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合意合的角度比较英汉语言教学文稿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4
从形合与意合角度探讨英汉语言文化对比近几年来,形合与意合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本文主要从形合与意合角度探讨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并选取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朱纯深英译版本进行实例分析,从而为文学翻译提供参考。
标签:形合与意合语言文化《荷塘月色》一、引言《荷塘月色》是朱自清于1927年7月在北京清华园创作的一篇精美散文,堪称中国现代散文的名篇。
作者采用首尾呼应的结构、清新自然的语言、天然去雕饰的风格、新奇贴切的联想、新奇别致的比喻及精心推敲的炼字,描绘了一幅有着梦幻般诗意的立体可观的荷塘月色图,营造了一个静谧阴沉的小天地(李平,2005)。
朱纯深的整篇译文的风格始终与原文一一辉映,文笔清新、自然、流畅,全文首尾相连,通篇透着质朴气息。
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的一个重要层面。
本文将阐述形合与意合的内涵,并以《荷塘月色》汉英文版本为例进行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的对比。
二、形合与意合形合指一切借形式与形态手段完成句法组合的方式,包括语汇词类标记、词组标记、语法范畴标记、句法项标记、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句法层级标记、句型标记(如从句)、句式标记(如提问句)等;意合指不借助形式手段来体现词语之间或句子之间的意义或逻辑关系。
(张迪,2011)许多学者对形合和意合的定义及内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王力(1984:310)曾提出意合和形合两个概念:汉语里多用意合法,联结成分并非必要;西方语言多用形合法,联结成分在大多数情形下是不可少的。
连淑能(2010:73)指出:“所谓形合,指的是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其中的语法关系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
”由此可见,目前学者对形合与意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层面上。
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讲,形合与意合的差异不仅表现在汉英谋篇成章方面,还体现在汉英文化语境与思维方式上,因为语言形式是意义的体现。
从形合与意合的差异看英汉谚语的句法对比
英汉谚语的句法对比是一个重要的语言资格考试科目,它被广泛应用于中西方
文化教学中,重要性不言而喻。
根据形合与意合的差异来分析英汉谚语的句法对比,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英汉谚语之间的对立性,建立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
首先,形合是指谚语表达形式上的相似或不同。
中西方语言在句法上是完全不
同的,英语谚语大多以“短小精悍”的形式表达,而汉语谚语多以“简单而言之”的方式来传达思想,例如英文的“too 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 和汉语的“人多反而不美”。
另一方面,对中英文谚语也有一定的形合性,中英文谚语都喜欢使用“x + and + y”(如“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和“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从而一定程度地反映了一定构词规律。
其次,英汉谚语的意合是指该谚语形象描述的表达形式。
多数汉语谚语采用形
象比喻代替文字来传达思想,如“大梁当头,不认洒埋几十年”,比喻旧物贵于新物。
但是英文谚语不同,它们多用文字直接概括观点,比如“no pain,no gain”。
不仅如此,英文谚语的文字表达有时还可以解释汉语谚语的含义,例如“桃园三结义”就可以用“three muskteers”来表示,表明三个人之间有一种无法撼动的伙
伴情谊。
综上所述,英汉谚语的句法对比在文化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可以体现
英汉谚语的形式上的相同、不同之处,也可以反应出汉语谚语的形象描述,以及英语谚语对汉语谚语的解释。
唯有理解句法上的差异,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英汉谚语,以此来拓展自身语言及文化背景。
意合形合的汉英对比研究汉英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和思维习惯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形合与意合的特点。
形合是指句子内部的连接依赖于语法和词汇手段,而意合则更注重语义和语境的内在。
本文将从词汇、语法、句式和篇章结构等方面探讨汉英两种语言在形合与意合方面的差异。
在词汇方面,汉语倾向于使用具体、形象的词汇,而英语则更注重使用抽象、概括性的词汇。
例如,要表达“美丽”的意思,汉语可能会用“花朵般美丽”等形象化的词汇,而英语则可能使用“gorgeous”等较为抽象的词汇。
英语中有很多抽象名词和介词,这些词语在汉语中往往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
