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第二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跟踪检测二十二“古代诗歌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3
“古诗歌阅读”仿真综合练仿真综合练(二)宋代诗歌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9分)定风波重阳苏轼与客携壶上翠微①,江涵秋影雁初飞。
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②,登临不用怨斜晖。
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③。
[注]①翠微:山上的小亭。
②云峤:耸入云霄的高山。
③牛山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泪流满面:“我怎么舍得这么美好的国都而死呢?”(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作题为“重阳”,说明作者是在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与友人一道登高赏菊,饮酒赋诗。
B.词作开头两句,前一句交代行踪,后一句描绘了“江涵”、“秋影”和“雁飞”三幅画面。
C.“难逢”道出了作者对人生多忧的感慨,与下文的“年少”“须插”形成因果照应。
D.作者用“携壶”“菊花”“佳节”“登临”等反复点题,进一步表现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解析:选B B项,“后一句描绘了‘江涵’、‘秋影’和‘雁飞’三幅画面”错。
“江涵”“秋影”是一幅画面,是说秋景倒映在江水里。
(2)词作结尾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有何作用?(6分)答:解析:“不用怨斜晖。
古往今来谁不老”表明人生无常,古往今来都是如此,所以不必感伤,表达作者旷达乐观的感情。
文末用齐景公的典故说明人生无常,古往今来都是如此,所以就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
这是以齐景公的反例作结,来表达作者的生死观。
参考答案:第一问:作者直言“不用怨斜晖”,衰亡老去是自然规律,不必为此而感伤,表达了面对生死旷达超脱、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第二问:作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但反其意而用之,使生死观的表达更显得超凡脱俗,人生的境界更加高远。
[白话诗歌]同客人带酒登山,长江水倒映着秋天景物的影子,大雁刚刚从这里飞过。
人活在世上难遇一次开心欢笑的时候,趁年轻,头上要插满菊花玩个痛快回来。
以大醉来酬谢重阳节日之景,朝着高耸入云的山登高,用不着去怨太阳快落山了。
综合提能练(一) 古诗歌阅读题材针对练(时间:40分钟满分:99分)1. [咏史怀古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11分)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注]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 谩嗟:空叹。
(1)“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实写登临所见,请简要说明其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5分)答:(2)这首词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6分)答:2. [咏物言志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11分)山园小梅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注]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注] 霜禽:冷天的鸟。
(1)中间两联是怎样写梅花之美的?试任选两个角度加以赏析。
(6分)答:(2)尾联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起了什么作用?(5分)答:3. [咏物言志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11分)踏莎行贺铸[注]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注] 贺铸:北宋词人。
《宋史·文苑传》载贺铸“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
虽贵要权倾一时,少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
人以为近侠。
……竟以尚气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
(1)这是一首咏物词,作者所咏为何物?“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表现其什么特点?(5分)答:(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简要分析。
(6分)答:4. [羁旅思乡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专项强化练(二十一) 古诗歌语言题(时间:40分钟满分:55分)题组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5分)自常州还江阴①途中作[唐]李嘉祐处处空篱落,江村不忍看。
无人花色惨,多雨鸟声寒。
黄霸②初临郡,陶潜③未罢官。
乘春务征伐,谁肯问凋残。
[注] ①江阴:唐朝江阴县,诗人时任江阴令。
②黄霸:汉代大臣,为政外宽内明,力劝耕桑,治为当时第一。
③陶潜:东晋诗人,为彭泽令时,“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
第二联两句中的“惨”和“寒”两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答: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6分)拟古(其三)陶渊明仲春遘①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②石,君情定何如。
[注] ①遘(ɡòu):遇。
②匪:非。
简要分析“草木纵横舒”一句中“舒”的妙处。
答:甬江夜泊[清]阮元[注]风雨暮潇潇,荒江正起潮。
远帆连海气,短烛接寒宵。
人静怯闻角,衣轻欲试貂。
遥怜荷戈者,孤岛夜萧寥。
[注] 阮元(1764—1849):时任浙江巡抚,政绩颇多,尤其是平定海盗。
简要赏析颔联中的“连”与“接”。
答: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4分)清平乐[唐]韦庄野花芳草,寂寞关山道。
