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所罗门之歌》中的音乐叙事
- 格式:pdf
- 大小:188.91 KB
- 文档页数:2
托妮-莫瑞森《所罗门之歌》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托妮-莫瑞森《所罗门之歌》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作者简介托妮莫瑞森原名克鲁伊安东妮,1949年以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后去华盛顿入黑人大学霍华德大学时改名托妮。
《所罗门之歌》的歌谣分析《所罗门之歌》的歌谣分析《所罗门之歌》是古代希伯来文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它是圣经旧约中的一卷,被认为是智慧文学的代表之一。
这首歌谣据传是因其智慧的作者,以色列国王所罗门而得名。
本文将从诗歌的结构、主题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对《所罗门之歌》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所罗门之歌》的结构。
这首歌谣由八个独立的分节组成,每个分节由不同的主题而构成。
这些分节包括恋爱情歌、对话、讽刺、寓言、赞美和叙述等。
整体来说,《所罗门之歌》的结构多样,有时候出现并列的情节,有时候则是通过对话展开人物之间的关系。
这种编排方式使得整首歌谣充满了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感,使读者更加容易跟随故事情节。
其次,我们来探讨《所罗门之歌》的主题。
这首歌谣主要描绘了两位恋人之间甜蜜的情感和性爱的美好。
其情节包括了两人的相互约会、恋爱的描绘以及情感的诉说。
通过对话形式的交流,诗人以浪漫的笔触描绘了两位恋人之间的精神和肉体的和谐统一。
这不仅体现了古代东方文化中对爱情和婚姻的理解,也展现了人类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同时,《所罗门之歌》也反映了犹太民族在古代的社会背景。
在这首歌谣中,通过描绘农田、葡萄园和羊群等景象,可以看出以色列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社会。
这反映了以色列国王所罗门时代的社会生活,也体现了当时以色列人对土地和农业的依赖。
同时,这首歌谣还通过赞美国王的描写,反映了当时以色列国王的权威和影响力。
此外,《所罗门之歌》中的一些描写也涉及了自然界和宇宙的表现。
通过描绘太阳、月亮、星星等自然现象,诗人打开了人类对神秘力量和宇宙奥秘的思考。
这种自然和宇宙的表现也可以理解为对至高无上的上帝的赞美和敬畏,以及对人类在宇宙中微小存在的反思。
综上所述,《所罗门之歌》作为一部古代智慧文学的代表作,通过其独特的结构和描写方式,展示了恋爱情感的美好,并反映了当时以色列国王所罗门时代的社会背景和对自然和宇宙的思考。
这首歌谣不仅是一种文学的表达形式,更是向我们展示了古代东方文化的智慧和美妙综上所述,《所罗门之歌》作为一部具有浪漫情感和古代智慧的作品,通过描绘恋爱情感、反映社会背景和探索自然宇宙,展现了古代东方文化的智慧和美妙。
所罗门之歌读后感在《所罗门之歌》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看似奇怪的引子:在主人公出生的一天,一个按部就班的老实人,宣布自己将从某一个地方利用自己制造的翅膀飞向一个遥远的地方。
他按照通告时间表演了自己的飞行,然后干脆利落地摔死在了医院的门口。
而与此同时,一个名叫“奶娃”的孩子在这场闹剧发生的地点降生了。
——这再一次展现了托妮·莫里森的高超叙述技巧,以及对于结构掌控的游刃有余。
因为直到很久之后,我们才会发现,这个看似毫无意义的荒诞的行为的实际意义。
不同于其它托妮·莫里森其它作品的紧凑和强力,《所罗门之歌》的结构虽然紧密,但是节奏却也更加多变。
一如既往,她的作品展开于地狱般生活场景之中,但所不同的是,在《所罗门之歌》里,地狱般的现实正被缓慢地拖离出暗黑的世界,重新进入光明之中。
或者说不同于以往,托妮·莫里森寻找到了一种重新寻回天堂的可能——一种从文化的重新确认中获得自尊和自信的可能。
这当然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总觉得在某种层面上,这种显而易见将托妮·莫里森的世界变得狭小了。
托妮·莫里森高超的叙述技巧和语言天赋,以及显而易见的主题,很容易被纳入到一个关于身份、种族和解放的主题之中,而消减了其普遍性的内涵。
毫无疑问,她很容易被纳入到萨萨特的文学主张之下——文学本身就是一种介入。
它必定是介入而且应该是介入的。
