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第四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
- 格式:pdf
- 大小:290.03 KB
- 文档页数:11
2016年上期永州四中高一年级期中综合水平检测语文(试题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3分,共9分)论苏轼的诗歌美学思想旷世奇才苏轼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批评家。
在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的认识上,苏轼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渊源。
苏轼具有仁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入世的精神。
基于此,他重视文学积极的社会作用,强调有为而作,针砭时弊。
他在《题柳子厚诗》中写道:“诗须要有为而作……好奇务新。
乃诗之病。
”所谓“有为而作”,目的在于揭发当世政治的过失和社会中的种种不平,从而达到“疗饥”“伐病”的功效。
苏轼的意图十分明确,写诗就要充分发挥诗歌的社会功能,有所劝诫,有补于世。
不能一味地粉饰现实,阿谀奉承。
苏轼在向哲宗皇帝申述自己因诗获罪的原因时说:“昔先帝召臣上殿,访问古今,敕臣今后遇事即言。
其后臣屡论事,未蒙施行,仍复作诗文,寓物以讽,庶几流传上达,感悟圣意。
”这说明苏轼确是有意继承风、骚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提倡充分发挥文学的社会功能,以揭发流弊、拯时救世。
苏轼《答乔舍入启》中写道:“某闻人才以智术为后而以识度为先,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
国之将兴也,贵其本而贱其末:道之将废也,取其后而弃其先。
用舍之间,安危攸寄。
”作者把文章重“体用”还是重“华采”与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强调“以体用为本”。
“以体用为本”与“有为而作”的精神完全一致,都是苏轼文艺中儒家兼济天下思想的反映。
苏轼认为诗画要传神,而满足于摹写物象,意尽句中,不是成功的艺术作品。
对苏轼诗贵传神的见解,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剖析:其一、诗要传客观物象之神。
苏轼《评诗人写物》云:“诗人有写物之功:‘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他木殆不可以当此。
”其二、诗要有“超以象外”的远韵。
“远韵”是“神似”的自然发展,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超以象外”的无限时空中,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与回味的余地,这就是“远韵”。
其三、诗歌创作要有“空静”的心态。
苏轼《送参寥师》诗云:“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永州市祁阳二中2015-2016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试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总分150分时间12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携带数吨硫酸铁粉末启航前往南极,以研究能否以硫酸铁为“肥料”,促进南极海域海藻等微生物的生长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该小组的9名研究人员来自东英吉利亚大学和普利茅斯海洋实验室。
预计科学家们将于2月开始进行实验,届时他们将把数吨硫酸铁倾倒入南极海域,同时还将向海中释放硫化六氟化合物示踪剂,该示踪剂可检测硫酸铁的变化和去向。
铁元素可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理论在上世纪20年代就被提出,此后科学家们一直在对这一理论进行检验完善。
科学家们近年来在位于赤道的太平洋海域进行实验时曾发现,硫酸铁确实能起到让“蓝色海洋变绿”的作用。
硫酸铁不仅可大幅度促进该海域硅藻等藻类的生长,而且一些微生物体内的叶绿素还因此增加了30多倍。
科学家们认为,在南极海域研究铁元素与海洋生产力的关系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因为南极海域被认为在地球海洋中是最“缺铁”的,而这种营养缺乏很可能对该海域海洋生产力造成了某种程度的限制。
另外,与作为二氧化碳源的太平洋等海域不同,南极海域可吸收温室气体,其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可起到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的目的。
不过,科学家们同时也指出投放硫酸铁后海中浮游生物会增加,这是否会成为一个新的温室气体来源尚需研究。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国际科学家小组研究内容的一项是A、以硫酸铁为“肥料”促进南极海域微生物的生长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B、向南极海域投放硫酸铁以增加浮游生物数量。
C、向南极海域倾倒硫酸铁。
