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海域原油过驳风险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82.12 KB
- 文档页数:2
涉海石油开发的风险分析与安全对策摘要涉海石油开发是世界上公认安全风险最大的行业之一,具有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作业环境恶劣、活动空间狭小、远离陆地、救援及逃生困难的特点。
笔者分析胜利油田涉海开采现状和安全风险,提出了相应的安全对策。
关键词涉海石油开发;风险分析;安全对策由于涉海油气生产的特殊性和高风险性,决定海上事故往往带来灾难性后果。
1988年,英国的阿尔法钻井平台发生连环大爆炸,导致167人死亡,成为迄今为止最严重的一起钻井平台事故。
1979年11月,石油部“渤海二号”钻井船在井位迁移拖航中翻沉,导致72人死亡,成为石油系统建国以来最重大的死亡事故,也是世界海洋石油勘探历史上少见的事故。
2003年渤海钻井总公司“10.27”滩海探井通井路交通事故,导致19人落入大海身亡。
为提高涉海石油开发的安全性,笔者分析了胜利油田涉海开采的现状和风险,提出了相应的安全对策。
1涉海开采现状胜利油田滩涂区域海岸线长约93.2km,油区面积约629km2,现有采油矿区14个,管理着17座联合站、5座轻烃站、油井4621口,大型原油储备库1个。
年产原油600万t,涉及物探、钻井、采油等作业和技术服务。
海上各类采油平台70座,钻井平台8座,海上油井220口,气井1口;海底输油管线49条66.5km,海底电缆50条77.0km,注水管线29条19.1km,气管线1条12km;油气接转站3座,联合站1座;拥有各型船舶29艘,其中:大马力海洋石油勘探开发专用工作船6艘,浅吃水、超浅吃水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工作船4艘,500t全回转浮吊1艘,原油、成品油运输船5艘,溢油回收船2艘,机动货驳4艘,挖泥船组2艘,交通艇1艘,非自航甲板驳船1艘,平台移位和消防值班全回转拖轮1艘,8000HP多用途工作船、溢油回收及油品运输多功能环保船各1艘。
在龙口和东营桩西分别有码头1座,石油专用码头1座,2000t级成品油库和200m3液化气站各1座。
原油长输管道安全维护中存在的问题及风险评价摘要:本文结合某长输原油输送管道现实存在的风险因素,并针对各管段进行分析预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BP算法的神经网络模型,并通该长输管道实际案例计算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与可靠性。
关键词:原油管道安全维护风险评价一、原油管道安全维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对输油管道安全程度进行确认我国生产的原油以高凝、高粘、高含蜡为主,所以原油的长途输送以加热压力输送为主,且大部分管线已运行多年。
根据我国某输油管道一段管道内的检测结果,该段管道腐蚀现象严重,导致管壁减薄,管道承压能力降低,因此必须输油管道是否安全进行确认。
2.制定并优化方案对输油管道进行维护为保证原油管道的安全生产就应加大其维护力度,若采用传统的逐段检测、维护方式,就会增加维护费用,提高输油成本。
为此,对输油管道分段评价,按需要维护必要性的大小进行排序,对不同的维护方案进行优化,寻求最简单有效而经济的方案,将有限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从而在不增加维护成本的前提下将管道风险保持在可控的水平上。
3.现行的风险评价方法目前管道风险分析已经实现了由安全管理向风险管理的过渡,由定性风险分析向定量风险分析的转化,并逐步规范化。
管道风险评估常用的方法有故障树分析法(FTA)、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FMEA)、海恩里希风险分析法(HRA)、指数法(Index Method)、模糊影响图等。
这些方法对于识别和计算管道系统的一种失效模式的风险值是有效和成熟的。
但是目前我国对在役管道安全确认和完整性维护都希望得到每一管段的总风险值,以便于选择急需维护的管段,进一步对维护方案进行选择。
为此,现提出运用神经网络系统的BP算法模拟管段总风险值的历史情况,以便根据各种失效模式的风险值,预测各管段的总风险状况。
该方法是根据学校样本,经过训练建立知识库的。
只要测得预测目标的特征参数并输入其系统,就能快速得到预测结果,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二、运用神经网络分析长输原油管道风险的可行性长输原油管道的风险来源,主要是长期运行中由于腐蚀和力学作用引起的管道操作而导致的泄漏或爆裂。
海上采油平台溢油风险分析及防控建议随着我国海洋石油工业的不断发展,投产平台数目不断增多,在海洋石油工业巨大利好的同时,溢油事故的概率也在升高。
海上采油平台是海上油田开发的重要设施,承担海上油气收集、处理任务,海上采油平台生产流程长,受海上平台空间因素限制,海上采油平台设备设施高度集成,所涉及到的管线、储罐以及閥门等装置数目众多。
目前虽然对溢油风险源已有了一些认识,但针对海上采油平台生产过程中溢油事故风险的探讨尚不具体,缺乏基于海上平台生产工艺的溢油风险分析。
