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性_命_概念的演化看_易传_的著作年代及思想渊源
- 格式:pdf
- 大小:106.97 KB
- 文档页数:6
《易传》阴阳思想的来源《易传》阴阳思想的来源作者:赵士孝在《易传》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关于阴阳的概念,特别是,作者还把阴阳看成宇宙间一切事物运动变化最根本的原因,认为是“道”的基本内涵。
《易传》这一思想是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重大飞跃。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探究一下《易传》的这些阴阳概念和阴阳思想的来源。
有人说,《易传》的阴阳思想来自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而不来自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这种说法对吗?另外,它是不是还有更古老的来源?下面,我们就这些问题作些探讨。
(一)殷周出土文字中的阴阳思想从十九世纪末直到现在,殷周甲骨文的大量出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研究带来了勃勃生机。
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殷周时期的各个层面,也为哲学上阴阳思想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远在公元前八百年左右,铸造于西周恭王时期的出土文物永盂,这是个食器。
器内铸了一百二十三个字。
其中记载称:十二年正月初吉丁卯日,有个叫益公的朝臣在朝廷里见了周天子,出来发布天子的命令,说皇上赏给一个叫做师永的人属于阴阳界的田,另外,还把师俗父的田也赏给他。
在他发布这个命令时在场的人有刑伯、尹兵、荣伯、师俗父、遣仲。
还指定专人划疆界具体执行。
这些情节在这个盂上都写了。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田的所在地叫阴阳洛,原文为总之,通过殷商和西周出土文字的探查,我们可以得出几点结论,第一,在我国,阴阳两个概念早就在殷商和西周时广泛流行;第二,阴阳二字作为矛盾对立的概念连在一起使用,起码应当上推至周初;第三,阴阳二字在殷商和西周时期有多种写法,涵义也有交叉重叠,这说明,它们还处于演变过程中,还没有完全定型,这是它们成为鲜明的哲学概念以前必要的过渡。
《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就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二)古籍中的阴阳思想就现有古籍来看,这方面的资料非常丰富。
从思想来源的古老程度而论,其时代甚至可推到殷商以前的夏代。
比如《尚书》,其中有商代作品,也有周代作品,但其中的阴阳思想,可能在商以前就存在了。
简析司马迁易学观的形成孔令昂摘要:众所周知,从《周易》的“变易”思想产生到《史记》“通古今之变”伟大理想的演进,不仅司马迁个人的易学观、历史观的成书,同时也标志着秦汉易学思想的成熟。
而作为西汉史官的司马迁习易、研易、通易,也可以说是一位易学研究专家。
从他创作的《史记》中我们不仅可以窥见西汉以前易学的发展历程和基本传授渊源,而且可以准确把握易学的功用和意义。
究其一生,司马迁用自己独特的易学观念阐发了其与众不同的易学思想,而且他善于运用易学的方法来考察历史,品评人物,甚至援引《周易》文辞以证明自己的论断。
关键词:司马迁易学观秦汉易学思想一家学厚重———司马迁的易学观念启蒙根据王国维的考证,司马迁生于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约卒于昭帝之初(前86年),享年大约六十岁。
司马迁的直系祖先是秦国司马氏,而司马迁的八世祖司马错正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名将。
在秦国历史上,司马错是身份显赫的著名将领。
他曾事秦的惠王、武王、昭王三朝,前后三十六年,并且创立了卓著的功业。
他为秦国开疆拓土,三征巴蜀,一入楚境,前后四次出征。
而且在秦惠王后元九年,在攻取巴蜀的问题上,他提出了难倒策士张仪的伐蜀论。
“司马迁的祖上,武功显赫,激发了子孙创立功业的雄心壮志。
司马谈临终,还拉着司马迁的手垂泣而教,要他以小子的名义发誓效法周公发扬祖德,光耀先人。
”①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到了司马谈的临终遗言说:①张大可:《司马迁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第65页。
“夫天下称颂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
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
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
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
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作为汉代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司马迁的易学思想大部分出自其父司马谈。
司马谈本身是一个天才的历史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对《史记》的发凡起例,尤其是对司马迁精心培养,奠定了他在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易学哲学史》(原创版)目录1.《易学哲学史》概述2.易学哲学的起源和发展3.易学哲学的主要思想4.易学哲学的影响和现代价值正文《易学哲学史》概述《易学哲学史》是一部关于易学哲学的历史和理论的研究著作。
易学哲学,又称周易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
易学哲学起源于远古时期,是我国古代先哲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等各方面现象的观察和总结,经过长期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哲学体系。
易学哲学的起源和发展易学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伏羲时代,伏羲创立了八卦,被认为是易学的开端。
后来周文王被囚禁羑里,他在狱中对八卦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发展,创立了 64 卦,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周易》。
周易的成书,标志着易学哲学的正式确立。
