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1太阳和月球2
- 格式:docx
- 大小:18.53 KB
- 文档页数:4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5.地球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盖天说是中国古代人的一种直观感受;海面弯曲是古希腊人根据船只进出港时的现象作出的猜测;浑天说是张衡根据日月星辰的运动提出的一种抽象模型;而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变化提出的观点则是一个推论。
2.海边看到帆船回港,人们总是先看见船帆,后看见船身;而船离开岸边时,都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3.历史上第一位进行环球航行的是航海家麦哲伦。
麦哲伦从西班牙出发后始终朝着一个方向——西边航行,最终又回到了起点。
4.1961年,人类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航天员从太空看到了地球——一颗蓝色的星球。
像地球这样,自身不发光,围绕太阳运行,且质量足够大的天体,被称为行星。
地球表面有液态的水,温度适宜,是太阳系中目前已知唯一有生物,特别是有高级智慧生物的行星。
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自身也在自转。
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星球,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5.这是一幅地球的图片,是从太空拍摄的。
照片上白色部分可能是什么?蓝色部分可能是什么?咖啡色和绿色部分又可能是什么?请大家比较一下蓝色、咖啡色、绿色部分的面积哪个更大?白色部分可能是云层或冰川;蓝色部分可能是海洋;咖啡色部分可能是荒漠;绿色部分能是森林或草原。
其中,蓝色部分面积最大,因为海洋占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
6.地球陆地分为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洲大陆、南美洲大陆、大洋洲大陆、南极洲大陆等板块,亚欧板块的面积是最大的,最小的是大洋洲板块的大陆面积。
7.模拟帆船进港和出港的实验:实验方法:第1步,将实验演示仪的“海面”调整为平直状态,在桅杆顶部、桅杆中部和船身分别做上记号。
负责操作的学生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移动模型小船,负责观察的学生记录三个记号出现的先后顺序。
第2步,将实验演示仪的“海面”调整为弯曲状态,重复第一步。
实验现象:模型小船在平面上航行,无论是进港还是离港,都是同时看见帆船的全身,而模型小船在曲面上航行时,离港时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返港时,是先看见桅杆,后看见船身。
第2课时月球知识点 1 月球的概况1.月球是宇宙中的一个普通天体类型,月球属于( )A.恒星B.行星C.卫星D.流星2.月球表面白天温度可高达150 ℃以上,主要原因是( )A.月球上没有大气B.月球离太阳距离近C.月球的体积小D.月球的质量小3.2019·衢州2019年1月3日,我国“嫦娥四号”成功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月球是一颗行星B.月球表面有环形山C.月球表面有空气D.月球上昼夜温差小4.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口B.陨石撞击而形成的陨石坑C.雨水冲刷而形成的凹地D.月球表面隆起5.下列关于月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月球大小与太阳大小差不多B.月球本身能发出柔和的光C.月球是绕太阳运行的天然卫星D.月球靠反射太阳光而发光6.宇航员在月球上可能做到的是( )A.放风筝B.举起240 kg的杠铃C.植树造林D.开露天音乐会7.在月球上,天空的背景是黑色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在月球上白天也能看到满天星斗,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 2 人类对月球的探测8.航天员登上月球后,抬头仍能看到天上的太阳,其他周围的景象应是( )A.一片黑夜,能看见星星,但不闪烁B.一片黑夜,能看见星星,仍闪烁不定C.一片明亮,无法看见星星D.一片蓝色的天,能看见地球和星星9.下列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的时间先后顺序为( )①伽利略和他的望远镜②人类登上月球③无人月球探测飞行器④古人观月记录A.①②③④B.④①②③C.①④②③D.④①③②10.在月球上行走的宇航员,进行“太空行走”。
根据太空环境,在下列功能中宇航服应具备:①控制温度、湿度;②供给氧气;③与外界气体交换;④收集雨水;⑤无线通信;⑥控制气压、抗射线辐射( )A.③④⑤⑥B.①②⑤⑥C.①②③⑤D.②③④⑤11.2019年1月3日,中国研制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
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教材分析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单元设计意图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本单元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地球、月球、太阳及其运动规律,帮助学生认识“世界是物质的,组成世界的物质是变化的”这一科学思想。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月球和太阳属于太阳系中三类主要天体:行星、卫星和恒星。
这三类天体占太阳系全部质量的99%以上。
它们有规律的运动是太阳系天体运行的主要方式,也是地球上很多自然现象的根源,如日影长短和方向的变化、昼夜交替现象、四季轮回现象以及天气和气候的变化等。