通过对海上采油平台生产工艺的研究,确定海上采油平台的溢油高风险设备设施,探寻海上采油平台溢油事故的发生机制,并提出溢油风险防控措施,进一步降低海上采油平台溢油风险。
标签:海上采油;平台溢油;风险;防控1海上采油平台工艺管道安装标准分析在海上采油平台工艺管道实际安装的过程中,主要分为工艺类型与辅助类型的管道。
通常情况下,在现场施工中,操作的环境较为复杂,条件也十分苛刻。
为确保安装工程符合标准,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按照施工技术标准开展工作,结合GB50235、6的相关标准开展工作,并根据行业内的其他标准执行安装任务。
在海上采油平台工艺管道的安装施工工作中,要求按照行业的金属管道施工标准与验收规范执行任务,管道焊接工艺必须符合验收规范,并结合主要的标准执行任务。
2石油采油技术对我国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从实际情况分析,石油是在地下储存的,需要采用人工或者化学等方式来进行开采和应用,然后才能利用石油资源。
石油开采技术和产量有着直接的关系,要想全面的提升石油开采的效率和质量,应该选择科学合理的石油开采技术,以满足现代社会的资源开采需要。
从目前的采油技术应用状况分析,所开采的油田中有部分开采难度相对较高,这就需要结合当前的情况开发出先进的开采技术,以更好的满足开采工作需要。
因此,石油开采技术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需要提起足够的重视,以满足社会的使用需要,推动社会发展。
联系实际谈谈我国石油能源安全面临的风险与对策与传统的“地大物博”观念相反,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特别是石油资源。
从世界范围上讲,中东、独联体、非洲和中南美洲是国际原油主要出口地区,而沙特、伊朗和俄罗斯是位居前列的原油输出国。
对我国而言石油进口的来源地相对集中,主要进口来源于中东、非洲等地,一旦有关国家政权更替、政局动荡,我国将首当其冲、深受其害,石油安全的风险系数将随之攀升。
而美国原油进口中,约70%来自来加拿大、墨西哥、委内瑞拉等西半球,约30%来自中东、非洲、东南亚等地。
当前,石油等重要能源资源已经被少数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所垄断,国际自由贸易量不足总产量的50%,进口需求不可能无限得到满足。
同时,由于一些西方大国为抢夺石油资源在中东、非洲和中南美洲展开激烈的角逐,加剧了这些地区动荡与不安,也对我国获得稳定的石油供给造成威胁。
我国从1994年变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消费量不断飙升,建国以来我国能源工业有很大发展,70年代以来,中国石油工业保持着稳定发展的态势,除保证国内供应外,有限的石油贸易则保持了出口大于进口的格局。
可以说,1993年以前,中国石油生产基本上是自产自销,从全国规模来说也不存在对外依赖问题。
但此后,随着经济建设的规模加大和速度加快,加之石油资源的拥有量相对不足,石油生产和供应越来越跟不上需要,中国开始进入石油纯进口国行列,且对外依赖程度有逐渐加深趋势。
由此可见,中国的能源供应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依赖性,能源供应受国际能源市场影响大。
我国是能源进口大国,国民经济极易受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
石油价格升高,不但增加经济体系运行成本,加大了通胀的压力,而且能源消费开支比例上升,反过来抑制其他领域的消费。
石油短缺也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上海、南京、杭州等地曾出现的“油荒”让人记忆犹新。
长期以来,我国遵循比较优势理论,通过粗放型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但这种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对石油能源需求巨大。
海上石油开发风险分析与安全对策作者:朱金亭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30期摘要:作为全球公认潜在最大安全风险的一个行业,海洋石油开发具有作业环境恶劣、技术含量高、救援和逃生困难以及活动空间狭小等特点,海洋石油具有较大安全管理难度,很容易导致财产损失或者人员伤亡事故。
本研究主要分析与探讨海上石油开发中存在的风险,并提出针对性安全对策。
关键词:海上石油;开发风险;安全对策石油开发直接影响着国际政治的和谐与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石油开发始终备受社会关注。
开采石油是具有较大难度的一项工作,耗时长,而且工序也比较多,而这只是普通油田开展,开展海上石油具有很大风险。
本研究主要分析与探讨海上石油开发中存在的风险,并提出针对性安全对策。
