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节水灌溉,农业]浅谈灌区农业节水灌溉技术
- 格式:docx
- 大小:7.05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农业水利灌溉作为水资源利用的重要领域,对于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为了有效利用水资源,保障农业生产,需要不断探索和推广先进的农业水利灌溉模式和节水技术措施。
一、农业水利灌溉模式1、传统灌溉模式传统灌溉模式主要使用雨水、地下水和水库水等,但由于传统灌溉技术落后,很难实现科学化、节水化灌溉,造成了很大浪费和损失。
2、现代化灌溉模式现代化灌溉模式是指利用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对农田进行科学、精准、经济的灌溉,以更好地保障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目前,我国主要推广四种现代化灌溉模式:(1)滴灌模式滴灌模式是指通过在植物根部或树冠区域附近设置滴灌器,使水源以微型水流方式直接滴入树冠或根系。
此种模式具有省水、增产、优质的特点。
喷灌模式是指通过高压水管、喷孔和喷头等进行喷灌。
此种模式具有覆盖面积广、配合施肥、防治病虫害等优点。
微灌模式是指通过喷淋、滴灌、微孔灌等方式进行节水和高效灌溉。
此种模式节水量大、减少水源浪费。
智慧灌溉模式是指通过数字化技术等手段,将灌溉过程自动化、智能化,实现自动水力选择、自动调节水流速度、自动保持土壤湿度等功能,便于灌溉水利设备的运维管理。
此种模式不仅高效而且减少了人力资源浪费。
二、农业节水技术措施1、土壤改良采用土壤改良技术可以提高土壤渗透性和保水性,可以减少灌溉水量。
如采用翻转深松和增加有机质,可以改善土壤质地和透水性,可减少浪费的灌溉水量。
2、选择引水设施的灌溉时间正确选择灌溉时间可以避免浪费水资源。
在农业生产实践中,选择雨量少的季节进行灌溉,可以避免雨水被浪费。
此外,选择早晚间作为灌溉时间,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提高水分利用率。
3、盖膜技术盖膜技术不仅可以减少水分蒸发,还可以控制土壤温度和湿度,增加生产效益。
同时,盖膜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具有较好的环保性。
浅析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是比传统的灌溉技术明显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的灌水方法,我国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历史几乎与我国近代灌溉的历史一样长,因为只要灌溉就应当考虑节水,现在我国采用过的和正在研究或推广使用的节水灌溉技术有数十种之多,各种技术都各有利弊,各有不同的适用条件,只不过有些技术成熟一些,有些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有些技术优点更多些,适用范围更广些,而有些技术稍逊而已。
标签: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多种多样,每一种技术都有一定的适用条件.所以要选择合适的节水灌溉技术,我们在开展节水灌溉工作中,一定要因地制宜地选择使用一种或几种方法同时使用,其目的是节水,只要是有效的节水灌溉技术,就要根据当地条件积极地采用,以下本文对每种灌溉技术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一、概述农田水利工程的节水灌溉,是在分析传统灌溉技术的基础上,然后进行创新,能够更好地节约水资源,能够对农作物的类型进行分析,分析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水的阶段,从而实现水资源的最大化的利用。
在确保农产品能够正常生产的前提下,运用各类技术,在灌溉的过程中采用实时的灌溉方法,节约水资源,从而使农民也能够减少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支出,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
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的相关技术不仅仅是在单位面积上减少灌溉的量,而是运用节水灌溉技术,让农作物尽量使用降水,然后设计微喷的方式,让水资源能够大量的浸润到土地中,通过调水的方式,将那些水资源匮乏的区域进行水资源的补给,通过建立制度,加强对水资源使用的管理,从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我国的农业生产还是占很大的比重的,但是,水资源的不足制约了农业的生产,在很多农业生产的区域,都出现了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农作物不能得到良好的灌溉。
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使用,能够使农作物得到充分地灌溉,而且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二、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1、播种时节水灌溉技术。
以小麦为例,在播种时要看土壤的墒情情况,一般是每年的10月播种,在秋收完成后如果是下了秋雨,土地墒情情况良好,很适宜播种,农民们就可以直接旋耕播种了;如果天气干燥,雨水较少,土壤墒情不足,就要浇小水灌溉,然后再播种。
浅谈节水灌溉——节水灌溉的方法和措施引言节水灌溉是目前全球面临的一个共同挑战,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方式,节水灌溉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农业水资源利用量占全球用水总量的70%,如何保证农业用水量的可控性和可持续性是当下所有国家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人们不断探索并改进节水灌溉的方法和措施。
节水灌溉的方法1.土壤改良。
通过营养与农药的淋洗、根系拔起、直接表面施甚至整地,将土壤结构逐渐松散,水分渗透性良好,提高土壤水分的持久性和可利用性。
2.种植适性作物。
选择适于当地环境的耐旱、节水型作物,例如:小麦、高粱和柑橘等。
避免过度种植蔬菜等高水耗作物。
3.灌溉技术的创新。
采用滴灌、喷灌等技术来灌溉,能够大幅度减少水的浪费。
采取井上垂直喷淋的喷头,能够将喷头和土壤之间的空气进行充分利用,提高喷灌效率。
4.科技的应用。
利用先进的遥感技术,对作物覆盖面积、及时性和灌溉量进行监测。