对这三类天体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贯穿了整个人类自然探索史。
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形状、关注月相变化规律、观察并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发现并应用阳光下影长的变化规律,使学生意识到人类对天体的认识是逐步的、渐进的,对这些天体的认识会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而趋于全面。
学生通过观察太阳的运动及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总结出规律,结合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日晷和圭表等计时工具,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互动。
这些活动将进一步结构化学生对地球、月球、太阳的认知,拓展学生对地球形状探索史的认知、对月相变化规律的认知,同时将我国古代计时工具——日晷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推荐给学生。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读图、观察、讨论、建模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太阳、地球、月球的运动特征,知道与它们有关的一些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初步了解地球上大气、水、土壤、岩石的基本状况;初步认识大自然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各种自然资源和能源,以及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灾害。
知道野生世界是设计和制造出来的;意想到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快捷。
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
第一单元昼夜和四季1昼夜的形成一、填空。
1.日复一日,太阳( )升( )落;年复一年,季节不停( )。
我们不断地经历着昼夜的( ),经历着四季的( )。
2.日月星辰每天( )升( )落。
太阳升起就是( ),落下就( ),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
3.地球自转时围绕着一条假想的轴,人们称之为( )。
4.有些不容易直接观察到的现象,可以通过( )进行研究。
当不同的假设似乎都能成立的时候,应该改变一下研究的( )和( ),从更多更广的方面去思考。
5.很久以前,人们认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是由于太阳围绕地球转动发生的于是有人提出了"( )"6.16世纪初,波兰天文学家( )经过长期的观测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宇宙理论---“( )"。
他认为,处于宇宙中心的不是地球,地球和别的行星一道绕( )运转,只有( )绕地球运转7.地球像陀螺一样不停地绕着( )自转,自转的方向是( ),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 )小时。
8.昼夜交替现象是( )形成的9.地球是个不透明的( ),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朝向太阳的那面是( ),背对太阳的那面是( )。
地球( )围绕( )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二、选择1.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是( )形成的,A.地球是个球体B.地球自转C.地球公转D.地球与太阳的距离2.( )提出了“日心说”。
A.哥白尼B.伽利略C.牛顿D.亚里士多德3.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为( )。
A.约12 小时B.约24小时C.30天D.365 天4.(多选)下列现象中,( )是地球自转形成的。
A.树木春天发芽,秋天落叶B.昼夜交替C.太阳东升西落D.大雁南迁5.下列现象中,( )不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A.我们站的地方很平坦B.远看在大海航行的船只,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只C.发生月食的时候,地球的影子是圆形D.卫星航拍的地球照片三、判断。
1.太阳东升西落,地球上昼夜交替,是由于太阳绕地球转动产生的。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说课稿(新版共4课)一. 教材分析《地球、月球和太阳》是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主题。
这一单元共有4课,分别是《地球的结构》、《月球的奥秘》、《太阳的力量》和《人类对地球、月球和太阳的探索》。
本单元主要围绕地球、月球和太阳展开,通过探究它们的结构、特点和相互关系,使学生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于地球、月球和太阳的内部结构、特点和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知识仍然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教学手段和有趣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结构、特点和相互关系,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月球的盈亏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结构、特点和相互关系;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月球的盈亏等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地球、月球和太阳的内部结构及其形成原因;地球自转和公转、月球盈亏的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生动展示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月球和太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天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探究地球的结构: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模型,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如地壳、地幔、地核等。
