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北京高三生物期末分类汇编之7遗传和遗传图谱
- 格式:docx
- 大小:350.50 KB
- 文档页数:12
───遗传系谱图题辨析高三复习的课型特征,高考的应考要求决定了高三的复习课不纯粹是某一章、节的复习,注重知识的综合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跨章节的专题复习,就显得特别的重要和具有显著的优势。
高三生物复习课一般可分为二类:第一类是帮助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回忆和再认识,如"细胞结构、功能专题""细胞分裂专题""遗传规律专题""生物的营养专题""实验复习专题"等等。
第二类是以习题评析的形式进行的复习专题。
把有共同特征的题目进行归类、比较,找出解题的规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发散思维、综合归纳等创造性思维。
如"识图、辨图、绘图专题""遗传系谱辨识专题""直角坐标曲线专题"等等,下面通过"遗传系谱辨识专题"设计,对这类课型特征进行探讨。
一、内容、范围的确定:根据近年生物高考所反映的信息和生物科学的发展方向,由定性定向定量的趋势已发展到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图像转换能力,试题情景分析能力,综合解决问题能力方面,运用遗传的基本知识以遗传系谱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的考题,每年都占一定比例,因此,重视图像的识别,图形、图像与思维的转换,利用遗传的基本规律对不同遗传病的遗传图谱进行分析,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生物学知识的学科综合素质。
遗传系谱图一般是以人类常见遗传病为内容,以一对相对性状(或多对相对性状)的显、隐关系设定父母本的表现型或基因型,进而推算其代后的表现型或基因型的考题。
由于考题既有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又有性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既有显性遗传又有隐性遗传,所以学生一接到题目,往往由于不知怎样正确确定致病基因是显性还是隐性,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性染色体上而无从下手解答。
分子与细胞一、选择题:的是1.(17西城一模1)下列有关核糖体的叙述不正确...A.观察核糖体需要使用电子显微镜B.是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共有的结构C.抗体由细胞溶胶中的游离核糖体合成D.是按照mRNA的信息将氨基酸合成多肽链的场所2.(17东城一模1)酵母菌、醋酸菌和破伤风芽孢杆菌都A.是原核生物B.以DNA为遗传物质C.能有氧呼吸D.有核糖体和内质网3.(17海淀零模1)酵母菌和大肠杆菌都A.在细胞核内进行遗传信息的转录B.在粗面内质网上大量合成蛋白质C.在有丝分裂间期进行DNA复制D.在射线照射时会发生基因突变4.(17顺义一模2)下列有关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动物细胞融合与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有关B. 肝细胞膜上存在协助葡萄糖跨膜转运的载体C.蛋白质在细胞膜内侧和外侧的分布是对称的D. 生物膜间可通过囊泡的转移实现其成分更新5.(17朝阳一模2)CTX是从蝎子毒液中提取的一种多肽,能与某些种类肿瘤细胞表面特有的受体M特异性结合形成复合物(M-CTX)进入细胞。
由此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A.CTX通过口服方式进入机体仍发挥作用B.CTX在核糖体合成后直接进入高尔基体C.M-CTX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肿瘤细胞D.CTX可用于上述种类肿瘤的靶向治疗发生的是6.(17丰台一模1)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一定不会..A.病毒诱导细胞发生癌变 B.线粒体为病毒蛋白质的合成提供能量C. 病毒核酸的碱基序列改变 D.RNA和蛋白质组装成病毒的核糖体7.(17延庆一模1)寨卡病毒(Zika virus, ZIKV)是一种虫媒病毒,通过伊蚊属蚊子的叮咬进行传播,能够让人患上寨卡病。
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A. 病毒是生命系统最基础的结构层次B. 病毒是不含细胞结构的生物C. 病毒的遗传物质都是RNAD. 病毒可在内环境中完成增殖8.(17丰台一模2)下列关于细胞内含氮化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细胞膜、染色质、核糖体等结构都有含氮化合物B.细胞内的含氮化合物都可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C.二苯胺可用来鉴定细胞中的某种含氮化合物D.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需要含氮化合物的参与9. (17房山一模1)里约奥运会跳水比赛第一天的场地,水池变为绿色,这一现象与水中的藻类生物有关,下列关于绿藻和蓝藻的说法错误..的是A.都含有光合色素 B.都能发生基因突变C.都含有核糖体D.都能进行有丝分裂10. (17石景山一模2)研究表明,胰岛素能迅速调节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4)的数目,从而影响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如右图所示)。
昌平区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质量监控理科综合能力(生物)测试(300分,150分钟)1.下列物质与功能的对应关系有误的一组是A.酶——催化化学反应B.DNA——携带遗传信息C.纤维素——提供能量D.磷脂——构成生物膜2.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染色体复制结果使染色体加倍B.分化的细胞遗传物质没有改变C.癌变的细胞遗传物质没有改变D.细胞凋亡过程中没有基因表达3.有关生命活动调节的表述,不可能发生的是A.顶芽——分泌生长素——抑制侧芽生长B.突触前神经元——分泌递质——突触后神经元抑制C.甲状腺细胞——分泌激素——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D.T淋巴细胞——分泌淋巴因子——抑制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4.如右图所示,当细胞在非变性条件下被裂解时,完整细胞内存在的许多蛋白质-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被保留了下来。
如果用蛋白质X的抗体免疫沉淀X,那么与X在体内结合的蛋白质Y也能沉淀下来。
以下推断错误的是A.实验中可以通过加热使细胞裂解B.该实验能检测蛋白质X、Y是否结合C.实验中采用的抗体最好使用单克隆抗体D.该实验依据抗原抗体结合的特异性原理5.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制作果酒的容器需适时进行排气B.筛选土壤微生物需配制选择培养基C.平板划线法可用于微生物的计数D.组培过程中需调节植物激素比例29.(18分)科研人员研究了土壤含水量对番茄品种甲和乙光合作用的影响。
请回答问题:图1 图2⑴据图1分析,比较甲、乙两种番茄,土壤含水量对它们的光合作用速率影响______。
土壤含水量______(填“大于”或“小于”)70%时,土壤含水量不成为限制番茄光合作用的因素。
⑵为进一步研究光合作用速率下降的原因,研究人员测定了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番茄叶片的气孔导度(气孔开放程度)和胞间CO2浓度。
结果如图2。
①综合图1和图2分析,土壤含水量低于70%时,______的变化与番茄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相似。
2017年高三生物高考遗传真题汇总D3红:4白。
综合上述实验结果,请回答:(1)上述花色遗传所遵循的遗传定律是。
(2)写出实验1(紫×红)的遗传图解(若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表示,若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和B、b表示,以此类推)。
遗传图解为。
(3)为了验证花色遗传的特点,可将实验2(红×白甲)得到的F2植株自交,单株收获F2中紫花植株所结的种子,每株的所有种子单独种植在一起可得到一个株系,观察多个这样的株系,则理论上,在所有株系中有4/9的株系F3花色的表现型及其数量比为。
2.某植物红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同时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如A 、a ;B 、b ;C、c ……),当个体的基因型中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时(即A_B_C_......)才开红花,否则开白花。
现有甲、乙、丙、丁4个纯合白花品系,相互之间进行杂交,杂交组合、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如下:根据杂交结果回答问题:(1)这种植物花色的遗传符合哪些遗传定律?(2)本实验中,植物的花色受几对等位基因的控制,为什么?3.一对毛色正常鼠交配,产下多只鼠,其中一只雄鼠的毛色异常。
分析认为,鼠毛色出现异常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控制毛色基因的显隐性未知,突变只涉及一个亲本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二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只涉及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
假定这只雄性鼠能正常发育,并具有生殖能力,后代可成活。
为探究该鼠毛色异常原因,用上述毛色异常的雄鼠分别与其同一窝的多只雌鼠交配,得到多窝子代。
请预测结果并作出分析:(1)如果每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均为,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隐性基因突变为性基因的直接结果,因为。
(2)如果不同窝子代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同一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为,另一种是同一窝子代全部表现为鼠,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
1. 先天性肌强直由编码骨骼肌氯离子通道蛋白的CLCN1基因突变引起,依据遗传方式不同分为Becker 病(常染色体显性)和Thomsen 病(常染色体隐性),但前者通常发病更早且累及其他器官。