同时,通过自动控制、数据处理和可视化监控等手段,优化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节水灌溉的措施1.加强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
通过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调整灌溉制度及能源补贴政策,减缓地下水资源的消耗,提高水利设施的利用效率。
2.推广生态农业。
保持自然平衡,提高生态系统的水分保持能力,可逐步减少对外界的水源需求。
3.建设并完善节水设施。
对于灌溉渠道的加强、耗水降噪、节水喷头、滴灌等零距离灌溉设备的安装,对节省用水量和降低农业灌溉成本都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在新的节水灌溉模式下,合理使用水资源和高效利用农田可能成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步。
对于节水灌溉方案的推广和落实,社会、政府、农民等各方面都需要共同努力。
只有大家共同努力,使用清洁、可再生的水资源,才能创造可持续的农业生产。
浅谈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摘要]:近年来,我国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非常重视,大力发展节水灌溉,节水灌溉工程正在全国各地陆续建设并投入使用。
目前已经成熟的节水灌溉技术主要有喷灌、滴灌、渗灌和管灌等。
本文主要对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的选择、标准、设备等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农业灌溉节水技术中图分类号:tv212.5+4 文献标识码:tv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26-0249-01一、引言节水灌溉是充分有效地利用灌溉水和自然降水,根本目的是通过采用水利、农业、管理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水从水源通过输水、配水、灌水直至作物耗水过程中的损失,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耗水量的作物产量和产值。
广义的节水灌溉内涵包含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输配水系统的节水、田间灌溉过程的节水、用水管理节水以及农业节水增产技术措施五个方面。
鉴于我国水资源日益短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有关部门早在20 世纪50 年代就开始进行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按现阶段节水灌溉标准计算,我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已达2 亿(亩),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选择节水灌溉技术措施目前可供选择的节水灌溉技术有很多种,但都有一定的适宜范围,必须因地制宜,作好调查研究,进行充分论证和多方案比较,特别要考虑我国农村土地承包延长30 年不变的国情,选择最适合本地发展的节水灌溉技术措施。
如经济实力强、灌溉水源特缺的地区宜发展喷灌或微灌;如经济实力弱,则可考虑采取简易的田间节水灌溉技术,即平整土地、划小畦块、细流沟灌和隔沟沟灌、坐水点种等,或采用节水灌溉制度;如灌溉经济作物、果树、蔬菜等产值高的作物,可考虑采用喷灌或微灌;如灌溉大田作物宜选择渠道防渗或低压管道输水;如连片种植、又实行规模经营管理的,可考虑采用喷灌;如高扬程灌区节水即节能,宜选择喷灌或微灌等等。
切忌主观盲目,互相攀比,不按经济规律办事,不考虑本身条件,一味追求高新技术,造成不良后果。
当前,各地在建设节水灌溉工程中已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不按科学和经济规律办事,行政干预较多,不根据需要和可能,不充分征求农民意见,沿国道成线、成片修建高标准节水灌溉工程;搞“花架子”,在节水灌溉工程区内的高产地上修柏油路、路上搭建葡萄架,发展所谓旅游农业;有的节水灌溉工程本已修建有高标准的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又在上面重复修建喷灌工程,上级参观时开喷灌,作物需灌水时再改用管灌等等。
灌区农田节水措施概述随着全球水资源日益紧张,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成为各行各业的紧迫任务。
农业作为水资源的主要消耗者之一,也亟需采取节水措施。
灌区农田节水措施是指在农业水利灌区中采取的一系列技术和管理措施,旨在最大程度地减少灌溉水的浪费和损失,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实现农田的持续发展和高效利用。
传统灌溉方式的不足传统的农田灌溉方式往往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水资源浪费:传统灌溉方式中,由于无法准确判断植物需水量以及误差累积,导致很大一部分水资源被浪费。
2.土地退化:长时间过度灌溉,会导致土壤盐碱化、淤积等问题,严重影响农田生产环境。
3.能源消耗:传统灌溉方式中,通常需要大量消耗能源,如水泵运行、管道输水等,增加了能源成本和环境压力。
4.经济效益低下:水资源浪费和土地退化等问题都会导致农田产量下降,从而直接影响农田经济效益。
因此,为了应对水资源紧张和农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各地灌区纷纷采取了一系列的农田节水措施。
灌区农田节水措施精准灌溉技术精准灌溉技术是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结合植物需水规律和土壤水分特性,通过监测和控制系统对农田进行精确的灌溉操作。
精准灌溉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土壤水分监测:通过在农田中布设土壤水分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水分含量,根据监测数据调整灌溉量,避免过度或不足灌溉。
•植物需水量测算:利用气象站数据、植物生长模型等,计算预测植物的需水量,以此指导灌溉。
•智能灌溉控制器:根据土壤水分监测数据和植物需水量测算结果,自动控制灌溉设备的开关和运行时间,实现精确灌溉。
•滴灌和喷灌技术:相较于传统的洪灌方式,滴灌和喷灌技术能够将水直接输送到植物根部,减少水分蒸发和流失,提高灌溉效率。
高效水肥一体化技术高效水肥一体化技术是指利用科学的水肥调控手段,实现灌溉和施肥的协同作用,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减少水肥的浪费。
