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发生在Q热流行期间贝氏科克斯体感染小鹿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2
2016资格考试微生物检验分章节复习(二十七)第二十七章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一、A11、下列哪一点为病毒与其他微生物(细菌、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等)的明显不同()。
A、病毒不含氨基糖酸B、病毒不含氨基酸C、病毒不含核酸D、病毒含氨基糖酸E、病毒只含核酸2、下列哪种细胞适合于乙脑病毒的分离和培养()。
A、C6/36细胞B、鸡胚细胞C、鸭胚细胞D、Hela细胞E、CER细胞3、检测到下列哪种抗体可确诊病毒引起的新生儿先天性感染()。
A、IgGB、IgMC、IgAD、IgDE、IgE4、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表明()。
A、急生肝炎初期B、慢性活动性肝炎C、乙肝恢复并产生免疫力D、既往乙肝病毒感染E、慢性迁延性肝炎5、埃博拉病毒致病性的差异主要取决于()。
A、血清型的不同B、病毒科的不同C、被感染者不同D、性别不同E、人种不同6、不能用于检查病毒的方法是()。
A、动物接种B、鸡胚尿囊接种C、鸡胚卵黄囊接种D、细胞培养E、人工培养基培养7、出血热病毒属于下列哪一种基因类型的病毒()。
A、负链RNAB、正链RNAC、分节段D、不分节段E、双链RNA8、噬菌体的核酸,最常见的是()。
A、双链环状DNAB、双链线状DNAC、单链环状DNAD、单链线状NAE、单链RNA9、呼吸道合胞病毒因在组织培养繁殖时能引起下列哪一种现象而定为现在的名称()。
A、细胞聚合B、细胞融合C、细胞核消失D、细胞界限不清E、细胞破裂10、下列哪种病毒不属于肝炎病毒()。
A、HCVB、HBVC、HEVD、HAVE、CMV11、对甲型肝炎早期有诊断价值的免疫球蛋白是()。
A、IgAB、IgGC、IgMD、IgEE、IgD12、登革休克综合征主要诊断依据不包括()。
A、出血B、休克C、肾脏损伤D、口唇发绀E、肌肉关节酸痛13、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经过下列()途径传播。
A、人畜途径B、血液途径C、破损皮肤D、粪-口途径E、性传播14、HIV造成免疫系统的多种功能发生缺陷的主要原因是下列哪一点()。
兽医传染病学网上作业题作业题(一)第一章、第二章•填空题1.依据病原体的种类和先后顺序可将感染分为()()()()2.国际兽医局规定的A类传染病有()()()()()()()()()()()()()()()3.家畜传染病发展的阶段包括()()()()4.动物传染病在流行过程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5.采取隔离封锁的基本原则()()()()•名词解释1.感染1.生物安全1.传染病1.检疫1.隔离1.自然疫源性疾病1.慢病毒感染1.紧急接种1.假定健康动物1.地方流行性•简答题1.简述造成动物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1.简述动物传染病不同的传播方式?1.实施动物检疫的主要内容?1.简述传染病在流行过程中表现出季节性的原因?1.什么是病原携带者?并简述其类别?•论述题1.试述造成疫苗免疫失败的原因?2、当发生国际兽医局规定的A类传染病时应采取哪些措施?作业题(二)第三章•填空题1.口蹄疫的七个血清主型有()()()()()()()。
2.大肠杆菌可引起猪的传染病有()()()()。
3.狂犬病的临床症状分为三期,即()()和()。
4.“疯牛病”又称()是由()引起的牛的一种传染性脑病,该病原还可以引起那些疾病()()()()。
5.写出下列疾病的病原,结核病的病原是()、AI的病原是()、猪水肿病的病原是()。
•名词解释1、“虎斑心”2、“珍珠病”3、传染性变态反应4、炭疽5、Q热6、钩端螺旋体病7、附红细胞体病8、莱姆病三、简答题1、简述牛结核病的变态反应诊断方法?2、简述布鲁氏菌病的防治措施?3、OIE判定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标准是什么?4、狂犬病的主要传播突进是什么?如何预防?四、论述题试述口蹄疫的流行病学?作业题(三)第四章猪的传染病一、填空题1、在猪的病毒性传染病中,可引起繁殖障碍性有:()、()()()()。
2、由病毒引起的猪的消化道重要传染病主要有:()()()()。
3、猪瘟是由()病毒引起的,该病毒属于()科()属,其野毒株独立差异很大,有强、()()()以及()之分。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登革病毒感染考点模拟考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单项选择题 下列哪型病毒引起的登革出血热最常见( )A .1型 B .2型 C .3型 D .4型 E .5型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单项选择题 引起登革热的病原体是( )A .螺旋体 B .病毒 C .细菌 D .衣原体 E .支原体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3、填空题 脑部受损的患者病理解剖可见_____灶性坏死出血、_____灶性出血,_____及______。