在语法方面,汉语句子内部的连接往往通过语序和虚词实现,而英语则更多地依赖时态、语态、数和格等手段。
例如,“他来了”这个简单的汉语句子,英语需要用“he comes”来表达,同时还需要注意动词的时态和语态。
英语中的从句、分词、动名词等复杂句型也常常是汉语所没有的。
在句式和篇章结构方面,汉语倾向于使用简单句和短句,强调并列关系,而英语则更注重复合句和长句,强调主从关系。
这种差异使得汉译英时需要将原文的短句、简单句进行扩展,而英译汉时则需要将原文的复合句、长句进行简化。
汉英两种语言在形合与意合方面的差异表现为:汉语倾向于使用具体、形象的词汇,注重语序和虚词,使用简单句和短句,强调并列关系;而英语则更注重使用抽象、概括性的词汇,依赖语法和词汇手段,使用复合句和长句,强调主从关系。
翻译时需要注意两种语言的特点,根据语境进行灵活处理。
在汉译英时,要注意将原文的意象词汇转化为英语中的抽象词汇,适当增加连接词以使句子更加流畅;在英译汉时,要注意简化英语的长句和复合句,适当使用动词使汉语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通过理解形合与意合的差异以及相应的翻译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翻译这两种语言。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汉英两种语言在形合与意合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两种语言之间就没有共性。
■ 蔡志芳从意合与形合的角度探讨汉英语言对比——以《匆匆》的汉英版本为例摘要: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不断向前发展和相互密切交流,语言的学习与研究无疑是越来越被收到重视。
最近几年,语言学家们和语言学者们对在对比语言学中的形合与意合的研究有着颇浓的兴趣。
本文主要从形合与意合的角度展开来探讨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的对比,并以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和张培基的英译版为实例进行具体的对比分析,从而希望能对应语与汉语之间的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提供有力的参考。
关键词:形合与意合;翻译;《匆匆》;对比分析1引言《匆匆》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写于1922年7月28日。
文章充满诗意,对时光的消失深表感叹和无奈,流露出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的苦闷和忧伤情绪。
文章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
张培基的译本始终与原文一一辉映,首尾呼应,结构紧凑,语言自然,流畅,通篇洋溢着质朴的气息。
2形合与意合形合与意合这对概念最早是由王力先生在其初版《中国语法理论》(1944--1945)一书中提出来的。
从上下文看,他当时提出这对术语,主要是为英语的hypotaxis和parataxis提供一种汉语的说法,借以描述汉语和西方语言在使用连词构成复合句方面的差异。
但是,由于这对概念正好可以高度概括中西语言在语言组织方面的本质异同,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不少学者为发展和界定这对概念做出了不少的努力。
但迄今为止,对于什么是形合,什么是意合,还远未达成一致。
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把形合和意合视为造句法,认为形合和意合发生在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
但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在对形合和意合的具体界定上却还存在较大的分歧,有的主张把是否使用连接性词语作为区分二者的标准;有的主张扩大范围,如连淑能(1993:52-57)认为形合手段在英语中不仅包括连接性词语,还可包括形态变化、一致关系、广泛使用代词等,而意合手段在汉语中可包括语序、反复、排比、对偶、对照等句式、紧缩句,以及四字格等。
英汉语言形合与意合的成因及对比分析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英汉语言形合与意合的成因及对比分析李晶摘要: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言对比中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英语和汉语的语言结构具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英汉语言形合和意合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近年来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不断加深,人们对英汉语言形合和意合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本文通过对英汉语言形合与意合的内涵、成因的分析,对比研究英汉两种语言的特征。
关键词:英汉语言;形合;意合;成因;对比英语形合和汉语意合是英汉两种语言最重要的区别特征,王力在《中国语法理论》中提出汉语里多用意合,联接成分并非必须,西方多用形合法,联接成分不可或缺。
英汉语言的形合和意合一直都被视为语言学界研究的重点,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等因素的不同,其特征也存在着显著差别。