写作本身就是对于主题的介入行为——在这个意义上,托妮·莫里森的努力当然是值得尊敬的,可是假如我们将福克纳和托尼·莫里森放在一起比较时,我们又会看出两者多少的实质性差距呢?也许文学本身就是一种介入,但是它绝不因为写作者自身的问题而因此被限定在一个狭窄的范畴之中,实际上尽管存在着一些差异,但是在人性的层面上,福克纳笔下的白人地狱和托妮·莫里森的黑人地狱,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同处在一个灾难性的历史阶段,所有的人都挣扎在恐怖的地狱之中,不同的是,托妮·莫里森笔下的黑人不仅仅要对抗上帝的困难,还要承担人自身的罪孽。
一首生命密码之曲吉克是所罗门的独子扶摇直上,飞抵太阳所罗门不要把我丢在这里所罗门飞了,所罗门走了所罗门穿过天空,所罗门回了老家——所罗门黑人部族民谣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所不能承受之重,这是一种民族内心最隐秘的情绪,难以言说,旁人更难以企及。
对美国人来说,种族问题也许是他们最沉重的痛,而其中以对白人黑人源远流长的历史关系的情绪最为复杂。
《所罗门之歌》是一部关于黑人白人种族问题的小说吗?它是。
它又不是。
小说里的麦肯•戴德家族史从内战后一直延续到民权运动高潮的六十年代,经历了戴德一世到戴德三世三代人。
从领着自由民证书与妻子私奔的老戴德,到一介草民而通过自己的双手奋斗成体面的中产阶级的戴德先生,再到浑浑噩噩一事无成的第三代戴德——奶娃,三代人不仅见证了百年美国史的变迁,同时潜流着属于自己这个家族甚或种族的秘史。
然而,小说着意的不是家族史的起起伏伏,而是家族的根源和认同。
认同,或者说寻根,是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民族的宿命。
你考上外地的大学,离开自己的家庭,像一个分离出来的细胞,努力去适应新的生存环境,你朦胧的感觉到自己谁都不属于了。
你总算在这个已变得熟悉的城市立足下来了,有了自己的圈子,甚至有了自己的家庭,你属于谁似乎不再是一个问题,世界都属于你。
你又逐渐的衰老,世界不会老,你的子女会从你身上分离出去,飘荡的感觉有点回来了,我是谁,我属于谁,你重新开始问自己。
如果不是为了那一袋黄金,奶娃永远都不会对自己的家族渊源感兴趣。
他是一个富足家庭的儿子,除了为父亲收租甚至都不会去贫民区(当时的贫民区当然也是黑人区)。
如今,他已经开始厌倦他姑姑派拉特的外孙女——他的表外甥女——哈格尔,正琢磨着怎样将她甩掉。
等等,他不只厌倦了她,他也厌倦了这悠游的生活,他和自己最好的朋友也是发小——吉他倾述,“我只知道我想过自己的生活。
我再也不想当我家老头子的办公室助手了。
而要是我呆在这里不走,我就得接着干下去。
除非我自己有了钱。
我只能离开那个家,在我走的时候也不想欠谁什么。
浅析《所罗门之歌》中的悲剧元素
周丹
【期刊名称】《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00)012
【摘要】《所罗门之歌》的作者是美国著名非洲裔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
她一直关注美国黑人社会的发展现状,在她的创作中多以黑人为题材。
《所罗门之歌》自发表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以主人公“奶娃”祖孙三代的美国生活为素材进行创作。
在阅读中能够察觉出作品透露出的悲剧元素,包括“奶娃”的父亲、母亲、两个姐姐,从他们身上能够感受到强烈的悲剧生活状态。
作品具有复杂交融性以及代际发展的特点,在抗争中影响,在顺从中同化,这种悲剧实际上是产生于黑人社会群体内心,受到美国黑人文化的影响,也包含着来自于白人文化的冲击,又在文化冲突中妥协。
【总页数】3页(P149-151)
【作者】周丹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枯萎凋谢的玫瑰——《所罗门之歌》中女性人物悲剧命运解读 [J], 王军
2.浅析《所罗门之歌》中的音乐叙事 [J], 李玺
3.浅析《所罗门之歌》中的露丝形象 [J], 张圣妮
4.病态的他者——《所罗门之歌》中露斯形象浅析 [J], 崔丹丹
5.飞翔及飞翔背后的故事——浅析《所罗门之歌》中歌谣的多重含义 [J], 杜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莫里森《所罗门之歌》中人格构成的叙事心理学分析
《所罗门之歌》是著名的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作品,同时也是一部享有盛誉的美国黑人文学名著,一直倍受国内外评论界的关注。
小说通过对非裔美国人麦肯·戴德一家三代历史的描述,无情地揭露了奴隶制和种族歧视带给非裔美国人的精神创伤,这种创伤使他们处于自我人格的迷失与精神扭曲中。