本题答案:蛛网膜下隙;脑实质;脑水肿;软化 本题解析:蛛网膜下隙;脑实质;脑水肿;软化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密----------------------------------封 ----------------------------------------------线----------------------4、填空题临床上登革出血热可分为____及____2型。
仅有出血者_____,同时有休克者为_____。
本题答案:较轻的登革出血热;较重的登革休克综合征;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本题解析:较轻的登革出血热;较重的登革休克综合征;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5、问答题张某,男,30岁,江西籍,因急起发热、头痛3天,于7月31日入院。
体温最高41℃,伴周身骨、肌肉及关节疼痛,食欲不振,恶心、但未呕吐,鼻出血1次,既往体健,无烟酒嗜好,近几年来在广东打工,昨日回老家休假,据说半月前某工友患类似疾病。
体检:体温38.5℃,脉搏10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10/70mmHg,急性病容,颜面潮红,双腋窝下和腹股沟可扪及蚕豆、板栗大小淋巴结多个,躯干、四肢可见麻疹样皮疹,稍有痒感,心肺(-),腹平坦,肝在右肋下1.5cm,质地软,轻微触痛,移动性浊音(-),克、布氏征阴性,巴氏征阴性。
实时荧光定量PCR同时快速检测4类致病性立克次体∗于永慧;焦俊;付梦姣;戴璐鹏;冯俊霞;胡雪媛;温博海;周冬生;熊小路【摘要】为了建立4类常见致病性立克次体的快速检测方法, 本研究根据斑疹伤寒群立克次体lgtD基因、斑点热群立克次体ompB基因、恙虫病东方体TSA56基因和贝氏柯克斯体23S rRN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 以克隆的基因片段作为DNA 模板, 建立4模块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方法, 用不同立克次体和细菌菌株核酸样本评价该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结果显示, 4个模块标准曲线的循环阈值( Ct) 与模板拷贝数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并且在检测相应的立克次体核酸样本时具有良好的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 适合于快速检测样本中微量立克次体DNA, 可用于临床实验室快速确诊立克次体疾病.%To establish a rapid detection method for four kinds of common pathogenic Rickettsia, the primers and probes we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sequences of lgtD gene of typhus group rickettsia, ompB gene of speckle-heat group rickettsia, Orientalis tsutsugamushi gene and 23S rRNA gene of Coxiella burnetii. Using the cloned gene fragment as DNA template, a four-module 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method was established. The specificity and sensitivity of the method were evaluated by nucleic acid samples of different rickettsia and bacterial strains. The cyclic threshold (Ct) of the standard curves of the four modules showed a good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the number of copies of the template, and had good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reproducibility in detecting the corresponding samples of Rickettsia nucleic acid. The newly established method was suitable for therapid detection of trace rickettsia DNA, and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use in rapid diagnosis of Rickettsia disease.