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与浓、稀硝酸反应一体化微型实验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87.63 KB
- 文档页数:1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创新设计
铜与浓硝酸反应实验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在此实验中,着重考察反应的产物,以便观察反应强度。
此次实验通过改进原有的设计,提出了一种创新的实验模式,以应对多变的物理环境。
实验来源于初中物理教材,实验目的是研究铜与浓硝酸的反应情况,检测实验现象。
主要观测指标为反应前后铜粒间距,以及反应前后铜粒大小的变化。
本次实验发展了一种创新的环境,采用了多变的反应体系。
实验室准备了具有不同硝酸浓度的试剂,分别观察不同硝酸浓度下铜与浓硝酸反应的专业性,以及铜粒大小及距离变化,并及时记录各项变化数据,以便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
借鉴前人经验,本次实验利用熟悉的基本设施,如化学容器,橡胶球等,结合科学性施工,使得实验体系更加完善而条理化,以更好地模拟实际反应场景,使实验结果更加可靠准确。
以上就是关于铜与浓硝酸反应实验的创新设计,其设计了完善的实验装置,能更好地模拟反应场景,并让实验结果更准确准确。
此次实验,可以为中学生提供更直观准确的理解,使之更好地掌握铜与浓硝酸反应的内涵,为学习物理学习奠定基础。
铜与浓硝酸、稀硝酸反应的实验设计【设计理念】查阅其它化学资料,得出有很多作者介绍了单个实验的微型、节约型实验设计,使用注射器作为反应容器,不需要其它化学实验室的常用仪器,不需要进行仪器的连接,不需要分析流程。
这些实验比较适合学生分小组课堂实验,为了得到现象而实验,并不符合学生化学实验的学科素养教学,不能对学生进行实验仪器的选择、实验流程的设计、实验仪器的组装、实验过程的控制、杂质的分析处理、实验结论的得出等学科素养进行培养。
笔者经过反复思考和实验,探索了一个该组合实验的创新做法,现介绍如下:【实验设计】一、实验原理利用浓硝酸与CaCO3反应生成CO2气体,将装置内的空气排尽,再利用过量的浓硝酸与铜片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利用NO2与H2O 反应生成稀硝酸和无色的NO,利用生成的稀硝酸与Cu 反应生成NO,然后通入O2使NO 转化为红棕色NO2,最后用NaOH 溶液吸收处理氮氧化物。
相关反应方程式如下:CaCO3+2HNO3(浓)=== Ca(NO3)2+CO2↑+H2O;Cu+4HNO3(浓)===Cu(NO3)2+2NO2↑+2H2O;3NO2+H2O === 2HNO3+NO;3Cu+8HNO3(稀)=== 3Cu(NO3)2+2NO↑+4H2O;2NO+O2 === 2NO2;NO2+NO+2NaOH === 2NaNO2+H2O;2NO2+2NaOH === NaNO2+NaNO3+H2O二、主要仪器药品仪器或材料:铁架台(附有铁夹)、烧杯、Y 型试管、分液漏斗、橡胶塞、止水夹、气球、漏斗、具支试管、干燥管、导管、乳胶管、一次性手套。
药品。
CaCO3粉末、铜片、铜丝、碳棒、68%浓硝酸、10 mol/L NaOH 溶液、蒸馏水三、实验装置及相关说明1.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如图1 所示。
图 1 实验装罝2.相关说明:①粉末状CaCO3可加快生成CO2的速率;②铜丝缠绕在碳棒上,形成原电池,增大反应速率;③图 1 中夹持器具已省去。
课例研究积极性)(1)100;(2)0.25;(3)0;(4)-4;通过以上设计,能够使学生掌握平方根的概念,运用平方根概念进行计算,突出了本课时的重点,又能使学生知道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区别与联系,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4.“掌握”的目标达成需要实施的步骤“运用”在《新课标准(2011版)》中的含义:综合使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从“运用”的含义来看,要达成“运用”的目标,在教学设计时,大致可设计以下操作步骤:第一步:设计问题巩固已掌握的对象(知识)第二步:设计能够用已掌握的对象进行解决的问题第三步:将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第四步:选择和创造适当的方法第五步:运用选择和创造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第六步:通过解决数学问题完成实际问题的解决.下面以第18章第1节《勾股定理》第2课时为例加以说明:在这一课时中明确了教学的目标是:“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为达成这一目标,根据“运用”的含义,在进行“勾股定理的运用”教学时可作如下教学设计:第一步:设计问题巩固已掌握的对象(知识)填空题(1)在Rt △ABC,∠C=90°,a=8,b=15,则c=________。
(2)在Rt △ABC,∠B=90°,a=3,b=4,则c=________。