具体措施包括:•定量施肥:根据作物需肥量和土壤肥力状况,科学确定合理的施肥量,避免过量施肥导致水肥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浅谈农业水利灌溉中节水的有效措施1、节水灌溉和节水灌溉技术的概述节水灌溉,简单的来讲就是指采用先进的农业节水技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的生产率。
换言之,节水灌溉是用尽可能少的水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农作物产出的灌溉形式。
节水灌溉的内容大致包括: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节水工程技术;节水农业技术;节水管理技术。
灌溉用水从水源到田间,到被作物吸收、形成产量,主要包括水资源调配、输配水、田间灌水和作物吸收等4个环节。
在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组成一个完整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包括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和节水管理技术。
(1)灌溉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
主要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技术、灌溉回归水利用技术、多水源综合利用技术、雨洪利用技术。
(2)节水灌溉工程技术。
主要包括渠道防渗技术、管道输水技术、喷灌技术、微灌技术、改进地面灌溉技术、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及抗旱点浇技术。
(3)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
包括耕作保墒技术、覆盖保墒技术、优选抗旱品种、土壤保水剂及作物蒸腾调控技术。
目前,农艺节水技术已基本普及,但生物节水技术尚待进一步开发。
(4)节水灌溉管理技术。
包括灌溉用水管理自动信息系统、输配水自动量测及监控技术,土壤墒情自动监测技术、节水灌溉制度等。
其中,输配水自动量测及监控技术采用高标准的量测设备,及时准确地掌握灌区水情。
节水农业技术体系是为了充分利用农用水资源,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使农作物达到高产高效而采取的技术措施。
它是由水资源、工程、农业、管理等环节的节水技术组成的综合技术体系:科学的运用这一技术体系,可有效的提高农用水资源的整体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和总体面积农作物的产量,提高综合效益,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2、节水灌溉的方式农业节水技术体系主要包括蓄水保墒耕作技术、适雨种植提高作物抗旱能力的栽培技术、秸秆覆盖或地膜覆盖保墒技术、化学药剂抗早保墒与保水剂应用技术、限额灌溉及节水抗早作物品种选育技术等。
灌区管理服务中的节水灌溉技术与措施概述:灌溉是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但传统的灌溉方式通常会导致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因此,在灌区管理服务中采取节水灌溉技术与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1. 智能灌溉系统智能灌溉系统是一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灌溉方式。
该系统利用气象站、土壤感应器等设备实时监测土壤的水分含量、作物的需水量以及环境的气候条件,并将数据传输给控制器。
控制器通过自动控制灌溉设备的开关来实现精确的灌溉。
智能灌溉系统不仅能够准确地满足植物的需水量,还能够根据环境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从而实现节水效果。
2. 高效喷灌技术高效喷灌技术是一种通过喷灌设备将水均匀地喷洒在作物上的节水灌溉方式。
与传统的洪灌和滴灌相比,高效喷灌技术可以避免土壤的浸润不均匀和水分的地表流失。
此外,高效喷灌技术还可以根据作物的需水量和土壤的含水量进行精确控制,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灌溉水的浪费。
3. 雨水收集利用雨水收集利用是一种常见的节水灌溉措施。
通过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将降雨收集起来用于灌溉。
雨水收集系统包括雨水收集槽、过滤设备和储水设施。
通过收集利用雨水,可以减少对地下水和自来水的依赖,从而实现节水效果。
4. 土壤改良措施通过土壤改良措施可以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渗透性,从而减少灌溉水的用量。
常见的土壤改良措施包括添加有机质、沙子和腐殖酸等,以增加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
此外,还可以利用覆盖物遮荫土壤表面,减少蒸发损失,降低灌溉需水量。
5. 合理灌溉管理合理的灌溉管理是实现节水灌溉的关键。
灌溉管理包括确定灌溉水量、灌溉频率和灌溉时间等因素。
通过科学的灌溉量测算和监测,能够准确掌握作物所需的水分量,避免过度灌溉或不足灌溉。
此外,灌溉系统的定期维护和检修,能够保证其正常工作和节水效果。
结论:灌区管理服务中的节水灌溉技术与措施对于保护水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智能灌溉系统、高效喷灌技术、雨水收集利用、土壤改良措施和合理灌溉管理等都是可以采取的措施。
浅谈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应用
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是指在农田灌溉过程中,采用一系列的节水措施和灌溉技术,
以减少水的浪费和损失,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一种方法。
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缓解水资源紧张和水土流失等问题,提高土地产量和农作物品质,促进农业可持
续发展。
合理的节水措施是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的基础。
包括改进农田地貌,构建坡耕地梯
田等,减少水土流失;合理设置排水沟,收集雨水,做好农田排水工作;合理选择农作物
种植结构,科学制定灌溉方案等。