1海上石油开发中存在的风险类型通常海上石油开发工作都是在海底进行,和陆地开采石油与船舶海上航行等存在明显差异性,而海上石油开采所存在的风险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海上石油开采过程中,需要开采设备与工作人员必须高度集中,一旦设备与人员开工就必须海洋石油平台集中,一旦发生危险,设备与人员均无法幸免;(2)石油开采环境比较恶劣,因为海洋环境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石油开采工作,甚至还会对开发海上石油工作造成破坏[1];(3)危险系数比较高。
海上所开采的石油属于易燃易爆物品,所以极易引发爆炸或者火灾等危险事故;(4)恶劣的地质条件。
海上石油开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极易引发井下工程事故,导致人员伤亡情况的发生;(5)石油开采难度比较大。
海上石油开采均为海上展开,由于气候与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具有较大开采难度,而且开采成本也比较高;(6)逃生与救援比较困难。
海上石油开采与陆地距离比较远,一旦出现事故难以在短时间内逃生,而且也很难和外界沟通。
因此外部救援难以及时作出救援行动。
2海上石油开发中的安全措施2.1有效控制石油开发设备运行状态对于新建、扩建或者改建海上石油开发设备,应该与工程做好同步设计工作,确保能够同时设计、施工与应用,由此方可确保开采设备和石油开采工程形成一致性。
中国原油进口贸易海洋运输风险分析刘晓初发布时间:2022-01-17T02:44:48.522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9期作者:刘晓初[导读] 原油贸易是我国进口贸易的主要内容之一,对我国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而原油进口贸易一般都是通过海洋运输来进行的。
海洋运输在这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中石油燃料油有限责任公司摘要:原油贸易是我国进口贸易的主要内容之一,对我国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而原油进口贸易一般都是通过海洋运输来进行的。
海洋运输在这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如果不能有效地掌握海洋运输的风险,则会导致原油贸易中存在更大的不确定性,不利于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原油;进口贸易;海洋运输;风险在开展海洋运输时,油轮所面临的风险不仅仅是海洋中的极端天气,还来自于航线中存的一些问题,这也导致了原油进口贸易可能会偏离计划,从而影响到国内的石油储备量,影响到石油使用的稳定性。
一、海洋运输中存在的风险(一)突发事件导致运输航线的封锁海洋运输一般都是通过已经探索过的安全航线来进行的。
一般而言,油轮基本不会修改既定航线,但偶尔也会出现特殊情况,例如,安全航线可能会受到周边国家的影响,如在战争时期,交战双方也会对安全航线做一定的破坏,防止对方通过航线进行贸易,尤其是石油具有一定的战略地位,其海运航线往往都会受到重视,在战争时期更容易遭到打击和破坏。
(二)海盗对海洋运输安全的威胁即便在已经得到了一定保护的安全海洋运输航道中,也可能会出现海盗的身影,这也是目前影响各国安全海运贸易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一部分海域中,海盗的势力尤为猖獗。
例如,在索马里地区、加勒比地区等等。
而海盗也不仅会影响到正常的海运贸易进程,也会严重威胁到油轮的安全性。
虽然目前需要海洋运输的国家已经开始逐渐重视起打击海盗的问题,但由于海盗往往有一定的机动性,难以清剿,因此,目前海盗依旧是影响海洋运输安全的因素之一。
海上溢油风险分析及处置技术研究作者:张丽来源:《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12期摘要:文章以大型溢油事故为切入点,对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风险进行了分析,研究概述了发生溢油事故后溢油的快速定位、溢油飘逸轨迹模拟、溢油面积及溢油量确定方法。
根据以上信息重点研究论述了溢油围控及回收方法。
关键词:溢油风险;溢油围控;溢油处置;油品类型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加大,海上石油开发已是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
然而,近几年发生的几起大型溢油事故给海洋环境造成了重大的污染、给予我们沉痛的教训。
因此在强化预防管理的基础上,应对海上溢油应急处置方法进行研究,确保事故发生后能够有效的控制与处置。
1船舶溢油风险评估技术方法对海上船舶溢油风险进行评价是一项全面性的工作,既要考虑到区域内水文气象条件、区域船舶流量状况、通航环境状况,也要分析区域历史溢油事故的发生情况。
本次风险评估从风险的基本定义出发,综合运用统计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区域溢油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具体步骤如下:(1)海域网格划分综合考虑辖区各海事局的管辖范围,进行海域网格划分,用作统计和分析的基础空间单元。
