感知和动作进行的思维,是思维的最低级形式。
•婴儿的思维是典型的直觉行动思维只有在直接感知具体事物时才能进行思维婴儿的思维只有在活动中才能进行,婴儿不会先想好了再行动,而总是边做边想(英格取苹果)思维依赖一定的情境•2-3岁托班和3-4岁小班的幼儿直观行动思维非常突出和明显。
离开实物和玩具就不会游戏。
•因此,应该提供充分的玩具材料。
感知运动阶段思维特征–直观性和行动性(看见才能想,边做边想)–间接性和概括性(客体永久性、延迟模仿)–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思维的片面性(即不守恒,把面团压扁,问和刚才那面团是否一样多,认为不一样多)。
–形象性(爷爷都是白胡子、奶奶都是花白头发、穿军装都是解放军、兔子就是小白兔)(二)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形象思维:指思维活动主要依靠具体事物的表象以及表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即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思维。
第七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第七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第一节思维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意义一、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备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并不是在出生时都已具备的,而是在以后的生活中逐渐发生发展的。
思维是复杂的心理或动,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出现较晚,他是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等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思维的发生,说明儿童已经具备了人类的各种认识过程。
二、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思维发生以后,不是孤立的进行活动,它参与感知和记忆等认识过程,使这些认识过程发生质变。
由于思维的参加,知觉已经不是单纯的反应事物的表面特征,而成为在思维指导下的理解了的知觉,儿童的知觉也就变得复杂化。
同样,思维的参与使儿童的机械记忆发展成为意义记忆。
三、思维的发生发展使情绪、意志、社会性行为得到发展思维好似儿童的情绪或动越来越复杂,出现了恐惧情绪、关爱情感、道德情感等高级情感,这些情绪和情感都与对事物的理解密切相关。
思维的发生是儿童出现了意志行动的萌芽,也使儿童开始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性后果。
四、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思维的发生使儿童具备了对事物进行概括、间接反映的可能,从而出现了一时特征的初级形态,开始出现不同于动物的心理特征。
儿童通过思维活动,在理解自己和别人的关系中,逐渐的认识自己。
第二节思维的发生及发展趋势一、思维发生的时间及标志:儿童的思维在2岁左右发生,发生的标志是出现最初的语词概括。
儿童的概括能力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直观的概括:儿童最初对物体最鲜明、最突出的外部特征(主要是颜色)进行的概括。
这时的语词只是代表某一物体的名称,没有概括的功能。
比如,小孩说的“灯”只是代表他自己房间里的那盏灯,而不是代表所有的“灯”。
第二阶段:动作概括阶段:儿童学会了用物体进行各种动作,逐渐掌握各种物体的用途。
儿童使用物体的动作,使儿童的概括方式发生显著的改变,儿童不再根据颜色来概括各种不同的实物,开始根据形状来概括。
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什么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一)直觉动作思维所谓直觉动作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才能进行思维。
这种思维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
直觉动作思维一直可以延续到幼儿期的前期。
直觉动作思维能使儿童对事物作出一定程度的概括,在刺激物的复杂关系和反应动作之间形成联系。
这种思维的发展,就主体来讲,使儿童的动作逐渐协调起来,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就客体来讲,使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协调起来,便于把客体从实践和空间上组织起来,作为将来解释事物之间复杂关系的起点。
但由于直觉思维缺乏词的中介,因此有狭隘性(思维的范围)、表面性(思维的内容)和情景性(思维持续的时间)的特点,还不能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
事实上直觉行动思维一方面使儿童的动作得以协调,另一方面把客体从时间和空间上组织起来。
皮亚杰说,直觉行动思维指导学龄时期,也仍然是概念智力(抽象思维)的一个基础。
(二)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主要表现在幼儿期。
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能借助表象认识个别对象,这种具体形象思维是直觉行动思维的演化结果。
具体形象思维有两个特点:具体性和形象性,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
(三)抽象逻辑思维学龄初期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是思维发展中的质变。
学龄初期儿童抽象思维有如下特点:1.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但仍有很大的具体性。
儿童需要通过直观形象来理解抽象的超经验的概念。
在学习数学时需要借助实物或手指头的帮助,遇到解题困难时,要靠直观图象以求解答。
学龄初期儿童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同时存在并在思维活动中进行消长的复杂过程。
2.学龄初期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又是不自觉性与自觉性在思维活动中进行消长的过程。
起初由于他们内部语言还不够成熟,因此还带有很大的不自觉性,1即不能自觉地调节、检验和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不能说出自己是如何进行思考与解决问题的。
3.童年期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存在一个关键年龄。
3到12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3到12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情感和社会能力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下面将从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对3到12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进行解释,并扩展描述。
一、认知发展:在3到12岁期间,儿童的认知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他们逐渐能够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
以下是具体的特点:1. 儿童开始形成逻辑思维能力。