人格构成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本论文主要从叙事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小说中的创伤人格,解读黑人对自我人格建构的追求过程,以及托妮·莫里森如何采用叙事治疗的方式帮助黑人叙说创伤,并在叙说疗伤中找寻自我人格。
论文结论认为,《所罗门之歌》的作者正是以“叙事疗伤”的独特方式鼓励黑人同胞走出历史的阴影,使他们更多地建立起自信,在叙说创伤中完成自我人
格构成。
从歌曲和“飞走”视角解读《所罗门之歌》摘要:《索罗门之歌》是托尼•莫里森的力作。
从歌曲和“飞走”为着眼点对小说进行了分析。
歌曲本身解读了作者很多的意图,包含寻根的主题和“飞走”的传统。
奶人不仅寻找了自己的祖先,在此过程中也实现了精神上真正地“飞走”,奶人成功地实现了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寻根旅程。
关键词:“所罗门之歌” 奶人寻根飞走杰克,所罗门惟一的儿子来呀布巴呀里,来呀布巴汤比转呀转呀摸太阳来呀孔卡呀里,来呀孔卡汤比把那婴孩留在一个白人家里来呀布巴呀里,来呀布巴汤比海迪把他带到一个红人家里来呀孔卡呀里,来呀孔卡汤比黑妇摔倒在地来呀布巴呀里,来呀布巴汤比他朝各地跌去来呀孔卡呀里,来呀孔卡汤比所罗门和莱娜贝拉里•沙鲁特还有雅卢巴•麦迪那•默罕默德纳斯特•卡里纳•萨拉卡甜饼二十个孩子,最后是杰克!啊所罗门别把我留在这里棉球儿让我窒息所罗门别把我留在这里布克拉的臂膀我我套上轭具所罗门飞去了,所罗门走掉了所罗门掠过天空,所罗门回家了这是“所罗门之歌”,它既是《圣经》中歌的名字,又是文学作品中的名字,二者之间不仅有关联,更有相似之处。
这首歌讲述所罗门最终离开了他的妻子,儿子和女儿,独自一人飞走了。
歌曲贯穿于整部小说,并一直在强调“飞走”,所以本文也从“所罗门之歌”和“飞走”两个视角解析《所罗门》之歌。
所罗门是奶人的祖先,但奶人在小说开端并不知道这一事实。
相反,他认为父亲把家族姓氏取为“Dead”是一个错误。
在奶人生活的年代中,每个人都非常关注家族姓氏,尤其是黑人。
因为只有家族姓氏才能标志他的身份,每个人都想自己的身份在社会中得到认可,奶人也不例外。
可“Dead”未能给予奶人一个身份,在奶人的内心深处,他憎恨这个家族姓氏“Dead”,甚至把它看成一种耻辱。
奶人迷失了自己,不知自己究竟是谁,他不解为何别人都有祖先,自己却没有。
智库时代·114·智库观察论莫里森《所罗门之歌》的叙事策略赵 娟(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 610041)摘要:作为第一位获得罗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莫里森一开始的文学创作作品就获得了评论界的赞誉,这充分印证了她在文学创作中的才华,懂得吸收兼容多个流派的创作手法,由此在不同的小说中呈现出多样化的叙事策略。
本次以《所罗门之歌》为例,对于莫妮森在创作期间的叙事策略进行探究,充分探讨该作品的艺术奥秘所在。
关键词:莫里森;小说艺术;叙事策略中图分类号:I2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19)44-0114-002《所罗门之歌》是托尼莫妮森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在这部经典之作中,无论是主题内容的塑造还是叙事艺术的呈现,都成为黑人小说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在小说中将文化冲突背景下“失根”的黑人尴尬命运进行了诠释,更为重要的是,探索出了一条黑人祛除文化束缚的路径,希望黑人可以自尊自信自强的生存着。
对于这些作品的叙事策略进行分析,这是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由此积极对莫里森《所罗门之歌》的叙事策略进行探究,是很有学术价值的。
一、《所罗门之歌》故事梗概围绕着黑人会飞的古老民间传说的主线,一个北方城市富有黑人家庭小儿子奶娃南行寻找故土金子,但是却意外的发现了家族之根和文化之源的人生经历,这段经历展现了黑人的生存画卷,揭示了各种生存冲突,并且提出如何解决物质生活丰富与精神生活贫富之间关系的社会问题。
小说中奶娃为代表的黑人主人公,他与父母之间存在新旧两代人的冲突;与母亲姐姐之间存在男尊女卑的冲突;南行过程中又陷于南北黑人之间的冲突。
两部十五章的内容,却渗透着如此多的矛盾,因此作者必定在叙事角度和策略选择方面,十分谨慎。
二、《所罗门之歌》叙事角度分析如果将小说叙事中叙述者与聚焦者之间的关系作为界定基准,那么小说的叙事角度可以归结为三个维度:无聚焦叙事、内聚焦叙事和外聚焦叙事。
恰好三种不同的叙事角度在《所罗门之歌》中都有着明显的体现。
后殖民理论下的《所罗门之歌》探析托尼·莫里森是一位20世纪享誉美国和世界的黑人民族作家,是当代美国黑人文坛上一颗耀眼的巨星。
