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0.三黑和土地(说课稿)【创新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4
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1*《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统编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三黑和土地》【教材分析】这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写于华北解放区的著名作品无疑属于新时代的歌声,它通过歌唱翻身农民的喜悦心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预示着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和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将极大地解放农村的生产力。
这是著名诗人苏金伞为土地革命树起的一座诗的纪念碑。
诗歌情感真挚,语言直白质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这首诗是现代诗,现代诗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抒情性。
在这个单元前几课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抓住关键词句,把握主要观点”的语文要素,学习这首诗时可以鼓励孩子们继续运用这个方法来领悟诗歌的特点。
【学情分析】已知: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抓关键词句,理解诗歌的方法。
未知:多数同学没有接触过农村生活,且这首诗的创作年代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因此,学生对课文的环境背景不容易理解,对诗中三黑的情感也就难以体悟。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提供背景,帮助学生把握诗歌大意。
可以引导学生先自主阅读,明确诗歌写了三黑的哪些事情,让学生体会三黑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并带着这种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最后引导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和“阅读链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土地的新感受。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运用“抓关键句,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感受三黑对土地的感情。
2.通过诗歌的表现特点,体会解放后翻身农民的鲜明形象,进一步认识人与土地的紧密关系。
3.通过学习课文,能建立起对土地的新认识。
【教学重点】能运用“抓关键句,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感受三黑对土地的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三黑的农民形象,进一步体会人对土地的热爱、眷恋之情。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音频资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大脑运动操师:同学们,你做好上课准备了吗?请你看看要求。
上课准备上课前,心安静。
书桌净,用品齐。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0*三黑和土地》教案【教材分析】:这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写于华北解放区的著名作品无疑属于新时代的歌声,它通过歌唱翻身农民的喜悦心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预示着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和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将极大地解放农村的生产力。
这是著名诗人苏金伞为土地革命树起的一座诗的纪念碑。
诗歌情感真挚,语言直白质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文字,感受主人公三黑这个典型的淳朴的农民形象,体会他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直白质朴的语言特色。
2.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体会农民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4.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对脚下的土地的感受。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直白质朴的语言特色,体会诗歌巧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写法来展现人物的喜悦心情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感受三黑这个典型的淳朴的农民形象,体会他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和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激趣,引入文本。
导语:同学们,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是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它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只为了给我们提供衣食所需。
离开了这片土地,我们将举步维艰、难以继日。
三黑深爱着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当他真正拥有这片土地的时候,他不仅满怀喜悦,而且憧憬着未来通过辛勤的劳动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三黑和土地》(教师板书),感受翻身做主人的农民对土地的情思。
2.出示课题,引导学生理解题目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诗歌以“三黑和土地”为题,交代了写作对象和写作内容。
“三黑”是主人公,“土地”是三黑赖以生存的支柱;这首诗主要写了三黑和土地的关系,展现了三黑对自己脚下的土地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了解学情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诗歌读通顺。
2.指名学生朗读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教师随机纠正字音。
《三黑和土地》说课稿一、说教材《三黑和土地》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一篇略读课文。
这是一首现代诗歌,描述了翻身农民三黑重获土地的喜悦心情,对土地的无比热爱之情,以及有了土地后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总体写出三黑得到土地后,视若珍宝、爱不释手的情感。
认真地侍弄土地:仔细地翻地,回地耙地,把土地弄得非常松散,简直像一张柔软的床。
非常适合种子在上面生长。
第二部分介绍三黑把荞麦种子播种到地里,看到麦苗的良好长势,听到地里的蝈蝈叫,想起心酸的童年生活,第三部分,展望未,向往美好的生活。
二、说目标1.教学目标(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掌握作者比喻的修辞手法。
(3)了解三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2.重难点(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和重获土地的喜悦。
(2)想象文字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农民对土地的感情。
(3)通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诗人描绘的景物。