3.探究月球的奥秘:让学生观察月球的图片,了解月球的表面特征,如环形山、平原等,并探讨月球的盈亏现象。
5.地球一、填空题1、自身不发光,围绕太阳运行,且质量足够大的天体,被称为_______。
2、1961年,人类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航天员从太空看到了地球这颗______色的星球。
3、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弧形阴影,推测地球是_____形的。
4、太阳系中目前已知唯有生物的行星是______。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2、天圆地方是古代印度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3、现代卫星拍摄的照片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4、地球的卫星照片上,蓝色部分是海洋。
()5、海面上驶来的船只先看到桅杆。
()6、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了人们对地球是球形的猜想。
()三、选择题,将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下列现象不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有( )A、日食现象B、麦哲伦率船队环绕地球航行一周C、海面上驶来的船只,先出现桅杆D、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地球照片2、如果你乘船出海,你会看到港口的灯塔( )A、整个突然从视野中消失B、从上到下依次从视野中消失C、从下到上依次从视野中消失D、塔顶和塔基同时从视野中消失3、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方法( )A、在海边看到远方驶来的帆船,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B、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环地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C、人造地球卫星拍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D、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当了月球,从月食的过程可以判断地球是球体4、在模拟帆船在球体和平面上航行实验时,观察者眼睛要()A. 俯视B. 平视C. 仰视5、古希腊学者()根据月食景象分析,地球是球体。
A. 亚里士多德B. 柏拉图C.张衡6、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先后过程是()A ①→③→②B ③→①→②C③→②→① D ②→③→①四、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印度人认为支撑世界的是站在巨龟上的大象,而巨龟又是站在蛇上的。
古埃及人认为高高的大山支撑着天空,而星星则从天上垂悬着。
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知识点复习整理归纳在平直海面状态下,人们先看到船帆,后看到船身;在弯曲海面状态下,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15.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什么区别?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心旋转,一天完成一周,是地球形成昼夜交替的基础;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年完成一周,是地球形成四季变化的基础。
16.什么是行星?地球为什么被称为行星?行星是指质量足够大、自身不发光、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
地球被称为行星,是因为它符合行星的定义,同时也是太阳系中最适合生命存在的行星之一。
17.什么是地球板块?地球板块有哪些?地球板块是指地球表面的大陆和海洋分别分布在若干个大块状的板块上,并在板块边界处发生相互碰撞、分离或滑动的现象。
地球板块包括亚欧大陆板块、非洲大陆板块、北美洲大陆板块、南美洲大陆板块、大洋洲大陆板块和南极洲大陆板块。
其中,亚欧大陆板块的面积最大,大洋洲大陆板块的面积最小。
1.地球与月球的差异地球表面有大气、土壤、岩石和自然水体,如海洋、河流、湖泊等;而月球表面没有大气,没有液态水,只有岩石和月壤。
月壤因热胀冷缩呈粉末状。
此外,地球表面有地壳结构和地质作用,因此有山地、平原、盆地等地形;而月球表面没有地质作用,大部分地形是由陨星撞击形成的。
2.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实验器材包括托盘、细沙、石子、泡沫球、手电筒等。
实验方法是在一个盘子里铺上约3厘米厚的细沙,从不同的高度和不同位置往沙盘里丢相同大小的石子,再从同一高度、不同位置丢大小不同的石子。
实验结论是月球上的环形山主要由陨石撞击形成的。
3.模拟月球公转观察“月相”的变化实验步骤是拉上窗帘,关上顶灯,打开台灯并放在教室中央。
手臂伸直,双手托住一只排球,球的位置比头稍高。
