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艺术》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6.10 MB
- 文档页数:12
18、家乡的艺术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第十一册第十八课《家乡的艺术》,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学措施、教法思路、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整体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本课是“综合•探索”课程“家乡”系列的第三课。
家乡的艺术带有地区人文特色,无论是民间美术、建筑,还是玩具、戏曲,都与家乡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教材中呈现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工艺品,有建筑上的雕刻,也有生活中的玩具、面花,其目的就是向师生传达一个何为“家乡艺术”的信息。
一个泥玩具、一个刺绣的布兜儿,一个窗花,也许在常人眼中不算什么,而就是这些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寻常之物,成为一个地区文化的载体。
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寻找、发现家乡的山山水水、房前屋后隐藏着的美,并学会去欣赏它们、珍视它们,这就是本课编辑的主旨思想。
二、说教学措施:1、应将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术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2、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教育的宽容和尊重。
3、采用多种办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以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意识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
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的评价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
5、改进作业讲评的方法,采用多元评价、激励性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评价,将美术评价正规化。
三、说教学思路1、教学目标:认知:通过学习本课,初步了解家乡的艺术。
15.家乡的艺术【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乡艺术了解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2.学习民间艺术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依照家乡的乡土艺术制作一件作品,制作材料有困难可用绘画完成。
【核心素养】了解家乡艺术了解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民间艺术品学生准备:制作工具、绘画工具【教学过程】1、导入出示泥人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授课邀请对泥人发展比较了解的老人讲解泥人的源起传说与记载,惠山泥人确切的起源时间,现在已很难推断。
在相关的传说中,最早的一则是战国时期,据传孙膑流落吴地以做泥人为生;后来孙膑出任齐国军师,以泥人泥马布阵,研究兵法,破了庞涓的“五雷阵”。
因此旧时艺人们供奉孙膑为祖师爷。
但这则传说至多只能视作吴地泥人的原始。
北宋文人苏东坡曾在纪行诗中发出过“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水米胜珠”的赞叹,有人视此诗中就蕴涵了用惠山泥土制作泥人的信息。
而至南宋,江南一带盛行在七夕供奉小塑像,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记载。
因此有人将惠山泥人的肇始期定于宋代。
但关于惠山泥人的最早文字记载始见于明代。
与此同时,惠山泥人的另一个流传较广的传说也是追溯至明初。
据称,明洪武年间,军师刘伯温夜观星象,发现无锡惠山有旺盛的灵秀之气,将出文臣武将大乱江南,于是来到惠山脚下教百姓捏泥人,欲以泥臣泥将泄去惠山的灵秀之气。
明季文人王季重在《游惠锡两山记》中有“买泥人、买小刀戟以贻儿辈”的记载。
比王季重稍晚的明末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愚公谷》中也写道:“无锡去县北五里为锡山,进桥店在岸,店精雅,卖泉酒、水坛、花缸、宜兴罐、风炉、盆碗、泥人等。
”由此可知,在明代末年,惠山泥人已作为商品在当地店铺出售,并渐趋成熟。
因此,现在一般将惠山泥人的起源年代定在在明代之前。
3、欣赏制作泥人的录象清晰的了解制作过程,进一步对泥人艺术的感知。
对装饰花纹、装饰色彩、装饰手法有更多的感受。
《家乡的艺术》教案教学内容与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初步了解家乡的艺术。
通过观察、分析作品,知道一至两种家乡艺术作品的特色和工艺制作方法等。
2、能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以小组为单位对家乡的艺术作品开展调查活动,并仿照家乡的乡土艺术创作一件作品。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欣赏能力。
3、通过寻找家乡的艺术作品,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家乡,激发对家乡艺术的自豪感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寻找家乡艺术作品的过程是不容忽视的。
作为本课前期的准备工作,我们要帮助学生做好调查的充分准备。
2、分析家乡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制作材料、工艺造型和色彩等元素。
3、对家乡艺术作品的欣赏、分析及艺术特征的总结。
4、在学生常见的平凡物上,发现其美的因素,并引发学生的自豪感。
学习材料:上网查找家乡的艺术。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引入课题:1、什么是“家乡的艺术”?(教师可展示实物或图片)。
2、这些物品都有很大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3、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进一步了解、熟悉我们身边的民间艺术。
三、欣赏民间艺术作品1、欣赏课本中民间艺术的图片,分析。
(1)这些艺术品美在哪里?(2)它们有什么用处?2、教师引导学生从书上的图片中选择一件大家感兴趣的艺术品进行介绍。
3、引导学生分组展示自己搜集的或者自己喜爱的民间艺术品实物或照片,说一说。
4、同学或老师介绍大连的民间艺术:(1)复州皮影戏:据史料记载,皮影戏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
辽宁的皮影戏是在明朝万历年间由陕西来东北戍边的士兵传过来的。
复州皮影戏艺术活动距今约有300余年历史。
复州皮影戏主要分为南北两派。
目前,复州皮影戏有4个比较著名的戏班,分别是温家班、孙家班、韩家班和义和班;主要遗存的复州皮影戏手抄影卷尚有200余部。
(2)庄河剪纸:《庄河县志》记载“剪纸艺术,很早就流传民间广大妇女中”,比较盛行。
据史实研究认为:庄河剪纸的传承一是来自民族文化积淀的耳濡目染,文化天成;另外便是大量存在于“上炕剪子、下炕镰刀”的以妇女为主体所形成的家族式传乘体系。
《家乡的艺术》课程纲要课程类别:美术适用年级:1----6年级(必修)实施教师:1----6年级美术教师一、课程背景美术课是素质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依托我校“润教育”的教育哲学,“让生命温润美好”,秉承“从心出发,绘形绘意,感受生活之美,创造灵动艺术”的理念,进行课程设计。
该课程是常规美术教学的有益补充,也是学科融合的有效途径,本课程引导学生观察家乡、了解家乡、喜欢家乡,用各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一)剪纸是中国民间美术中源远流长、普及面最广而又最具中国特色的一种手工艺术。
