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教材-牧歌
- 格式:ppt
- 大小:3.04 MB
- 文档页数:11
初中音乐《牧歌》初中音乐《牧歌》初中音乐《牧歌》 1一、说教材首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牧歌》选自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一首蒙古族的长调歌曲,《牧歌》全曲为D大调4/4拍二句类的一段体曲式结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而帮助学生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二、说学情深入教材的分析,了解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初中生的认知能力由感性逐渐上升到理性,渴望更深一层了解音乐内涵,这时教师对音乐元素的讲解,音乐作品的分析就更重要。
教师应该让学生反复聆听、直观演示,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同事这一时期的学生正直变声期,在教授过程中应提醒学生注意保护嗓子。
三、说教学目标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牧歌》的学习,学生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以及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过聆听、教唱的方式,提升学生演唱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能够掌握一段体曲式结构,以及蒙古族长调的音乐特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一段体曲式结构,并完整的演唱歌曲;难点是学会蒙古族长调的音乐特点。
五、说教法、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
教法:讲授法、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视听结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总的设计思路分为四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唱歌曲、感受体验——巩固提高,为歌曲创编节奏——课堂小结,点题升华。
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四个环节: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
首先,在导入环节,我会运用情景导入的方法。
通过多媒体播放腾格尔的歌曲《天堂》所描绘的蒙古族的自然风光,顺势引入本课,同样描写蒙古族自然景色的歌曲《牧歌》。
《牧歌》教学设计课型:以歌唱教学为主的综合课年级:七年级上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牧歌》,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选自人音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草原牧歌》)。
教材分析:《牧歌》是一首蒙古族长调歌曲,五声宫调式,一段体(单乐段)结构,旋律优美,音乐上带有舒展辽阔的特征,意境深远,给人留有无限想象空间。
曲调由两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旋律在高音区,以“5”为骨干音,唱得悠扬飘逸;第二乐句在中音区,以“1”为骨干音,唱得浑厚平稳,塑造出一望无际辽阔草原的美丽意境。
教学目标:1、学习演唱《牧歌》,能以自然舒展的声音,深情赞美的情感演唱歌曲,激发学生对蒙古族音乐文化及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2、通过学唱歌曲能够感受、体验蒙古族长调歌曲独特的艺术特点。
3、结合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感受、体验四声部合唱中人声音色特点及蒙古族长调歌曲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用自然舒展的声音唱好《牧歌》。
教学难点:1、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2、长调歌曲演唱时的气息控制;3、二声部合唱。
教学准备:钢琴、口风琴、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师: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大家看一看,这是哪里?又让你想到了什么?观看视频《蒙古草原》片段。
师:内蒙古是我国蒙古族人民的聚集地,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而且音乐也极富草原气息,今天老师带来一首蒙古族流传最广的民歌,听一听,在老师的歌声中,你能感受到什么?【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式”的导入,把学生带入辽阔草原的情境中,由此引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引导下走进内蒙古大草原、走进内蒙古的民歌。
紧接着教师饱满、热情的范唱,更让学生对内蒙古长调民歌有了浓厚的探究欲望。
二、聆听作品,整体感知,突破难点,学唱歌曲1、初听,感受歌曲。
学生发言,谈感受。
2、复听歌曲,感知歌曲的速度、节奏、情绪。
师:歌曲为什么会会带给我们这么美的感受?速度:慢节奏:舒展、自由地情绪:优美、抒情地3、再次聆听歌曲,学生小声跟唱歌曲。
牧歌-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程主题为《牧歌》,是八年级音乐课程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程教学旨在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启发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与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水平。
同时,通过教学内容的引导,让学生了解到音乐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内容1. 课程教学目标•能认识牧歌的历史沿革和音乐形式。
•能够学会唱牧歌,并演唱合唱。
