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评课材料2013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10
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评课稿在先前的培训活动中,我十分有幸,听了张庆娣老师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一课的讲授,有了很多的感受体会,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注重亲和力,显示语文教师的魅力授课对每一位教师而言,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作为语文教师,授课的艺术就在于充分显示自身的魅力,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上来,在张庆娣老师的身上我就看到了这点。
张老师是个极具亲和力的老师,这样的优点促使学生在上课时都非常专心,听得很仔细。
在我看来,拥有这样的上课氛围,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
二、循序渐进,张弛有度在听张庆娣老师讲课时,最大的感受就是循序渐进,张弛有度。
张老师讲课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充分给予学生理解课文、接受课文的时间。
同时,在延续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外,张老师在讲授课文的时候,张弛有度,十分注重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语文是一门“读”占鳌头的学科,张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即便《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篇文言文,张老师也要求学生反复地朗读课文,通过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可见,在现代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动口能力。
四、善用引导,鼓励学生一位好的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让学生开口说知识。
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师要懂得引导学生,并且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以鼓励这种方式为主。
在张庆娣老师的这节示范课中,我就看到了这点。
张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不会因为学生回答得不好、不全面而责怪他们,而是给予他们积极的引导,这样便会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口说。
总而言之,张庆娣老师这节课的闪光点很多,这些都值得我去学习、去借鉴。
相信,以张老师为榜样,未来的我定会成为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听课记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这首诗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真挚感受和深刻思考,描绘了一个贫苦边远的茅屋和其中的居民在秋风中的凄凉景象。
在这篇听课记录中,我将对这首诗进行分析和解读。
这首诗通过对茅屋的描绘展现了贫寒的现实生活。
诗开篇即写道:“茅屋低昂昂,草明凄凉落。
”茅屋低矮,草木凄凉,形容了茅屋的破旧和凋敝。
接着诗中写到:“九月寒露后,秋风早萧萧。
”描绘了秋风吹过茅屋的凄凉景象,从而使读者感受到这个茅屋主人的生活条件之差。
这首诗还通过对茅屋主人的描写,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感受。
诗中写到:“徒罨孤雁去,怆然愁本原。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孤独和无助的思考和感受。
同时,诗中还写到:“所思何取空,颓杵久难还。
”这句话表达了茅屋主人对生活的渴望和对未来的迷茫。
通过这些描写,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抓住读者的心灵,使读者感受到茅屋主人的无奈和无助,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这首诗还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诗中写到:“秋风自破瓦,白日令人愁。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命运和逆境的思考和感受。
秋风吹破了茅屋的瓦片,使其更加凋敝,从而象征了命运的不公和无常。
而“白日令人愁”这句话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失望和痛苦的思考。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借茅屋景象表达生活困境和对命运的思考的诗。
在这首诗中,杜甫充分发挥了他的诗歌才华,用简练的语言和深入的思考塑造了一个生活在茅屋中的贫寒人物形象,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生活的思索和痛苦的感受。
这首诗不仅真实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贫困和现实困境,也深入地触动了读者的内心,引人思考和反思。
班级:七.3班
时间:
科目:语文
课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授课老师:韩莲花
教学过程:
一、集体背诵上节内容——《饮酒》陶渊明、《行路难》李白。
精心设计导语,引入本节内容。
二、作者简介:杜甫
三、生字词
怒号、三重、布衾、大庇、突兀
四、结合注释,扫清文中障碍,逐句翻译。
提问学生:根据注释翻译全文,优秀者鼓掌鼓励。
五、全文结构分析:(叙事写实)
1、(1)秋风:怒号卷走屋上的茅草。
诗人:无可奈何,任其所为。
2、(2)顽童:趁风打劫,公然抢茅。
诗人:唇干口燥,依仗叹息。
3、(3)屋内:布衾奇冷,娇儿蹬破被。
诗人:衣乱少睡眼,长夜沾湿巾。
4、抒发感情:反映出作者博大的情怀,崇高理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得广厦千万间,温暖天下寒士,我冻死也心甘。
)
六、逐段进行讲解:
(一)段: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刻画茅草乱飞的动人画面。
(二)段:“老”的用处,体现出作者心性憔悴。
(三)段:“麻”,证明面大,“冷似铁”证明被子破旧、脏,同时表达了诗人生活的痛苦,处境艰难。
(四)段:抒发了作者博大的胸襟,表达出诗人是一位忧国忧民的作家。
点评:
1、课备的很熟练,能使用普通话。