下图是某一先天性肌强直家系的系谱图,据此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Becker 病和Thomsen 病的致病基因互为等位基因B .据图判断,该家族所患遗传病最可能是Becker 病C .Ⅲ—5与一父母表现均正常的患者婚配,后代可能不患病D .突触后膜氯离子内流受阻不会影响抑制性电位的产生2. 下列遗传学概念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B .伴性遗传:由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遗传上总是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1 2 2 1 3 4 5 6 1 2 3 4 5ⅠⅡ ⅢC.显性性状:两个亲本杂交,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D.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3.某种家鼠中,当用短尾鼠与正常鼠交配,得到的后代中正常尾与短尾比例相同;而短尾类型相互交配,子代中短尾与正常尾之比为2:1.对上述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A.家鼠的这对性状中正常尾对短尾为显性B.该种家鼠中正常尾个体均为纯合子C.该种家鼠中的显性杂合子有致死现象D.家鼠尾长短的性状遗传不遵循分离定律4.如图表示一个单基因遗传病家系的系谱图,该病为伴性遗传.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该病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B.Ⅱ﹣7的致病基因来自于Ⅰ﹣1C.Ⅱ﹣3不会把致病基因传给儿子D.Ⅲ﹣11的致病基因来自于Ⅱ﹣55.右图是有关细胞分裂与遗传定律关系的概念图,其中对概念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A.①⑤⑨和③⑦⑩B.②⑥⑨和③⑦⑩C.①⑤⑨和④⑧⑩D.②⑥⑨和④⑧⑩6.雕鸮的羽毛绿色与黄色、条纹和无纹分别由两对常染色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一对显性基因纯合会出现致死现象。
绿色条纹与黄色无纹雕鸮交配,F1绿色无纹和黄色无纹雕鸮的比例为1:1.F1绿色无纹雕鸮相互交配后,F2绿色无纹:黄色无纹:绿色条纹:黄色条纹=6:3:2:1。
高三遗传知识点遗传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着生物个体间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方式。
在高三生物课程中,遗传学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高三生物中涉及的主要遗传知识点,包括基因、遗传物质、遗传模式、变异和进化等方面。
一、基因的概念与结构基因是决定个体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它位于染色体上。
基因由DNA分子构成,DNA分子是拥有遗传信息的重要分子。
在遗传学中,我们了解到基因由外显子和内含子组成,外显子决定了蛋白质的编码,内含子则在基因表达过程中起到调控作用。
二、遗传物质的传递遗传物质的传递主要是通过生殖细胞的传递实现的。
其中,通过游离型基因的传递是一种单基因遗传模式,它是指由单一基因对个体性状产生影响。
对于单基因的遗传模式,我们可以通过遗传图谱等方式进行分析。
三、遗传模式的分类遗传学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遗传性状的表现,得出了不同的遗传模式。
其中,常见的遗传模式有隐性遗传、显性遗传、共显性遗传和性联遗传等。
这些遗传模式不仅仅适用于人类,也适用于其他生物。
四、基因变异与突变基因变异是指基因在个体的后代中发生的改变,它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基因变异可以是基因突变导致的,也可以是基因重组或基因倒位等过程中发生的。
通过基因变异,个体的遗传特征会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其后代。
五、遗传与进化遗传与进化是遗传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基因的遗传变异和选择,生物种群可以逐渐适应环境的变化,进而产生进化。
这个过程中,优势基因会被保留下来,劣势基因则可能会被淘汰。
进化是生物多样性的产生和维持的重要机制。
六、遗传工程与生物技术遗传工程与生物技术是遗传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
通过遗传工程技术,科学家可以对基因进行编辑和改造,从而创造出具有特定性状的生物体。
这种技术的发展为农业、医学等领域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
结语高三生物中的遗传知识点贯穿了整个生物学的学习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遗传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的起源和进化,探索生物多样性的奥秘。
秒杀遗传系谱图的极速判定法在近几年高考理综全国卷的生物试题中,遗传系谱图的判定、亲子代基因型的推断及遗传概率的计算。
其中遗传图谱分析是高考命题的热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显性或隐性性状遗传的判定:二是常染色体或性染色体遗传的判定:三是亲子代表现型或基因型的确定;四是遗传病发生几率的分析及预测。
以下是极速判断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遗传方法一、口诀速判法:1、找三人速判隐:双无生有为隐性,先管基因后管病;(从隐性入手,此隐性可以是患病也可以是正常,即显性病也从隐性的表现型正常入手)。
第二个图可以不管,即白色正常的也是双无生有为隐性。
2、看孩子分常伴:女隐为常百分百;男隐为伴父有话(有条件);(即父母为显女孩隐一定为常,男孩隐则常伴两难分,若伴其父定有话(条件),男隐若伴父显必不携带。
)。
3、假设法:女隐父(或)子显不为伴(反过来就是“女隐伴性,其父子必致病”,也即X 隐“母病外公和子必病”)。
【解析】:1、若女儿为X隐性,若其2条X染色体都携带有隐性基因,则其父子不可能为显性。
2、如果儿子为隐性则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两种情况都可以;只有其父不是携带者,才是伴X隐性;故题目一定要有一句话“其父不是携带者或者不带致病基因等(子不算)”;3、如果没有三个人可以定“双无生有为隐性”,则假设女孩为隐性,其父或子若显不为伴。
显性病也从正常的女隐入手。
(一)、直解法:“女隐为常百分百”题都不用看!直接看图;“男隐为伴父有话”,题目一定要有一句话“其父不是携带者或者不带致病基因等(子不算)”;图大都不用看,有这句话基本是伴X遗传。
例、(2014广东28)图是某家系甲、乙、丙三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其基因分别用A、a,B、b和D、d表示。
甲病是伴性遗传病,Ⅱ7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
在不考虑家系内发生新的基因突变的情况下,请回答下列问题:⑴甲病的遗传方式是,乙病的遗传方式是,丙病的遗传方式是,Ⅱ6的基因型是。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洋葱根尖和小鼠骨髓细胞都能用于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比较实验操作和结果,叙述正确的是A.都需要用盐酸溶液使细胞相互分离B.都需要用低倍镜找到分裂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C.在有丝分裂中期都能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加倍D.在有丝分裂末期都能观察到细胞板2.某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与温度的关系如图。
据此,对该植物生理特性理解错误..的是A.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比光合作用的高B.净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约为25℃C.在0~25℃范围内,温度变化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比对呼吸速率的大D.适合该植物生长的温度范围是10~50℃3.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
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
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4.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对其理解错误..的是A.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贮存在ATP中B.Ca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C.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会促使胰岛素释放D.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5.为了增加菊花花色类型,研究者从其他植物中克隆出花色基因C(图1),拟将其与质粒(图2)重组,再借助农杆菌导入菊花中。
下列操作与实验目的不符..的是A.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 RI和连接酶构建重组质粒B.用含C基因的农杆菌侵染菊花愈伤组织,将C基因导入细胞C.在培养基中添加卡那霉素,筛选被转化的菊花细胞D.用分子杂交方法检测C基因是否整合到菊花染色体上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
序言面对高考,琳琅满目的教辅,题海无边而且错误百出,唯有真题是师生的正确导航。
2018年7月,有同行提出将真题分类做ppt。
承蒙各位志同道合同行的鼎力支持,2018—2016全国各地真题精校对、分章汇编及做ppt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各位老师本着精益求精、严谨治学的态度,多次校对、认真作图,修改了很多错误的真题图片和错误文本。
现将参与人员名单公布如下:江苏盐城大丰中学吴长胜、广东湛江二中宋晨光、安徽黄山歙县中学姚胜、福建平潭流水中学曾英、江苏扬州杨滢、江苏连云港厉庄高中万晓涛、江苏盐城响水教师发展中心袁前、江苏省泰兴中学殷俊才、江苏泰州靖江斜桥中学崔建栋、云南广南县第一中学蒙庚阳、江苏常州第五中学史晓瑾、江苏盐城东台安丰中学王忙根、广东李凡洁、浙江文亮沈彧骏、山东淄博市临淄中学崔文德、湖北黄石七中张真、安徽阜阳颍上一中张彪、湖北孝感汉川一中骆龙、山西晋中和顺一中贾若冰、湖北黄冈市第一中学徐清、山东青岛诺课中学高榛、江西省上犹县第三中学肖宁、陕西商洛柞水中学蒋立锋、四川巴中南江中学罗利平、四川成都川师大实验外国语学校吕红萍、河南民权一高杨合理、湖南祁阳一中罗微、河北邯郸涉县一中郜宇、河南永城市高级中学孙玉婉、四川广安邻水中学冯小民、浙江省建德市寿昌中学陈琴玉、江西景德镇二中罗小滨、安徽阜阳市阜南实验中学乔可可、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中学刘永武、江苏省徐州市运河中学刘子明、河北邢台清河中学范燕军、广东普宁华美实验学校李应勇、湖南省长沙市地质中学陈聪、河北卢龙一中刘晓菊、广东揭东第一中学黄晓双、辽宁丹东一中朱男、湖南株洲四中罗雪非、吉林桦甸第四中学宋冬梅、江苏徐州九里中学王瑞民、江苏南通金沙中学钱益锋、山东潍坊临朐中学尹涛、新疆马建新、河南郑州郑大二附中李鑫、湖北省水果湖高级中学孙志涛、山东鱼台一中翟文灿、甘肃武威杨穆穆、江西南昌进贤一中周英、永川中学蓝泽桂、江苏南通大学附属中学黄建华、重庆綦江中学陈纯福、江苏泰州兴化市第一中学徐宜提供试卷:天津市林亭口高级中学田惠文、浙江温州林祖宝、浙江长兴县金陵高级中学牛延琴、浙江省温州市第八高级中学李先明、北京杨镇一中于婷婷、江苏南京溧水高级中学李卫顺这些工作都是一线教师利用休息时间抽空做的整理,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望广大同行使用时发现错误请及时告知、指正。