原地转动身体,让球一直保持在身体的前方。
观察球面受光的情形。
实验结论是月相之所以会产生,是由于日、地、月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发生变化。
月球本身不透明,其一半的面积总会处于被太阳照亮的状态。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1节太阳和月球【知识点分析】一.太阳1.特征: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它是一颗自己能发光和发热的气体星球。
太阳的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为60000C,中心温度高达1500万0C。
太阳的质量为地球的33万倍,体积为地球的130万倍,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
2.作用:太阳为地球表层和人类的活动提供最重要的能量,地球上的生物和太阳息息相关。
3.太阳的内部结构:太阳是一个由炽热气体组成的球体,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是太阳的大气层。
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可分为3层,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4.太阳活动:太阳表面经常发生变化,这些变化通称为太阳活动。
常见的太阳活动有太阳黑子、耀斑、日珥等。
(1)太阳黑子:人们把太阳光球层上的许多黑斑点称为太阳黑子,其实它是太阳表面由于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2)耀斑:太阳色球层上有时会出现一些突然增亮的斑块,叫做耀斑。
耀斑爆发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3)太阳活动周期: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约为11年。
黑子数最多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峰年;黑子数极少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谷年。
国际上规定从1755年起算的黑子周期为第1周,从2009年开始为第24周。
二.月球1.特征:月球的直径约为3476千米,大约是地球的3/11,太阳的1/400。
月球的体积很小,约为地球的1/49,质量只有地球的1/81。
月球和地球间的平均距离约为38.44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的1/400。
2.位置: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3.月陆月海环形山:月球表面明暗相间,亮区是高地,暗区是平原或盆地等低陷地带,分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平均高差为2~3千米。
月球表面最引人注目的是随处可见的环形山,即月坑。
这是一种环形降起的低洼地形。
月球的正面直径大于1千米的环形山有33000个以上。
研究表明,环形山主要是月球形成早期小天体频繁撞击月球的产物,也有一些是由月球上古老的火山爆发形成的。
《宇宙生命之谜》知识点汇总与同步练习知识点汇总一、读写组词谜mí(猜谜、灯谜、谜语)尚shàng(尚且、和尚、尚未)氧yǎng(氧气、缺氧、氧化)倾qīng(倾角、倾斜、倾倒)揭jiē(揭开、揭穿、揭发)斑bān(黑斑、斑点、斑白)燥zào(干燥、枯燥、口干舌燥)漠mò(沙漠、冷漠、漠不关心)磁cí(磁场、磁性、磁卡)御dǐ(抵御、防御、御寒)素sù(朴素、色素、素食)盗dào(强盗、海盗、盗取)培péi(培养、培育、栽培)二、多音字奔bēn (奔走)bèn (投奔)薄bó(单薄)báo(薄纸)着zhuó(着陆)zháo(着火)三、近义词猜测——推测发达——先进起源——发源提供——供给适合——适应足够——充足分析——解析决定——决心枯萎——干枯环绕——围绕抵御——抵抗探索——探究沧海一粟——九牛一毛四、反义词猜测——坚信发达——落后吸引——排斥紧密——疏远足够——缺乏相似——迥异相信——怀疑揭开——遮盖干燥——湿润稀薄——浓厚遥远——邻近五、理解词语发达:(事物)已有充分发展;(事业)兴盛。
沧海一粟:意为大海里的一粒谷子,借以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
起源:事物发生的根源。
能源:能够产生能量的物质,如燃料、水力、风力等。
枯萎:干枯萎缩。
稀薄:稀少,淡薄。
抵御:抵挡;抵抗。
造句:我们应当团结起来, 一致抵御外敌。
考察:细致深刻地观察。
六、句子解析1.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这个天体又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人们了解了生命起源的过程之后,认为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2.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宇宙之谜。
“一直”与第1自然段的“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相呼应,既写出了人们的执着,也表现了科学家们不畏艰险、坚持探索的科学精神。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4.13《太阳和月球》教学设计课题太阳和月球单元 4 学科科学年级 4教材分析《太阳和月球》是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第四单元第二课。
太阳、月球是我们最常见的天体。
它们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极其容易引起学生探究兴趣。
教材内容分两部分,一是认识太阳,二是认识月球。
两部分内容的活动设计基本一样。
首先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观察太阳和月球,在直观描述的基础上,查阅资料,详细了解太阳和月球基本知识,形成综合认识。
通过制作科普小报,进一步搜集资料,拓宽学生对太阳和月球的认识。