1993年,莫里森以杰出的成就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黑人作家。
莫里森作为一位黑人女性,在诠释和探索非洲裔美国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方面打破了以往作家的写作定位,更加注重对于当前美国主流文化冲突下的美国黑人文化与自我价值的探索。
《所罗门之歌》是托尼·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也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作品不同于莫里森的前两部借以黑人女性为主角的定位方式,改弦更张以黑人男性为主人公。
莫里森通过对于“奶人”这个处于中产阶级的黑人年轻一代的典型成长过程的描写,一方面,集中展示了当前仍然充斥着种族歧视与种族隔离意识的美国白人主流文化下的美国黑人遭受的痛苦、彷徨、混乱以及无知的状态。
另一方面,希冀为现代社会中的黑人寻找到恰当的位置。
以此为主题的《所罗门之歌》,探寻了现代非洲裔美国人的自我、自我与黑人社会、自我与黑人文化之间的关系,指出黑人立足现实社会的根本是寻找到自己的文化身份。
透过小说,莫里森希冀美国黑人能够认识到黑人真正的成长是对于自己非洲文化的继承,对于自己传统价值观的回归;指出当前黑人困苦生活的根源不只是种族歧视与种族隔离,还有黑人自身的身份、文化、价值观的丧失。
本论文以后殖民批评理论为基础,从黑人女性被男性边缘化、美国白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非洲裔美国人文化身份的困惑三个方面讨论了美国黑人要找回伟大的女性身份、黑人民族的身份、黑人文化身份的必要性。
揭示了文本中所展示的莫里森试图构建美国黑人民族身份,以及消除种族主义、争取平等权利、颠覆白人文化霸权、复苏并发展黑人文化等后殖民意识。
论文包括五部分:导论部分介绍了莫里森和她文学成就、《所罗门之歌》内容、文献综述、后殖民理论。
第一章分析了小说中黑人女性所遭受的双重压迫以及她们的反抗,小说中的女性们长期以来生活在男人为她们圈定的范围内.小说中最为主要的女性一共有六位:派拉特,露丝,丽巴,哈格尔,柯林西安丝第一和玛格达琳。
成长小说《所罗门之歌》的体裁研究《所罗门之歌》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
1978年,此书获得了全国图书评论家协会奖和作家奖,受到了评论界和读者的喜爱。
由于作者是置身于美国主流社会中的黑人女性作家,相当多的批评集中在揭露西方的白人统治和白人压迫方面,并试图重建一个与主流白人文化相对立的黑人传统。
批评家们对命名的意义、民间传说和民间传统等热点话题进行研究和争论。
然而,尚未有人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对《所罗门之歌》进行体裁分析。
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成长小说这一特殊的文学体裁来展示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根据成长小说的共同特征来分析这部作品,指出此小说是成长小说的典范,并探讨黑人成长的特殊性。
本论文分为五部分:导言:本章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和作品;《所罗门之歌》的主要故事情节以及国内外对这部小说的研究现状。
第一章:成长小说:一种文学体裁。
本章追溯成长小说的传统及其发展,总结成长小说的普遍特征。
第二章:《所罗门之歌》,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
本章将探讨小说《所罗门之歌》是如何从主题和形式上体现成长小说的普遍特征。
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得出结论——《所罗门之歌》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
第三章:黑人的成长,《所罗门之歌》的特殊性。
本章从黑白两种文化冲突的角度,探讨黑人成长的特殊性,指出小说不仅具有成长小说的普遍特征,而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结论:本章从《所罗门之歌》成功运用成长小说这一体裁及其成长小说的意义方面对本论文进行了总结。
本论文认为《所罗门之歌》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并具有其黑人成长的特殊性。
通过对奶娃成长历程的描述,莫里森为非裔美国黑人指出一条新的出路——植根美国现实,了解黑人历史,继承黑人传统文化。