高三生物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一)性别决定 1、 XY 型(1)多数昆虫(果蝇),所有哺乳动物及许多雌雄异株植物(杨、柳)(2)人类染色体组成:男性:体细胞22对常染色体+XY ;配子22条常染色体+X 或配子22条常染色体+Y 女性:体细胞22对常染色体+XX ;配子22条常染色体+X 2、 ZW 型:鸟类(如鸡、鸭)二、伴性遗传(一)定义:人们对遗传现象进行研究时发现,有些性状的遗传常常与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就是伴性遗传(二)人类红绿色盲症1、人类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2、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性遗传的规律 (1)正常女性与正常男性婚配 后代全是正常人(2)色盲女性与色盲男性婚配 后代全是患者(3)色觉正常的女性纯合子和一个男性红绿色盲患者结婚在他们的后代中,儿子的色觉都正常,女儿都是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
结论:父亲的红绿色盲基因传女不传男(4)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和一个正常的男性结婚男性色盲 女性正常P ♂ X b Y × X B X B ♀配子 X b Y X B子代 X X b X B Y 女性携带者 男性正常1 ∶ 1男性正常女性携带者P ♂X B Y ×X B X b♀配子X B Y X B X b子代X B X B X B X b X B Y X b Y女性患者女性携带者男性正常男性患者1 ∶1∶ 1 ∶ 1在他们的后代中,儿子1/2正常,1/2红绿色盲,女儿则都不是红绿色盲,但是有1/2是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
结论:儿子的红绿色盲基因一定是从母亲那获得(5)女性红绿色盲患者和正常男性结婚男性正常女性患者P ♂X B Y ×X b X b♀配子X B Y X b子代X B X b X b Y女性携带者男性患者1 ∶1后代中儿子全部是色盲,女儿是携带者(6)女性红绿色盲携带者和男性患者结婚男性患者女性携带者P ♂X b Y ×X B X b♀配子X b Y X B X b子代X B X b X b X b X B Y X b Y女性患者女性携带者男性正常男性患者1 ∶1∶ 1 ∶1后代中:儿子1/2正常1/2 红绿色盲女儿1/2是色盲,有1/2携带者结论:儿子的红绿色盲基因一定是从母亲那获得,女儿的红绿色盲基因父母双方各提供1/2 血型【例1】一个A型血、色觉正常的女人曾结过两次婚,第一个丈夫的血型是B型,且患有红绿色盲;第二个丈夫血型为A型,色觉正常。
2017年北京市高考生物试卷一、选择题.本部分共5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6分)洋葱根尖和小鼠骨髓细胞都能用于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比较实验操作和结果,叙述正确的是()A.都需要用盐酸溶液使细胞相互分离B.都需要用低倍镜找到分裂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C.在有丝分裂中期都能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加倍D.在有丝分裂末期都能观察到细胞板2.(6分)某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据此,对该植物生理特性理解错误的是()A.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比光合作用的高B.净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约为25℃C.在0~25℃范围内,温度变化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比对呼吸速率的大D.适合该植物生长的温度范围是10~50℃3.(6分)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第1页(共18页)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4.(6分)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对其理解错误的是()A.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贮存在ATP中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CaB.C.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会促使胰岛素释放D.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5.(6分)为了增加菊花花色类型,研究者从其他植物中克隆出花色基因C(图1),拟将其与质粒(图2)重组,再借助农杆菌导入菊花中.下列操作与实验目的不符的是()A.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Ⅰ和连接酶构建重组质粒B.用含C基因的农杆菌侵染菊花愈伤组织,将C基因导入细胞C.在培养基中添加卡那霉素,筛选被转化的菊花细胞第2页(共18页)D.用分子杂交方法检测C基因是否整合到菊花染色体上二、非选择题6.(16分)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通过电刺激实验,发现学习、记忆功能与高等动物的海马脑区(H区)密切相关.(1)在小鼠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2)如果在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100次/秒、持续1秒的强刺激(HFS),在刺激后几小时之内,只要再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都会比未受过HFS处理时高2~3倍,研究者认为是HFS使H区神经细胞产生了“记忆”,下图为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22++Ca方式进入胞内,受体被激活后,Ca 会以如图所示,突触后膜上的N 与共同作用,使C酶的发生改变,C酶被激活.(3)为验证图中所示机制,研究者开展了大量工作,如:①对小鼠H区传入纤维施加HFS,休息30分钟后,检测到H区神经细胞的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该结果为图中的(填图中序号)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②图中A受体胞内肽段(T)被C酶磷酸化后,A受体活性增强,为证实A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需将一种短肽导入H区神经细胞内,以干扰C酶对T 的磷酸化.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所用短肽分别应与T的氨基酸.A.数目不同序列不同B.数目相同序列相反C.数目相同序列相同第3页(共18页)③为验证T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将T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一组小鼠,用HFS处理H区传入纤维,30分钟后检测H区神经细胞突触后膜A受体能否磷酸化.请评价该实验方案并加以完善.(4)图中内容从水平揭示学习、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7.(18分)玉米(2n=20)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作物,今年来常用的一种单倍体育种技术使玉米新品种选育更加高效.(1)单倍体玉米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因此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无法联会,导致配子中无完整的.(2)研究者发现一种玉米突变体(S),用S的花粉给普通玉米授粉,会结出一定比例的单倍体籽粒(胚是单倍体:胚乳与二倍体籽粒胚乳相同,是含有一整套精子染色体的三倍体.见图1)①根据亲本中某基因的差异,通过PCR扩增以确定单倍体胚的来源,结果见图2.从图2结果可以推测单倍体的胚是由发育而来.②玉米籽粒颜色由A、a与R、r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A、R同时存在时籽粒为紫色,缺少A或R时籽粒为白色,紫粒玉米与白粒玉米杂交,结出的籽粒中紫:白=3:5,出现性状分离的原因是.推测白粒亲本的基因型是.③将玉米籽粒颜色作为标记性状,用于筛选S与普通玉米杂交后代中的单倍体,过程如下:请根据F籽粒颜色区分单倍体和二倍体籽粒并写出表现相应的基因型.1(3)现有高产抗病白粒玉米纯合子(G)、抗旱抗倒伏白粒玉米纯合子(H),欲第4页(共18页)培育出高产抗病抗旱抗倒伏的品种.结合(2)③中的育种材料与方法,育种流程应为:;将得到的植株进行染色体加倍以获得纯合子;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8.(16分)疟原虫是一种单细胞动物.它能使人患疟疾,引起周期性高热、寒战和出汗退热等临床症状,严重时致人死亡.(1)在人体内生活并进行细胞分裂的过程中,疟原虫需要的小分子有机物的类别包括(写出三类).(2)进入血液循环后,疟原虫选择性地侵入红细胞,说明它能够并结合红细胞表面受体.(3)疟原虫大量增殖后胀破红细胞进入血液,刺激吞噬细胞产生致热物质.这些物质与疟原虫的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中枢,引起发热.(4)疟原虫的主要抗原变异频繁,使疟原虫能避免被宿主免疫系统性清除,从而使该物种得以.(5)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其抗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我①1、2组结果表明;由3、4组结果可知青蒿素对仓鼠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无明显影响.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②将实验中仓鼠细胞的线粒体替换为,能为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提供直接的细胞生物学实验证据.第5页(共18页)2017年北京市高考生物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部分共5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6分)洋葱根尖和小鼠骨髓细胞都能用于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比较实验操作和结果,叙述正确的是()A.都需要用盐酸溶液使细胞相互分离B.都需要用低倍镜找到分裂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C.在有丝分裂中期都能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加倍D.在有丝分裂末期都能观察到细胞板【分析】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方法步骤:1、洋葱根尖的培养在上实验课之前的3﹣4天,取洋葱一个,放在广口瓶上.