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程度分级评价
- 格式:pdf
- 大小:154.94 KB
- 文档页数:12
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级
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级
1、危害等级1 (低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不会导致健康工作者和动物致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
2、危害等级2 (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的病原体.实验室感染不导致严重致病,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奉贤有限。
3 危害等级3 (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能引起人类或动物严重疾病,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但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使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
4 危害等级4 (高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能引起人类或动物非常严重的疾病,一般不能治愈,容易直接或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或人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病原体。
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法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法是定量评价职业危害的一种常用方法,它通过对企业、作业环境、劳动条件进行检测,获得相关检测数据,用相关的分级方法对项目的有毒有害因素的危害程度进行评价。
①有毒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有毒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是由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系数(D)、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系数(L)和毒物浓度超标倍数(B)求出的分级指数(C)来评定的。
a.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系数D表1 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系数表b.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系数L以有毒作业劳动时间为计算依据。
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系数见表2。
表2 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系数表c.毒物浓度超标倍数BB=Mc/Ms-1式中:Mc—测定的毒物浓度均值(㎎/m3);Ms—国家规定的车间空气中毒物的最高容许浓度(㎎/m3)。
d.分级指数C计算C=D×L×B依据计算的C值,按下表,确定该有毒作业的危害程度级别。
当有毒作业工作地点空气中存在多种毒物时,应分别进行作业分级,以最严重的级别定级(见表3)。
e.查表法根据有毒作业的毒物浓度超标倍数、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有毒作业劳动时间三项指标综合评价,并实行简化,制定出的《有毒作业分级》级别表(见表4)。
表4 毒物作业分级表注:跨两级区方格的级别:有毒作业劳动时间≤2小时,依次分别为一、二、三级;>2小时,依次分别为二、三、四级。
②噪声作业危害程度分级对生产车间、作业场所噪声作业的危害程度应用《噪声作业分级》(LD80-95)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检测评价。
对非生产作业场所的噪声危害则需依据《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85)规定的标准值进行检测评价。
根据《噪声作业分级》(LD80-95)分级标准,噪声作业人员的工作日等效连续A声级大于85dB(A)时,新建、扩建、改建企业应用下述方法对其危害程度进行评价。
a.指数分级法根据噪声作业实测的工作日等效连续A声级的接噪时间及对应的卫生标准,计算噪声危害指数,进行危害程度评价。
危害程度分级评价使用的几种主要分析方法为:三、有毒作业分级1、高毒物品卫生部2003年颁布了《高毒物品目录》(卫法监发[2003]142号),列入《高毒物品目录》的依据是:MAC或PC-TWA<1mg/m3的有毒物质及被IARC认定的人类致癌物,近十年列在职业中毒发病前十名的有毒物质。
《高毒物品目录》规定,高毒物品共有54种:N-甲基苯胺、N-异丙基苯胺、氨、苯、苯胺、丙烯酰胺、丙烯腈、对硝基苯胺、对硝基氯苯/二硝基氯苯、二苯胺、二甲基苯胺、二硫化碳、二氯代乙炔、二硝基苯(全部异构体)、二硝基(甲)苯、二氧化(一)氮、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 、氟化氢、氟及其化合物(不含氟化氢)、镉及其化合物、铬及其化合物、汞、碳酰氯、黄磷、甲(基)肼、甲醛、焦炉逸散物、肼(联氨)、可溶性镍化物、磷化氢(膦)、硫化氢、硫酸二甲酯、氯化汞、氯化萘、氯甲基醚、氯(氯气)、氯乙烯(乙烯基氯)、锰化合物(锰尘、锰烟)、镍与难溶性镍化物、铍及其化合物、偏二甲基肼、铅(尘、烟)、氰化氢、氰化物、三硝基甲苯、砷化(三)氢(胂)、砷及其无机化合物、石棉(总尘、纤维)、铊及其可溶化合物、(四)羰基镍、锑及其化合物、五氧化二钒烟尘、硝基苯、一氧化碳(非高原)。
高毒物质的特点:①毒性大;②危害大;③易发生急慢性中毒及急性中毒或亚急性中毒;④易发生癌变;⑤易被利用于恐怖事件或战争。
2、有毒作业分级有毒作业分级的依据包括化学物的危害程度、化学物的职业接触比值和劳动者的体力劳动强度三个要素的权数。
1)化学物的危害程度级别的权重数(W) 取值列于下表。
D化学物的危害程度级别的权重数(W)的取值)取值列于下表。