D、向南极海域释放硫化六氟化合物示踪剂。
2、国际科学家小组进行向海洋投放硫酸铁研究的可行性依据是A、上世纪20年代提出的铁元素可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理论。
B、硫酸铁可以让蓝色海洋变绿。
C、硫酸铁可大幅度提高海域硅藻等藻类的生长,促进叶绿素增长。
湖南省永州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7分)1. (2分) (2019高一上·友好期中)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贺岁档期,全国将有70余部新片粉墨登场,市场硝烟四起,名导新人集结,光“数星星”就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B . 在世界各国的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过程中,食物都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从史前时代至今,与食物有关的故事成为人类发展史的重要篇章。
C . 中国羽毛球队在伦敦奥运会上包揽了金牌,如今里约奥运会几个夺金点上却纷纷失手,球队陷入了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
D . 广有羽翼的老鹰在山林中迅捷地飞翔,寻觅猎物。
2. (3分) (2017高三上·鹰潭期中)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进入太空以来,除了载人航天飞行器会回收之外,其他上天的人造物体陆续被遗弃在太空中,________。
太空垃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航天活动。
比如厄瓜多尔的一颗卫星升空后不到一个月,就与太空中的火箭残骸相撞而报废。
这种威胁不仅仅发生在太空,甚至地球上的人类也会________。
因此, ________,应是人类接下来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3.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我现在想,正像当初狼在对鹿群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那样,那座山将要在对它的鹿群的极度恐惧中生活。
B . 加拿大的一些矿井正在使用一个通过雷达进行勘测的裂纹识别系统,以检查矿井底下是否存在危险区域。
C . 墨西哥一家舞厅发生了一起有多人丧命的踩踏惨案,警方称,原因是由于夜总会老板故意制造恐慌和紧急出口处受阻引起的。
D . 在我们不经意的一次回头中,蓦地看见空旷的西地平线上,一轮血红的落日停滞在那里不动。
永州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 (2019高二下·安吉期中)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A . 民主生活会应真正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千万不要流于形式,一些虚浮之徒借此大夸政绩得以上位,而敢说真话的有才能的人却被冷落,真可谓“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B . 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发了一款“朕知道了!”胶带作为纪念品销售,当正襟危坐的皇帝皇后开始“萌萌哒”动起来,古董和文物也可以变得活泼有趣。
C . 南宋士大夫精神生活的新动向终究在明代蔚然成风,从而造就了一个“文人”与“官僚”分庭抗礼的文化时代。
D . 然而,短视频作品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如果不加甄别,就可能在一次次“短暂的视觉冲击”中,让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受到无形冲击。
2. (2分) (2017高一下·覃塘月考)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7月11日凌晨,第15届欧洲杯决赛开赛,葡萄牙队在主力C罗伤腿的情况下,经过加时,以1:0力克东道主法国队,捧起欧洲杯冠军。
B . 与被评为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相比,我国FAST望远镜灵敏度高其约2.5倍,将在未来30年保持领先的地位。
C . 2016年上半年,中国内地电影总票房已突破246亿,同比增长21%,国产电影市场火爆,《美人鱼》以33亿元创造了中国电影票房。
D . 面对荧屏上的“真人秀热”,河南卫视另辟蹊径,将“文学”这个抽象名词首次与电视娱乐结合在一起.推出一档真人秀节目《文学英雄》。