瓶内装满清水,让洋葱的底部接触到瓶内的水面.把这个装置放在温暖的地方培养.待根长约5cm,取生长健壮的根尖制成临时装片观察.2、装片的制作制作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1)解离:上午10时至下午2时,剪去洋葱根尖2﹣3mm,立即放入盛入有盐酸和酒精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温室下解离.目的: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入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目的: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3)染色:把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的玻璃皿中染色.目的:染料能使染色体着色.4)制片:用镊子将这段根尖取出来,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尖把根尖能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的按压载玻片.目的: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解答】解:A、盐酸只能使植物细胞相互分离开来,A错误;B、使用高倍显微镜时,需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再换成高倍镜,B正确;第6页(共18页)C、在有丝分裂中期着丝点没有断裂,染色体在后期才加倍,C错误;D、细胞板只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出现,D错误。
北京市昌平区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带解析2016-2017学年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上)期末生物试卷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下列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要求的.1.下列结构或物质中,组成单位相同的一项是()A.胰岛素、纤维素B.质粒、基因C.生长激素、生长素D.糖原、抗体2.关于糖蛋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动物细胞融合的原理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相同B.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导致细胞易扩散转移C.糖蛋白的形成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参与D.依据细胞膜上糖蛋白的分布可判断细胞膜的内侧和外侧3.下列关于“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病毒能够繁殖,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B.细胞的所有膜结构构成生物膜系统C.生活在一定区域的所有生物构成生态系统D.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构成免疫系统4.研究者对哺乳动物红细胞膜上不同种类的磷脂分子(SM、PC、PS、PE、PI、CI)含量进行了测定,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膜功能复杂程度取决于磷脂分子种类B.磷脂分子在磷脂双分子层中不对称分布C.细胞膜的结构特点与磷脂分子的运动无关D.小分子均以扩散方式通过磷脂组成的膜结构5.植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暗(碳)反应、蔗糖与淀粉合成代谢途径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磷参与了光合作用所有产物的合成B.蔗糖合成受阻促进Pi进入叶绿体C.三碳糖磷酸的积累会导致[H]和ATP的合成速率增加D.三碳糖磷酸的积累导致卡尔文循环减速属于负反馈调节6.缺氧诱导因子(HIF)是哺乳动物在缺氧状态下的调节因子.据此分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剧烈运动时HIF合成减少B.HIF合成导致乳酸的产生C.HIF的作用有助于维持内环境稳态D.降低HIF的活性可治疗缺氧性疾病7.野生型酵母菌在线粒体内有氧呼吸酶作用下产生的[H]可与显色剂TTC结合,使酵母菌呈红色.呼吸缺陷型酵母菌缺乏上述相关酶.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TTC可用来鉴别野生型和呼吸缺陷型酵母菌B.呼吸缺陷型酵母菌细胞呼吸也可产生[H]C.呼吸缺陷型酵母菌无法合成ATPD.呼吸缺陷型酵母菌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被分解8.如图表示刚接受抗原刺激的B淋巴细胞,关于图中所示基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此细胞不应该含有胰岛素基因B.只有ATP合成酶基因处于活动状态C.A抗体基因经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合成A抗体D.细胞分裂时A抗体基因和ATP合成酶基因自由组合9.研究人员发现有一种非编码RNA在小鼠胚胎干细胞非常丰富.这种RNA起到重要调控作用,当其含量低于正常水平时,小鼠胚胎干细胞无法正常分化.关于该非编码RNA,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所有细胞含量都高B.翻译为蛋白质起作用C.一定在细胞核中形成D.参与干细胞分化过程10.观察某生物组织切片中的染色体出现如图箭头所指行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切片取材自生殖器官B.此时期可发生交叉互换C.该行为可导致配子多样D.此细胞染色体数已加倍11.R﹣loop是细胞中的一种特殊结构,它是由一条mRNA和DNA模板稳定结合形成DNA﹣RNA双链,使另外一条DNA链单独存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R﹣loop结构利于DNA结构稳定B.R﹣loop结构形成于转录过程中C.R﹣loop结构与DNA碱基配对情况不同D.R﹣loop结构易导致某些蛋白质含量下降12.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耐药菌的产生是致病菌基因突变的结果B.对新生儿注射抗生素属于特异性免疫C.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导致新生儿体内致病菌耐药基因频率增加D.即使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13.关于人体内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化学本质均为蛋白质B.受体均在细胞膜上C.均可存在于内环境D.均需通过血液运输14.感染性休克会导致患者体内乳酸积累,研究者测定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A)对患者体内乳酸的清除率,结果如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乳酸是机体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B.清除率不同是由于乳酸产生量不同C.需静脉注射DA和NA进行研究D.乳酸清除效果NA组好于DA组15.帕金森病(PD)是中脑内产生多巴胺(一种递质)的细胞发生丢失而造成的,这种丢失导致运动功能退化.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年龄老化等均可能导致多巴胺神经元的变性死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PD是单一因素引起的老龄化疾病B.多巴胺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入下一神经元C.药物治疗主要提高多巴胺受体的含量D.理论上可利用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治疗PD16.肿瘤细胞一旦死亡就会释放钾离子到细胞外.钾离子通常细胞内浓度高于细胞外,细胞外增加的钾离子可降低免疫细胞活性,阻止它们的抗肿瘤功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发挥抗肿瘤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B.细胞外高浓度钾离子导致免疫细胞数量减少C.细胞外低浓度钾离子是免疫细胞功能实现的必要条件D.死亡的肿瘤细胞释放钾离子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性17.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植物生长B.用生长素类似物可诱导染色体加倍C.密封储藏导致水果各种激素合成增加D.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不可在同一细胞起作用18.黑山寨地区利用栗树脱落枝叶制造的培养基种植栗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栗树脱落枝叶中的能量不属于其同化量B.栗蘑属于消费者,参与物质循环再生过程C.该做法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D.该做法实现能量多级利用,提高能量传递效率19.人们用蔗糖、奶粉和经蛋白酶水解后的玉米胚芽液,经乳酸菌发酵可生产新型酸奶.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蔗糖消耗量与乳酸生成量呈正相关B.酸奶出现明显气泡说明有杂菌污染C.乳酸菌是一种异养厌氧型的细菌D.只有奶粉为乳酸菌发酵提供氮源20.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利用离心法可以分离多种细胞器B.利用纸层析法可以分离叶绿体色素C.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可以研究光合作用反应条件D.利用比色法可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二、非选择题(共50分)21.盐藻是一种单细胞真核藻类,其鞭毛是由微管蛋白聚合而成的.为研究泛素和蛋白酶体是否参与盐藻鞭毛的解聚过程,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研究.(1)借助荧光显微镜,观察到盐藻鞭毛上存在泛素,它是由76个组成的多肽,可与微管蛋白形成泛素化蛋白.(2)科研人员检测了不同处理下盐藻鞭毛中泛素化蛋白的含量,其电泳结果如图1.(对照组:正常生长状态的盐藻细胞;组装组:鞭毛组装状态的盐藻细胞;解聚组:鞭毛解聚状态的盐藻细胞)据图1分析,与对照组相比,鞭毛解聚时细胞内泛素化蛋白含量,由此推测,泛素参与了过程.(3)进一步用带有荧光的物质检测盐藻蛋白酶体的活性,结果如图2.据图分析,鞭毛解聚组蛋白酶体的活性对照组.(4)综合图1和图2说明.(5)图3为泛素(Ub)作用机理示意图,据图3分析,在多种酶的作用及ATP供能条件下,微管蛋白的断裂,导致鞭毛解聚.(6)人体组织细胞中存在多种蛋白质降解途径,请你再举一例:.22.为探究两种药物紫杉醇和顺铂对食道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研究者进行了如下实验:(1)首先将食道癌细胞接种于动物细胞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培养液中除具有必需营养物质外,还需添加适量抗生素,目的是.