学习目标科学概念了解有关太阳和月球基本知识(如太阳大小、温度、太阳活动;月球大小、状况、环行山)。
科学思维能够正确观察太阳和月球,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
科学探索能运用观察、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进行研究,形成对太阳、月球的综合认识。
责任态度通过了解人类对太阳和月球的探索,激发学生对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找一找图片中的太阳和月球。
太阳、月球是我们最常见的天体。
它们是什么样的?指出图片中的太阳和月球太阳是圆的,月亮十五圆……诊测学生对太阳和月球所知多少讲授新课一、观察太阳1、太阳每天在地球上东升西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能直接观察太阳吗?2、古人在装满清水的盆中滴入一些墨汁,让墨汁在水中均匀散开,然后观察太阳在墨水中的投影。
古人为什么这样做?点拨:眼睛的晶状体会把太阳光聚焦到视网膜上,产生的很高的温度对眼睛的视网膜迅速造成伤害。
人类的眼睛只要直视太阳几秒,就可以造成永久伤害,甚至眼盲。
太阳刚升起或落山时可以直接观察,其余时间不能直接观察,因为阳光刺眼。
太阳的光线很强,是不能直接用眼睛直视观察的。
在墨汁水中观察减弱太阳光反射的强度,避免对眼睛造成伤害。
知道不能直接观察太阳了解古人观察太阳的方法了解直接观察太阳的危害3、想什么办法观察太阳,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呢?4、你观察到的太阳是什么样子的?二、认识太阳1、人们虽然同太阳几乎天天见面,但由于它时刻发射着刺眼的光芒,却很难看清它的真面目。
小学太阳和月球知识点总结太阳的知识点总结:一、太阳的位置1. 太阳是我们的星球的中心,地球是围绕太阳公转的,所以我们常常说太阳是我们的星球。
2. 在天文学上,太阳属于恒星类别,它的大小在整个星系中是非常普通的,距离地球约为1.5亿公里。
3. 由于太阳非常遥远,所以我们看到的太阳只是它的光线,而不是实际大小。
实际上,太阳的直径约为139万千米,是地球的109倍,质量约为地球的33万倍。
二、太阳的特点1. 太阳是地球上一切生物存在的重要基础,它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和光线。
2. 太阳是一个发光的球体,它照亮了整个星球,并提供了温暖的阳光。
3. 太阳表面的温度非常高,约为6000℃,而核心的温度更是惊人的1500万℃。
4. 太阳的能量是通过核聚变反应产生的,它会不断地释放能量,这就是我们所感受到的光和热。
三、太阳的活动1. 太阳是一个活跃的天体,它不停地释放粒子和磁场,这些粒子和磁场就构成了太阳风和太阳黑子等现象。
2. 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上的一种暗斑,它的数量和活动与太阳的活跃程度息息相关。
太阳黑子的出现和消失会影响地球的气候和电磁环境。
3. 太阳还会产生太阳耀斑,这是一种高能量的光和射线,对地球的电磁环境和通信设备都会产生影响。
四、太阳的作用1. 太阳是地球上一切生命存在的基础,它提供了光和能量,维持了地球上的生态平衡。
2. 太阳的能量可以被利用来发电、取暖和照明等,这对人类的生活和工作都非常重要。
3. 太阳还对地球的气候和季节有着重要的影响,它的活动会影响地球的温度和环境。
五、太阳的观察和保护1. 太阳活动是一个广阔的天文学领域,科学家们借助太阳望远镜和卫星观测等手段对太阳的活动进行了深入研究。
2. 由于太阳的辐射和粒子的流失会对地球的电磁环境产生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措施保护地球上的设备和人员。
3. 学习如何观察和了解太阳的活动是非常有益的,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天文学知识和保护地球的环境。
月球的知识点总结:一、月球的位置1. 月球是我们的星球上的一个天体,它是地球的卫星,围绕地球运转。
13.太阳和月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太阳的基本情况(2)理解太阳高度与太阳该度角[过程与方法](1)查阅资料,交流太阳的基本特点。
(2)通过小组测量,清楚表示太阳一天内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1)查阅资料能解决对科学知识的欲望。
(2)认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了解太阳的基本特点。
(2)学会测量有太阳高度角。
【教学难点】小组合作测量太阳高度角,探索一天内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当一缕清晨的阳光徐徐升起的时候,新的一天开始了;当一抹落日的余晖洒满大地的时候,新的一天结束了。
有关太阳的故事或传说你知道哪些?明确:在人类历史上,太阳一直是许多民族崇拜的对象。
中华民族把自己的祖先炎帝尊为太阳神。
而在古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则是宙斯的儿子。
中国古代有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什么故事。
讲授新课一、认识太阳1、这个既令人生畏又受人崇敬的星球,你对它了解多少呢?视频:燃烧的太阳明确:(1)太阳是恒星太阳是一颗自身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
天文学家把太阳这样的星球称为恒星。
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2)太阳温度表面温度约5700℃,内部温度可达1600万℃。
(3)太阳体积与质量太阳的体积相当于130万个地球那么大。
它的质量是地球质量的33万倍,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
2、拓展:知识卡片太阳的表面常常会出现黑色的斑点,这是由于太阳表面气流的温度较低,所以看起来是黑色的,人们叫它“太阳黑子”。
在日全食时,太阳的周围镶着一个红色的环圈,上面跳动着鲜红的火舌,这种火舌状物体就叫做日珥。
3、算一算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约为1.5亿千米,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30万千米/秒。
