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家庭史共52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6.39 MB
- 文档页数:52
我家这三十年我家是在驻马店市平舆县的农村,小的时候不懂事,现在想想,那时候真是落后啊。
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们从束缚土地上解放出来。
有的人走出了农村,外出打工、做生意、跑运输,人们生活逐渐富裕起来,我们村庄也随之发生变化。
1990年全村通了电,电给全村人送去了光明,照亮了每个人的心。
没通电前每到夜幕降临时,整个村庄漆黑一片,每家每户点的是煤油灯,像萤火虫一样,晚上小孩子不敢出门。
假如晚上趴在灯下看书、写字,一会儿功夫,脸被熏得黑乎乎的。
上小学的时候,学习任务重,晚上自习全部是自制煤油灯照明,尽管条件艰苦,但同学们学习非常刻苦,每年毕业班都有一两名同学考上镇中学尖子班。
自从通电以后人们的生活方便,农田灌溉用上了电机抽水,木匠把手锯换成了多功能电刨子,全村有了第一台12英寸黑白电视机。
当时在放电视连续剧《少年方世玉》,每到晚上大家都到他家去看,几年后村里其他人也陆续买了黑白电视,现在人们生活富裕了,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彩电,有的人家还买了液晶超薄电视。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
2005年前全村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可以说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路的问题一直困惑着村里人。
2005年我们那儿实行村村通工程,资金由每家每人出50元,其余乡镇补贴,全镇八十多个村的主干道全部修起了水泥路。
我们村的水泥路与韩店路连接起来,从此我们村结束了“水泥路”的历史。
现在党的富民政策好,买农用车给予13%下乡补贴,许多人家买上了农用三路车,跑起运输生意,人们生活富裕了,家家盖上楼房,门窗是不锈钢、铝合金的,家用电器应用尽有,手机、摩托车、电动车走进了千家万户。
目前,我们村庄仅小轿车就有十几辆。
看病贵,上学难一直是老百姓的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随着党的政策不断倾斜农村,惠农政策让老百姓看到了希望。
村里在没有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前,由于承担不起高额的医疗费,有的人得了大病也不敢到大医院治疗。
自从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后,老百姓再也不为有病而发愁了。
论文改革开放30年来家庭生活的变迁班级:13房建8姓名:**学号:*******改革开放30年来家庭生活的变迁*******回望祖国大地,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了。
30年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一些细节就可以看出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人民的幸福感也与日俱增。
生于九十年代的我,无法想象父辈们所经历过的日子,却亲身感受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
三十年前,徐州大街上的人群衣着还都是单色的粗布衣裳,人们还吃着不可选择的供应粮,可如今全变了。
以前坑洼泥泞的土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一辆辆“奔驰”“本田”替代了那些破旧的自行车,吸尘器吸走了扫帚,绿色食品割舍了人们对大鱼大肉的眷恋,时代在进步,我的家乡也在进步。
那当初狭窄的街道如今已改建成宽阔繁华的步行街。
逛街逛累了,街中心还有长长的休闲椅让我们歇歇脚;以往过年过节时才能见到的热闹景象,现在已不稀奇了。
大街上、农贸市场、超市里,到处都是购物、玩耍的人,好象每天都是过节一样!那时的学校很多都是一座座破旧的土木结构房屋,土墙斑驳脱落,窗户上一块玻璃都没有,一到冬天,呼呼的寒风凛冽刺骨,遇到下雨,雨点从破瓦片上的窟窿里落下“滴答”的声音与朗朗的读书声凑成了不和谐的曲子……往事不堪回首,自从改革开放后,这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泥泞小路变成了宽敞的柏油马路,路的两旁都种满了花草树木,蜜蜂在唱歌,蝴蝶在跳舞。
孩子们也坐在舒适明亮的教室里上课,不再有寒冷之忧。
30年前,由于家庭收入不高,有限的资金主要是优先考虑吃饭,加上国家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生产能力十分有限,普通居民上班、出行只能靠两条腿,极个别家境较好的才有可能用自行车代步。
很多居住在小区几十年的老人,谈起社区的变化,真象是纯水一泻。
一位老党员说:现在的生活真是三十年前无法相比,以前物资匮乏,什么东西都要票证,我还保持着以前的粮票、油票、布票、肉票、煤球卡等等,看看现在的市场,看看现在人们的生活,真是天壤之别,这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家的变化世界贸易组织、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这些名词已经成为这几年来中国最热的关键词。
世界各国的人民对中国越来越了解,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无分肤色的界限,一天一天,彼此的距离不断地拉近。
走在中国城市的街头,高楼大厦灯火通明,宽敞大道两旁商品琳琅满目,路上行人穿着有致,公园里绿草树荫,鸟语花香。
回头看看教科书上,新中国刚成立或者大跃进时候的日子,其生活条件根本不可能与今日之中国联想到一起。