(2)实验步骤:①向多孔培养板每孔接种,培养12h.②实验组:向每孔分别加入100μL含紫杉醇或顺铂的培养液,培养48h;对照组:.③重复步骤②两次,以减少实验误差.(3)实验结果:培养48h后,统计并计算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进一步计算各组细胞生长抑制率.计算公式:细胞生长抑制率(%)=(1﹣实验组细胞数/对照组细胞数)×100%,结果如下图:综合上图分析,紫杉醇和顺铂两种药物对食道癌细胞的作用效果包括.(4)食道癌发生的重要原因是细胞增殖与凋亡失衡,为探究紫杉醇和顺铂对与细胞凋亡相关的基因(抑制凋亡基因Bcl﹣2、促进凋亡基因Bax)表达的影响,研究者在实验数据基础上进行了相关分析:据图分析,紫杉醇和顺铂两种药物通过,阻止食道癌进一步发展,且二者具有作用.23.现有Muller﹣5品系纯合雌果蝇,该雌果蝇X染色体上有B(棒眼)W(杏色眼)基因.欲检测某接受大剂量射线照射的雄果蝇X染色体上是否发生了基因突变(B、W基因位点之外),让两者杂交,得到F1代,F1代雌雄个体相互交配.(1)使用观察亲本雌果蝇卵巢内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细胞,由于该雌果蝇X染色体发生倒位,导致减数分裂的过程异常,无法与其他品系果蝇X染色体的基因发生重组.(2)如果F2代中被检测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雌雄果蝇中,且此性状在雌性果蝇中的比例为,说明发生了性突变;(3)如果F2代中被检测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只有性果蝇表现,说明发生了性突变.(4)为检测该突变是否为隐性致死突变(胚胎致死),实验过程同上.如果F2代中雄蝇比例代中性别比例为,说明其发生了隐性完全致死突变.如果F2位于区间范围,说明其发生了隐性不完全致死突变.24.为研究高山姬鼠对低温环境的适应机制,科研人员做了如下实验研究.选取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冷驯化组,28天后进行了相关数据的测定.(1)冷驯化组体脂含量于对照组,可能原因为.(2)研究发现脂肪细胞合成分泌一种激素﹣﹣瘦素,图2表明低温条件下瘦素含量与体脂呈关系,推测图1冷驯化组体内瘦素处于水平.(3)瘦素作为信号分子,与下丘脑细胞的结合,进而影响下丘脑合成神经肽.实验进一步测定低温条件下的四种神经肽基因的表达量,结果如图3.NPY 和AgRP是促食类神经肽;POMC和CART是抑食类神经肽.据图3分析,低温条件下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增加,推测可能原因是.(4)综上所述,高山姬鼠适应低温环境的机制是.25.为研究福寿螺对沉水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相关实验.(1)福寿螺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属于.(2)实验研究对苦草、狐尾藻、黑藻组成的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3)分析图1,随着福寿螺密度增加,的生物量显著降低.高密度福寿螺组比中密度组黑藻生物量下降原因包括,福寿螺对沉水植物的选择性牧食使此群落中成为优势种.图2表示狐尾藻各器官干重,据图分析,福寿螺更喜食狐尾藻的器官为.(4)福寿螺作为“成功”的入侵物种,导致该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降低,破坏了生态系统的.26.对棉纤维基因GhRACK1的正常启动子P进行改造,获得了P1、P2、P3、P4缺失体.科研人员对正常启动子P及其4种缺失体(P1﹣P4)进行了实验研究.(1)首先利用PCR技术扩增正常启动子P,方法如图1.①不能直接根据片段Ⅰ扩增出正常启动子P,因为.②利用酶处理使片段Ⅰ成为环状DNA.③将环状DNA用酶处理,得到片段Ⅱ.欲扩增出正常启动子P,需选用的引物组合为.(2)利用有关酶对正常启动子P进行切割,得到不同程度缺失体(P1﹣P4),图2表示正常启动子P缺失示意图.(3)利用正常启动子P及其4种缺失体(P1﹣P4)分别构建了基因表达盒,如图3所示.(4)再将5种基因表达盒分别转入相同质粒,构建相应的植物表达载体.然后将其导入农杆菌,最后导入烟草细胞中.用含有的培养基对烟草细胞进行筛选,分别获得了含有正常启动子P及其4种缺失体(P1﹣P4)的转基因烟草.将植物组织浸入适量溶液中,观察烟草细胞gus基因是否表达,实验结果如下表.有蓝色:+无蓝色:﹣如果烟草细胞中gus基因成功表达,则细胞呈现蓝色.实验结果表明.与P1﹣P4的实验结果相比,说明正常启动子P发挥不同功能的关键序列位于图2的.(填字母)2016-2017学年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上)期末生物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下列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要求的.1.下列结构或物质中,组成单位相同的一项是()A.胰岛素、纤维素B.质粒、基因C.生长激素、生长素D.糖原、抗体【考点】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功能;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分析】1、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2、细胞中的核酸根据所含五碳糖的不同分为DNA和RNA两种,构成DNA与RNA 的基本单位分别是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3、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植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纤维素和淀粉,动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糖原,构成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解答】解:A、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纤维素的化学本质是多糖、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A错误;B、质粒存在于许多细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中,是细胞染色体外能够自主复制的很小的环状DNA分子,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质粒和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均是脱氧核苷酸,B正确;C、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二者的基本组成单位不同,C错误;D、糖原是多糖中的一种、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D错误.故选:B.2.关于糖蛋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动物细胞融合的原理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相同B.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导致细胞易扩散转移C.糖蛋白的形成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参与D.依据细胞膜上糖蛋白的分布可判断细胞膜的内侧和外侧【考点】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分析】1、脂质: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2、蛋白质:膜的功能主要由蛋白质承担,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其蛋白质的含量越高,种类越多.①蛋白质的位置:有三种.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嵌入磷脂双分子层;贡穿于磷脂双分子层.②种类:a.有的与糖类结合,形成糖被,有识别、保护、润滑等作用. b.有的起载体作用,参与主动运输过程,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c.有的是酶,起催化化学反应的作用.3、特殊结构﹣﹣糖被:①位置:细胞膜的外表.②本质: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③作用: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关;在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还有保护和润滑作用.【解答】解:A、动物细胞融合的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A错误;B、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导致细胞易扩散转移,B正确;C、糖蛋白的形成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参与,C正确;D、依据细胞膜上糖蛋白的分布可判断细胞膜的内侧和外侧,D正确.故选:A.3.下列关于“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病毒能够繁殖,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B.细胞的所有膜结构构成生物膜系统C.生活在一定区域的所有生物构成生态系统D.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构成免疫系统【考点】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1、生态系统的概念: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范围:有大有小,其中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是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2、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组成,生物膜系统在组成成分和结构上相似,在结构与功能上联系.3、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的免疫系统.【解答】解:A、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A错误;B、细胞的所有膜结构构成生物膜系统,B正确;C、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C错误;D、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构成免疫系统,D错误.故选:B.4.研究者对哺乳动物红细胞膜上不同种类的磷脂分子(SM、PC、PS、PE、PI、CI)含量进行了测定,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膜功能复杂程度取决于磷脂分子种类B.磷脂分子在磷脂双分子层中不对称分布C.细胞膜的结构特点与磷脂分子的运动无关D.