算算:此刻照在你身上的阳光是什么时候从太阳发出的?明确:阳光到地球需8分钟,但人一睁眼就能看到。
4、拓展:知识卡片1.5亿于米有多远假如乘坐速度为1000千米/时的飞机,要连续飞行17年;假如乘坐速度为40000千米/时的火箭,要连续飞行5个多月。
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5.地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地球是球形的。
[过程与方法](1)阅读资料了解人类探索地球的漫长历程。
(2)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对地球形状的猜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
(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教学难点】模拟实验对猜想的验证过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猜猜它是什么球?说它像球,不是球。
肚子里面啥都有,人物、动物和植物,全都生活在里头。
高山、森林处处见,江河、湖水向海流,天天围着太阳转。
明确:地球。
2、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你是怎么知道的?二、讲授新课一、对地球形状的认识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资料。
①最初,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像一口锅,倒扣在地上;地像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
②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发现,当帆船回港时,总是先看见船帆,后看见船身。
由此,人们认识到海面不是平的。
③我国汉代的张衡在他的浑天仪注》中写道:“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
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④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弧形阴影,推测地球是球形的。
2、思考你认为这些解释合理吗?二、验证合理性1、模拟实验1:小船进出港(1)实验器材:地球是球体演示仪、帆船、桌子(2)实验过程A同学让小船在地球是球体演示仪上模拟进出港航行,B同学观察,有什么发现。
(3)温馨提示B同学视线要与地球仪的顶端保持水平。
(4)实验现象进港: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
出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5)实验结论地球是球形。
2、模拟实验2:环球航行(1)观看视频(2)阅读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1519年9月30日,麦哲伦率领5条海船、234人从西班牙外港出发,向南航行,12月13日到达里约热内卢湾,1520年10月,麦哲伦率领船队进入一条海峡,经过一个月才走出,为了纪念麦哲伦的这次探航,后人把这条海峡命名“麦哲伦海峡”。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卷地球、月球与太阳(二)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面测量太阳高度图中,能正确表示太阳高度的是()。
A.A B.B C.C2.()年,人类发射了第一艘宇宙飞船。
A.1961B.1962C.19633.下列关于太阳和物体影子描述正确的是()。
A.永远在同一方向B.太阳位置高影子短C.照射不同侧面,影子的形状相同4.在完成《太阳钟》的前置作业:观察一天中早晨、中午和放学回家时的影子位置和长短变化。
除了铅笔,下列材料中最适合观察影子变化规律的是()。
A.大树B.小草C.短竹竿5.根据月相观察日记,可以发现两次满月大约间隔()。
A.15天B.30天C.60天6.这是一个()。
A.立式日晷B.地平日晷C.赤道日晷7.像地球这样,自身不发光,围绕太阳运行,质量足够大的天体,称为()。
A.恒星B.卫星C.行星8.月球的方位变化与月相的循环周期是()。
A.24小时B.半个月C.一个月9.用太阳光的影子计时的工具是()。
A.日晷B.钟表C.沙漏10.下图是宇航员在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由照片可知面积最大的是()。
A.海洋B.冰川C.荒漠11.下列关于太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①能够自己发光、发热①是一个固态星球①是一个气体星球①是银河系中唯一的恒星①是太阳系中唯一的恒星①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天体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①12.下列星体是地球的卫星,也是距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是()。
A.太阳B.火星C.月球二、填空题13.阳光照射到地面,光线与地面的夹角就是( )。
用它可以表示太阳的( )。
14.阳光照射到地面,阳光与地平面的夹角就是_______________,用其可以表示太阳的高度。
15.像地球这样,自身不发光,围绕太阳运行,且质量足够大的天体,被称为____________。
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教案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5地球教学目标1.知道人类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球形天体上,知道地球大小、海陆分布等基本信息。