三、说教法自主朗读感悟法:要用好课文这个“例”,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
教师引领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
情境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提供,通过语言渲染等途径,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文章内容,理解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安排两课时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课时一分为5个环节:(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每个人都有非常喜欢和珍爱的东西,今天我们就认识一下农民三黑,看看他所珍爱的东西是什么?(板书课题:三黑和土地)2.苏金伞简介,学生初步了解。
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中国五四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46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
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河南省文联第一届主席,著有诗集《地层厂》《窗外》《鹁鸪鸟》《苏金伞诗选》《苏金伞诗文集》等。
《20 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掌握作者比喻手法的运用。
3.了解三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和重获土地的喜悦。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描绘的景物。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相关资料,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谈话:同学们,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是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它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只为了给我们提供衣食所需。
离开了这片土地,我们将举步维艰、难以继日。
三黑深爱着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当他真正拥有这片土地的时候,他不仅满怀喜悦,而且憧憬着未来通过辛勤的劳动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2.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三黑和土地》感受翻身做主人的农民对土地的情思。
(板书课题)二、简介作者作者苏金伞,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中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1946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
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地层下》《窗外》《鹁鸪鸟》《苏金伞诗选》《苏金伞诗文集》等。
本文选自《苏金伞诗选》。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指导学生配乐泛读,让学生直接走入诗歌意境,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自读诗歌,小组释疑。
初读课文,学生低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或者疑问,画出来,小组交流。
3.朗读过程中画出诗中难以理解的诗句以及画出朗诵节奏。
感受意境和诗中的韵味。
四、内容探究1.诗歌展现了几幅画面?给每个画面起一个标题。
通过描绘画面取标题,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在分析语言中感受作者的写作特点。
结合背景资料,让同学们感受作者的情感2.选自己喜欢的画面,说说作者用什么手法来描绘它们,如词语、修辞等。
3.诗人苏金伞的语言质朴无华,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4.说说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5.在理解诗歌内容、主旨情感后,学生对自己初读诗歌时的朗读处理做出调整,然后再次朗读,看看有没有不同效果感受。
《三黑和土地》教学方案教材解析《三黑和土地》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
这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写于华北解放区的著名作品无疑属于新时代的歌声,它通过歌唱翻身农民的喜悦心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预示着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和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将极大地解放农村的生产力。
这是著名诗人苏金伞为土地革命树起的一座诗的纪念碑。
诗歌情感真挚,语言直白质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文字,感受主人公三黑这个典型的淳朴的农民形象,体会他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掌握作者比喻的修辞手法。
3.了解三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直白质朴的语言特色,体会诗歌巧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写法来展现人物的喜悦心情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感受三黑这个典型的淳朴的农民形象,体会他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和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每个人都有非常喜欢和珍爱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农民三黑,看看他所珍爱的东西是什么?2.板书课题——三黑和土地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诗歌读通顺。
2.介绍作者。
苏金伞: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我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1946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
苏金伞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品有《地层下》《窗外》《鹁鸪鸟》等。
写作背景:苏金伞从小生长在农村,能深刻体会到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作为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苏金伞晚年对乡土的回忆几乎处处皆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解放区进行的土地革命让劳动人民获得了宝贵的土地。
本诗就再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3.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优质课教案】配套PPT可到作者首页下载或搜索《三黑和土地》优质课PPT(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课件)部编版语文6年级第20课《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掌握比喻的修辞手法。
3.了解三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和重获土地的喜悦。
2.想象文字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农民对土地的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描绘的景物。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就连这片热土》。