【期刊名称】《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年(卷),期】2019(026)002【总页数】8页(P109-116)【关键词】立克次体; 荧光定量PCR; 同时检测【作者】于永慧;焦俊;付梦姣;戴璐鹏;冯俊霞;胡雪媛;温博海;周冬生;熊小路【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71;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71;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71;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71;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71;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71;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71;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71;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71【正文语种】中文立克次体(Rickettsias)是一大类专性真核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微生物,常呈多形性,革兰氏阴性。
甘肃南部部分地区Q热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罗芳;张芳;刘增加【摘要】为了解甘肃南部部分地区人群、媒介及宿主动物中Q热贝氏柯克斯体感染情况,采用布旗法和夹夜法分别采集蜱、野栖鼠标本,并收集当地居民及家畜血液标本.应用巢式PCR方法扩增蜱及野栖鼠标本中Q热立克次体,共检测6种蜱1 273只,其中若蜱1 126只,成蜱147只蜱标本,若蜱67组中有5组检测到Q热病原体DNA片段.成蜱中17只检测阳性;42只野栖鼠中2个鼠种3只检测阳性;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血清Q热抗体检测.共检测当地居民血清446份,抗体阳性29份;不同职业阳性率存在差异,以牧民的阳性率为最高.共检测家畜血液标本326份,其中牛56份,阳性5份;羊270份,阳性29份,无显著差别.饲养牛羊、牛羊不明原因流产、接生时保护措施3个因素与血清阳率有关,其中前两个因素为危险因素,后者为保护因素.【期刊名称】《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年(卷),期】2014(021)003【总页数】5页(P155-159)【关键词】立克次体;Q热;贝氏柯克斯体;分子流行病学【作者】罗芳;张芳;刘增加【作者单位】兰州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兰州730020;兰州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兰州730020;兰州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兰州730020【正文语种】中文Q热是由贝氏柯克斯体(Coxiella burnetii,C.b 俗称Q热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已报道的Q热疫区遍及全球各大洲几乎所有国家,成为当前分布最广的人畜共患病之一。
人类和动物对其普遍易感,可通过气溶胶广泛传播,一旦流行将难以控制,因此美国反恐怖组织将其列为生物战剂之一(Azad et al., 2003, 张丽娟,2007)。
贝氏柯克斯体可引起人类急、慢性Q 热,临床表现无特异性,60% 无任何症状( Karakousis et al.,2006) ,急性Q 热常表现为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常伴有肺炎、肝炎等。
贝氏柯克斯体外膜蛋白H(OmpH)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乔海燕;贾广乐;林祥梅;张映;廖娟红【摘要】本试验旨在构建贝氏柯克斯体外膜蛋白H(outer membrance protein H,OmpH)的重组表达载体并分析该蛋白的免疫原性,以贝氏柯克斯体九里株为模板,通过PCR方法扩增出含798 bp的贝氏柯克斯体的OmpH基因片段,并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QE-30,得到重组表达质粒pQE 30/OmpH.经IPTG诱导后,SDS-PAGE结果发现,该重组蛋白大小约为25 ku.Western blotting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所诱导产生的重组蛋白具有良好反应原性.