•能够理解牧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能够启发学生对于音乐的表现能力和创作能力。
2.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唱牧歌,掌握其音乐形式和节奏特点。
•理解牧歌的文化内涵,推理中国古代农民的生活与文化。
•启发学生对于音乐的表现和创作能力。
3. 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法:通过讲解牧歌的历史背景和音乐形式,让学生了解牧歌的概念、产生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
•听歌演唱法:通过听牧歌的演唱,让学生对于牧歌的音乐形式和节奏特点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合唱教学法:通过合唱演唱牧歌,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牧歌和音乐的艺术魅力,提高音乐的表现能力以及合唱的协调能力。
•活动教学法:通过音乐,让学生能够充分地表达自我情感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流程1. 音乐欣赏让学生先听一遍牧歌,感受其音乐风格和韵律节奏。
2. 音乐理论讲解牧歌的概念,发展历史等。
3. 听歌分析通过听歌,分析牧歌的音乐形式和节奏特点。
4. 合唱演唱让学生分组合唱牧歌,培养其合唱协同性和表现能力。
5. 文化综述通过介绍中国古代农民文化,帮助学生理解牧歌蕴含的文化内涵。
6. 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牧歌并进行演唱,展现个人音乐才华。
四、教学评价•教学目标:学生对牧歌的概念、音乐形式和文化内涵有更深入理解;•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在听课、听歌、合唱演唱、创作等方面表现良好,个别同学创作的牧歌有较高水平。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表现和创作理解音乐,《牧歌》一课的教学应该是融合教学、活动教学和素质教育的完美结合。
牧歌人音初中教案二、课时:一课时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用流畅、连贯的气息,优美抒情地演唱歌曲《牧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唱简谱,画旋律线的方式去理解歌曲旋律走向的画面感。
用声势律动的方式认识并且掌握切分音节奏。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歌曲学习,让学生们懂得欣赏、聆听和理解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深厚、丰富的意蕴之美。
从而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1、感受歌曲《牧歌》的风格特点,并且能连贯流畅地演唱好这首歌曲。
2、认识并掌握切分音的节奏特点以及用声势律动的方式为歌唱伴奏。
五、教具:多媒体、钢琴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用钢琴演奏《牧歌》,让学生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
2、教师提问:你们能感受到歌曲中的哪些景象?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新课教授:1、介绍歌曲《牧歌》的背景及特点。
2、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的旋律,注意指导学生掌握切分音的节奏。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歌曲中的意境,如草原、牧群、蓝天等。
4、学生跟唱歌曲,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指导。
(三)课堂练习:1、学生分组,进行合唱练习。
2、教师对学生的合唱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四)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牧歌》的风格特点及演唱技巧。
2、鼓励学生课后多听、多唱民族音乐,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七、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自行练习演唱《牧歌》。
2、了解我国其他民族的歌曲,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歌曲《牧歌》的演唱技巧,还能深入了解我国民族音乐的魅力,培养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初中音乐《牧歌》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唱歌曲《牧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蒙古族歌曲的个性和感情色彩,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2. 通过介绍蒙古人民的生活方式,使学生了解律动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懂得生活是舞蹈创作的重要源泉。
3. 了解马头琴的音色。
教学重、难点:学唱歌曲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蒙古族民歌的特点,扩大学生的视野,从而加深对音乐地域文化的印象。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法和示范法引导学生体会歌曲的艺术风格,用启发和创造式发挥想象力创编歌曲律动。
教学准备:钢琴、影碟。
教学过程:一、三分钟欣赏播放乐曲《万马奔腾》引导学生回答:1. 这首乐曲的情绪?感受到什么场面?(情绪热烈,表现草原特有的壮观场面)2. 你知道这首曲子中独特的乐器音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吗?(马头琴)3. 这是哪个民族独特的乐器?(蒙古族)4. 你对这个民族有多少了解?5. 请学生介绍马头琴的传说,教师补充。
二、导入新课马头琴音色柔和浑厚,独具特色。
演奏技术丰富,既可以为民歌、说唱音乐伴奏,也可以独奏,它已成为蒙古族具有代表性的乐器。
蒙古族是一个世代以放牧狩猎为生的游牧民族。
