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47.00 KB
- 文档页数:6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重点:平型关大捷的影响、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难点:百团大战以及对敌后战场抗战的评价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全民族抗战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取得了怎样的战绩,抗日根据地是如何壮大起来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台儿庄战役1.教师讲述:淞沪会战期间,日军入侵山西,企图占领太原。
1937年9月,日军向太原的重要门户——平型关进发,一场伏击战即将开始。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有关平型关大捷的叙述,了解其中的有效信息。
学生回答:时间——1937年9月;领导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长林彪;结果——经过一天的激战,将日军1000多人全歼。
3.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上述内容讨论平型关大捷的影响?学生回答:①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②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③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定和意志;④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声望。
4.教师过渡:中国共产党在积极领导抗战的同时,还积极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目标导学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1.教师展示:《抗日根据地示意图》,找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有哪些?学生回答:主要有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陕甘宁等抗日根据地。
教师强调: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2.教师讲述:为了巩固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根据地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打击日军,取得了巨大成就。
3.教师提问:人民游击战争有哪些特点?出现了哪些著名的战法?学生回答:人民游击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主力部队和地方基层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力量,组织了各方的力量。
主要有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
八上历史《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主要内容包括: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的形成;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和战斗;敌后战场的战略战术;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的形成过程,掌握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和战斗。
2. 理解敌后战场的战略战术,分析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敌后战场的战略战术,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敌后战场的形成过程,主要战役和战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的形势图,引导学生关注敌后战场。
2. 讲解新课(1)敌后战场的形成介绍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合作,敌后战场的形成过程。
(2)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和战斗详细讲解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敌后战场的重大战役和战斗。
(3)敌后战场的战略战术分析敌后战场的战略战术,如游击战、地道战等。
(4)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阐述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 实践情景引入创设情景:假设你是敌后战场的一名战士,请描述你参加的一次战斗。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本,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内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敌后战场的形成2. 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和战斗3. 敌后战场的战略战术4. 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你对敌后战场的认识。
2. 课后阅读:阅读相关历史资料,深入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事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于敌后战场的形成和主要战役战斗掌握较好,但对于战略战术的理解有一定难度,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敌后战场上的抗战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敌后战场抗战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英勇斗争的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抗日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敌后战场抗战的具体情况,以及抗战英雄的事迹,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敌后战场抗战的历史背景,感受抗战英雄的英勇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敌后战场抗战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英勇事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英勇斗争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敌后战场抗战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英勇事迹。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抗战英雄的英勇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视频资料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抗日战争时期的歌曲,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敌后战场抗战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英勇事迹。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敌后战场抗战英雄事迹,互相交流学习。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敌后战场抗战的历史意义。
5.讨论法:学生讨论敌后战场抗战对我国民族精神的影响,引导学生感受抗战英雄的英勇精神。
6.情感升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如何传承和发扬抗战英雄的英勇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7.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给予学生鼓励和评价。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平型关大捷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了解百团大战及其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的教学,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敌后战场的抗战,让学生了解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国家危难之时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难点: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烽火平型关》的图片,引导大家感受当时曲折的抗日斗争经历,展现中国人民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斗争中的悲壮与坚强。
从而导入本课学习(二)、讲授新课一、平型关大捷为什么会有平型关大捷?你知道其过程和影响吗?教师讲述:1937年9月,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占领太原。
日军板垣师团一部向平型关开进,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师长林彪的率领下,在平型关设伏,当日军1000多人进入伏击圈后,八路军经过近一天的激战,全歼日军。
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设计意图:师生围绕平型关大捷,层层推进,互相启发。
问题分三个展开,使学生思维不断拓宽和深化。
这样也就完成了本节课的智能层次目标,通过平型关大捷的分析,把思考的问题重新整合,从而让学生对意义有更深的认知。
)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1.为什么要建立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情况如何?建立后怎样进行抗战的?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1页内容,并讲述: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和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和苏南等根据地先后建立起来。