一、形合与意合的内涵(一)形合与意合。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他的《中国语法理论》中首次提出形合和意合两个概念,并将其作为语言的两种基本组织形态。
形合和意合中的“合”也就是排列、组合的意思,是语言符号组织的基本方式。
形合和意合的含义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广义上来讲,形合主要是指的是句子的形态组合,能够借助一定的形式组成完整的句法,主要包括词组标记、语法范围标记以及词类标记等。
狭义上的形合主要是利用词汇的手段,句子的形式主要借助一些连接词进行连接并组成句子,进而形成完整的语法意义和逻辑意义。
形合注重形式的变化和组合,注重句子外在结构的完整和规范,以外在的形式表达句子的意义。
意合从广义上来讲,主要是不运用任何外在的形式或者词语的形态构成语言的表达意义,注重句子内在的逻辑表达和含义,词语和分句之间的连接不借助任何的形式和手段。
从狭义上讲,意合注重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上下语句之间的含义,通过句子之间的含义构成完整的语句含义,使得句子语义连贯。
英汉语形合、意合的对比研究发表时间:2009-07-15T10:38:35.000Z 来源:《新科教》2009年第5期供稿作者:陈玉贤(赤峰学院外国语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导读] 形合意合是英汉语对比及篇章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摘要:形合意合是英汉语对比及篇章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通常认为英语以形合为主,汉语以意合为主。
本文从文化,语言,翻译的角度对英语的形合和汉语的意合进行了对比研究。
关键词:形合;意合;对比研究一、引言由于形成和发展历程各异,英汉语言各具特点,这种差异虽然使语言本身丰富多采,但同时又给各自的学习者造成了障碍。
尤其是对于我们中国学英语的人来说,有时觉得自己的话措辞、语法都没有错,可是总觉得有汉语味,为什么呢?恐怕在许多情况下都是由于对英汉语言的差异缺乏敏感造成的。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莫过于形合(hypotaxis)和意合(parataxis)之分(Nida,1982:16)。
本文拟从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组织特点-形合和意合着手,研究一下英汉语言的差异。
二、关于形合和意合形合和意合是英汉对比研究和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现代语言学先驱王力《中国语法理论》一书中指出,形合和意合是语言的两种基本组织手段。
“形合”(hypotaxis),又称“显性”(explicitness/overtness),指借助语言形式,主要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意合”(parataxis),也称“隐性”(implicitness/covertness)或“零形式连接”,指不借助于语言形式,而借助于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语篇内部的连接。
前者注重语言形式上的对应(cohesion),后者注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coherence)。
(潘文国,2002,334)形合和意合是各种语言都是用的连接手段,但由于语言性质的不同,使用的侧重点也不同。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对外交往中,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也显得愈发重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语言表现出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英语与母语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促进文化交际。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从细节之处去感受两种语言的微妙差别,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英汉两种语言内容一、引言二、教材篇1.语言与文化2.综合语与分析语3.刚性与柔性4.形合与意合三、课堂篇四、疑惑篇五、结语英汉对比研究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语言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
同时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汉语和英语则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态中形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种,本质上都浸透着各自民族文化的特征,但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又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在交流中产生了碰撞。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进而促进文化交际。