在3-7岁阶段,儿童开始发展思维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类比和归纳推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能够理解更复杂的概念和关系。
2. 儿童逐渐发展出操作思维。
在7-12岁阶段,儿童开始使用操作思维进行问题的解决。
他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分析问题和找出解决方法。
3. 儿童开始具备抽象思维能力。
在11-12岁阶段,儿童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够理解抽象概念和符号。
二、情感发展:3到12岁是儿童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逐渐学会了表达情感、理解他人情感,并开始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
以下是具体的特点:1. 儿童开始表达情感。
在3-6岁阶段,儿童学会了通过语言和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喜怒哀乐等。
他们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并开始形成情感态度。
2. 儿童逐渐学会自我控制情绪。
在6-12岁阶段,儿童学会了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与他人进行交往。
3. 儿童开始理解他人的情感。
在9-12岁阶段,儿童开始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能够体会到他人的喜怒哀乐,并对他人的情感作出适当的反应。
三、社会发展:在3到12岁期间,儿童的社会发展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他们逐渐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分享和尊重他人。
以下是具体的特点:1. 儿童开始与他人合作。
在3-6岁阶段,儿童开始能够与他人进行简单的合作活动,如共同玩耍、共同完成任务等。
2. 儿童逐渐学会分享。
在6-9岁阶段,儿童开始学会分享物品和经验,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和共处。
3. 儿童开始尊重他人。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一、2~3岁儿童的思维特点2~3岁是由感知运算阶段向前运算阶段过渡的时期,儿童刚完成动作协调性的发展,喜欢在玩中认识和感知世界。
这一时期的儿童在思维加工能力上以认知、记忆为主,思维加工材料以图形为主。
这里所说的图形指幼儿通过感官能感知到的一切具体事物,如物体的大小、颜色、重量、软硬、香臭等,以及听到及自己说出的单词、句子等。
这时期的儿童喜欢玩弄、摔打、触摸物体来获取直接知识,并通过自言自语、重复他人话语等方式来发展词汇。
有研究指出,两岁左右的孩子出现词汇快速增长现象,经常能在接触单词一次后就大致掌握该词的准确意思。
在认知物体时,2-3岁孩子大多以兴趣为主,容易注意到新鲜、有趣且运动的物体;在记忆物体时,以无意义记忆为主,也就是说,他们的记忆是没有预定目的,也不会采取一定的记忆策略,而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记忆,这样的记忆带有片面性和偶然性。
这一阶段儿童另一显著特点是自我中心认知解除,儿童不再以为自己是整个客观世界的中心与主体,其它物体也不是因为自己的存在而存在。
二、3~4岁儿童思维特点3~4岁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初级阶段。
这一时期的儿童思维加工材料以图形为主、并初步涉及符号;思维加工能力还是以认知、记忆为主。
这一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幼儿园小班阶段,图形加工材料从其生活中的玩具向具体的学科知识转变,如比较常见且特点显著的几何图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代表常识的图片如行人止步、有电危险等,并开始数5以内的数。
值得欣喜的是,这时期的孩子在认识图形时,不再仅仅把其看作好玩的图片,而是能学着了解图片或者数字代表的物体,如能根据给出的数字3列出相应个数的物体。
认知、记忆特点与前一时期无明显区别,但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在成人引导下会产生有意记忆,如记住家长的名字、家里的电话号码等,记忆策略主要为复述,或者谐音记忆、编儿歌记忆等等。
三、4~5岁儿童思维特点4~5岁儿童处于幼儿园教育的中班阶段,与小班儿童相比,其思维加工材料仍以图形为主、但符号加工得到较大发展,思维加工能力以认知、记忆为主,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能力偶有体现。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划分
1、新生儿期(0-2月):是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也是心理发展最迅速的阶段,能够产生本能和条件反射;
2、婴儿早期(1-6月):视听觉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上可通过定向活动认识世界,手眼动作也会逐渐协调;
3、婴儿晚期(6-12月):会产生依恋关系,语言功能会萌芽,肢体动作也在此时期迅速发展;
4、先学前期(1-3岁):思维和言语能力逐渐发展,能够直立行走和使用工具,展现出最初的独立性;
5、学前期(3-6岁):此阶段具有较大的情绪作用,拥有强模仿性以及肢体活动性并开始自觉控制和调节心理活动,逐步展现出独特个性,对成人依赖性强,能够理解和遵守规则,抽象思维逻辑开始发展。
儿童思维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动作思维阶段、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和抽象逻辑思维阶段。
动作思维阶段
桌上放着一个苹果,宝宝矮小够不着,怎么办呢?这时候宝宝发现他旁边有凳子,于是把凳子搬过来,自己爬上去,成功地把苹果拿到手。
孩子学会借助别的东西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是从不断的操作过程中理解的。
不到三岁的孩子以动作思维为主,思维在动作中进行。
孩子最初的动作往往是杂乱无章、漫无目的的,以后在不断的操作过程中了解了动作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三到六岁的孩子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他们缺少立体感和空间感。
这也是为什么用数字加减,孩子反应不过来,但是用实物举例子,就容易理解。
在这个阶段,家长要注意增加孩子的经验,丰富孩子的词汇,多给孩子动手的机会。
在孩子拆装玩具或积木时,帮助他们理解平面与立体的关系,和孩子玩图片分类和比较游戏,让孩子从具体中学会归纳和抽象,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经常向他们提出各种问题,引导他们去观察事物和现象等。
有些家长和老师片面地、刻板地教孩子多识字、写字、计算等,对孩子的思维发展并没有好处。
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六到十一岁是培养孩子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要培养孩子正确的思维程序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一只狗有4条腿,两只狗有8条腿,三只狗有多少条腿?像这些问题,就是属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题。
家长要注意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不要给孩子现成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