自周代开始,易学哲学逐渐成为我国哲学体系的核心。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到汉代的董仲舒、京房,再到唐代的孔颖达、李淳风,以及宋代的朱熹等,历代学者对易学哲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阐发,使其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和丰富。
易学哲学的主要思想易学哲学的主要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天人合一:易学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人与自然是密切相关的,人的行为和命运受到天道的制约。
2.阴阳五行:易学认为宇宙万物由阴阳两种基本属性和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构成,阴阳五行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
3.变易:易学认为变化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属性,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变易思想强调顺应自然、适者生存。
4.中和:易学主张中正之道,强调事物要保持平衡和谐,过于极端的行为和思想都是有害的。
易学哲学的影响和现代价值易学哲学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对古代哲学、道德观念、政治制度、科学技术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现代社会,易学哲学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读《易传通论》笔记:《易传》的形成和编纂本文由读书笔记整理而成,《易传通论》是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王博先生的著作,书中详细考证了《易传》每个部分的作者、成书年代及其编纂过程。
按古史辨学派的观点: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和考证,有些内容虽然不能确切知道它的年代,但总能考察出这某种说法是什么时间开始流传的,从而得出基本可信的历史观点来。
由于考证过于繁琐,如下只是简单陈列观点,不再多加赘述,感兴趣请阅读原著。
一、《引言》中的观点1、关于《易传》作者和成书年代的争论依然存在,而且目前还看不到取得共识的希望,但它出现在孔子到汉武帝这四百年中,是没有问题的。
2、六经的形成《诗》是民间歌诗和宗庙颂词的汇编,包括二南、十五国风、大小雅、颂。
主要产生于西周时期。
《书》主要是一些政治文件,由史官记载,分典、谟、诰、誓等,以西周时期文献为主。
《礼》《乐》记载的是周代的礼乐制度,据说是周公时期制定的。
《易》由大小卜执掌,是占卜之书,供决疑之用。
《春秋》是鲁国的史书,由史官记载并掌管。
《诗·书·礼·乐》成书较早,应该是当时贵族教育的教本了。
《王制》称之为四术、四教。
《孟子》说《春秋》是孔子写的,并且抬高这本书的地位,但是《论语》中未提及《春秋》,孟子对《周易》一字不提。
《庄子》说孔子治六经,自此有了“六经”相提并论的说法。
《天下篇》和郭店出土的《六德》相一致,说明战国中期偏晚,六经已经系统的形成了。
二、《易传》的形成和编纂1、《易传》的两层意思,一、广义的,包括王氏、周氏、杨氏、韩氏等解读《易经》的著作。
二、狭义的,专指十翼。
2、周,是周代。
跟《周书》《周礼》是一个意思。
易,是官名,负责卜筮。
《周易》仅是当时卜筮之书的一种,根据《周礼》记载,还有《连山》和《归藏》。
3、《周易》可能成书于西周时期的卜史之手。
根据《左传》和《国语》的记载,当时大多数人用周易来占筮,极少数的个别例子是根据挂爻辞来阐明人事道理。
《易传》经典孔圣人所作《易传》是诠释《易经》的经典著作,孔子圣人对《易经》的基本原理和《系辞》进行了创造性的阐述和发挥。
其学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
《易传》共七种十篇,它们是《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
自汉代起,《易传》又被称为“十翼”。
孔子像六十四卦图《易传》《易经》十翼《彖传》上下:论断六十四卦卦名﹑卦辞的意义《象传》上下:解释卦辞和爻辞《文言传》:对乾坤二卦义理的解释《系辞传》上下:总论《易经》大义,内涵极深《说卦传》:对八卦卦象的具体说明《序卦传》:说明六十四卦排列的次序《杂卦传》:说明各卦之间的错综关系彖传上01 乾《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02 坤《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坤厚载物,德合无疆。
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
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後顺得常。
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
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坤·彖传〕03 屯《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
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
04 蒙《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
蒙亨,以亨行时中也。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
初筮告,以刚中也。
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
蒙以养正,圣功也。
05 需《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
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
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06 讼《彖》曰: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
讼,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
终凶,讼不可成也。
利见大人,尚中正也。
不利涉大川,入于渊也。
07 师《彖》曰:师,众也;贞,正也。
能以众正,可以王矣。
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08 比《彖》曰:比,吉也;比,辅也。
《易传》的几个核心概念——飞身抱月《周易》,演绎天道,昭示天机,引导我们遵循自然规律而为,尽量规避人的妄为,以期天人和谐,人人和睦,天下太平。
《周易》有经传两部分,其中的《易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从文字上阐明了《易经》卦爻象的内涵,并由天道及人事,昭示了易道的人文意蕴和普世价值。