2.阅读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科学史资料,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从简单直观的想象到根据经验、事实进行推测,最后通过实践证实的过程,体会随着经验和实践的深入,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
教学重点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教学难点将“地球是球形”的常识回溯到历史情境,让学生重新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各种关于地球的图片和视频。
学生分组材料:地球形状模拟器、模型小船、充气地球仪、气球、气筒、陆地板块贴纸、记录用的纸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本13页的小诗:太阳用灿烂的阳光。
描绘白天的画卷。
月亮用柔和的月光。
讲述夜晚的故事。
仰望苍穹的人啊。
从未停止过对它们的探寻与思考。
2.学生读一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里面提到了哪些事物?3.教师引导:大家知道我们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吗?学生答:地球。
教师问:大家知道,白天照亮地球,给地球送来光明和温暖的是什么吗?学生答:是太阳。
教师问:那同学们知道每天晚上给地球送来月光的是什么吗?学生答:是月亮。
4.教师引导:大家对我们生活的地球以及与地球密切相关的月球和太阳了解吗?又了解多少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讨地球、月球和太阳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
5.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我们生活的地球。
板书课题:5地球二、探索活动一:阅读资料,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1.同学们现在都知道,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是一个球体。
不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大家知道古人是怎么认识你做的吗?2.出示课本第14页的几幅图片,学生认真观察,并读一读相关的文字,相识我们人类的祖先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太阳和月球2》教案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备课人:莫美雅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过程与方法目标):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宇宙观,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分析能力,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取知识
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月球的太小,状况和环形山;知道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和对月球的探索
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以及中国的“嫦娥”工程实施情况,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了解月球活动对与地球环境的影响,了解到人类登月的意义,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
是在上学期学习了地球的相关内容后,对太阳系中天体的进一步探究。
为后面太阳和月亮等天体的相关知识打下了基础。
体现了教材编排的连续性与逻辑性,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他们思维活跃,活泼好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初步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学生抽象逻辑大部分处于起步阶段。
他们对探索自然界中的科学奥秘充满兴趣,好奇心强。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月球的大小、状况和环形山
教学难点:
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
【教学方法与教学准备】
教法:
本节课运用设置情境以及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融合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成学习目标。
问题导学法、讲授法和多媒体辅助法等
学法:
本节课指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交流讨论法
教学准备:
1、幻灯片
2、实验所需材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宇宙中,除了太阳外,月亮也是地球一个非常重要的近邻,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卫星。
也是离地球最近的的天体,我们以前一定听说过有关月亮的传说故事:如嫦娥奔月,吴刚砍树等,还有什么,请同学讲讲。
传说月球上有一棵树,树下有一只玉兔,那月球上到底使怎么样的呢?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已经踏上了月球,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月球的秘密
(用学生熟悉的事件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兴趣。
)
二.新课教学
板书:1、月球的概括:(1)是地球唯一的卫星.
请大家说说月球和地球比,会有哪些不一样?
学生回答。
师:为什么我们称月球是地球的近邻?月球离地球距离多远?