(3)在Rt △ABC,∠C=90°,c=10,a:b=3:4,则a=________,b=________。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勾股定理和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创设问题情景,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练习,复习巩固勾股定理,为学生学习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做铺垫)第二步:设计能够用已掌握的对象进行解决的问题问题(教材P66页探究1)一个门框的尺寸如图1所示,一块长3m,宽2.2m 的薄木版能否从门框内通过?为什么?第三步:将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问题分析:(1)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薄木版转化为长3m,宽2.2m 的长方形(如图2),门框转化为长2m,宽1m 的长方形(如图1).(2)在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过程中,注意勾股定理的使用条件,即门框为四个角都是直角的长方形。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连续实验设计王 寿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中学 合肥 (230011)摘要: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以及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实验是中学化学重要实验,本文对课本上铜与浓、稀硝酸的实验进行了一些创新改进,使实验具有连续性、环保性等特点。
关键词:铜 浓、稀硝酸 实验设计在中学化学中,硝酸、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的性质是通过几个独立的实验分别进行研究的,在实验过程中,会多次对环境造成污染,也会对实验人员及观察者造成伤害。
为了减少污染,并采用简易的实验器材和简单的实验装置对它们的性质进行研究,于是设计实验如下:1、实验装置及药品:①实验装置:两头通试管(也可用破底的大试管)、注射器、带导管的胶塞、乳胶管、尖嘴管、烧杯、止水夹、铁架台②药品:浓硝酸(67%)、铜丝、蒸馏水、氢氧化钠溶液(3 mol/L )实验装置图(铁架台略去)铜丝2、实验步骤和现象:①铜与浓硝酸反应及二氧化氮气体的制备如图将铜丝放入试管中,组装好仪器,打开止水夹A 、B ,用注射器从盛有浓硝酸烧杯中抽取浓硝酸,抽满试管并赶走了空气,此时,铜与浓硝酸迅速反应生成红棕色的气体,溶液变成蓝(绿)色,由于试管内气体产生,压强增大,试管中的溶液不断注入烧杯中(这是在烧杯中加入点水,排出的浓硝酸被稀释),最后溶液全部排出,反应停止,试管中充满红棕色的气体,发生反应:Cu +4HNO 3(浓)=Cu (NO 3)2+2NO 2↑+2H 2O B②二氧化氮在水中的溶解、并与水反应关闭止水夹A ,打开止水夹B ,用注射器注入约10 mL蒸馏水,关闭止水夹B,振荡试管,发现红色气体消失,变为无色,由于二氧化氮溶于水而内压减小,打开止水夹 A ,烧杯内溶液涌入试管中,发生反应:3NO2+H2O=2HNO3+NO③一氧化氮的性质打开止水夹A、B ,用注射器抽取试管中的一氧化氮气体,同时烧杯中的溶液涌入试管,抽完气体关闭止水夹 B ,取下充有一氧化氮气体的注射器,再抽动注射器使空气进入,这时可看到注射器管内气体迅速由无色变为红棕色。
浓、稀硝酸与铜反应的综合实验设计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硝酸与铜产生的反应特性。
2. 分析硝酸与铜反应分子间机理与反应机理。
3. 探索硝酸与铜反应的温湿 id平衡。
二、实验原理
普通硝酸是由氮硝化合物的混合溶剂而成的酸性溶液,氮硝化合物的强度由溶剂的种类和浓度而定。
铜与硝酸具有很强的化学反应性,当硝酸中的氮硝化物吸取的氮原子被铜离子形成的离子开裂时,铜离子就会与酸原子发生反应、形成铜硝酸盐,如Cu(NO3)2、Cu(NO2)2和Cu(OH)2,由此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因此能够自发发生焰反应,也能发生化学反应。
三、实验设计
1.准备硝酸和铜实验管
准备一定浓度的硝酸(如0.1mol/L)和一定的细的铜粉放入实验管中,实验管封口并放入等离子体电离室中(可设置不同的温湿度),监测系统中铜粉在硝酸中的化学反应过程。
2.测定硝酸和铜反应放热热值
反应乙烯与铜反应过程中释放的热能,计算其放热热值和活化能,以表征硝酸和铜反应放热机制。
3.探究不同温湿度条件下硝酸和铜反应的稳定性
变更上述实验管的温度和湿度,观测硝酸和铜反应放热的稳定性,研究不同温湿度条件下硝酸和铜反应的变化情况。
四、个人认为
本次实验旨在探索硝酸和铜反应的特性,了解反应机理,分析温湿度对其反应变化的影响,将对未来类似实验有指示意义。
另外,实验主体硝酸和铜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实验分析的结果也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物质的本质特征。
铜和浓硝酸、稀硝酸反应创新设计作者:彭运定来源:《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13年第07期铜和硝酸反应实验本是人教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化学》第二册第16页演示实验,新课程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也将此实验增加为演示实验。