小分子均以扩散方式通过磷脂组成的膜结构【考点】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分析】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蛋白质在脂双层中的分布是不对称和不均匀的.(2)膜结构具有流动性.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生物膜是流动的脂质双分子层与镶嵌着的球蛋白按二维排列组成.(3)膜的功能是由蛋白与蛋白、蛋白与脂质、脂质与脂质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实现的.2、细胞膜的成分: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的糖类.磷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解答】解:A、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膜功能复杂程度取决于蛋白质分子种类和数量,A错误;B、磷脂在细胞膜内外两侧分布的百分比不同,说明细胞膜的成分在膜上的分布是不对称的,B正确;C、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不是静止的,是可以运动的,因此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错误;D、小分子通过膜结构的方式有三种: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D错误.故选:B.5.植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暗(碳)反应、蔗糖与淀粉合成代谢途径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磷参与了光合作用所有产物的合成B.蔗糖合成受阻促进Pi进入叶绿体C.三碳糖磷酸的积累会导致[H]和ATP的合成速率增加D.三碳糖磷酸的积累导致卡尔文循环减速属于负反馈调节【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分析】据图分析:图示表示植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的碳反应、蔗糖与淀粉合成代谢途径,图中叶绿体内膜上的磷酸转运器转运出1分子三碳糖磷酸的同时转运进1分子Pi(无机磷酸).回顾和梳理光合作用的过程,认真分析各个小题即可正确作答.【解答】解:A、磷元素是核酸、磷脂、ATP等的组成成分,ATP是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的产物,但没有参与所有产物的合成,A错误;B、据图分析,蔗糖合成或输出受阻,则进入叶绿体的Pi减少,B错误;C、三碳糖磷酸大量积累于叶绿体基质,抑制了光反应的进行,导致光反应生成的ATP和[H]减少,C错误;D、据图分析,若蔗糖合成或输出受阻,导致三碳酸磷酸的转运受到抑制,进入叶绿体的Pi减少,同时三碳酸磷酸因转运受抑制而在叶绿体基质中大量积累,进一步抑制了暗反应和光反应的进行,使得ATP的合成数量下降.这一过程中三碳糖磷酸对卡尔文循环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过程,D正确.故选:D.6.缺氧诱导因子(HIF)是哺乳动物在缺氧状态下的调节因子.据此分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剧烈运动时HIF合成减少B.HIF合成导致乳酸的产生C.HIF的作用有助于维持内环境稳态D.降低HIF的活性可治疗缺氧性疾病【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解答】解:A、缺氧诱导因子(HIF)是哺乳动物在缺氧状态下的调节因子,因此剧烈运动时HIF合成增多,A错误;B、HIF是哺乳动物在缺氧状态下的调节因子,HIF合成不会导致乳酸的产生,是无氧呼吸产生了乳酸,B错误;C、HIF是哺乳动物在缺氧状态下的调节因子,HIF的作用有助于维持内环境稳态,C正确;D、HIF是哺乳动物在缺氧状态下的调节因子,因此提高HIF的活性可治疗缺氧性疾病,D错误.故选:C.7.野生型酵母菌在线粒体内有氧呼吸酶作用下产生的[H]可与显色剂TTC结合,使酵母菌呈红色.呼吸缺陷型酵母菌缺乏上述相关酶.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TTC可用来鉴别野生型和呼吸缺陷型酵母菌B.呼吸缺陷型酵母菌细胞呼吸也可产生[H]C.呼吸缺陷型酵母菌无法合成ATPD.呼吸缺陷型酵母菌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被分解【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分析】显色剂TTC能使野生型酵母菌呈红色,而不能使呼吸缺陷型酵母菌呈红色,所以可用TTC来鉴别野生型和呼吸缺陷型酵母菌,显色剂TTC不能使呼吸缺陷型酵母菌呈红色是因为该细菌缺乏有氧呼吸相关酶,而不是不产生[H],其仍可通有无氧呼吸产生[H].【解答】解:A、由题意知,在氧气存在条件下,显色剂TTC与[H]结合使酵母菌呈红色,不能与呼吸缺陷型酵母菌反应呈现红色,因此可以用TTC来鉴别野生型和呼吸缺陷型酵母菌,A正确;B、呼吸缺陷型酵母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但可以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第一阶段能产生[H],B正确;C、呼吸缺陷型酵母菌能进行无氧呼吸,释放少量能量,合成少量ATP,C错误;D、呼吸缺陷型酵母菌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被分解,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D正确.故选:C.8.如图表示刚接受抗原刺激的B淋巴细胞,关于图中所示基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此细胞不应该含有胰岛素基因B.只有ATP合成酶基因处于活动状态C.A抗体基因经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合成A抗体D.细胞分裂时A抗体基因和ATP合成酶基因自由组合【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细胞的分化.【分析】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ATP合成酶基因是管家基因,在各种细胞中都处于活动状态,胰岛素基因、A抗体基因属于奢侈基因,是选择性表达的基因.【解答】解:A、人体所有的体细胞中均含有胰岛素基因,只是该基因在胰岛B 细胞中选择性表达,A错误;B、刚接受抗原刺激的B淋巴细胞中,不会合成胰岛素和抗体,胰岛素基因只在胰岛B细胞中表达,抗体基因只在浆细胞中表达,因此只有ATP合成酶基因处于活动状态,B正确;C、A抗体基因在B淋巴细胞中不表达,C错误;D、B淋巴细胞只能进行有丝分裂,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发生基因的自由组合,D 错误.故选:B.。
2017年北京市高考生物试卷一、选择题.本部分共5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6分)洋葱根尖和小鼠骨髓细胞都能用于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比较实验操作和结果,叙述正确的是()A.都需要用盐酸溶液使细胞相互分离B.都需要用低倍镜找到分裂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C.在有丝分裂中期都能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加倍D.在有丝分裂末期都能观察到细胞板2.(6分)某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据此,对该植物生理特性理解错误的是()A.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比光合作用的高B.净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约为25℃C.在0~25℃范围内,温度变化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比对呼吸速率的大D.适合该植物生长的温度范围是10~50℃3.(6分)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4.(6分)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对其理解错误的是()A.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贮存在ATP中B.Ca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C.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会促使胰岛素释放D.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5.(6分)为了增加菊花花色类型,研究者从其他植物中克隆出花色基因C(图1),拟将其与质粒(图2)重组,再借助农杆菌导入菊花中。
下列操作与实验目的不符的是()A.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Ⅰ和连接酶构建重组质粒B.用含C基因的农杆菌侵染菊花愈伤组织,将C基因导入细胞C.在培养基中添加卡那霉素,筛选被转化的菊花细胞D.用分子杂交方法检测C基因是否整合到菊花染色体上二、非选择题6.(16分)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通过电刺激实验,发现学习、记忆功能与高等动物的海马脑区(H区)密切相关.(1)在小鼠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2)如果在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100次/秒、持续1秒的强刺激(HFS),在刺激后几小时之内,只要再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都会比未受过HFS处理时高2~3倍,研究者认为是HFS使H区神经细胞产生了“记忆”,下图为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如图所示,突触后膜上的N受体被激活后,Ca2+会以方式进入胞内,Ca2+与共同作用,使C酶的发生改变,C酶被激活.(3)为验证图中所示机制,研究者开展了大量工作,如:①对小鼠H区传入纤维施加HFS,休息30分钟后,检测到H区神经细胞的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该结果为图中的(填图中序号)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②图中A受体胞内肽段(T)被C酶磷酸化后,A受体活性增强,为证实A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需将一种短肽导入H区神经细胞内,以干扰C酶对T 的磷酸化.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所用短肽分别应与T的氨基酸.A.数目不同序列不同B.数目相同序列相反C.数目相同序列相同③为验证T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将T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一组小鼠,用HFS处理H区传入纤维,30分钟后检测H区神经细胞突触后膜A受体能否磷酸化.请评价该实验方案并加以完善.(4)图中内容从水平揭示学习、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7.