2、师生互动较热烈,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3、缺乏课后作业的布置。
黄骅镇中学语文教研组于燕
一、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
②体味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难点分析
①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训练。
②创作背景的介绍和诗歌意境的理解。
四、教学用具
利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根据教学过程,随堂使用。
(具体过程见“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用多媒体在字幕上打出题目)大家都知道,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他是浪漫主义诗人,人们把他叫做
“诗仙”;再一位就是杜甫,他是什么诗人?(学生回答:现实主义诗人。
)人们叫他为――?(学生回答:“诗圣”。
)(用多媒体打出杜甫的画像。
这里我运用了1962年
邮电部发行的纪93《杜甫诞生1250周年》两枚邮票。
邮票上不仅有杜甫画像和杜甫草堂,还有郭沫若、朱德对杜甫的评价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
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评课稿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评课稿《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诗中表达了作者面对逆境时的坚韧和乐观精神。
本文将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进行评课,分析其语言特点、艺术手法和主题思想,并探讨其对当代人的启示。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语言特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心境,语言朴实真挚,具有感人的力量。
诗中运用了大量形象生动的词语,如“病树前头万木春”、“寒砧断续霜天碧”等,给人以鲜明的画面感。
同时,诗中的反语和比喻手法也让诗歌更富有表达力,增强了读者的共鸣与感受。
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艺术手法1. 反语的运用诗中反复使用反语的手法,将世间的逆境与人生的苦难相对照,使观点更加鲜明。
如“病树前头万木春”,表达了作者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2. 比喻的使用诗中使用了许多比喻,如“寒砧断续霜天碧”,通过将砧声和寒冷的天气进行比拟,揭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孤寂和无奈。
3. 对称结构诗的结构采用了对称的形式,每两句之间都有着明显的关系,形成一种内在的和谐感。
这种对称的结构更有助于诗歌的传达和读者的理解。
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主题思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题鲜明,表达了作者在逆境中坚守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虽然生活陷入困境,但作者并不气馁,而是用诗歌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通过描绘茅屋被秋风吹破的景象,作者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诗中的“病树前头万木春”寄托了作者对未来的希望和向往,表达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对当代人的启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虽然诞生于唐代,但其精神内涵和生活态度对当代人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面对困境和逆境,我们应像杜甫一样坚守信念,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只有在逆境中坚持不懈,勇敢面对困难,才能够战胜困境,获得成功与幸福。
此外,诗歌中的对称结构也给我们启示。
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往往是正反两个方面共同造成的,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弱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茅屋初中古诗教学评课记录范文一、引言本次评课旨在评价茅屋初中语文课程的古诗教学,通过观察教师的教学过程,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课程概述本次课程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教学内容,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背景、朗诵、意译、背诵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评课内容1.教师表现(1)教学目标明确:教师是否明确教学目标,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
(2)教学内容适当:教师是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难易程度是否得当,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3)教学方法多样:教师是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朗诵、讨论等,是否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4)教学语言规范:教师是否使用规范的教学语言,是否清晰明了,易于理解。
(5)课堂管理有效:教师是否能够有效管理课堂,维护教学秩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表现(1)学习态度积极: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是否对学习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学习方法正确:学生是否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如理解诗意、背诵默写等。
(3)学习能力提升:学生是否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是否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3.教学效果(1)教学目标达成: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了教学内容。