一、教材篇1.语言与文化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必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文化的许多要素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即: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管轨。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
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趋势和必然。
从形合意合的角度审视英汉差异随着对比语言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英汉两种语言的比较研究。
如英语重物称,汉语重人称;英语重被动,汉语重主动;英语重抽象,汉语重具体等。
但其中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被不少人认为是最根本的差异。
关于这一课题已有不少论述,本文试图从语言学的角度加以思考和讨论,以期将这一研究引向深入。
一、形合与意合的语言学界定“所谓‘合’就是组合,是语言符号由‘散’到‘集’的手段,即组织手段。
它基本有两种情况: 1.依附形式(如词的屈折变化) , 此为形合; 2.仰仗意义(即内在逻辑关系) , 此为意合”。
[ 1 ]形合(hypotaxis)是指句子的各个成分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等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重形合的语言注重以形显意,句子各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靠关联词等显性连接手段来直接标示,句子的结构较严谨。
意合(parataxis)是指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
重意合的语言注重以意役形,句子各成分之间靠隐性连贯,以逻辑关系和叙述的事理顺序来间接显示,不用或少用关联词,句子结构比较松散。
[ 2 ]二、形合意合源于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通常具有深层的文化根源。
不同的民族基于不同的生存环境、生活经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心理倾向,即思维方式。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重形合。
英民族极度推崇逻辑与理性,其根源可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
亚里士多德相信,一切严格的演绎推论都是三段论式的。
现代西方的自然科学与人文哲学的研究都证实了它们是以“三段论”为基础而衍伸出来的各种领域学科。
西方逻辑范畴观使语句中各成分按逻辑关系依次排列,显示它与其他成分的位次关系。
英语等西方语言在按照严格的“形式逻辑”演绎方式进行表述时,必然使用和依赖可表示各种逻辑关系的连接词,因而呈现出形合的外在特征。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重意合。
综合性思维是汉语意重于形的理性根源,是从宏观整体上去把握认知对象特征,认识认知对象属性的思维认知方法。
意合形合的汉英对比研究意合形合的汉英对比研究近年来,随着中英两种语言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增加,对比研究不同语言特点的需求逐渐增长。
其中,我们不得不关注的一个重点是,汉语与英语在意合和形合方面的差异。
本文将从意合与形合两个方面,对汉英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这种差异背后的文化因素。
首先,意合是指在表达含义时,一个词语往往不具备独立的含义,而是需要通过其他词语进行补充和限定。
这在汉语中非常常见,尤其体现在名词的修饰上。
例如,我们说“红花”、“大山”、“静夜”这样的词语,都需要通过形容词或量词来限定其意义。
而在英语中,大多数时候词语本身就具备独立的含义,不需要依赖其他词汇进行进一步的修饰。
这种意合的特点在汉语中也体现在动词和短语的构成上。
例如,汉语中的动词往往是由一个实词加上动词补语构成的,而英语中动词则是由一个实词组成。
例如,“吃饭”在汉语中是一个动词,而在英语中则是由两个词构成的动词短语“eat dinner”。
在形合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汉语的词语构造上。
汉语中的词语往往是由一个或多个汉字构成的,每个汉字都可以单独使用,具备自己的含义。
这使得汉语在表达复杂意思时候,可以通过不同组合方式形成新词语,丰富了汉语的表达能力。
而英语中的词语构造则主要靠字母的组合,一个字母很少能够独立使用。
这使得英语在形合方面相对简单明了,但也限制了其表达的灵活性。
这种意合形合的差异不仅仅是语言的差异,也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汉语的意合特点反映了中国文化强调整体观念与相对主义的思维方式。
一个字词所能表达的含义往往是多方面的,需要通过上下文和其他配合语言单位才能得以准确理解。
而英语的形合特点则反映了英美文化追求实用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倾向。
倾向于用简洁直接的方式表达思想,追求抽象与清晰。
以上只是汉英意合形合差异的一个简要介绍。
实际上,汉英两种语言在意合和形合方面的差异是非常复杂而丰富的,仅凭一篇文章难以穷尽。