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广大群众为基础,组织各方力量,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根据各地不同地形特点,采取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不同的战法。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学目标】1知道平型关大捷及影响;知道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情况;知道百团大战的基本情况和历史影响;正确分敌后战场的抗战2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归纳,学会正确分析、归纳历史资料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通过合作交流学习,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3通过学习敌后战场的抗战,使学生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中的作用,明白抗击外来侵略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教学重难点】重点:平型关大捷的影响、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难点:百团大战以及对敌后战场抗战的评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材料:(共产党领导的抗战)发动全面游击与反击,战火遍及晋绥两省,牵制日军约四个师团之兵力,并使平汉铁路方面之日军始终未能越过黄河,对徐州会战及而后之武汉会战协力甚大。
—蒋纬国《国民革命战史第三部抗日御侮》(第三卷)教师:蒋纬国是蒋介石的次子,他的观点代表了国民党,为什么国民党会对共产党有如此高的评价?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会得到答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00页,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二)自主学习:一、平型关大捷1时间:_________年9月。
2交战双方:_________指挥的八路军一一五师和日军板垣师团一部。
3结果:歼灭日军1000多人。
4意义: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_________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抗战以来的第一个大捷)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1抗日根据地的建立:(1)全民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2)主要根据地: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等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起来。
(3)_________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2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与巩固(1)军事上: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
根据各地不同地形特点,采取地道战、_________、夜袭战、_________等战法打击日军(中共实行全面抗战路线)(2)政治上:建立抗日民主政权(3)经济上:实行_________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三、百团大战1背景: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_________”,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是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的第21课,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敌后战场上的抗战情况和英勇事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历程,认识抗日战争的艰苦性和伟大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对我国敌后战场有一定的了解。
但敌后战场抗战的具体情况和英勇事迹,以及抗日战争的艰苦性和伟大性,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深化。
此外,学生对于抗战英雄的事迹和品质,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感悟和传承。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历程,认识抗日战争的艰苦性和伟大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抗战英雄的事迹和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敌后战场的抗战历程和英勇事迹。
2.难点:抗日战争的艰苦性和伟大性,以及抗战英雄的事迹和品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历程。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抗日战争的艰苦性和伟大性,交流对抗战英雄事迹的认识和感悟。
3.案例分析:通过播放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敌后战场的艰苦环境和英勇斗争。
4.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从抗战英雄的事迹中,感悟他们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八年历史上册。
2.视频资料:敌后战场抗战的相关视频。
3.课件:敌后战场抗战的图片、图表等。
4.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敌后战场的抗战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历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分析抗日战争的艰苦性和伟大性。
八年级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主要内容包括:敌后战场的形成,敌后战场的作战方式,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以及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具体涉及教材第3节“敌后战场的形成与发展”和第4节“敌后战场的英勇抗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敌后战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认识到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2. 让学生掌握敌后战场的作战方式,理解游击战争的特点和意义。
3. 通过学习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敌后战场的作战方式和游击战争的特点。
教学重点:敌后战场的形成与发展,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挂图、黑板。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引出敌后战场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新课:(1)敌后战场的形成与发展:讲解日本侵华战争的背景,分析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不同角色,阐述敌后战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敌后战场的作战方式:介绍游击战争的特点,分析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的异同,强调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
3. 实践情景引入:设置一个情景,让学生扮演敌后战场的游击队员,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游击战争的特点。
4.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例题为例,讲解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敌后战场的作战方式和战役。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关于敌后战场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敌后战场的抗战》2. 内容:(1)敌后战场的形成与发展(2)敌后战场的作战方式(3)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4)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敌后战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分析敌后战场作战方式的特点。
(3)列举敌后战场的一个主要战役,并简要介绍该战役的经过和意义。
第21课敌后战场嘚抗战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平型关大捷与百团大战等史实,知道抗日根据地建立与发展情况。
能够对历史史实进行正确嘚理解和判断过程与方法识读相关地图,提高通过地图获取有效信息嘚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嘚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嘚优良传统【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教学难点:抗日根据地嘚建立和发展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链接歌曲——《保卫黄河》)日本侵略者嘚铁蹄在中华大地上肆意践踏,祖国山川为之变色。
回头遥望这场血与火交融嘚战争,依然会被抗日英烈深深感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1课:敌后战场嘚抗战。
了解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嘚中国军民,是如何为保家卫国而浴血奋战嘚。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平型关大捷1.教师讲述:淞沪会战期间,日军入侵山西,企图占领太原。
1937年9月,日军向太原嘚重要门户——平型关进发,一场伏击战即将开始。
2.教师引导:阅读教材中有关平型关大捷嘚叙述,了解其中嘚有效信息。
提示:时间——1937年9月;领导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长林彪;结果——经过一天嘚激战,将日军1000多人全歼。
3.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上述内容讨论平型关大捷嘚影响。
提示:①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嘚嘚第一个胜利;②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嘚神话;③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日嘚决定和意志;④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嘚地位和声望。
4.教师过渡:中国共产党在积极领导抗战嘚同时,还积极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目标导学二: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根据地嘚建立与发展1.教师引导:阅读教材中有关毛泽东《论持久战》嘚内容,提炼毛泽东关于中国抗日战争嘚观点。