(2)学生能力提升:学生是否在语言表达、文学鉴赏等方面有所提升。
(3)教学效率高效:教师是否高效地利用了教学时间,是否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评价方法与结果分析本次评课采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
观察法主要通过观察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课堂表现,了解教学的实际情况;问卷调查法主要通过向学生发放问卷,了解他们对古诗教学的看法和建议;小组讨论法则通过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讨论,深入探讨古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根据评价结果分析,本次课程的优点有以下几点:一是教学目标明确,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二是教学内容适当,难易程度得当;三是教学方法多样,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四是教学语言规范,清晰明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听课记录摘要: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背景和作者介绍2.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结构3.课程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4.课程的启示和影响正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背景和作者介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诗歌,描述了他在贫病交加的情况下,依然坚守信仰,甘于清贫,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风貌。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与元稹、刘禹锡并称“新乐府三杰”,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质朴真挚著称。
【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结构】本次课程主要解读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课程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白居易的生平及其创作这首诗的背景,让学员对诗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第二部分,深入剖析了诗歌的内容,包括诗人的贫病之苦、甘于清贫的精神风貌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第三部分,从艺术特色的角度分析了这首诗,如诗歌的抒情手法、修辞技巧等。
第四部分,讨论了这首诗的启示和影响,引导学员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坚守信仰、积极向上。
【课程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课程中,讲师重点解读了诗歌中的以下观点和论述:1.“贫病相依为伴”,诗人在贫困和疾病中,依然坚定信仰,不向命运低头。
2.“吾庐独破受冻死亦何妨”,诗人对自己的贫苦生活并无抱怨,反而以乐观的心态面对。
3.“群鸡正乱啼,客至鸡斗争”,诗人通过生活中的琐事,表现出自己对生活的热爱。
4.“唤取山中人,蹙踏象鼻虎”,诗人通过自己的想象,展现了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
【课程的启示和影响】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有坚定的信仰,勇敢面对困难,不向命运低头。
2.要有乐观的心态,不抱怨生活中的苦难,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3.要热爱生活,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刻,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4.要有信心和希望,相信未来一定会更好,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及评点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同学们课前都进行了预习,你感觉它和我们平时所学的唐诗有什么不同?生:我感觉这首诗比较长。
师:你注意到了诗歌的篇幅。
生:每一句字数都不同师:不是每一句的字数都不同,是有一些句子的字数不同。
你关注到了句子的长短,很好。
唐朝大多数的诗我们知道是五言或七言,这首诗以七言为主,但是还有一些句子不是七言。
我们把这样的诗歌体裁称为歌行体。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歌,能唱的诗。
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诗的一种体裁,称为“歌行体”。
这种古诗,朗朗上口,体现“歌”的特点;用长短句,有“行”的动感。
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个题目里的“歌”,就是一种体裁。
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读起来。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公元760年,杜甫终于结束了10年客居长安、4年颠沛战乱的生活,来到成都。
师:数年颠沛流离,一朝终有栖身之地。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在朋友的资助下,于成都郊区浣花溪旁盖了几间草房,全家安顿下来。
师:杜甫盖这个房子很不容易,盖房的材料,甚至房子周边的树和竹子,都是写信求朋友资助的。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此时,安史之乱已经持续了六年。
师:生灵涂炭,人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第二年秋天,辛辛苦苦盖起的茅屋竟为秋风所破,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
师:“茅屋为秋风所破”是诗人写这首诗的原由,由此触动了他的情思与情怀。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朗读课文。
(学生齐读)师:同学们读得很流利,这三个字的读音要注意一下(板书)顷qǐng丧sāng厦shà师:请同学们将这三个字的读音标注在课文上。