【期刊名称】《中国畜牧兽医》【年(卷),期】2014(041)005【总页数】5页(P80-84)【关键词】贝氏柯克斯体;外膜蛋白H(OmpH);原核表达;免疫原性【作者】乔海燕;贾广乐;林祥梅;张映;廖娟红【作者单位】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121;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太谷030801;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121;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北京100121;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太谷 030801;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1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786Q热是由贝氏柯克斯体(Coxiella burnetii)引起的一种呈世界性分布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且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1950年,中国在四川发现1例病人血清中存在Q 热。
目前,在中国各地均有该病的存在和流行(陈溥言,2006)。
Q热的疫苗包括灭活疫苗、减毒疫苗、亚单位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
其中,由澳大利亚研制的Q热灭活疫苗(Q-Vax)是目前唯一被美国批准的用于人体的Q热疫苗,不论是在实验室还是在自然感染的情况下,都能有效地保护动物(小鼠、豚鼠、牛、羊、猴子)和人对贝氏柯克斯体的感染(Wagg等,2002)。
而贝氏柯克斯体为专性细胞内寄生菌,灭活疫苗制备都需要通过鸡胚培养大量繁殖并纯化贝氏柯克斯体,且需要在高等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内进行,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2021年第38卷第1期Q热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点及其防控张培培,王毓秀,孙翔翔(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山东青岛 266032)摘 要:Q热是由伯氏柯克斯体所致的人兽共患传染病。
本文根据Q热病原特征和流行特点,归纳、分析其传播影响因素,以期为Q热综合防控提供理论参考。
伯氏柯克斯体专性寄生于活细胞内,多在人或动物细胞质的特殊囊泡内繁殖。
Q热宿主谱广泛,其中家养反刍动物是人类Q热的主要传染源。
反刍动物感染后既可通过阴道分泌物、尿液、乳汁和粪便等排出病原,也能通过气溶胶传播给人类。
蜱虫是动物间最重要的Q热传播媒介,可通过吸血传播。
Q热几乎遍布全世界,但多发生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Q热流行受气候因素影响,温暖多风的春季是流行高发期。
目前,抗生素治疗、卫生消毒和疫苗接种是预防Q热的有效手段。
Q热分布广泛、感染性强,可继发多种动物及人类疾病,因此对其防控必须引起重视,应加强日常监测和特效药物研发,建立起有效的防控体系。
关键词:Q热;伯氏柯克斯体;流行病学;防控中图分类号:S8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44X(2021)01-0081-06DOI:10.3969/j.issn.1005-944X.2021.01.017Etiolog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Q Fever and Its Prevention and ControlZhang Peipei,Wang Yuxiu,Sun Xiangxiang(China Animal Health and Epidemiology Center,Qingdao,Shandong 266032,China)Abstract:Q fever is a kind of zoonotic infectious disease caused by Coxiella burnetii. For the purpose of providing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Q fever,the factors for its spreading we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according to its etiolog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oxiella burnetii parasitized in living cells and reproduced in special vesicles of cell cytoplasm of human or animals. The host spectrum of Q fever was extensive,in which,domestic ruminants were the main infectious source