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鞍与鞍旁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格式:doc
- 大小:838.50 KB
- 文档页数:10
【影像诊断】鞍区和鞍旁肿瘤的影像检查方法及鉴别诊断鞍区和鞍旁是各种肿瘤的好发部位之一,此部位出现肿瘤时可以选择哪些影像检查方法?各种肿瘤又如何鉴别呢?希望本文能够给大家一些帮助。
鞍区和鞍旁肿瘤的影像检查方法1头颅平片鞍内和鞍旁肿瘤与颅底关系密切,头颅x线正侧位片多有阳性发现。
其主要变化有:①蝶鞍、鞍结节、眶尖、眶上裂、岩骨和斜坡等颅底骨质吸收、破坏或增生;②肿瘤钙化;③板障静脉和脑膜动脉沟改变;④儿童伴有高颅压脑积水者,可有颅缝分离和脑叫压迹增多;⑤颅底骨化明显,伴骨膜反应,或呈溶骨性骨膨胀性改变,多提示颅骨肿瘤。
2CT普通头颅CT,尤其是冠状位和骨窗位CT扫描,可同时显示鞍区和鞍旁肿瘤和颅底骨质的特征性变化,以及两者之间的病理影像学关系,可以为肿瘤的定位、定性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CTA可显示肿瘤与动脉之间的关系,而3D-CT从三维角度描述肿增与骨质及血管的毗邻关系。
3MRIMRI对于鞍区和鞍旁肿瘤的性质、部位及与邻近的脑组织、神经和血管等解剖结构的描述远胜于CT,对于肿瘤的定位、定性和指导手术人路有重要意义。
MRI对于颅底骨的变化和肿瘤钙化表现显示不清。
MRA可以显示颈内动脉及其分支受压移位或侵犯包绕的程度。
4DSA术前了解鞍区和鞍旁肿瘤血供、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的病理变化,并可作为鉴别诊断依据的一部分。
肿瘤血供异常丰富者,可行术前肿瘤供血动脉栓塞。
鞍区和鞍旁肿瘤的鉴别诊断1垂体腺瘤是鞍区最常见的肿瘤。
20~50岁多见,老人尤其是小儿少见。
垂体腺瘤是颅内良性内分泌肿瘤,早期即出现垂体性内分泌紊乱症状。
分泌性腺瘤诊断较容易,无分泌功能腺瘤表现为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状,与鞍区和鞍旁肿瘤的内分泌症状相类似,而且无分泌功能腺瘤早期的内分泌功能减退症状不突出,或被忽略,而到肿瘤压迫规神经引起视神经功能障碍时才发现,视神经功能障碍成为其主诉症状。
因此鉴别诊断还需结合影像学检查。
垂体腺瘤在头颅平片上表现为蝶鞍呈球形扩大,鞍底呈双边,后床突及鞍背骨质吸收、变薄。
磁共振空蝶鞍诊断标准
磁共振空蝶鞍诊断标准的主要依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空蝶鞍的形态,医生会观察MRI图像中空蝶鞍的形态,包括大小、形状和位置等。
异常的空蝶鞍形态可能暗示患者存在颅咽管瘤或垂体瘤等疾病。
2. 垂体瘤的特征,对于垂体瘤,医生会关注肿瘤的大小、形态和位置,以及肿瘤对周围组织的侵犯情况。
同时,垂体瘤在MRI图像上的信号特征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3. 颅咽管瘤的表现,对于颅咽管瘤,医生会关注肿瘤的生长方向、侵犯范围以及对邻近结构的影响。
MRI图像可以显示肿瘤的组织学特征,有助于鉴别颅咽管瘤与其他病变。
4. 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除了MRI图像的表现,医生还会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例如视力障碍、内分泌功能异常等。
总的来说,磁共振空蝶鞍诊断标准是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进行
