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原理 域名系统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14.84 KB
- 文档页数:1
计算机网络教材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如何在不同的计算机之间传递和交换信息。
在当今社会中,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提高大家对计算机网络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编写一本全面系统的计算机网络教材势在必行。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2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拓扑结构第二章:物理层2.1 通信基础知识2.2 传输媒体与信号2.3 串行通信与并行通信2.4 典型物理层设备和标准第三章:数据链路层3.1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和基本概念3.2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3.3 差错检测与纠正技术3.4 数据链路层设备和标准第四章:网络层4.1 网络层的功能和基本概念4.2 IP协议与IP地址4.3 网络层设备和标准4.4 路由选择算法和路由协议第五章:传输层5.1 传输层的功能和基本概念5.2 TCP协议和UDP协议5.3 传输层设备和标准5.4 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第六章:应用层6.1 应用层的功能和基本概念6.2 域名系统(DNS)6.3 文件传输协议(FTP)6.4 电子邮件协议(SMTP/POP3)6.5 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第七章:网络安全与管理7.1 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原则7.2 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7.3 网络管理和监控第八章:无线网络与移动网络8.1 无线局域网(WLAN)8.2 蜂窝网络(GSM/3G/4G)8.3 移动Ad Hoc网络第九章:互联网与下一代互联网9.1 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和组成9.2 IPv6技术与应用9.3 云计算和大数据总结通过本教材的学习,读者将全面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技术和应用。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希望本教材能够对读者在计算机网络领域的学习和发展有所帮助,并为培养优秀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做出贡献。
第1章计算机网络概述1.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1.2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1.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4 计算机网络的标准化第2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2.1 网络的分层体系结构2.2 OSI/RM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2.3 TCP/IP参考模型2.4 OSI/RM与TCP/IP参考模型的比较第3章物理层3.1 物理层接口与协议3.2 传输介质3.3 数据通信技术3.4 数据编码3.5 数据交换路层第4章数据链路层4.1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4.2 差错控制4.3 基本数据链路协议4.4 链路控制规程4.5 因特网的数据链路层协议第5章网络层5.1 通信子网的操作方式和网络层提供的服务5.2 路由选择5.3 拥塞控制5.4 服务质量5.5 网络互连5.6 因特网的互连层协议第6章传输层6.1 传输层基本概念6.2 传输控制协议6.3 用户数据报传输协议第7章应用层7.1 域名系统7.2 电子邮件7.3 万维网7.4 其它服务第8章局域网技术8.1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8.2 IEEE802标准与局域网8.3 高速局域网8.4 无线局域网技术8.5 移动Ad Hoc网络8.6 局域网操作系统第9章实用网络技术9.1 分组交换技术9.2 异步传输模式9.3 第三层交换技术9.4 虚拟局域网技术9.5 虚拟专用网VPN9.6 计算机网络管理与安全计算机网络原理自学考试大纲出版前言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1章计算机网络概述第2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第3章物理层第4章数据链路层第5章网络层第6章传输层第7章应用层第8章局域网技术第9章实用网络技术三、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附录题型举例后记。
引言:互联网是一个全球性的电子通信网络,在现代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并且为各个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对互联网进行简介,包括其定义、历史和基本原理,以及对人们日常生活、商业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概述:互联网是由连接在一起的计算机网络组成,通过标准化的通信协议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资源。
