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盲眼及治疗初探
- 格式:ppt
- 大小:785.01 KB
- 文档页数:21
青盲病情说明指导书一、青盲概述青盲,中医病证,指视盘色淡,视力逐渐下降,甚至以失明为特征的内障眼病。
本病可从多种眼部疾病演变而来,亦可由其他全身性疾病或头眼部外伤引起。
本病与性别、年龄无关,可单眼或双眼发病。
常见于现代医学的视神经萎缩、下行性视神经萎缩、上行性视神经萎缩等。
英文名称:暂无资料。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少数病例与遗传有关。
发病部位:头部,眼。
常见症状:视盘色淡、视力下降、视野缺损。
主要病因:先天因素、眼部疾患、外伤、肿瘤压迫、全身性疾病、情绪因素。
检查项目:视野检查、视觉诱发电位检查、眼底检查、CT、MRI、基因检测。
重要提醒:本病无法自愈,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明确病因、证型,积极进行综合治疗。
临床分类:肝郁气滞证、肝肾不足证、气血两虚证、气血瘀滞证。
二、青盲的发病特点三、青盲的病因病因总述:本病既可由某些眼部疾患、外伤、肿瘤压迫等引起,也可因情志不畅、先天体质差、久病体弱等原因导致气血不足或阻滞,使眼部得不到充分的濡养,日久则会出现青盲。
基本病因:1、先天因素先天体质较差,肾精不足,不能转化为充足的气血,眼部得不到充分的濡养,日久出现青盲。
2、眼部疾患本病可从青风内障(青光眼)、视瞻昏渺(脉络膜、视网膜炎、慢性球后视神经炎)、高风内障(视网膜色素变性)等多种眼部疾病演变而来。
3、肿瘤压迫包括颅内肿瘤和眼部肿瘤。
4、外伤头眼部外伤通过损伤眼部经络,导致局部气滞血瘀,气血不通畅,无法濡养眼部,导致青盲。
5、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及某些遗传疾病等,这些慢性疾病不断耗损人体气血,气血不能充分濡养眼部,迁延不愈,日久可导致青盲。
6、情绪因素情绪压抑,肝气郁滞,肝气升发功能受影响,导致气血不能上行充分濡养眼部,出现高风内障、绿风内障、青风内障、络阻暴盲、目系暴盲等病,若不及时治疗或治疗错误,日久出现青盲。
治疗青盲验方1、青盲、雀目(按:青盲是外观正常,但不见物,雀目即夜盲)。
用决明一程式、地肤子五两,共研为末,加米汤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汤送下。
2、病后青盲(病不久者)。
用淫羊藿一两、淡豆鼓一百粒,水一碗半煎成一碗,一次服完。
3、青盲、雀目。
用苍术四两,淘米水浸一夜,切片焙干,研细,每服三钱。
另将药末包在猪肝中,扎好,和粟米同煮熟,用以熏眼。
临眼前,食肝饮汁。
又方:用苍术二两,淘米水浸过,焙干,捣碎为末,每服一钱。
另以羊肝一斤,切破,放入药末,扎好,以淘米水煮熟,冷定吃下。
4、再方。
用石决明一两(烧存性)、加苍术三两(去皮),共研为末。
每取三钱,放入切开的猪肝中,扎定,加水煎熟,乘热熏目,待转温后,食肝饮汁。
5、再方。
有蛤昨粉炒黄,研为末,加油蜡化和做成丸子,如皂角子大,放入猪腰子中,扎定,蒸吃。
一天吃一次。
6、青盲内障,用白羊肝一具、黄连一两、熟地黄二两,同捣匀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饭后稍久,茶送服七十丸。
一天服三次。
7、治青盲眼。
用真珠末一两、白蜜二合、鲤鱼胆二枚,和匀,煎过,滤取汁,频频点眼。
8、青盲的治疗便方。
取青桑叶焙干研细,煎汁乘热洗目,坚持必效。
有患此病二十年者,照此洗浴,双目复明。
又方:用桑灰煎汤洗眼,坚持有效。
9、各种目疾(雀目、赤目、青盲、内外障翳、风眼等)。
用空青(洗净)、胡黄连(洗)各二钱半,先取槐芽(天未明时乘露采得)适量,装于青竹筒内,悬挂起来,等候干燥。
干后研细,取一钱半,与空青、胡黄连共研为末,再加龙脑少许,收存备用。
病人每于睡前漱口后,仰头让人吹此药入两鼻内,随即安睡。
效果显著。
本验方摘录于《本草纲目》等中医典籍。
青盲(视神经萎缩)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5-94)。
(1)单眼或双眼视力逐渐下降,直至不辨人物,甚至不分明暗,而外眼轮廓无异常。