(18分)玉米(2n=20)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作物,今年来常用的一种单倍体育种技术使玉米新品种选育更加高效.(1)单倍体玉米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因此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无法联会,导致配子中无完整的.(2)研究者发现一种玉米突变体(S),用S的花粉给普通玉米授粉,会结出一定比例的单倍体籽粒(胚是单倍体:胚乳与二倍体籽粒胚乳相同,是含有一整套精子染色体的三倍体.见图1)①根据亲本中某基因的差异,通过PCR扩增以确定单倍体胚的来源,结果见图2.从图2结果可以推测单倍体的胚是由发育而来.②玉米籽粒颜色由A、a与R、r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A、R同时存在时籽粒为紫色,缺少A或R时籽粒为白色,紫粒玉米与白粒玉米杂交,结出的籽粒中紫:白=3:5,出现性状分离的原因是.推测白粒亲本的基因型是.③将玉米籽粒颜色作为标记性状,用于筛选S与普通玉米杂交后代中的单倍体,过程如下:请根据F1籽粒颜色区分单倍体和二倍体籽粒并写出表现相应的基因型.(3)现有高产抗病白粒玉米纯合子(G)、抗旱抗倒伏白粒玉米纯合子(H),欲培育出高产抗病抗旱抗倒伏的品种.结合(2)③中的育种材料与方法,育种流程应为:;将得到的植株进行染色体加倍以获得纯合子;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8.(16分)疟原虫是一种单细胞动物.它能使人患疟疾,引起周期性高热、寒战和出汗退热等临床症状,严重时致人死亡.(1)在人体内生活并进行细胞分裂的过程中,疟原虫需要的小分子有机物的类别包括(写出三类).(2)进入血液循环后,疟原虫选择性地侵入红细胞,说明它能够并结合红细胞表面受体.(3)疟原虫大量增殖后胀破红细胞进入血液,刺激吞噬细胞产生致热物质.这些物质与疟原虫的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中枢,引起发热.(4)疟原虫的主要抗原变异频繁,使疟原虫能避免被宿主免疫系统性清除,从而使该物种得以.(5)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其抗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我国科学家进行了如下实验.组别实验材料实验处理实验结果(线粒体膜电位的相对值)1疟原虫的线粒体不加入青蒿素1002加入青蒿素603仓鼠细胞的线粒体不加入青蒿素1004加入青蒿素97①1、2组结果表明;由3、4组结果可知青蒿素对仓鼠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无明显影响.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②将实验中仓鼠细胞的线粒体替换为,能为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提供直接的细胞生物学实验证据.2017年北京市高考生物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部分共5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6分)洋葱根尖和小鼠骨髓细胞都能用于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比较实验操作和结果,叙述正确的是()A.都需要用盐酸溶液使细胞相互分离B.都需要用低倍镜找到分裂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C.在有丝分裂中期都能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加倍D.在有丝分裂末期都能观察到细胞板【分析】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方法步骤:1、洋葱根尖的培养在上实验课之前的3﹣4天,取洋葱一个,放在广口瓶上.瓶内装满清水,让洋葱的底部接触到瓶内的水面.把这个装置放在温暖的地方培养.待根长约5cm,取生长健壮的根尖制成临时装片观察.2、装片的制作制作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1)解离:上午10时至下午2时,剪去洋葱根尖2﹣3mm,立即放入盛入有盐酸和酒精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温室下解离.目的: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入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目的: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3)染色:把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的玻璃皿中染色.目的:染料能使染色体着色.4)制片:用镊子将这段根尖取出来,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尖把根尖能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的按压载玻片.目的: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解答】解:A、盐酸只能使植物细胞相互分离开来,A错误;B、使用高倍显微镜时,需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再换成高倍镜,B正确;C、在有丝分裂中期着丝点没有断裂,染色体在后期才加倍,C错误;D、细胞板只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出现,D错误。
通州区2016—2017学年度高三摸底考试生物试卷2017年1月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第Ⅱ卷,共46道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所有答案都写在机读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不得分........。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40分)1. 被誉为“生命营养库”的螺旋藻属于蓝藻,其营养成分和生理活性物质十分丰富。
下列关于螺旋藻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中没有生物膜B.遗传过程同样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C.细胞中没有细胞器D.细胞中有遗传物质,并能合成蛋白质2.细胞在生命活动中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复杂变化。
细胞内部就像一个繁忙的工厂,在细胞质中有许多忙碌不停的“车间”──细胞器。
下列关于高等植物细胞内细胞器叙述正确的是A.酒精产生的场所是液泡B. 产生O2的场所是叶绿体C.纺锤体形成的场所是高尔基体 D.生长素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3.下图所示为来自同一人体的 4 种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虽然来自同一人体,但各细胞中遗传物质含量并不相同B. 虽然各细胞的生理功能不同,但都能产生ATPC. 虽然各细胞大小不同,但细胞中所含的蛋白质种类相同D.虽然各细胞中携带的基因相同,但进行表达的基因不同4.下列在叶绿体中发生的生理过程,不.需要蛋白质参与的是A.O2扩散B.Mg2+吸收C.光能转换D.DNA复制5.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A. 发烧时食欲减退是因为唾液淀粉酶失去了活性B.口服多酶片中的胰蛋白酶可在小肠中发挥作用C.用果胶酶澄清果汁时,澄清速度与pH无关D.洗衣时,用热水能增强加酶洗衣粉中酶的活性6.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实验中,显微镜下可依次观察到甲、乙、丙三种细胞状态。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丙可在同一个细胞内依次发生B.与甲相比,乙所示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较低C.由观察甲到观察乙须将5倍目镜更换为10倍目镜D.由乙转变为丙的过程中,没有水分子从胞内扩散到胞外7.细胞的膜蛋白具有物质运输、信息传递、免疫识别等重要生理功能。
温馨提示: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知识点8遗传的基本规律1. (2017 •全国卷甲• T6)若某哺乳动物毛色由3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独立分配的等位基因决定,其中,A基因编码的酶可使黄色素转化为褐色素;B基因编码的酶可使该褐色素转化为黑色素;D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完全抑制A基因的表达;相应的隐性等位基因a、b、d的表达产物没有上述功能。
若用两个纯合黄色品种的动物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黄色,F 2中毛色表现型出现了黄:褐:黑=52 : 3 : 9的数量比,则杂交亲本的组合是()A. AABBDD< aaBBdd,或AAbbDD< aabbddB. aaBBDDX aabbdd,或AAbbDC X aaBBDDC. aabbDD X aabbdd,或AAbbDC X aabbddD. AAbbDDK aaBBdd,或AABBDID aabbdd【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信息:“F2中毛色表现型出现了黄:褐:黑=52 : 3 : 9的数量比”。
⑵解题思路:根据F2分离比之和T判断F1的基因型T结合选项判断亲本的基因型。
【解析】选0本题主要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由题意可知,决定黄毛色的基因型为aa ______ 或A D_,决定黑毛色的基因型为A_B_dd,且黑色个体在F2中所占比例为9- (52+3+9)=9/64=3/4 X 3/4 X 1/4, 可以推测出F1基因型为AaBbDd(黄色),再根据亲本为两个纯合的黄色品种以及黄色品种的基因型,可推出杂交亲本的组合可能为AAbbDD< aaBBdd,或AABBD X aabbdd,因此D项正确。
2. (2017 •全国卷乙• T6)果蝇的红眼基因(R)对白眼基因(r)为显性,位于X染色体上;长翅基因(B)对残翅基因(b)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
现有一只红眼长翅果蝇与一只白眼长翅果蝇交配,F1雄蝇中有1/8为白眼残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亲本雌蝇的基因型是BbXVB. F1中出现长翅雄蝇的概率为3/16C. 雌、雄亲本产生含乂配子的比例相同D. 白眼残翅雌蝇可形成基因型为b乂的极体【解析】选B。
1. 先天性肌强直由编码骨骼肌氯离子通道蛋白的CLCN1基因突变引起,依据遗传方式不同分为Becker 病(常染色体显性)和Thomsen 病(常染色体隐性),但前者通常发病更早且累及其他器官。