这些措施可以降低农田灌溉的水量和频次,减少水资源
的浪费,提高水的利用率。
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中的应用也是十分重要的。
这些技术包括滴灌、微灌、喷灌、渗灌等各种灌溉方式。
相比于传统的洪灌方式,这些技术可以将水精确地送到作物根系附近,减少水分蒸发和流失,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在灌溉技术方面,还有土壤湿度控制技术、气象灌溉技术等,可以根据作物需要和环境条件,调整灌溉的时间和水量,确保灌溉效果
的最大化。
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还包括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引入。
通过传感器、遥感技术
等手段,实时监测土壤湿度、作物生长情况和气象条件等数据,从而科学判断灌溉、排水
的时机和程度。
结合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实现远程控制和管理,提高灌溉效率和
操作方便性。
科学的农田水利规划和管理也是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的前提。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
确定灌溉区划、水源、水质和水量等问题,明确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标准和目标,确保技
术的有效应用和效果的最大化。
浅谈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农业水利灌溉成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由于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气候干旱多风轻旱少雨的特点,导致农业水利灌溉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耕地严重侵蚀等问题。
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农业水利灌溉,并采取节水技术措施,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农业水利灌溉模式存在的问题1. 水资源浪费严重。
传统灌溉方式多采用大面积泛灌、漫灌、地面灌溉等方式,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同时水分利用率低。
2. 土地侵蚀加剧。
传统灌溉方式导致土地返碱、土壤退化,甚至造成土地侵蚀现象,影响土壤质量,降低土地生产力。
3. 能源消耗大。
传统灌溉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能源,特别是电力和燃料,造成了能源的大量浪费。
4. 灌排能效低。
传统农业水利灌溉设施老化、损坏严重,使用寿命较短,水泵、管道、水坝等设施效率低下,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
二、节水技术措施的意义节水技术措施的意义在于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促进农业水利灌溉的科学、高效、经济、环保,并最终实现节水增效、保护生态、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1.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节水技术措施的引入,可以改善灌溉方式,减少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2. 降低灌排耗能。
采用新型的灌溉设施和设备,可以节约能源消耗,降低运维成本。
3. 保护土壤环境。
采用节水技术措施,有效减少了土壤侵蚀、返碱等问题,保护土地资源免受破坏。
4.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节水技术措施的引入,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当前形势下,为了解决我国农业水利灌溉面临的诸多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创新举措来改变传统的水利灌溉模式,提高农业水利灌溉效率。
1. 采用滴灌、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
这些技术可以减少水分的流失和蒸发,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耕地退化。
2. 推广节水灌溉设施。
浅谈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加,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成为了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水资源短缺、用水效率低下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业水利灌溉模式的创新和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农业生产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水利灌溉模式1. 传统灌溉模式传统灌溉模式主要依赖于人工引水或者简单的机械设备来进行灌溉,其灌溉效率低下、造成水资源浪费、甚至会导致土壤盐碱化等问题。
传统灌溉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合理的用水结构,即便在水资源短缺的地区,也存在着大量的农田采用传统的灌溉模式,水资源利用率低,造成严重的浪费;二是机械设备老化,很多地区的灌溉设备都是使用了很长时间的老旧设备,效率低下,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三是没有科学合理的灌溉制度,农民对于灌溉水文化的认识不足,导致了农田过度灌溉,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
现代化灌溉模式是指在传统的灌溉模式的基础上,引入了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减少了浪费。