网格划分时应遵循均一化原则、无缝衔接原则和管辖单一原则,确保网格边界无缝衔接,不遗漏、不重叠,同时应能体现辖区各管理单位风险要素的空间差异。
(2)船舶交通流分析根据辖区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数据,统计各海域网格的船舶艘次、吨级,分析得出各海域网格船载油品的空间分布特征,参考《水上溢油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导则》(JT/T1143—2017)中事故溢油量的测算方法,确定各海域网格最可能发生的事故规模。
(3)溢油事故率分析综合区域自然条件、港口船舶技术条件、海域通航条件、海事监管能力水平和海域历史溢油事故等五方面因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综合评价法计算溢油事故概率指数,评估区域船舶溢油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4)溢油事故风险分析综合各海域网格的事故规模和事故概率水平,计算溢油事故风险指数,定量评价区域溢油事故风险。
浅谈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环境风险的可保性分析论文浅谈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环境风险的可保性分析论文风险是与某种不利事件有关的一种未来情景,人们常采用“风险= 损失× 概率”或类似的数学式子来对风险进行量化描述。
在海洋石油勘探开发领域,溢油环境风险中的“损失”涵盖生态系统的损失,以及已经和即将实施的修复预防措施所需要的费用,“概率”则是指溢油污染事故发生的几率。
随着我国海洋战略和能源战略实施的不断深入,海上石油勘探开发的规模和深度不断扩大。
在油气资源密集区域,相对高密度的海上石油钻井平台、采油平台、海底输油管线、浮式生产储油装置( FSO) 以及其他工作船舶均是海上溢油的重要风险源( 崔源等,2010) 。
一旦发生大规模溢油,必将给海洋生态系统及其相关的沿岸社会经济带来巨大危害,并可能引发高额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和渔业资源赔偿。
因此,有必要对海上勘探开发溢油风险的可保性进行讨论,探索社会化方式分散风险,保障受损海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损失及时得到充分的救济。
1 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环境风险特征1. 1 人为事故居多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事故的风险源多种多样,而风险的暴露多由人为操作而引发。
比如海上石油平台装置的复杂性导致人为操作失误的可能性加大; 海底管道腐蚀和泄露部分源于工程质量问题,以及海上活动造成的外力碰撞; 注水式开发是我国广泛使用的海上油气开采方式,对地层压力监测、注采比控制、注水工艺有很高的要求,操作的失误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地质性溢油。
1. 2 风险呈现区域集中性我国海上油气开发活动多集中在渤海海域、南海北部湾海域、海南西南部海域以及广东南部海域,东海远海有个别油气田分布,而黄海则没有分布。
因此,石油勘探开发溢油环境风险也集中在石油资源密集海区,风险暴露的几率具有鲜明的区域特性。
其中渤海油气开发活动在近岸海域以及近海相对密集,加之渤海为半封闭海域,这导致渤海溢油风险的总体概率和损失可能均要高于其他海区。
如何防范原油码头的安全风险摘要:大连输油管线爆炸起火,7月16日晚18时许,中石油大连大孤山新港码头一储油罐输油管线发生起火爆炸事故。
导致原油大量泄漏并引起火灾,造成不可估量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这次爆炸事故充分暴露了输油管道管理和防范上的疏漏。
尽管目前油码头和油罐区均建立了相应的风险管理和风险防范应急预案,但是相比之下,连接两者之间的输油管道风险管理和防范措施相对薄弱。
关键词:原油码头输油管道风险防范及管理Abstract: dalian oil pipelines burst into flames, July 16 night 18:00, the oil in dalian xingang seaport a big GuShan storage tank fire oil pipeline explosion accidents. In oil leakage and a fire, causing immeasurable direct loss and indirect losses. The explosion accident fully exposed the oil pipeline management and guard on the omissions. Despite the current oil wharf and oil tank area are to establish the relevant risk management and risk prevention