刚才同学们读得很顺畅,但是读这样一首歌行体的诗歌,应该读出抑扬顿挫、一唱三叹的味道来。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读出歌行的味道来呢,首先要做好的是:读好七言句的停顿。
屏幕显示:读好七言句的停顿这首诗的七言句很多,按照我们读唐诗的一般规律,七言句的节奏是“二、二、三”,但是如果用这种方法读这里的七言句就不太妥当,比如第一句,如果这样读:八月/秋高/风怒号,味道就不太对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点评
一堂好课一定是围绕一下四个关键词来实行的:学生、兴趣、激励、有效。
课堂的主体一定是学生,老师仅仅起引导、示范作用的。
而怎样才能让学生成为
课堂主体,张举老师的这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共为四节,老师讲第一节当模版来讲授,后面三节就由学生分小组自主探究学习,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地让学生动了起来。
其实细看课堂的每个环节,
老师都将学生调动起来了的。
在读文阶段老师也在示范之后让同学们模仿着齐读。
并且,在课堂的最后,让学生在学习了诗歌的内容脉络,感悟过诗歌的情感脉络再次谈对杜甫、
对杜诗、更是将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到了课堂末尾。
课堂上,主要以诵读为主,用诵读把整节课串联起来,师生共同沉浸在朗读诗歌的氛围中,读出诗歌的层次,充分享受到朗读带来的愉悦。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评课稿一、引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为王之涣。
本文通过描写茅屋被秋风吹破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和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本评课稿将从课文的中心思想、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分析该篇课文的教学效果。
二、中心思想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写一个贫苦农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的情景,通过对茅屋的描写和农民的感慨,传达了作者对流逝时光的思考和对现实生活的反思,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消逝的遗憾之情。
中心思想是“物是人非”,通过写茅屋的衰败以及农民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和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已经培养了一定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对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样一篇诗歌类的课文,学生对于意象的理解和诗意的把握还需要加强。
此外,学生对于情感的体验和思考还需进一步培养。
四、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 1. 提高学生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心思想的理解和把握 2.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类课文的意象理解和诗意把握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于时光流转和生活变迁的思考和感悟能力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与预习(5分钟)在开始正式讲解课文之前,教师可通过几个引导性问题来激发学生对于本课文主题的思考: - 你有没有经历过某样东西被毁坏或消失的情况? - 你对于时间的流逝有何感悟和思考?第二步:整体感知课文(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整体内容和结构。
学生可以逐句阅读,理解课文的基本语境。
教师在读完课文后,进行简单的问题导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三步:分析课文结构(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课文的结构,引导学生分析各个部分的作用和意义,理清课文的组织结构和表达方式。
可以让学生完成以下问题: - 课文的开篇是如何引发读者的兴趣的? - 课文的中间部分主要描写了什么情节? - 课文的结尾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考?第四步:解读难句(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具有难度的句子进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隐含意义和修辞手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评课稿
《茅屋为秋风所破》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杜甫所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描写自然现象为主题,通过对茅屋在秋风中破损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时代动乱、社会不公的悲愤之情。
首先,在诗的开头,杜甫通过“八月萧条”这一细腻的描写,直接将读者引入了秋天的残酷和荒凉。
而随后,他又以“茅屋”为形象,通过“空中阵云惨淡”“渔舟唱晚”等描写来进一步加强了
贫困与凄凉的意象。
茅屋所处的贫弱环境与孤立无援的景象,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冷酷和动荡。
其次,诗中的“何处寻草窗”、“青桐满陌”这样的描述,非常传
神地揭示了茅屋的破旧和荒凉。
通过诗中的这些描写,诗人生动地表达出了他深深地同情和关怀那些生活在茅屋中的穷人。
茅屋与茅屋之间的青桐相映成景,进一步强调了茅屋中的人与自然环境的关联。
最后,诗人通过诗歌最后两个字“破财免灾”来颇为隐晦地表达了自己以及广大贫民百姓对于那个充满悲愤和不公正的社会的愤怒和不满。
茅屋的破损无法回避地向人们展示了贫困者在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同时也对社会不公和时代动乱暗示了批判。
总的来说,《茅屋为秋风所破》这首诗通过对茅屋在秋风中破损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社会不公和时代动荡的忧虑与悲愤。