肥沃的草原、兴盛的牧畜业,丰富的矿藏养育了蒙古各族人民,他们常常用自己的歌声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赞美。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具有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牧歌》。
三、学唱歌曲1. 教师播放《牧歌》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2. 教师钢琴伴奏,引导学生跟唱歌曲。
3. 分析歌曲的结构,讲解歌曲中的特殊音调和节奏。
4. 分组练习,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共同提高。
四、歌曲解析1. 教师讲解歌曲《牧歌》的背景和意义,使学生了解蒙古族的民歌文化。
2. 分析歌曲中的歌词,让学生理解歌词表达的含义。
3. 探讨歌曲中的民族特色,如旋律、节奏、音调等。
五、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蒙古族民歌进行学唱和表演。
2. 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将蒙古族民歌的元素融入到自己的表演中。
初中音乐歌曲《牧歌》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牧歌》这首歌曲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2. 通过学习《牧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素养。
3.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歌曲《牧歌》的旋律特点和音乐风格。
2. 歌曲《牧歌》的歌词意境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 歌曲《牧歌》的高音部分演唱技巧。
2. 歌曲《牧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感受。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牧歌》歌曲播放和歌词展示。
2. 教学用具:钢琴、吉他等乐器。
3. 学生分组:按性别和音域分组,以便于教学实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牧歌》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2. 歌曲分析:讲解歌曲《牧歌》的旋律特点、歌词意境和表达方式。
3. 学唱歌曲:a. 分组学唱:根据学生的性别和音域,分组进行学唱练习。
b. 逐句教唱: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学唱,注意纠正发音和音准问题。
c. 合唱练习:分组进行合唱练习,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音乐感受。
4. 歌曲演唱:a. 集体演唱:全班学生一起演唱《牧歌》,体会歌曲的音乐风格。
b. 个人展示:挑选部分学生进行个人演唱,展示学习成果。
5. 教学拓展:a. 欣赏其他民族音乐:播放其他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b.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创作类似风格的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歌曲《牧歌》的音乐特点和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7. 作业:让学生课后复习《牧歌》,掌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为下次上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牧歌》歌曲的旋律和歌词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学生在合唱中的表现,包括节奏感、音乐感受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估,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方面。
2. 学生对教学的反馈,包括学习兴趣、学习收获、建议和改进意见。
初中牧歌音乐教案1. 学唱蒙古族民歌《牧歌》,感受蒙古长调民歌“诺古拉”润腔的独特风格。
2. 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了解我国蒙古族的风情,感受无伴奏合唱中人声表现魅力和多声部效果的美感,激发学生热爱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情感。
教学重点:1. 指导学生用舒展的声音演唱《牧歌》,并模仿一些简单的长调演唱方式和处理。
2. 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独特韵味。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并感受蒙古长调民歌“诺古拉”润腔的特点。
2. 指导学生准确演唱《牧歌》中的节奏和音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音响设备。
2. 乐谱和歌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看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图片,让学生对蒙古族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蒙古族的了解和印象。
二、讲解(10分钟)1. 向学生介绍蒙古长调民歌“诺古拉”润腔的特点,解释其在蒙古族民歌中的重要性。
2. 讲解《牧歌》的背景和创作动机,让学生了解歌曲的意义和价值。
三、学唱(10分钟)1. 分组让学生跟唱《牧歌》,指导学生用舒展的声音演唱,并模仿一些简单的长调演唱方式和处理。
2. 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他们改进演唱技巧。
四、欣赏(10分钟)1. 播放无伴奏合唱《牧歌》,让学生感受人声表现魅力和多声部效果的美感。
2. 引导学生讨论并分享他们对无伴奏合唱的理解和感受。
五、总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自己的收获。
2. 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欣赏蒙古族民歌,培养他们对民族音乐艺术的热爱。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蒙古族民歌比赛,鼓励他们发挥创意,将所学到的技巧运用到比赛中。