“就是这一溜溜沟沟,就是这一道道坎坎,就是这一溜溜沟沟,就是这一道道坎坎,就是这一把把黄土,就是这一座座秃山,就是这一星星绿,就是这一滴滴泉……”听着这激昂的旋律,内心涌动着对土地的热恋。
是啊,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是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它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只为了给我们提供衣食所需。
离开了这片土地,我们将举步维艰、难以继日。
三黑深爱着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当他真正拥有这片土地的时候,他不仅满怀喜悦,而且憧憬着未来通过辛勤的劳动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三黑和土地》,感受翻身做主人的农民对土地的情思。
2.出示课题。
二、讲授新课(一)初读感知1.走近作者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
著有诗集《地层厂》《窗外》《鹁鸪鸟》《苏金伞诗选》《苏金伞诗文集》等。
2.写作背景苏金伞从小生长在农村,能深刻体会到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作为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苏金伞晚年对乡土的回忆几乎处处皆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解放区进行的土地革命让劳动人民获得了宝贵的土地。
本诗就再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3.解题“三黑”是主人公,“土地”是三黑赖以生存的支柱。
诗歌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心情。
4.理解词语的意思。
旱天:干旱的天气。
《三黑和土地》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三黑和土地》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一篇略读课文。
这是一首现代诗歌,描述了翻身农民三黑重获土地的喜悦心情,对土地的无比热爱之情,以及有了土地后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总体写出三黑得到土地后,视若珍宝、爱不释手的情感。
认真地侍弄土地:仔细地翻地,来回地耙地,把土地弄得非常松散,简直像一张柔软的床。
非常适合种子在上面生长。
第二部分介绍三黑把荞麦种子播种到地里,看到麦苗的良好长势,听到地里的蝈蝈叫,想起心酸的童年生活,第三部分,展望未来,向往美好的生活。
二、说目标
1.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掌握作者比喻的修辞手法。
(3)了解三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2.重难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和重获土地的喜悦。
(2)想象文字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农民对土地的感情。
(3)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描绘的景物。
三、说教法
自主朗读感悟法:要用好课文这个“例”,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
教师引领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
情境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提供,通过语言渲染等途径,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文章内容,理解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安排两课时来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课时一分为5个环节: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每个人都有非常喜欢和珍爱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农民三黑,看看他所珍爱的东西是什么?(板书课题:三黑和土地)
2.苏金伞介,学生初步了解。
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中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46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
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河南省文联第一届主席,著有诗集《地层厂》、《窗外》、《鹁鸪鸟》、《苏金伞诗选》、《苏金伞诗文集》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A.初读,解决字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
旱天恨不得土疙瘩顺溜松散麦籽白霎霎荞麦耙地痒抓抓蹚坏闺女
3. 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B.读懂文意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
边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景物画面,读给同桌听,两人互相评价。
2.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主要写了农民三黑得到土地后,爱不释手,认真侍弄土地,种上荞麦,等到丰收。
)
(2)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给每个部分加个标题。
第一部分:(1-6小节)农民三黑有了土地,视若珍宝,把整个生命投入到土地上,翻地、耙地。
标题:翻地耙地
第二部分:(7-12小节)三黑把荞麦种到地里,听到蝈蝈叫,想起童年的生活。
标题想起童年生活
第三部分:(13-15小节)三黑展望美好的未来。
标题:展望未来
(板书:翻地、耙地播种,蝈蝈和童年展望未来)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诗歌塑造了三黑怎样的人物形象?(翻身做主人的老农民形象。
)读出最能打动你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的感受。
2.你最喜欢诗歌的哪些语句?圈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想一想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1)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2)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刚梳的头。
以上两个句子,都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农民见到土地比作“旱天的鹅见到了水”;把耙过的土地比作“妇女刚梳的头”。
3.“从来没有睡过这么好的床”是什么意思?
预设:这里的“床”是指翻过后耙平整的土地,很松散、很柔和。
预设:三黑太热爱自己的土地,把整过的土地比作一张床,一张非常适合种子生长的温暖的床。
4.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也对土地产生了感情,非常热爱它。
)
(四)分组探讨,体悟感情。
1.小组讨论:这篇课文表达了三黑什么感情?
(学生结合课文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反馈汇报,教师指导:
这首诗歌表达了重获土地的农民喜悦心情以及对土地的无比热爱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之情。
(板书:热爱土地憧憬未来)(五)总结全文。
1.自读课文后,说说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把土地看作一张床,一张非常适合庄稼生长的温床。
)
2.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学习本文比喻、拟人的写法)
五、说板书设计
翻地、耙地
三黑和土地播种,蝈蝈和童年热爱土地,憧憬未来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