3. (2分)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艺术知识是对已发生过的艺术现象的理性记录,其本身是非艺术的②因为他所知道的这些东西本身是历史的而非军事的③但是,艺术修养的根基并不在艺术知识中④艺术知识,只是艺术修养大题目下的一种后补性、扩展性的内容⑤一个有高度艺术修养的人当然会有比较充分的艺术知识⑥这正像知道欧洲战争史常识和拿破仑生平的人未必有真正的军事修养A . ⑤③①⑥②④B . ④⑤③①⑥②C . ④⑥②①③⑤D . ⑤④⑥②③①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4. (6分) (2016高一下·元氏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永州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1. (2分) (2019高二上·宁波期中) 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 鹰隼(sǔn)疱疹(pào)谂知(rěn)栏楯(shǔn)B . 筵席(yán)笑靥(yàn)老趼(jiǎn)喋血(xuè)C . 船坞(wù)乳媪(ǎo)釉料(yòu)醴酪(luò)D . 稍息(shào)躯壳(qiào)惩罚(chéng)框架(kuàng)2.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我们要刻苦学习,积极进取,以古人为楷模,焚琴煮鹤,磨炼坚强的意志。
B . 陶老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几十年如一日,好为人师,甘作人梯,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
C . 当中产阶级以暴力应对房产跌价、文人以暴力对待观点分歧时,要求小贩和城管相敬如宾,就显得有点儿幼稚了。
D . 杨绛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文学翻译家,她富有“老派”中国知识分子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在经历风风雨雨后,她仍然温柔敦厚、哀而不伤。
3. (2分)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孔子主张博学,要求通过多闻、多见、多问、多行等途径广泛学习。
;。
;。
①“博”顾名思义,意思是博览群书,用多种途径广泛地获取知识②“约”是指用“礼”来指导对博求所及的内容进行综合概括③博而无约,则会学无所主而使学习迷失目标、难得要领④但博学又不能漫无目标、漫无条理地学,要“博学于文,约之以礼”⑤博与约应相互结合、相互补充⑥约而不博,则见识不广,使学习难以深入和拓展A . ②①④⑤⑥③B . ②⑤①③④⑥C . ④①②⑤③⑥D . ④⑤①②③⑥4. (2分)(2016·镇江模拟) 对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2015-2016学年湖南省永州四中、郴州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考号填写处:注意事项:1.本次考试分两部分,共18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考生答题前,请注意试卷是否有漏页缺页,重影模糊等有妨碍答题的现象,请立即通报监考老师。
3.答案填写在试题卷上无效,请考生注意分配时间,将答案转移到答题卡上。
第Ⅰ卷甲必考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失败的英雄荆轲一生只干了一件事,就是行刺当时秦国的最高统治者秦王赢政。
这件事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人们却一直把荆轲看作是一个英雄。
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里描写了五个刺客:曹沫、专诸、聂政、豫让和荆轲。
比较一下这五个人的功绩,荆轲是刺杀最没有成效的一个:刺秦完全以失败告终,不但一无所获,而且损失惨重,除了自己被杀外,还搭上秦武阳、樊於期的性命,失去了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使燕遭秦的报复。
但是,荆轲却成为这五名刺客中名气最大的一个。
在《刺客列传》中,描写荆轲的文字最长,他一个人的篇幅超过了其他四个人的总和。
并且司马迁在描写荆轲时,笔墨饱含感情,整个刺秦过程慷慨悲壮、惊心动魄,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么,司马迁又为什么要对荆轲如此偏重呢?因为荆轲比其他四个刺客高出一筹,而那又是因为秦王比其他刺客要谋刺的对象高出一筹。
况且,这个秦王后来横扫六国,统一天下,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王。
两千年来,人们为荆轲失败扼腕叹息,纷纷分析其失败原因。
有人认为是荆轲进咸阳宫失去了帮手;有人认为荆轲剑术不精,武功欠佳,没有刺杀到秦王;还有人认为荆轲有贪生心理,没有在“图穷匕见”的第一瞬间向秦王下手,他想抓活的,给自己生还的希望。
说荆轲有贪生心理我不敢认同,说他想生擒秦王倒可能是事实。
人们对“荆轲刺秦”一直有一个误会,以为荆轲来到咸阳宫的目的就是为了杀死秦王。
其实燕太子丹派荆轲到秦国,第一目的是想效仿曹沫挟持齐桓公的事件,荆轲最好也能挟持住秦王,逼他归还侵略燕国的土地;若不行,再刺杀秦王。
湖南省永州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 (2019高一上·嘉兴期末)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熟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全国各条战线各个部门都应该认真梳理一下,如何按照传统文化要求对孝道的精髓进行继承和弘扬,让讲孝道、行孝道、传孝道蔚然成风。
B . 建设世界一流明星企业,不可能一挥而就,需要一代又一代具有崇高思想境界、开阔视野、家国情怀的中央企业领导人持续不懈的奋斗。
C . 在推进董事会选聘经理层成员试点工作中,上级党组织要在确定标准、规范程序、参与考察、推荐人选等方面把好关,不能当“甩手掌柜”。