(2)眼底检查可见视神经乳头色淡或苍白,边界清楚或模糊。
(3)视野检查中心暗点和视野缺损。
(4)瞳孔直接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
(5)色觉减退先红后绿。
(6)VEP检查有助于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学校规划教材《眼科学》(葛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1)视力减退且不能矫正。
(2)色觉不同程度障碍。
(3)瞳孔对光反射减弱或有相对性传入瞳孔阻滞。
(4)眼底视乳头色泽变淡或苍白。
(5)有明确的视野缺损。
(6)电生理P100波峰潜时和/或振幅有明确异常。
以上(1)、(4)、(5)、(6)为诊断的必备条件。
根据临床不同表现,视神经萎缩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及上行性三种,该分类可提供病因诊断,在此供参考。
(二)证候诊断1.肝郁气滞证:视物模糊,视野中央区或某象限可有大片暗影遮挡,心烦郁闷,口苦胁痛,头晕目胀,舌红苔薄白,脉弦。
2.肝肾阴虚证:双眼昏蒙日久,渐至失明,口眼干涩,头晕耳鸣,腰酸肢软,烦热盗汗,男子遗精,大便干,舌红苔薄白,脉细。
3.气血两虚证:视力渐降,日久失明,面色无华,唇甲色淡,神疲乏力,懒言少语,心悸气短,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4.气滞血瘀证:视神经萎缩见于外伤或颅内手术后,头痛健忘,舌暗红有瘀点,脉细涩。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肝郁气滞证治法:疏肝理气推荐方药:逍遥散加减。
柴胡、白芍、当归、炒白术、茯苓、炒枳壳、青皮、丹参、川芎、菟丝子、枸杞、石菖蒲。
中成药:逍遥丸、丹栀逍遥丸。
2.肝肾阴虚证治法:补益肝肾推荐方药:明目地黄汤加减。
熟地黄、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柴胡、当归、五味子、枸杞、丹参、川芎、石菖蒲。
中成药:杞菊地黄丸、明目地黄丸等。
治疗青盲(内障性眼疾)临床经验析病机探古今医籍青盲系中医病名,现存文献中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主要是指黑睛与瞳神之气色、形态正常,逐渐出现视力下降,或视野缩小,甚至失明的慢性内障眼病。
廖品正认为本病多由青风内障、高风内障、暴盲等疾病演变而成。
临证强调要依据中医经典,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
《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认为因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若因脏虚风邪痰饮乘之,热则赤痛,无热但内生障,致腑脏血气不能荣于睛,出现外状不异,只不见物之症。
《证治准绳·杂病》言目之内外无障翳气色等病,但自不见者,是青盲病。
认为青盲“乃玄府幽邃之源郁遏,不得发此灵明耳”。
谓病因有二:一是神失,二是胆涩。
认为须问其为病之始,如果伤于七情则伤于神,伤于精血则损于胆,则不易治,若失神者则更难治疗。
廖品正在中医古籍相关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本病的病因病机是目中玄府闭塞不通,致使目视不明。
其病机表现有虚有实,虚者为先天禀赋不足,脾肾亏虚,气血不足,肝肾两亏,精虚血少,脏腑气血不能荣睛而致青盲;实者多为肝经火旺、肝郁气滞、湿热蕴脾,痰瘀阻络,气虚血瘀,或因头眼部外伤,目系受损,或因肿瘤压迫,目络不通,气血不能濡养于睛而致青盲。
重辨证立治法方药廖品正认为中医治疗首重辨证,故四诊合参并结合现代仪器检查进行辨证非常重要。
廖品正在临证中将青盲分为7种证型进行治疗:1、肾阳不足型,表现为眼外观如常,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视物渐渐昏矇不清,或眼前出现大片暗影遮挡,眼底检查可见视盘色淡,或苍白,边界清。