emergency plan, but, in contrast, connection between the oil pipeline risk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relatively weak.Keywords: crude oil terminal oil pipeline risk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一、现如今原油码头存在的安全风险针对油码头存在的安全风险,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内河油码头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建立了油码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实例证实了模型的有效性。
原油码头输油管道的风险管理一、输油管道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输油管道受到自然和社会环境以及其他诸方面因素的影响,安全运行存在较多问题。
具体问题表现为:1。
管道腐蚀问题.这是管道运行关键问题,包括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和微生物腐蚀等。
主要是因为有些输油管道由于运行时间较长,防腐层已严重老化和破损虽然采用各种防腐蚀措施仍然难以解决防腐层进水,出现阴极保护死角,造成管道局部腐蚀的疑难问题。
调查发现,这些局部腐蚀的重点区域是在防腐层老化严重的管道穿越河流的两岸、出站处以及管道附近有高压线路的管段。
2.管道沿线自然、社会环境的变化。
自然环境指沿途中铁路、公路和河流以及管道沿线地物地貌等,社会环境是沿途所经城乡的综合。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多数输油管道沿线违章建房现象严重,加之沿线挖沙、取土、植树、修路、挖河等情况越来越多,这些均造成管理输油管道难度加大,严重影响输油管道的正常运行。
另外,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许多地区的执法部门和监管部门,滥用职权,疏忽管理,疏于对当地的输油管道进行检测和维修,造成严重的输油管道安全问题,亦严重影响输油管道的正常运行。
3.其他因素。
其他因素主要是指意外事故和人为因素.其中:1。
意外多发生在洪水季节,沿线河流决堤对输油管道造成的威胁,也包括大的灾难,如地震等的严重破坏作用.2.人为故意破坏也是输油管道运行的重要威胁.盗油分子的影响涉及造成大量石油能源的损失;破坏管道防腐层,威胁管道的安全系统;打孔时的焊接技术低劣,易引起火灾,危及管道附近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输油管道规划的优化理论结合上述优化理论。
建立输油管道泵管耦合逐站计算模型及运行优化目标函数,按工艺要求确定了相应约束条件,经过大量计算和统计,得出如下具体影响结果: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方面。
建立泵管耦合分析模型及相应目标函数,并保证工艺条件形成对目标函数的有效约束,是优化分析结果符合实际及合理可靠的重要基础之一;泵性能的粘液影响处理方面.解决了泵管耦合和泵粘液性能曲线动态换算问题,为输油管道运行优化走向实用跨出了重要的一步,对运行优化和完善输油管道动态工艺计算都有重要意义。
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环境风险分析提纲:1.海上石油勘探开发发生溢油的可能性及原因分析。
2.海上环境风险分析及其影响因素。
3.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事故应急预案分析及其不足之处。
4.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治理措施研究。
5.未来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环境风险管理的建议和展望。
1.海上石油勘探开发发生溢油的可能性及原因分析。
海上石油勘探开发的溢油事故由于其危害性,所以一直备受关注,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溢油可能性高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设备失效。
如钻机故障、漏油管道开裂、轴封失效等。
2)人员操作不当。
如操作工人因疏忽大意、加班加点疲劳过度等原因造成。
3)自然不可控因素。
如恶劣气象造成的海洋波涛等。
4)场地选择不当。
如在海湾、海峡等易受海浪天气影响的地区进行开发。
5)缺少有效的应急预案和救援能力。
此外,溢油事故的直接危害性很明显,如浮油覆盖会影响海洋生态系统、杀死海洋生物、污染海滩。
间接影响如石油对水环境的污染,造成水质严重恶化,破坏水环境,影响渔业资源。
2.海上环境风险分析及其影响因素。
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所面临的风险和安全问题伴随技术和设备的飞速发展而日益增加。