《所罗门之歌》的音乐叙事风格【摘要】《所罗门之歌》是著名作家女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莫里森娴熟的创作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在这部作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的角度,莫里森的这部小说都极大地提高了美国黑人小说的层次。
作者匠心独运,构建了一个左右紧密联系,首尾遥相呼应的小说构架,通过多种叙事角度对美国黑人的生存状况进行深刻描绘的同时,将人物鲜明的特征表现了出来。
【关键词】《所罗门之歌》;音乐;叙事托尼·莫里森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是世界历史上黑人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继《看不见的人》和《土生子》之后,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被公认为是黑人小说的又一佳作。
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在美国密歇根州的一个小镇上,以戴德为主要人物的一个黑人家庭的生活历程,是美国黑人百年沧桑的真实体现,揭示了在白人主导的文化背景下,黑人生活与精神世界的窘迫,同时还展现了黑人对本民族历史的救赎以及对自由的向往。
作者在小说中表达了深邃的思想,笔法独到、曲径通幽,小说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融合,极大地提高了美国黑人文学的层次,开创了美国黑人文学新的发展阶段。
文学界及评论界一直以来都对《所罗门之歌》的主题思想进行了不断的讨论,本文将从叙事特色方面对该作品进行分析。
一、作品评析在开篇部分,人寿保险经纪人史密斯先生的飞翔,成为《所罗门之歌》的开端,这“飞翔”充满了浓密的宗教色彩。
在希腊神话中,伊卡洛斯越狱后从高崖坠入了爱琴海身亡,这里的飞翔其实就是源于这个神话故事而来的。
史密斯站在一家白人开设的医院的最高层,戴着用蓝色丝绸制成的美丽“翅膀”,在医院周围几十个人的围观下准备起飞,想要飞跃苏必利尔湖,人们没有担心和害怕,而是充满了庄严和肃穆的气氛。
史密斯起飞了,蓝色的翅膀迎风飘舞,在医院大楼前的雪地上,两个美丽的女孩捧着花篮,抛洒着鲜红的绒布花瓣。
女低音歌手彼拉多深情地歌唱“甜大哥飞走了”,浑厚而庄严的钟声从福音堂传来。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所罗门之歌》中的多元聚焦叙事模式分析张佳茹 吉林大学摘 要:托妮•莫里森是美国著名的黑人小说家,《所罗门之歌》是她的最负盛名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品,同时也是美国有关黑人的文学作品里第一部获得诺贝尔奖的小说。
在这部小说里,托妮•莫里森极富有技巧地运用了多元聚焦叙事模式,形象立体地再现了当时美国黑人的现实生活状况,使我们能够了解当时黑人在白人社会里的残酷生活背景,极具代表性。
关键词:《所罗门之歌》;多元聚焦叙事模式;托妮•莫里森作者简介:张佳茹(1992-),女,河北邢台人,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2015级硕士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92-031.引言托尼•莫里森,美国著名的黑人女作家,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被称为“当代美国黑人社会文学观察家”。
她主要发表了《最蓝的眼睛》、《宠儿》、《所罗门之歌》和《秀拉》等长篇作品。
其中,代表作品《所罗门之歌》是托尼•莫里森的不朽之作。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一共十五章。
一到九章是第一部分,主要交代了主人公奶娃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和生活背景,为后面的描写做铺垫。
第十到十五章则描写了主人公奶娃南下“寻金”,最终找回自己的“根”的历程。
全书规模宏大,人物丰富。
在叙事模式上,莫里森采用了多元聚焦叙事模式,小说中的叙述角度的转换灵活自然,贯穿于整部小说之中,推动小说情节流畅自然地发展。
总结而言,《所罗门之歌》这部小说以全聚焦叙事模式为主要叙事模式,同时在全聚焦叙事中穿插恰当的内聚焦叙事模式和外聚焦叙事模式。
正是由于这种多元化的叙事模式,使得的整部作品恢弘的情节结构巧妙,前后呼应,颇具感染力。
“聚焦”是法国学者热奈特(1990)借用摄影术语一词来指叙述者讲述故事的角度,也被称为视角。