可兼见身冷形寒,面色白光白,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频数,男子阳痿遗精,女子带下清冷。
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或沉迟。
治宜温补肾阳、益精明目;方用桂附地黄丸加减。
2、脾肾气虚型,表现为眼外观如常,视物日渐昏矇不清,或自觉眼前有大片黑影遮挡,渐致失明,眼底检查可见视盘色淡,或苍白,边界清。
全身表现可见面色萎黄,短气食少,乏力体倦,大便稀溏;还可见眼睑无力,眼斜偏视或上胞下垂。
中医眼科如何诊治青光眼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其主要特征是眼压升高,导致视神经受损,视野逐渐缩小,严重者可致失明。
在中医眼科领域,对于青光眼的诊治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认为,青光眼的发生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经络不畅等密切相关。
肝开窍于目,肝肾同源,若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目失所养,则易发生青光眼。
此外,情志失调、劳倦过度、饮食不节等因素也可能导致青光眼的发生。
在诊断方面,中医眼科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进行判断。
望诊时,观察患者的眼部外观,包括眼珠的色泽、形态,以及眼周的气血情况。
闻诊主要是听患者的声音、呼吸等,以了解其整体的气血盛衰。
问诊则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如视力变化、眼痛、头痛的情况,以及日常的饮食、睡眠、情志等。
切诊包括切脉和触摸眼部,通过脉象的变化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触摸眼部则可了解眼压的大致情况。
中医治疗青光眼的方法多样,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和推拿按摩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眼科治疗青光眼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辨证论治。
对于肝肾不足型的青光眼患者,常用的中药有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菊花等,以滋补肝肾、明目。
对于肝郁气滞型的患者,可能会用到柴胡、白芍、枳壳、郁金等中药,以疏肝理气、解郁明目。
对于气血瘀滞型的患者,会使用丹参、赤芍、桃仁、红花等中药,以活血化瘀、通络明目。
针灸治疗青光眼也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针刺眼部周围的穴位,如睛明、攒竹、丝竹空、瞳子髎等,以及身体其他部位的穴位,如肝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等,来调节眼部的气血运行,改善眼压和视神经功能。
推拿按摩也是中医眼科常用的辅助治疗方法。
通过按摩眼部周围的肌肉和穴位,如用手指轻轻按摩眼眶周围,点按睛明、鱼腰、承泣等穴位,可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缓解眼部疲劳和紧张,有助于降低眼压。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中医还强调患者的日常调理。
在饮食方面,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吃一些具有清肝明目作用的食物,如枸杞、菊花、决明子等。
中医治疗青盲1例报道
李淑岩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
【年(卷),期】2011(009)008
【摘要】@@ 青盲是眼外观无异常,瞳神内无障翳气色而视力下降甚至盲无所见,也称青盲内障,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视神经萎缩.