D . 倘若屈服于简单的社会分工,将文学限制在狭小的世界中,完全依仗固有的文学经验与传统,无异于作茧自缚,文学也会失去活力与生机。
2.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为了应对消费需求和竞争格局的变化,必须把改进服务提到与研发新产品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B . 一般人常常忽略的生活小事,作者却能够慧眼独具,将之信手拈来,寻找其叙述的价值,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C . 在90后的青少年中,科幻迷越来越多,这显示了科幻文化正在崛起,是对长久以来孩子们缺失的想象力的呼唤。
D . 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很多人提笔忘字,从此以往,将影响到汉字文化能否很好的传承。
3. (2分) (2016高一上·佛山月考)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考试呼唤公正严明、学富五车的考官。
考官在考场以文化知识裁断考卷,但在官场却又是不大不小的官员。
,。
,。
,。
多数考官是想在两相平衡中稍稍偏向于文化形象的,但事实上却很难做到。
①他作为考场主宰者的文化形象又会污渍斑斑②是官员就有上下左右需要顾及和忌避的地方③反过来,倘使太顾官场④他当然可以宣言只顾考场不顾官场⑤这与以文化知识为至高标准的考场法则有根本性的矛盾⑥但如果真是这样,他裁断考卷的权力是谁给的A . ②①④⑥③⑤B . ②⑤④⑥③①C . ④⑤②③①⑥D . ③④②⑤⑥①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4. (6分) (2020高一下·湖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湖南省永州市第四中学2016年高中部自主招生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场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总分为120分。
2.考生在答题前请检查试卷是否有缺页漏页,重影模糊等妨碍答题现象,若有请立即向监考老师通报。
答案请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3.本张试卷为2016年永州四中文科实验班、理科特奥班自主招生考试试题。
第一部分阅读理解(本部分满分5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各题。
(每题3分,共9分)大一统:诸葛亮人格的文化属性诸葛亮的思想以儒家为主导,这是古今学人的基本共识。
洪迈《容斋随笔》就曾言道:“诸葛孔明千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
”这种对诸葛亮的评价代表了中国传统的主流观点。
除了仁义礼智信等一般的儒家人格特性外,诸葛亮人格中其有鲜明的儒家大一统的文化禀赋。
三国时代是一个政权分裂的时代,亦可以看作是各个文化集团都在进行着的国家统一事业的时代。
以此视角观之,诸葛亮的南征与北伐则格外引人注目。
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既表现对于君王的忠诚,更表达对于江山一统的渴望。
前《出师表》强调:“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统一意志坚决。
后《出师表》一开篇就说:“王业不偏安!”并表达为了一统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
儒家大一统的社会理想,一是理论观念的表达,一是实践行为的表现。
而打通儒家人格理想和社会理想的重要环节,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典籍《礼记·王制》既记述了天子诸侯及其公侯伯子男的纵向的结构体系,也描述了东西南北中的空间格局,这是据于天下太平语境的规定。
诸葛亮处在一个乱世,天下并未一统。
诸葛亮的治国平天下,就是实现国家的统一。
其于乱世的治国平天下之策,就是天下一统之策。
大一统之于诸葛亮,是长时段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塑造。
无论是作为意识、观念,抑或传统,甚至是一种基因,都是被历史一再肯定的结果。
这种文化基因,在前轴心时代即形成胚胎。
黄帝行德政,诸侯皆归之,“抚万民,度四方”,“监于万国,万国和”。
2016年上期永州四中高一年级期中考试综合检测英语(试题卷)注意事项:1.本卷共72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考生领取到试卷后,应检查试卷是否有缺页漏页,重影模糊等妨碍答题现象,如有请立即向监考老师通报。
一.听力(每题1.5分,共30分)1.Who is the woman?A. Mary.B. Mary’s sister.C. Mary’s mother.2.When did the man live in London?A. Last year.B. Last month.C. When he was a child.3.What happened to the man just now?A. He met an old friend on the street.B. He mistook the woman for his friend.C. Lydia paid an unexpected visit to him.4.Why did the man change his mind probably?A. He didn’t bring enough money.B. He forgot his wallet.C. He didn’t need that much fruit.5.What are the speakers mainly talking about?A. The role of sho pping in people’s lives.B. How to promote sales.C. The importance of mass media.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