环境风险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性和潜在性。
对海上石油勘探开发而言,风险和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区域生态系统的演变与脆弱性。
海上石油开采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甚至导致生物灭绝。
渔业、旅游业等与海洋相关的产业和社会经济利益也会受到影响。
2)天气和海洋条件。
包括风、波、风暴大浪的频率和强度,海潮,浪高等。
3)人为因素。
如操作员的疏忽大意、设备故障等。
另外,缺乏应急预案和救援能力也是人为因素的一种。
4)技术和设备风险。
如平台安全事故的风险、生产设施故障、注油、清洗和废弃物的处理、输油管道和储存油罐的安全稳定等风险。
5)社会和政治风险。
政策法规、社会环境和数量上的变化会对开采提供者的利益产生很大影响。
3.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事故应急预案分析及其不足之处。
现阶段我国原油进口面临的风险问题分析作者:张雨竹来源:《卷宗》2018年第29期摘要:当下,为了有效控制风险,按照经济性和可持续性原则,从内到外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原油进口贸易优化策略。
外在优化能够分散风险,实现进口来源地的多元化并具有实效性,内在优化能够提升原油进口的经济性,重视相关保护机制的建立,有效规避原油进口贸易风险,进而提升我国原油储备。
关键词:原油进口;风险问题;分析现代社会中石油被视为基本能源,过去的100年人类俨然越发依赖这种商品。
石油分布地区严重不均衡,尤其是高质量的、开发成本低的油气分布更是不均衡,因而对其需求弹性缺乏。
众所周知,全球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中东地区、加拿大及中南美洲、俄罗斯等区域。
恰恰大量需求石油资源的地区石油资源严重匮乏,大部分依赖进口。
近年来,我国的原油进口量不断增加,能源不足问题凸显,由于国际原油进口形式复杂,致使我国在原油进口工作上面临着一定的风险。
在当今国际大环境下,各国对于石油能源的竞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甚至已经成为限制世界大国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自1996年开始进口原油,进口原油量一直持续增长,所以对外依存度也不断上升,这暴露了我国原油能源不足的问题并且在原油进口时面临一定风险。
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风险,增加原油储备,或者开发替代能源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方向。
1 我国原油进口现状分析目前,石油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是提升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可以说,石油是我们国家国民经济的命脉,是提升国际地位的战略性能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中国进口石油的数量不断攀升。
2003年—2013年是我国原油进口数量突飞猛进的十年,根据相关数据可以看出,到2009年我国原油进口数量就已经超过了2亿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这十年的经济发展速度惊人,对原油的需求量猛增,促使原油进口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但是同时也说明了我国原油能源的匮乏,进口原油已经成为缓解我国原油不足的主要途径,致使我国对进口原油的依存度越来越高。
我国进口原油海上运输安全系统评价及预警研究一、内容概要本文以我国进口原油海上运输安全系统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该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概述了我国进口原油海上运输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现状,强调了海上运输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的重要性。
详细探讨了海上运输安全系统的组成,包括船舶运行安全、港口国监督、船舶污染防治和应急响应等四个方面。
1. 背景介绍随着全球化石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进口原油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原油海上运输作为连接海外资源与国内市场的关键环节,其安全性问题日益凸显。