【总页数】1页(P129-129)
【作者】李淑岩
【作者单位】吉林省吉林市华侨医院,吉林,吉林,132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6.7
【相关文献】
1.盲襻综合征的中医治疗 [J], 吴忠富;徐晓春
2.皮质盲的中医治疗概况 [J], 张存明
3.体育报道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以《新闻联播》南京青奥会报道为例 [J], 陆攀
4.气郁化火型小儿皮质盲中医治疗1例 [J], 李永芝; 刘国玲; 杜福生; 朱玉莲; 杨桦; 彭华
5.疫情报道助推防疫管理走向良性轨道——以“北青深一度”“硬核管理”系列报道为例 [J], 石爱华; 李佳楠; 李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针灸疗法有效治疗青盲中医针灸疗法有效治疗青盲青盲是指患眼外观无异常而视力逐渐下降,以致失明的眼病。
多由视瞻昏渺、高风雀目等瞳神疾病日久失治演变而来,亦可由温热病、头眼部外伤引起,为致盲率较高的一种眼病。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视神经萎缩。
凡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和视神经乳头炎、初网膜色素变性、青光眼等眼底病的后期所发的视神经萎缩,均可参照本节治疗。
【辩证治疗】1.肝郁气滞症状和体征双眼先后或同时发病,视物模糊,眼前阴影,中央有大片遮挡,日渐加重,首无所见,伴清志不舒、急躁易怒、郁闷胁痛、日苦等,舌红,答薄,脉弦。
眼底检查可见视乳头色谈或苍白。
多曾有目珠转动时牵拉痛和压病史。
证候分析肝气不舒,气机失调,气滞血瘀,神光不得发起,则目规不明、眼前阴影、眼底出现视神经萎缩的病变。
目系脉络不通,则目珠疼痛。
肝气流泄失调,则急躁易怒或郁闷。
肝脉不利,则胁痛脉弦。
气郁化火,则日苦、舌红。
治法流肝理气,通经活络。
以足厥阴肝经、眼部穴位为主。
处方承泣睛明球后风池大冲期门合谷随证配穴兼有胸满、腹胀者,加内关。
制灸方法针用泻法。
眼周穴位,直压火式进针,做捻针,不提话。
方义承泣、隋明、球后皆为局部选穴,旨在通调局部气血。
风地为足少阳与阳维之会穴,活络明目。
规门为肝之募穴,太冲为肝经原穴,配合谷开郁行洽,通络活血。
2.肝肾阴应症状和体征双眼昏蒙,眼前有黑影遮挡,视觉障碍,渐至失明,伴双眼干涩、头晕耳鸣、咽干额红、遗精腰酸,舌红,苔薄,脉细数。
眼底检查可见视现头包谈或苍白。
征候分析肝肾阴虚,精血减少,目失滋荣,故视物渐昏。
日久目系枯萎,神光熄灭,眼底则见树林经萎缩的改变。
全身症状及脉象,皆系肝肾阴盛之象。
治法滋补肝肾,填精明目。
以足少阴肾经、眼部穴位为主。
处方承让睛明球后肝俞肾俞光明大溪照海行间随证配穴眩晕甚者,加翳明、风池。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
方义承泣、睛明、球后疏调眼部气血。
肝俞、肾俞滋养肝肾。
配足少阳经络穴光明,肝经荣穴行间,有调肝明目之功。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解放后,党和毛主席十分重视祖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全国掀起整理和挖掘“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
诸多名医的经验和家传秘方也无私贡献出来。
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有些老中医的一句话,可以影响诸多医生的一生。
两例青盲眼的辨证施治经验介绍旅大中苏友谊医院中医科李寿山本文所报告之两例青盲眼,均为我院中西医共同观察之病例。
其中例一经西医确诊为视神经萎缩症,例二确诊为:(1)视网膜中心静脉血栓;(2)视网膜动脉硬化。
此二例均经运用中医之辨证施治方法而获复明,兹介绍出来,供同道参考,并希指正。
病例简介例一:王××,女,23岁,统计员,门诊号5212。
1954年2月开始视力减退,因其有近视故当时未加注意,至1955年2月,视力日渐衰减而影响工作,始引起注意,遂来我院眼科就诊。
诊断为视网膜炎,视力左0.1、右0.2,经治疗休息效果不显著,视力反而日趋下降为左0.05,右0.06,遂转院治疗,前后经两个医院会诊,最后确诊为视神经萎缩症,转回本院。