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 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
这一演变反映了A.相权集团逐渐从内朝走向外朝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C.通过调整相权结构以对抗皇权D.帝相共享决策权的机制逐渐完善【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省六部制的精髓是分割相权,加强君权,所以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的过程反映了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
故选B。
A没有揭示相权与君权的关系,排除;C不符合所学,排除;在中国古代,皇权至上是皇帝制的特征,所以“帝相共享决策”不当,排除D。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的政治体制的演变﹒三省六部制2. 有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的民众联合力量所推动的。
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在某种意义上是固有的爱国主义的表现。
这一看法A.否定了农民反帝爱国运动的作用B.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较为客观C.主要强调清政府在运动中的作用D.忽视了当时阶级矛盾的客观存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既指出义和团运动成分复杂,有无知和迷信成分,但也指出“在某种意义上是固有的爱国主义的表现”,所以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较为客观,故选B;由““在某种意义上是固有的爱国主义的表现””,排除A;材料认为“由反动的满族朝廷…联合力量所推动的。
”,可见不是强调清政府在运动中的作用,排除C;材料中“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体现了对清政府和官僚士绅的阶级态度,排除D.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义和团运动3. 1938年7月26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对防守武汉不作无谓之牺牲,应保持相当兵力,一为待机应用,作最后胜利之基础。
”据此可知,蒋介石A.极力为武汉会战失利而辩护B.积极为持久抗战做准备C.消极抗战为中日和谈做准备D.决定开辟敌后抗日战场【答案】 B【解析】试题分析:由材料“应保持相当兵力,一为待机应用,作最后胜利之基础”,可见蒋介石不固守武汉,要蓄积力量。
永州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8题;共16分)1. (2分)下列加线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 . 田凫(fú)椋鸟(jīng)老饕(tāo)摇曳(yè)B . 荆棘(jīng)苍穹(qióng)斑鸠(jiū)笨拙(zhuō)C . 角逐(jué)蛰伏(zhé)滞留(zhì)隐遁(dùn)D . 充塞(sè)窒息(zhì)阻挠(náo)炽烈(chì)2. (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 贷款篇幅星罗旗布丁是丁,卯是卯B . 掂量符合难以启齿言必信,行必果C . 烦躁引申白璧微暇雄纠纠,气昂昂D . 振灾耗废雷厉风行胜不骄,败不馁3.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王蒙的作品《青狐》的确是一本优秀小说,我读着读着,经常被小说中精彩的情节和精到的描写感动,时不时地拍案而起,击节叫好。
②各大手机品牌竞争日益激烈,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大部分厂商瞄准了海外市场,华为集团惨淡经营, 2017年销量继续攀升。
③装备了一批火力强大的武器之后,叙利亚*组织如虎添翼,对叙中部哈马省等地的攻势要加猛烈,致使停战协议沦为一纸空文。
④盲目“跟榜”,读一本与自己心性喜好完全不搭的书,一本不忍卒读的烂书,就会浪费时间、精力,还会误导个人思想认知。
⑤如果你珍惜生命,就不必因为小的苦恼而厌倦生活。
因为鱼龙混杂并不完美的生活,正是组成宝贵生命的原材料。
A . ①③B . ②⑤C . ③④D . ④⑤4. (2分)下列标点符号有误的一项是()A . 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
B . 人人——他的太太和同事的太太们——开始向别里科夫说:“他应当结婚。