徐岱(2010)在《小说叙事学》中提到,聚焦可以分为三种模式:全聚焦模式,内聚角模式和外聚焦模式。
《所罗门之歌》中的多元聚焦叙事模式分析作者:张佳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17期摘要:托妮·莫里森是美国著名的黑人小说家,《所罗门之歌》是她的最负盛名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品,同时也是美国有关黑人的文学作品里第一部获得诺贝尔奖的小说。
在这部小说里,托妮·莫里森极富有技巧地运用了多元聚焦叙事模式,形象立体地再现了当时美国黑人的现实生活状况,使我们能够了解当时黑人在白人社会里的残酷生活背景,极具代表性。
关键词:《所罗门之歌》;多元聚焦叙事模式;托妮·莫里森作者简介:张佳茹(1992-),女,河北邢臺人,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2015级硕士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031.引言托尼·莫里森,美国著名的黑人女作家,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被称为“当代美国黑人社会文学观察家”。
她主要发表了《最蓝的眼睛》、《宠儿》、《所罗门之歌》和《秀拉》等长篇作品。
其中,代表作品《所罗门之歌》是托尼·莫里森的不朽之作。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一共十五章。
一到九章是第一部分,主要交代了主人公奶娃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和生活背景,为后面的描写做铺垫。
第十到十五章则描写了主人公奶娃南下“寻金”,最终找回自己的“根”的历程。
全书规模宏大,人物丰富。
在叙事模式上,莫里森采用了多元聚焦叙事模式,小说中的叙述角度的转换灵活自然,贯穿于整部小说之中,推动小说情节流畅自然地发展。
总结而言,《所罗门之歌》这部小说以全聚焦叙事模式为主要叙事模式,同时在全聚焦叙事中穿插恰当的内聚焦叙事模式和外聚焦叙事模式。
正是由于这种多元化的叙事模式,使得的整部作品恢弘的情节结构巧妙,前后呼应,颇具感染力。
“聚焦”是法国学者热奈特(1990)借用摄影术语一词来指叙述者讲述故事的角度,也被称为视角。
徐岱(2010)在《小说叙事学》中提到,聚焦可以分为三种模式:全聚焦模式,内聚角模式和外聚焦模式。
所罗门之歌读后感
所罗门之歌是一部充满激情和诗意的史诗作品,它描绘了一对
恋人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的坚定信念和
忠诚。
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热情和渴望,同时也蕴含
着对人性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爱情
的美好和伟大。
他用华丽的词藻和绚丽的意象描绘了恋人们之间的
情感交流和心灵交融,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爱情的海洋之中,感受到
了爱情的力量和魅力。
在作者的笔下,爱情不仅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心灵的交融,它能够让人们超越现实的种种
困难和挑战,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与此同时,所罗门之歌也展现了作者对人性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在作品中,作者通过恋人们的对话和情感交流,表达了对生命的热
爱和对幸福的追求。
他认为,爱情不仅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物,它能够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快乐和幸福。
同时,作者也透过恋人们的坚定信念和忠诚,表达了对人性的
信任和对生命的热爱,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幸福
的渴望。
总的来说,所罗门之歌是一部充满激情和诗意的史诗作品,它
不仅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热情和渴望,同时也蕴含着对人性和生命
的深刻思考。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作者让读者感受到了