提示:战争进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取嘚战争胜利嘚方式——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嘚战争胜利。
2.教师总结:毛泽东《论持久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嘚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嘚决心和信心。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案的伟大胜利。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
教学难点: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的基本状况。
【新课导入】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进入了全民族抗战时期,在这一时期里为了抵御日本侵略者的进攻,中国军队进行了一次次的顽强抵抗,上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基本情况,还记得有哪些主要的战役吗?(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那么共产党又是怎样领导人民抗战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抗日战场上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一些基本状况。
一、平型关大捷先用课件展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形势图》并提醒学生仔细阅读,重点注意华北日军的进攻方向。
教师提问:华北日军此时进攻的主要方向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向山西方向,在山西的中北部地区。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认识到日军这时进攻山西,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开赴前线并在平型关成功伏击日军,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取得全国抗战以来的第一个胜利。
总结归纳:组织学生通过列表,回答平型关大捷的知识点:战役名称时间地点中国军队意义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山西东北部平型关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全民族抗战以来第一个胜利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先用课件展示《地道战》的相关片段,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应内容,然后提问:(1)八路军、新四军建立了哪些抗日根据地?(2)敌后战场的总后方与指挥中枢是哪里?(3)敌后战场根据不同的地形特点采取了什么战法打击敌人?(4)中国共产党为巩固根据地实行了什么措施?首先讨论,然后让学生代表发言:(1)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等。
(结合相应的地图册)(2)延安。
(3)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
(4)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等。
教师过渡:日军以主要兵力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
共产党为了坚持抗战,组织了百团大战。
三、百团大战先利用课件展示《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分析讲述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的作用,通过提问使学生了解百团大战的背景,再结合教材知识让学生填表。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的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在敌后战场上的英勇抗战。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敌后战场抗战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英勇斗争的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的基本情况,对于本课的内容,他们可能已经知道一些著名的战役如百团大战,但对于敌后战场的整体情况以及抗战英雄的认识还不够全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情况,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背景、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英勇斗争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敌后战场的抗战背景、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情况,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敌后战场的艰苦环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案例教学法:以典型战役和英雄人物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敌后战场的抗战情况,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讨论教学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课件,准备教学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抗日战争的基本情况,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抗日战争时期的歌曲或视频,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敌后战场的抗战背景、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表格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敌后战场的抗战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的主题。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期间,我国敌后战场上的抗战情况和英勇事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敌后战场抗战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抗日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敌后战场抗战的具体情况、战役和英雄人物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敌后战场抗战的重要性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敌后战场抗战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历史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敌后战场抗战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2.难点:敌后战场抗战的意义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等,为学生营造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历史思维;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战役和英雄人物,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敌后战场抗战的情况。
六. 教学准备2.多媒体设备;3.图片资料;4.历史地图;5.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敌后战场抗战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2.学生分享课前预习的成果,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敌后战场抗战的相关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抗战情况;2.学生认真观察,记录重要信息。
操练(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敌后战场抗战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2.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平型关大捷与百团大战等史实,知道抗日根据地建立与发展情况。
能够对历史史实进行正确的理解和判断过程与方法识读相关地图,提高通过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教学难点: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链接歌曲——保卫黄河)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在中华大地上肆意践踏,祖国山川为之变色。
回头遥望这场血与火交融的战争,依然会被抗日英烈深深感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了解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的中国军民,是如何为保家卫国而浴血奋战的。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平型关大捷1.教师讲述:淞沪会战期间,日军入侵山西,企图占领太原。
1937年9月,日军向太原的重要门户——平型关进发,一场伏击战即将开始。
2.教师引导:阅读教材中有关平型关大捷的叙述,了解其中的有效信息。
提示:时间——1937年9月;领导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长林彪;结果——经过一天的激战,将日军1000多人全歼。
3.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上述内容讨论平型关大捷的影响。
提示:①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②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③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定和意志;④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声望。
4.教师过渡:中国共产党在积极领导抗战的同时,还积极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目标导学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1.教师展示:《抗日根据地示意图》,找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有哪些?提示:主要有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陕甘宁等抗日根据地。
