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2) (3)
知识和能力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旨在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 基本思想与实践,和培养学生根据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旨在通过“引导-发现-探究-总结”的范式,使学生初步学 习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旨在使学生“神入”历史,形成寻找救国救民出路的历史 情感;和体会毛泽东同志的政治智慧,理解农村包围城市是中 国近代化必由之路的历史理性倾向。
◆目的:
使学生初步了解区域思考、综合 思考的必要,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 识与经验的关系,同时为学生孕育井 岗山精神奠定一定的基础,从而更大 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怀。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把落后的农村变成先 进的根据地,在农村积聚和发展革命力量,改变敌我力量对 比,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的胜利。
教学重点: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与 实践及其正确性 教学难点: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确定依据: 针对高一学生对工农武装割据的 内容比较生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 度,运用浅化机制和问题——发现 教学法原理,采取“提出问题—— 阅读课本及材料——分析理解—— 得出结论”的方法,由浅入深地突 破.
教学手段: 依据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情节性 等特点,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 图片和材料等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 件辅助教学,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针对性的 提出问题,激发思维,将感性认识和理 性思考有机结合。
材料一: 戊戌年1月24日,康有为应约在总理衙门与翁同和、李鸿章等入对是说 ‚六部要全撤‛而代之以‚农、商、工等十二局‛。6月16日在回答荣禄‚法是 应该变,但是一二百年的老法,怎能在短期内变掉‛的问题时,回答说:‚杀 几个一品大员,法就可以变了。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第三章第八目 材料二: 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 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 这于国计民生,皆有大益。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窦自然永绝,这是最简便易 行之法。 ----孙中山《论民生主义》 材料三: 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 线。那就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 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人教版《中国近代史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