而《易传》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为易道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如今,认真把握这几个核心概念,不但有助于我们对《易经》的理解,也有利于我们很好地发挥易道的现实作用。
笔者拟就《易传》中以下几个基本哲学范畴略作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太极《易传,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这里的“太极”包含着宇宙生成论和宇宙本体论的内涵,揭示了一种宇宙生成的基本模式。
《易传》认为,《易经》是一部可以预测未来、决断吉凶的筮书,而《易经》之所以能预测未来、决断吉凶,是因为《易经》是整个宇宙的逼真模拟系统,揭示了整个宇宙变化的奥妙。
它指出“《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系辞》)。
从宇宙本体论看,《易传》把太极看成是天地所以产生、存在、变化的根据。
卦爻象都处在不停的变化之中,且变化有规律,但其变化的根由在太极,由太极生出乾坤,乾坤二卦相互推移又生出其它的六十二卦,其卦象虽有形,但其变化的规则是无形的,前者为器,后者为道。
后来的易学大师对此大加发挥,形成了宇宙本体论的四个重要派别,即以王弼为代表的无本论,他认为无极为无,是天地万物之本;二是以朱熹为代表的理本论,他认为无形无象的太极即为理,是天地阴阳之所以然及其当然的法则;三是以杨简为代表的心本论,认为心为太极,把心看成是宇宙的本体;四是以张载为代表的气本论,认为太极是阴阳二气的统一体。
而从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来看,在宇宙观方面,气本论和理本论是宋代以后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
二、阴阳《庄子·天下篇》曾指出“《易》以道阴阳”,这一语道出了易学哲学的核心在于阴阳。
易传阴阳五行学说之源易传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根基”。
其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是易经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它们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本文将从易传的起源、阐述阴阳五行学说的内涵以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易传的起源易传,即《易经》,是中国古代先民在长期实践中总结经验、观察自然、描绘社会的智慧结晶。
最早的易传可以追溯到商朝,经过殷商与周代的不断更新与修订,形成了现今被广泛流传的《周易》版本。
易传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话传说和祭祀仪式。
据传,祝融氏是古代中国的火神,他的子孙将火神的理念与观察到的自然现象相结合,形成了阴阳五行的学说。
阴为阴阳相对之物,阳为阴阳相对之物,两者结合产生了生命的运动和变化。
五行则描述了自然界万物的属性和相互关系。
二、阴阳五行学说的内涵阴阳五行学说是基于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察和总结,描述了宇宙、自然和人世万物的生成和演化规律。
阴阳学说表达了宇宙存在的两种基本属性,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五行学说则认为宇宙和世间万物可以归纳为五种基本属性的元素,即木、火、土、金、水。
阴阳五行学说强调了宇宙中的动态平衡和相互关系。
它描述了各种物质和现象之间互相依存、转化和影响的规律,以及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性。
三、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国历史上的传承与发展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渗透到方方面面的社会生活中。
在古代中国,阴阳五行学说被广泛应用于天文、历法、医学、建筑、农业和军事等领域。
在天文学中,人们通过观察天象和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形成了丰富的天文知识和中国特有的历法体系。
在医学领域,中医药理论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将人体视为一个与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通过调节阴阳和五行的平衡,维持人体健康。
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中,阴阳五行学说被应用于风水学,以平衡和谐的阴阳能量布局,增加家庭和社会的吉祥气场。
在农业方面,农民根据阴阳五行的变化,制定种植和农事活动的时间和方式,以获得丰收和稳定的生产。
《易传》价值观念述略《易传》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一部重要经典,它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
《易传》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易经的哲学思想、人生观、社会价值等方面,简要阐述《易传》的价值观念。
一、易经的哲学思想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它的哲学思想深刻而独特。
易经强调“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质。
易经中的“道”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它不仅是宇宙的本体,也是人类生命的本体。
易经中还强调“阴阳”和“五行”等概念,认为它们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力量和物质。
易经的哲学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和演进具有重要影响。
二、易经的人生观易经中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天地宇宙是相互联系的,人类的生命和命运受到天地宇宙的支配和影响。
易经中还强调了“天命”和“人事”的关系,认为人类的命运不仅受到天命的支配,也受到自身努力的影响。
易经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衡,从而达到身心健康和生命的长寿。
易经的人生观对于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