of human Q fever. The pathogens could be secreted along with vaginal secretions,urine,milk and feces of infected ruminants,and be spread to human via aerosols. Tick was the major vector of Q fever among animals and could spread the disease through sucking blood. Q fever was widely spread almost all the world,especially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regions;the prevalence of Q fever was affected by climate factors,especially in the warm and windy spring. At present,Q fever could be effectively prevented by application of antibiotics,hygiene disinfection and vaccination. Considering the wide distribution,strong infection and the result of leading to a variety of animal or human diseases,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Q fev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hrough strengthening daily monitoring and development of specific drugs,and an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Key words:Q fever;Coxiella burnetii;epidemiology;prevention and control收稿日期:2020-08-19 修回日期:2020-09-28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2017YFC1200504)通信作者:孙翔翔。
贝氏柯克斯体的分子致病机理研究进展王涛;宋立华【摘要】贝氏柯克斯体(Coxiella burnetii,简写为Cb)是一类重要的人兽共患细胞内寄生菌,在家畜中广泛感染,感染人可导致不明发热—俗称Q热,或伴有肺炎、心内膜炎、肝炎、脊髓炎等.在我国Q热是一类被忽视的烈性传染病,误诊漏诊众多.需要警惕的是该病有突发爆发的可能.以荷兰为例,自2007至2010年,超过4 000荷兰人感染了Q热.近年来国外的Q热研究进展很快,特别是新出现的Cb无细胞培养和遗传学操作方法促进了Cb的致病机理研究,为研制新型实用的Q热防治策略提供了机遇.本文简要综述了Cb与宿主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主要是脂多糖的免疫调节功能、囊泡发育机制及四型分泌系统的可能作用机理.【期刊名称】《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年(卷),期】2015(031)009【总页数】6页(P876-880,885)【关键词】Q热;贝氏柯克斯体;专性胞内寄生菌;人兽共患病【作者】王涛;宋立华【作者单位】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北京 100071;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北京 10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6贝氏柯克斯体(Coxiella burnetii,简写为Cb)是Q热的病原体,经典的生物战剂,传统上被称为Q热立克次体[1]。
Cb属γ变形菌纲,与军团菌属亲缘关系密切[2]。
按第二版《伯杰系统细菌学手册》,Cb归军团菌目、柯克斯体科、柯克斯体属。
Cb在自然界广泛分布,感染家畜如牛、羊等自然宿主主要导致流产,感染人主要导致自限性发热,伴有肺炎、心内膜炎、肝炎、脊髓炎等。
人类Q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临床类型,导致这两种临床型的Cb可能存在特定的基因差异。
Cb在特殊的囊泡(Coxiella-containing vacuole,简称CCV)内繁殖,有一个与衣原体类似的两相发育周期,其两种不同的结构形式,我们简称为小贝氏体(small cell variant,小细胞变异体——代谢活力弱的体外感染型)和大贝氏体(large cell variant,大细胞变异体——代谢活跃的体内增殖型)[3]。
其他主治系列-临床医学检验【代码:352】-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三)-立克次体[单选题]1.Q热的病原体是A.普氏立克次体B.莫氏立克次体C.恙虫病立克次体D.(江南博哥)贝纳柯克斯体E.汉赛巴尔通体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Q热的病原体是贝纳柯克斯体。