形合意合的差异与翻译技巧教学翻译是一种涉及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语言活动,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研究并探寻其差异显然对翻译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EugeneNida)在其著作《译意》(Translating Meaning)中就明确指出,“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与意合的对比”。
在我国,形合意合概念最早由现代语言学先驱王力先生于1984年在其著作《中国语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王力先生认为,“形合与意合是语言的两种基本组织手段,中国语里多用意合法,西文多用形合法”。
因此,掌握形合与意合的差异对提高翻译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形合意合概念的提出形合与意合是语言学涉及句法的两个重要概念。
形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由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注重逻辑理性与形式论证,表现在英语里便是注重形态的外露,即显性地表示词与词之间或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而英语也具有各种各样的形式组合手段,因此,英语是一门典型的形合语言。
下面这段英语可以看出组合手段在谋求形合时所起的衔接作用:Marylostherdog[that]sheboughtlastmonth[when]shewasfeelinglonely[because]ofthe deathofhermother[who]hadbeentheonlycomfort to her [since] her childhood.这是一个典型的英语句子,此句运用了大量的形合衔接词语,来表达内在的逻辑关系。
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其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来表达。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注重直觉领悟,表现在汉语里便是重意不重形,内在的逻辑关系由内在的意义来体现。
王力在《中国文法学初探》中指出,“在中国语里,语句间的关系往往靠对话人自己意会,而不用连词”。
英汉语言对比论文例文(2)英汉语言对比论文例文篇3浅谈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摘要:作为翻译工作者,要产生高质量的译文,首先要了解原语和目的语各自的语言特点,译文要更符合目的语的语法规范和使用习惯,才能使译入语读者更自然地接受。
英语和汉语有着各自不同的语言特点,英语为综合-分析语,汉语为分析语;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这两种语言进行分析和举例,希望对从事这方面工作的译者有所助益。
关键词:英汉语言对比翻译一、引言要做好两种语言间的翻译工作,就必须先对两种语言本身有所了解,对比分析是语言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不同语言进行对比分析不仅有利于语言交际,还有助于教学和翻译。
对比分析可以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原语和目的语的特征,但真正意义上的对比分析,其兴起和流行是在20世纪50年代。
1957年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Lado出版了《跨文化语言学》(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一书,开启了现代应用对比语言学。
在我国则较晚,80年代对比语言学研究才得到语言学界的重视。
许多学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语言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他们既关注语言的内部形式和结构,又关注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
译者要产生高质量的译文,明白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是前提。
二、综合语与分析语综合语的特征是运用语言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
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将综合语定义为:A synthetic language is “char acterized by frequent and systematic use of inflected forms to express grammatical relationships”.德语、古英语、法语、拉丁语等都属于这类语言。
分析语的特征是不用形态变化而用词序及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
英汉语言对比中的意合与形合作者:赵艳丽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7年第02期【提要】意合和形合属于语言范畴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这一语言现象广泛存在与汉语和英语之间。
这篇文章主要是从语言哲学、语言习惯、辩证讨论的方面出发,结合语言运用中的字词、章句部分,针对英语和汉语语言中意合和形合做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重点探讨了研究的目标和价值所在,结合结构边缘定律、经济示差定律以及代谢转换定律等方面来进行多角度的剖析,力图对这一问题得出全面的结论。