现代化灌溉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包括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提高了用水效率,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二是建设现代化的水利设施,包括水库、渠道、泵站等,提高了水资源的集约利用;三是采用智能化的灌溉管理系统,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灌溉的自动化、精细化管理。
二、节水技术措施1. 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首先是改进农田灌溉方式,采用节水技术,如滴灌、喷灌等,提高灌溉的精准度,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其次是优化用水结构,推广节水型作物品种,降低灌溉用水量。
再次是合理安排农田的灌溉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灌溉计划,避免农田过度灌溉或者干旱缺水。
2. 水资源的储存与调配水资源的储存和调配是实现节水的关键环节。
建设水库、水塘等水利设施,提高水资源的蓄水量,保障农田用水需求。
采用现代化的水利工程技术,合理调配水资源,避免因地区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的水资源短缺,实现水资源的最大利用。
浅谈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主要指的是供给农作物适量的水源,保证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求。
节水技术措施则是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水资源消耗,提高农业的水资源利用率。
本文将对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进行浅谈。
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主要有传统灌溉和现代化灌溉两种模式。
传统灌溉模式主要依靠人工开挖渠道灌溉农田,水源主要是自然降水或者是引水渠渠水。
这种灌溉模式具有历史悠久、简单易行等特点,但存在着水资源浪费、泥沙淤积、土地盐碱化等问题。
现代化灌溉模式则采用科学技术手段,利用灌溉设施和管理手段进行灌溉,主要包括滴灌、喷灌、渗灌等方式。
现代化灌溉模式可以根据农作物的需水量进行精确控制,节约水资源的同时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节水技术措施是指根据现代科技手段,通过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业水资源消耗。
常见的节水技术措施包括合理排水、土壤保墒、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等。
合理排水是指根据土壤的排水能力和作物的需水量,通过排水系统进行雨水的收集和排放,减少雨水的流失。
土壤保墒则是通过覆盖地面物料或者开展密植栽培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度。
科学施肥是指根据作物的养分需求,合理使用化肥和有机肥料,减少养分的损失,提高肥料利用率。
节水灌溉是指利用灌溉设施和技术手段,根据作物需水量进行精确供水,避免水的浪费和过量供水。
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的推广和应用对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合理的灌溉模式可以保证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节水技术措施可以减少农业对水资源的消耗,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推广农业水利灌溉模式和节水技术措施还可以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的研究和推广,对于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灌区节水灌溉的重要性及措施介给我国水资源的匮乏和水资源的严重浪费,通过分析节水灌溉的重要性,进而指出了当前灌区节水的主要措施。
标签水资源;节水灌溉;节水措施。
水资源作为生态与环境的基本要素,又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一方面由于土地灌溉技术和田间灌溉水平不高,往往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由于灌溉区的输配水工程的老化和防渗率低,灌溉不合理,也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
因此水与发展,水与环境,水的管理问题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加强水资源管理科学配置,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也是灌区生存发展的心由之路。
1 关于节水灌溉的重要性1.1 节水灌溉节水灌溉,简单的来讲就是指采用先进的农业节水技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的生产率。
换言之,节水灌溉是用尽可能少的水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农作物产出的灌溉形式。
节水灌溉的内容大致包括: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节水工程技术,节水农业技术,节水管理技术。
1.2 节水灌溉的重要性灌溉用水从水源到田间,到被作物吸收,形成产量,主要包括水资源调配、输配水、田间灌水和吸收等4个环节。
由于目前灌区灌配设施建设标准较低,投入改造,维修资金不足,设施更新维护不及时,部分建筑物的老化失修严重,用水管理粗放,田间灌溉方式和技术落后,再加上灌区的梁道衬砌率低,大多是土质渠道,在输水、配水过程中的渗漏损失很大,灌溉水都白白浪费了。
就现在有的形式,环境和技术水平下,灌区的农田灌溉问题就是显得更为重要了。
这样通过发展节水灌溉能带动节水灌溉设备制造等相关产品的发展,又能提高农业灌溉设备的科学水平。
节水灌溉的普及,还可促进农业机械话、集约化、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曾强农业发展的后劲。
所以水发展节水灌溉具有极其的重要性。
2 当前灌区结合岁灌溉的主要措施2.1提高节水意识是搞好节水工作的前提农民群众的认识程度低,不具备水资源危机意识。
很多地方老百姓养成了“一条土渠一把掀,开个豁子随便浇”的大漫灌思想,认为“有河就有水,挖井就有水,水是用不完的”,对水资源缺乏认识不到位,没有水资源危机意识,节水意识淡薄,导致了抵触情绪。