评估的,包括MRI图像的表现、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等。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会根据这些标准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颅咽管瘤或垂体瘤,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最新资料推荐------------------------------------------------------蝶鞍和鞍旁病变影像诊断(二)蝶鞍和鞍旁病变影像诊断(二)转移瘤有症状的垂体转移瘤(metastases)少见。
最常见来自乳房,肺和白血病或淋巴瘤。
血原性转移瘤可直接累及下丘脑、垂体柄或垂体,或累及蝶骨继而蔓延至海绵窦或蝶鞍。
许多患者表现为尿崩症。
转移瘤好发于垂体后叶可能与其有直接动脉血供有关。
转移瘤在 T1WI 常为低信号,T2WI 可为低到高信号,注射钆剂后强化。
病变生长迅速,漏斗增粗,蝶鞍骨质破坏多于变形可帮助鉴别转移瘤和良性腺瘤。
神经外肿瘤可播散至海绵窦,最常见的是鳞状上皮细胞癌,囊腺癌和淋巴瘤,一般会累及 V2 和 V3。
转移至海绵窦的转移瘤可似脑膜瘤;然而在 CT 上可见骨质破坏。
在 CT 和MRI 上可见 V2 和 V3 及其神经孔扩大。
一般,MRI 可见增大的神经与原发肿块相邻。
脑膜瘤鞍旁区域的脑膜瘤(meningeoma)可起于任何硬脑膜表面(例如鞍结节、嗅沟、蝶骨翼、鞍隔或蝶鞍)。
完全位于鞍内的脑膜瘤极少见,似乎更常起于鞍隔。
脑膜瘤占颅内新生物的 18%;有 10% ~ 13%的脑膜瘤起于鞍旁。
1 / 13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两倍,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脑膜瘤生长缓慢,可侵犯海绵窦,损害海绵窦内的颅神经的功能膜瘤A,T1shenprmarofcaarint增头能。
亦可瘤可压迫, Coron1-weighhows a nhancinredomineningiorrows) wf the caarotid arrows) ato the s 强显示:),被包可见侵犯迫、包绕al, poshted MRstrongng, nately poma (wwith enavernouartery (and extsella.冠鞍旁脑包绕的海犯颅底、蝶绕最后阻塞tcontraR scan ly paraselwhite ncasemus interblack tension冠状位 T1脑膜瘤(海绵窦颈蝶窦和眼塞颈内动ast, llar ment rnal n 1WI白箭内动B, T1shostrmethe(ar强显明显眼眶,导动脉。
空蝶鞍的诊断标准空蝶鞍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颅底部的蝶鞍区空洞扩大,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为了准确诊断和治疗空蝶鞍,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的诊断标准。
本文将介绍这些诊断标准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临床症状空蝶鞍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头痛、视力障碍、下丘脑功能紊乱等。
头痛常为前额或枕部持续性钝痛,伴有颈部僵硬感。
视力障碍表现为视力模糊、视野缺损、视物变形等。
下丘脑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性腺功能障碍、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二、影像学检查MRI是诊断空蝶鞍的主要手段,可以显示蝶鞍区的解剖结构和异常改变。
常见的MRI表现包括:蝶鞍扩大、蝶鞍上缘骨硬化、蝶窦突出、鞍上鞍下区分前后翻覆等。
CT扫描可显示空蝶鞍扩大的范围和程度,利于评估病情。
三、激素水平检测由于下丘脑功能紊乱是空蝶鞍的典型症状之一,因此对下丘脑激素的检测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常见的检测项目包括促性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正常情况下,这些激素水平应该处于正常范围内,而在空蝶鞍患者中往往出现异常。