在小学中开展剪纸教学和创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少年儿童从中体味到剪纸制作的乐趣,而且有助于充分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拓展他们的审美视野,增强他们的艺术创造力,还能够陶冶他们的性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种有效工具。
(二)泥咕咕作为河南省鹤壁市浚县民间对泥塑小玩具的俗称,是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
因为能用嘴吹出不同的声音,所以形象地称之为“咕咕”。
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末农民起义时,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曾在古黎阳,也就是现在的浚县与隋军大战,不少将士和战马阵亡,为了纪念这些牺牲的将士和战马,军中一些心灵手巧的人就用当地的黄胶泥捏成泥人、泥马表示怀念之情。
这一汉族传统手工技艺就这样随着历史的发展延续了下来。
(三)豫剧是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
2006年,国家文化部门统计的国有专业豫剧团体数量为167个,是全国拥有专业戏曲团体和从业人员数量最多的剧种,成为中国戏曲三鼎甲之榜眼。
作为河南人,学生一定要了解豫剧艺术,会用美术来表现豫剧,传承文化。
(四)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
木版年画起源于汉代,到清代中晚期,民间年画达到鼎盛阶段。
清末民初年间,年画的使用地区覆盖了除西藏以外的全国各地,包括台湾在内。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5课《家乡的艺术》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艺术特色,培养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 通过观察、欣赏和实践,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创造力。
-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分享的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 家乡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 艺术作品的形式和表现手法。
- 学生创作自己的艺术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家乡的艺术特色,学会欣赏和创作艺术作品。
- 难点:理解艺术作品的表现手法,创作出具有家乡特色的艺术作品。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 学具:学生自带的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家乡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家乡的艺术特色和风格,让学生了解艺术作品的形式和表现手法。
3. 实践: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艺术形式,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
4. 展示: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讨论。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家乡的艺术特色和学生的创作成果。
板书设计- 《家乡的艺术》- 副了解家乡的艺术特色,学会欣赏和创作艺术作品- 内容:家乡的艺术特色、艺术作品的形式和表现手法、学生的创作过程和作品展示。
作业设计- 让学生回家后,收集一些家乡的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写出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艺术作品,可以是绘画、剪纸、雕塑等形式,展示自己的家乡特色。
课后反思-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 教师应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
- 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兴趣,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以上就是关于《家乡的艺术》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进行教学。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因为这个部分涵盖了整个课堂活动的安排和实施,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技能的培养。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六上《第十五课家乡的艺术》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家乡的艺术》是人美版(常锐伦)美术六上第十五课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家乡的艺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材以我国丰富的传统艺术为背景,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剪纸、泥塑、木雕等艺术形式进行介绍,旨在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艺术的魅力,了解家乡的艺术传统,激发他们对美术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六年级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对各种美术技法和艺术形式有所了解。
然而,对于家乡的艺术,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部分学生可能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家乡的艺术之美。
此外,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通过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欣赏家乡的艺术,学会欣赏和评价各种艺术形式。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家乡艺术的热爱,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欣赏家乡的艺术,学会欣赏和评价各种艺术形式。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家乡的艺术之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示范法等,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等,以直观展示家乡的艺术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家乡的艺术作品图片或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家乡的艺术背景,讲解各种艺术形式的特点和魅力。
3.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
4.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艺术创作,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属于自己的家乡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