实验装置原型如图1,虽然达到了一定的演示效果,但实验所使用浓、稀硝酸的量较多,反应剧烈,较难控制,且产生的二氧化氮、一氧化氮气体因为得不到有效处理而污染空气。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
一、实验器材10mL医用注射器2个,胶皮管10cm,止水夹2个,镊子,铜片,浓硝酸,氢氧化钠溶液。
二、实验装置与原理图见图2、图3三、实验过程与效果1.组装实验仪器。
先将注射器的活塞从空筒中抽出,用镊子取一小块铜片放进注射器的空筒中,在将活塞塞进空筒中。
2.利用医用注射器抽取0.5mL的浓硝酸,将注射器先倒置向下拉活塞,使胶皮管中的浓硝酸进入空筒中,在向上推活塞排尽空筒中的空气,用止水夹夹住胶皮管。
3.铜和稀硝酸反应的实验与上述操作方法大体相同,只是在抽取浓硝酸之前预先抽取1mL 的水,将浓硝酸稀释为稀硝酸。
4.实验结束后打开止水夹,将注射器中的反应液和气体推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将其吸收(铜与稀硝酸的反应处理略有不同,打开止水夹后应先将活塞向下拉,使少量空气进入空筒中,将产生的一氧化氮转化为二氧化氮,再将反应液和气体推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将其吸收)。
5.两次实验对照可清晰地看到所产生气体的颜色及反应速率的快慢。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为学生探究实验的成功巧设了台阶,使实验现象更加直观,效果更加明显。
学生对浓硝酸和稀硝酸与铜的反应产生了深刻印象,还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了学生严谨、求真、求实的学习作风。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装置的创新设计本实验装置采用了多种工程材料,包括硬壳料、热熔胶和玻璃管。
硬
壳料用于制作实验箱,热熔胶用于密封实验箱和管路,玻璃管用于连接实
验箱内外,因此实验装置具有耐腐蚀、安全、耐磨擦等优点。
为了使硝酸
液体流动稳定,增强实验精确性,可以采用创新的设计,在实验箱内部设
置流量调节装置,采用快慢流供铜与浓硝酸反应,从而实现对反应速率的
调节。
此外,在实验箱外部设置温度调节装置,可以实现实验温度的调节,使反应速率更加准确。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一体化微型实验设计作者:蔡奕红衷明华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中旬》 2013年第11期广东潮州市韩山师范学院化学系(521041)蔡奕红衷明华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实验在普通高中化学必修1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通过观察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实验现象,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硝酸的强氧化性。
在常规实验过程中,浓硝酸与铜反应非常剧烈,会在短时间内快速产生大量二氧化氮,因此实验危险系数高,反应过程不易控制,且反应产生的尾气污染环境。
微型化学实验是使用微型化的仪器装置进行的化学实验,其化学试剂用量虽然只为常规实验用量的几十分之一甚至几千分之一,但其实验效果可以达到精确、安全、方便和防止污染环境等目的,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很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利用微型化学仪器对铜与浓、稀硝酸反应进行一体化实验设计,希望能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一、实验原理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NO2气体,用蒸馏水吸收形成稀硝酸,生成的稀硝酸与铜反应生成NO 气体。
其实验反应原理是:Cu+4HNO3(浓)=Cu(NO3)2+2NO2↑+2H2O3NO2+H2O=2HNO3+NO↑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2NO+O2=2NO2二、实验设计1.实验仪器及药品(1)仪器:微型操作台一套、注射器、具支U形管、V形侧泡反应管、小烧杯、止水夹、漏斗。
(2)药品:铜片、铜丝、浓硝酸、蒸馏水、氢氧化钠溶液。
2.实验装置图(略去微型操作台装置部分)3.实验步骤及实验现象(1)组装实验仪器并检查实验仪器的气密性:如图所示组装实验仪器,在具支U形管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打开止水夹A、B,依次拉动注射器A、B,观察U形管中水位的高度变化情况。
若装置气密性良好,U形管中的水位会随着注射器的拉动而产生左右液面高度差。
(2)添加药品:在V形侧泡反应管中加入少量铜片;在连接V形侧泡反应管的注射器A中吸入少量浓硝酸(注意:注射器应加针头,且针头的针尖应在V形侧泡反应管内,防止浓硝酸腐蚀橡胶管);在具支U形管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水位不可过高),在具支U形管的胶塞上开一个小孔,利用小孔插入铜丝(铜丝需在水位上端);在小烧杯中加入稀的氢氧化钠溶液(用于尾气吸收)。