柳吐金丝莺语早,惆怅香闺暗老。
罗带悔结同心,独凭朱栏思深。
梦觉半床斜月,小窗风触鸣琴。
前人对“小窗风触鸣琴”一句备加赞赏,请赏析其妙处。
答:5.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栀子花诗[明]沈周[注]雪魄冰花凉气清,曲栏深处艳精神。
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
[注] 沈周:明朝“吴门画派”的领袖。
诗的后两句尤为奇妙,历来颇得诗评家的青睐,请作简要赏析。
答:[双调]大德歌·夏关汉卿俏冤家,在天涯,偏那里绿杨堪系马!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
蛾眉淡了教谁画?瘦岩岩羞带石榴花。
简析本曲的语言特色。
答:题组二综合练7.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检测(二十二)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专项强化练
(时间:40分钟满分:44分)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11分)
念奴娇登石头城①次东坡韵
[元]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
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
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②,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
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
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
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注] ①石头城:即金陵城,昔为六朝都城。
②离宫:皇帝在京城以外的宫室。
(1)萨都剌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5分)
答:
(2)简要分析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与萨都剌的这首词所抒发的情感的异同。
(6分)
答:
参考答案:(1)此词上下阕皆先实后虚。
实写了石头城、青山、离宫、辇路芳草、松径、鬼火等空冷阴森之景;虚写了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以及歌女的歌舞和临镜等。
虚实结合使得意境更深远,情感更深沉。
(2)相同点:对世事变迁、昔盛今衰的悲哀,怀古伤今;对光阴虚掷的感伤。
不同点:萨词有对战争残酷的心痛之感;而苏词抒发的是自己有志报国,却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的感慨。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1)这两首诗都描写“雪”“月”,在诗中分别起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
答:
(2)这两首诗分别是如何表现征人思乡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参考答案:(1)高诗:描写冰雪消融,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渲染出和平宁静的气氛。
(2分)李诗:描写雪后的天山,荒漠的月夜,渲染行军道路的艰难,使人倍感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
(3分)
(2)高诗“借问梅花何处落”是征人由听曲而想到了故乡的梅花,含有思乡之情。
(3分)李诗中“一时回首月中看”那一轮高挂在空中的明月,自然地勾起了征人的思乡之情。
(3分)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
初冬夜饮①
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②,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闻梨花发赠刘师命
韩愈
桃溪惆怅不能过,红艳纷纷落地多。
闻道郭西千树雪,欲将君去醉如何?
[注] ①本诗写于842年,时作者受排挤被外放。
②淮阳:指东汉汲黯,他因刚直敢言,屡次切谏,多次被流放,最后死于淮阳。
“偶求欢”的“欢”,指代酒。
(1)杜诗采用了哪些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
答:
(2)两首诗都分别写到“雪”与“梨花”,但二者在诗中的关系却不相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两位诗人这样处理的意图所在。
(6分)
答:
参考答案:(1)①用典。
(1分)诗人引用汲黯的典故,暗示自己因直言被排挤外放,表达仕途不遇的愤慨之情。
(1分)②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1分)诗人客居他乡,在清冷的冬夜里秉烛自饮,孤寒苦闷之心和思乡之情涌上心头;(1分)此时,凭栏而立,门外的纷纷暮雪,又加重了诗人流转不定的困苦和壮志难酬的隐痛。
(1分)
(2)杜诗中的雪是本体,梨花是喻体,(1分)诗人将积雪比作梨花,形象地写出冬夜积雪之厚之白,(1分)其目的是从侧面烘托出环境的清冷。
(1分)韩诗中梨花是本体,雪是喻体,(1分)诗人将梨花比作积雪,写出梨花盛开时的洁白、繁盛之貌,(1分)其目的是形象地表现春天千树梨花怒放的美丽景象。
(1分)
4.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2)题。
(11分)
梦江南
[唐]皇甫松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
人语驿边桥。
望江南
[南唐]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混轻尘。
忙杀看花人。
(1)你认为皇甫松在词中是如何处理虚实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2)两首词都写到“梦”,这两处“梦”各自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答:
参考答案:(1)由实及虚,虚实结合。
前两句写眼前实景,同时又是以实代虚之笔,暗引出下文的梦境;后三句则虚写梦中景象,但又是江南水乡景色的真实描述。
(答出“由实及虚,虚实结合”的,给2分;进行具体分析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
(2)皇甫词中,“梦”中的江南梅熟、夜雨吹笛、驿边人语充满欢情,表现了词人梦醒之后孤独与惆怅无由消散的情感;(3分)李词中,“梦”中的故园的江水、乐声、飞絮、轻尘和看花人一派生机,表现了词人对故国的思念和现实生活的凄楚之感。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