【关键词】语言哲学语言习惯英语一、绪论意合英文称为“parataxis”,形合的英文称为“hypotaxis”。
这两对范畴属于语言学习中非常关键的内容,许多语言中都存在着这种语言现象,我们以世界两大主要语言为例,汉语和英语当中都存在着非常复杂的意合和形合形式,其中,英语偏重于形合的形式,而汉语则相反,偏重于意合形式,本文针对英汉语言当中存在的意合形合进行全面的分析。
(一)意合形合的定义意合和形合属于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
意合概念产生于19世纪的希腊语言,主要是指句子中的语言接应,意合现象可以不利用其它语言方式,仅仅通过语义和语序等来连接各个语言成分,使得整体更加的流畅,偏重于语句意义上的连接。
这种语言现象在汉语语言中极为常见,英语语言中也可以发现不少相似的语言现象。
笔者试举一例分析英汉语言中的意合现象:许多天的阳光在柳条上抹上了些许嫩绿,被尘土遮盖得有憔悴色了,可以进行清洗了。
除此,干枯的大地和树根需要雨的滋润。
雨却迟迟不肯到来。
The few day sunlight had splashed the willow twigs with the tender green of new growth, but the dust that now covered them made them seem tired and withered, in need of a wash.And the parched, split earth and tree-roots had long since been awaiting rain. But the rain hesitated.例子里面两个分句属于典型的转折形式,前面2个句子属于并列形式,而之后的2个句子有转折形式存在。
摘要: 汉语和英语在语言组织和表达方式本质差别在于汉语以意合为主,英语以形合为主。
这种差异根源于东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即东方综合,西方分析。
对比两种语言各自的形合手段与意合特征可以发现:英汉语中形合与意合的使用是量的、而非质的差别。
关键词:形合;意合;思维方式;形合手段;意合特征。
0、导言:全世界共有几千种语言,它们都是以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式来表达思想的,这一点是共同的;至于这两方面如何结合,各民族的语言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根据它们的发音特点、语法结构等特征,可以归并成类,称为语系。
其中汉语属于汉藏语系(Sino-Tibetan Family),英语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Family)。
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是一种表意文字,在词汇上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特点,在语法上具有灵活性、随意性的特点,在语音上具有用声调来区别意义的特点。
(陈炎,2007)把一些相关连的语意表达片断粘合在一起而很少用关联词,就构成了句子,因此汉语的句子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句型。
相比较而言,属于印欧语系的英语则是一种拼写文字,靠词尾,前后缀(用一定的字母组合)、连接词等来产生语法形式,表示各种语言关系,非常重视结构上的完整和表达的科学性、逻辑性。
英语的最基本表达结构是句子,并遵循严格的结构模式--句型。
简而言之,英语强调的是形式上紧密结合,汉语强调的则是意义上紧密结合。
通过以下举例对比,汉英表达上的这种差异可见一斑:"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o秋思》)"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中国古诗词充分利用了汉语的意合手法,了了数笔,不用一个动词,仅通过几个意象的简单罗列便使一幅幅意境深远的画面跃然纸上,语句的简练达到了极致。
We here highly resolve that these dead should not die in vain-that this nation, under god, shall have new birth of freedom-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world. (Abraham Lincoln Gettysburg Address)在此句中,动词"resolve"的三个并列宾语,分别用"that"与"and" 等语法手段连接以体现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论英汉语篇的形合意合比较邓凯方,邓云华,罗健京(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00)摘要:语言学界和翻译学界普遍认为英汉两种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之一就是“形合”与“意合”。
而从英汉语法特征来看,英语注重形合,汉语更重意合,但两者划分并不是绝对的,有其相对性。
英汉语的形合、意合可以从词、句、篇等方面上进行探讨。
该文主要从英汉语篇层面出发,重点讨论其相对性并通过英汉语篇的形合与意合的比较来探讨产生这一特征的根源所在。
对形合意合在各领域的发展应用进行分析展望。
关键词:形合意合;语篇;相对性;比较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6)13-0191-021背景形合与意合是研究英汉对比的重要内容之一。