浅谈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农业水利灌溉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粮食和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气候变化,水资源的紧张和供应不足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个大问题。
如何有效地利用水资源,实现农业灌溉的节水和高效利用,成为了当前农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农业水利灌溉模式和节水技术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农业水利灌溉模式1. 传统灌溉模式传统的农业水利灌溉主要是以地面灌溉和泵沿河引水灌溉为主,这种模式主要依靠自然水源或者地下水进行灌溉,存在着水资源利用不当、浪费严重、效率低下等问题。
特别是在干旱地区,由于土壤透水性差,灌溉水利用率偏低,已经难以满足作物的需水量。
现代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主要包括滴灌、喷灌、微灌等多种技术,这些新型的灌溉方式具有灌水节水、高效利用水资源等特点。
滴灌系统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灌溉方式,它是将水通过管道输送到作物根系下方,直接将水滴到植株根系区域,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分的蒸发损失,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而喷灌则是通过喷头将水喷洒在植物叶面,能够迅速湿润土壤、降低土壤表面的温度、提高土壤湿度,能够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二、节水技术措施智能化灌溉系统是一种可以根据作物的需水量进行灌溉的系统,它可以根据土壤和作物的特性,自动控制灌溉的时间、水量和频率,实现对灌溉系统的智能化管理。
通过智能化灌溉系统,可以有效避免传统农业灌溉中存在的过度灌溉、缺水灌溉等问题,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作物的产量。
2. 土壤墒情监测技术土壤墒情监测技术是一种通过监测土壤水分含量和作物需水量的技术,借助传感器等设备,可以实时监测土壤中水分含量的变化情况,根据土壤墒情数据调整灌溉水量和时间,保证作物的生长需要。
这种技术能够精准判断土壤是否需要灌溉,避免了传统灌溉中“有水不灌、无水乱灌”的问题,节约了水资源,提高了农业水利灌溉的效率。
3. 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技术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技术是一种通过覆盖秸秆或者地膜来减少土壤蒸发、保持土壤湿度和温度,降低作物对水分的蒸发损失的技术措施。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核心提示: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是高效用水的灌溉方法、技术措施和制度的总称。
1.节水灌溉技术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大致可分为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是高效用水的灌溉方法、技术措施和制度的总称。
1.节水灌溉技术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大致可分为节水灌水技术、节水输水技术、节水灌溉制度和田间辅助节水措施等四大类。
2.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状况随着全球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剧,节水农业成为当今具有世界意义的焦点问题之一,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发展节水农业。
发达国家的节水农业是以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为重点,十分强调灌溉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管理工作,普遍采用喷灌、微灌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并使之与农业综合技术措施相结合,逐步以此代替传统的土渠输水和地面灌溉。
这不仅达到了节水目的,使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8~0.9,同时也大幅度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我国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历史,几乎与我国近代灌溉的历史一样长。
在早期的泾惠渠、渭惠渠和洛惠渠等老灌区,就已经在优化地面灌溉技术要素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50年代,我国部分地区开始进行了喷灌的研究和试点,到70年代喷灌技术受到普遍的重视,全国的喷灌面积达到290万亩。
进80年代,在喷灌方面我国已经具备了自己的一套设备和技术,为喷灌的大面积推广创造了条件。
截止到1998年,我国的节水灌溉总面积共有2亿亩(其中喷灌面积1300万亩、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面积4000万亩、微灌面积30万亩)。
近20年来,我国在节水灌溉科学技术上也取得了许多成绩,很多项成果获得了国家级科技进步奖,若干研究项目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在节水灌溉技术的科技转化方面进展不快。
总体上讲,我国的节水灌溉技术的开发研究和设施建设,远远不能满足节水农业的发展和节水工作的要求,总体水平只是80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目前灌溉水利用系数只有0.3~0.5,各类节水灌溉面积仅占总灌溉面积的28%。
浅谈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农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基础,而水利灌溉则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技术之一,对保证粮食生产、维持国家经济安全都有着重要作用。