2)化学物的职业接触比值(B) 的权重数(WB3)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职业接触比值(B)的计算化学物职业接触比值(B)可按式(1)-(3)计算:(1)职业接触限值以PC-TWA 表示的:/(PC-TWA). . . . . . . . . . . . . (1)B =CTWA式中:B----化学物职业接触比值----现场测量的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其取值按GBZ2.1 执行。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常见无机物质的毒性名称(或类别)毒性砷化物剧毒铅化物积累性中毒钡化物除硫酸钡外高度毒害白磷微量使人致死,剧毒锑化物、铋化物有毒溴强烈灼伤皮肤和粘膜氯强烈灼伤皮肤和粘膜碘碘蒸气高度毒害,特别伤害眼睛氟化物有毒氰化物剧毒一氧化碳高度毒害磷化氢、砷化氢、锑化氢剧毒光气剧毒硫化氢剧毒,浓度达到危险程度时,使嗅觉麻痹氯化氢剧毒汞高度毒害汞化合物水溶性的汞盐高度毒害四氧化锇剧毒常见有机化合物的毒性名称急性毒性(大鼠 LD50)MAK③(mg/m3)TLV④(mg/m3)乙腈200~453(or)①70 70乙炔947(LD100,p.i.)②1000(ppm)乙醛1930(口服),LC5036 100 180乙醇13660(or),60(p.i.)1000 1900 乙醚300(p.i.)500 400 二氯甲烷1600(or)1750 1740二甲苯(混合物)2000~4300(or)870 435 二硫化碳300(or)30 60 二噁烷6000(or),300(p.i, LD100)200 360丙酮9750(or),300(p.i.), 2400 2400 甲苯1000(or)750 375甲醛800(or),200(p.i.,LD100) 5 3甲醇12880(or),200(p.i,LD100)50 9 四氯化碳>500(or),150(p.i.)1280(小鼠经口)50 65四氢呋喃65(p.i)(小鼠)200 590 石油醚500(ppm)苄氯 5 5环己烷5500(or)1400 1050 环己酮2000(or)200 200 环氧乙烷330(or)90 90 吡啶1580(or),12(p.i. LD100)10 15苯5700(or),51(p.i.)50 80苯酚530(or)20 19 重氮甲烷剧毒0.4 氯仿2180(or)200 240 硝基苯500(or) 5 5 硫酸二甲酯440(or) 5碘甲烷101(腹腔)28醋酸3300(or)25 25醋酐1780(or)20 20 乙酸乙酯5620(or)1400 1400①or为经口(mg/kg);②p.i.为每次吸入量(数字表示mg/m3空气),无特殊注明者所用实验动物皆为大鼠;③MAK为德国采用的车间空气中,化学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④TLV为1973年美国采用的车间空气中,化学物质的阈限值。
安全风险评价分级五级
安全风险评估等级划分是将现有的安全风险分为五个等级。
每个等级的风险程度不同,以便更好地指导安全部署和维护。
具体则如下:
1. 安全风险最低:一级(危害很低)
对此等级风险的控制强度最低,仅有一些基本的安全设施和防护措施就可以获得较高的安全性能。
2. 一般安全风险:二级(危害中等)
对此等级风险的控制强度高于一级,需要采取一些进一步的安全措施,以严密地控制风险。
3. 较高安全风险:三级(危害较高)
对此等级风险的控制强度是最高的,需要采取大量的安全措施,以收窄风险威胁的范围。
4. 严重安全风险:四级(危害严重)
这一等级的风险被视为严重威胁,它会发生潜在的重大后果,必须采取最全面的安全措施,以限制可能的风险。
5. 安全风险最高:五级(极高危害)
这一等级的风险非常严重,它会对安全系统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必须采取最严格的安全防护措施,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拓展:安全风险评估可以是一个类似于“等级模型”的系统,可以将风险划分为若干等级。
通常情况下,安全风险分为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和极端风险,这些风险等级有助于提高风险管理的灵活性和效率,降低系统中可能发生的风险。
1。
行业资料:________ 职业危险危害程度分级方法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第1 页共11 页职业危险危害程度分级方法职业危险危害程度分级,即是将生产中发生事故的危险程度和承受职业危害程度,分等划级,以便明确重点,从而分清轻重缓急。
它是劳动保护科学管理的一种方法,国外称之为A、B、C法按其性质与内容,可分为危险程度分级和危害程度分级两大类别。
本条目重点谈危险程度分级。
危险程度分级按危险的性质及可能造成的后果的严重程度,把危险分等划级,叫做危险分级。
所谓危险,是一种现存的或潜在的状态,出现时能引起事故或不幸。
危险是安全的对立面。
危险等级划分是安全评价的一个基本内容,国内外就此开展了许多研究工作,提出一些危险分级方法。
1.国外的危险分级方法国外在危险分级的划分方法方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类:①根据同系统或类似系统的以往事故经验教训,指定分类等级;②利用安全系数或安全阀值来评价危险性;③评价者根据过去的经验,按自己的见解,指定一系列数值尺度评价危险性。
以下具体介绍国外几种危险分级方法:(1)美国MIL-STD-882B标准。
1963年美国空军制定了MIL-S-38310标准。
后来,此标准被美国国防部采用,作为正式的军用安全标准,并经多次修改,于xx年3月,最后修改成MIL-STD-882B系统安全程序要求该标准把危险性按危险严重程度划分为4个级别,又根据危险发生的概率把危险分为6个等级,如表1和表2所示。
第 2 页共 11 页表1危险严重程度分级经常容易偶然很少不易不可能事故几乎经常出现在一个月中多次出现在一个月中有时出现可假定不会发生出现的概率接近零不可能出现连续发生经常发生有时发生可能发生不易发生不可能发生表归纳了4种危险类别,表中区分了人员伤害和设备损坏(含环境危害),但只要根据人员伤亡或者设备损坏中任何一项就可以确定危险级别。
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检测程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检测是为了评估工作环境中粉尘危害的程度,确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和个人防护用具的需求。
下面是一个基本的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检测程序:1. 收集相关信息:首先,收集与生产性粉尘作业有关的信息,包括工作场所、粉尘来源和数量、工作过程等。
2. 粉尘采样:通过合适的方法采集空气中的粉尘样本。
常用的采样方法包括空气采样器、滤纸法和测定装置等。