暗室检查:两眼视神经乳头境界清楚,视神经乳头呈灰白色,视网膜呈现萎缩,视力左0.05,右0.06,梅毒反应(一)。
查体:营养发育中等。
胸部对称,心肺无异常所见。
腹部平坦柔软,肝脾不大,无压痛。
四肢无异常所见,无神经病理反射。
诊断:视神经萎缩症。
于1955年7月5日转中医科,由中医治疗,西医定期检查。
中医病案(摘要)1955年7月5日初诊:望诊:面色青黄不华,舌苔白薄,两眼外观不红不肿,黑白球分明,瞳仁似无光泽。
闻诊:语言声怯,呼吸息匀,无呻吟声。
问诊:幼年体质较弱,成年时有腰痛,月经失调,近一年半来始则眼球干涩,渐则视力模糊,头眩耳鸣。
近半年来头眩腰痛加重,眼前放花如蝇翅状或放金星,已不能参加工作约半年。
胃纳正常,大便正常,小便白而数,眼前指数不能分清,有时夜寐不佳。
小儿青盲诊断详述*导读:小儿青盲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1)视觉完全丧失,光感丧失。
(2)强光照射或手指突然到达眼前时眼睑闭合反射丧失。
(3)对光反射与辐辏反射存在。
(4)视网膜结构正常,眼底无视神经萎缩。
(5)可伴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失认、记忆和定向力障碍等症状。
(6)脑电图睁闭眼反应消失,视动性眼震无反应。
(7)闪光ERG(视网膜电流图)正常,但视觉皮质诱发电位VEP检查异常。
皮质盲须与以下症状相鉴别。
1.癔病性盲、诈盲(1)皮质盲常存在可引起皮质盲的各种原发病,如脑血管病、外伤等。
癔病性盲常有精神创伤史。
诈盲者存在一定的心理动机。
(2)皮质盲常伴有其他器质性症状,而癔病性盲和诈盲往往存在其他神经功能性症状,且变化多端。
(3)用强光束突然照眼或用尖物假作刺眼动作,皮质盲无瞬目反射及躲避反应,而癔病性盲和诈盲常存在瞬目反射及躲避反应。
(4)皮质盲暗示或心理治疗无效,癔病性盲暗示或心理治疗有效。
(5)皮质性盲不能出现视动性眼震,而癔病性盲和诈盲视动性眼震存在。
(6)眼电生理检查(主要是视觉皮质诱发电位VEP):皮质性盲VEP 检查异常,而癔病性盲和诈盲VEP检查正常。
癔病盲、诈盲脑电图睁闭眼反应存在。
2.眼科疾病各种眼科疾病也可引起双眼视力丧失,包括角膜、视网膜、晶状体、玻璃体及视神经病变,如角膜炎、视网膜出血、白内障、视神经炎等疾病。
与皮质盲鉴别,具有以下特点。
(1)多为单眼视力障碍之后,再累及另一眼。
(2)视力减退程度不一,很少双眼视力同时丧失。
(3)多有眼病其他特征:如流泪、怕光等症状。
(4)眼科检查可发现异常。
(5)去除病因之后视力可有所改善。
(6)头颅CT大多正常。
3.急性球后视神经炎(1)皮质盲为双眼视力丧失,而急性球后视神经炎常为单眼盲,少数为双眼视力丧失。
(2)急性球后视神经炎常伴有眼球转动时疼痛、头痛和眼眶深部钝痛。
皮质盲无上述症状。
(3)皮质盲瞳孔正常,对光反应存在,而急性球后视神经炎瞳孔散大,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应消失。
青盲(视神经萎缩)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5-94)。
(1)单眼或双眼视力逐渐下降,直至不辨人物,甚至不分明暗,而外眼轮廓无异常。
(2)眼底检查可见视神经乳头色淡或苍白,边界清楚或模糊。
(3)视野检查中心暗点或视野缺损。
(4)瞳孔直接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
(5)色觉减退先红后绿。
(6)VEP检查有助于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学校规划教材《眼科学》(葛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1)视力减退且不能矫正。
(2)色觉不同程度障碍。
(3)瞳孔对光反射减弱或有相对性传入瞳孔阻滞(RAPD阳性)。
(4)眼底视乳头色泽变淡或苍白。
(5)有明确的视野缺损。
(6)电生理P100波峰潜时和/或振幅有明确异常。
以上⑴、⑷、⑸、⑹为诊断的必备条件。
根据临床不同表现,视神经萎缩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及上行性三种,该分类可提供病因诊断,在此供参考。
(二)证候诊断1.肝郁气滞证:视物模糊,视野中央区或某象限可有大片暗影遮挡;心烦郁闷,口苦胁痛,头晕目胀;舌红苔薄白,脉弦。
2.肝肾阴虚证:双眼昏矇日久,渐至失明,口眼干涩,头晕耳鸣,腰酸肢软,烦热盗汗,男子遗精,大便干;舌红苔薄白,脉细。