当前,国家针对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提出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战略目标。
为此,探讨农业水利灌溉模式和节水技术措施,能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水利灌溉模式农业水利灌溉模式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灌溉水进行优化配置和调控,使得农田得到合理的灌溉和水分管理,从而实现高效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的灌溉方式主要有“田间灌溉”、“低压选流灌溉”、“滴灌”、“喷灌”、“微灌”等几种模式。
田间灌溉是指在田间布置灌溉渠系,将水流引入农田,满足农田生产用水。
这种永久性灌溉方式简单易行,适合于不同类型土地的农业生产。
最常见的田间灌溉方式为表层灌溉和基础灌溉。
低压选流灌溉是一种人工控制浇水,使其缓慢渗入农田的灌溉方法,通过雨水模拟的方式口把水分配到植物根系处,从而使植物吸收更多的水分,更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然而此种方式在成本相对较高。
滴灌是一种节水型灌溉方式,采用微量滴漏技术,通过专用的滴灌设备,将水分滴均分散引流到不同的植物根系处。
滴灌适用于水量要求较低的农作物,节省水资源的同时提高了农作物产量。
喷灌是一种长期灌溉作业模式,主要采用喷水器将水喷洒在农田植物的周围和上部表面。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降低农作物的水分蒸发量,还可以适度增加细胞活性,对促进作物生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微灌是一个人工施灌系统,引用微型喷嘴喷洒和滴灌技术,完成自动定量、定时、定点;并适宜作物生长需要的水量满足作物高产、优质的目标。
这种新型灌溉方式被广泛应用于林果、花卉、蔬菜等产业,常见的方式有:雾化微喷,切圆微喷,模压喷头,点滴灌等等。
二、节水技术措施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水资源,而水资源的短缺与水污染的问题不断突出。
因此,解决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当下重要的课题。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一些节水技术措施,以此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农业节水灌溉主要技术灌溉用水从水源到田间,到被作物吸收、形成产量,主要包括水资源调配、输配水、田间灌水和作物吸收四个环节。
在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组成一个完整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包括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和节水管理技术。
其中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是该技术体系的核心,已相对成熟并得到普及,其它技术相对薄弱,急需加强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
1、渠道防渗技术渠道防渗技术是为减少渠道的透水性或建立不易透水的防护层而采取的各项技术措施。
我国农田灌溉主要输水手段是渠道,而传统土渠输水渗漏损失约为引水总量的50%~60%。
常用混凝土、水泥土、浆砌石、沥青混凝土等刚性材料及PE、PVC及其改性薄膜材料建渠道防渗层,防渗渠道断面多采用u形断面。
采用渠道防渗技术后,一般可使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0.8,减少渗漏损失70%~90%。
渠道防渗还具有输水快、减少渠道维修管理费用、调控地下水位、防止次生盐碱化等优点,是我国农业节水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2、管道输水技术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是利用塑料或混凝土等低压输水管道将水直接送到田间以减少水在输送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损失的技术措施。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有移动式、固定式和半固定式三种,常用材料有PVC 管、水泥沙管、现浇混凝土管等。
管道输水可减少渗漏和蒸发损失,水的有效率可达90%一97%,同时还可以节省农业用地,一般可减少占地5%左右,而且输水速度快,大大提高了输水能力。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新建灌溉渠系的大部分都采用管道,美国约有1/2的大型灌区实现了管道化输水。
在我国北方井灌区管道输水技术推广应用迅速,目前已基本普及。
3、喷灌技术喷灌是一种机械化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它利用专门设备把水加压或利用水的自然落差将有压水送到灌溉地段,通过喷头喷射到空中散成细小的水滴,均匀地散布在田间进行灌溉。
喷灌系统的形式很多,在我国用得较多的有管道式、平移式、中心支轴式、卷盘式和轻小型机组式。
浅谈灌区农业节水灌溉技术
摘要:我国是人口众多且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农业大国。
特别在庆阳这个典型缺水的地区,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更加重要,所以发展节水型农业是必须要走的正确道路。
本文结合我局实况,从灌区节水灌溉技术的概念和必要性出发,阐述了灌区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与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灌区;节水;灌溉
水资源匮乏已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近年来更加突出。
甘肃扬黄工程是以解决城乡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生态用水及有条件的地方适当发展灌溉的一项高扬程电力扬水工程。
其中甜水灌区是盐环定扬黄工程甘肃专用一期工程的唯一灌区,该灌区共设三条干渠9条干斗,控制灌溉面积23512亩,设计供水流量0.8m3/s,设计年总用水量984.3 7万m3。
但是由于农田灌溉设施、灌水技术滞后发展,造成人为的水资源能源的浪费,极大的制约了灌区农业的发展。