同时,诗中对自然环境的细腻表达以及对贫苦人民的同情,也使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了很高的价值和触动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被收录在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材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
公元759年,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一家流浪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终于在成都西郊建起了一座茅草房,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可不幸的是761年的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
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
这首诗最能体现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所以学好本诗将会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一分认识,更能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本课教学能体现这一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4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90年代,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
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班集体又有不同的个性,教师能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巧妙使用类比手法启发学生思维,做到兼顾全体——“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次等生吃了”。
比如简单的问题,全体学生同步完成;稍难的,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和启发,教师作点评;难点,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
教师也要回应学生当堂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此或展开新讨论,或安排课后的研究活动。
本课教学令我印象最深的是:1.朗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
本课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
新课标规定,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学生的素质。
本课教学,教师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合作,积极地、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本文作者通过记叙自己茅屋被秋风吹破这件事,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听课记录摘要:一、引言:秋风破茅屋的背景介绍二、歌听课记录的内容概述三、秋风破茅屋的歌词解析四、歌曲背后的寓意及启示五、结语:秋风破茅屋歌的价值与应用正文:【引言】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诗词歌赋种类繁多,其中《秋风破茅屋》这首歌词,以其独特的意境和寓意,深受人们喜爱。
这首歌词描述了一幅秋风肆虐,破败茅屋的场景,借此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倾听这首秋风破茅屋的歌词,感悟其中的哲理。
【歌听课记录的内容概述】《秋风破茅屋》的歌词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首段描绘了秋风席卷大地,吹破茅屋的画面,展现了自然界的威力;第二段讲述了作者在茅屋中苦读,追求知识的信念;第三段则表达了作者无论身处逆境还是顺境,都要坚定信仰,奋发向前的决心。
【秋风破茅屋的歌词解析】在这首歌词中,秋风象征着变革和挑战,茅屋则代表着脆弱的现状。
当秋风来临,茅屋被破,这正是生活中我们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面对这些困境,我们应该像歌词中所写的那样,勇敢地面对,坚定信念,奋发向前。
【歌曲背后的寓意及启示】秋风破茅屋这首歌词,告诉我们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不能退缩。
正如歌词中所言:“破屋偏逢连夜雨,漏船又遇打头风。
”这里的“破屋”和“漏船”象征着人生的低谷,而“秋风”和“连夜雨”则代表着困境。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要坚定信念,勇敢面对,才能走向成功。
【结语】总的来说,《秋风破茅屋》这首歌词寓意丰富,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它告诉我们,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敢面对,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我们的理想。
这首歌词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具有很强的人生哲理,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学习。
应用方面,我们可以将这首歌词作为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
同时,它也可以用作教育素材,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勇敢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听课记录
《茅屋为秋风所破》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描写了作者生活困苦,居住的茅屋被秋风吹破的景象。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听课记录:
1.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多表现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不公平。
2. 这首诗写的是杜甫自己在岳阳时候的生活境况。
3. 诗的开篇就表达了主题,写到了茅屋因为秋风的吹袭而破碎:茅屋为秋风所破,兰舟弄得水中波。
4. 诗中几乎没有任何修饰和华丽的辞藻,反而采用了简洁朴实的语言,表达杜甫真实的生活状况。
5. 诗意深沉,充满了哀愁和忧伤。
其中的“兰舟”象征着杜甫的人生,而被秋风破坏的“兰舟”则象征了他被生活的困苦击溃的心情。