3. 粉尘测量:将采集到的样本送往实验室或使用现场检测装置进行粉尘测量。
根据不同的粉尘类型和检测方法,可以测量出空气中粉尘的浓度和粒径分布等参数。
4. 危害评估:根据测得的粉尘浓度和粒径分布等数据,结合相关的危害评估标准,对粉尘危害进行评估。
常用的危害评估指标有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10)、呼吸性悬浮颗粒物(PM2.5)等。
5. 危害程度分级:根据危害评估结果,将生产性粉尘作业的危害程度进行分级。
一般可以根据不同的危害程度,将作业分为轻微危害、中度危害和重度危害等级。
6. 制定控制措施:根据不同危害程度,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和个人防护用具需求。
轻微危害可以采取通风、清洁等措施控制粉尘;中度危害可能需要使用局部排风设备,采取合适的防护措施;重度危害可能需要采用封闭系统、全面通风和防护装备等。
7. 定期监测:对生产性粉尘作业进行定期监测,以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检测的目的是保护工作人员免受粉尘所带来的健康危害。
通过科学的检测和评估,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减少工人接触粉尘的风险,促进工作环境的健康与安全。
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检测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不仅有助于评估粉尘危害的程度,还能为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和个人防护用具提供依据。
在进行危害程度分级检测时,我们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步骤,如收集相关信息、粉尘采样、粉尘测量、危害评估和制定控制措施等。
下面将进一步探讨这些步骤及其重要性。
职业危害程度综合评价分级职业危害程度是指某个职业对从业人员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威胁程度。
根据危害程度的大小,可以将职业分为不同的级别,以便从业人员和相关管理部门了解和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以下将就职业危害程度综合评价分级进行详细介绍。
一、一级危害职业一级危害职业是指危害程度最高的职业,从业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的危险较大,可能导致严重的伤害甚至死亡。
例如高空作业、爆炸品处理、有毒物品操作等。
从业人员在进行这些职业时,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安全规范进行操作,并佩戴相应的防护装备,以确保自身的安全。
二、二级危害职业二级危害职业是指危害程度较高的职业,从业人员在工作中面临一定的危险,可能导致较为严重的伤害。
例如高温作业、有害气体处理、潜水作业等。
从业人员在进行这些职业时,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保护自身的安全和健康。
三、三级危害职业三级危害职业是指危害程度一般的职业,从业人员在工作中面临较低的危险,但仍然需要注意安全。
例如普通工地施工、机械操作、焊接作业等。
从业人员在进行这些职业时,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正确使用相关的工具和设备,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四、四级危害职业四级危害职业是指危害程度较低的职业,从业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的危险相对较小,但仍然需要注意安全。
例如普通办公室工作、售货员等。
虽然这些职业相对安全,但从业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仍然需要注意劳动保护,保持良好的工作姿势和工作环境,以防止长期劳动带来的健康问题。
职业危害程度综合评价分级对于从业人员和管理部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级别的职业危害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以保护从业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从业人员在选择职业时,也应该对其危害程度有所了解,做出明智的选择。
同时,相关管理部门也应该加强对各类职业的监管,确保从业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通过对职业危害程度综合评价分级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识别和评估不同职业的危害程度,为从业人员提供更全面的安全保障。
有害作业分级评价的内容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有害作业分级评价的内容有害作业分级评价是对环境接触水平与影响危害产生的主要接触条件进行的综合评价,目的是对有害作业进行监督、管理,及时、有效地采取预防措施,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
目前有害作业分级评价主要针对的有害作业包括有毒作业、生产性粉尘环境作业、高温作业、低温作业、冷水作业、噪声环境作业等;用于有害作业分级评价的主要标准有:GB5044——85《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12331——90《有毒作业分级》、GB5817-一86《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GB/T3869—97《体力劳动强度分级》、GB/T4200—97《高温作业分级》、GB/T14440——93《低温作业分级》、GB/T14439——93《冷水作业分级》、LD80—1995《噪声作业分级》。
1.职业性接触毒物的毒性分级GB5044—85《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标准中,将职业性接触毒物的毒性划分为极度危害(工级)、高度危害(Ⅱ级)、中度危害(Ⅲ级)和轻度危害(Ⅳ级)4个等级。
2.有毒作业危害程度分级GB12331——90《有毒作业分级》标准中,有毒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评价的依据是生产性毒物危害程度级别、实地记录的接触生产性毒物的劳动时间和工作地点、生产性毒物浓度的超标倍数,通过计算有毒作业分级指数,确定有毒作业分级级别;其级别有0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级别数越大,危害性也越大。