四、底物激活试验底物激活试验是评估蝶鞍功能的重要方法。
常见的底物激活试验包括TRH试验、GHRH试验、LHRH试验等。
通过对底物的刺激,观察蝶鞍区激素的分泌情况,进而评估蝶鞍的功能状况。
五、组织活检组织活检可通过蝶鞍区的手术获取患者的组织样本,进一步明确诊断。
该方法虽然有一定的创伤性,但对于疑难复杂的病例十分有价值。
组织活检结果可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空蝶鞍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激素水平检测、底物激活试验以及组织活检等。
这些诊断标准为医生准确判断患者是否患有空蝶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有效地帮助患者尽早进行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作为一种罕见病,空蝶鞍的诊断和治疗依然面临挑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希望随着医学科技和临床经验的发展,能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空蝶鞍,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
正常解剖蝶鞍前界为鞍结节和前床突,后界为鞍背和后床突。
鞍底一般厚约1mm 或更薄。
蝶鞍的侧界为海绵窦。
海绵窦是眼静脉、大脑中和下静脉以及蝶顶窦的静脉引流通道。
海绵窦向后经岩上窦引流至横窦,或经岩下窦引流至颈内静脉。
两侧海绵窦可经鞍隔下的互联窦(intercomcunicatingsinus)相通。
蝶鞍的顶鞍隔中心有一开口,漏斗由此进入垂体窝。
海绵窦的内侧壁由蝶骨侧壁的骨膜构成。
第三、四以及第五对颅神经的第一、二支经中颅窝进入各自的不完全附着于海绵窦内壁的神经鞘。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沿海绵窦的内下部走行,伴行有交感神经纤维。
第六对颅神经出邻近岩骨尖的DoreIIo’s 管(颞骨外展神经管)进入海绵窦,邻近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外下方走行。
下丘脑是位于丘脑前下方的间脑的最腹侧部分,前为视交叉,外为视束,后为乳头体。
漏斗从下丘脑延伸到视交叉和灰结节之间。
下丘脑的腹侧突起和第三脑室隐窝构成漏斗。
垂体前叶由Rathke’s 囊的前壁生发而来,由结节部、中间部和末梢部构成,能分泌各种激素。
神经垂体由垂体柄(正中隆起和漏斗)和神经叶以及抗利尿激素(ADH)和催产素的最初储存部位构成。
下丘脑-垂体接受由垂体-门脉循环的门静脉发出的穿枝毛细血管襻的血供。
这些毛细血管缺乏血脑屏障而有小孔,可允许分泌物直接进入循环。
颈内动脉的垂体上支供应这一毛细血管网。
成像技术CT 和MRI 均可用于鞍区的评估。
MRI 是最佳成像技术。
冠状面成像最利于显示鞍区的结构。
矢状面是对冠状面的补充。
推荐高分辨率薄层(3mm)冠状面和矢状面平扫、增强T1WI 为最佳。
T2WI可用作补充。
虽然大部分腺瘤的检出不需要增强,但如不增强,一些小腺瘤可能无法发现。
推荐使用0. 05 mmoI / kg(半量)的DTPA,可提供很好的垂体强化和最佳的对比区别。
薄层冠状面梯度回波动态成像,在最初几分钟可有助于微腺瘤的检出。
正常影像表现63%的新生儿的垂体明显上凸,反映了新生儿期显著的代谢和激素活动。
75%的正常新生儿和两个月以下的婴儿的腺垂体与桥脑相比在T1WI 呈高信号。
垂体后亮点可见于2 / 3 的健康婴儿。
1 岁以内,可观察到正常垂体高度持续增加。
随时间的推移,垂体高度保持恒定,其轮廓显著变扁。
青春期,两性的垂体均可有短暂的增大:女性的垂体上缘上凸可呈球形,而在男性中一般无此发现。
这些变化发生在最大激素分泌期,是垂体正常的生理性肥大。
生理性肥大亦可见于30%的中枢性性早熟儿童。