2. 邀请蒙古族音乐家来校进行演出和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蒙古族音乐文化。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唱《牧歌》和欣赏无伴奏合唱,让学生感受了蒙古族民歌的独特韵味。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蒙古长调民歌“诺古拉”润腔的特点,指导学生准确演唱《牧歌》中的节奏和音高。
(演唱)牧歌-桂教版九年级音乐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理解并唱出桂教版九年级音乐上册中的牧歌。
•学习一些基本的歌唱技巧,如气息控制、节奏掌控等。
•理解歌曲中表达的情感和意义,并能够用音乐语言进行表达。
1.2 能力目标:•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情感表达能力。
•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相互尊重和信任的态度。
•通过演唱牧歌,加强学生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
2. 教学内容2.1 教学内容:牧歌•歌曲概述:《牧歌》是一首经典的中国民歌,当中展现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牧民生活中的种种乐趣。
这首歌曲描绘了广袤的高原草原上的完美画面,其中有轻柔的牧歌、自由欢快的跳舞和喜庆的宴会等。
•歌曲演唱: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讲解牧歌的歌词,以及歌曲演唱方面的一些技巧,如气息控制、音调调整、节奏掌控等。
2.2 教学设计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牧歌的歌曲录音和歌词,还需要准备相应的教学材料,如教学PPT等。
•为学生安排合理的座位,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步骤一:引入通过播放牧歌的歌曲录音和展示相关的图片等资料,让学生感受到中国高原草原美景,并引入今天的教学主题。
步骤二:歌词讲解通过让学生朗读歌词、逐段讲解歌词的意思,进一步让学生理解歌曲的内涵和意义。
步骤三:声音练习针对学生的音乐素养水平,让学生进行声音练习,如唱调、腹式呼吸等。
通过这些练习,提升学生的声音技巧和演唱整体效果。
步骤四:合唱练习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组别,让学生进行合唱练习。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适当地调整组别和难度。
步骤五:演唱练习通过不断地模拟演唱,让学生掌握整首歌的演唱技巧,包括音准、韵律、节奏等方面。
步骤六:合唱演唱最后组织一次全班的合唱演唱,并现场互相评价和表扬。
3. 教学评估通过评估学生的演唱情况和对歌曲的理解程度等方面来评估教学效果,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对于演唱过程的态度和参与度等情况,以综合达成教学目标。
初中音乐歌曲《牧歌》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牧歌》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2. 通过学习《牧歌》,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歌曲《牧歌》的曲调、节奏和旋律特点。
2. 歌曲《牧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3. 民族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三、教学重点:1. 歌曲《牧歌》的曲调、节奏和旋律特点。
2. 民族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四、教学难点:1. 歌曲《牧歌》的曲调、节奏和旋律的把握。
2. 民族音乐技巧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1. 准备歌曲《牧歌》的乐谱和音响资料。
2. 准备民族乐器,如二胡、琵琶等。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牧歌》的音响资料,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2. 教师简要介绍歌曲《牧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二、新歌教学(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牧歌》的曲调、节奏和旋律。
2. 教师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把握歌曲的音准和情感。
三、歌曲分析(10分钟)1. 教师分析歌曲《牧歌》的曲式结构。
2. 教师讲解歌曲中的民族音乐技巧,如二胡的滑音、琵琶的弹挑等。
四、音乐实践(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演唱,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
2. 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用民族乐器演奏歌曲《牧歌》的片段。
2.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歌曲《牧歌》的乐谱和音响资料。
3. 教师鼓励学生参加音乐比赛和演出,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六、教学过程【课堂活动】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牧歌》的MV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情境。
2. 教师讲解歌曲《牧歌》的历史背景和创作意图。
3. 学生跟随教师学唱《牧歌》,注意掌握歌曲的韵律和情感表达。
4. 教师针对学生演唱中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纠正。
5.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牧歌》的音乐特点和表现手法。
6.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尝试将《牧歌》的风格运用到新的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