中国为何发生了如此翻天地覆的变化?世界人民都知道:一九七八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其中最让世人津津乐道的当属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实,这30年来我们的经济发展是成功的,也是我们所值得骄傲的。
自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我国从此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纪元,党的十三大上更是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我国成功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在经济飞速发展之后实行了有效的宏观调控使经济软着陆。
实践证明我党的决策和领导的正确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1978年我国的人均GDP为381元,在当时约合149美元;而2007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上升到了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
同时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飞速提高:1978年的中国相当贫穷,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57.5%,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更是高达67.7%;到了2006年我国的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35.8%,下降了37.7%,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43%,下降了36.4%。
正因为有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作为物质保障,奠定了我国的经济实力基础,才有了今天我们的好生活,也促成了政治、外交、科研等各个领域方面的发展和进步,使我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解放出来,成就了中国今天的辉煌。
回顾当初那段历史,我们顶住了国际压力,打破西方“制裁”,并和昔日的对手美国、欧洲等国家积极建立了外交关系,发展睦邻友好,营造有利的周边环境,同时以一个负责人的打过的态度广泛参与各种国际事务,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大学生家庭经济背景调查………中国改革开放30年农村家庭背景变迁学号:20090230姓名:伍芸玉班级:09市场营销2班二〇一一年八月五日大学生家庭经济背景调查改革开放30年家庭背景变迁调查报告第一部分:调查内容一、方案设计1. 调查的意义及目的社会调查活动是“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广泛、深入的了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了解“三个代表”的践行情况,从而丰富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内容,提高自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而通过对家庭经济背景的了解,能够加深理解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基本经济知识。
2. 调查地域:重庆市长寿区万顺镇石龙村3. 调查对象:自己的父母4. 家庭背景简介:四口之家,包括爸爸、妈妈、姐姐和我,姐姐在外打工,现读于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经济主要来源于农业产出(如种植蔬菜、玉米、稻谷和油菜等)和打工收入,消费渠道主要是子女教育经费及全家日常开支,子女生活开支共计600元/月;家庭因处于农村,一般自给自足,外加小额开销;父亲大半年在外做建筑工,弥补家庭财政赤字。
5. 时间安排:准备阶段:2011年7月10日--7月25日,问卷设计、收集资料、做父母思想工作等。
调查阶段:2011年7月26日晚8:00;地点:家中客厅;方式:面对面问答;内容:问卷发放与填写、访谈等。
总结成文阶段:2011年8月1日--8月6日,资料汇总统计、撰写调查报告与总结。
6. 调查途径原计划采用访谈式调查,后考虑父母文化水平程度不高,无法接受专用名词词汇,故改进为问卷式与访谈式相结合的调查方式。
二、访谈记录说明:因父母文化程度低,问卷填写采用调查员询问解释,再由调查员填写问卷及作访谈记录。
附表二:访谈内容(口语设计,修正整理后的记录)时间:2011年7月26日晚8:00 地点:家中访谈人:伍芸玉被访谈人:A父亲伍祥荣 B母亲万秀兰记录人:伍芸玉1.您们家庭月平均收入有多少?与本村所有农村家庭相比,能够处于什么位置?A:如果不去打工,最多500吧;如果一人外出挣钱的话,能够达到3000~4000元每月。
改革开放三十年生活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的改革开放步伐迅速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改革开放三十年,我的家乡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三十年间,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实惠,享受着改革的果实,我们的梦想一个个变成了现实,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家庭看,城市居民的衣、吃、住、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庭拥有的资产逐年增加,装备紧追潮流,更加现代化,生活水平正在从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富裕化迈进。