课例研究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铜与浓、稀硝酸反应演示实验设计都不利于学生近距离的观察,且教师重点强调NO、NO 2毒性,使学生产生学习化学的畏惧感,造成教师上课一演示实验,学生赶紧捏鼻子逃避的现象,教材的实验教学功能被减弱。
为了克服此实验教学的缺点,本案例以铜与硝酸反应的实验设计为背景进行探究性教学,根据铜与硝酸反应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与学生一起对教材实验设计进行研究分析,并且使用微型化学实验中微型化实验仪器装置进行实验,提供实验器具有限制的引导学生实验设计,目的是在课堂的有效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二、教材分析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实验在普通高中化学必修1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通过观察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实验现象,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硝酸的强氧化性。
在常规实验过程中,浓硝酸与铜反应非常剧烈,会在短时间内快速产生大量二氧化氮,因此实验危险系数高,反应过程不易控制,且反应产生的尾气污染环境。
微型化学实验是用微型化实验仪器装置进行实验,其药品用量较少(是一般实验用量的几十分之一),但是效果更明显、安全、方便和防止污染环境的作用。
微型实验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中可操作性更强,实验现象更明显,且安全性更高,适合一般的中学化学教学实验演示。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铜与浓硝酸、稀硝酸的反应原理掌握熟悉掌握该实验的实验操作2、过程与方法:利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的方法,培养实验操作动手能力通过浓、稀硝酸的反应现象和反应产物的对比,增强对浓、稀硝酸不同氧化性的理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微型的实验装置的使用,增强环保意识通过小组实验探究,增强小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铜与浓硝酸、稀硝酸的反应原理、反应现象和反应产物的对比【教学难点】微型化学实验仪器的安装与实验操作五、学情分析“硝酸的性质—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是必修一最后一专题的最后一块内容。
到本专题止,教材已基本完善了高中必修阶段无机物的知识体系。
浓、稀硝酸与铜反应的综合实验设计作者:董军来源:《化学教学》2017年第01期摘要:将浓、稀硝酸与铜反应、氮氧化物的性质实验整合在一套密封装置中分别连续进行,观察浓、稀硝酸与铜反应的相对快慢与产物种类、氮氧化物相互转化和氮氧化物转化为硝酸的多个定性及定量实验,并用常用仪器搭建装置,实现了装置简单、操作易行、现象鲜明、定性定量、绿色环保的设计初衷。
关键词:硝酸与铜反应;氮氧化物;相互转化;定性定量;绿色环保文章编号:1005–6629(2017)1–0061–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1 加强与改进硝酸及氮氧化物性质实验的必要性硝酸是工业常见、常用的三大强酸之一,浓、稀硝酸与铜的反应,其产物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的性质及它们之间的转化,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
但由于硝酸的腐蚀性及反应产生有毒气体,很多学校不做该实验,因此化学教学的特色没有突显,学生对硝酸氮氧化物的性质及相关实验的理解不深,实验技能得不到训练,教学质量受到影响,甚至使学生产生“化学就是腐蚀和污染”的错误认识而有恐惧感,把化学仅当成上大学的铺路石。
如何做到既能提高实验的开出率,又能保证安全不让学生受到伤害,还能丰富实验内容、整合基础知识、体现绿色化学、提高实验的效率和价值,一直是中学化学教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
现把笔者经过多年研究的浓、稀硝酸与铜反应的综合实验设计汇总如下。
2 实验设计思路利用浓、稀硝酸与铜的反应,分析比较浓、稀硝酸氧化性的相对强弱及产物种类、氮氧化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利用氮氧化物与水反应产生硝酸的性质,把反应产生的氮氧化物不排放、定量控制、循环转化,最后转化成硝酸,从而实现既有多重实验多种物质的性质试验,又能体现实验原理、引发学生兴趣、增强绿色化学意识、锻炼实验能力。