3.生产性粉尘危害级别GB5817—86《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中,主要依据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工人接触粉尘作业时间内肺总通气量、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计算粉尘作业分级指数,以指数范围评定生产性粉尘危害级别。
生产性粉尘危害程度级别越高,危害越大。
对Ⅱ级以上危害级别的作业场所,要求作出改进计划,限期整改,甚至停产。
4.高温作业分级高温作业环境对人体产生的作用涉及气温、气湿、气流、热辐射等多种因素。
地质灾害规模、危害程度分级标准、《县市地灾调查细则》各类地质灾害的规模划分标准:表 6 滑坡、崩塌(危岩体)、泥石流规模级别划分标准表7 地裂缝规模分级标准表8 地面塌陷分级标准表13 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分级标准②险情分级——险情采用“受威胁人数”和“潜在经济损失”栏指标评价。
二、江西省县市地灾调查分级标准:地质灾害规模分级标准表1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表2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表 2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级表注2:险情:指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采用“受威胁人数”“可能直接经济损失”指标评价。
注 3 :危害程度采用“灾情”或“险情”指标评价。
四、《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四条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一)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二)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三)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四)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五、《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4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分级地质灾害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1)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Ⅰ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2)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Ⅱ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地质灾害规模、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一、《县市地灾调查细则》各类地质灾害的规模划分标准:
表6
二、江西省县市地灾调查分级标准:
表
五、《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4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分级
地质灾害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
(1)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Ⅰ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2)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Ⅱ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
灾情。
危害分级分类制度分级标准危害分级分类制度根据产品或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进行分类。
一般情况下,该制度采用数字和符号表示,例如从1到5级,或者使用颜色编码来简化表达。
以下是常见的危害分级标准:- 级别1:无害或极低致害- 级别2:低致害- 级别3:中等致害- 级别4:高度致害- 级别5:极高度致害分级指南危害分级分类制度通常会提供一份分级指南,以帮助人们判断产品或物质的危害级别。
这些指南可能包括以下信息:- 物质成分:列出产品或物质的成分,以帮助人们了解潜在危害。
- 使用方法:提供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减少危害风险。
- 安全措施:建议特定的安全措施,如佩戴防护设备、通风良好的环境等。
- 应急处理:提供应对危险情况的紧急处理方法,以减少伤害和损失。
重要性和应用领域危害分级分类制度在各个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 化学品和药物:帮助人们了解化学品和药物的潜在危害,以及正确使用和处理它们。
- 工业和生产:提供对物质和设备的危害评估,以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性。
- 环境保护:评估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以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 产品消费:帮助消费者选择安全的产品,减少潜在危害。
结论危害分级分类制度是一个重要的评估和分类工具,用于帮助人们了解和评估产品或物质的潜在危害。
通过正确使用和理解这个制度,可以减少危害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保护人们的健康和环境。
> 注意:以上是一份关于危害分级分类制度的文档,提供了相关的信息和应用领域。
具体的分级标准和指南可能因地区和行业而有所不同,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参考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