6. 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困顿生活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贫困的思考,批判了唐代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7. 这首诗展示了杜甫坚韧不拔的精神,他虽然生活困苦,但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追求。
8. 杜甫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己境况的无奈和对社会状况的不
满,同时反映出了他写作的坚持和勇气。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杜甫的生活境况和内心的苦痛,同时呈现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生活的坚持。
它展示了唐代社会下层人民的艰难处境,并引起读者对社会的思考和反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及评点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同学们课前都进行了预习,你感觉它和我们平时所学的唐诗有什么不同?生:我感觉这首诗比较长。
师:你注意到了诗歌的篇幅。
生:每一句字数都不同师:不是每一句的字数都不同,是有一些句子的字数不同。
你关注到了句子的长短,很好。
唐朝大多数的诗我们知道是五言或七言,这首诗以七言为主,但是还有一些句子不是七言。
我们把这样的诗歌体裁称为歌行体。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歌,能唱的诗。
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诗的一种体裁,称为“歌行体”。
这种古诗,朗朗上口,体现“歌”的特点;用长短句,有“行”的动感。
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个题目里的“歌”,就是一种体裁。
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读起来。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公元760年,杜甫终于结束了10年客居长安、4年颠沛战乱的生活,来到成都。
师:数年颠沛流离,一朝终有栖身之地。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在朋友的资助下,于成都郊区浣花溪旁盖了几间草房,全家安顿下来。
师:杜甫盖这个房子很不容易,盖房的材料,甚至房子周边的树和竹子,都是写信求朋友资助的。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此时,安史之乱已经持续了六年。
师:生灵涂炭,人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第二年秋天,辛辛苦苦盖起的茅屋竟为秋风所破,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
师:“茅屋为秋风所破”是诗人写这首诗的原由,由此触动了他的情思与情怀。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朗读课文。
(学生齐读)师:同学们读得很流利,这三个字的读音要注意一下(板书)顷qǐng丧sāng厦shà师:请同学们将这三个字的读音标注在课文上。
刚才同学们读得很顺畅,但是读这样一首歌行体的诗歌,应该读出抑扬顿挫、一唱三叹的味道来。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读出歌行的味道来呢,首先要做好的是:读好七言句的停顿。
屏幕显示:读好七言句的停顿这首诗的七言句很多,按照我们读唐诗的一般规律,七言句的节奏是“二、二、三”,但是如果用这种方法读这里的七言句就不太妥当,比如第一句,如果这样读:八月/秋高/风怒号,味道就不太对了。
本文所有七言句应该按照“四、三”的节奏读,比如: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学生跟读,体会)师:请同学们把第一段读一读。
(学生齐读)师:这样就有一点吟咏的味道了,用“四、三”的节奏来读,情感沉郁顿挫。
屏幕显示:读好长句内部的节拍这首诗有几个长句,它不止7个字,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把这样的长句找出来。
第一处——生齐读:南村群童 / 欺我 / 老无力。
师:好,同学们已经把它的节拍读出来了。
第二句——生(齐):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师:节拍感还不够强。
生(齐):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师:“天下”和“寒士”之间要停顿吗?生(齐):不要。
师:对了,这样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师:很好,第三句——生齐读:何时 / 眼前 / 突兀见此屋。
师:课文的注解“突兀”是高耸的样子,我以为,解释为“突然”可能更为贴切,这个“突兀”是来修饰“见此屋”的,这个屋子怎么出现的呢?“突然”地出现了,“突兀见此屋”中间不要停顿,读——生(齐):何时 / 眼前 / 突兀见此屋。
师:很好。
还有一句。
生(齐):吾庐独破 / 受冻 / 死亦足。
师:(范读)中间略微多停顿一会,节拍感就更鲜明了。
生(齐):吾庐独破 / 受冻 / 死亦足。
师:我们还要注意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大家看一看,这个顿音在哪里?屏幕显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生:(小声读)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师:这个“颜”读降调还是升调呢?生(齐答):升调。
师:这个“颜”是升调,表达作者的迫切的希望,来,预备起——生(齐):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师:读得真好啊!同学们的感悟能力真强。
再看这句。
屏幕显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生(齐):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师:这个“足”也用升调读,这样的一停顿,一用升调,那么句子的咏叹味道就出来了。
咱们把全文连起来读一遍好不好?注意七言句的“四、三”节拍,注意长句的节拍,注意特别之处的顿音。
(老师领读,学生齐读)师:同学们,经过这样的读,我们就读出了歌行的味道。
下面我们变换一种形式来读课文,叫译读,就是对照注释翻译课文,看着课文句子直接说翻译。
比如第一句,我边读课文边翻译,“农历八月啊,深秋时节,狂风怒号,卷起我茅屋上的好几层茅草”,就这样直接说课文的句子大意,如果有拿不准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说起来——(学生译读课文)师:在读的过程中,有疑问的同学可以跟前后左右商量商量。