对进口原油海上运输安全系统进行评价及预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保障原油海上运输通道的安全畅通对于国家能源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与此随着航运技术的飞速发展,船舶大型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这也给海上运输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
有必要对我国进口原油海上运输安全系统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实施有效的安全预警机制,以确保国家能源战略的顺利实施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2. 研究意义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能源需求日益增长,进口原油在保障我国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海上运输作为进口原油的重要途径,其安全性问题不仅影响着国家经济利益,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对进口原油海上运输安全系统进行评价及预警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
开展此项研究有助于构建科学合理的海上运输安全管理体系。
通过对我国进口原油海上运输安全系统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可以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和管理漏洞,从而为政府、企业和相关机构提供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提高整体安全管理水平。
研究进口原油海上运输安全系统评价及预警模型,可以丰富和发展现有的安全风险评估理论和方法。
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对运输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有助于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海洋环境安全。
我国石油海上油运风险探讨目前,我国90%以上的进口石油需要从海上船运,而海上船运的90%又是由外轮承担的。
巨大的运输需求不仅对我国经贸与能源业带来巨大商机,而且会使我国航运企业必然会面对更多的风险。
本文将探讨研究我国石油运输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和危害以及防范风险的方法。
标签:石油;海上油运;风险一、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特点我国自1993年第一次变成石油净进口国,原油进口量持续扩大,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据海关统计,2006年我国原油进口创历史新高,共计1.45亿吨,我国生产原油1.85亿吨,对外依存度达42.7%;2007年我国进口原油1.6亿吨,同比增长12.4%,我国生产原油1.87亿吨,对外依存度超过46%;而2008年上半年我国进口原油9053万吨,同比增长11%,自5月份起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原油进口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50%。
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的不断增加,超过了国内外能源机构的预测。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石油消费的进一步扩大已成定局。
从石油供给情况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石油生产增长乏力。
能源机构预测显示,2010年中国石油消费总量可能在3.5亿吨左右,国内产量在1.8亿吨,有50%需要进口;2020年中国的最低石油消费量估计在4.5亿吨,国内产量仍将在1.8亿吨,需要进口2.7亿吨,对外依存度为60%;如果在2030年到2040年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话,中国到时的原油生产能力大概只剩下1亿吨,有5亿吨需要进口,对外依存度将达到87%。
二、我国石油的进口特点中国的石油进口主要海运航线有三条。
第一条是中东航线: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中国;第二条是非洲航线:北非——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好望角——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中国;第三条是东南亚航线: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中国。