2016年上期永州四中高一年级期中综合水平检测语文(试题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3分,共9分)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魏家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
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
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
《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彫墙。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
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
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其中的《逍遥游》、《秋水》等篇都表现出壮美的气势,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的时候,他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2016年上期永州四中高一年级期中考试综合检测文科综合(地理试题卷)注意事项:1.本卷共44题,满分3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考生领取到试卷后,应检查试卷是否有缺页漏页,重影模糊等妨碍答题现象,如有请立即向监考老师通报。
第I卷选择题(每题4分,共140分)下图为某岛屿示意图和某农业生产流程图(粗箭头代表主要流向,细箭头代表次要流向),读图完成25-26题。
25.右图表示的农业生产类型主要位于左图中的A.甲 B.乙 C.丙 D.丁26.关于该岛四个农业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区域地处西南风迎风坡,降水丰富,适宜发展林业;B.乙区域城市密集,人口密度大,适宜发展乳肉畜牧业;C.丙区域山坡陡峭,高山草甸发育,适于发展绵羊饲养业;D.丁区域地处山脉雨影区,沿海多平原,适宜发展小麦养羊业下图是“我国太行山东侧和西侧的交通和城市分布图”。
据此回答27-28题。
27.太行山以西的城市分布特点是A.沿黄河分布 B.沿铁路和河谷分布C.沿山麓地带分布 D.沿冲积扇边界分布28.太行山以东的两条铁路线上西侧一线的城市规模较大,其主要原因不正确的是A.地势较高,不易受洪灾影响 B.沿大道、公路分布,形成较早C.河流沿岸,水运便利 D.地形平坦,易于城市建设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约34°33′N,114°49′E附近)不同时期城市位置变迁图,根据下图回答29-30题。
1127年 1396年29.图示时期,该地地貌变化的自然原因是A.流水沉积 B.流水侵蚀C.风力沉积 D.风力侵蚀30.图示区域城市搬迁原因及选址区位说法正确的是A.风沙掩埋背风坡B.风沙掩埋迎风坡C.水灾高地D.水灾远离河流读“某区域地理要素相互关系图”和河流流速与颗粒半径关系图,回答31-33题。
31. 有关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 图示区域最可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B. 甲地气候受到洋流的影响降温减湿C. 图中海水等温线①>②D. 植被的变化主要是以水分的变化为基础32. 某科考小组在乙处河段考察测量出河水平均流速为0. 4 m/s,同时发现沉积物中有鹅卵石堆积,推测该层鹅卵石的形成,是由于A. 上游地区大规模植树造林导致的B. 河流发生特大洪水造成的C. 乙河段河道疏浚造成的D. 丁河段溯源侵蚀造成的33.据图分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 图示河流上游为山地地形,该河流的主要补给为高山冰雪融水和雨水补给。
2016年上期永州四中高一年级期中综合水平检测语文(试题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3分,共9分)论苏轼的诗歌美学思想旷世奇才苏轼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批评家。
在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的认识上,苏轼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渊源。
苏轼具有仁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入世的精神。
基于此,他重视文学积极的社会作用,强调有为而作,针砭时弊。
他在《题柳子厚诗》中写道:“诗须要有为而作……好奇务新。
乃诗之病。
”所谓“有为而作”,目的在于揭发当世政治的过失和社会中的种种不平,从而达到“疗饥”“伐病”的功效。
苏轼的意图十分明确,写诗就要充分发挥诗歌的社会功能,有所劝诫,有补于世。
不能一味地粉饰现实,阿谀奉承。
苏轼在向哲宗皇帝申述自己因诗获罪的原因时说:“昔先帝召臣上殿,访问古今,敕臣今后遇事即言。
其后臣屡论事,未蒙施行,仍复作诗文,寓物以讽,庶几流传上达,感悟圣意。
”这说明苏轼确是有意继承风、骚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提倡充分发挥文学的社会功能,以揭发流弊、拯时救世。