连淑能(1993)给“形合”与“意合”下了定义,他认为“形合”与“意合”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指词语或分句间主要用语言形式连接,表达其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而后者则正好相反,它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而是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来体现其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英语重形合,汉语偏意合”,从语言学角度来说,这一直是区别两种语言特征的重要标准之一。
而更详细的反映英汉两种语言的特征则可以从其词语、句子、篇章上等考虑。
通过比较英汉语当中形合意合表现形式的差异及对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源进行探讨,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英语的形合和汉语的意合,并且使形合意合在更多领域进行应用。
因此,本文的基本结构如下:形合意合的定义;形合意合在英汉语篇中的特点及相对性;形合意合产生的可能原因;形合意合可研究并进行应用的领域。
2形合意合的定义根据词源,“意合”源于十九世纪中期的希腊语,由para(be⁃side)与taxis(arrangement)构成,英语表达为parataxis。
而“形合”源于十九世纪晚期希腊语,由hupo(under)和taxis(arrange⁃ment)构成,其英语为hypotaxis。
国内外学术界众多学者以及一些语言学词典都对形合与意合下过定义并进行论述,国内学者如王力、刘宓庆、连淑能、潘文国等;国外的一些语言学词典,如《美国传统词典》、《世界图书词典》等对形合、意合也有具体的解释。
从形合意合的角度比较英汉语言
从形合意合的角度比较英汉语言
1形合和意合的概念
形合(Hypotaxis)和意合(Parataxis)是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1954)一书中提出的两个概念,是语言的两种基本组织手段。
所谓“合”,就是组合(syntagma),是语言符号由“散”到“集”的组织手段。
形合与意合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形合指依仗形式(包括词的变化形态、词汇、衔接等),将句子的语言符号由“散”到“集”的语言组织手段,形合包括形态和词汇两种形式手段,指一切依借形式和形态手段完成句法组合的方式,包括语汇词类标记、词组标记、语法范畴标记(性、数、格、时态、态、语气、体式等)、句法项标记(主语、谓语、宾语等)、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句法层级标记、句型标记(如从句)、句式标记(如提问句)等。
而狭义上的形合只指词汇手段。
英语作为音形合一的拼音文字,在选词造句,组织篇章等方面都表现出注重语言形式上的衔接,相对于汉语,英语注重形合。
而汉语作为音形分离的表意文字,在造句、谋篇时,较少使用或根本不用形式词,而是依据语义或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来实现连贯,相对英语汉语在
结构上注重意合。
2形合意合视角下的英汉对比分析
2.1汉语语法的隐性(covertness)和英语语法的显性(overtness)
对比英汉语法系统,语法标志的显隐表现在各个语言层面,在词汇上可以表现在词缀上,在句法上可以表现在性、数格、时体态的形式变化和复句连词的有无上,在
篇章层面指把语篇中句段间逻辑联系表示出来的连接词语等。
这是形合意合词义扩大的根源所在。
2.1.1
用词缀表示词的语法类属关系, 如:构词词尾。
词类的标记首先是所谓的构词词尾。
大量的英语单词从词形一望而知是什么词。
例如:-er,-or,-ant,-ain,-aire 等是表示“人”的名词字尾;
而汉语没有这些表示词性的重要标记。
2.1.2
词语形态变化使词与词的组合关系一目了然。
如:respectable woman,略晓英语的人一看就知道是形容词词,因为它带有形容词词缀, 而对于汉语词组“正派女人”,不知“正派”为何意的人不见得知道“正派”修饰“女人”
2.1.3
名词的数。
英语名词具有“数”的语法形式;而汉语除指人的普遍名词可以在后面粘附一个“们”字以表示多数外,一般都没有数的语法形式。
2.1.4
动词的形态变化。
在英语这种形态语言中,最重要的词语形态变化集中于动词。
其中包括四个方面:时态、语态、三种语气(陈述语气、祈使语气、假设语气)及与名词的数一致,这一切语法范畴在英语中均可赋形于“形态”汉语中不存在这种动词形态变化,汉语一般是通过在动词前加上时间副词“正”、“正要”、“将要”、“已经”等,或在动词后加上时态助
词“了”、“着”、“过”等表示时间观念或时态。
2.3汉语句式与英语句式的比较
汉语句式与英语句式分别被形象地比喻成“竹节”与“大树”结构。
汉语的竹节式句子一般是按照思维的先后顺序、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或逻辑关系排列,犹如竹子一节连着一节。
而英语句子则是根据意义的主次,先理出主要意思,确定它的基本结构是主语—谓语(subject—predicate),句子的主语不可或缺,谓语动词是句子的核心,附加许多句子成分, 其它的句子成分都是这一主谓基础上的扩展、组合、变化和省略。
3形合意合的成因分析
英民族重形式逻辑,重理性思维与汉民族重辩证思维,重感性思维。
这种思维差异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 汉语在几千年注重整体哲学观和重辩证,感性思维影响下,形成了一种注重内在关系、隐含关系的语言结构;英语的基本特点和英美人的思维方式使得英语的形合手段远比汉语要多,最终有了区别中西方语言的本质特征: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