答:月球和地球间的平均距离均为38.443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的1/400。
师:38.443万千米到底是多远的距离,你们能想象一下吗?打个比方,假如地球和月球之间有一条笔直的公路,一个小孩以平时最快的速度从地球出发,步行到月球上去,在步行的过程中还没有时间吃饭、睡觉、休息。
大约需要9年的时间。
想一想:一架每小时能飞1000千米的飞机,从地球飞到月球要多少时间?
问:月球和太阳看上去的大小相似,实际上比太阳小得多。
那么,同太阳、地球相比,月球的直径、体积、质量方面有什么区别?
答:它的直径约为34764千米,太阳是它的400倍,比起太阳它的体积很小,约为地球的1/49,质量也只有地球的1/81
活动1:在黑板上画出直径为1厘米的圆代表地球,请一位学生画代表太阳(直径109厘米)和月球(直径0.25厘米)的圆
(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更好开动脑筋)
板书:(2)、表面形态
活动2:交流各位同学观察月球所绘制的月貌示意图,通过幻灯机展示学生作品供大家评价,教师肯定后选出最接近教科书的一幅作品作为“样品”,同时进行表彰,然后就学生亲手所绘制的作品,逐步设疑,进行探究学习。
出示月球表面的近照:
问:月球表面为何有明暗交错?
学生讨论后回答。
问:究竟月面的那些构造和明暗交错直接有关呢?
辅助:出示在月球上看地球的图片,让学生再一次回到远处感受月面“远景”。
归纳:月球表面百孔千疮,环形山是一种圆形低洼地带,被环形降起所包围,明亮的到),阴暗部分是的平原和低地(光线弱或光照不到),这些阴暗的低地曾被称为“海”和“洋”!所以自古人类会对月球有那么多的遐想。
(归纳:月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球是太阳照亮的月面,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只是太阳的反射光。
)
板书:a、月球的形状——球形
b、月球表面有明暗状况:明——山脉、高原;暗——平原、低地。
c、月球上有环形山。
问:月球上有生命吗?我们能不能就地迁居到月球上过正常生活?为什么?
出示月面景观漫画,让学生把在地球上的生活体验和月球比较,展开想象和讨论,然后交流。
图1:一个人可以轻而易举地跳过4米的高度,打破世界记录。
图2:月球上没有大气,昼夜温差特别大,白天温度达127摄氏度,夜晚温度则只有-183摄氏度。
图3: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声音无法传播,再美妙的音乐也无法享受。
图4:由于没有大气层的保护,宇宙间物体就直接地砸下来。
使月球表面布满大大小小的陨石坑——环形山。
环形山也可能是火山活动的产物。
归纳:月球上没有空气,无法传播声音,一片死寂,没有水,昼夜温差很大,重力变小,物体也变的很轻,也不可能有生命的存在。
月球上的“仙桃树”只是代表一种科学的落后,嫦娥奔月只是代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板书:(3)月球上没有大气、水和生命,引力小。
板书:2、探测月球
问:如果人要住到月球上去,可能吗?需要哪些条件支持?
师:人类很早就有登上月球、、翱游太空的遐想,1969年7月20日,人类终于第一次登上了月球。
阅读:《人类登月大事记》与《万户与古代火箭》,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讨论: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我国现在是否有必要发展登月技术?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它对地球的重要性仅次于太阳,能夜间照明.带来潮汐,月球上有的矿产资源,月球的探测对认识地球性质,太阳系的演化,开发宇宙资源有着特殊的意义,月球是人类探索宇宙的第一站. 我国正在开展的“嫦娥计划”登月技术对探索宇宙,开发宇宙空间资源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增强国力等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播放太阳和月球的影像资料(教示光盘),然后学生自主练习。
三.小结
月球是一个没有大气、水和生命的星球,因为没有大气的保护,所以月球表面温差大,表面都是环形山(即陨石坑),月球表面不能传递声音。
【作业】
完成作业本及《课时集训》4.1.2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太阳和月球
二、月球
1、月球的概括:
(1)是地球唯一的卫星.
(2)表面形态
a、月球的形状——球形
b、月球表面有明暗状况:明——山脉、高原;暗——平原、低地。
c、月球上有环形山。
(3)月球上没有大气、水和生命,引力小。
2、探测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