三、易经的社会价值易经中有“仁爱”、“忠诚”、“诚信”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易经认为,人类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易经还强调了领导者的责任和使命,认为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服人,为人民谋福利,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易经的社会价值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之,《易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哲学思想、人生观、社会价值等方面,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易传》的价值观念,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人类的幸福和繁荣。
周易文化概论1周易文化概论周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周易的起源和发展、周易哲学思想以及周易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等方面对周易文化进行概述。
一、周易的起源和发展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文献,起源于周朝的康时代,经过不断的补充和修改,逐渐发展成为完整的系统。
周易以卦象和爻辞为核心,通过象征符号和文字描述来揭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
它通过卜筮和解卦的方式,提供了一种预测和解释未来的方法。
二、周易的哲学思想1. 天人合一:周易强调天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一体性。
它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的,人的行为会影响到自然的变化,而自然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人的生活。
2. 阴阳平衡:周易将世界分为阴阳两个相对的极端,认为阴阳之间的平衡是宇宙万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它强调了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没有阴就没有阳,没有阳就没有阴。
3. 道德修养:周易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个人的修养是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的基础。
它提倡忠诚、正直、谦虚、宽容等道德观念,倡导人们追求良知和美德。
三、周易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1. 生活指南:周易提供了一种对人生和宇宙的看待方式,可以帮助人们面对困难和抉择,指导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2. 管理决策:周易的卜筮和解卦方法被应用于企业管理和决策中,可以帮助管理者预测市场走向、评估风险和制定战略。
3. 心理疏导:周易的哲学思想被应用于心理咨询和疏导中,可以帮助人们缓解焦虑、调整心态,找到内心的平衡和安宁。
4. 文化传承:周易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用于教育和文化传承中,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综上所述,周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哲学思想和应用价值深受现代社会的关注。
通过研究周易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智慧。
《易传》的辩证逻辑思想中国具有非常深远的善于辩证思维的传统,而《周易》则是其最初的源头。
《周易》分为《经》和《传》两大部分。
成书于西周初年的《易经》,由八卦重叠组合而形成六十四卦。
八卦是由‚-‛和‚--‛两个具有对立性质的符号排列组合而成的。
这表明《易经》试图用两个对立性质的符号以及它们之间的排列组合来概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
这就是以理论思维方式来掌握世界的开始。
显然,这个开始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思维的因素。
在这部用来卜筮的书里,这种辩证思维的科学因素是与迷信、神话掺杂在一起的。
这就象蕴含于矿石之中的美玉,由于未经剖析、琢磨,还未能显露出来。
随着先秦时期的社会实践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经过诸子百家争鸣,成书于战国末期的《易传》,将潜藏于《易经》中的辩证思维因素揭示出来,孕育成了辩证逻辑的雏形。
《易传》的辩证逻辑的雏形,在中国以后的逻辑思维发展过程中得到不断的补充、引伸和发挥。
我们在这里着重阐述《易传》的辩证逻辑思想,也将适当涉及它与中国古代辩证逻辑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
一、《易传》与‚言意‛之辩在先秦,关于逻辑问题的争论,是围绕着‚名实‛之辩而展开的。
诸子在名实关系上提出不同的学说即不同的逻辑理论:孔子讲‚正名‛、老子讲‚无名‛、墨子讲‚以名举实‛。
我们不在这里讨论这些逻辑理论,而是要指出‚名实‛之辩包含着‚言意‛关系问题。
‚言意‛关系问题就是讨论‚言‛能否达‚意‛,特别是‚言‛和‚意‛能否把握‚道‛(即逻辑思维能否把握世界统一原理和宇宙发展法则)的问题。
这对哲学家是个尖锐的问题,这也是辩证逻辑的根本问题。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一章》)认为可以用普通语言、概念表达的‚道‛和‚名‛,就不是恒常的‚道‛和‚名‛。
他说:‚道常无名‛。
(《老子〃二十二章》)认为‚道‛处于‚无名‛的领域,名言、概念不足以把握它。
庄子则更为尖锐地提出了‚言‛和‚意‛能否把握‚道‛的问题。
他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周易研究2008年第3期(总第八十九期) 郭店简中的“性命”与《易传》的年代问题李 锐(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北京100875) 摘要:本文根据郭店楚墓的年代,利用郭店楚墓竹简《唐虞之道》篇中出现的“性命”以及传世文献的材料,指出刘笑敢先生以“道德、性命、精神这三个复合词”判定《庄子》内篇早于外、杂篇之说,存在问题。
因而以刘先生之说为根据的种种关于《易传》年代的结论均不可靠。