[单选题]2.下列有关立克次体的特点正确的是A.大多是人畜共患的病原体B.与节肢动物关系密切C.大小介于一般细菌和病毒之间D.转型活细胞内寄生E.以上都是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立克次体是一类微小的、大多数仅在细胞内繁殖的原核型微生物,大小介于一般细菌和病毒之间;是引起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埃立克体病等人畜共患的病原体;传播媒介大多为节肢动物。
故正确答案为E。
[单选题]3.患者,男性,28岁,农民,4天来发热、头晕、头痛、食欲减退。
体检:皮肤少量散在淡红色斑丘疹,脾肋下1cm,外一斐反应变形杆菌OX19凝集试验阳性。
本例的临床诊断可能为A.伤寒B.地方性斑疹伤寒C.恙虫病D.腺热E.猩红热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患者外一斐反应变形杆菌OX19凝集试验阳性,对诊断地方性斑疹伤寒有参考意义。
[单选题]4.流行性斑疹伤寒的流行与下列哪一项因素相对较弱()A.卫生环境改善B.人虱密切相关C.相对北方寒冷的冬季D.战争E.灾荒正确答案:A[单选题]5.做补体结合试验,下列哪一份血清效价可以诊断为立克次体感染()A.单份血清效价≥1:2时为阳性B.单份血清效价≥1:4为阳性C.单份血清效价≥1:8为阳性D.单份血清效价≥1:16时为阳性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补体结合试验是立克次体血清学试验中最常用的方法,抗体滴度达1:8即为阳性,但对立克次体病现症的诊断,必须恢复期滴度高于急性期4倍以上才有价值。
[单选题]6.可在巧克力平板上生长的立克次体为A.普氏立克次体B.莫氏立克次体C.Q热立克次体D.恙虫病立克次体E.汉赛巴通体正确答案:E[单选题]7.以上对巴尔通体描述错误的是A.营养要求苛刻,需氧杆菌B.可以在巧克力琼脂或活性炭一酵母浸液琼脂上生长C.可以引起猫抓病D.可以引起人类杆菌性血管瘤一杆菌性紫癜E.专性细胞内寄生,不能使用培养基培养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巴尔通体可以使用人工培养基培养。
病毒性疾病宠物源病毒性人兽共患病种类繁多,其特点是传播迅速、极易造成大流行。
这类疾病较难诊治,无特效疗法,只能对症治疗。
而且这类疾病预防较困难,致死率高,对人类的危害严重。
例如狂犬病、尼帕病毒病、流行性出血热(汉坦病毒引起)、淋巴细胞脉络丛脑炎等。
狂犬病病毒可经携带病毒的犬等咬伤、抓伤而感染人,国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犬,人狂犬病由病犬感染者占80% ~90%,发病率高,死亡率接近百分之百。
尼帕病毒是一新型人兽共患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患病或感染的动物而引起,能引起广泛的血管炎,感染者有发热、严重头痛、脑脊膜炎等症状,给人及动物带来严重的危害。
图1狂犬病毒寄生虫病宠物携带的寄生虫主要包括原虫、吸虫、线虫、绦虫等。
由于病原体的不同,其传播途径、寄生对象、发病症状等均不同。
例如接触宠物排泄物而感染的有弓形体病、弓蛔虫病、隐孢子虫病、贾第鞭毛虫病等。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发病的过程是寄主与虫体相互斗争的结果。
发病主要取决于侵入体内的寄生虫数量和毒力以及寄主的免疫力。
侵入的虫体数量愈多、毒力愈强,发病的机会就愈多,病情也较重。
寄主的抵抗力愈弱,感染后发病的机会就愈大,病情也愈重。
图2 线虫细菌性疾病宠物所携带的病原菌可通过粪便、污染的器物、与人体的直接接触而发生感染,并且可利用外界条件进行繁殖。
宠物源人兽共患病的细菌主要包括:引起肺炎和败血症的多杀性巴斯德氏杆菌、引起兔热病的土拉弗朗西斯菌、引起布病的布鲁氏杆菌、引起鼠疫的鼠疫耶尔森菌、引起败血症和胃肠炎的沙门氏菌、引起发热和胃肠疾病的弯曲杆菌等。
这些疾病大多通过直接接触宠物或被其抓伤、咬伤,接触其排泄物而感染,有一些也可通过蚊虫等叮咬而传播。
图3 多杀性巴斯德氏杆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病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是较病毒大、较细菌小的一种致病性微生物,在宠物体内寄生着多种此类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往往造成多种病症。
如犬埃立克体,主要侵害人和动物的各类白细胞和血小板引起埃立克体病;贝氏柯克斯立克次体(Q 热立克次体)会引起Q 热,造成人体发热、剧烈头痛、肌肉疼痛,可发生肺炎及胸膜炎;鹦鹉热衣原体会引起家畜、家禽和人的衣原体病,人感染后会出现发热和肺炎。
临床执业医师分类模拟题4A1型题1. 关于汉坦病毒,错误的是A.主要传染源为黑线姬鼠B.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C.主要症状为高热、出血和肾脏损伤D.病后免疫力短暂E.可使用灭活疫苗进行预防答案:D[考点] 汉坦病毒的致病性[解答] 汉坦病毒可引起流行性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和肺综合征,分别造成肾组织和肺组织的急性出血、坏死。