首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农村生产力得到了巨大释放,农村经济在短短的数年间出现了快速增长。
以前集体所有制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很差,劳动效率也很低。
随着党和政府制定的新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到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9元,比1978年翻了两番,年均增加57元,年均递增32%,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听上一辈人说,改革开放以前,买东西还需要各种票据,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钱也难以买到需要的东西,但改革开放后就不同了。
记得小时候,最盼望就是过年的日子了,因为那是能够穿新衣服,对于我们农村家庭来说,买一件衣服还是比较贵的,而且衣服的样式还是比较少的。
但时至今天,情况发生了很多变化,我们已经有能力购买各种衣服了。
鲜艳的颜色和夸张的款式受到追捧,于是我们还有了大喇叭裤、蝙蝠衫、健美裤等。
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衣着消费特点由过去的“一衣多季、款式单一”转入“一季多衣、时尚靓丽”,改变了过去自己加工服装的消费习惯,多样化、高档化、个性化、时装化、成衣化、配套化,成为新时期城市居民衣着消费的主要特点。
调查资料显示,从衣着消费结构来看,成衣化趋势十分明显,衣着消费的档次提升,衣着品位提高,品牌意识增强,向新潮、时尚和个性化发展。
初期我们的餐桌上还是粗茶淡饭,在短缺经济下,大米、猪肉、鸡蛋等主副食品都是票证供应,凭票购买东西,那时我们的家庭饮食消费是以粮为主,吃顿肉仍是稀稀罕罕,但已感到满足了。
从我家的变化看三十年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东部篇(戴昕)我的家乡是江苏省扬州市,一个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千年古城,史称广陵。
扬州作为京杭大运河的枢纽在隋唐时期盛极一时,在清末民初至建国初期由于航运业的凋敝而迅速衰落。
但是自1978年以来,扬州紧跟改革开放的脚步,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积极变革,时至今日,文化璀璨,商业昌盛,人杰地灵。
现在问起一些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都有些计划经济时期的记忆。
那时候没有纸质流通货币,只有各式各样的油票、粮票、布票,按人头分配。
那时候没有琳琅满目的商品,衣服只有清一色的黑白蓝,并且由于生产的匮乏,即便是有钱也买不到有特色的商品。
但是当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后,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首先完成了一个质的飞跃。
20年前我的爷爷在广州工作,而今退休后不断向我提起那里作为改革开放领头羊的地位,沿海地区对外发展态势优良,进而拉动内陆地区持续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普遍有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图为改革开放前后的上海对比)那个时候国家发展的重点是第一产业,以国有工业为主,而当年的人们最常见的职业便是工人。
我的外婆外公年轻是都是国有企业里面的工人,当时他们面对的就是机械、车床这些发展重工业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的而今在国有企业占主导的市场中,各式各样的外资企业或合资企业也在蓬勃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加大,提供给人们多样的职业选择。
在我的家乡,以旅游业为主,辅以养殖农业与轻重工业,欧企和日企的投资也加快了我们发展的脚步,使得鱼米之乡的人民安居乐业,幸福富足。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收入状况的变化_结合自己家庭生活状况的变迁改革开放30年以来收入状况的变化——结合自己家庭生活状况的变迁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团结奋进,振兴新乡,加快全市改革步伐,促进了全市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服务业、财政金融保险业、文教卫生、社会科技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改革的深入发展,推动了全市国民经济的增长,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的提高和改善。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二十年是全市经济发展最快,人民得到的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
衣: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穿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一句农村里流行的“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也是当年的真实写照。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市场商品的逐渐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费模式,穿着更加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并日趋成衣化。