关键词:郭店简;唐虞之道;性命;易传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82(2008)03-0013-07The I dea of Na ture&D esti n y i n Bam boo Sli psM anuscr i pt Excava teda t Guod i a n and the Com pleted T i m e of Yi ZhuanL I Rui(I nstitute of H ist ory,School of H ist ory,Beijing Nor mal 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Abstract:According t o the comp leted ti m e of the Chu t omb at Guodian,the chap ter of the D ao of Tang Yu of the ba mboo sli p smanu2scri p t and the extant materials as well,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issues t o be discussed further in M r.L I U Xiao2gan’s ideaon Zhuang Z i by the three ter m s of moral,nature&destiny and s p irit.A s a result,M r.L I U’s conclusi ons on the comp leted ti m e ofYi Zhuan are not reliable.Key words:ba mboo sli p s manuscri p t excavated at Guodian;the Dao of Tang Yu;nature&destiny;Yi Zhuan《易经》所附《彖传》上下篇、《大象传》、《小象传》、《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八种十篇,俗称《易传》。
科学和哲学的始祖——“易”的起源和主要内容易经为万经之首,“易”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科学、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体系的核心,中国传统政治、经济、军事、战争、科学、哲学、医学以及日常生活均以易为思想基础,易也因而成为重要的统治工具,为政府重视和垄断,各个朝代均制作易。
易经有周易、连山易、归藏易等,据说连山易为夏代所作、归藏易为商代所作,均已失传,周易为周文王所作,后经孔子注易,形成易传,流传至今。
易包含有阴阳、八卦、道等概念,是中国古人在对日月运行及其对气候影响观察基础上总结的物质运动规律和归纳预测体系。
本文从现代的、科学的角度对其起源和内容进行概略探讨,揭示其起源及其中蕴含的重要思想。
一、“易”的起源中国文明是农耕文明。
中国北方的华北平原面积约三十万平方千米,是世界最大的平原之一,地处北纬温带季风性气候区,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四季鲜明,和地理上相连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二十万平方千米)、关中平原(约三万六千平方千米)一起,成为古代世界面积最大的适宜农耕的地区,养育了最大规模的人口。
农耕在中华文明中占有核心地位,以土地-祠堂-宗族为基础的祖先崇拜文化构成中国文化基础。
自古以来,各个王朝大多“重农抑商”,农业的丰歉和百姓生活、社稷安危密切相关。
“易”思想的出现和中华民族农耕特色密切相关。
农业和气候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春种秋收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中原地区四季分明又为古代先民观察气候变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有文字记载之前中华民族就发展出高度的文化,其中最为代表性的是“易”,是中华先民对日月(阴阳)运行及其带来的气候变化规律的总结和抽象得出的物质运动普遍规律(道)和归纳、预测方法(八卦)。
是中国古代以及现代思想基础。
百度百科解释说“日月为易,阴阳交替也”,易就是日月及其带来的昼夜、季节交替变化。
“易”的产生历史悠久,据传说中国人文始祖伏羲和女娲一人持规、一人持矩,量天测地,制作八卦,制订历法。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②。
《易传》的内容有哪些《易传》是一部解释《易经》的作品。
《易经》本是卜筮之书,只是对一些占卜结果所作的记录,反映了古人对无法把握的外在世界的一种理解或认识。
由于《周易》经文深奥简古,春秋时期的学者阅读此书,就已经感到十分困难,于是,解释经文的文字开始出现,历史上称为《易传》,又称《周易大传》。
在古代,“传”有解说之义,凡解说、阐发经典著作意义的文书,皆可称为“传”。
《易传》的创作时间,离经文形成的时间不是很长,大约五六百年。
一共有十篇作品,是《彖tuàn传上》、《彖传下》、《象传上》、《象传下》、《系辞传上》、《系辞传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这十篇论著“犹如《易经》之羽”,“翼”是“羽翼”的意思,有“辅助”之义,因此儒家称之为《十翼》。
相传为孔子所撰,但一般认为它可能是战国或秦汉时期儒家集体创作的作品,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
《易传》,把儒家的人文主义与道家的自然主义有机结合在一起,从哲学意义上对卦爻符号以及卦爻辞进行全面的阐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和最高价值取向。
一、《易传》对《周易》的巨大贡献《易传》,是现存最原始、最系统、最权威的注释《周易》的著作,是学习、研究《周易》的必读之书。
学者们认为,《易传》对《周易》的巨大贡献,主要表现在:1.从抽象意义上,把《周易》卦爻提升到理论高度来进行注释。
《周易》古经本为卜筮之书,其理论水平很低,而《易传》对《周易》所作的解释却非常深刻。
例如,《易传》从宇宙宏观角度探讨《周易》起源,认为《周易》是古代圣人仰观俯察,对大自然进行模拟、效法的结果,因而,在《周易》中八卦及六十四卦才体现了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对现实人生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经过这样一解说,使《周易》理论变得博大精深,理论上远远超过《周易》古经。
《易传》使《周易》完成了从占筮之学到哲学的过渡。
2.从整体把握上,《易传》在注释《周易》卦爻辞时,注意联系卦爻画注释,把具体的卦爻辞上升到抽象的阴阳关系,从《周易》六十四卦的含义及爻所处的位置加以排列和进行解释,揭示了卦与卦之间、与爻卦象与卦辞之间、爻象辞之间、卦与爻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周易》六十四卦,由原来的散乱不堪、不成体统,变成了一个有机的,具有一定逻辑性的相互联系的统一体。