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2. 下列病毒中,能引起潜伏感染的是A.脊髓灰质炎病毒B.麻疹病毒C.狂犬病毒D.甲型肝炎病毒E.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答案:E[考点] 人类疱疹病毒与潜伏感染[解答] 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人类疱疹病毒都可引起潜伏感染。
3. 单纯疱疹病毒(HSV)1型主要潜伏部位是A.口唇皮肤与黏膜B.三叉神经节C.唾液腺D.骶神经节E.脊髓后根神经节答案:B[考点] 疱疹病毒的潜伏部位[解答] HSV-1潜伏于三叉神经节和颈上神经节,HSV-2潜伏于骶神经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
4.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靶细胞不包括A.单核巨噬细胞B.CD4 T细胞C.CD8 T细胞D.树突状细胞E.小神经胶质细胞答案:C[考点]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靶细胞[解答] CD4分子为HIV gp120的特异性受体,因此,HIV感染以Th细胞为主的带有CD4分子的细胞,包括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小神经胶质细胞。
5.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特点不包括A.潜伏期长达多年B.HIV引起AIDS的感染类型为慢性感染C.病毒可侵犯皮肤和神经等多个部位D.造成免疫系统严重损伤E.继发各种机会感染和肿瘤答案:B[考点]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特点[解答]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RNA基因组在反转录酶作用下,可形成RNA:DNA中间体,进一步形成双链DNA整合于细胞染色体,造成持续感染,引起AIDS的感染类型为慢发感染。
6. 确证HIV抗体初筛阳性者,常采用A.ELISA测定P24.抗原B.ELISA测定HIV抗体C.CD4细胞培养分离HIVD.Western blot测定HIV抗体E.OT试验检测免疫功能答案:D[考点] HIV感染的临床诊断[解答] 初步筛查主要采用ELISA检测患者体内的HIV抗体或P24抗原,或用PCR 查HIV的核酸。
贝氏柯克斯体重组膜蛋白抗原激活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王颖;王锡乐;吴德平;熊小路;尉雁;温博海【摘要】目的分析贝氏柯克斯体(Coxiella burnetii,Cb)膜蛋白抗原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的激活作用,筛选能有效激活DCs的蛋白抗原,探讨该蛋白抗原间接激活T细胞的作用.方法从健康成年人外周血中分离单核细胞,加入GM-CSF和IL-4体外培养单核细胞成未成熟DCs;分别用Cb的5种重组膜蛋白IcmO、EnhA、SecB、Lo1A、HspB刺激DCs;用流式细胞仪(fluorescence activatedcell sorter,FACS)检测刺激后DCs表面分子表达.结果 SecB刺激的DCs 表达CD83, CD86, CD80, CD54, CD58, 和 CD40水平显著高于其它4种蛋白;将SecB 激活DCs或SecB激活DCs培养上清刺激T淋巴细胞,FACS检测显示刺激后CD4+ 和CD8+ 细胞高水平表达的T淋巴细胞活化标志CD69以及细胞因子IFN-γ和TNF-α.结论 SecB膜蛋白抗原能有效激活DCs和它所激活DCs能够诱导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为贝氏柯克斯体潜在保护性抗原.【期刊名称】《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年(卷),期】2010(026)006【总页数】6页(P509-514)【关键词】贝氏柯克斯体;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细胞因子;流式细胞分析【作者】王颖;王锡乐;吴德平;熊小路;尉雁;温博海【作者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71;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71;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71;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71;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71;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6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广泛分布于脑以外的全身组织和脏器,数量较少,是人体内功能最强也是唯一能活化静息T细胞的抗原呈递细胞;有不成熟(immature dendritic cells,iDCs)和成熟(mature dendritic cells,mDCs)两个分化阶段。