3.气血两虚证:视力渐降,日久失明,面色无华,唇甲色淡,神疲乏力,懒言少语,心悸气短;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4.气滞血瘀证:视神经萎缩见于外伤或颅内手术后,头痛健忘,舌暗红有瘀点,脉细涩。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肝郁气滞证治法:疏肝理气。
推荐方药:逍遥散加减。
柴胡、白芍、当归、炒白术、茯苓、炒枳壳、青皮、丹参、川芎、菟丝子、枸杞、石菖蒲。
中成药:逍遥丸、丹栀逍遥丸等。
2.肝肾阴虚证治法:补益肝肾。
推荐方药:明目地黄汤加减。
熟地黄、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柴胡、当归、五味子、枸杞、丹参、川芎、石菖蒲。
中成药:杞菊地黄丸、明目地黄丸等。
针灸治疗小儿青盲验案一则
安三杳
【期刊名称】《河北中医》
【年(卷),期】1986(000)001
【摘要】小儿青盲,西医名皮质盲。
主要特点为视力丧失,瞳孔反应存在和眼底正常。
多发生在小儿高烧昏迷、抽风之后。
患病后,不仅视力不易恢复,而且影响患儿智力
和身体发育,给患儿和家庭带来极大痛苦。
笔者采用针灸疗法治疗一例青盲患儿,疗
效满意,兹录于下。
【总页数】1页(P2)
【作者】安三杳
【作者单位】邢台市第一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6
【相关文献】
1.青盲的针灸治疗 [J], 赵宏范
2.针灸治疗青盲的古今对照研究 [J], 刘立公;顾杰;黄琴峰
3.针灸治疗小儿皮质盲11例 [J], 周安平;吴少华
4.泻青丸治疗小儿梦游症验案1则 [J], 张晓雪;魏小维;戎萍
5.金肖青治疗小儿外伤性面瘫验案 [J], 张广淞;金肖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视神经萎缩的患者。
一、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青盲(TCD编码:BYT090)。
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视神经萎缩(ICD-10编码:H47.2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5-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学校规划教材《眼科学》(葛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青盲(视神经萎缩)诊疗方案”。
青盲(视神经萎缩)临床常见证候:肝郁气滞证肝肾阴虚证气血两虚证气滞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青盲(视神经萎缩)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青盲(视神经萎缩)。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3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青盲(TCD编码:DYT090)和视神经萎缩(ICD-10编码:H47.202)的患者。
2.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1 —3.由颅内病变引起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视力检查(2)裂隙灯检查(3)眼压检查(4)眼底镜检查(5)视野(6)视觉诱发电位(6)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7)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8)血压、心电图、胸部X线片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部CT或MRI,视网膜电流图,基因检测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肝郁气滞证:疏肝理气。
(2)肝肾阴虚证:补益肝肾。
(3)气血两虚证:益气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