2.教师强调: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3.材料展示:一个日军陆军上校悲叹道:“为什么,唉,为什么,在我们已经达到最初目的后,我们不迅速结束中国事变?我们被诱入内地,真是愚蠢……我们所得到的是不动产,而不是我们‘解放’的人民的普遍支持……我们越来越深地陷入了永无尽头的消耗的泥潭中了。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材,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敌后战场上的抗战情况。
本课内容涉及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的战斗,以及抗日根据地的建设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敌后战场抗战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抗日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敌后战场抗战的具体情况,以及抗日根据地的建设等方面,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知识,去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敌后战场抗战的经过,掌握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情况,认识敌后战场抗战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敌后战场抗战的经过,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情况。
2.难点:敌后战场抗战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了解敌后战场抗战的经过。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情况,共同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分析敌后战场抗战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敌后战场抗战的经过。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情况,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掌握知识。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几个典型的抗日根据地建设案例,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通过案例,深入理解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情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一次胜利──平型关大捷,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百团大战,及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情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导学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对所掌握资料进行有效整合的能力。
通过设置相关活动内容,培养学生合作、沟通能力。
通过教师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分析抗日战争敌后战场抗战取得的战绩及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抗击日本侵略者,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反压迫的巨大力量。
【教学重点】平型关大捷;抗日根据地建设;百团大战【教学难点】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情景导入一一五师集中隐蔽在平型关以东地区,从侧面伏击敌人的精锐部队板垣师团,一举歼灭日军一千多人,击毁汽车100多辆、大车200多辆,缴获火炮2门,弹药300箱,长短枪1 000多支,机枪数十挺,掷弹筒20多个,战马100余匹,以及大量的军用物资。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史称“平型关大捷”。
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击了日寇嚣张的气焰,驳斥了汉奸亲日派“抗战必亡”“战不如和”的谬论。
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
自主学习一、平型关大捷1.淞沪会战期间,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占领太原。
1937年9月,日军板垣师团一部向平型关开进。
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师长林彪率领下,在平型关一带隐蔽设伏,经过近一天的激战,将日军全部歼灭。
2.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1.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等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起来。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斗争的历史。
本课主要内容有:中共洛川会议、敌后战场的开辟、百团大战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历史,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对于敌后战场的抗战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背景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历史,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共洛川会议、敌后战场的开辟、百团大战等历史事件,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共洛川会议、敌后战场的开辟、百团大战等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PPT,准备教学视频等。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抗日战争背景,收集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抗日战争形势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抗日战争知识,引出本课内容:敌后战场的抗战。
2.呈现(15分钟)教师运用PPT展示中共洛川会议、敌后战场的开辟、百团大战等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历史。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为什么能够成为中流砥柱?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抗战的情况。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敌后战场的形成、敌后战场的抗战活动和敌后战场的胜利。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敌后战场抗战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果,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的基本情况,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战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敌后战场的具体情况,以及敌后战场抗战的重要性和意义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情况,感受敌后战场抗战的重要性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敌后战场的形成、抗战活动和胜利,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敌后战场抗战的重要性和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敌后战场的形成及其抗战活动。
2.敌后战场抗战的重要性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敌后战场的形成、抗战活动和胜利的基本情况。
2.合作讨论: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深入分析敌后战场抗战的重要性和意义。
3.史料分析:运用相关史料,引导学生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情况,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
2.史料:关于敌后战场抗战的图片、文字资料等。
3.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运用多媒体展示敌后战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敌后战场的形成及其抗战活动。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敌后战场的形成、抗战活动和胜利的基本情况。
教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讨论,深入分析敌后战场抗战的重要性和意义。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内容主旨】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连连受挫后,中国共产党以非凡的胆略和智慧深入敌后,创造性地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战争根据地,凝聚人民的力量,开展人民游击战争,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共同陷日寇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预示了中国全民族抗战必将取得胜利。
【教学目标】了解平型关大捷与百团大战等史实,知道抗日根据地建立与发展的情况,理解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地图、歌曲的识读与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从歌曲、照片等多种史料中发掘历史信息,解释历史现象。
感受中国人民为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感悟中国共产党人开辟敌后战场的胆略和智慧。
【教学重难点】重点: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难点:敌后战场的开辟是如何将敌人的后方变成了抗战的前线【教学过程】环节1:播放歌曲《到敌人后方去》(见资料附录1),指出创作的时间和地点。
以“正值日军进攻武汉之际,为什么要高唱‘到敌人后方去’呢?”设问,指导学生从歌词入手回顾1931—1937年的中国抗战局势。
结合地图演示,感知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严重的危机。