荷兰狍在Q热流行期间对贝氏科克斯体的感染
在2007年于荷兰Q热感染人类,2009年达到顶峰。
流行病学特征于贝氏柯克斯体–感染奶山羊和奶牛绵羊的流性流产和分娩有关(1,2)。
然而,问题出现在是否贝氏科克斯体感染野生动物是引起人类Q热的另一原因。
贝氏柯克斯体具有广泛的宿主(3)。
但据我们所知,没有研究了发生在非荷兰本国动物(4)。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贝氏柯克斯体感染中野生的荷兰狍。
荷兰狍是贝氏科克斯体存在于野生反刍动物中的最普遍的物种。
额外研究目的是:1)分析感染特点、地区和引起动物死亡时间和更多感染信息,2) 确定贝氏柯克斯体株的基因型与家畜株的基因型,并且与本国动物和人基因型相比较。
包括在2008年1月到2010年5月在荷兰9到12个省中的安乐死的或者发现的死亡的79例狍样本,所有动物经历了尸检,组织样品冰冻直到检验。
组织测试是肺癌组(n = 46),
脾(N = 50),骨髓(N =50)(N = 74),肝脏,肾脏(N =75),可作为我们提取DNA使用DNeasy的血液和组织的试剂盒(QIAGEN公司,希尔登,德国)。
如(2)所描述的,应用双重定量PCR针对IS1111的一个元素和内部控制基因共同作用.。
组织相对于循环阈值(CT)值34(1/case)通过采用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对11个位点进行分型,结果与来自荷兰已知的MLVA相比较。
如(2,5)描述。
79例样品中18(23%)多(5/18,28%)或单(13/18,72%)的组织在贝氏柯克斯体DNA的PCR阳性结果。
平均CT值是36.30(范围32.07-39.47),在29个狍样品中所有5种组织都进行了检测,没有单个组织比感染贝氏科克斯体阳性率更高(χ2 = 1.07, df = 4, p = 0.9)或者Ct值更低(单因素方差分析,P = 0.58 )。
这些结果表明,检测多种组织可以提高检出率。
没有观察具体的性别,年龄,或对健康的影响,48只公鹿其中10只(21%)阳性和30只母鹿中8(27%)只阳性相比较(1 个遗漏数据; χ2 = 0.35, df = 1, p = 0.55).50只大于一岁年龄的鹿,15(30%)只呈阳性,和一岁以下13只中的2(15%)只相比较(16个遗漏数据,精确检测p = 0.49)。
尸检发现各种贝氏科克斯死呈阳性的鹿。
贝氏科克斯体经常发生在所研究的省(6/9 66%)并且研究了3年。
观察到在2010年发现比2008年(2/18, 11%)和2009年(3/31, 10%) (χ2 = 11.62, df = 2, p < 0.01).更多的贝氏科克斯体呈阳性的鹿(13/30, 43%)。
这项结果表示可能是2010年的样品出现偏差或者是在空间或时间的暂时聚集。
在鹿体内发现的遗传物质可能是已经感染过的或者是持续性感染(6)。
即使,在任何季节都会发病,这些发生在3月4月6月的更像是持续感染(多重感染组织、Ct值<36,n=4)。
狍在妊娠后期和分娩期感染Q热的可能性更高(7、8)。
而且,野生动物得Q热有其自身的循环周期(4,9)。
然而,在2007-2010年(1)人类感染病例中,传染模式也包括从家畜传播给人类。
两个春季发病动物的样品组织Ct值<34.这些菌株的MLVA基因型产生部分基因型(如图)。
相比较那些在2007-2010年国内奶制品或人类的身上分离出的菌株,从狍身上分离的这两个菌株与主要的山羊和绵羊源性参与Q热流行株(基因型CbNL01[2]),并从其他菌株(决定性的CbN108;图)分离到的不同。
我们研究证实,贝氏科克斯体感染通常发生在荷兰的野生狍。
对同性别年龄组未特异性保护的狍进行检测,同时对不同省份及不同年分进行检测贝氏科克斯
体,此本高发季节是春季和初夏。
通过PCR检测遗传物质并不意味着总是检测细菌可感染性的可行的方法(6)。
然而,因为贝氏柯克斯体的感染剂量低(10),我们的研究结果支持预防性卫生措施(4)处理狍时尽量减少人畜共患病的风险。
在荷兰的Q热疫情涉及的主要两种MLVT型菌株并没有为本国人畜传染而提供证据。
为充分了解Q热在野生动物中的循环和与本国动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更多的试验。
如图,此进化树为从荷兰的山羊、人类和狍的样本分离的贝氏科克斯体的基因,显示重复位点编码,开放为点表示丢失数据。
一只成年雌性狍1于2010年3月30日发现死于弗里斯兰省,幼年雌性狍2于2010年4月6日死于乌得勒支省的交通意外。
已说明山羊和人类的基因样品(2)。
比例尺与基因相关,人样品1,QKP 1;人样品2,QKP 2;NM,9英里参考菌株;MS,小卫星。
致谢
在此感谢Natashja Beusekom-Buijs, Zorica Zivkovic, Ruby Wagensveld-van den Dikkenberg, Louis van den Boom, 和 Rob Buijs工作的支持,和阿尔伯特·德波尔所制作的进化树,本研究得到了荷兰事物、农业和创新经济部、荷兰卫生,福利部和体育和兽医药学院,乌得勒支大学的经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