因此,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节水措施、发展节水型农业,已成为目前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
因此,节水灌溉技术成为解决忧患的有效途径。
一、灌区节水灌溉技术的概念
1、节水灌溉技术的基本概念
节水灌溉技术是灌区农田为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以最低限度的用水来达到单位灌溉水量的农作物产量和产值增加的灌溉措施。
2、节水灌溉的主要方式
(1)渠道防渗。
利用渠道输送灌溉用水是灌区主要采取的输水方式,也是造成灌溉水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
传统的土渠输水渠系水利用系数一般为0.4~0.5,差的仅0.3左右,也就是说,大部分水都渗漏和蒸发损失掉了。
因此,改变传统土渠输水,是灌区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的直接方式。
渠道防渗就是将输水渠道进行科学设计与改造,一般可使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0.85,比原来的土渠提高50%~70%。
渠道防渗还具有输水快、有利于农业生产抢季节、节省土地等优点,是当前我国节水灌溉的主要措施之一。
渠道防渗可分为:三合土护面防渗、砌石防渗、混凝土防渗、塑料薄膜防渗等。
现阶段我局灌区也采取了该灌溉方式。
(2)喷灌技术。
喷灌技术就是利用输水管道将有压力的水送到灌溉地段,在管道上每隔一定的距离安装一个喷头,通过压力将水喷成水雾状,满足农作物对水的需要。
喷灌的管道具有可移动性的特点。
(3)膜上灌、膜下灌。
此种节水灌溉技术就是用塑料薄膜将农田垄沟底部覆盖,引入的灌溉水从地膜上面流过,并通过膜上小孔渗入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中进行灌溉,这种方法称作膜上灌。
采用膜上灌,深层渗漏和蒸发损失少,节水显著。
在干旱地区可将滴灌管放
在膜下,或利用毛管通过膜上小孔进行灌溉,这称作膜下灌。
这种灌溉方式既具有滴灌的优点,又具有地膜覆盖的优点,节水增产效果更好。
二、发展灌区节水灌溉可行性分析
我国节水灌溉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必须以创新的精神,采取“革命化”的措施,因地制宜的以较先进的节水灌溉方式,取代古老的、粗放的农业灌溉方式,这样才能使灌溉农业走向新的辉煌。
目前,灌区在实施节水灌溉技术方面已取得了比较成功的经验。
节水灌溉技术已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从大幅度节约灌溉用水,提高用水效率的角度看,采用喷灌、滴灌、微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效果较好。
但目前在灌区应用这种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发展速度缓慢。
可喜的是,近几年有了新的突破,许多事例证明了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生产力、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条件下,在灌区应用适用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可行的,可以大幅度减少农田灌溉的无效耗水,并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如河南省引黄灌区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其他省区的一些典型成功事例。
我们确信农业节水大有可为,在灌区应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使农业生产走向精细化具有可行性。
三、农业灌区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
1、如何发展灌区农业节水灌溉技术
(1)从渠系防渗和田间节水工程入手,加强用水管理,因地制宜采用先进节水技术,积
极配合农业节水措施和管理节水措施,搞好节水示范和推广工作。
灌区节水灌溉措施: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灌区的特定条件及目前大多数灌区存在的问题,灌区采取的节水灌溉措施主要有:一是要从管理角度出发,加强政策宣传,提高节水意识;进行体制改革,提高管理水平,不断深化灌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切实提高灌区管理水平。
二是从技术角度出发,即加快灌区节水技术改造步伐,完善各项续配套工程建设;推广应用灌溉新技术。
(2)提高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认识。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农业灌溉用水要在
用水总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必须走节水型的发展道路。
节水灌溉技术发展不仅是工程问题、技术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节水灌溉技术如果不能使农民从中得到实惠,就不能得到广大农民的真正拥护,就不能持续快速地发展起来。
2、灌区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节水灌溉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节水灌溉技术走进了现代化、科学化、技术化、综合化的阶段。
为了更好地适应不同灌区的节水要求,国外一些新的节水灌溉技术得到推广,例如应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的应用已经到了实用化的阶段,但在国内仍处于零应用或起步阶段。
因此,未来我国灌区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必定朝向现代数字化技术发展。
而且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灌区的地理特点不同,因此,在研究开发信息化节水灌溉技术的同时,也要因地制宜的进行节水灌溉技术的创新,
例如采用深松免耕技术,大大增加自然水的利用率,减少灌溉用水,利用现有的节水灌溉技术进行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既可以达到节约灌溉用水的目的,达到节能的目的,还能够促进成本节约、促进农作物产量增加,提高综合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