设计意图:以歌曲为载体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利用歌曲的标题、歌词内容,辅以地图,在时间和空间上明晰全面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与日军抗争的形势。
环节2:国难当头,国共两党共赴抗战前线。
借助地图《平型关战斗要图》和相关图片,讲述太原会战期间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的过程及成果。
通过对教科书文本的深入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平型关大捷的意义,点出要“到敌人后方去”的原因。
设计意图:了解平型关战役是国共两党在正面战场合作的一次重要战役,通过对战斗过程的描述,总结获胜的原因,理解中共到敌人后方去的必然性。
环节3:太原会战、徐州会战,中国军队受挫,形势严峻,千千万万的中国人走上了流亡之路。
介绍《到敌人后方去》的作词者赵启海从北平到南京再到武汉的流亡历程,折射时代背景和人物命运的关系。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师:(提问)(1)中国共产党对当时的抗战有什么认识?抗战胜利的关键是什么?对此,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什么措施?(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哪些抗日根据地?敌后抗日根据地如何开展抗日斗争?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在哪里?学生:(讨论、分析)(1)认为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存在失败的危险。
将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发展到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2)晋察冀、晋绥、晋冀豫、晋鲁豫、山东、苏南、皖东。
抗日根据地以主力部队和地方基干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组织各方力量,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创造了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打击日军。
延安。
2.抗日根据地的巩固 教师:(展示图片)教师: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哪些政策和措施?学生:在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开展大生产运动。
掌握知识,培养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 力。
三、百团大战教师:经过一年的发展,抗日根据地迅速壮大,有力地打击了日军在占领区的统治。
到1938年10月,武汉、广州失陷后,日本不得不基本停止对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对国民党则采取了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政策。
而把主要兵力放在了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上,因此,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的主战场。
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顽强抗战,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
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教师:(解读概念)囚笼政策:日军在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时,他们修筑了无数的碉堡、封锁墙和封锁沟,还利用铁路和公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和蚕食。
这就叫“囚笼”政策。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叙述百团大战的概况。
学生:①目的: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
②时间:1940年下半年。
③规模:100多个团。
④指挥员:彭德怀。
⑤目标: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
⑥特点: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对日军发动的一场大规模进攻。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
教学难点: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歌曲——《保卫黄河》)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在中华大地上肆意践踏,祖国山川为之变色。
回头遥望这场血与火交融的战争,依然会被抗日英烈深深感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了解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中国军民,是如何为保家卫国而浴血奋战的。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平型关大捷
1.教师讲述:淞沪会战期间,日军入侵山西,企图占领太原。
1937年9月,日军向太原的重要门户——平型关进发,一场伏击战即将开始。
2.教师引导:阅读教材中有关平型关大捷的叙述,了解其中的有效信息。
提示:时间——1937年9月;领导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长林彪;结果——经过一天的激战,将日军1000多人全歼。
3.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上述内容讨论平型关大捷的影响。
提示:①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②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③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定和意志;④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声望。
4.教师过渡:中国共产党在积极领导抗战的同时,还积极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目标导学二: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
发展
1.教师引导:阅读教材中有关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内容,提炼毛泽东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观点。
提示:战争进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取得战争胜利的方式——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战争胜利。
2.教师总结:毛泽东《论持久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3.教师过渡:其实毛泽东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
毛泽东多次强调:“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放手发动群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不断地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
4.教师提问:同学们思考一下,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基本策略是什么?(学生讨论)
提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力量挺进敌后,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5.教师强调: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6.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老电影《地雷战》
7.教师提问:看完影片,我们可以知道为巩固根据地,争取抗战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军事措施,那么除了军事措施,还有其他什么措施呢?有何影响?
提示:
目标导学三:百团大战
1.教师讲解:经过发展,抗日根据地迅速扩大,有力地打击了日军在占领区的统治。
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囚笼政策”,依托公路、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找出有关百团大战的相关信息。
3.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1940年百团大战
4.教师提问:请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一下百团大战的意义。
(学生讨论)
①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②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③百团大战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锻炼了军队;
④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⑤百团大战给国民政府消极抗日、妥协投降活动以沉重打击。
三、课堂总结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与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八路军取得了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同时积极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并积极巩固壮大,成为抗日战争后期的主战场。
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的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本课主要是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
在本课的教育教学中,主要围绕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的主题进行讲述,通过多种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的重要影响。
通过启发式教学、小组探究性学习等多种教育教学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其中,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通过问题的层次性的设置,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还有值得进一步提高的地
方,比如对历史史料的解读和运用、知识点之间的灵活过渡等,希望今后进一步加强这些方面的锻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