各种皮鞋、旅游鞋、休闲鞋等不但式样新颖,而且穿着舒适,普遍为农民所接受。
食:相信粮票、油票,在很多人眼里都不会陌生,吃饭必须靠这个去换。
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消费水平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逐步从追求数量满足为主转入了以追求质量为主的阶段,人们开始在吃上讲科学、讲精细、求营养、高质量。
市场上丰富的肉、蛋、鱼、鲜菜、果四季常有,居民家庭想吃什么买什么。
主食细粮化,且逐渐丰富多样,副食品消费从以追求数量满足逐渐转入讲究质量。
住:改革开放前,几乎家家户户住的房子都是茅草房,下雨天的时候,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后来用砖砖瓦瓦建了个土砖房,下雨天依然受此待遇。
现如今,一踏进村庄,一幢幢二、三层高的新楼房,展现在眼前。
每户人家一块五、六分土地的宅基地,. 四面用宅沟围起来,沟水清澈,鱼翔浅底,既可捕食,又可防火。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的变化“不支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这是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1978年12月,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此为标致,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
改革开放三十年过去了,三十年不过是历史长河中沧海一粟,然而就是这三十年间,中国人民的面貌,尤其是我国广大农村的人民面貌更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78年中国率先在农村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从此,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我的家乡也一样有了巨大的变化。
经过笔者的走访、观察、总结,从以下四方面最能体现改革开放在百姓生活上发生的变化。
一、同家乡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方面的显性变化。
1、衣。
从带补丁的粗布衣到现在的追求名牌与时尚服装。
从我父母老一辈人的回忆叙述当中了解到,当时家乡里的人都是自己做一件粗布衣服。
从新到旧,这个穿过那个接着穿,穿到坏了也舍不得扔掉,补补接着穿,往往到了最后,这件衣服已经看不出本来面目了,一块补丁接着一块补丁,而且什么颜色的补丁块都有。
除了衣服,鞋是自己做的布底鞋,都穿漏脚趾了,缝缝还接着穿。
衣服只是一种防寒的工具,没有美感而言。
过年了,谁家给女孩子买个带颜色的发带扎到头上,大多会引来同村小伙伴不停羡慕的眼光,小姑娘更是高兴好长一段时间。
如今记忆中的这些已经永远成为回忆,一去不复返了。
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了。
家乡的百姓在穿着上与三十年前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别说穿带补丁的衣服,就是稍稍坏点了也不穿,不是时尚款式服装不穿,不是名牌服装不穿。
如今,百姓也舍得在穿着打扮上消费了,以前是出门没有衣服穿,现在是出门不知道穿哪套好。
从外衣到睡衣,从头上的帽子到脚上的鞋子,样式不断更新,都讲究个时尚和搭配协调。
大学生家庭经济背景调查………中国改革开放30年农村家庭背景变迁学号:20090230姓名:伍芸玉班级:09市场营销2班二〇一一年八月五日大学生家庭经济背景调查改革开放30年家庭背景变迁调查报告第一部分:调查内容一、方案设计1. 调查的意义及目的社会调查活动是“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广泛、深入的了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了解“三个代表”的践行情况,从而丰富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内容,提高自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而通过对家庭经济背景的了解,能够加深理解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基本经济知识。
2. 调查地域:重庆市长寿区万顺镇石龙村3. 调查对象:自己的父母4. 家庭背景简介:四口之家,包括爸爸、妈妈、姐姐和我,姐姐在外打工,现读于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经济主要来源于农业产出(如种植蔬菜、玉米、稻谷和油菜等)和打工收入,消费渠道主要是子女教育经费及全家日常开支,子女生活开支共计600元/月;家庭因处于农村,一般自给自足,外加小额开销;父亲大半年在外做建筑工,弥补家庭财政赤字。
5. 时间安排:准备阶段:2011年7月10日--7月25日,问卷设计、收集资料、做父母思想工作等。
调查阶段:2011年7月26日晚8:00;地点:家中客厅;方式:面对面问答;内容:问卷发放与填写、访谈等。
总结成文阶段:2011年8月1日--8月6日,资料汇总统计、撰写调查报告与总结。
6. 调查途径原计划采用访谈式调查,后考虑父母文化水平程度不高,无法接受专用名词词汇,故改进为问卷式与访谈式相结合的调查方式。
二、访谈记录说明:因父母文化程度低,问卷填写采用调查员询问解释,再由调查员填写问卷及作访谈记录。
附表二:访谈内容(口语设计,修正整理后的记录)时间:2011年7月26日晚8:00 地点:家中访谈人:伍芸玉被访谈人:A父亲伍祥荣 B母亲万秀兰记录人:伍芸玉1.您们家庭月平均收入有多少?与本村所有农村家庭相比,能够处于什么位置?A:如果不去打工,最多500吧;如果一人外出挣钱的话,能够达到3000~4000元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