周易论解之五:《易传》的时代与作者(上)《易传》这东西,在先秦时期是没有的,有些先秦的书里如《战国策·齐策四》里引“《易传》曰”云云,那些篇章是秦汉(包括)以后的拟作,不能据为典要。
在秦末汉初,《易传》是爆发式的突然大量出现,其中的一些篇章和《周易》并行,被编成了《易经》,《易传》是《易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一起统称为“《易》”,而且被坚定地认为是孔子写的,这种看法,在西汉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就已经如此了,《孔子世家》里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这话是秦汉儒生根据《论语·述而》中孔子的话“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演绎来的,所以汉代的《古论语》跟风把“亦”改成“易”属上句读,硬给弄成孔子“五十以学《易》”了。
汉代以后把《易经》里的《易传》称为“十翼”,“十翼”这个名称出现比较晚,汉代的时候只说是“十篇”,《汉书·艺文志》里说:“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
”《儒林传》里说费直“长于卦筮,亡章句,徒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没有“十翼”这种名称;这个名称大概是南朝时期刘勰的原创,他在《文心雕龙·宗经》里说:“于是《易》张十翼,《书》标七观,《诗》列四始,《礼》正五经,《春秋》五例。
”这时候才出现了“十翼”这个名称,被后人所接受,如隋朝的牛弘在《请开献书之路表》中说:“孔子以大圣之才,开素王之业,宪章祖述,制《礼》刊《诗》,正五始而条《春秋》,阐十翼而弘《易》道。
”说“十翼”是孔子“阐”的。
可是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孔子根本就没见过《周易》,自然也没有读《周易》、谈《周易》、传《周易》之类的事情,这样的话,都是孔子之后研习《周易》的儒家门人的杜撰,是为了给自己研习《周易》找借口的。
先秦时期的儒家,只有“子思之儒”研究卜筮,也笃信卜筮,他们把“易”当成他们研习的“六艺”之一,和《诗》《书》《春秋》、礼、乐并行,可能也编造了一些孔子谈易、传易的说辞,可这个实在也不好确定,因为他们并不研究筮书,他们研究的“易”不是《周易》这个书,而是指卜筮,相当于《周礼》中所载“六艺”中的“数”,所以他们即使是编造孔子与“易”有关的话,也不过是说孔子教授过易(数),而不会说是传《周易》。
《易传》“性命”思想论陈林【摘要】《易传》继承和发扬了孔孟和《中庸》的性命思想,构建起了一套较为完备的道德形而上学理论体系.一方面,《易传》把乾道上升到宇宙本体论的高度,以阴阳论的方式来说明乾道如何下贯于人的生命中,成为人生命主体之本性;另一方面,《易传》又强调人要凭借此本性积极努力地做道德修养工夫,以把人之德性生命向上提升,进而参赞天地之化育,并使人与天地三才鼎立,达到“天人合德”的理想境界.【期刊名称】《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28)003【总页数】4页(P67-70)【关键词】《易传》;性;命;天人合德【作者】陈林【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党委宣传部,南宁53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先秦儒家皆言性命,讲天道下贯为人之性命,人亦当做工夫以尽性知命,进而回证天道。
这种上下圆通的天道性命相通的思想即是“道德的形而上学”。
孔子首倡“仁”之道德哲学,主张践仁以知性知命;孟子继孔子而发展,构建起儒家心性论之规模,言尽心知性知天;《中庸》在本体论上进一步发展,把“诚”作为天道之本体,进而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但“孔子践仁以知天,未说仁与天合一或为一”,“孟子言尽心知性知天,心性是一,但未明显地表示心性与天是一”,“《中庸》说‘天命之谓性’,但未明显地表示天所命于吾人之性其内容地意义完全相同于那‘天命不已’之实体,或‘天命不已’之实体内在于个体即是个体之性。
”[1]可见,孔孟、《中庸》的道德实践工夫相当发达,但其关于天道的宇宙本体论的意义却不突出。
所以,孔子的“天”只是境界化之伦理性之天。
孟子则不分“心”与“性”,只讲“尽心”,而不像《中庸》那样讲“尽性”;然“心”与“性”不分,则天道的本体论不可能建立。
《中庸》虽然把“诚”提到了本体论的高度,但对“诚”为什么能成为天道的本体及天道如何下贯为性并没有作出回答。
作为战国末年学术大融合的产物,《易传》将原本《易经》中的阴阳宇宙论概念与孔孟、《中庸》的性命思想相贯通,进而建立起更加完备的天道性命思想。
易易基本知识点总结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易经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价值,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易经被誉为“中华国学经典”,在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下面我们将围绕易经的基本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易经的起源与发展易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相传周文王根据上古的文王八卦形成了易经的基本内容。
易经最初是用来占卜预测的工具,后来逐渐演变为一部哲学经典。
易经的发展主要包括经书编纂、经学讲授、易学流传等阶段。
易经的经书编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形成了《易经》和《易传》两部分。
易经的教学流传则源远流长,形成了易学流派,涌现了众多的经学大家和研究者。
二、易经的基本理论1. 八卦和六十四卦:易经的核心内容是八卦和六十四卦。
八卦包括: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每个卦都有相应的卦象和卦辞。
六十四卦是由八卦组合而成的卦体,每个卦都有特定的解释和象意。
2. 阴阳五行:易经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和五行。
阴阳是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一对重要概念,代表了事物的两面性,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代表了事物演变的五个阶段。
3. 变易和卦变:易经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变易。
易经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符合一定规律的,通过占卜可以揭示事物的变动方向。
卦变是指卦象的变化,就是在卦的上下卦中,各自更换一环形成新的卦象。
4. 君子和小人:易经中提到了君子和小人的概念,君子是指有道德品质和高尚品德的人,小人则是指没有道德和品德的人。