3 仪器装置仪器:150mL广口瓶、200mL烧杯、250mL分液漏斗、150mL注射器;橡皮塞、玻璃管、胶管夹、铁架台(附铁圈)和橡胶管等装置:用上述仪器组装成如图1所示的硝酸及氮氧化物性质实验装置4 反应原理(1)浓硝酸与铜的反应:Cu+4HNO3=Cu(NO3)2+2NO2↑+2H2O(2)稀硝酸与铜的反应:3Cu+8HNO3=3Cu(NO3)2+2NO↑+4H2O(3)氮氧化物的性质及转化:3NO2+H2O=2HNO3+NO,2NO+O2=2NO2(4)利用反应自身产生的气体,把酸液由广口瓶自动转移到分液漏斗中,实现收集纯净气体的目的。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微量实验设计以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微量实验设计为标题引言:铜与硝酸反应是化学中常见的实验之一。
本文将设计一个微量实验,通过观察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探究其反应特点和产物形成情况。
实验设计:实验材料:- 铜片或铜丝- 浓硝酸- 稀硝酸- 试管或小烧杯- 镊子和镀锌铁丝(用于处理废弃物)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 将实验室用具清洗干净,确保无杂质。
- 准备好所需材料。
2. 实验操作:a. 浓硝酸与铜反应:- 取一小块铜片或铜丝,用镊子夹住。
- 将铜片或铜丝放入试管或小烧杯中。
- 缓慢滴加浓硝酸,观察反应现象。
b. 稀硝酸与铜反应:- 重复步骤2a,但使用稀硝酸代替浓硝酸。
3. 实验观察:a. 浓硝酸与铜反应:- 观察到铜与浓硝酸反应时,会产生一股刺鼻的气味,同时铜片或铜丝会逐渐溶解,产生气泡。
- 反应产生的气体为一氧化氮(NO),其特点为棕红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 稀硝酸与铜反应:- 观察到铜与稀硝酸反应时,会产生少量气泡,但没有明显的气味。
- 反应产生的气体为二氧化氮(NO2),其特点为深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 实验结果分析:a. 浓硝酸与铜反应:- 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将铜氧化为Cu2+离子,并同时还原为一氧化氮(NO)气体。
- 反应过程中,铜逐渐溶解,溶液呈现蓝绿色。
b. 稀硝酸与铜反应:- 稀硝酸也能将铜氧化为Cu2+离子,但产生的气体为二氧化氮(NO2)。
- 反应过程中,铜溶解较慢,溶液呈现浅蓝色。
5. 实验安全提示:a. 实验过程中应佩戴实验手套和安全眼镜,以防溅溶液。
b. 实验结束后,将废弃物处理到指定的废弃物容器中,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观察到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特点和产物形成情况。
浓硝酸与铜反应产生一氧化氮气体,稀硝酸与铜反应产生二氧化氮气体。
这是由于硝酸的强氧化性导致铜被氧化为Cu2+离子,并同时还原为相应的气体。
实验结果提示我们在实验操作中要注意安全,同时也加深了我们对铜和硝酸反应的理解。
Cu与浓硝酸、稀硝酸的反应实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铜与浓硝酸、稀硝酸的反应原理;掌握熟悉掌握该实验的实验操作2、过程与方法:利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的方法,培养实验操作动手能力;通过浓稀硝酸的反应现象和反应产物的对比,增强对浓稀硝酸不同氧化性的理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微型的实验装置的使用,增强环保意识;通过小组实验探究,增强小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铜与浓硝酸、稀硝酸的反应原理;铜与浓硝酸、稀硝酸的反应现象和反应产物的对比【教学难点】微型实验仪器的安装与实验操作【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Cu与浓、稀硝酸的反应实验,我们之前已经学过铜与浓硝酸稀硝酸的反应方程,同学们试着写出它们的反应方程式生:Cu+4HNO3(浓)=Cu(NO3)2+2NO2↑+2H2O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师:看来同学们都掌握的很好,大部分同学都写对了投影:Cu+4HNO3(浓)=Cu(NO3)2+2NO2↑+2H2O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由这两个反应我们知道不同浓度的物质,其反应产物也是不一样的师:同学们看一下实验台上的实验装置。
觉得跟平时的实验装置有什么不一样?生:这些实验装置好小啊!师::对,我们今天使用的是微型实验器材,那它们有什么优点呢?生:实验试剂用量少,经济环保。
师:很好!首先介绍一下我们今天的实验仪器,有操作台,U型管、具支试管,套上乳胶管的尖嘴管及乳胶管各一支,橡胶塞两个,铜片2小块,浓硝酸,蒸馏水等师:在投影上展示该微型实验的实验装置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初中学过的组装仪器时要遵守哪些规则吗?生:先下后上,先左后右。
师:没错。
现在同学们五个人为一组,自己动手将实验台上的仪器按照PPT上的装置图组装仪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该实验中用到的试剂具有强氧化性和腐蚀性,所以在操作的时候一定要特别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