(学生译读课文,小组交流)师:有没有经过小组交流和自己再思考,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有的话请举手。
生:“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翻译起来不太顺口。
师:哪位同学来帮帮他?生:什么时候我的前面突然出现这样华丽的屋子。
生:“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师:你是前一句不理解,还是后一句不理解?生:两句都不理解。
师:我们一起来逐词理解。
“自经”可以用同义词替代,“丧乱”,自从安史之乱以来,我就很少——生(齐):睡觉!师:睡得着觉,“长夜”?生:漫漫长夜。
师:你说的对,“沾湿”,我屋子里到处都是湿漉漉的一片,“何由彻”?生(齐):如何挨到天亮。
师:如何挨到天亮,何时是一个尽头。
理解了吗?生:理解了。
师:还有问题吗?生:“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安”,怎么解释?师:这个“安”字可以用组词法来注。
生:安稳。
师:安如山,像山一样安稳,无论你暴风骤雨,我自岿然不动,理解了吗?生:理解了。
师:还有问题没有?生(齐):没有了。
师:那我们就来分析课文。
屏幕显示:第一个活动,与诗人同行。
将你的所见所闻,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来。
示例:第一段,“秋风卷茅”。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概括二、三、四段。
(学生读书)生:群童盗茅。
师:很好,句式工整,概括全面。
第三段?生:长夜沾湿。
师:长夜沾湿的后果是什么?长夜沾湿使得诗人……?生(齐):辗转难眠。
师:把他们结合起来,那叫——生(齐):长夜无眠。
师:“长夜无眠”,这个短语多好!长夜无眠,诗人感慨万千,第四段?生:突兀见屋。
师:这屋有没有出现啊?没有,这是诗人的一种渴望,继续思考。
生:何时见屋。
师:你已经把作者的这种渴望表达出来了,但是渴望的味道还不够,我们现在是与诗人同行,是我们的见闻,我们看到诗人在干什么?生:慷慨盼屋。
师:慷慨盼屋,慷慨求屋,都是可以的,同学们,这样的一个活动,我们“与诗人同行”。
“秋风卷茅,儿童盗茅,长夜无眠,慷慨盼屋”,就把课文四个小节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了。
下面进行第二个活动。
屏幕显示:第二个活动,“代诗人抒情”,代,代替,代替诗人抒发他的情感。
示例:第一段,抒发了诗人焦急的心情,由“三重”可知茅草被卷之多,由一个“飞”字可知茅草飘转之远,再捡回来也不容易,茅屋建盖多么不易啊,现在为秋风所破,怎不让人心急如焚?下面请同学们开始读课文,代诗人抒情。
(学生读书,作发言准备)生:第二段,抒发了诗人惋惜的心情。
师:是惋惜么?生:无奈。
师:请说理由。
生:第二段写诗人无奈的情绪,诗人年老体弱,没有办法阻止儿童盗茅的行为,从“呼不得”、“自叹息”这两个词语上,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无奈的摇着头在那里叹息的诗人。
师:你读书很认真,而且想象也很丰富。
第三段呢?生:诗人悲哀的感情。
师:说说你的理由看?生: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就“少睡眠”了。
师:一个经常失眠的人确实蛮悲哀的,但是,他并不是为睡不着而悲哀,而是为国运而悲啊。
还有补充吗?生:痛心。
师:痛心?说说理由看。
生:盖的被子又冷又硬,偏偏这样的被子还被小孩子蹬破了,他能不痛心吗?师:杜甫不是舍不得被子,这样的雨夜,这样的家境,一个父亲,一个丈夫,他无力改观,心中该是多么的凄苦!凄凉而悲苦。
好,看第四段。
生:一种渴望。
师:请你说说理由。
生:“何时”,什么时候,“何时”二字就是一种期盼师:这种期盼能实现吗?生(齐):不能。
师:对,不能实现的期盼,不能实现的渴望,就带有一种——生(齐):伤感。
师:如果最终渴望能够成为现实,诗人愿意付出怎样的代价?生(齐):自己被冻死。
师:自己被冻死了也心满意足,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换得这样的一种渴望实现,那么,这种渴望,这种情感就带上了怎样的味道呢?生:悲壮的味道。
师:第四段,抒发了诗人悲壮的情怀,我们看,在这短短的诗句中,诗人的情感是丰富变化的,从焦急到无奈到凄苦到悲壮。
下面我们进行第三个活动。
屏幕显示:第三个活动,给诗人画像。
自由读课文,说说你在这首诗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学生读课文,小组讨论)生:伟大的诗人。
师:伟大,这个词语有点空,伟大具体的体现在哪里呢?生:一个心酸的诗人。
师:他颠沛流离,长夜沾湿,穷愁潦倒,心酸啊!很好。
生:心胸宽阔的诗人。
师:体现在哪里呢?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自己睡在破茅屋里,心里想的不是改善自己的境遇,却惦记着天下寒士,这就是心胸宽阔啊。
师:有一个词,比心胸更贴切,更有褒意感情。
生:胸怀。
师:“胸怀”,“胸襟”,杜甫的伟大,就在于他身在茅屋,心忧天下(板书:身在茅屋,心忧天下)身在茅屋之中,心忧天下寒士,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垂名青史。
前面三个小节,写自己的贫苦,写自己的辛酸,写自己的颓唐,仅仅是写了一个小我;最后一节,想到天下寒士,想到天下苍生,那么这样的人他就拥有了悲悯天下的情怀,这就是大我,所以杜甫他才被称为“诗圣”(板书:悲悯情怀诗圣)其实,历史上这样的人又何曾少呢!如屈原……生:欧阳修、岳飞、范仲淹、顾炎武……师:他们,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
“诗圣”,对于杜甫,他是当之无愧的;他写的诗歌,再现了那一段历史和生活画卷,被称为——生:诗史。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师:关注社会和历史的土壤,有悲悯的情怀,我们就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
下课。
课堂教学内容确定与实施的典范——徐杰老师执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评点柳咏梅柳咏梅,南京外国语学校语文老师,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全国中语“教改新星”,全国中青年名师多种课堂风格展示会一等奖获得者。
读徐杰老师的这一篇课堂实录,就仿佛是在他的课堂里,跟着他在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明确的内容,清晰的板块,简洁的线条,有效的指导,让我们欣赏到了徐杰老师的精致语文的风格。
王荣生教授主张要从教学内容角度来观课评教,他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主要的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
”他提出要重点关注“教师想教什么——教师实际在教什么——学生实际在学什么”。
这样的一组关联为我们的观课评教提供了有效的模式。
下面我们就根据这一模式来观察和评点徐杰老师的这一堂诗歌教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