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句之成分残缺和赘余(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432.00 KB
- 文档页数:29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成分残缺和赘余病句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识别和修改成分残缺或赘余病句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写作中的语言表达准确性。
二、教学内容:1. 成分残缺病句: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成分残缺的情况。
2. 赘余病句:成分多余,导致句子累赘、冗长的情况。
3. 修改方法:找出残缺或赘余的成分,进行适当的添加或删除。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识别和修改成分残缺或赘余病句。
2. 教学难点:掌握不同类型病句的修改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典型的成分残缺和赘余病句,引导学生关注病句问题。
2. 讲解:详细讲解成分残缺和赘余病句的定义、类型及修改方法。
3. 练习:让学生分组练习,互相找出句子中的成分残缺或赘余,并进行修改。
4. 反馈:教师点评学生练习情况,指出优点和不足,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成分残缺和赘余病句的修改方法。
五、课后作业:1. 收集一些自己写作中的病句,分析其原因,进行修改。
(1)他经常去图书馆看书。
(2)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努力程度有关。
(3)老师要求我们认真完成作业。
(4)昨天晚上,我梦见了家乡的风景。
(5)他穿着一件蓝色的衣服,戴着一顶帽子。
六、教学策略: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来理解和掌握成分残缺和赘余病句的特点。
2. 运用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采用循序渐进法,由浅入深地讲解和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修改病句的技巧。
七、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观察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评估其对成分残缺和赘余病句的识别和修改能力。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情况。
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八、教学资源:1. 病句案例:收集一些典型的成分残缺和赘余病句,用于教学示例。
2. 练习题:编写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病句的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病句的类型,包括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
2. 培养学生识别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写作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教学内容:1. 语序不当:让学生了解句子中词语的排列顺序是否合理,如何调整语序。
2. 搭配不当: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词语搭配,避免使用不合适的词语。
3. 成分残缺或赘余:让学生了解句子中缺少必要的成分或存在多余的成分,如何进行修正。
教学步骤:第一节:语序不当1. 引入:通过示例句子,让学生感受语序不当的问题。
2. 讲解:解释语序不当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排列顺序对句子意义的影响。
3. 练习:让学生修改给出的语序不当的句子,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语序。
第二节:搭配不当1. 引入:通过示例句子,让学生感受搭配不当的问题。
2. 讲解:解释搭配不当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正确词语搭配的重要性。
3. 练习:让学生修改给出的搭配不当的句子,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词语搭配。
第三节:成分残缺或赘余1. 引入:通过示例句子,让学生感受成分残缺或赘余的问题。
2. 讲解:解释成分残缺或赘余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成分的完整性。
3. 练习:让学生修改给出的成分残缺或赘余的句子,引导学生运用完整的句子成分。
第四节:综合练习1.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修改综合练习中的病句。
2.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相互检查和修改病句。
第五节:总结与拓展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病句类型及其修改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写作中避免病句的出现。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病句类型的理解和修改能力。
2. 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评估其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能力。
教学资源:示例句子、练习题、小组讨论材料。
教学时间:每节课45分钟,共5节课。
第六节:病句辨析与修改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识别常见病句的能力。
2. 让学生掌握修改病句的基本技巧。
辨析修改病句之成分残缺或赘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成分残缺和赘余病句的常见类型。
2. 培养学生识别和修改成分残缺或赘余病句的能力。
3. 提高学生书面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二、教学内容1. 成分残缺病句: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成分缺失。
2. 赘余病句:多余的词语或成分,导致句子意思重复或混乱。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识别和修改成分残缺或赘余病句。
2. 教学难点:判断多余成分,避免修改过度。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病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修改病句的方法。
2.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提高识别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修改病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典型的成分残缺和赘余病句,引导学生关注病句类型。
2. 讲解:分析成分残缺和赘余病句的成因,讲解修改方法。
3. 练习:让学生练习识别和修改成分残缺或赘余病句。
4. 讨论:分组讨论,共同修改练习中的病句。
教案示例:【案例一】成分残缺病句原句:他经常去图书馆。
修改后:他经常去图书馆看书。
【案例二】赘余病句原句:他非常喜欢看电影,尤其是喜剧片。
修改后:他非常喜欢看电影,尤其是喜剧。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练习中的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册上的病句修改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从课外阅读中收集五个病句,分析其类型并加以修改。
2. 写一篇短文,注意避免成分残缺和赘余病句的出现。
八、课程延伸1. 邀请语文老师进行联合教学,从语文写作的角度讲解病句的识别和修改。
2. 组织一次班级病句竞赛,鼓励学生互相找出病句并进行修改,提高学生的语感。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教学方法的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