它是一种开放的网络结构,使得人们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互联网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及其军队开发了一种能够在分散的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的网络系统。
随着技术的进步,互联网逐渐发展为全球性的网络,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正文内容:1.互联网的基本原理1.1网络协议:互联网使用一系列的网络协议,如TCP/IP协议,来确保数据的传输和交换。
1.2IP地质:互联网使用IP地质来标识和定位每个连接到网络的设备。
1.3域名系统:为了方便人们记忆和访问网站,互联网使用域名系统将IP地质转换为易于理解的域名。
1.4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是连接用户到互联网的桥梁,他们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以及其他增值服务。
2.互联网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2.1信息获取:互联网使得人们能够轻松获取各种信息,包括新闻、娱乐、教育等。
2.2社交媒体:互联网推动了社交媒体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平台与朋友、家人和同事进行交流和分享。
2.3电子商务:互联网为电子商务提供了平台,人们可以在线购物、支付账单和进行在线银行交易。
2.4在线娱乐:互联网提供了各种在线娱乐服务,包括音乐、电影、游戏等,丰富了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
2.5远程工作:互联网使得远程工作成为可能,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远程与同事协作,提高工作灵活性和效率。
3.互联网对商业的影响3.1电子商务:互联网为商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人们可以在线购买产品和服务,促进了商业的全球化和数字化转型。
3.2市场营销:互联网使得市场营销更加精准和高效,通过在线广告和社交媒体推广,企业能够更好地与目标受众进行沟通。
互联网工作原理与特点有哪些互联网是一个全球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它由许多互相连接的计算机网络组成。
互联网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如下:1.分布式网络结构:互联网由成千上万台计算机组成,并通过分布式网络结构相互连接。
每台计算机都可以充当客户端和服务器。
2.TCP/IP协议:互联网使用TCP/IP协议来管理数据传输和通信。
TCP(传输控制协议)负责数据包的传输,而IP(互联网协议)负责数据包的路由和寻址。
3. 万维网(World Wide Web):万维网是互联网上最常用的服务之一,它通过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来传输和显示网页。
用户可以通过网页浏览器访问和浏览网页。
4.分层结构:互联网采用分层结构来管理和组织数据传输。
每一层都有不同的功能和责任,这些层被称为协议栈。
常见的协议栈有OSI模型和TCP/IP协议栈。
5.IP地址和域名系统(DNS):每台连接到互联网的设备都有一个唯一的IP地址,它被用来在网络中定位设备。
域名系统(DNS)将易记的域名映射到IP地址,使得用户可以使用域名来访问网站。
6.开放性和自由性: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任何人都可以加入和使用互联网。
这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发布和获取信息,促进了信息的自由流通和共享。
7.全球性:互联网是全球性的,可以实现世界范围内的即时通信和数据传输。
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与世界各地的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8.弹性和容错性:互联网设计具有高度的弹性和容错性。
即使有一部分网络出现故障或拥塞,数据仍然可以通过其他路径传输。
9.无中心化:互联网没有中心控制机构,而是由众多网络互相连接而成。
这种无中心化的结构使得互联网更加稳定和鲁棒。
10.安全性和隐私保护: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安全性和隐私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
互联网采取了各种措施来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和数据安全,如加密技术和防火墙等。
总之,互联网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开放性和分布式网络结构,以及TCP/IP协议和分层结构来实现数据传输和通信。
互联网的工作原理互联网是一种全球性的计算机网络,其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网络协议:互联网使用一系列网络协议来实现数据通信和传输控制。
其中最重要的是互联网协议套件(Internet Protocol Suite)中的传输控制协议(TCP)和互联网协议(IP)。
TCP负责分割和重组数据,并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IP则负责寻址和路由,将数据包传送到目的地。
2.IP地址与域名系统:互联网使用IP地址来唯一标识连接到网络的设备。
IP地址分为IPv4和IPv6两个版本,其中IPv4使用32位地址,IPv6使用128位地址。
除此之外,互联网还使用域名系统(DNS)来将易记的域名映射到IP地址,方便用户访问网站。
3.网络基础设施:互联网依赖于一系列网络基础设施,如路由器、交换机和光纤等。
路由器负责将数据包从源设备转发到目的设备,交换机则负责在局域网内转发数据。