苏轼《答乔舍入启》中写道:“某闻人才以智术为后而以识度为先,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
国之将兴也,贵其本而贱其末:道之将废也,取其后而弃其先。
用舍之间,安危攸寄。
”作者把文章重“体用”还是重“华采”与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强调“以体用为本”。
“以体用为本”与“有为而作”的精神完全一致,都是苏轼文艺中儒家兼济天下思想的反映。
苏轼认为诗画要传神,而满足于摹写物象,意尽句中,不是成功的艺术作品。
对苏轼诗贵传神的见解,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剖析:其一、诗要传客观物象之神。
苏轼《评诗人写物》云:“诗人有写物之功:‘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他木殆不可以当此。
”其二、诗要有“超以象外”的远韵。
“远韵”是“神似”的自然发展,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超以象外”的无限时空中,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与回味的余地,这就是“远韵”。
其三、诗歌创作要有“空静”的心态。
苏轼《送参寥师》诗云:“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只有处心于静境,才能摆脱动境的干扰,才能洞察万物的纷纭变化;只有置心于虚空,才不为成见所蔽,才能容纳万般妙境。
唯其如此,才能写出体物传神、意境深邃的诗篇。
而要使心境“空且静”。
首先必须从烦琐的世俗事务中摆脱出来,使身心闲逸。
闲逸才有空静,空静才有妙境和远韵。
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云:“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文艺形式,但苏轼认为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美学标准,即“天工与清新”。
“天工”,意谓出于自然,无须雕琢。
凡出自“天工”者,必有创作者的个性,给人以“清新”之感。
苏轼在评论诗歌时,常常用天工清新作为审美标准。
在苏轼看来,自然清新的诗可以当餐,可以提神,清新是诗的生命,美的极致。
苏轼“天工清新”的审美原则渊源于庄子的美学思想,《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以及“法天贵真”等,就已道出了不事人工雕凿的“天工”的实质。
在苏轼的哲学思想中,最高的范畴也正是“自然”或“道”。
苏轼追求自然之美,实际上是以他最理想的、至高无上的“道”或“自然”作为他关学追求的最高准则。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出色的文学批评家,苏轼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有着独特的见解,这些见解与其政治、哲学思想密切相关。
B.苏轼认为文章应当重“体用”而轻“华采”,这与他“有为而作”的文学主张在精神上是完全契合的,并且反映了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
C.苏轼主张诗贵传神,认为成功的艺术作品不应追求摹写物象,而要传客观物象之神,且须具备“超以象外”的远韵。
D.苏轼的“天工清新”的审美原则,渊源于庄子的美学思想,常常被他用来作为评论诗歌的审美标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苏轼具有仁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入世的精神,他有意继承风、骚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并通过创作来实现文学揭发流弊、拯时救世的社会功能。
B.苏轼引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说明诗人要具备“写物之功”,传客观物象之神,达到“神似”,方能为“远韵”和“空静”提供发展空间。
C.只有处心于静境与虚空,方能摆脱动境的干扰和成见的蒙蔽,才能够把握住万物的变化,容纳各种各样的妙境,进而创作出传神诗篇。
D.苏轼把“自然”或“道”作为自己美学追求的最高准则,提出了“天工与清新”的诗画美学标准,认为出自“天工”者,会给人以“清新”之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苏轼因诗获罪,然而通过他向皇帝申述自己获罪原因时的言语,我们却依然可以发现他对诗歌有所劝诫、有补于世的社会价值的认同和坚持。
B.林逋《梅花》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对梅花枝条和香气进行了准确生动的描写,这符合苏轼“诗要传客观物象之神”的标准。
C.苏轼评价王维诗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因为,诗与画虽是两种不同的文艺形式,却有着共同的美学标准。
D.孟郊落第所作“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极尽忧伤,而得第所作“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则欣喜无比,这体现了苏轼所追求的自然之美。
二.古诗文阅读(共3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4-7题。
何充。
字次道,庐江灊人。
充风韵淹雅,文义见称。