尽管所年来,我国一直寻求石油进口的多元化,但通过对进口石油主要海上航线的分析,可以看出看我国石油进口来源高度的集中。
海上原油过驳管理吴宛青【摘要】@@ 海上船舶过驳作业(ship to ship)早巳存在.最初是由于码头泊位紧张或船舶进港航道水深不足,船舶必须在锚地等港外水域过驳作业完成卸载作业,或作为减载措施减载后才可进港.尤其是液体货物由于货物装卸载仅需要船舶自身的设备就可以独立完成,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得到发展并延续至今.【期刊名称】《中国海事》【年(卷),期】2010(000)006【总页数】5页(P9-13)【作者】吴宛青【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船舶安全与污染控制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海上船舶过驳作业(ship to ship)早已存在。
最初是由于码头泊位紧张或船舶进港航道水深不足,船舶必须在锚地等港外水域过驳作业完成卸载作业,或作为减载措施减载后才可进港。
尤其是液体货物由于货物装卸载仅需要船舶自身的设备就可以独立完成,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得到发展并延续至今。
随着我国经济稳定快速发展,支撑其发展所需的大量能源,需要从国外运输进口,海上石油运输是能源进口最重要的方式。
过驳作业船舶安全和防污染问题已引起海事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如何妥善解决海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所需能源运输之间的矛盾,发挥船舶过驳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一直是海事部门关心的重点问题。
海上原油过驳发展油船过驳系指受油船(又称二程船或子船)系靠卸油船(又称一程船或母船),且在卸油船处于锚泊或在航状态时进行的两船间原油或石油产品的转载操作。
原油过驳可在专属经济区(简称公海过驳)、领海的深水锚地(简称领海过驳)和有遮蔽的内水(简称内水过驳)进行。
二程船是配备专业设备的过驳专用油船或过驳专用拖船和油驳的组合,有时普通油船与普通拖驳组合也可用作二程船。
公海过驳在开阔海域进行,过驳作业可横跨数海里甚至数十海里,按过驳量可历时数小时至一星期以上。
过驳包括靠泊、转驳和离泊等三个阶段,过驳期间一程船处于漂航或在航状态。
过驳一载(是指二程船从一程船转驳货油至满载)一般需要10~16 h。
海洋油田分散风险成本和效益的经济分析在海洋油田开发过程中,分散风险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
与陆地油田相比,海洋油田的风险更高,因为其开发环境更加复杂且容易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
因此,为了有效管理风险并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海洋油田必须进行综合的经济分析。
首先,分散风险会增加海洋油田的开发成本。
由于海洋油田位于海洋深处,需要使用大量的专业设备和技术,如定位系统和深海钻探设备。
这些设备的购买和维护成本非常高昂。
此外,海洋油田还需要建设海上平台以便支撑设备,这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分散风险还意味着需要在不同地点进行投资,这增加了开发成本。
然而,分散风险也可以降低潜在的损失。
海洋环境极其不稳定,存在许多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如风暴和海啸,这些可能会对油田造成重大损失。
通过分散风险,即在不同地点进行油田开发,可以降低某个具体地点受自然灾害影响的概率。
分散风险还能减少生产风险,如果一个油田出现故障,其他油田仍然可以继续生产,从而保持石油供应的连续性。
除了降低风险,分散风险还能提高海洋油田的经济效益。
由于不同地点的油田生产情况会存在差异,因此分散风险可以使公司结构更加弹性,并能够在任何情况下获得相对稳定的收益。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地点的油田产量下降,其他地点的高产量可以弥补亏损,保持公司的经济利润。
此外,分散风险还可以提高公司的声誉和信誉。
在油田开发项目中,投资者和合作伙伴通常会更倾向于与稳定和可靠的公司合作。
通过分散风险,公司展示了其对风险管理的能力和经验,从而提高了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海洋油田分散风险既会增加开发成本,又能降低潜在的损失并提高经济效益。
尽管分散风险会增加一些额外的经济负担,但它在海洋油田开发中却是一种必要的策略。
通过综合的经济分析,公司可以找到一个平衡点,以实现风险最小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在进行海洋油田开发的经济分析中,还需要考虑其他一些相关因素,以确定风险分散对成本和效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