下图是某一先天性肌强直家系的系谱图,据此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Becker 病和Thomsen 病的致病基因互为等位基因B .据图判断,该家族所患遗传病最可能是Becker 病C .Ⅲ-5与一父母表现均正常的患者婚配,后代可能不患病D .突触后膜氯离子内流受阻不会影响抑制性电位的产生2. 下列遗传学概念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B .伴性遗传:由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遗传上总是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ⅠⅡ ⅢC.显性性状:两个亲本杂交,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D.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3.某种家鼠中,当用短尾鼠与正常鼠交配,得到的后代中正常尾与短尾比例相同;而短尾类型相互交配,子代中短尾与正常尾之比为2:1.对上述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A.家鼠的这对性状中正常尾对短尾为显性B.该种家鼠中正常尾个体均为纯合子C.该种家鼠中的显性杂合子有致死现象D.家鼠尾长短的性状遗传不遵循分离定律4.如图表示一个单基因遗传病家系的系谱图,该病为伴性遗传.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该病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B.Ⅱ﹣7的致病基因来自于Ⅰ﹣1C.Ⅱ﹣3不会把致病基因传给儿子D.Ⅲ﹣11的致病基因来自于Ⅱ﹣55.右图是有关细胞分裂与遗传定律关系的概念图,其中对概念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A.①⑤⑨和③⑦⑩B.②⑥⑨和③⑦⑩C.①⑤⑨和④⑧⑩D.②⑥⑨和④⑧⑩6.雕鸮的羽毛绿色与黄色、条纹和无纹分别由两对常染色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一对显性基因纯合会出现致死现象。
绿色条纹与黄色无纹雕鸮交配,F1绿色无纹和黄色无纹雕鸮的比例为1:1。
F1绿色无纹雕鸮相互交配后,F2绿色无纹:黄色无纹:绿色条纹:黄色条纹=6:3:2:1。
据此作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A.绿色对于黄色是显性,无纹对条纹是显性,绿色基因纯合致死B.F1绿色无纹个体相互交配,后代有3种基因型的个体致死C.F2黄色无纹的个体随机交配,后代中黄色条纹个体的比例为1/8D.F2某绿色无纹个体和黄色条纹个体杂交,后代表现型比例可能不是1:1:1:17.右图所示为鸡(ZW型性别决定)羽毛颜色的杂交实验结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对性状的遗传属于伴性遗传B.芦花性状为显性性状C.亲、子代芦花母鸡的基因型相同D.亲、子代芦花公鸡的基因型相同8.对遗传病进行监测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预防遗传病的发生。
下列措施合理的是()A.进行产前诊断,以确定胎儿是否携带致病基因B.将患者的缺陷基因诱变成正常基因C.禁止近亲结婚以减少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D.在人群中随机调查,判断遗传方式9.下图是一个先天性白内障的遗传系谱图。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该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显性遗传B.Ⅱ-1和Ⅱ-5均为该病基因的纯合子C.Ⅲ-5和Ⅳ-1均为该病基因的杂合子D.Ⅱ-3与Ⅱ-4再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2L病毒可侵染小鼠的脑膜细胞,引起脑膜炎,L蛋白是L病毒的抗原蛋白。
科研人员分别给野生型小鼠转入不同基因,建立了两种模型小鼠。
小鼠M在胰岛B细胞表面特异性表达L蛋白,小鼠N在T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表达L蛋白受体。
请回答下面27~29题。
10.关于构建转基因模型小鼠M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以L蛋白基因的mRNA为模板逆转录获得cDNAB.获得的cDNA与含有胰岛素基因特异性启动子的载体连接C.通过显微注射法可将重组DNA导入小鼠的受精卵细胞D.筛选得到的小鼠M的T淋巴细胞被免疫细胞攻击11.将小鼠M和小鼠N杂交,杂交后代中仅在胰岛B细胞表面表达L蛋白、仅在T淋巴细胞表面表达L蛋白受体、两种细胞表面皆不表达、既在胰岛B细胞表面表达L蛋白也在T淋巴细胞表面表达L蛋白受体的小鼠(记为小鼠X)各占1/4,据此判断不合..理.的是()A.小鼠M和小鼠N均为转基因杂合子B.转入的不同基因遗传可能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两种细胞表面皆不表达的个体为野生型D.小鼠X为L蛋白和L蛋白受体基因的纯合子12.科研人员给上述杂交后代的四组小鼠注射L病毒,结果及推测合理的是()A.仅表达L蛋白的小鼠不患糖尿病,其胰岛B细胞不会被效应T细胞攻击B.仅表达L蛋白受体的小鼠患糖尿病,其T淋巴细胞被L病毒攻击C.皆不表达的小鼠患糖尿病,其胰岛B细胞会被效应T细胞攻击D.小鼠X患严重的糖尿病,其胰岛B细胞会被效应T细胞攻击12、D二、非选择(东城34)34.鲤鱼是生活中常见的淡水鱼,既可以食用也有观赏价值.鲤鱼的品种多样,有青灰、红、蓝、白等多种体色,鱼鳞的鳞被常见的是全鳞型、散鳞型两种.为探明鲤鱼体色及鳞被的遗传特性,研究人员进行了下列实验.(1)由杂交一实验结果可知,鲤鱼的体色和鳞被性状中的为显性性状.F2中青灰色:红色=15:1,全鳞:散鳞=3:1,由此可知,鲤鱼的体色是由对基因控制的,鳞被性状是由对基因控制的.(2)研究人员在实验一的基础上,选取F2中的青灰色全鳞和红色全鳞鲤鱼各1尾进行了杂交实验二.由结果分析可知,(若体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 表示,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和B、b表示;若鳞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D、d表示,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D、d和E、e表示)实验二的亲本青灰色全鳞和红色全鳞鲤鱼的基因型分别是和,杂交后代中,青灰色散鳞鲤鱼个体占.控制体色与鳞被的基因共位于对染色体上,它们的遗传(填“符合”或“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3)研究表明,鲤鱼体色中的红色和白色都是由于基因突变形成的.为判断红与白体色之间是否存在显隐性关系,科研人员利用红鲤和白鲤进行体色间的杂交,再从F1家系中随机选取雌雄各2尾进行交配产生F2,结果如表.杂交组合F1F2红鲤白鲤红鲤(♀)×白鲤(♂)红鲤829297红鲤(♂)×白鲤(♀)红鲤825280实验结果表明红色性状对白色性状是性.综合本题关于鲤鱼的体色的杂交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鲤鱼体色间的显隐性关系具有,会随杂交亲本体色的不同而表现出显性或隐性关系.(西城23)23.(9分)水稻的弯曲穗和直立穗是一对相对性状,野生型水稻为弯曲穗。
与直立穗相关的基因有多个,目前在生产上广泛应用的直立穗品系是水稻9号染色体上DEP1基因的突变体——突变体1。
(1)用化学诱变剂EMS处理野生型水稻,并采用多代(填“杂交”、“测交”或“自交”),获得一个新型直立穗稳定遗传品系—突变体2。
为研究突变体2的遗传特性,将其与纯种野生型水稻进行杂交,得到F1后进行自交,结果见表1。
由此结果分析,其遗传符合规律。
半直立穗性状出现说明直立穗基因对弯曲穗基因。
表1突变体2直立穗特性的遗传分析(2)检测发现,突变体2直立穗基因(DEP2)位于7号染色体上。
该基因突变使突变体2中相应蛋白质的第928位的精氨酸(AGG)置换成了甘氨酸(GGG)。
利用技术分析,发现该基因发生1个碱基对的改变。
由此推测DEP2基因内部的变化可能是。
(3)已知突变体1直立穗的遗传特性与突变体2相同。
将突变体1纯合子与突变体2纯合子杂交,然后将F1与野生型进行杂交,若F2表现型及比例为(细胞含2个或以上直立穗基因则表现为直立穗),则证明DEP1基因与DEP2基因互为。
(4)研究还发现另一种直立穗水稻突变体,表现出产量明显下降的特征。
其突变发生于基因DEP3内部,突变基因编码的mRNA中部被插入3个相邻的碱基GGC,推测翻译后蛋白质分子量发生的变化为(从以下选项中选择)。
a. 变大b. 变小c. 不变1.(海淀32)(10分)研究者从一个爱尔兰人的家庭中找到了一种完全色盲患者,绘制了患者的家系图(如图1),并对该患者和正常人进行基因测序,部分测序结果如图2所示。
(1)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属于反射弧中的____________,它们将光信号转化为____________,通过传入神经传入视觉中枢。
(2)据图1判断,该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遗传。
(3)据图2分析,该患者DNA序列上的碱基对变化是____________。
若对系谱图中患者的哥哥进行测序,结果可能为____________。
(4)科研人员发现了另外9个来自印度、法国、德国的完全色盲患者家系,都是同一基因发生了不同的突变,说明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__的特点。
(5)研究者推测患者的基因突变导致Bip蛋白的表达受影响。
从患者的母亲和患者体内获取成纤维细胞,分别在添加和不添加药物T的条件下进行体外培养,一段时间后,用凝胶电泳方法测定Bip蛋白(帮助蛋白质进行折叠)和β-tubulin蛋白含量,结果如图3所示。
①由于细胞中β-tubulin蛋白的表达量相对稳定,在实验中可作为____________物质,以排除细胞培养操作、____________、检测方法等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②实验结果表明,在药物T作用下,正常基因可____________Bip表达,由此推测患者感光细胞功能异常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2.(海淀37)(11分)研究者在一个果蝇纯系(全为纯合子)中发现了几只紫眼果蝇β(雌蝇、雄蝇都有),而它的兄弟姐妹都是红眼。
(1)让β与____________眼果蝇杂交,发现____________,F1果蝇均表现为红眼,并且由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产生的F2果蝇眼色出现3:1的分离比,由此判断紫眼为常染色体上的单基因____________性突变。
(2)果蝇共有3对常染色体,编号为Ⅱ、Ⅲ、Ⅳ。
红眼果蝇γ的4种突变性状分别由一种显性突变基因控制,并且突变基因纯合的胚胎不活,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两个突变基因位点之间不发生交换。
①果蝇γ的雌雄个体间相互交配,子代成体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表明果蝇γ以____________形式连续遗传。
②进行杂交“♀β×♂γ”,子代果蝇中紫眼个体和红眼个体的比例为1:1,表明γ携带红眼基因,同时携带紫眼基因或携带____________基因。
同时发现,子代果蝇中所有正常刚毛、钝圆平衡棒的个体都是紫眼,所有短刚毛、正常平衡棒的个体都是红眼,并且正常翅脉、卷曲翅、紫眼:正常翅脉、卷曲翅、红眼:多翅脉、正常翅型、紫眼:多翅脉、正常翅型、红眼为____________,所以判断紫眼基因定位于____________号染色体上。
(3)研究者推测紫眼基因是红眼基因的突变基因,利用转基因技术将红眼基因转给β,发现其眼色由紫色恢复为红色,通过与____________两种果蝇的眼色对比,可以进一步确定上述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