生理性肥大还可见于孕期,每周约增加0.1mm;同时,垂体更凸,T1信号强度增加;垂体柄亦可能增粗,但直径不能超过4mm。
虽然垂体在孕期可能不会超过10mm,12mm 可为正常产后期的上限。
垂体大小应在产后第一周以内恢复正常。
哺乳对于垂体恢复到正常大小无明显影响。
垂体亮点在T1WI 上,常可于蝶鞍后部见到一片稀疏的高信号区,称为亮点(bright spot)。
考虑为神经内分泌囊泡内的ADH导致了垂体后叶的短T1信号。
亮点的出现,表示神经垂体功能正常;然而,在10% ~ 20%的正常人可缺乏。
在7 个月和85 岁之间,亮点的发现率随年龄每年约下降1%。
垂体或下丘脑肿瘤,医源性或创伤性垂体柄截断,结节病,Langerhan’s 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等均可中断正常ADH 从下丘脑的转运而导致中枢性尿崩症。
这导致激素原在中断部位附近的神经分泌囊泡内累积,使局部呈短T1信号。
垂体腺瘤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是最常见的鞍内肿瘤,占所有颅内新生物的10% ~15%,估计发生率为2. 7% ~ 27%。
腺瘤在育龄期女性的发生率增加,两性发生率相当。
生长缓慢。
可根据大小和功能活动分类,大于10mm 称为巨腺瘤,而小于10mm 称为微腺瘤。
还可分为功能性和无功能腺瘤。
近75%的垂体腺瘤临床表现为激素异常。
功能性腺瘤较小时即可被发现。
催乳素腺瘤是最常见的功能性腺瘤。
泌生长激素瘤在放射学检查时一般较大,可能是因为其临床表现较泌乳素瘤或泌ACTH瘤晚的缘故。
促ACTH 瘤常很小,只有几毫米。
近10%的垂体腺瘤不止分泌一种激素。
在临床检查时应考虑到异源(ectopic)激素的存在,包括多种药物和起于垂体以外的肿瘤。
垂体无功能腺瘤常在无意中或因为占位效应而被发现。
微腺瘤最好用冠状面观察,在T1WI 平扫较正常垂体表现为低信号。
增强后,正常垂体组织强化较腺瘤更早、更强,而使腺瘤呈低信号。
动态增强特别有助于检出小的微腺瘤。
最好在动态增强早期观察,此时,正常垂体较微腺瘤呈高信号。
腺瘤的强化峰值出现较晚,在注射对比剂后1 ~ 4min,而此时正常垂体组织的信号强度可能刚开始下降。
注射对比剂后延迟1h,虽然对诊断并非必须,可显示腺瘤的信号强度较正常垂体组织高。
在T2WI,腺瘤可能为等信号或高信号。
在CT 平扫,微腺瘤为稀疏的低密度病变,增强后较正常垂体组织强化差。
巨腺瘤常超出蝶鞍,可见特征性的“腰”。
可有视神经、视交叉和视束移位和变薄。
邻近的颈内动脉分支可被包裹;然而,移位更常见。
当出现颈内动脉包裹时,表示有海绵窦侵犯。
排除海绵窦侵犯最可靠的征象是肿瘤和海绵窦之间有正常的垂体组织。
大部分巨腺瘤与微腺瘤有相同的信号特征而强化不同。
巨腺瘤可有T1低信号和T2高信号的囊性变区域。
疑有肿瘤生长进入蝶窦、鼻腔或岩锥时,CT 可有助于评估骨质侵蚀。
垂体卒中巨腺瘤的血供细少,因此有出血和梗塞倾向。
垂体腺瘤的急性出血性梗塞称为垂体卒中(pituitary apopiexy)。
常见的是被偶然发现的亚临床事件(Subciinicai event)。
垂体卒中最常发生于巨腺瘤。
近半数用溴隐亭治疗的腺瘤在MRI 上可有出血的证据。
分娩前后的严重休克可导致产后垂体梗塞,称为Sheehan'S 综合征。
各种垂体功能减退的症状常可存在15 ~ 20年。
垂体急性出血在CT 上为高密度,在MRI 上表现为等T1短T2信号。
在亚急性期,细胞外正铁血红蛋白(extracellular methemogiobin)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强度。
以后血液产物可见血块内分层。
颅咽管瘤颅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约占颅内原发性肿瘤的3%。
生长缓慢,起于Rathke’S 囊的鳞状上皮细胞残余。
颅咽管瘤有两个发病高峰,一个大峰在5 ~ 10 岁,另一个小峰在40 ~ 70 岁之间。
2 / 3 的病例发生在20 岁之前。
50%的病例累及蝶鞍,4% ~ 10%完全位于鞍内。
极个别情况下,肿瘤可位于于视交叉、第三脑室或侧脑室,甚至侵入脑实质内。