三、易经的应用价值易经不仅仅是一部古代哲学经典,更是一部有着千百年历史的文化瑰宝。
易经在哲学、文化、医学、农学和管理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1. 哲学思想:易经深刻的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的阴阳五行理论和卦象变化思想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医学养生:易经中的阴阳五行理论对医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论《易传》生生为本的哲学思想《易经》不仅是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经典,其对整个中国思想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易传》是对《易经》的权威性、合理性的解读,由于其解易的合理性和权威性,故后世亦将其列为经典,并与《易经》合称《周易》。
《易传》不仅继承了《易经》的基本思想,而且从《易经》所蕴含的八卦、阴阳、爻象等概念中发挥出新的理论体系。
这使得《易经》从一本以占筮为主的著作转变为一本义理占筮并重的著作,足见《易传》之于《易经》的重要性。
文章首先对于《易传》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作简要的说明,自欧阳修以来对此问题产生了不少诤讼,所以本文首先对二者做了一个概括性的论述。
同时,对《易经》与《易传》之间的关系做了一个逻辑性梳理,认为《易传》和《易经》融为一体,成为《易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某种程度上,其虽然为传,但已取得了经的地位。
《易传》虽然是对《易经》的继承和发挥,其中保留了《易经》基本的逻辑思想。
但不可否认的是,《易传》本身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解易体系。
欲明《易传》所构建的体系,要先弄清何为易这个问题。
本文从训诂之易、占筮之易和义理之易三个方向做了全面深入的论述。
在训诂之易上,笔者认为易字的原始意义是液体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的过程,以象转换、转变之义;在占筮之易上,认为《易经》中的易是由占筮之易和初始的简约的义理之易组成的。
在义理之易上,笔者否定阴阳为易和易有三义这两个传统的释易观点,然后提出了“生生之谓易”这个历来不被特别重视的观点。
那么何为“生生”?本文梳理了历代对生生的解读与诠释,认为生生在历代的诠释中,大体可分为两类:①“生生”是一种阴阳更相交替化生万物的恒生状态。
②“生生”是一种变化与变化衔接不断的状态,即运动不息。
但这两者似乎还没有穷尽生生之奥义,故而笔者接下来对“生生之谓易”做了新的诠释。
在阐释“生生之谓易”时,本文摒弃了前人的不足,提出用“生生”解易之三义的新观点,即从对易的三种分类易简、变易、不易入手,将“生生”与这“三易”结合,全面而合理地解释了生生中的易简,生生中的变易,生生中的不易。
周易研究2003年第2期(总第五十八期) 从“性”、“命”概念的演化看《易传》的著作年代及思想渊源路德斌(山东社会科学院儒学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02) 摘要:本文通过对先秦儒学“性”、“命”概念之演化与发展的历史考察,指出:《易传》的性命之论与《中庸》、楚简、孟学相契,而与荀学不类;《易传》的创作年代是在荀子之前之思孟学派形成和兴盛时期,而不是在荀子之后。
关键词:性;命;易传;尽性俟命;思孟学派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82(2003)02-0028-06A study of the completed time of Yi zhuan andits ideological sources by the evolutionof the concepts of“(human)nature”and“mandate”LU De2bin(Institute for Confucianism,Shando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Jinan250002,China)Abstract:Through a histo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 pment of the concepts of“(human)nature”and“mandate”appeared in Confucian documents of the pre2Qin times,this pa2per points out that theories on“(human)nature and mandate”expounded in Yi z huan accordwith those elaborated in the Doct rine of the Mean,certain materials on slips excavated at Chu,andMencius,but are not similar with theories of XUN zi(313-230BC);The completed time of Yiz huan should be during the time when the Confucian school of Z i Si and Mencius was formin g andflourishing,but not after the day of XUN zi.K ey w ords:(human)nature;mandate;Yi z huan;accomplish nature and await mandate;Confu2cian school of Z i si and Mencius 关于《易传》的著作年代问题,近人的说法相互间出入很大。
其中有一派观点,认为《易传》与荀学有关,并据此断定《易传》的著作年代当在荀子之后甚或更晚。
持此一观点的学者提出了很多论证,如郭沫若先生说:“两者(指《荀子・大略》和《彖下传》)之相类似收稿日期:2002-12-10作者简介:路德斌(1962-),男,山东招远人,山东社会科学院儒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是很明显的。
……《易传》显明地是把荀子的话更展开了。
它把他的见解由君臣父子的人伦问题扩展到了天地万物的宇宙观上去了”,“《系辞传》至少其中的一部分也明明受了荀子的影响,从思想系统上可以见到它们的关系。
”[1]李泽厚先生也说:“《易传》讲了许多人类历史和宇宙事物的起源、演变和发展,从整体上说,它更近于荀而不近于孟”,“(《易传》的思想)就总体实质言,……与荀子无神论思想接近。
《易传》说‘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与荀子神道设想的思想便完全一致。
”[2]总之,纵观此一派学者所提出的证据,可见他们的立论主要是基于其对《易传》与荀学在思想倾向上的某些所谓相似性的认同。
但笔者认为,这种论证问题的方式是有问题的,由此并不足以证明《易传》与荀学有关。