爱情的美好和伟大,同时也让人们对生命和幸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作品无疑是一部值得一读的经典之作,它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
愉悦和享受,更能够让人们对生命和幸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所罗门之歌》:一曲荡气回肠的文化三重奏作者:刘晓明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21期摘要:托尼·莫里森的长篇小说《所罗门之歌》是一部十分具有文化价值的小说。
对派拉特一家三口三重唱情形的描写是整篇小说作为一曲文化三重奏的缩影:派拉特浑厚古朴的女低音象征古老的非洲文化,丽巴高亢嘹亮的女高音象征强势的欧美文化,而哈格尔柔软甜美的童音则象征着新兴的美国黑人文化。
三种文化在小说中的相互碰撞冲突、渗透融合,使得《所罗门之歌》成为一曲大气磅礴、荡气回肠的文化三重奏。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所罗门之歌》文化三重奏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 1931—)长篇小说《所罗门之歌》(Song of Solomon)开篇第一章便有一段关于派拉特一家三口唱歌情形的描述:“她们在唱一支曲子,派拉特(Pilate)担任领唱,另两个人附和着唱出一个短乐句。
派拉特是浑厚的女低音,丽巴(Reba)是高亢的女高音,配合着旋律,还有今年该有十岁或十一岁的哈格尔(Hagar),是个女孩子的柔软的童音,这三个声音交织在一起,就像磁石吸引地毯上的图钉一样把他拉住了。
”[1]P32三重唱那样婉转优美,让向来视派拉特为仇敌的麦肯·戴德(Macon Dead)暂时抛下两人间的恩怨,深迷其中,如痴如醉,无法离开。
纵观《所罗门之歌》整部小说,其实就是一曲三重奏,是一曲大气磅礴、荡气回肠的文化三重奏。
一、浑厚古朴的女低音象征古老的非洲文化莫里森父母早年曾在亚拉巴马州生活过,亚拉巴马州是美国南部黑人之州。
非洲黑人文化在他们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而这种印记毫无保留地烙在莫里森身上,并渗入她的血液中。
非洲黑人文化背景是莫里森作品的深厚根基,在《所罗门之歌》这部作品中,非洲民族歌谣要继续传唱下去,非洲黑奴被贩卖至美国的历史不会遗忘,非洲家园是梦想的诗意栖居,非洲祖先文化不会被淹没。
1.非洲的民族歌谣非洲是一块古老的大陆,历史悠久,非洲人民创造了丰富物质财富和宝贵精神文明。
《所罗门之歌》:一曲荡气回肠的文化三重奏作者:刘晓明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21期摘要:托尼·莫里森的长篇小说《所罗门之歌》是一部十分具有文化价值的小说。
对派拉特一家三口三重唱情形的描写是整篇小说作为一曲文化三重奏的缩影:派拉特浑厚古朴的女低音象征古老的非洲文化,丽巴高亢嘹亮的女高音象征强势的欧美文化,而哈格尔柔软甜美的童音则象征着新兴的美国黑人文化。
三种文化在小说中的相互碰撞冲突、渗透融合,使得《所罗门之歌》成为一曲大气磅礴、荡气回肠的文化三重奏。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所罗门之歌》文化三重奏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 1931—)长篇小说《所罗门之歌》(Song of Solomon)开篇第一章便有一段关于派拉特一家三口唱歌情形的描述:“她们在唱一支曲子,派拉特(Pilate)担任领唱,另两个人附和着唱出一个短乐句。
派拉特是浑厚的女低音,丽巴(Reba)是高亢的女高音,配合着旋律,还有今年该有十岁或十一岁的哈格尔(Hagar),是个女孩子的柔软的童音,这三个声音交织在一起,就像磁石吸引地毯上的图钉一样把他拉住了。
”[1]P32三重唱那样婉转优美,让向来视派拉特为仇敌的麦肯·戴德(Macon Dead)暂时抛下两人间的恩怨,深迷其中,如痴如醉,无法离开。
纵观《所罗门之歌》整部小说,其实就是一曲三重奏,是一曲大气磅礴、荡气回肠的文化三重奏。
一、浑厚古朴的女低音象征古老的非洲文化莫里森父母早年曾在亚拉巴马州生活过,亚拉巴马州是美国南部黑人之州。
非洲黑人文化在他们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而这种印记毫无保留地烙在莫里森身上,并渗入她的血液中。
非洲黑人文化背景是莫里森作品的深厚根基,在《所罗门之歌》这部作品中,非洲民族歌谣要继续传唱下去,非洲黑奴被贩卖至美国的历史不会遗忘,非洲家园是梦想的诗意栖居,非洲祖先文化不会被淹没。
1.非洲的民族歌谣非洲是一块古老的大陆,历史悠久,非洲人民创造了丰富物质财富和宝贵精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