颅咽管瘤可为囊实性,完全囊性或实性。
囊肿形成和钙化常见。
儿童颅咽管瘤较大,钙化更多,成分更复杂,而成人颅咽管瘤则完全实体性更常见。
CT 是检查肿瘤钙化的首选方法。
结节状、点状和蛋壳状钙化可见于CT。
钙化在儿童颅咽管瘤更常见,占90%,而成人只有50%。
85%的颅咽管瘤可发生囊变。
在CT图像上,囊肿内容物为低密度,但常高于脑脊液。
实体成分密度一般较灰质为低;然而,小部分为高密度。
实体成分常均匀强化而囊壁呈边缘强化。
在MRI,其特征多变,反映其成分不均。
实体成分在T1WI 上可为低到高信号,在T2WI 上为高信号。
囊性肿瘤成分在T1WI 上一般为高信号(反映其高蛋白成分),在T2WI 上为高信号。
在囊性成分中可见与脑脊液相等的信号强度,但较少见。
实体成分和囊壁可有强化。
如果钙化足够大,可在所有脉冲序列上显示低信号。
Rathke’S 裂囊肿Rathke's 裂囊肿(Rathke's cleft cysts )表示位于中间部的原囊病理性增大,可发生于腺垂体生发通道的任一点。
Rathke's裂囊肿可完全位于鞍内或进入鞍上。
囊壁由柱状或立方上皮组成。
女性发病率为男性的两倍,常见于40 ~ 60 岁之间。
常无症状,偶见于尸检。
占位效应可引起症状。
囊肿含有粘液或浆液,含有浆液成分的囊肿在CT 上为低密度,在T1WI 上相对垂体为低信号,而含有粘液成分的囊肿在CT 上可为高密度,在T1WI 上为高信号。
强化和钙化少见。
如有强化,则限于囊壁。
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dermoid and epidermoid)均为良性,生长缓慢的先天性肿瘤,可位于蝶鞍和鞍上。
皮样囊肿常见于儿童,男孩多见,常位于中线上,罕有皮样囊肿发生于鞍旁或额叶下。
这些肿瘤含有皮附器、毛发、皮脂腺、汗腺和角化鳞状上皮。
在MRI 上呈混杂信号。
在T1WI 上常可见肿瘤内脂肪的高信号;偶见脂-液平面,钙化可为无信号区,在CT 显示更佳。
畸胎瘤可有类似表现。
皮样囊肿破裂时,由于内容物漏入蛛网膜下腔和脑室而导致化学性脑膜炎,在脑脊液内可见多个边界清楚的脂肪微粒,在CT 为低脂肪密度,T1WI 上为高信号。
颅内表皮样囊肿最常见于桥小脑角,鞍旁次之。
好发年龄为30 ~ 50 岁,男女发病率相当。
肿瘤可位于硬膜下或硬膜外,但以前者为最多见。
表皮样囊肿为分叶状,边缘类似扇贝,有包绕或在正常神经结构中缓慢生长的趋势。
表皮样囊肿在CT 上为低密度,稍高于脑脊液密度,偶可见少许边缘钙化。
表皮样囊肿在CT 和MRI 上不强化。
在T1WI 和T2WI 上,表皮样囊肿的信号强度等于或稍高于脑脊液信号强度。
在质子密度像上则稍高于脑脊液信号。
这些特征可鉴别表皮样囊肿与蛛网膜囊肿,后者等同于脑脊液的信号强度,可通过FLAIR 序列显示表皮样囊肿的实性成分来鉴别。
生殖细胞瘤生殖细胞瘤(germinoma)占颅内肿瘤的0.5%。
由于缺乏包膜,可种植到蛛网膜下腔和脑室系统;如起于松果体区,可转移到鞍上区域。
其它少见的生殖细胞肿瘤有胚胎性癌、卵黄囊肿瘤、畸胎瘤、绒毛膜癌。
大部分肿瘤起于中线,亦可起于基底节或丘脑。
有报告多部位同时出现病变。
与松果体区域相比,鞍上生殖细胞肿瘤无性别偏好,但更常见于儿童和青年人。
鞍上生殖细胞肿瘤常累及下丘脑、漏斗或第三脑室前部,可导致中枢性尿崩症。
生殖细胞瘤生长相对迅速。
CT 一般为稍高密度,注射对比剂后可强化。
MRI,在T1WI 上为等信号,在T2WI 上为等到稍高信号。
增强后明显强化,可检出肿瘤播散。
生殖细胞瘤一般密度均匀,无坏死、囊性变、钙化和出血。
转移瘤有症状的垂体转移瘤(metastases)少见。
最常见来自乳房,肺和白血病或淋巴瘤。
血原性转移瘤可直接累及下丘脑、垂体柄或垂体,或累及蝶骨继而蔓延至海绵窦或蝶鞍。
许多患者表现为尿崩症。
转移瘤好发于垂体后叶可能与其有直接动脉血供有关。
转移瘤在T1WI 常为低信号,T2WI 可为低到高信号,注射钆剂后强化。
病变生长迅速,漏斗增粗,蝶鞍骨质破坏多于变形可帮助鉴别转移瘤和良性腺瘤。
神经外肿瘤可播散至海绵窦,最常见的是鳞状上皮细胞癌,囊腺癌和淋巴瘤,一般会累及V2 和V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