初辟大将军王敦掾,转主簿。
敦兄含时为庐江郡,贪污狼藉,敦尝于座中称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威称之。
”充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
”敦默然。
傍人皆为之不安,充晏然自若。
由是忤敦。
左迁东海王文学,寻属敦败,累迁中书侍郎。
成帝即位,迁给事黄门侍郎。
出为东阳太守,在郡甚有德政,荐征士虞喜,拔郡人谢奉、魏顗等以为佐吏。
王导、庾亮并言于帝曰:“何充器局方概有万夫之望必能总录朝端为老臣之副臣死之日愿引充内侍则外誉唯缉社稷无虞矣。
”由是加吏部尚书,进号冠军将军,又领会稽王师。
及导薨,转护军将军。
寻迁尚书令,加左将军。
充以内外统任,宜相纠正,若使事综一人,于课对为嫌。
乃上疏固让。
许之。
庾冰兄弟以舅氏辅王室,虑易世之后,戚属转疏,谋立康帝①,即帝母弟也。
每说帝以国有强敌,宜须长君,帝从之。
充建议曰:“父子相传,先王旧典,忽妄改易,惧非长计。
故武王不授圣弟,即其义也。
昔汉景亦欲传祚梁王。
朝臣成以为亏乱典制。
据而弗听。
今琅邪践阼,如孺子何!社稷宗庙,将其危乎!”冰等不从。
既而康帝立,帝临轩,冰、充侍坐。
帝曰:“朕嗣鸿业,二君之力也。
充对曰:“陛下龙飞,臣冰之力也。
若如臣议。
不睹升平之世。
”帝有惭色。
俄而帝疾笃,冰、翼意在简文帝,而充建议立皇太子,奏可。
及帝崩,充奉遗旨,便立太子,是为穆帝,冰、翼甚恨之。
献后临朝。
诏曰:“骠骑任重,可以甲杖百人入殿。
”复加侍中,羽林骑十人。
充居宰相,虽无澄正改革之能,而强力有器局,临朝正色,以社稷为己任,凡堑选用,皆以功臣为先,不以私恩树亲戚。
谈者以些重之。
然所昵庸杂,信任不得其人,而性好释典,崇修佛寺,供给沙门以百数,糜费巨亿而不吝也。
亲友至于贫乏,无所施遣,以此获讥于世。
永和二年卒,时年五十五,赠司空,谥曰文穆。
(节选自《晋书·何充传》)注:①时为琅邪王。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何充器局/方概有万夫之望/必能总录朝端/为老臣之副/臣死之日/愿引充内侍/则外誉唯缉/社稷无虞矣B.何充器局方概/有万夫之望/必能总录朝端/为老臣之副/臣死之日/愿引充内侍/则外誉唯缉/社稷无虞矣C.何充器局方概/有万夫之望/必能总录朝端为老/臣之副/臣死之日/愿引充内侍/则外誉唯缉/社稷无虞矣D.何充器局/方概有万夫之望/必能总录朝端为老/臣之副/臣死之日/愿引充内侍/则外誉唯缉/社稷无虞矣5.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
根据分管事务的不同,有不同的掾史,如户曹掾史、水曹掾史、比曹掾史、仓曹掾史等。
B.征士指的是不就朝廷征辟的士人。
可见,魏晋以后,选择人才方面虽有九品官人法,但自汉代起存在的征辟制还有保留。
C.宗庙是祭祀祖先的专用房屋。
宗庙制度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D.崩,古时指皇帝死亡。
古代等级森严,天子之死谓“崩”或“驾崩”,诸侯、皇室成员等之死谓“薨”,士之死谓“不禄”,庶人之死谓“卒”。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充风韵深沉高雅,凭借文章德行著称,为人正直,因王敦之兄王含之事开罪于王敦,又因拥立皇帝之事得罪了康帝,故屡遭贬谪。
B.何充认为一些重要职位应分人统管,这样可以互相纠正错误,否则就会造成让事情专管于一人的局面,而且对此人的考核也难以公正。
C.康帝病重期间,庾冰、庾翼想立简文帝,然而何充提出了立皇太子的建议,并在康帝驾崩后奉遗诏,立太子为帝,这便是晋穆帝。
D.何充酷爱佛教,大修寺庙,供养的和尚以百计,浪费亿万而不吝惜。
然而亲戚朋友贫困,他却没有任何施舍馈赠,世人对此颇有微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汉景亦欲传祚梁王,朝臣咸以为亏乱典制,据而弗听。
今琅邪践阼,如孺子何!(2)以社稷为己任,凡所选用,皆以功臣为先,不以私恩树亲戚,谈者以此重之。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8-9题。
落梅(宋)刘克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①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①莓苔,苔藓植物,生长在阴湿的地方。
8.“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它们的“同工”之处。
9.本诗后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0.(1)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潮涨江阔、诗人扬帆东下的情景。
(2)杜甫在《登高》中感叹离乡漂泊、年老多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表明自己在同学中虽然穿着破旧,但也不羡慕他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25分)11.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爱情信使(美国)欧·亨利在这样的季节,公园里很少见到游人。
这位坐在路边长椅上的年轻姑娘,大概是想出来抢先品尝春天来临的滋味。
她静静地坐在那里,沉思着,脸上显出几分忧郁和伤感。
一个身材高大的年轻小伙子,沿着她附近的一条小道匆匆穿过公园,身后跟着一个男孩,替他拿着手提箱。
小伙子看见姑娘,脸上马上红一阵白一阵的。
他从离她仅有几米远的地方经过,但那姑娘却好像根本没有看到他似的。