光纤作为传输介质,具有高速传输和大容量的特点,是互联网主干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4.网络通信:互联网采用分层的架构,其中最重要的是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和物理层。
应用层提供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如电子邮件、网页浏览和文件传输等。
传输层负责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输,常用的协议有TCP、UDP。
网络层负责数据的路由和寻址,提供数据包在网络中的传输。
物理层负责传输介质和物理连接,如以太网和无线网络等。
5.数据传输:当用户访问网页或发送电子邮件时,数据被分割成称为数据包的较小单元,并通过TCP/IP协议传输。
数据包通常包括源地址、目的地址和数据内容等信息。
在传输过程中,数据包通过路由器和交换机等网络设备进行中转,最终到达目的设备。
接收设备则将传输的数据包进行重组,以显示为用户能够理解的形式。
总结起来,互联网的工作原理可以概括为:通过网络协议实现数据通信和传输控制,使用IP地址和域名系统进行寻址和路由,依赖网络基础设施提供网络连接和传输介质,通过分层结构实现应用间的通信和数据传输。
计算机网络原理教材计算机网络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研究如何实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信和信息传递。
它涵盖了网络硬件、网络软件、网络协议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将介绍计算机网络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
1. OSI模型: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model,即开放式系统互联模型,它是计算机网络通信的框架模型。
该模型分为七层,从下到上依次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每一层都负责不同的功能和任务。
2. TCP/IP协议族: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协议族,是计算机网络中最常用的协议。
它包括两个独立的协议,即TCP(传输控制协议)和IP(互联网协议)。
TCP负责数据的可靠传输,IP负责数据包的路由和分发。
3. IP地址和子网掩码: IP地址是一个标识计算机或设备在网络中唯一性的地址。
它由32位二进制数组成,分为四个8位的字段。
子网掩码用于划分IP地址的网络部分和主机部分。
4. ARP协议: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即地址解析协议,用于将IP地址解析为对应的物理硬件地址(MAC地址)。
ARP通过广播消息来查询目标IP地址对应的MAC地址。
5. DNS: Domain Name System,即域名系统,负责将域名解析为对应的IP地址。
DNS通过层次化的域名结构来实现域名和IP地址的映射。
6. UDP协议: User Datagram Protocol,即用户数据报协议,是一种无连接、不可靠的网络传输协议。
与TCP不同,UDP不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顺序性,但传输速度更快。
7. HTTP协议: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即超文本传输协议,是一种应用层协议,用于在Web上发送和接收HTML页面。
HTTP使用TCP作为传输协议。
计算机网络原理域名系统概述
在Internet上,如果客户机要访问服务器时,通常有两种方式表达服务器的位址:一种为IP地址,另一个便为“域名”。
IP地址由数字构成,而域名为较有意义的英文字所构成(如,百度搜索网,)。
由于计算机只认识IP地址,而域名方便人类记忆及归纳,因此便有DNS的产生,其功能为翻译“域名”为计算机所识别的IP地址。
DNS是一个层次化的数据库,它包括一系列记录,描述了名称、IP地址和其他关于计算机的信息。
这些数据库驻留在DNS服务器中,DNS服务器和Internet或Intranet互连。
简单地说,DNS就是为需要定位指定服务器的网络应用提供一个名称到地址的目录服务。
例如,用户每发送一个电子邮件或者访问一个Web网页,都必须有一个DNS名。
而早在ARPANET网时,计算机名到地址的映射由网络信息中心(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NIC)保存在一个简单的文件(HOSTS.txt)中。
该文件列出了所有的计算机及对应的IP地址,并且所有计算机到晚上将它从网络信息中心取走。
但随着计算机数量的猛增,这种机制变得非常不方便。
其一是文件变得过大;其二是计算机名不统一,经常发生冲突。
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产生了域名系统DNS。
DNS的核心是分级的、基于域的命令机制以及为了实行这个命名机制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它主要用来把计算机名和电邮件地址映射为IP地址,但也用于其他目的。
到1983年,Internet开始采用层次结构的命名树作为计算机的名字,并使用分布式的域名系统DNS(即RFC1034和RFC1035)。
这两个文档早已成为Internet的正式标准。
Internet的域名系统被设计成为一个联合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并采用客户服务器方式。
并且使多数名字都在本地解析,仅有少量解析需要在网上通信,因此将大大提高系统的效率。
而分布式的优是即使用单个计算机出了故障,也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域名的解析是由若干个域名服务器程序完成的,域名服务器程序在专设的结点上运行,通常我们将运行该程序的计算机称为域名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