打一个比方,当我们在大街上看到两个长相极相似的人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就此认定二人之间一定有血缘上的关系呢?当然是不可以的。
真正的结论只有通过DNA———基因鉴定才能做出。
同理,判断两个学说体系之间是否真的具有内在的关联,单从思想倾向上去判断是不够的,对其思想的基因———概念和范畴的剖析、研究应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否则,古今中外的许许多多思想家恐怕都免不了要沾亲带故了。
那么,《易传》究竟创作于何年代呢?刘大钧先生在其《周易概论》一书中曾就此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有说服力的分析和论证,认为“《易大传》的基本部分是战国初期至战国中期完成”[3]。
笔者赞同此一说法。
因此,本文基于“性”、“命”这两个对儒学的演变、发展具有表征意义的核心概念而进行的分析和推论,也可算是对刘先生所持观点的一个补证吧。
正如大家所知,宋明以后,在儒家系统中占主流地位的“性”观念是从孟子那里一脉相承而来的。
这一“性”观念的基本价值坐标和出发点是人禽之辨,其根本的内涵就是“人之所以为人者”。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在日后占主流地位的“性”观念,在先秦却并非是一个普遍流行的说法,而是一种创见和新说,是一个转进。
也即是说,在之前或当时还有一种与孟子所言之“性”不同的并且为大众约定俗成的“性”观念。
何以见得?如孟子自己就说:“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
故者以利为本。
”(《孟子・离娄下》)所谓“故”,按徐复观先生的解释,则同于习惯的“习”,也就是人在不自觉状态下的反复行为,即生理上的惯性。
因此,孟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一般人说性,都是照着(则)人的习惯性来说。
人的生活习惯,只是本于各人生理上的要求(利)”[4]。
可见,这种基于人的生理要求之上的“性”观念才是当时既有的和一般流行的说法。
而在著名的孟、告争辩中,我们可以看到,告子所持的正是这样一种“性”观念。
《孟子・告子上》记载: 告子曰:“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由此我们已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当时一般人的观念中,“性”并不是一个用以区分和标志人与动物之本质不同的概念,因此它并不具有“人之所以为人”的内涵和规定。
告子是“即生言性”,孟子是“自德言性”。
“即生言性”是老传统,而“自德言性”则是后起之新说,是新观念。
那么,这一“自德言性”的新观念又是如何从“即生言性”的老传统中转出、演化并最终为孟子确立起来的呢?这首先要溯源于孔子。
一如其弟子子贡所言:“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论语・公冶长》)观《论语》全书,言“性”者只有一处,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在这里,我们固不能断言孔子所谓“性”仍是属于“即生言性”的老传统,但似乎也很难说他就是“自德言性”一路,因为孔子并没有将“性”一概念与人的内在德性挂钩,在他这里,性是性,仁是仁,而从未说“仁即是性”。
不过,虽则如此,一个基于“仁”之德性自觉而形成的儒家核心价值理念在《论语》中却已经是传达得十分明确了,那就是“为仁安命”。
而这,恰恰为其后“自德言性”进路之转出奠定了观念上的基础。
《论语》是这样表述的: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论语・里仁》)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论语・颜渊》)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论语・述而》)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论语・尧曰》)依孔子之见,“仁”是人人固有、天生本具的内在德性,因此能否做人为仁以成就理想的人格,其决定者在己而不在天(命);相反,诸如生老病死、富贵穷达之类,却非人所能主,得与不得,在天(命)而不在己。
所以在孔子,他虽“罕言利”,但却“与命与仁”(《论语・子罕》),大讲“仁命之理”,认为君子之为君子,要在“知命”:知“命”之不可求而安之,知“仁”之可求当为而为之。
这即是孔子为儒家所奠定的基本价值理念。
以此为基础,接下来的儒者便有了两步重要的进展:第一步即是“摄性于仁”,自“德”以言“性”;第二步则是归“命”于“正”,尽性以俟“命”。
而最先跨出这第一步的就是《中庸》。
《中庸》这样说: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综其所言应不难发现,《中庸》所谓“性”很显明已开始脱离了“即生言性”的老传统,“性”不是别的,而即是那种人人固有、与生俱来的内在德性,具体说来,也就是孔子所发现的“仁”。
“为仁安命”的观念在这里已可以用“尽性安命”来表述了。
而与《中庸》的这一进展相呼应,郭店楚简的发现则为“性”、“命”概念的进一步演进又增添了一个新的注脚。
楚简有言: 身穷不贪,没而弗利,穷仁矣。
必正其身,然后正世,圣道备矣。
……夫唯顺乎肌肤血气之情,养性命之正,安命而弗夭,养生而弗伤,知天下之政者,能以天下禅矣。
……古者尧生为天子而有天下,圣以遇命,仁以逢时,……夫古者舜居于草茅之中而不忧,身为天子而不骄。
居草茅之中而不忧,知命也。
身为天子而不骄,不专也。
(《唐虞之道》) 圣人之性与中人之性,其生而未有非之,节于天也,则犹是也。
虽其于善道也,亦非有译娄以多也。
及其专长而厚大也,则圣人不可由与 之。
此以民皆有性,而圣人不可慕也。
(《成之闻之》)分析说来,此“民皆有性”之“性”非彼“生之为性”之“性”无疑,此“性”乃是自“德”以言“性”者。
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楚简提出了“性命之正”的概念。
无论是从训诂还是从文义上“寿命”讲,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简书“性”字皆说,此所谓“性命”均不可作“生命”、写作“眚”,与“生”字不同,“性”与“生”涵义有别,不容混淆[5]。
而其所以用“眚”不用“生”,似乎也正从另一个侧面表明楚简的作者已在非常自觉地将自己与“即生言性”的传统理路区别开来;而且从上下文的联系上也不难看出,所谓“养性命之正”其实也即是其所“正身”“安命”之义,“性”之德性义昭然若揭。
那么,这一概念的提出在谓“穷仁”“知命”、“性”、“命”概念的演进中又有怎样的意义呢?或可从两个方面去看:第一,是“性命”一词的联用。
德与命是关乎人之生命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正缘此,所以孔子不只“与仁”,而且“与命”,但因其不曾将仁德与“性”概念挂钩,所以他要讲也只能讲仁命之理,“性命”联用、言“性命”之理则只能是“摄性于仁”以后的事情。
第二,是针对性命提出了“正”与“不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